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成功始于小事


--------------------------------------------------------------------------------

 伏尔泰说得好,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常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抗争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很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

  老师的职业也是这样,尤其是班主任,必须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种视善小而不为,认为做善小之事属于“表面化”与“低层次”的眼高手低的人,那种常明灯前懒伸手、地下乱纸不伸手,水管哗哗流不出手的人,估计也不能做班主任。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就要做到手勤、腿勤、嘴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也就必须自觉地从身边的“举手之劳”做起,即使做一件微小的好事也比视善小而不为的人强。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班主任要自己先做好,然后教给孩子们:切莫轻视小节和小事。因为什么东西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成大事,因为成功来自于积累。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它说的就是小的坏毛病不加以克服,任凭它肆意发展,终究有一天会毁掉你的一生。孩子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努力于积累,你一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班主任也是如此,努力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吧!成功就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一生干好一件事


--------------------------------------------------------------------------------

 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年轻的看门人,也许是因为工作太清闲,为了打发时间,他选择了打磨镜片这个细致的活儿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看门60年,也把那神秘的镜片打磨了60多年。工夫不负苦心人,凭着自己研磨的镜片,这位看门人看到了当时人们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此后,他声名远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巴黎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来拜会他。这位一生磨一镜的看门人就是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从列文虎克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一生干好一件事。宇宙无涯,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件应当做、可能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目标确定之后,就必须凝聚起自己的全部的心血、体力。焚膏继晷,心无旁骛,坚守初衷,直到成功。

  我觉得当一名教师,就是一件应当做的,且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一生来做的一件事。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再苦再累,我当作是一种追求,一种快乐,一种享受,用我的全部身心来感悟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一生磨一镜”,是做人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或者是一种活法。贝多芬之于音乐,毕加索之于绘画,柏拉图之于哲学,司马迁之于史学,曹雪芹之于文学等等,都与列文虎克的“一生磨一镜”的精神是一致的。既然我已经找准了我的人生坐标,我就会坚持不懈地干好自己该干也能干好的一件事——教书育人。我想我这辈子就不会白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一生干好一件事


--------------------------------------------------------------------------------

 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年轻的看门人,也许是因为工作太清闲,为了打发时间,他选择了打磨镜片这个细致的活儿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看门60年,也把那神秘的镜片打磨了60多年。工夫不负苦心人,凭着自己研磨的镜片,这位看门人看到了当时人们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此后,他声名远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巴黎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来拜会他。这位一生磨一镜的看门人就是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从列文虎克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一生干好一件事。宇宙无涯,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件应当做、可能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目标确定之后,就必须凝聚起自己的全部的心血、体力。焚膏继晷,心无旁骛,坚守初衷,直到成功。

  我觉得当一名教师,就是一件应当做的,且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值得一生来做的一件事。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再苦再累,我当作是一种追求,一种快乐,一种享受,用我的全部身心来感悟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一生磨一镜”,是做人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或者是一种活法。贝多芬之于音乐,毕加索之于绘画,柏拉图之于哲学,司马迁之于史学,曹雪芹之于文学等等,都与列文虎克的“一生磨一镜”的精神是一致的。既然我已经找准了我的人生坐标,我就会坚持不懈地干好自己该干也能干好的一件事——教书育人。我想我这辈子就不会白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国内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浅析


--------------------------------------------------------------------------------

目前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可以说是解放后最好的一套教材。它的特点是以阅读训练作为主线,将教材分为四类课文(讲读课文、半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习作例文),它把阅读分成若干个重点训练项目,使教学既有重点,又适当反复,呈现"螺旋式"递进。这样的编排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这套教材训练的要求比较笼统,伸缩性较大,序列不够清楚,练习次数又比较少。因此,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大家都把作文教学的规律和作文训练的序列作为研究的课题,纷纷编出各自的作文教材来弥补部编教材的不足。这种研究已经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局面。通过研究和实验已经自成体系。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主要有下述四个:

