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学增翼


--------------------------------------------------------------------------------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创设与发展使教学手段、教学能动性发生了变化,因而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也要随之更新。如何将教师主观演示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将信息资源推广普及到每个学科和每个班级中,构建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包括建设校园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内容,进而为探索出更多新型教学模式服务。

一、构建虚拟互联网的校园资源网络

构建学校网络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任务。当前课本上的、教师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远远不够。互联网上的知识犹如一个“知识的海洋”,当学生面对“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便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这个“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现在许多学校信息资源相对比较零散,都是各自独立,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校园的虚拟联网就可以避免出现上述矛盾,达到资源交互和资源共享。校园网的建立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首先,校园虚拟互联网必须具备Internet的所有功能,即要实现校园内资源网络化。要具有网上交互、搜索引擎、电子阅读、网上课件点播、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还必须建立各类知识的资源库,也可以建立网上聊天室、信息公告栏、电子信箱等。

其次,要为教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工作平台,可进行远程实时教学、CAI课件制作、远程计算机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协同作业等,真正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点击、搜索知识,达到主动学习。

第三,要为接入Internet的网络设置安全的自动审查、抵御黄毒和电脑病毒侵入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上网的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有利的学习条件,掌握获取知识,提高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知识资源库

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是校园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去发现和处理知识以及如何合作的方向转变。知识资源库的建设将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物质基础。一个没有任何资源或资源贫乏的校园网络,就如空转的机器,不能发挥其功效。建立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可以吸引师生上网浏览的兴趣,也能体现出自己学校的特色。这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要项目。

首先,它能显现出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每个学校在遵循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办学方向,要围绕这一方向进行网站的建设和制作,形成自己的网络。

其次,网站的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校要成立工作组构建本校的网站和主页,组织各个处室人员建立本处室的网页和网站,也可以调动学生制作自己本班的网站和网页,组成以网页和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和知识库。

第三,及时更新网页和充实资源库。要有一批专业的、专职的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对网页进行更新,只有不断更新内容才能留住学生,同时也只有丰富的资源信息库才能吸引学生上网浏览和查寻。这就要发动师生积极收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引进和自制辅助教学软件,如从Internet上下载各种教育、教学软件,从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知识网站寻找资源,充实校园的虚拟互联网,使校园虚拟互联网成为“知识的海洋”。

三、建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我们的教师是昨日的受教育者,却在教育明日社会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价值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使教师与学生在知识面前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有些教师已经落伍,有的甚至落后于学生。努力获取新的知识是当前大多数教师的任务之一。网络是路,软件是车,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是货,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驾驶员──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师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培训要经常化、全员化。这里讲的“全员”,不光指一线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领导要带头学习,只有学校领导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领导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同时,学校要通过一些骨干教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全体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其次,要改革教师培训的形式,培养教师的多样性。即尽量减少全体教师一同读书和听报告等方式,多让教师自主利用校园网进行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的知识,使教师在使用和学习中拓宽知识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教师的自主意识。教师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强行的学习是不会真正提高水平的。只有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自主能力的学生。

总之,要让我们的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技术和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国的教育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快步进入国际化的快车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环境应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学校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多培养人才。

(吉林省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 于洪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犹如春风,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处处散发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花的朵朵芳香。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人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热情更是前所未有。目前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任务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已普遍为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接受。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人员,笔者深入课堂听了许多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不少课,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与思考。

一、“任务”设计的问题

以“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首先遇到的就是“任务”问题:“任务”从何而来?“任务”是否科学?任务的教育性、层次性、开放性如何结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多,我想重点就“任务”的来源谈几点想法。目前,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任务”应该由教师来精心设计。这样做的优点很显然,它可以较好的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但这样做,学生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牵引”下被动地“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异,只能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良,而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关于“任务”的来源,我想可以借鉴文学作品创作中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结合以往学生的操作实际,来组织设计学习“任务”。比如讲Word排版问题,我们可以从以前学生的实习作品中选择典型问题,教师加以综合,使之成为一个带有本节学习“任务”的问题作品。开始上课时,先由学生来分析这些作品,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引导、归纳出本节课的“任务”(如本例中的“版面设计”问题),再来组织解决“任务”。这样设计的“任务”(以下称前者)与目前一般使用“目标作品”作为“任务”(以下称后者)是截然不同的。两者相比,前者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前者通过对以往学生操作实践的作品做进一步的分析,从“做得更好”的角度引出“任务”,后者是通过对“目标作品”进行分析,寻找需要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即“任务”)。前者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后者是由教师设计。前者的“任务”源于学习者本身,学生对解决它的热情是一般“任务”不可比拟的,在此契机下推动“任务”解决,其效率肯定是很高的。二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学生的操作实践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使用目标作品,学生在操作实践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模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不利的,当然,适当的模仿训练是必要的,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模仿训练上是不妥的。当然,基于这种方式的“任务”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在精心准备带有教学“任务”的学生实习作品上多下功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另外,设计的“任务”没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我们有不少老师,设计的“任务”只考虑了教学要求(或称教育性 ),而忽视了层次性和开放性。体现在层次性方面,内容较单一,缺少必要的梯度;体现在开放性方面,完成的方法较单一,而且有的老师还对完成的任务提出统一的要求,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太小。

