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3:21 | 只看该作者
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山东省文登市山马完小 姜雪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正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心理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高尚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首先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其次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手势等手段来激励感化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52”,主持人运用自己那情绪化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手势使在场的观众为之沸腾。教师的在课堂上也应该适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势,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手势即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成为教具。如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除法的认识》一课当中,教师讲授时用手势画一个大圆表示八只鸭子,接着用手势象征性的拿出两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夸张性的手势,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老师一块做起来,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再次,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相应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情感目标、情感体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感情丰富、求知欲强烈;同时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水平会越来越明显;从而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趋向情感化、生活化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商店卖虾条,该拿多少元、卖多少包虾条,是一清二楚。可是当学生计算数学题时,却一时想不出6里面有几个2。这时为什么呢?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性、情感性。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录象展示1997年长江发洪水,堤坝冲开了16米的长口,这时雷声、雨声交加,教师讲明长江两岸边火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甲队每小时修2.5米,乙队每小时修1.5米,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干些什么?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要用什么东西添!”,“他们要花几小时完成呢?”学生的情感在这危急的时刻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不由自主的激活,思如泉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同时要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三、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情商”,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对情感智力理论加以诠释。书中主要强调情感智力重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要领。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这种方法有利的提高学生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只给学生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自己在交流时会找出记录员、操作员、及组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等,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小五星等方式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到当中去,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学生正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麦苗,教师要以情感为主线,以合作、互动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品质。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3:46 | 只看该作者
感悟数学日记 关注学生发展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南峰小学 黄大清 陈 英
摘  要:“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数学心得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写数学故事,编数学童话,写数学猜想等等。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创新思维、学会反思;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日记、走进生活、创新思维、学会反思、拓展视野、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写数学日记恰恰能体现这一点,它已经成为广大老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今天,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一年我尝试着把语文教学中的“记日记”用到了数学教学中来,方法固然有效,其特殊的效果在教学中很好的凸现出来。

一、数学日记,让学生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某同学在学了“认识图形”之后,在数学日记中写道:

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找找学过的图形,我找到了:饭桌是长方形的,镜子是圆形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杯子的盖是圆形的,墨水盒的底面是正方形的。生活中的图形还真多啊! 我还找到了妈妈的一个化妆品的盖子,看起来好像是圆形,可又好像不是。我问爸爸,爸爸说那是椭圆形的。我还知道了我们的地球也是椭圆形的。 原来除了圆形,还有椭圆形。数学真是太有趣了! 我喜欢数学。

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看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这种理解和热爱同时表现在他们更喜欢上数学课了。

二、数学日记,让学生走进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搭建了生活与数学的大舞台,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视眼遍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活中的数学竟然是如此多姿多彩。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走几步,我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决定买散装的。我把我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爱动脑。

如某同学在在数学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正在写一篇作文。写到第一页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看到那一页的右下角有2个数字:16×15。我就奇怪了,这个“16”是什么意思?这个“15”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就去问妈妈,“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妈妈对我说:“这个‘16’是代表这1行每一行由16个格子。这个‘15'是代表这1页共有15行.”听妈妈一说,我就明白了,并且把它的积也算了出来,就是1页作文本格子的总数,16×15=240(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只要你用心,就一定会找到。

这两则日记语言虽然很简单,还有些幼稚,但反映出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数学日记,能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更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拓宽自己的数学眼界,学到到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增强生活的积累。从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日记,让学生创新思维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的局限,很多学生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因此,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个性。

学习了找规律填数后一位同学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找来一道题考考我们。题目是这样的:2,5,14,41,(   )。一看题,同学们就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手托着头,有的眼睛望着天花板,有的眼睛紧盯着那道题,有的拿笔在纸上沙沙地写……而我也傻了眼。“什么乱七八糟的题目,一点规律也看不出来!”我一时无从下手。怎么办呢?我抓耳挠腮,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蕴藏的奥秘:2和5相差3,5和14相差9,14和41相差27,3×3=9,3×27=81,41+ 81=122。括号里应填122。老师公布了答案,我做对了,心里非常高兴。接着,老师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我们一会儿就破解了,数学真是太奇妙了。我相信数学中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

通过数学日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数学日记,让学生学会反思

重视学生参与, 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是当前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标 准》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要求。 写数学日记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 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评价。 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建立自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方法,在学习发展中不断进取。 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数学日记: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计算一道数学题. 题目是这样的:沿江路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田一凡从第一棵树跑到第20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开始我们好多人都认为是100米,可老师建议我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于是我拿出自备本,在纸上画了三棵树,发现三棵树之间有两个空距,依此推理,200棵树之间就200-1=199个5米.那么要知道第一棵树到第200棵树之间一共有多少米?只要用199×5=995(米).