  一、作文分步训练
  过去有不少同志认为小学作文应该分三步训练,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基本形式是看图说话),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基本形式是看图写话),三-六年级进行命题作文。可是山东省烟台市的马昌斌、马兆铭等同志认为,这"第三步"训练横跨三、四、五、六四个年级,阶段性不明确,也体现不出三年级训练的特殊性。三年级是由一、二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向高年级作文训练过渡的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应单独作为一个训练阶段,可以叫做"片断训练"(或叫"过渡训练")这样,"三步走"就成为"四步走"了。
  烟台市的同志认为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相结合,既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中心环节。按其过程来说,可分为四步走,即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片断训练、篇章训练,这就是作文训练的阶段。各个阶段有各个不相同的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的具体任务。例如一、二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重点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就进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联想能力;而语言方面则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着重培养发现事物本质和特点的能力;而语言训练则以篇章结构为重点,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相结合,按其渠道来说,主要有三条:观察、阅读、写作。观察侧重于发展思维,做到"言之有物",阅读侧重于发展语言,做到"言之有序",作文是两者的综合运用,即"有物"和"有序"的有机结合。这样,他们对于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设想可概括成"一个中心两条线"。一个中心是: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相结合。两条线是:一条纵线--四步走(前边所讲的四步走),一条横线--观察、阅读、作文三结合。这两条线围绕一个中心穿插结合,交识成网,形成一个作文训练"流程图"。根据上述设想,从一九七九年起,烟台市的同志用六年时间在全市范围进行大面积的实验,既订出了各年级作文训练计划,编写了教材,又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作文素描训练
  上海市的吴立岗、贾志敏等同志认为,小学作文"四步训练"相对"三步训练"来说是个进步。可是经过三年级的片断训练,立即让四年级学生独立地写命题作文,值得商榷。因为四年级开始进行简短记叙文的篇章训练,而要学生掌握简短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还必须由老师"扶着"走一段路。也就是说,四年级(至少是上学期)也应该单独作为一个训练阶段,可取名为"半独立的篇章训练"。因此,比较科学的说,小学作文应该分成五步走,即一年级,口语训练、二年级写话训练,三年级片断训练,四年级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其中三年级和四年级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经过调查,上海的同志发现三、四年级学生作文的主要毛病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原因何在呢?一是学生不会观察,不会想象,即形象思维能力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常用词汇十分贫乏。据此,他们借鉴美术教学的经验而创造了一种适合于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形式--素描。所谓素描,乃是以观察实物、实景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的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什么叫素描训练呢?请看一个以观察实景为途径的素描课例。
  "叮铃铃--"上课了。这是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只见一位女教师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同学说:"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动作素描'。我当'演员','演出'的内容是寻找钢笔准备点名。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然后把这个动作片断写下来"。接着,教师两次逼真地表演了自己设计的动作。
  "我的'表演'都看清楚了吗?"
  "都看清楚了"。
  一问一答之后,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沙沙的写字声。不到二十分钟,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表示自己已经写完。教师指定几位同学朗读了各自的作文。对同一过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富于想象。写法各异,琳琅满目。试举两例说明:
  1、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以后,语文教师缓步走上讲台。她打开点名册,一张一张地翻阅着,终于找到了她所需要的那一页。现在可以点名了,可是一摸胸前的口袋。钢笔不翼而飞。咦,怎么搞的?老师把上衣和裤袋里的东西全部掏出来,仍然不见钢笔的影踪。她莫名其妙地搔搔后脑勺,凝神思索起来……"对了,一定在讲义夹里!"她提着讲义夹,轻轻地抖动一下。"拍"的一声,一支"英雄"金笔滑到讲台上。老师的双眉舒展开了,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她捏住钢笔,先看看点名册,又看看全班学生,然后开始点名。
  2、语文课开始了,老师不紧不慢地走到讲台前,用亲切的目光环视了全班同学,然后打开点名册,仔细地翻阅着,找到了写着"十一月二十二日"的那一页。她习惯地用手到胸前去掏钢笔,可是真糟糕:钢笔不见了。看着讲台上,没有;掏遍了所有的口袋,仍然没有。老师用手轻轻地拍打着脑袋。"办事一向很仔细的语文老师今天怎么做出丢三拉四的事情?"我注视她的一举一动,焦急着心好象要从嘴里跳出来……忽然老师的眼睛一亮,她把讲义夹轻轻地一抖,一支绿色的钢笔"拍"的一下掉在讲台上。老师拿起钢笔,微微地笑了一笑,仿佛对我们说:"真对不起,由于我的粗心,浪费了你们两分钟"
  素描训练,具有下述优点:
  第一,素描的内容可以由简到繁地进行设计。三年级搞片断素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片断的各种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写作技能。四年级搞叙事素描,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简短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基本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学会正确的确定和表现中心思想。因此,素描可以为高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素描以静物、动物、自然景物、房间陈设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片断的演示作为内容,可以帮助儿童逐步积累生活知识和常用词语。这些内容又反映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把它们引进课堂,可以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儿童有话想说,有情想抒,并且受到思想教育。因此,素描不仅帮助儿童解决文字表达的问题,同时也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提高思想觉悟。
  第三,观察作文的形式很多(如参观访问记、观察日记等),而素描可以在教室里或校园里进行,简单易行,便于教学。而且它的内容比较单一,易于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想象、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第四,素描可以当堂作文,当堂评讲。既使学生受到独立写作、独立修改的训练,又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因此,它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的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从一九七九年起素描教学先在上海部分学校试验,后来很快推广到浙江、江苏、广东,现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采用素描方法进行作文训练。