二、学生实践操作内容设计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能认真研究教材、考虑学生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操作实践内容几乎没有准备,不少教师使用的是教材中的例题,也有部分教材配备了学生操作实践指导,但大部分操作实践指导仍是按传统物理、化学、生物教学模式编制,一般是每一部分安排几个实验,每个实验均有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它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它的大部分课是在机房内进行。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操作实践效率,为学生准备操作实践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有不少优秀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实践内容,还为学生操作准备了实践操作提示,这一方面加强了学生操作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又照顾了部分没有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其操作实践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作为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同时,备操作同样重要。

三、学生主体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很能体现出这一点的。但是,目前有这样一种倾向不能忽视: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在学生操作时,加以指点,缺少必要的教学组织。笔者曾听过一些课,教师只在课的开始,简单交待本课任务,然后学生开始操作实践练习,一直到课堂结束,教师只是在学生操作中巡视、指导,成为一种典型的“放羊式”课堂。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实际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任务”的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研究“任务”的解决,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必要的强调、小结,操作实践内容的安排,学生操作中共性问题的解决等,都与教师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明确指出与学习相关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这里每一要素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相联。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的作用又怎么能体现?

四、教件与学件的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制作一些课件来辅助讲解(我们称之为“教件”),这确实对学生理解、掌握很有帮助。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想让所有学生同步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有许多优秀课,将“学件”引入课堂,应该说,是十分科学而且必要的。“学件”,是个别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对一部分没有跟上教学节奏的同学,在自由操作练习时,他可以再通过“学件”来学习,以掌握教学内容,这样做能更好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关于“软件使用”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使用系统帮助来学习也是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强调的。

五、控制与开放问题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机房已建起了局域网,在像LANSTAR、TOP2001等软件的控制下,组织、实施教学。这些软件强大的教学功能如广播、转播、分组、电子举手、封锁键盘等确实给施教者带来了方便,但同时,过分的控制学生键盘,似乎又引出了一个教学民主的问题。笔者曾听了一节课,教师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问题,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都是学生先利用教材来自习解决。为了能让学生有效的看书自习,他先后四次封锁学生键盘,加上教学广播与转播,学生机器受控总时间竟高达30分钟。虽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要求,但从教学民主要求来看,恐怕就很有争议。这就引出一个控制与不控制以及控制的时间量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教学广播、转播外,在学生自习研究教材、讨论解决“任务”的时候,不宜封锁学生键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此时,学生使用系统帮助、“学件”等也是解决问题、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一种方法。

六、重视作品的问题

目前,有不少观摩、展示课,教学设计者往往非常看重学生最后完成的操作实践作品,以学生完成作品的情况来评价整体教学效果。对此,笔者认为,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极有可能走向误区。重视学生操作实践作品,应该说没有错,但每节课,都要求学生完成作品,恐怕就是错。一幅作品的完成,它需要学生用系统的观念来整体构思,这在一节课有限的操作实践时间中,应该说很难完成,长期的这种训练,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待作品采取一种应付态度。另外,过分注重作品,也极有可能影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一节课中,本应该对主要的操作进行训练巩固,但在作品的要求下,重点很自然的就发生了转移,这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会产生影响。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的意识、作品意识是正确的,但应该是适当进行划分,在一定的内容范围内有侧重地加以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从六个方面,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实际上,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如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问题、教学的评价问题等,写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同仁志士共同研究,为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做出一份贡献。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明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经济社会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中小学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促进中小学的课程、教材、教学改革、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且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市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所学校三十余台计算机,发展到现今所有高中、初中、城镇小学和部分乡村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大好局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应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人作为第一批计算机教师,依据这些年的教学、教研经验以及与同事们的共同探索、探讨,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素质教育的骨干队伍

素质教育,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它通过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创造。而完成这一崇高的目标,则需要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因此抓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请专家来讲学,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组织教师观摩省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制作网页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素质,从而造就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力求创新模式,实施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课虽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相同之处,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依据该学科的特点来设计本学科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辨析新事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会学生做人。