    答案出来了,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写反思日记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五、数学日记,让学生拓展视野

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阅书籍、询问等),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一则日记:

今天放学回家,我很快就做完了作业。于是我就找来一本趣味数学,上面写着这么一道题:一个人要坐船过河,他只有一只小船,还带了三样东西:一只鸡、一条狗、一篮菜。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而且人不在它们身边的时候,狗会吃掉鸡,鸡会吃掉菜,怎样才能保证所带三样东西完好无损?

看了题目,我心里琢磨了起来……

我灵机一动,答案有了,狗不会吃菜,可以先把鸡送过去,空手回来再把菜送过去,考虑到鸡会吃菜,那就把鸡带回来,换着把狗带过去跟菜在一起,最后再回来把鸡带过去。对,答案就是这样,我甜甜地笑了。

《趣味数学》真有意思,以后我一定会经常光临这里噢!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和书本密切相关的,小学生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接触更多更广的知识。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数学日记,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日记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体验到成功 。

一位学生在一次发数学试卷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又是数学课,老师拿着卷子大步流星走到讲台上,严厉地说:“看看你们考的什么成绩,这么简单的卷子,只有一位小朋友得了100分。”刚说完,下面的同学就开始讨论起来,有人说:“这100分一定是班长。”有人说:“不对!不对!一定是学习委员,她的数学经常99或100分的。”还有人说:“我发誓,肯定是她,她的每门功课都是名列前茅,这回,她肯定是100分。”……
     正当同学越讨论越起劲的时候,老师拿着黑板擦猛拍讲台,同学们立刻反应过来,老师说:“要你们讨论,我先把卷子发下来,瞧瞧你自己只考了多少分。”啊!要发考卷啦!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万一我只考了八十几分,那可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开始报成绩了,我侧着耳朵仔细听好:95分以上没有我,90分以上没有我,良好区没有我,莫非我是及格?不,我不敢再往下想了。“100分,庄思婕!”老师报道。同学们都用惊讶看着我,我自己也傻了。这是真的吗?我从老师手里拿过卷子,揉了揉眼睛,考卷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的名字。旁边老师用红笔写了100分。
    耶!我真是太开心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它的不幸。”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调动起广大学生的写数学日记的兴趣,我非常重视进行交流、点评,让同学们讲一讲自己是怎么写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加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将优秀数学日记在班中展览出来。

总之,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实验证明,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热爱理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拓展了数学学习的时空,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关文信  

3、《数学化的日记 生活化的学习》 莫建忠 茅 坚  

4、《做一个关注学生发展的老师》  汪细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4:1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数学创新教育



广西省桂平市中沙镇中和中心小学 姚明森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造成了学生想象力贫乏、创造力低下的现象。为解决数学的创新教育问题,我校数学组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现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
一、改进教学,开展数学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数学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数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用他们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笔者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大胆借鉴外国的教学经验,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处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实录(节选学生的发言)
生1:我们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时,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我们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好!还遇到其它问题吗?
生2:我们在测量圆锥的数据时,发现底面积是不容易测量的,因此它的体积公式应改为比较好。还有在测量圆锥的高时,由于尺子的零刻度不在尺子的开端,量出高后还要加上零刻度前端2毫米,而不是减去2毫米。
生3:我们组认为圆锥的体积公式改为,因为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发现,圆锥的底面圆心不容易确定,要测量半径比较难,我们组改为测量它的直径。
生4:我们组也认可他们的观点,我们组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我们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先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再求它的体积。
师: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通过实践,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加油吧,孩子们。
【感悟:卢梭曾指出,孩子是自然之子,让他们自发、自动地从环境中学习,比传统的书本教育要有效率得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我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到课堂外去做实验,并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填补了书中的空白,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了孩子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这种深度的。】
二、让学生成为数学创新教育的主人。
1、数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独立正确且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见解。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的独特思维,就是创新,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在课堂作业中给出如下问题:“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6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60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让学生读题、审题后,我让学生板演不同的算法:
算法一:6÷3×4=8(小时)
        60÷(8-6)=30(千米)
30×8×2=480(千米)
算法二:60÷×2
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同学们比较这两种算法,当有同学对算法二提出疑问时,还是让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来给同学们分析:
由于两车同时出发,两车的速度比也即两车的所行的路程比,我把线段图从中点“一分为二”。
货车离乙地还有60千米就是还有“全程”的没有行驶。
【感悟: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说过一句名言:“每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一次他对世界的发现。”如果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就应为学生而设,让学生成为数学创新教育的主人,多给学生发表他们见解的机会,教师能少说则少说,因为学生的思维教师无法替代。特别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以评价促进数学创新教育。
目前,数学教学安排和数学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应结合平时的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学习。
数学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评价,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出现创新的“苗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激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教师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来保护好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创新的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数学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提高重视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重视创新教学的自觉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引向创新之路,我们的教育总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4:36 | 只看该作者
魅力听算: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浙江绍兴柯桥中心小学双梅分校 夏利萍
内容摘要:听算既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听算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听算速度可以延展思维的敏锐性;听算训练的正确度可以影响思维的深刻性;有意识的进行听算训练可以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听算  思维的独立性  宽广性  深刻性  灵活性

