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论文集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强化互动 学会学习──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学会学习信息技术”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探索与思考的主要问题。经过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操作,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学习。没有接受就没有创造,独立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发挥示范作用,以教给学习方法为先导

教师本身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产生强烈的熏陶作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乃至文化价值观念都直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从教师有示范作用的教法中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求把教法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法。例如,在指法练习时,放一些轻松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节奏中击键,一方面能消除训练过程中出现厌倦感和疲劳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音乐节奏的“惯性”作用下学生们能较长时间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和动作,不易发生初学者的“通病”;同时,还可以培养击键时的节奏感和流水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指法要领,使枯燥的指法练习变得有趣味性,我自编了下面的《指法歌》。

学习《指法歌》后,请学生模仿《指法歌》,把上排键、下排键及其他键的指法要领也编成歌曲或顺口溜来记忆,然后进行比赛,看谁编的最贴近要领、最有新意、最易记。

“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心考究的有示范性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析问题,引发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捕捉灵感,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和反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用Fireworks制作立体小球时,教师将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外化:圆形──光照效果──亮点与阴影的位置──“射线”填充制作亮点──“阴影”效果制作阴影。然后,在制作立体圆柱时,请学生自己按照类似的方法来制作,具体用哪种特效来制作,学生可以自由变换。制作完了,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要请展示的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强化学习方法,让其他学生也体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二、巧用教学手段,以培养学会学习为目标

1. 利用教材进行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学生只会等老师来传授知识而不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话,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恐怕很难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校从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如,在智能ABC输入法教学时,学生由于已经会用全拼输入法,并且书上的操作步骤很详细,所以通过边看书边尝试练习也完全能掌握。在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请个别学生进行示范与讲解来解决一些难点。这样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

2.利用软件特征自学

一个具体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它使学生学习到同一类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才具有长远意义。因此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有共同性的基本功能上,使学生通过这一具体软件的学习,把能力迁移到其他软件和知识的学习中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WORD时,把一些文字处理、排版等基本要点讲清后,WPS的学习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一到两节课的练习操作,他们基本能熟练地使用这个软件了。

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进行自学。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就要培养他们养成用“帮助”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如,用纸牌游戏进行鼠标练习一课中,对纸牌基本规则讲解后,示范给他们看有其他困难怎样向“帮助”请教。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愿意或不会使用“帮助”,老师就和他一起利用“帮助”来学习,以让他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会用、爱用“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安排他们用“帮助”来学习。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第一节课,老师介绍为主;第二节课,以学生利用书本进行自学为主;第三节课,课堂上和教材上没有讲到的一些功能请学生利用“帮助”来“发现”。发现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学生示范功能让学生自己演示讲解,大家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电脑并不是那么神秘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了。久了以后,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就养成敢动手、勤动手、爱动手的好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增强。

3.交换角色,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换角色,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成为真正的“老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示范讲解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外真正能有趣兴地、积极地自己学习信息技术。课前5分钟微型课,让学生上台亮相当小老师,其操作程序如下:

① 明确当小老师的目的、时间和标准,激发课外学习的动机。每逢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说明:课前当5分钟小老师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也是让老师、同学了解你的好机会,更是让大家一起学到更多课外知识的好机会。

② 学生以自愿的原则,每节课1-2人上台讲解演示。每人讲解时间限3分钟,总的要求是小(篇幅小)、精(内容精)、易(易于操作)。

③ 讲解后其他的学生对小老师所教内容进行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再询问小老师。

④ 结束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按照既定标准(如讲解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听懂及仪表、风度、声音等)以优、良二个等级记入能力实践成绩,作为期未综合评定成绩。

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进行课外学习,并将学会的内容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后上台边讲解边演示,这是自学信息技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学生在认真看完台上学生的演示后,立即和老师一起用讲评的形式进行操作学习。这种做法既可对小老师进行真正的信息反馈,也可加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从而提高超5分钟微型课的应有效果,使课前“上台亮相”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引入竞争机制,以培养协作精神为根本

我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个地方,有农村学生,也有城镇学生。有些学生家中有电脑,有些参加过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故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这种由于家庭环境不同而造成教育多层次的格局,对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极大的挑战性。鉴于此,笔者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摸底,把在电脑室的座位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调整。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减小差距。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在练习时,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操作中,根本无暇顾及也不大愿意去帮助其他学生。根据这种情况,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发现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即把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分解成四个活动环节,并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逐步完成学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现将这四个学习活动环节简介如下:

