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08-7-20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缘情而入文 披文以入情

──《观潮》教学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李萍



  主题与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呢?



  背景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事例



   一、创设情境,掀起情感的浪花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片断二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背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纷纷举手)



  师:觉得自己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教学反思



课堂中教师着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片段一”,教师精心设计了从声音到影像的“开场白”,拨动情弦,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观潮的境界。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在“片段二”,教师多次利用到了CAI课件,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高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能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等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情感朗读,激起情感的涟漪



片段三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老师和蔼地说,)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有点感情。(实事求是地评价。)



  师:你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吗?



  生:(自信地说)能。学生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



  师:他是怎样读出了从远到近的感觉的呢?



  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



  师:(问读的那个学生)你自己觉得呢?



  生:刚才读得还不够有气势,我相信我还能读得更好。(学生自发地为他的自信喝彩。)



  师:你很自信,那就请你再读一次,我们再欣赏欣赏。(可以看出老师非常尊重学生,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就给他提供空间)



  生:(生读)



  师:我也欣赏这句,但我更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



  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深情并茂地读,还带上了动作表演读。(老师读后学生自发地鼓掌。)



  (老师很谦虚地问)有没有你欣赏的地方呢?



  生:您的字音很准。



  师:谢谢你,你很有礼貌,对长辈称呼“您”。



  生:老师带上了动作。



  师:做动作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越来越凶猛,感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生:很直观,让我们加深了理解。



  师:那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什么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到的?



  生:从你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



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老师加入其中一组评议时说:“我欣赏这样的孩子,互相读后纠正,评议,这样能帮助我们把书读得更好。”



片段四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学生很积极地准备。)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学生自发鼓掌,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你们的朗读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自由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三、阅读表达  释放情感的精华



片段五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是“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这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得以升华,思维得以飞扬,创造潜力得到最大能量的发挥……



收获与启示:



一、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可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三、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7-20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教育无痕 润心无声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浙江省奉化锦溪小学 叶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饶有兴趣”、“宽裕”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4.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师生对话,初读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2.小结:是的,我们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很快乐。但有一种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获得,而是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另一种快乐。



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予为什么会快乐呢?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



(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段落?(交流,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哥哥 → 保罗



           ↓



男孩 → 弟弟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凸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



三、精读课文,感受快乐



(一)感受获得的快乐



1.(指着板书)保罗、男孩、弟弟都得到了别人所给予的东西,他们快乐吗?



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划出相关语句。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本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感知现实的基础上,又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维活动空间,启发学生先从“获得”的层面去体验、感受快乐。为下文对“给予”的体悟打下伏笔。



(二)感受给予的快乐



1.文中有没有写弟弟的快乐?但他的快乐你感觉到了吗?(感受到了)



2.他的快乐又是是谁给予的?(小男孩和保罗)



师:获得时是那样的快乐,给予时他们快乐吗?让我们再仔细地来研读文本:(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并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1)男孩快乐(重点研读以下三个句子)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2)保罗快乐



(三)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弟弟高兴,为小男孩、为保罗感动。(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指导读出小男孩的自信、自强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读出保罗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夜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交流)



2.是啊,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出示、齐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点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见课文中的阅读链接),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六、作业自选厅



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引导)

常规性作业: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



·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



·每个同学到课外找相同主题的文章阅读。



·举行读书展示活动,把课外找到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交流。



·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



三、实践作业



·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们。



·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2.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



【设计意图】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需要起点”上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需要起点”上,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学生自设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有效引导更能激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了语文生活化的精髓,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7-20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搭石》教学设计

松柏小学 陈利兴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 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 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 “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75%。通过简笔画把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在搭石前互让、背老人走搭石一道道亮丽山村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感受山村搭石的美,感受乡亲互帮互助的心灵美。简笔画在给学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想象空间。】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


(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


A(一个人走)


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


师:你想办法超过他?


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


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突然上步。


D三人依次走。


师:这就叫……(协调有序)


【情景演示,展示人性之美。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节器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研究表明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要用2.3秒;用线条符号和图示要用1.5秒;用黑白照片,要1.2秒,用彩色照片,要用0.9秒;用实物要用0.4秒。因此在课中请一个学生走,后师问:“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生:“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教课开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理解 “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后面的学生从搭石上落下来,这就是不能突然止步;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景展示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美景。】


5.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出示画面,这是什么美?)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搭石的美?