学生的计算能力基本是由口算、听算、视算、心算、估算等各种能力综合而成。听算作为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听算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耳听心算”,它的最大特点是:用耳听接收信息,直接刺激大脑,使学生不需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迫使自己自觉、积极的思考,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随时作出相应反应。由此可看出,对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听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思考,对学习数学有信心,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同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听算教学让学生边听边算,避免了视算的“人云亦云”现象的出现,听算完一组题目后,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我检查,随着训练的加大,学生的正确率随之越来越高,学生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听算教学中,除了听清题目外,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作出与众不同,富有创见的设想和别出心栽的好方法。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独立性。

二、提高听算速度,加强学生思维的宽广性

在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展听算训练过程中,由于听算速度较快,首先要求学生听准并听懂题目,然后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思维,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计算的过程直接在大脑进行,不借助任何工具,算出的结果立即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所以不断提高听算速度,让学生通过声音,使人脑的听觉思维首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把这一信息传送到大脑并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迅速作出判断,整个过程实质是各个器官谐调发展的过程。不断的训练听算速度,让学生形成一听到什么就会自然地想到什么,从这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有效延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度,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例如:低年级的一道聪明题,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在听完这道题时,就会迅速展开空间想像,怎样锯?可以这样锯,也可这样锯,还可以这样锯,所以马上作出判断,可能还剩下5个角、4个角或者3个角,那是因为锯法不同。

又如:高年级的一道听算题:甲数是5,乙数是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这样的训练,学生除了能马上想到5:4外,大脑还会形成这类题型的相应练习,如“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多几分之几?乙比甲少百分之几?”这一系列的知识,就象语文中的听音想象作文教学一样,听到铃声就会想到上课和下课一样自然,因为比的形式可以写成分数和除法的形式,因此,只要听到任何一个条件;大脑就马上反应出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这样,听算速度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余地就大了,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宽广性得到了延展,在解题中,才会随心应手,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才会领略到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气氛。

三、利用听算训练,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对实际事物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数学问题,对具体数学材料、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数学模型,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用合适的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以及对解的实践检验、对模型的修正等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小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主要在运算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渐提高,推理的间接性在不断增强;不断掌握运算法则,对事物数量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听算作为运算的组成部分,其占用的教学时间少,密度大,是加强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首先“乐学”。

例如: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

乙:这个数比50大吗?

甲:对。

乙:比70小吗?

甲:对。

乙:比60大吗?

甲:不对。

乙:比56大吗?

……

在听算过程中,不管是甲还是乙,思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出题者有出题者的乐趣,答题者更是如此,不管是对还是错,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对了”表示方向正确,“错了”又提示了正确的方向。只要学生听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大脑各器官才会高度集中,学生的思维才会保持兴奋状态,才会不断的积极思考,才会不断的去寻找答案的根源,探索题目本身的内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强听算训练,可以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听算的有意识训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听算教学主要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口算为主,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耳、手、脑多种感官并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着极好的作用。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听算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不借助任何工具,把计算过程,答案一气呵成,学生没有好的思维方法,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好地算出结果,这就需要学生思维的灵活。因而通过听算练习这个途径,增加课堂教学的训练强度和思维密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听算口算题:25×4,紧接着又听算25×8.25×12.25×16……让学生初步感受8.12.16与4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在不计算的前提下,迅速说出得数时,要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给予充分地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总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了适应性疲劳的产生,同时,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速度明显加快。可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听算能力,可使听算教学有效为课堂服务,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实践证明,听算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更大程度的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入手,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4:51 | 只看该作者
有感于课堂教学细节化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实验小学 张国慧 王姝静
我从“课堂教学细节化”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一些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注视课堂教学,同时开始有意识的把“我”纳入观察的视野里,这种对“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中三要素之一的教师的关注,而事实上任何研究都是从“我”出发,最后又回到“我”这里而结束的。下面提供的是这期间的一些案例和思考。