  三、作文分格训练
  小学作文分格训练是从常青同志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中移植过来的一种作文训练的方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则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
  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即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例如一年级说话训练,第一格敢说,这是说话训练开始时的要求。旨在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所顾虑地说话,消除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畏惧心理,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习惯;第二格说顺,等到学生喜欢讲话以后,就要逐步引导他们把话讲通顺了,讲通顺一般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把话讲得流利连贯,要符合一定的口语规则,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个要求是每一句话都要讲得完整,不要讲没头没脑的话。教师要针对这个阶段的要求给予指导;把话说"实"就是要把话说得具体,要言之有物,不要说得太空洞,太抽象;把话说"活"就是把话说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把话说"准",就是在讲得通顺、具体的基础上,还努力要求把话讲得贴切准确,没有差错,正确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丁有宽同志曾根据小学一百三十多篇课文,归纳出构成一般记叙文的三十个"格",他称为"三十法",这三十法分别是:叙事四法(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按事件经过叙事、按事件经过结合时间顺序、地点转换交错叙事);状物三法,写人八法,开头五法、结尾四法、篇章结构六法。他以"三十法"为线索,订出一个读写结合的规则。这个读写规则,按照先练叙事、状物、后写人;先从记叙一件简单的事表现人到记叙较复杂的一件事表现人;从记叙一件事表现人到记叙几件事表现人;从明意扣题开篇、结尾点题结篇,到其他较复杂的开篇、结篇,这样的顺序来编排,在教学时,逐个教,逐个练,循环反复,螺旋上升。
  东北农垦总局的同志曾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原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编写了各年级的作文分格训练教材,其中《语言表达分格训练》上册。供一年级使用,下册供二年级使用,《记叙文基本技能分格训练》供三年级使用,《观察描写分格训练》供四年级使用,《记叙文综合训练》供五年级使用,五册教材共包括三百二十五个格。