师:你再给大家读一下,同学注意听这一句写什么?(简笔画)


师:还有呢?


“假如遇到……”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会看成“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是应该的?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亲之情,读起来让人感到多么亲切。谁能把这亲切感读出来?谁能读得更亲切一点?指读。


6.老师跟你们配合读好吗?老师读前面的词语(如果……,总会……。假如……年轻人总要……)停下来后你们接着读。


【读中感悟,领会人性之美。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实现语文课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强调通过读以获得感悟的教学方法。 “一读”领会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二读”找出文描写搭石美的句子;“三读”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这些句子领悟乡亲心灵美的情感; “四读”,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读时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表达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师:刚才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逐一把已解决的问题擦掉。)


7.学习、了解了作者家乡的搭石,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是赞美什么?


师:还赞美搭石的什么?


师:乡亲哪些美好的情感?


(小结:摆搭石、走搭石、互让、背老人过搭石
板书: 心美)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心灵的美;


2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写一件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21 搭 石 美好的心灵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1.质疑问难。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统领学生的问题。这样做: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对于城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通过简笔画勾勒搭石让学生走搭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3.读中感悟。本可教学不仅重视朗读指导,更重视读中感悟,四次朗读每次要求不同从初读到欣赏陶醉感悟搭石那种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精神,以及乡亲们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SP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7-21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钓鱼的启示》说课设计



丹桂小学 廖华举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我准备从教材简析及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教法学法、资源准备、教学流程及设想、简述板书设计、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钓鱼的启示》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最后一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篇课文的作用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



2.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活动是移位上课,对该学校四年级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及学生学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在我的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



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预定本课的教学课时为三课时,现在,我注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完成以下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③、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来达到以读促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导—扶—放”和角色多角度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精读句段,情感升华;5.知识延伸与拓展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预设目标。



四、资源准备



计算机、投影仪、文字画面、图片。(在我的教学流程中将展示出来)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挑动学生心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识。因此我以《小猫钓鱼》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直奔主题,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不让“把课堂还给学生”只留于形式,真正把课堂建立在平等、自主、角色多角度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大胆地为初读课文提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汇总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要求,这里体现了我的“放”,但也要注意“引”,所以在这里我设定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中提到要提倡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通过“扶”的方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感一感”。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参与。



4.精读句段,情感升华



“以读促解、以读悟感”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再通过读一读、评一评、感一感等来突破难点。



5.知识延伸与拓展



为了让学生情有所余、意有所余,我采用资源的整合,教材的整合。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结束课堂。



六、简述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七、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多法品读,内话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样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评委专家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7-21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薛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  类



            ↙      ↖



            科 技   →  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指导书写12个生字。



  3.   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附课文: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人类文明史的又一个千年到来之际,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在人类社会舞台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08-7-21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自然奇观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薛娟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教材分析:

自然奇观这一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景观的特点。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7.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8.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模块二: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模块三: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实施说明:

此教学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流程指示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教师循着这条路径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学。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现出来,进行板块设计,需要对每一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实施时要随机应变。板块只是一种构思,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处理。

模块一:感知整体内容

学习内容:《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教学流程:

自由阅读自然奇观这一组课文,说说各个景观给你的初步印象,板书四处景观的主要特点。找一找,画一画: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交流画出的内容,指导朗读。 自由读《五彩池》(知道五彩池的具体位置,景物特点,以及水池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结:五处景观的不同特点,说一说:那处景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板块设计:

板块一:导入

介绍你最喜欢去的地方,用简单几句话说一说那个地方给你的印象。评一评,谁说得好?为什么?

板块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

1.生字词

随课文记忆字词,读准确、写正确。

说一说,怎样认记这些生字。

提醒大家一些难写的字应注意什么。(让学生提醒学生)

听写本单元词语,看看学生巩固的如何,及时纠错。

2.课文的理解

自然景观──由浅入深: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解决不懂的问题;简单交流四处景物给你的初步印象;总结出这四处景物的主要特点;默读,深入文字理解人物,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景物的这些特点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以自学为主:自由读两篇文章,请教同位自己不懂的内容;边读边画,哪些语言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及时总结出景物的特点。

板块三:读的设计

1.读正确、流利

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接读课文:边读边评价。

找出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或请教他人。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1)《自然景观一组》