一、从学生和教师视角出发的课堂教学细节化思考实践

案例一:《课前的学习准备》

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一些有益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铃响了,但学生还是一片喧哗,于是我举行一个纸片“温馨提示:上课铃响,请肃静!”久而久之,不用举牌了。比如课前准备好课本、练习本、草稿本等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仍然没有达到我所满意的程度,每当我说开始练习的时候,总有学生把头埋在课桌里,慌忙的找着什么,一件小事情要完全做到竟然是这样的困难,有点出乎我的预料,但这更让我明白了我的工作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于是一开学,我就把这样的要求提了出来:当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希望同学们都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总体上我是比较满意的,但我知道,问题不在于一天两天,而在于是不是能够坚持,能够形成一种习惯。就拿准备草稿本来说,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往往喜欢在课本或者书桌上乱涂乱画,这样的现状让我不得不进行思考:学生的草稿本在哪里呢?学生为什么没有草稿本呢?我决心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都有一本草稿本。拥有一本草稿本很简单,但要用好它,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课上课下,课里课外,老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的作业过程,反复训练学生的作业习惯,让草稿本成为学习数学的帮手,让好习惯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这大概就是课堂教学细节之一吧,学习是一个生命的能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细节的地方,而这些细节往往又关乎到整个学习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细节的关注,比如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条理性,一种学习和生活的规划意识,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现实中,这样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一是教师没有这样的培养意识,二是学生没有这样的培养训练。首先教师要对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之后,就进入到一种训练的过程,任何的习惯都离不开一种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为什么有一部分学生总能在老师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呢?追述一下他的学习历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就已形成的习惯,对于那些没有形成这样习惯的学生,需要弥补的则是一个形成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星期,可能是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也存在一个反复的问题,开始教师可以督促一些习惯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来督促和提醒那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每次上课或者下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那些长久不能做到的学生,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寻求对策,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把对学习细节的关注落到实处。

二、从学习知识视角出发的课堂教学细节化思考实践

案例二:《课堂中的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不是把它看作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现实生活中,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缺少一定的认识,多数时间,我们对于观察的认识只是满足于学生看到了什么,而忽视了观察的过程以及由观察带给学生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时候把观察作为一种解释现象的一种手段,而很少关注观察的深度,以及观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的作用。而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要使这一阶段的培养达到较好的效果,不但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即必须做到观察内容的指导,观察顺序的引导和观察方法的训练。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1.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开始时,学生一般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以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试一试中第一题图,它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7+2=9,所以9-2=7,9-7=2。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8页例1的小鸡直观图,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2×4=8      8÷2=4      8÷4=2。在“倍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如2只羊和6只兔子,在比较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兔子的只数中有3个2只,接着让学生摆学具,摆出3个2只,在观察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倍的概念。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观察顺序,如:

1.横着看,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看图统计,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它是从左到右:

    2.竖着看。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2的乘法口决,从上往下,借助直观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决的规律。

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加减混合。它是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景来说明的。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再开进2辆,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算式是4-1+2,这样就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要加强有序观察的训练,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的方法,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决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5:07 | 只看该作者
让真爱浸润学生的心灵
山东烟台新元小学 李世巧
时常站在讲台之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粉嘟嘟的小脸,总会禁不住心生欢喜。其实在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种最为真切地方式去静待花开的静谧之声,而有幸体味了这一过程的人,心中所饱含的期待与欣慰常常又是溢于言表的。如果说是暖阳见证了片片绿茵从破土而出直至枝繁叶茂,那么多么希望身为园丁的我们都可幻化为一滴滴雨露,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前几天,我遇见了学生小毅的妈妈,与她谈起孩子的近况,开始时,家长欲言又止,可最终还是打开了话匣子。小毅乖巧懂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特别爱劳动,只是学习成绩平平。小毅是在三年级转学到我们学校的,我教他的数学。我每次上课都发现这孩子眼神忧郁,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我找他谈话,仿佛他把心门锁得很紧,不太愿意和我交流;我也找过家长,尝试与家长沟通,但家长也闪烁其词。我终究没能弄明白这孩子为什么不开心,尽管我非常努力,孩子也有点变化,但效果不明显。此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却又无能为力。如今再次遇见小毅的妈妈,职业的责任感驱使我旧话重提,希望通过她知道当时真实的情况。

小毅的妈妈是个很有个性且涵养很高的人。见我的态度非常诚恳,她终于肯对我说实话。可能是因为我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一位老师,我们俩谈的很投机,她边说边流眼泪,我能感觉到谈到这件事情,小毅的妈妈非常伤心。