1. 独立学习

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每四人为一组,各设一名组长。首先,老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出一些适当的提示,学生利用教材和软件的“帮助”功能独立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经掌握但有可能别人还不明白的。

这个独立自学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先全面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和软件特有的一些共同性进行自学,并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 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学习并提出问题以后,组长组织每位组员轮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组员抢答,遇到较难问题时全组成员共同探讨,也可以邀请老师参与指导。同时全组选定一到两个问题参加全班的“问题大挑战”。最后根据发言情况,全组推选出最出色的组员担任下一次的新组长。

通过组内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交流时,每位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就自学内容发表意见,特别是给那些胆小拘谨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去帮助其他学生,从而培养了协作精神。

3. 组间挑战

各学习小组选定问题后,选派代

上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强化互动 学会学习──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

“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学会学习信息技术”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探索与思考的主要问题。经过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操作,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学习。没有接受就没有创造,独立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发挥示范作用,以教给学习方法为先导

教师本身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产生强烈的熏陶作用。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乃至文化价值观念都直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从教师有示范作用的教法中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求把教法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法。例如,在指法练习时,放一些轻松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节奏中击键,一方面能消除训练过程中出现厌倦感和疲劳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音乐节奏的“惯性”作用下学生们能较长时间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和动作,不易发生初学者的“通病”;同时,还可以培养击键时的节奏感和流水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指法要领,使枯燥的指法练习变得有趣味性,我自编了下面的《指法歌》。

学习《指法歌》后,请学生模仿《指法歌》,把上排键、下排键及其他键的指法要领也编成歌曲或顺口溜来记忆,然后进行比赛,看谁编的最贴近要领、最有新意、最易记。

“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心考究的有示范性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析问题,引发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捕捉灵感,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和反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用Fireworks制作立体小球时,教师将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外化:圆形──光照效果──亮点与阴影的位置──“射线”填充制作亮点──“阴影”效果制作阴影。然后,在制作立体圆柱时,请学生自己按照类似的方法来制作,具体用哪种特效来制作,学生可以自由变换。制作完了,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要请展示的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强化学习方法,让其他学生也体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二、巧用教学手段,以培养学会学习为目标

1. 利用教材进行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学生只会等老师来传授知识而不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话,将来走上社会之后,恐怕很难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校从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如,在智能ABC输入法教学时,学生由于已经会用全拼输入法,并且书上的操作步骤很详细,所以通过边看书边尝试练习也完全能掌握。在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请个别学生进行示范与讲解来解决一些难点。这样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

2.利用软件特征自学

一个具体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它使学生学习到同一类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才具有长远意义。因此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有共同性的基本功能上,使学生通过这一具体软件的学习,把能力迁移到其他软件和知识的学习中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WORD时,把一些文字处理、排版等基本要点讲清后,WPS的学习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一到两节课的练习操作,他们基本能熟练地使用这个软件了。

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进行自学。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就要培养他们养成用“帮助”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如,用纸牌游戏进行鼠标练习一课中,对纸牌基本规则讲解后,示范给他们看有其他困难怎样向“帮助”请教。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愿意或不会使用“帮助”,老师就和他一起利用“帮助”来学习,以让他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会用、爱用“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安排他们用“帮助”来学习。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第一节课,老师介绍为主;第二节课,以学生利用书本进行自学为主;第三节课,课堂上和教材上没有讲到的一些功能请学生利用“帮助”来“发现”。发现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学生示范功能让学生自己演示讲解,大家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电脑并不是那么神秘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学生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了。久了以后,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就养成敢动手、勤动手、爱动手的好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增强。

3.交换角色,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换角色,让学生有机会走上讲台成为真正的“老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示范讲解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外真正能有趣兴地、积极地自己学习信息技术。课前5分钟微型课,让学生上台亮相当小老师,其操作程序如下:

① 明确当小老师的目的、时间和标准,激发课外学习的动机。每逢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说明:课前当5分钟小老师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也是让老师、同学了解你的好机会,更是让大家一起学到更多课外知识的好机会。

② 学生以自愿的原则,每节课1-2人上台讲解演示。每人讲解时间限3分钟,总的要求是小(篇幅小)、精(内容精)、易(易于操作)。

③ 讲解后其他的学生对小老师所教内容进行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再询问小老师。

④ 结束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按照既定标准(如讲解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听懂及仪表、风度、声音等)以优、良二个等级记入能力实践成绩,作为期未综合评定成绩。

