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充当学生的指导者,而非传统的灌输者;学生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提高全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个人来讲,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能否立足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前提。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必须而且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实践和创新”,除适当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以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实效。
一、实施“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 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总的原则是,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客观因素来考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应该非常熟悉,要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如学习“Word 2000的综合应用──自编小报”一节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 Word 基本概念 ,建立、编辑文档 。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讨更新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利用Word制作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课程表。给出任务后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要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将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立刻又被活动拉了回来。活动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地强化。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在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获得一种成就感,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Word的图文混排”时,把此节课设计为3个小任务。即(1)在原有的文档中插入一张经过修饰的图片。(2)将文档的标题用艺术字,以立体,带阴影效果、波浪形出现。(3_做一份宣传单。每一个任务布置、分析完成后,学生动手在机器上实践完成。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不是讲授的中心,只在必要的时候以辅导者的身份,以一次次服务性技术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因为有任务驱动,所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
二、采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只有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创新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所处的重要地位,在社会的需求下,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则很难获得成就,在讲课中,正确引导学生对这种社会效应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WORD的强大功能,如制作表格、艺术字、排版等,学生马上被吸引,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提出任务。编辑一份课程表,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