通过传授教材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现代化工具的基本操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还应将怎样做人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身心素质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提高。现在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上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责任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如何处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如何看待黑客。教师要多留心,多在平凡小事中去教育、引导学生。

2.教会学生求知。

在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最佳记忆时间为20分钟左右,教师要合理安排讲课与练习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去钻研,这样才能迅速拓展计算机的知识面。

3.教会学生做事。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明白这节课的目的。知识的传授在于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输入作文、制作图片、制作课程表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

4.教会学生创造。

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了教师的任务,这只表明教师授课任务完成了一半,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创造。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指导学生装机、处理图像、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编制程序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去尽其所好,使他们学有专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并愿意主动学习,努力探索其中奥秘,从而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

四、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培养超前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他们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因此,引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开设活动课、选修课、计算机知识竞赛等,可以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材的内容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适当、适时增加课容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要积极鼓励、引导那些恳钻研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还刚刚起步,在教学中还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大胆实验,勇于创新。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配合各科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各科教学,推进各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各科的教学过程。

实施信息化教育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全面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则在中间起着基础和承接的作用。因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积极开展信息教育的实验,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河南省鹤壁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关金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改变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整合


--------------------------------------------------------------------------------

21世纪,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即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结合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教学活动是复数主体活动,很可能造成个体的盲从。主体参与可以使教学的集体目标转化成个体学生的意向,可以使群体的教学活动转化成个体学生的自觉行为,这种转化实现了教学活动“对象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2001年十月,宁波举办第五届国际服装节和第十届金鸡百花奖。结合这次社会活动,我在九月中旬给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宁波的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个任务时,他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我先让学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计算机来为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请你明天告诉老师。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为这次双节设计一幅电脑宣传海报;做一张双节的电子邀请书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活动;将校刊《柳芽儿》十月份那一期做成双节特刊;设计一个介绍宁波风貌和有关双节准备情况的网站等等。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几个任务,时间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用两个星期来完成这次义务宣传活动。在此活动期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双节介绍的网址、文字、图片资料,其余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利用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写作知识和美术知识等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任务。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优势,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1.基于校园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①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的“网络与我”板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网络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等等。由于板报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获取后还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②成立网页制作小组,让学生制作个人主页,在年级内开展个人主页制作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

③开展班内、年级内的“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④学以致用,在班级内大力提倡学网络、用网络活动。比如鼓励学生上互联网上去收集与每月板报主题相关的图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老师。同时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收集好全班同学的E-mail地址,打印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特别受欢迎。

2.基于Internet的网络应用,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习者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为学习者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雅虎中国、新浪少儿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网上冲浪,浏览一些专题或个人网站,以此来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视野。

三、布置研究性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等问题。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在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上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网上游宁波”的任务。我给学生提供了浏览的网址:www.cnool.net,让他们利用网站中的“旅游”栏目去寻找宁波的景点,并把你认为非常不错的景点用WORD或POWERPOINT等软件做成完整的作品推荐给同学、朋友或父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其余的操作则由学生个别或协作来完成。整个教学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找到宁波优秀的旅游景悖?闯鼍暗憬樯芑蛑谱鞒苫玫破???薪涣鳌?

4.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树立远大志向,建设美好宁波。

学生必备技能:

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2.除了布置任务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评价重点:

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是否丰富、合理、有创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分类整理能力、写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

课程整合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我相信,通过课程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东柳小学 黄吉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培养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社会的现代化相应地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去启动学生的潜能,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人们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如声音(语言、音乐等)、文字、图形(表格、曲线等)、静止图像(照片)、活动图像(电视画面等),统称为多媒体。其中主要包括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等。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的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能够用视频(图像、图画特别是动画)、音频(主要是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接受信息,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次,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形成概念和获得概念的基础,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应用直观性展示某一情境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语言和手势的表达。通过教师对某一特定环境特点、人物的描述,让学生自己想像出具体的环境、情节。很显然,教师对环境特点及人物的把握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学生的想像能力等很多因素会制约其结果。特别是学生在没有亲眼看到或亲自经历过特定场景的情况下,想像出来的环境、情节往往会相差很多,甚至根本想像不出来。