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进行课外学习,并将学会的内容进行精心构思、设计后上台边讲解边演示,这是自学信息技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学生在认真看完台上学生的演示后,立即和老师一起用讲评的形式进行操作学习。这种做法既可对小老师进行真正的信息反馈,也可加强全班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从而提高超5分钟微型课的应有效果,使课前“上台亮相”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引入竞争机制,以培养协作精神为根本

我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个地方,有农村学生,也有城镇学生。有些学生家中有电脑,有些参加过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故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这种由于家庭环境不同而造成教育多层次的格局,对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极大的挑战性。鉴于此,笔者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摸底,把在电脑室的座位按照不同层次进行调整。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减小差距。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在练习时,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操作中,根本无暇顾及也不大愿意去帮助其他学生。根据这种情况,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发现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即把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分解成四个活动环节,并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逐步完成学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现将这四个学习活动环节简介如下:

1. 独立学习

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每四人为一组,各设一名组长。首先,老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出一些适当的提示,学生利用教材和软件的“帮助”功能独立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经掌握但有可能别人还不明白的。

这个独立自学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先全面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和软件特有的一些共同性进行自学,并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 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学习并提出问题以后,组长组织每位组员轮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组员抢答,遇到较难问题时全组成员共同探讨,也可以邀请老师参与指导。同时全组选定一到两个问题参加全班的“问题大挑战”。最后根据发言情况,全组推选出最出色的组员担任下一次的新组长。

通过组内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共同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交流时,每位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就自学内容发表意见,特别是给那些胆小拘谨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去帮助其他学生,从而培养了协作精神。

3. 组间挑战

各学习小组选定问题后,选派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初探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也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工具,改善了认知环境,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变革,随着计算机走进学校、家庭,教育也象经济一样走向“全球一体化”,我们必须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一、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正规化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教育部规定,在21世纪初,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初中和小学都要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要懂得计算机、会用计算机。但有些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模湖。有的人认为,有了高性能计算机和卓著的操作系统等软件,人们只需拖动鼠标、点击菜单就能达到目的,而计算机核心尖端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家的事,在中小学设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有些学校电脑设备陈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又加之中考,高考不考信息技术,故在课表上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实际上变成了其他的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能适应信息时代激烈竞争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不仅要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而且要懂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的基本能力。所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很有必要,一定要在师资、设备上给以保证。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正规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先生憧憬着这样一个理想状态,那就是让计算机学习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步入计算机世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现实问题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反复实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质量的重要环

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感性认识,使他们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保证。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从而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要搞好信息技术课的直观演示,除了学校在硬件上给以保证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抽象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上。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某一问题进行反复实践,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我们绝不能搞无机学习,因为无机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发展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积极态度,不断探求,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湖南省隆回县教研室 陈启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谈信息学的听课与评课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信息学已发展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投身到信息学的课堂教学中来,听课和评课自然也就成了信息学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重点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常常有机会听人家上课和评课。一般听课者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听课过程中也比较自由,有的埋头记录,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看书看报等;评课时开始是冷冷清清,而后不得已总是先谦虚一番,然后“随便讲几句”,无非是一些“常识性”的肯定与表扬,外加一些“商榷性”很强不容置疑的“个人观点”。我总感觉有些冠冕堂皇,夸夸其谈,不切中要害。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听课与评课呢?

1.如何听课

有一次我们到外地去听课,听课的前一天就分到了有关这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及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由,于是我们就抓紧时间学习教材,理解教参,比照设计。同时还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来执教,该如何设计呢?听课时在设计的简案上注上适当的批注和自己的随感。这次听课,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去想、去体会。

从这次活动中我体会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不仅仅是执教者的事,听课者在听课之前也要考虑:⑴ 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⑵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⑶ 结合哪些生产生活实际?⑷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⑸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⑹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听课时心里明明白白,听起来清清楚楚,评课时也会有的放矢。

2.如何评课

评课相对于上课和听课而言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评课者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评课时要能说到点子上,说到骨子里,说得执教者心服口服;能评出不足,评出成绩,评出信心,评出努力的方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评课呢?根据我的体会,一般要抓住以下八个原则进行评课。

⑴目标的明确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吃透教学大纲,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水平,反映客观实际,保证正确、可靠、系统地传授信息学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适时适度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⑵设计的合理性原则

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编辑、裁剪,使教学内容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动态的接受过程相吻合。另外还包括新课引入、教法优化、时间分配、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的设计。一位好的教师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学设计师。