小毅在二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但教育方法却简单粗暴。有一次,小毅忘写数学作业,老师没问明原因,就对着毅大喊大叫,并且说:“以后教室最后边旮旯里的位置就是你的,罚你写十遍作业!”小毅一再央求老师,自己可以把作业补上,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请老师原谅,但老师仍旧对孩子不依不饶。也就是从那时起,恶梦就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孩子的睡梦中,直到现在,这个看上去很刚强的男孩子,想起好多年前的这件事情,还心有余悸。

我想,小毅的妈妈能够把这件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大概是想通过我来告诉身边的老师朋友,对于我们的学生,理应多一分关爱,不要再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不该承受的打击。分手时小毅的妈妈感激地说道:“小毅很喜欢你,他经常说‘李老师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当我们犯了错时,李老师从不打骂我们,而是讲道理,让我们明辨是非。我们通过李老师知道,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孩子遇到你真的是他的福气。”我能感觉出最后一句是小毅妈妈发自肺腑的声音。但对于小毅妈妈的褒奖,我感到有些汗颜,对于一位好老师的定义,一直感觉自己是了然于心的,但通过小毅这件事,显然我做得还很不够,当然小毅二年级的老师就更该反思了。最后,孩子的妈妈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最起码,你没有让孩子做恶梦,我认为这就是好老师啊!”

不让孩子做恶梦,就能称得上是好老师吗?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可谓低的可怜吧,也可能是家长的无奈吧?作为教师的我,却陷于了深思。

以前常有这样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每天辛勤工作,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倾注满腔心血,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白天,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晚上,我们读书、备课、改作业;课余,我们苦口婆心地辅导学困生;假日,我们不厌其烦地接打家长电话、家访……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足以说明了我们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但是,与小毅妈妈谈话后,却让我陷入了深思:我们对学生的所有的“爱”,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孩子是否需要这样的爱?抑或这是真的爱吗?家长又是否能够接受呢?这一连串的疑问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曾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材料,某一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样的结果,肯定出乎百名老师意料之外。难道是我们的学生走进了感情的荒漠?对老师的爱没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吗?联系到与小毅的妈妈的谈话,我真正感觉到了作为老师,对学生要倾注真诚的关爱以及关爱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每位学生来说,无论天资如何,教师的关爱都是他们心中的暖阳,它总与关心和鼓励同在,可以促使其上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真的不应过多地责怪我们的学生,还是好好反省我们自己,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过于苛刻?我们的语言是不是存在了太多的规定标准指向性?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太简单粗暴?我们会不会把家庭的不如意带到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然而,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对学生的“责之切”。训斥、挖苦、讽刺等处罚学生的事不是时有发生吗?想想自己,有时面对那些完不成任务的学困生,会不冷静、会急躁、会对孩子大声说话,诸如此类“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有多少跟小毅一样的孩子,也可能会因我们的简单粗暴而做恶梦?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善于理解宽容学生。有人说:“宽容就是去拥抱学生,让他觉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宽容就是去包容学生,让他觉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却没有揪住不放;宽容就是允许学生反对,让他觉得你不是学习的权威而是学习的伙伴……”我还想说,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你就拥有了宽容,也拥有了爱。那么,让我们试着去理解学生吧!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如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如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如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冰川。愿每一位教师心中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让真爱浸润学生的心灵!

    作者简介:李世巧,女,1986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海阳市新元小学教导副主任。烟台市优秀教师,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多次执讲省市级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已发表两篇国家级论文,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2:15:29 | 只看该作者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
陕西省吴堡县一完小 辛维书
摘  要:情境创设要提供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及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味、问题性、发展性、时代性、新颖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上述理论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味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情境内容生活化

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我是小小检查员:

(师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并说明黄河大桥上现在急需招聘一批检查员。)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载10头牛,每头牛大约重500千克。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事情,特别是习题三和习题四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我适时的组织学生讨论,一阵面红耳赤之后他们明白了:李师傅的货物是没有超过桥的限重,但他的车有自重,车的自重加货物的重量足以超过了桥的限重。在这个题目里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与条件的开放性,车的自重题目里根本没有提及,但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车有自重这一现实条件,促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张大伯虽说他拉的货物没有超重,但是货物的重量超过车自身的载重,这对他自己是有危险的,也不能让他通过,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性。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情境内容的问题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华应龙老师的《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而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这样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层次性,促使学生不断的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百分比,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

四、情境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五、情境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创设要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情境、图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六、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