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景的方式很多。例如,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直接展示环境背景、实物以及它们相互的位置关系;利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再配以相应的声音解说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加真实逼真的环境感受;利用剪辑后的电视或电影片段的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接向学生展现一个虚拟的现实。同时,能够对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加工,可以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例如,从杂乱无章的背景中将研究对象分离出来,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恰当地调整和控制速度,可以方便学生对动态变化过程的观察、理解、把握和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例子很多。例如:数学老师在研究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图片或立体图形演示;物理老师在研究浮力概念时,可以利用Authorware的制作技术将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用动画展示;语文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同时运用图片和动画效果,模拟相似的画面,再配以美妙的背景音乐和动听的词语解说,让学生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找出本质,还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这一优势是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时,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更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学生人数、教师精力、授课时间、统一的课程进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很多的参与机会,也不利于因材施教、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教学时,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应用课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速度或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调节和控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平时小测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三个层次从题库中组三份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别用A卷、B卷、C卷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测试。经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测试,可以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可以收集、编写、制作各种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供学生使用;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走向问题,探索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

(鹿泉市宜安镇第一中学 王江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开发教学课件实现课程整合


--------------------------------------------------------------------------------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不断更新,计算机已进入每个教室,如何发挥这些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效益和优势呢?我们认为切入点应当从学科“整合”着手,而“整合”的关键点又在于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科的特点,开发出适宜教学实际的优秀CAI多媒体课件。笔者总结多年来开发课件的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CAI课件的制作工具

每一种制作软件都有其自身制作界面功能的优劣之处。CAI课件的制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硬件环境、电脑基础知识等)寻找适合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目前,流行的CAI创作工具有许多种,大致可分为:基于时间轴、基于流程图、基于卡或页和基于编程语言四大类型。由于学校中CAI软件的制作者一般来说并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是教师本人,电脑基础都较为薄弱或没有相应软件知识,因此应该选择自身容易接受的创作软件。如方正奥思,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对象引入快捷,页与页之间连接方便,易学易用;PowerPoint软件是多媒体写作软件,适用于开发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和教学培训等课件。以上两种都是基于卡或页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们将多媒体元素集成一张张的卡或页,通过卡或页跳动来呈现多媒体软件,它们的设计思想容易为初次接触多媒体的人接受。但是,这两种软件也有其局限和缺陷,缺少课堂上必要的师生与电脑的交互。

对于已有一定电脑知识的教师来说,可选用AUTHORWARE。AUTHORWARE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将多媒体的元素以图符的形式,置于预先设定好的流程线上,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集一起,赋予其交互功能,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功效。其特点就是具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方式,由其生成的多媒体软件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

其他目前流行的软件还有VB,3DMAX,Flash等。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自身基础、课件目的、用途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作软件平台,也可以将几个操作平台联合起来,互相补充,制作出更好的适合教学的课件。

二、CAI课件制作的准备

CAI课件制作的准备工作有两点:其一是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准备;其二是教师备课的准备。

(一)素材的准备。在所有的环节中,素材的准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选取素材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表现教学内容。

课件的制作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素材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符合,并能表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制作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课件时,可用一首谜语及一副日历画来引入课题,学生通过看图猜谜来获得信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年月日的内容。在教大小月这一环节时,我选取了一幅手的动画,通过图中小棒点手关节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双手来认识大小月。最后,我又让画外音朗读一首小诗,加深学生理解。这样,选取的素材既紧扣教学目标,表现了教学内容,又激起学生兴趣,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上课环境。

(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素材选取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相一致。具体来说,使用的图片要形象化、卡通化,最好能动起来,那些彩色逼真的画面以及视频、音频经常受到学生的偏爱,因为这样的素材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例如在《年、月、日》这个课件中,解释“闰年”这一现象时,可以制作一个地球绕太阳转的动画,演示每年地球要转365天零7个多小时,这样每四年就多出一天,以此来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明。又如,在此课的练习部分,电脑对学生答题进行判断时,答对题后的音乐欢快愉悦,画外音会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好极了”等等,并会出现一个快乐的跳舞的小动物,答错题的音乐沮丧,会出来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动物,但画外音会说“再试一试”“别灰心”等,这样,学生在失望之余受到鼓励,会重新答题。整堂课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素材选取要适度。

这里的适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同一课件中选取素材的多寡要适度,即不能什么素材都往一个课件里塞。有的老师总认为一个课件中包含的素材内容越多,形式越丰富越好,其实不然,弄不好反而会画蛇添足,分散学生注意力。其二是指选取的素材大小要根据课件情况及电脑硬件情况而定。我们说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素材均需数字化才能使用,所以数字化的方式不仅影响素材的存储空间,也影响课件的展示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一味地放入各种存储量大、占用内存空间多的素材,会影响课件运行的速度和效果。

2.要讲究素材的制作。素材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的制作。小学多媒体课件的文字一般比较少,可以直接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输入。如果有大段文字,可在WORD中输入,存为TXT格式,再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调用。设计文字的工具可使用WORD中的艺术字、PHOTOSHOP等。

