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硬盘维护的几点经验


--------------------------------------------------------------------------------

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且使用最频繁的存储设备,用于存放用户所需的软件和数据。目前软件的界面和功能日趋丰富完善,对硬盘容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硬盘价格的不断下降,当前个人计算机中几十个吉甚至更大容量的硬盘已成为主流配置。虽然硬盘的容量、速度、可靠性不断得到提高,但在实际使用中仍会因各种误操作、病毒等因素造成硬盘损伤,轻则导致计算机软件不能正常运行或有用数据丢失,重则使计算机无法启动,尤其在学校机房内的微机,由于环境的限制和学生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对硬盘的影响更为突出。本人在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硬盘的维护经验,现介绍给大家以资共享。

一、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预防物理损伤

硬盘内部结构较精密,在使用中对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1.使用稳压电源,防止电网瞬时高压浪涌或突然掉电使磁头划伤硬盘介质。

2.搬运、安装、拆卸时应注意动作轻柔,尤其是硬盘在读写时切忌不可搬动主机,否则高速运转中的盘片很容易被磁头划伤产生坏块。

3.避免非正常的开、关机操作。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往往公有一些非正常的开、关机操作,这是造成硬盘损伤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学生初次上机时要强调这一点,告诉学生错误的开、关机操作会给电脑造成的破坏,并指导学生把正确开、关机的操作练习一下。在平时上机课中应注意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非正常开关机操作。

硬盘出现物理损伤后,计算机系统一般会自动检测到,同时会听到磁盘发出“咯楞”声,表明该区域的物理介质可能已损坏。

如果损伤不在主引导区,硬盘一般仍可启动,其中未受损区域仍可被正常读写。但若不及时处理,不但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大大下降,更糟糕的是这些坏块甚至会逐渐“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直接用FORMAT或SCANDISK往往解决不了问题,此时应及时将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然后用NDD8.0中的WIPEINFO对硬盘全面擦除,之后再用FORMAT或SCANDISK,原来无法通过的地方往往又可顺利执行过去。如仍有坏块则只能用FDISK把坏块划分为一个专门的区域,再用Norton Utilities中DISKEDIT把该区设成系统不能识别的类型,让操作系统不去读写坏区部分。

如果损伤出在主引导区,在排除软故障的可能性后,硬盘如果仍无法被系统检测到,那么该盘就不能再作为系统盘使用了,建议重新换一块新硬盘来作系统盘,而把坏盘中好的部分按上述方法处理成一个分区,只用来存放不重要的文件。

另外,机房内的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导致硬盘损坏的因素之一。对于微机数量较多的机房应安装空调等降温设备以及机房专用抽温机。

二、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预防软故障

要让硬盘能够稳定地工作,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软环境作保障。一般情况下,硬盘故障多数属于软故障。对于管理者来说,硬盘的维护首先应以预防为主,其次应加强日常管理。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可大大降低硬盘软故障发生率。

1.分好区。对于较大容量的硬盘最好分为三个区:C区作为系统盘,D盘作为数据盘,E盘作为备份盘,以便对硬盘中的数据和软件进行有效管理。

2.保护好系统盘和备份盘。用硬盘保护卡或硬盘保护软件将C、E盘设为保护模式,以防止因误操作或病毒的破坏而造成的软故障。笔者用北京金品公司出品的超级保镖2000世纪版,对机房微机的硬盘进行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机房管理的工作量。该软件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安装后运行保护模式,选择保护C、B盘,D盘作为共享。当C、E盘受到破坏时可迅速得以恢复,而不必对硬盘重新进行安装或格式化操作。

3.安装杀毒软件。目前,计算机故障大多数是由病毒造成的,因此安装杀毒软件已成为保护硬盘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如KV3000,瑞星等等都是不错的杀毒软件。

4.定期对硬盘进行整理。使用时间长后,不可避免会在硬盘中产生一些无用的垃圾文件和磁盘碎块,这对硬盘的存储能力和处理速度都有影响,应及时加以整理。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自带的系统工具就有这一功能,当然也可到网上下载这方面的软件。

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万无一失。造成硬盘不能正常启动的软故障,可根据屏幕提示信息分析其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一般来说,这类故障主要是由于硬盘上的主引导信息、DOS引导信息、三个系统隐含文件出现错误导致的。