  四、读写结合,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北京景山学校刘曼华等同志认为集中识字促进小学生作文提早起步。近几年来,该校的同志着重研究了集中识字教学中对所学汉字的灵活认读,灵活运用问题,加强了阅读训练,使二年级学生识二千二百至二千四百个汉字,掌握六千个常用词语,读完一、二年级共一百八十篇课文和大量课外读物,此外,还通过抄书、造句、听写句子与段落,看图写话、写片断、写日记等练习,使绝大多数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在教师辅导下写出三四百字的短文。这样,就为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那么从三年级起作文训练该如何进行?景山学校的同志并不主张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步训练或者分格训练,而是主张"先放后收",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训练。他们认为三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是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解决一个"作文难"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展学生连贯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三是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不瞎套、不硬挤,一开步就把路子走正。因此,应该运用"放胆文"的形式进行训练,即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年级是鼓励学生把文章写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到四、五年级就要教会他们对文章"剪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具体地说,四年级是掌握规律、严格作文训练的阶段,应教会学生如何写人、叙事、状物。五年级是运用规律,提高作文水平阶段,应该使学生写出夹叙、夹议、夹抒情的富有儿童情趣的作文。
  此外,北京的王有声、江苏南通的李吉林、湖北的张开勤、辽宁的夏廷林、广西的马作文、天津的陈文彰、南京的袁浩、陕西的查振坤等同志,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各地也有不小的影响。
  从纵向看,大家继续对作文训练的序列进行研究。一方面研究作文能力结构各个组成部分自身的系统;另一方面,又研究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所构成的系统,以便将各个训练体系综合成一个总的训练体系,科学地研究小学各年级作文训练要求、重点和方式方法。从横向看,科学地确定小学各年级与各科教学之间的科际联系,努力使小学生的作文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教学内容,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手段,可以预料,在今后的二、三年里,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将会出现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小朋友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这位老师接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作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坏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像和记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义。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传统的看法是,作文写得好,语文分数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几率就大,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都好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大声呼吁: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摘自《教学月刊》略有删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是个很大的题目,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和科学领域。如:人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本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结合教学实际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一、从整体上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的具体要求。从《大纲》以上论述,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认识水平,主要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道德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越高,不但为学生作文奠定了优良的思想基础,而且对提高一代人的道德素质,实现“四有”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正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作
  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主要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关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应指导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努力做到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按低、中、高三段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大纲》要求。
  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在生活中主要通过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表现出来,在文章中则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虚假的语言文字除外)。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谓思维,是说动用概念、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是和会、自然科学等知识相联系的。学生知识面越广,思维就越活跃,作文的内容就更丰富,根基更厚实。而这些知识最基础的内容,都编进了小学各学科的教材。所以说,各学科的教学越扎实,也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学生孤陋寡闻,知识贫乏,思维必然受到局限,极易造成作文单调乏味。
  要求学生知识面宽一些,并不意味着削弱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实验表明:一个人的知识90%源于观察,最明显的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观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和观察力。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可以获得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而有极其重要的知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接触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具有特殊的意义,手是脑的老师,心灵手巧与手巧心灵是分不开的。人的智慧有赖于脑的发展,而人脑的发展与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大脑皮层中有个人类特有的“手区”,它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中占较大比重。因而,专家们倡导学生要读好“观察大自然”和“动手操作”这两本“无字书”,是极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应紧紧把握住提高认识水平,落实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扩大知识面,指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操作这几个主要方面。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实践活动来,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不少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心态参与作文的。他们把练习作文当作是一种任务,作文一交就大功告成万事大吉,很少去思考和总结一次次作文的得失。因此,教师有必要把“为什么要作文”这一话题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明白:作文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一个人获得了必要的作文能力将终生受益。只有学生不断增强这种意识,并不断内化为一种驱动力,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作文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前面讲到,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接触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能力。作文又要培养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提到作文,有的教师认为这是高年级的事,这是极大的误解。低年级的看图学词学句、说话、写话就是初步的作文训练。这就是说,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决不只是高年级的事,也不是从三年级开始才进行训练,而是从一年级开始,按循序渐进的(顺序)原则,一步一步训练的。不是上陡楼梯,一开始作文要求就很高,达不到就埋怨学生,产生急躁情绪。