(2)图形、图像的制作。课件中对图形、图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可以通过扫描输入、数码相机摄取、屏幕捕捉、从素材库中寻找等多种途径获得,也可用绘画软件进行加工、合成。值得一提的是,图形的保存格式有多种,常见的有BMP,TIF和JPEG三种格式的文件。相比较而言,其中BMP文件容量最大,JPEG文件容量最小,TIF文件画质最好,JPEG文件画质最差,教师可跟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不同格式的文件。

(3)动画的制作。动画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或从素材库中去寻找,也可以用动画软件来编制,如文字动画工具COOL 3D、平面动画工具FLASH、立体动画3DMAX等。一些简单的动画也可以用多媒体平台中的动画功能来完成。

(4)音频的制作。课件的音频部分可分为语音、音效、音乐三类。课件中的语音要亲切、甜美,可由专人录制成WAV格式,再经编辑工具修改。音乐要轻松,旋律要优美,配以合适的音效可以增强课件的演示效果。一般可选用WAV和MIDI这两种格式的文件。

(5)视频的制作。加入恰当的视频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可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采集视频素材。课件中所播放的视频文件一般为AVI和MPEG格式。

(二)备课的准备。首先是备教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决定是否必须使用CAI课件。例如在教学数学“6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制作了一个CAI课件,将教材中的小棒、铅笔、小刀等图形进行了多种组合,其实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来摆放,通过动手引起兴趣,进行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这样的CAI课件,是没有必要制作的。对于所要制作的CAI课件的内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突出运用CAI课件的必要性,解决常规教学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用AUTHORWARE软件编制了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简单动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其次,教师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制作CAI的侧重面。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就要注重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中高段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制作一些内容较深、涉及面较宽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情景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如复习巩固课,学生自学性较强,这时练习版块可以多些,但也应注意“量”与“度”,避免从“人灌”到“电灌”的现象发生。最后,老师在上述两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件设计的总体构思,初步拟定脚本的流程,这样才完成了制作初期的准备工作。

三、CAI课件制作对于教师的要求

1.业务素质不断提高。CAI课件不是文本、图像和动画的简单播放,而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的体现。课件设计的好坏,是实现学科“整合”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造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化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况。

2.电脑知识不断更新。电脑知识更新周期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CAI课件的编制应由学科教师完成。这样,在制作过程中,制作的教师可以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改动课件内容,使课件不同环节得到更好地衔接,根据学生最易接受的角度,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表达得更确切,让计算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百科知识不断拓展。美丽的图画、悦耳的声音──视听觉和谐的统一,再加上完整严谨的教材结构,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CAI课件。想制作出这么一个课件,教师不但在业务和电脑专业上要精钻,而且对各学科也要涉猎颇多才行。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涵养,也是做一个好课件的重要因素。

四、CAI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平时要注意收集新颖的素材资源。对学生来说,也要追求一种新鲜感,一但新鲜感一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在21世纪,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人将是一种新的文盲。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足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而且也说明信息技术确实应是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应成为中小学生必需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中达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

一、在教学观念上应有现代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教学应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然。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处理好信息技术学科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生活、生产的本领和技能。

三、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分不开的。虽然黑板和粉笔在教学中仍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都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用目标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有益的探索,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方法、训练技能、培养能力,是一种适合中小学生的好方法。

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在知识传授、操作训练、技能培养上下功夫,还要十分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信息技术教师应善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

五、在教学功能上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涉及的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发展史知识、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等)、相关软件的应用(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等部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需要注意培养能力:一是熟练操作能力(可进行连续的操作、能立即自我纠正错误的上机操作); 二是观察判断能力(正确认知信息技术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三是知识迁移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五是调试纠错能力。另外如预见结果能力、最优选择能力、系统维护能力等也可结合进行。

六、在教学要求上要有个性意识和层次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要把握好不同领域的不同教学要求。如在操作领域应有初步学会、学会和比较熟练的不同层次;在认知领域有了解、理解、掌握的不同层次;在情感领域有愿意和感兴趣两个层次。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内容上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在各自的“邻近发展区” 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对某些特别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不仅要鼓励冒尖,还要激励冒尖,更要培养冒尖。鼓励他们多学一些、多想一些、多做一些,使他们的个性得充分体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人才。

七、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比如,目前个人电脑主流机型已发展到PIII或 P4,在进行有关计算机内容教学或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时,就不能只停留于介绍以前的386或486等,而要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最新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随着因特网、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知识将是教学中的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师自然要先行一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有超前发展的意识。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安徽省歙县教学研究室 冯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21: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