一是硬盘主引导区受病毒破坏引起硬盘不能自举。主引导区信息(MBR)位于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MBR包括主引导程序、分区表和结束标志55AAH三部分。硬盘的主引导区信息受损是常见的故障,开机自检时屏幕会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Invalid partition table”“Drive Not Ready,Input Boot Diskette In Drive A:”等提示信息。用软盘可启动成功但进入不了C盘,即使重新分区和格式化也难以将此类病毒从硬盘中彻底清除。最直接的方法是先用杀毒软件杀毒再用NDD来修复,也可用系统未公开的办法,即分区时用FDISK/MBR(MBR就是硬盘主引导区的缩写)命令在重写主引导区同时将病毒从硬盘中清除,另外可通过调用BIOS中断程序INT13读出主引导区记录对损坏处进行修改,这对结束标志位“55AA”被改时的修复最简单有效。当然,如果事前已对主引导区信息进行了备份,那么问题的解决就简单多了。

二是主板上的BIOS中信息受损造成硬盘的逻辑故障。此类故障是由于BIOS内的CMOS硬盘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目前的微机主板内的CMOS中都有“HDD MUTO DETECTION”功能项,运行它可自行修复受损的硬盘参数。

三是硬盘中DOS分区信息受损引起硬盘逻辑故障。开机自检完毕后,屏幕会出现“None sy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press any key when ready”“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或“loading operating system fail”等提示信息。可用FORMAT C:/S命令修复,再用Norton 8.0中UNFORMAT恢复C盘中的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维护计算机尤其是存储着软件和数据的硬盘的安全已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

(江苏省溧水县第二中学 方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以“乐学”促“会学”培养创新精神


--------------------------------------------------------------------------------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和加强我国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要适应这个经济腾飞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必须从基础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抓起。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当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乐学促会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一、使学生乐学,提供创新的保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教学注意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明确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那么怎样促进学生以情乐学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比如,可以使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谁告诉他”“谁来帮助他”等话语。第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这也是教学进程的一种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以趣乐学,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个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在教学中把这两种兴趣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信息技术学科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性要求很强,因此,上机操作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只讲理论而不上机操作,那只是纸上谈兵,达不到操作计算机的目的。同时,上机操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能同时采用悬念法教学,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画图”软件中的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先给出画笔的一些特殊效果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来实现这一效果。悬念产生后,再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就会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使学生会学,培养创新的意识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去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一种操作采用多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删除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共有三种方法:方法一,按工具条中的删除按钮,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方法二,执行“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每条命令都可以在菜单中找到,这是比较直观的一种方法;方法三,右击鼠标,从快捷菜单中找到“删除”命令,这是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使学生明白完成某一项操作可以有多种途径。

又比如,“画图”一课,使用画图工具画一个长方形也有四种方法:方法一,使用铅笔;方法二,使用“直线”工具并按住上档键;方法三,使用“矩形”工具直接在画布上拖出一长方形,显然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更标准、更简便;方法四,是几名同学想出的使用“多边形”工具并按住上档键,这种方法不如方法三简便,但可以看出这部分同学的想法新颖、独特,这与教师平时诱导学生发散思维是分不开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实验小学 李慧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各因素的深刻变化。21世纪教育是终身教育,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学模式是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的战略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教育而言,其技术和手段呈跳跃性发展和更新。

总结过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我们感到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在教改过程中,由于偏重了“如何实施教育和教学”的研究,忽视了“学生如何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研究,而导致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所用教材的容量和密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强刺激”功能,虽然对教材起到了优化作用,并且强化了教师的“主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观察思维的状态,而且产生过度紧张疲劳的负面作用。二是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偏重了教材、教师、手段、教法这些客体教学因素的组合,忽略了主体教学因素的地位,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动态因素的互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效率,但是只限于师生之间,以单向或双向“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很少有学生之间,学生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学生在集体中只是“单兵作战”,难以真正形成“主体”。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围着教师转,眼睛盯着银幕看,即使调动起某些非智力因素,也难以持久,心理负担依然沉重,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受到制约。因此,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重点、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成为我校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二、实验目标

1.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2.探索教学媒体与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概况

1.确立了实验管理小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小组、课题指导小组、科研小组、 档案小组。

2.实验科目: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年级数学、四年级英语。

3.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1)实验课的操作程序: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实验目标→选择设计教学软件→确定自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媒体→学生主体参与→师生归纳总结→评价分析。

