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48:44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王文娟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阜宁县陈良初级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49:0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黄光礼
[摘要]  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方法有: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抓住文题,激趣导入;巧设圈套导入;设置悬念导入。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49:38 | 只看该作者
立足农村,打造特色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中学 杨如刚
摘要:目前农村的学生不会作文,怕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现象提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积累 特色 防写



本人1997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教语文,多年来,对于农村作文教学颇有感触。农村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构思——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教师根据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自己说:“狼来了,我不怕”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农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农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 认真观察,写出农村特色



提醒农村中学生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自然景物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田野、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用记录手册的形式、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所见的景色,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体验农村田园生活



体验就是积累农村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实际农村生活经验或经验不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上山放牛、砍柴割草,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锄草、割稻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3)收集农村经典谚语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又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讲的是动物的各种行为可以预报天气。学生通过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4)观察农村飞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构建新农村,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科技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厂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5)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



农村的美可以说是没有污染的,是全天然的,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认识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欣赏农村自然美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又要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如何欣赏,如何积累,如何表达。作文教学要紧密地结合农村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这是解决农村学生作文无从下手的根本所在。



(6)写农村特色日记



日记是一种写作基本练习,有人把日记叫做“生活素描”,或“实地写生”。它是一种写作准备,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细节,细节是作文的命脉。没有细节,作文就干巴无味。但细节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生活。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另外,农村生活中的人物谈吐、风俗、家常、串门、风景等都是日记的内容。这样,一篇篇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三、拥有素材,模仿作文



拥有丰富的素材后,要大胆鼓励学生去仿写类似的作文,同时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只要日积月累,就会事半功倍。



(1)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练习作文。让学生将积累到的素材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处景物。



(2)模仿报刊上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习作。选出报刊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模仿,这样既可以让作文成绩一般学生学有榜样,提高自信心,也可以让作文成绩好的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更上一层楼。



(3)模仿班上同学的佳作。事前教师先让班上作文写得较好的几个学生先写,老师再从中选出一篇较好的作文让大家仿写,这样既激励了被仿写同学的积极性,又让仿写的同学有参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49:57 | 只看该作者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青海省西宁市多巴中学 董宝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50:29 | 只看该作者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红花套初级中学 李蓉
读书看报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课程标准>>强调了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个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两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展开了批注式阅读的课改实验,让语文教学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这个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下面就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和效果谈谈我的做法。

一、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三、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四、赏析式批注

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对部分诗词作出赏析式的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批注,他们把这简洁的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想像扩充成一篇优美的短文放在旁边。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也一样,学生也能在诗的旁边写下独到的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赏析不仅让他们仔细的理解文字内容,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情去把握作品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大有裨益。

四、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学生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才让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50:4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地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尤其有利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积累,具体考察学生在文学常识、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引导他们做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得到相应地提高。那如何针对文本做阅读方面的积累呢?笔者在所在的学校从事着相应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六个“我”为内容的积累模块,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很不错,现推荐给同仁及广大学生。

一、“我知道”(“文章出处”板块)

大家在完成相应项目之前,应是多次深入到文本中去,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当你认为自己确有收获时,你便应开始在课外积累本上做相应积累。积累的第一步,便是对文章的出处进行记录了。你应用一到两行的空间,记下文章标题、作者以及出自哪本书或杂志、报纸。若你是对课文进行的阅读积累,最好不要标出处为“七年级教科书”,而要标文章选自的作品集,相关链接主要是介绍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等。

例:[文章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文章出处]《朝花夕拾》[相关链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二、“我理解”(“文章理解”板块)

建议: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综述(即概括文章内容),或对文章产生的背景进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三、“我赏析”(“精彩赏析”板块)

结构:例句+赏析(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

1.你应结合写作背景、上下文从表达方式、修辞或情感等角度赏析你认为精彩的文段,说出它好在哪里,或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你应将你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挑选出来并做相应分析,这是你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你个性化的赏析。你可以赏析一个词,也可以写下你对这段文字的精彩点评。

四、“我想说”(“读后心得”板块,100字以上)

建议:掌握方法写读后心得最重要。可以是引述原文部分内容加以联想发挥;可以列举同类事物,做出综合结论;可以逐层分析原文,透彻了解内容,编写写作提纲;可以是结合原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抓住一点深入剖析,也可以反向对话,谈古论今等等。

例,一学生在读《我自豪,我是自强不息的人》之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生活是作文之源,人生是作文之本。本文作者从自已不平凡的生活着笔,写得真实具体,因此获得了成功。从这成功中,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抒写真情才会有好作文……启示二:构思巧作文才有结构美……启示三:语言质朴才最感人……

五、“我会写”(“仿写”板块)

结构:例句+仿句(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仿写受形式的束缚但在内容上应有创造性,所以,宜从仿写句子开始。仿写时,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研读例句,把握已知(明确句子结构,句式,修辞,修饰语特点,知晓内容,扣准要点),仿写可以是相同结构、相同句式、同一修辞格、同类修饰语,换词仅为最基本的仿写。