⑶语言的准确性原则

教师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语言要通俗易懂,用词恰当,表达贴切。激疑启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诱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思维受到激励,并能主动思维、勤于思维、乐于思维。语言节奏要快慢适中,疏密得当;声调的高低要轻重得体,缓急自然。遇到教材难点时要放慢语速,从疏从缓;遇到教材疑点时要提高声调,拖长尾音,从重从慢。教学语言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具体体现,务必要注意其准确性。

⑷操纵的示范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要熟练而准确,不但要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要会引导学生用规范化的操作和科学的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准确示范非常重要。

⑸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双边活动,要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动口说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质疑,肯动脑,能动手,会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应仅从提问的次数上下工夫,还应从提问的质量上做文章。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更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提出的问题要有力度,具有开放性。

⑹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这里的方法指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实验探索法、问题研讨法、自学指导法等。优化教法要常教常新。运用这些教法时要灵活,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机智,发得出去,也能收得回来。学法指导要尽可能地“授人以渔”,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⑺思想的先进性原则

21世纪是一个富有挑战和机遇的、充满竞争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技术、人才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信息技术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教师应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用信息化、现代化的观念来统领信息学技术的教学,用现代前沿科技来构筑信息学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的蓝图。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继续加强读书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创新意识,成为学识渊博的“科研型”教师。

⑻知识的渗透性原则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课程设置正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扩展到发展课、综合课、社会课。教学评价的重心正在由基础知识向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思想过程转移。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在信息学课堂教学中主动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交叉、整合、渗透。

一节优秀的课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感,是以执教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是执教教师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作为听课者应尊重别人的劳动,认真地听课,体会执教教师对教材的设计处理、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听课者应该客观地评课,通过换位思考、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使执教者与听课者都有所悟,都有所得。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任茉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较强性的课程,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在INTERNET上网时,学生突然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有点目不暇接,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学生如果没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将被知识的海洋淹没,不能自拔,更谈不上去创新。让学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运用好信息技术,产生主动创新意识。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在讲述Windows 98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为不同的画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学习LOGO语言基本命令前,先指挥小海龟作表演:让它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学生看得入了迷,教师抓住时机:你也想指挥小海龟表演吗?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橡皮擦PE时,我先写出一个“日”字,问学生:怎样就能把“日”字变成一些数字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认真思考,得出把某些线擦掉,就能得出0、1、2、3…9等10个数字,一位学生说还能擦出十位上的数字,这是它思维的飞跃,也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擦出11、17等十个数字。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 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

有人认为,小学生不适合学习语言编程,会把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这主要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小学阶段学习LOGO语言是比较适合的,通过学习这种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编制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殊途同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思路,不同的解决模式,都可以完成一个相同的设计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 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小学生的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我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小学  孙晓云)

-->
baid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浅谈


--------------------------------------------------------------------------------

1999年12月3日,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座谈会”上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信息技术将作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从2001年至2010年,分三阶段在全国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来在时机成熟时将成为高考科目。”今年,是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都亟待研究和规范。针对现状,结合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情况,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课程目标模式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时代,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首先体现在信息素质上,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因此,创建新的课程目标模式,把全面提高信息素质作为课程目标,超越信息技术课仅仅教授操作技能的现行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就儿童的教育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近些年来,我国大兴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素质?应该创建怎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什么教学目的,使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成了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学生的信息素质应该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给予极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培养。

国外的小学生必须会利用电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或者是上网参与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或者利用网络为自己或他人出谋献策,或者进行电脑软件的编写开发(据报道,美国一个12岁儿童开发的一个软件获取了几十万美金的专利权)等等。然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原来的课程仅仅是教学生DOS、二进制的换算等。到现在我们开设的课程是WINDOWS 98操作系统和OFFICE 2000办公软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教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却不够。信息技术课程还必须继续改进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加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不能把它看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劳技课,而是要把它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步入社会进行终身教育的必备技能来看待。

二、创建个性化教学模式

用整合课取代现行单一的操作技术课,用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站代替目前孤立的教材,用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的新模式代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创新教育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本人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教师辅导式,即将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计算机交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安排不同层次的辅导,这也是体现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往往要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由于我校只有一间学生机浚?捎玫牡缒砸膊?5台,不可能达到人手一机,少量同学必须合用一台电脑,所以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不便。