(2)实施实验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策略为实验研究的变量,其它量为控制变量。实验班与对比班除在电教手段使用方面有所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实验的历程

我们经过了以下三个实验阶段。

1.理论学习阶段(1998.3—1998.7)。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学校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先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了当时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态。然后,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观看学校购买的教学软件及利用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的优秀课件。并及时对课题实验的总体思路及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使所有参与者对课题有所了解。

2.实践探索阶段(1998.7—1999.7)。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实验目的: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各教研组织开展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更加明确了目标。

3.深入研究阶段(1999.7—2001.9)。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案,布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工作。深入研究的内容有:(1)总结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教学特点。(2)探索电化主体教育模式。(3)对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创新。(4)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功能。例如:如何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

还具体做了:(1)对课题组成员和全校中青年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2)各教研组或课题研究小组申报课题实验的子课题,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等。

五、实验效果分析

1.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感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给“教”与“学”的观念、方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在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

2.我校进一步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是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凭借电教多媒体手段的帮助,自定目标、自定步骤、尝试答题、查阅资料、总结得失,教师只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从旁指导、点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凭借电教多媒体手段逐渐摆脱老师的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电教手段的运用到具体活动的计划安排和主持,都应该使学生唱主角。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我校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环境条件,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功能和作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学习信息,快捷有效地传递和反馈信息,扩大知识领域和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发展智能。为此,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着眼点由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化为主要研究学生“怎样学”,把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着力点由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目标的落实。

六、实验的效果

1.该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全校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目前,我校已开展了多项教改实验。其中全国重点实验课题1项,省实验课题3项,市级实验课题2项。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研究已深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运行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广大教师对现代媒体资源的运用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已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向其他科目进行了扩展。例如开发了思想品德、自然等一系列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用于学生自学,还摄制了大量的教学录像,通过研制开发软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3.学校不仅在实验学科的专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且还取得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七、对实验的一些思考

1.软件设计思想落后,优秀软件不足是当前软件市场的普遍现象,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2.开展这项实验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与常规教学手段各自的优势,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3.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最佳的教学模式。

4.在教学软件的设计上,要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要重视问题与问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要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山东省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张素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学得更好


--------------------------------------------------------------------------------

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是接受信息的感觉器官,形体(体态活动)器官与言语器官是输出信息的运动器官。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多媒体集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一体,其形式具有色彩、声音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内容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更好。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课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在“巧用媒体激发兴趣”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采用故事式、游戏式、猜迷式等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思维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声音》一课时,采用了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感受最深刻。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魔盒,里面装了各种声音,小朋友们能猜出是什么声音吗?”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开始播放各种自然界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顺利完成游戏活动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二、巧用电教媒体,连接多种艺术门类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的学习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渐递进,转向强调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学习为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怎样使各个艺术门类之间过渡得自然、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呢?

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五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出示几种小动物的动画效果图,这个时候就有个小朋友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没有声音?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给画面配声音,在黑板上用自己想象的线条描述出来,引导学生感受音色、时值的变化,分析学生的记录符号,引导学生使用最简洁的记录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动物的模仿表演……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充实,还可以很好地将音乐、美术、影视、戏剧很好地融合在一个活动中。

三、合理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要注意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中,我根据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加入了歌曲《全靠两只耳朵》的创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一开始就准备了火车、轮船、老鼠、小狗……很多图片,凡是我能想到的东西多被制成了CAI课件。但是,问题随之也来了:这样虽然孩子们都能如我所料编出好的歌词,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就只局限在我所规定的范围内,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难免显得不生动。所以,在给第二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就删除了多余的图片,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们把自己知道的能发出声音的事物编成歌词,边唱边进行律动表演。孩子们很高兴地进行了创编,甚至很多我没有想到过的东西都被他们编成了歌词。课堂活起来了,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老师也教得很轻松。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上网搜集更多的资料,让学生见识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总之,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特别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艺术意境,表现艺术内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拟逼真、超时空等的优点,它能引导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工具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教育部明确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成了必修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有别于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模式构建的实施和应用等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供同行参考。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去获取知识,并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指导纲要》)。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简单来说也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去完成某项工作。在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满足某种需求,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学习活动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这种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二、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1.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缩。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从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2.明确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生活、学习的工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掌握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不是成为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3.立足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指导纲要》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据。因此,要构建科学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悟《指导纲要》精神,认真设计每一项“任务”,科学组织、指导学生,使学生自主获得有用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明确师生地位。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明确师生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现代教学新模式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模式构建及其应用