  ①从说到写:一句几句段篇
  ②由易到难:
  说:要求做到句子完整、通畅、明白、语气连贯、生动鲜明。
  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
  ③从简单到复杂
  达芬奇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少林寺和尚练功是从“蹲脚窝”“面壁三年”这样的基本功开始。鲁班学艺是从熟悉使用各种工具开始。总之,作文训练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原苏联著名作家契柯夫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他的教师让他每天站在街头观察行人,要求用极简的语句勾画出这个人物的特点;要用几句话写出杂货店的特点。
  这个序怎样安排,就要好好研究。
  低段  中段  高段
  词句—————段—————篇是逐步过渡的
  3、阶段性原则
  大纲指出:作文训练的要求,各年级要有所侧重。即各年级有各年级要求。落实各年级的重点要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年段过关”。在目前的情况下,落实好各阶段的训练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如低年级的词句训练,要求说话、写话语句通顺。
  例:
  树 一棵树 一棵梧桐树 我种了一棵梧桐树 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梧桐树 春天,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梧桐树,我经常给它浇水。……
  中段:要加强段的训练(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语言进行思维训练)。
  (1)总分关系(总—分—总)
  (2)并列关系
  (3)递进关系
  (4)因果关系
  ……
  以下面两段文字为例:
  《飞机遇险的时候》中一段话:……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厚厚的冰甲。飞机象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急剧往下坠。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写出情况十分严重。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节:
  春天,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入小溪,淙淙的流着。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用并列的写法,分别叙述了嫩绿的树叶,融化的积雪,悠闲的小鹿,原木随水飘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天美丽诱人的景色。
  根据这些构段方法,设计作业,加强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段的理解,又利于形成能力。我感到,在中段,就要紧紧抓住段的训练这个重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只要我们下功夫去做,我相信质量是会提高的。特别要注意,不要操之过急,提高要求,又是中心,又是详略,又是过渡照应,搞得学生重点不明,使学生无所适从。
  高年级则要求有中心、有重点,并达到全面要求。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低中高这三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要求,集中力量搞好重点要求的训练。当然,这三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但必须明确,落实各年级重点要求是关键。
  4、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原则
  无论什么文章,必须先考虑内容,而后再研究怎样表达的方式,文章的质量首先决定于内容,其次才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于内容。当然,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影响,因此,不能只求内容而不顾形式。内容千变万化,因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一格。世界上的事物内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也决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应强调从内容入手。
  对学生目前作文实际中的模仿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从模仿到创造,也有科学性,只是模仿应当具有作者自己的特点。这里强调的是从内容入手,这是个认识问题。现在有的小学生一作文就想别人是怎么写的,而不考虑生活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观察,不分析,对生活缺乏关注,甚至对参加一些有益活动表现出淡漠,作文时随意拼凑,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们重视。
  5、读写结合的原则
  (1)朗读、背诵、欣赏词句
  《第一场雪》:今天早晨,天放睛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河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
  通过对优美片断的阅读、背诵、欣赏,随着量的增加,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汇,提高审美能力。
  (2)大量的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较大数量地课外阅读,是从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受到美的感染。当然,对所读的书,应加以选择,是适合儿童读的书,并应加强指导。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一是选读一些浅近的政治读物,帮助其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选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读物,以丰富知识;三是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积累语言。
  (3)自己动手,办刊办报。首先是不要把办刊办报神秘化,认为高不可攀,而是从实际出发,水平逐步提高。可以个人办、小组办、中队办、大队部办、学校办、几个学校联办,让学生在这些自办的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经受锻炼。事实证明,办刊办报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4)强化写的练习
  作文练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古今中外的名家都强调多写。我曾经作过试验:六年级两个学生一个在半年内练习写日记、书信、记叙文等两万多字,一个按教材要求,不增加练习量。半年后,两个学生作文能力出现明显差异。经过测试,前者思维活跃、文笔流畅,较好地达到大纲要求,后者仍感作文困难。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练写量的积累,就没有写的质的飞跃,在小学高段,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强化写的练习,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6、激励性原则
  在作文教学自始至终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实践的积极性。如学生优秀习作评展,指导修改中的激励,以书写、词、句、段、篇为内容,哪怕只是其中一点做得好,都应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笔的好习惯。
  7、创造性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是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小学生作文和成人写作一样,也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劳动成果也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但因人而异,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色。学生的创造性往往蕴含在个性特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审题立意,材料选择及加工处理,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加以肯定和鼓励。
  其次是加强指导。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题意理解的角度和深度,材料选择的新颖性、独特性,对材料的加工处理,情节的设置,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精炼、生动,文章的巧妙构思……。教师应在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加强指导,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利于积累写作经验,增强创造意识。
  第三,组织各种活动,营造创造的氛围。如:举办优秀习作展评,优秀习作集锦,组织“小作家”研究会,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通过以上活动,把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引入更深的层次。