六、“我积累”(“好词共赏”板块)

建议:①每篇课文至少积累五个词②应将原文抄写下来,并用特殊符号标明这些词语的位置③至少知道两个词的意思。

以上是针对单篇文本所做的积累,这种积累历时较长,工作量大,所以,不易时间安排太紧,一周让学生完成一次即可。除了做以文本为对象的阅读积累以外,那种非专题性的兴趣积累(精彩片段、知识撷英、文海拾贝型的积累)也应继续做下去,只要双管齐下、长期坚持,学生将来必有所成。

编辑短评:这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相信这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你会有帮助。请记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应该是得益于课外,所以课外阅读的积累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应阐述地更具体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50:58 | 只看该作者
名著风光无限阅读别有洞天
湖北省宜昌市六中  向华莉

如果你翻开这一本本名著:《名人传》《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唐吉诃德》《安妮日记》《安娜·卡列尼娜》《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会觉得这些书都是那么熟悉但又那么新鲜。在这些书里,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读书心得工整地贴在书页上,墨香与书香一同浮动,钢笔字与铅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的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学生在与世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对话。这是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是绚烂而短暂的,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贴上去,它便成为永恒,并使名著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书,成为自己参与创造从而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我于是开始坚持在班上推行写这种名著阅读的“粘贴式读书心得”。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名著的阅读坚持近一年了,事实表明,学生不仅越加乐于读书,而且更趋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一、认识阅读的根本作用,放手让学生去追逐“400万”的理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既然如此,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余蕾老师也曾撰文《400万,你拥有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400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400万的目标。

二、认识阅读的个性化特点,还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权利,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都会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及《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历时一个月的单本阅读中,我只提了一个希望: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作一篇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交给我看一看。那是因为我相信在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因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如此,学生乐此不疲,就连作文最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名著的看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在不同学生眼里本有不同意义,每周一次的读书心得写作,又自然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在这些“粘贴式读书心得”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他们与作者对话。读《呼啸山庄》,“你究竟要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什么?你究竟要表现什么?是爱情还是背叛?”读《红字》,“谁才是真正的罪犯?我想,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罪人,其实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读《巴黎圣母院》,“我以为,人的美外表占30%,内心占70%。”读《千年一叹》,“我最大的愿望,是遍历中东沿线,与你──秋雨先生,形成更强烈的共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永不放弃!精神不倒,信念永存……”

他们与人物对话。读《童年》,有《我与阿辽沙比童年》;读《骆驼祥子》,有《我要对祥子说》,“我似乎看到你眼中有一道复杂的光在跳动,把你心中正翻腾着的委屈、惊疑、困惑、感激全都照亮,两行泪水沿着你的脸颊无声的流淌……”读《哈姆雷特》,有《给哈姆雷特的一封信──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将继承王位,与奥菲利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尽在你复仇与不复仇之间。”三读《复活》诞生三封信──《致玛丝洛娃》《致法官》《致聂赫留朵夫》;读《安娜·卡列尼娜》,出现“痛苦可以弥补,生命却不能重来”的吊挽……

他们自然地将名著的阅读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读《麦琪的礼物》,与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主题结合,感叹这“平凡人之间不平凡的爱”;读《鲁滨孙漂流记》赞美鲁滨孙,分别仿照七年级第四单元《观舞记》和《安塞腰鼓》的句式来写:“假如我是太阳,我要用我耀眼的光芒来焕发人们对鲁滨孙的尊敬;假如我是河流,我要用我流水的声响来渲染人们对鲁滨孙的赞扬;假如我是欢乐,我就把鲁滨孙层层包绕,不让他再度悲伤;假如我是悲伤,我一定远远躲开鲁滨孙,因为我深知我无法占领他的心房……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来抒写对鲁滨孙的的敬意;我只是一个读者,但我愿用我整个的身心去赞美可敬的鲁滨孙先生!”“看!──一工作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人觉得:在困难的时候只要凭借一种力量就可以支撑;使人觉得:无助的时候用勤劳的双手仍然可以唤醒明天的太阳;使人觉得:狂风暴雨过后天空定然会有美丽的彩虹;使人觉得:勤劳的人是领路人!……好一个鲁滨孙!好一个勤劳的汉子!……”

三、认识交流是阅读的必需,放手让学生参与多种读书交流活动,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并将阅读视为一种需要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

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我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书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近一年的实践,收效是巨大的。从量上看,学生读了大量名著,多的读到十五本左右,少的也读了四五本;从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提高,知识储量大大增加;从思维能力来说,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增强;从写作来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一批写作特长生脱颖而出,常有佳作诞生;从对学习的情感上说,学生热爱读书,热爱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之中;从考试来说,班级成绩总能位于年级前列……回头再来看看这一本本贴着读者心得的名著,我们不由得要说:我们要将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2: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