(2)计算机演示式,也叫计算机辅助式,同时配上投影仪,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由于我校人多机少,我们只能分批上机,学生上课只能在一间机房和一间多媒体教室轮换。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先依据教学目的把操作方法、步骤、重点、难点做成课件,通过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动画效果、富有吸引力的声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系统、详细地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3)主动探究式,即自主学习方式,课前先让学生依据教学目的,有重点有目的地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好本节课的练习任务,上课时再按照自学的内容按要求上机操作实践,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基本步骤大致包括“阅读──猜想──验证──总结”。哈佛大学师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不要一味地灌输,要尽量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够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信息双通道沟通。在这种方式中,可以组成2至4人协作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精神。在最后的总结归纳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让其中一名同学先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4)综合式:A、演示+辅导方式,B、探究+辅导方式,C、探究+演示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老师刚一讲完,或者说还不等老师讲,他们就懂了或者是早就已经懂了。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但是,对于电脑这个较为新兴的事物,没有新知识的刺激,只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从充满兴趣,到不感兴趣,到讨厌上课。

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显然,“强按牛头吃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方法一,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程度高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方式,从低级做到高级或者是直接选取难度较高的等级。这样,不但可以使优生在课堂上始终有事可做,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还使得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程度较差的学生。方法二,为了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堂课,我都会要求几名程度较高的同学(一个大组至少一名),给他们分配具体的任务—协助老师辅导该组同学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加上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本节课他们就会好好上,自然而然就实现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辅导的过程中,他们通过看其他同学出现的问题,还会学到更多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叫老师过去解决。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家里有电脑的同学为了能够当上老师的助手,提早完成了下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家里就把上机内容作好用软盘拷贝到学校给老师看。其次,还可以空出几台电脑供他人使用,部分缓解了电脑不够的危机。使得一些基础较差、课余时间又没机会上机的学生能够人手一机,好好实践。另外还能够让老师空出一部分时间,重点辅导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尝试“双语”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英语素质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电脑这个新兴事物起源于国外,许多常用电脑软件、书籍都是英文版的。虽然有许多国人致力于软件汉化,但汉化版形形色色,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人以为并不好用。再有,如果今后你需要到国外网站查询一些重要的资料,看不懂英语像只无头苍蝇在网上乱转,即使下载一些资料还得请人翻译,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尝试“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创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实践中,本人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方法一,上课尽量多采用英语口语教学,一节课都用英语串接起来;方法二,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英文软件,例如:有一次在给兴趣小组培训FLASH5,我们所安装使用的就是英文版的,刚开始,学生很不习惯,纷纷抱怨听不懂,看不懂,但是经过反复的使用,很多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方法三,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比如英语动画文法(http:/ /www.grammarfree.com.cn/cn/)、英语直通车(http:/ /www.Englishfree.com.cn/gb//home/)、旺旺英语(http: //timesenglish.com.cn/ad.htm)等等。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兴趣小组

我们知道,单靠课堂上40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没有在实际生活当中实践,达不到教学目的,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技能课。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购买家用电脑。其次,学校也应当投资兴建一间电子阅览室,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上网查看资料、博览群“书”。一些好的学习软件可以放在网上,学生可以上网自主学习、自己复习。通过上网,学生可以查询到许多老师也不懂的问题,而且在网上,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因而也就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再者,还可以开设活动课。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或者是周末休息日,我们开设电脑兴趣小组。依据学生的基础造成的差异性,我们开设了基础课、提高课、网络课等。此外,不定期开展电脑技能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电脑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举办电脑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改革考试方式

创建新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模式,用网络化的过程评价和成就评价取代以往考核知识点的考试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用纯粹的笔试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浅谈


--------------------------------------------------------------------------------

1999年12月3日,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座谈会”上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信息技术将作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并从2001年至2010年,分三阶段在全国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来在时机成熟时将成为高考科目。”今年,是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年。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都亟待研究和规范。针对现状,结合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情况,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课程目标模式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时代,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首先体现在信息素质上,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因此,创建新的课程目标模式,把全面提高信息素质作为课程目标,超越信息技术课仅仅教授操作技能的现行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就儿童的教育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近些年来,我国大兴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素质?应该创建怎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什么教学目的,使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成了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学生的信息素质应该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给予极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培养。

国外的小学生必须会利用电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或者是上网参与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或者利用网络为自己或他人出谋献策,或者进行电脑软件的编写开发(据报道,美国一个12岁儿童开发的一个软件获取了几十万美金的专利权)等等。然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原来的课程仅仅是教学生DOS、二进制的换算等。到现在我们开设的课程是WINDOWS 98操作系统和OFFICE 2000办公软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教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却不够。信息技术课程还必须继续改进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加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不能把它看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劳技课,而是要把它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步入社会进行终身教育的必备技能来看待。

