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高年级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津大学 田本娜





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中、高年级学生(10岁左右的儿童)的心理及学习特点。10岁左右的儿童其思维的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即使是抽象思维仍具有具体的特点。其突出的特点是思维还不系统,说话往往不完整。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还容易分散,坚持性较差,是发展书面语言和思维的最佳时期。



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经过低年级的学习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常规,初步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学习方法,如掌握了汉语拼音,学会了查字典,掌握了1000左右的常用字,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有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语文教学的坡度较大,主要体现在读和写两方面,尤其在写的方面差距较大,三年级要求写300字左右的文章,不少学生不适应。这应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应该在低年级训练的学习常规没打好扎实的基础;应该具备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和简单的学习方法等,没有很好的形成;没有打好写句子、写片断的基础。二是到三年级后,没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默读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差,阅读量不够,书面积蓄不足。最后是读写结合不够理想,学生小练笔太少,因此作文就会有困难。我认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默读为重点。



一、以默读为重点训练独立阅读能力



中年级以训练半独立阅读能力为主。所谓半独立阅读能力,就是学生在教师稍加帮助下,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其关键在于教师主动去培养,一提“以学生为本”就好像不用教师指导了,如果学生无师自通,那还要进学校干什么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发展还不够系统,刚刚学了两年的书面语言,识字量还不足,还没有掌握系统的读书方法。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才能形成。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中、高年级的阅读训练目标:阅读课主要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方法,形成默读能力。要培养学生自己读书,要训练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查词语取义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要使学生掌握读一篇课文的步骤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重点训练默读能力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阅读,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基础上,通过视觉和思维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变为内部言语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比朗读吸收信息要快,读书、看报、看文件、查资料等,都离不开默读,其使用率很高。三、四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能力显著提高,内部言语逐步发展,掌握字词的数量增多,这一个时期是形成默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要重点训练默读能力,加强默读指导。同时,默读能力训练需要一定的思维分析概括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



从目前大、中、小学生的默读能力水平来看,不但默读速度慢,而且读书、读报不善于概括要点。我曾读到一则消息:华东理工大学确定了新的研究生复试方法,1500多名进入复试的考生都要为一篇2000字的文章写出300—500字的摘要,占复试总成绩的20%。一篇摘要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以及文字表达等中文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但是考试结果不佳。(《文汇报》)这说明了在基础教育阶段训练默读能力的重要性。从当前阅读课的教学实践来看,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仍然是大量的朗读,还没有将默读能力训练作为重点,三到五年级的默读能力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部分学生不会概括文章要点,相应地在作文上也不会按段落去写,反映出学生的思路不清。默读能力主要是训练理解能力、文字的概括能力和阅读速度。默读能力的训练主要应该在小学打下基础,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主要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不是不要朗读,朗读能力训练主要在一、二年级,三年级以后朗读能力,不作为训练重点,但是还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和欣赏能力。



(二)默读能力训练目标



默读时,眼脑直映,眼停瞬间(三分之一秒)看清文字──大脑接受文字符号──转化为内部语言,对读物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以及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达到理解和记忆。因此,默读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默读能力的基本标准:(1)理解。包括对读物内容、思想情感和文字表达(字、词、句、段)诸因素的理解及编写读书提纲。(2)速度。阅读速度:学生在一定单位时间内阅读文字所能达到的数量;或一定数量的文字所要阅读的最短时间。阅读速度可因读者的年龄、理解水平不同,或因读物的难易程度、生字难词的多少不同而异。在同一水平上,以阅读速度快慢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低;或同一速度,以理解水平不同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公开发表的比较系统、科学的阅读速度常模数据。根据过去的测定,各年级的默读平均速度,每分钟大约为三年级200字左右,四年级300字左右,五、六年级400字左右(仅供参考)。(3)记忆。在理解基础上,在一定速度下,默读一篇文章之后,能较好地复述、回答问题、背诵。(4)评价。在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和语言能鉴别正误,做出有情、有理的判断和欣赏。从阅读效率来讲,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构成阅读效率的两个基本要素,而阅读速度又是指阅读理解不低于70%时的速度(一篇课文,出10道题,学生答对7题,即理解达到70%),在理解基础上才能求速度。



要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方法,包括识字、解词析句、分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还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如注意力集中在读物上,不受外界干扰;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圈点和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理解水平和速度。



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默读能力的核心。阅读理解就是要读懂文章的词句含义,读懂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的理解能力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阅读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感悟的基础,没理解的内容谈何感悟;阅读理解也是阅读鉴赏的基础,不理解内容和语言,又怎么去鉴赏呢?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感悟、语言鉴赏、语言记忆和语言运用。所以学会理解课文是学会阅读的基础。