  三、关于小学生作文训练重点
  《大纲》明确提出:“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中应以记事写人为主、写景状物次之。写一件事,侧重点应放在抓住事、情特点,把事情过程写清楚,做到既写过程,又有重点,条理清楚;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特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记事写人作文的指导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如记事,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应结合阅读教学,学习作者选材、构思、谋篇布局及语言运用等方法。总之,训练应围绕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条理清楚,有中心、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这几个主要方面展开小学生作文训练。

  四、关于教师的基本功问题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要搞好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教师除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材要求设计作文课堂教学指导方案。
  2、根据教材要求,写出优秀示范作文。
  教师的示范作文(或称下水作文),既有示范作用,又具有激励功能。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作文中学到很多知识,少走弯路。教师经常动笔写示范作文,从中可以发现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对策,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示范作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全面评价学生的作文
  能从中心、材料、结构、语言、写作特点几个方面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作文。
  4、具体修改学生的作文
  ①发现并修改学生作文中用错的字词。
  ②发现并修改学生作文中的各种病句。
  ③对学生作文中不具体的补写具体。
  ④对学生作文中不生动、不形象的地方修改得生动形象些。
  ⑤能发现学生在材料取舍、谋篇布局方面的缺陷,并能提出矫正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小学作文教学


--------------------------------------------------------------------------------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3?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可见,要根治小学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非改革作文教学不可。
  1987年,我们整理了当时劝农山乡中心小学于何清老师的作文教改经验,制定了《双阳县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并在全县范围内设点实验,搞大面积推广。自一九八七年起,迄今十一年时间,在省、市教研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我区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工作依照“实验——完善——推广——普及”的总体规划框架,大体经历了宣传学习、设点实验、大面积推广三个阶段,现已在全区(九五年撤县变区)各小学普及。

  一、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训练“三开放”,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教学“四步走”,即课内一次作文训练按“看”、“说”、“写”、“评”四步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三)目标“五自能”,即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立意”、“自己选材”、“自己列提纲”、“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1?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确、集中、深刻。
  3?自己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要注意两点:①借鉴阅读中有关文章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懂得材料的选择、取舍及评略处理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根据中心的需要,有用的则取,无用的则舍;重要的评写,次要的略写。②注意选取那些和自己认识水平接近的材料,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4?自己列提纲。培养学生自己列提纲的能力重在借鉴范文。①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给课文编写提纲的好习惯。②掌握记叙文常见的四种材料安排顺序。5?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强化两个方面的训练:①训练学生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空话说实话,不说套话说心里想的。②学习范文或优秀习作,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二、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成果与分析
  我区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十一年时间,实验成果令人欣喜。
  (一)小学生形成了“自能作文”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作文难”问题,同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十年来,小学教研部在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曾在不同学校对不同学生做过多次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明显超过普通班学生。下面是其中一所学校实验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内容略)。
  (二)小学生作文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1988年至一九九七年,我区小学生习作在国家、省、市级少年儿童报刊上发表的有近百篇;在国家、省、市级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的有近千人次。为展示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区小学作文教学,去年,我们从全区各小学推荐的优秀习作中精选出137篇,编辑出版了双阳区小学生作文选——《小荷才露尖尖角》。
  (三)开发了小学生智力,促进了各科教学。作文教学从观察入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许多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反映:作文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普通班,他们反应快,看问题准。
  我区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所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师肃清了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端正了教学思想,明确了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文教学做到了既教文又育人。
  2?符合作文教学规律。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解决了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理真、情切、意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开放训练,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
  3?符合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立体性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把对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视为整体、教学的各环节视为部分,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作用,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人包揽的僵死局面,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学生作文不是被动的“要我写”,而是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要写”,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2)从说到写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光写不说”为“从说到写”。写前“说”,通过“说”构思文章;写后“说”,通过“说”评改作文。学生不仅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3?多看多练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行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锻炼了表达能力。4?读写结合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注重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1988年省、市有关小语教学专家、教研员到劝农山乡中心校进行实地鉴定,一致认为我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是全面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989年这一教改实验被吉林省教育学院确定为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省教委副主任张茵同志对此项实验很重视,曾指示有关部门在省内进行宣传。1990年长春市教委、市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召开现场会向全市各县区宣传推广了我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中央教育科研所研究员张田若同志曾专程来我区考察、论证此项实验,并予肯定。一九九七年,吉林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分别播放了我区太平镇小河子村小学刘西尧老师的作文教学录像课。
  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是我区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实验,是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6: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