说说评评: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样子,《鸟的天堂》里大榕树以及鸟的活动样子,自由练习说(读)评书活动,评价,谁说得好,好在哪里;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样子的语句,自由读一读,给大家读一读,让大家眼前仿佛听到了潮的声音由小到大,到天崩地裂;看到了潮越来越近,由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评价读;大榕树的静态描写,读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鸟多鸟美鸟欢的动态描写,以读书的形式来指导,画出这些优美的句子,大家都来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好,最美。可选几段精彩的背诵下来,做到声情并茂。并把树和鸟联系起来,树茂鸟多,鸟欢树旺。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重在读和评:画出文中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具体数字描写、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你的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美,奇,边读边评价。初步体会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

(3)《火烧云》

边读边想象:文章3──6自然段,读一读这些段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觉,并边读边想象,还可以画一画天空中的火烧云。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刚开始的霞光把大地变成什么样了,地上的事物有什么变化,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边读边评价。还可以在吃完晚饭后,带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地表达。

模块二:探究景物写法

学习内容:《自然景观一组》《五彩池》(4课时)

教学流程:

回顾四篇课文中景物的特点,出示例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出描写方法。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出描写方法。

全面交流,总结描写方法,进一步指导朗读。

摘抄四篇文章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拓展:阅读课外书,摘抄描写景物的精彩片断,交流课外搜集的精彩片断。

板块一:景物描写方法的概括

1.由一个例子引导(出示《观潮》的样子、声音描写一段文字)出描写景物的方法──动态描写,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读出自己的认识。

理清样子和声音的变化

样子: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声音: 隆隆→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2.自由阅读四篇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们属于哪种描写?

[预设:《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第二段的具体数字描写,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长,深;《鸟的天堂》中的12、13自然段的动态描写,写出了鸟多、鸟美、鸟欢;《火烧云》中的3、4、5、6自然段的语言描写,写出了云的变化之美;《五彩池》中通过池水颜色变化原因的科学说明,描写出了池水颜色的美。

3.进一步总结板书出这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4.现在再让你谈一谈你喜欢的地方,你会注意到些什么?尽量用上总结出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板块二:语言的积累

1.讨论:若把这一单元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应该怎样分类才好?(预设:词语、句子按描写景物的动静态、比喻、拟人、数字说明等分类记录。)

2.按照我们讨论的(一种或几种)分类方法,把词句分别积累到我们的“阅读记录卡”上。摘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3.交流“阅读记录卡”,选出出色的进行展评。

板块三:读的训练设计

在体会到描写的好处之后,进一步认识景物的美和壮观,用自己的心声读出景物的特点。

(1)《自然景观描写一组》

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火烧云的千变万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让我们大家听一听你声音下的自然景观美吗?壮观吗?奇特吗?

(2)《五彩池》

体会表达效果促读:画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这样表达有什么好的效果?再去读,就能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了。如: 有的像……有像……有像……有像……“五光十色,更加瑰丽,就在人间,不再天上,体会这些句子和词语的好处。

特别是倒数第二段,用科学的解释,告诉我们池水的颜色为什么会不同,让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解决了人们的疑问和名字的来历。

模块三:我会说 我会写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流程:口语交际(包括词语积累等,对景物的了解),习作(学生自己写景物)交流学习收获(单元学习总结)

板块一:基础知识

1.词语。积累“涓涓细流、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等词语,尽量在自己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

2.句子。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动态静态的,也可以是描写声音样子的。

板块二:口语交际设计

1.交流景物特点。

学习本组课文,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可以讲课内的,也可以讲课外的。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3.相互评价。

⑴这些景物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他或她讲得生动、具体、形象吗?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具体、形象?

板块三:习作设计

⑴交流经验。

已经进行了近3年的习作,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经验?

⑵确定景物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

根据你的经验和交流后的收获,你想写什么?为什么?

⑶动笔。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意识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把想写的景物写出来。

⑷自我评价。

你觉得与以往的写景习作相比,这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⑸相互评价。

互相交流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注意与整组课文的联系。

板块四:交流收获。

1.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2.朗读四副写景的对联,注意节奏美,对称美,意境美。并熟读背诵。

3.你建议同学们去参观哪处景物?为什么?

4.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7-21 0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大全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

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同伴互评】

本课两首诗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教师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比较多的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的,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编辑短评:学习古诗,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并交流对诗意的理解。但应以教师为主持的集体交流作结。可供参考用。(王贺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