阅读一篇文章,具体来讲需要理解什么呢?就是要理解字词含义,理解句子含义,理解语言构造,理解文章结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一)理解语言含义



理解语言主要是理解词句含义。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是语言的基础,学会解词析句是学会读书的基本功。这虽然是常识,但是近来的阅读教学由于强调整体认知和感悟,对词句教学是有所忽视的,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环节比较薄弱;有的公开课中很少进行词句的检查和练习,因而造成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使学生的语文技能不够扎实,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尤其在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



关于词语教学,说来简单,但其中甚有学问。从解词来说,词有多义,如本义、转义、引申义等,如何指导学生从字词典中取其适当的一义,又怎样指导学生从上下文具体语境中确定其准确含义?这是需要训练的。有的词不仅要理解字面含义,还要进一步理解言外之“义”,理解词的感情色彩。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最好是多举例说明。



关于句子的理解也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词是理解句子的基础。有的句子既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理解句子的构造,从而加深理解句子的内容。不论是读句子,还是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辨明附加部分和主要部分的关系;长句子尤其要注意分清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否则会影响对这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理解。总之,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的工夫。



理解语言主要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但是,不能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对结构的掌握上,应从篇章入手后,还应该从词句上深入理解。也就是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



(二)理解语言构造



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词由字、语素(合成词)构成,句子由词构成,段由句构成,篇由段构成,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要理解课文就必须将字、词、句、段、篇作为有机联系的语言整体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是必要的,但是要将课文内容理解好,还必须理解字与词的关系,词与句、段的关系,句与句、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换而言之,要理解课文,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在全篇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其他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既要从全篇着眼,又要分析构成该段的每句话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既不能脱离段和篇,又必须弄清楚该句中的词语排列顺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的理解,若是合成词,就要先理解语素含义,必要时还得理解语素之间的构成关系,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例如,《惊弓之鸟》一课最后一段共有4句话: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天津的刘颖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段时,进行了三项语言训练:(1)关于句子因果关系的训练。这一段的第二句话是由两个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的,更羸是先讲结果,后讲原因。教师要学生练习先讲原因,后讲结果;然后指出,第二句话与前一句有关。(2)对最后两句话中的关联词,要求学生去掉关联词读一读,和有关联词读一读,两相比较,使学生体会“一……就……”这个关联词在这两句话中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3)进行了前后句关系的训练。该段中的4句话,逻辑因果关系很严密,去掉哪一句,这一段的意思就不完整了。



这是三年级的课文。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重点应放在句子构造训练上,如词与句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句与段的关系的训练。刘老师教学这一课时,设计的三项训练,第一项是句与句的关系(因果关系句);第二项是词与句的关系(关联词);第三项是句与段的关系。这三项训练都是围绕句子构造进行的,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句子表达的内容,而同时也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对作文要写得连贯也具有指导意义。这种训练体现了语言构造规律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语言构造的理解往往被忽视,表现为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有的词语虽然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时理解了含义,但是在阅读课文时,还需要逐步加深理解。例如,《草船借箭》一文的最后一句──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其中“神机妙算”一词,尽管学生在第一课时或预习时查了字词典,也能从字面上理解大意:料事如神、机智非凡等,但是这篇课文是紧紧地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展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地刻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教师只有抓住这个重点词语,逐步深入地指导学生理解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最后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以及它所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在这里,词语教学和句子、段落、篇章教学是紧密结合的;同时,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该词语所表达的层次性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理解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又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关系。理解文章结构就是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体现在文章中的思路,也就是理解作者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思维是怎样体现在文章结构之中的。从写作角度讲,就是理解作者如何立意谋篇的,如怎样叙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如何说明、论证问题的是非、善恶、美丑,又怎样抒发感情的爱憎、喜怒和欢悲等。在理解过程中,一方面明辨是非受到教育;一方面要学会分段和概括段义,学会概括文章要点和中心思想;同时还要学习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文章结构的教学是很薄弱的。有的认为一谈分段就不是整体感悟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一直强调整体感知文章,是指不要过多地分析、把文章分解为语言碎片;但是如果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内容而不加分段地理解,那就是囫囵吞枣。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是先全篇阅读(整体)──通过语言理解主要内容;再分段阅读(部分)──通过内容要点细读、深读,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再全篇整理深化(整体)──进行内容和思想的深究。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由段组成的,所以阅读时不能不分段。读一篇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练写片断,最后练写整篇文章。分段和概括段义,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由教师概括出段义和中心思想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是要坚决反对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2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