1.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我们提出了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相对稳定性,教学模式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回到教学实践中检验,不断创新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

──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形成,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对灵活性,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2.模式的应用

从教学模式图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我以“请你带我去北京旅游”为例,针对各个阶段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呈现任务。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

以“请你带我去北京旅游”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我们事先将这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1)要解决的问题:如旅游的交通路线及费用,北京的风土人情,主要景点;(2)解决问题必备的工具:如学习上网查找、收集资料的软件(网页浏览工具),学会运用软件(制作电子幻灯片)将查找、收集的有用信息表现出来。把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学生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阶段:明确任务。学生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将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上网,并且能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指导他们制作电子幻灯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完成任务。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的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任务能否高质量地完成。“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我们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去网上查找北京的交通、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有用信息和电子幻灯片的制作。同时,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激活学生思维火花,引导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第四阶段:任务评价。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将任务完成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不足之处。然后,举行一个成果展示会,聘请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拨。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点,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应处理好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众人划桨开大船──探索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之路


--------------------------------------------------------------------------------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黄河三角洲,当地经济基础比较差,但这里的教育早已是远近闻名。我校于1998年被确立为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薄弱学校的转化”实验研究基地,并喜结硕果。2000年,我校通过了省规范化学校的验收;2001年,我校又在信息技术课开设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经济欠发达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路子。

一、背景与构想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运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可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学生早就对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盼望已久,可是开展信息技术课,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硬件设施从何而来。虽说在“普九”过程中购置了一些电教设备,但大部分已陈旧不堪,利用率不是很高。如何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配备,是农村薄弱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认真分析了当地经济状况,认为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必须要靠大家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因此,我们在广泛征求各级领导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了社会调查,最后确定了资金来源的三个渠道:政府出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向学生家长借用一部分。

二、制定规划,明确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加快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实施,乡党委、乡政府迅速成立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乡长任副组长,对全乡初中现代化教育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乡党委、乡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思路: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用现代化技术培育新世纪人才。决定以中心初中为龙头,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争取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全面发展,三年结出硕果。

三、资金筹集与设备采购

乡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70万元,为学校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楼。乡镇企业捐款捐物,各尽所能,有一家企业为学校捐上了一台价值三万余元的投影机。市、县教委为了支持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分别送给我校一座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和一万元资金。学校专门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向他们明确说明了家长自愿出资,学生毕业返还的原则,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家长们态度相当积极。

有限的资金来之不易。学校在资金投放和管理上非常严格,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了用好资金,一切设备的购进全部采用了政府招标的方式,成立了招标小组,其中有县、乡教委的领导,有学生家长代表,有教师代表。学校向全市经营电脑及多媒体设备的商家发出招标函,进行了严格的公开招标,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

我们又将过去的386和486微机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购C766微机92台,建成了三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备课室。各处室都配有微机,并实现了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

四、加强师资培训,人人有实验课题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全面带动了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的发展,但由于现代信息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我校专门人才少,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还很陌生。学校派专人外出学习,并利用节假日对教师们进行全员培训。学校针对教师水平开了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的教师从未摸过电脑,他们只有从键盘和鼠标开始学习;提高班的教师在大学接触过电脑,有些家里有电脑,这些教师主要学习课件制作。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人人都确定了自己的实验课题。通过半年的学习,90%的教师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技能,10%的教师制作了标准较高的课件。

从对现代教育知识的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到能够用计算机备课和写论文、制作课件,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张嘴的传统教课方式,到自己制作课件,用鼠标代替教鞭,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争先恐后,表现出了他们对电脑的浓浓的兴趣。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以信息技术课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最先进的学习方式。作为经济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能否开展、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等和靠只有耽误下一代人才素质的提高,等和靠只能固守在陈旧教学模式的小圈子里,中国农村教育只能是老牛拉破车一般缓慢地往前走。只有因地制宜,发挥群众的力量,真正做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

(山东省广饶县码头中心初中 韩庆敏 徐远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公布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投资购买设备,安装校园网,编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培训专业师资,开设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开展课外活动。和前几年相比,全国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最近,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地方上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一些看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大计。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

(2)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3)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对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比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国内一些专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了。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有的老师提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儿,应当提前开设。究竟在哪个学段开设程序设计课比较合适,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天津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天津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5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四、 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的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五、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地区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的加工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的。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

上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