二、创建个性化教学模式

用整合课取代现行单一的操作技术课,用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站代替目前孤立的教材,用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的新模式代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创新教育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本人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教师辅导式,即将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计算机交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安排不同层次的辅导,这也是体现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往往要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由于我校只有一间学生机浚?捎玫牡缒砸膊?5台,不可能达到人手一机,少量同学必须合用一台电脑,所以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不便。

(2)计算机演示式,也叫计算机辅助式,同时配上投影仪,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由于我校人多机少,我们只能分批上机,学生上课只能在一间机房和一间多媒体教室轮换。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先依据教学目的把操作方法、步骤、重点、难点做成课件,通过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动画效果、富有吸引力的声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自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系统、详细地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3)主动探究式,即自主学习方式,课前先让学生依据教学目的,有重点有目的地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好本节课的练习任务,上课时再按照自学的内容按要求上机操作实践,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基本步骤大致包括“阅读──猜想──验证──总结”。哈佛大学师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不要一味地灌输,要尽量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够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信息双通道沟通。在这种方式中,可以组成2至4人协作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精神。在最后的总结归纳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让其中一名同学先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4)综合式:A、演示+辅导方式,B、探究+辅导方式,C、探究+演示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吃不饱”,老师刚一讲完,或者说还不等老师讲,他们就懂了或者是早就已经懂了。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但是,对于电脑这个较为新兴的事物,没有新知识的刺激,只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从充满兴趣,到不感兴趣,到讨厌上课。

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显然,“强按牛头吃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方法一,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程度高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方式,从低级做到高级或者是直接选取难度较高的等级。这样,不但可以使优生在课堂上始终有事可做,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还使得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程度较差的学生。方法二,为了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堂课,我都会要求几名程度较高的同学(一个大组至少一名),给他们分配具体的任务—协助老师辅导该组同学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加上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本节课他们就会好好上,自然而然就实现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辅导的过程中,他们通过看其他同学出现的问题,还会学到更多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叫老师过去解决。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家里有电脑的同学为了能够当上老师的助手,提早完成了下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家里就把上机内容作好用软盘拷贝到学校给老师看。其次,还可以空出几台电脑供他人使用,部分缓解了电脑不够的危机。使得一些基础较差、课余时间又没机会上机的学生能够人手一机,好好实践。另外还能够让老师空出一部分时间,重点辅导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尝试“双语”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英语素质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电脑这个新兴事物起源于国外,许多常用电脑软件、书籍都是英文版的。虽然有许多国人致力于软件汉化,但汉化版形形色色,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人以为并不好用。再有,如果今后你需要到国外网站查询一些重要的资料,看不懂英语像只无头苍蝇在网上乱转,即使下载一些资料还得请人翻译,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尝试“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创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实践中,本人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方法一,上课尽量多采用英语口语教学,一节课都用英语串接起来;方法二,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英文软件,例如:有一次在给兴趣小组培训FLASH5,我们所安装使用的就是英文版的,刚开始,学生很不习惯,纷纷抱怨听不懂,看不懂,但是经过反复的使用,很多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方法三,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比如英语动画文法(http:/ /www.grammarfree.com.cn/cn/)、英语直通车(http:/ /www.Englishfree.com.cn/gb//home/)、旺旺英语(http: //timesenglish.com.cn/ad.htm)等等。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兴趣小组

我们知道,单靠课堂上40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没有在实际生活当中实践,达不到教学目的,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技能课。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购买家用电脑。其次,学校也应当投资兴建一间电子阅览室,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上网查看资料、博览群“书”。一些好的学习软件可以放在网上,学生可以上网自主学习、自己复习。通过上网,学生可以查询到许多老师也不懂的问题,而且在网上,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因而也就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再者,还可以开设活动课。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或者是周末休息日,我们开设电脑兴趣小组。依据学生的基础造成的差异性,我们开设了基础课、提高课、网络课等。此外,不定期开展电脑技能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电脑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举办电脑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改革考试方式

创建新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模式,用网络化的过程评价和成就评价取代以往考核知识点的考试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用纯粹的笔试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2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育论文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

我校从1998年起开设计算机课程,2000年改成信息技术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下面谈一点体会。

一、为信息技术课程正名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些老师和学生分不清,继续称之为微机课。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或“计算机课”这个名称,就很难体现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21世纪的今天,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一种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1.“任务驱动”型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尽可能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在指导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PS软件操作,应该先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然后出示一段比较简单的编辑排版后的文字,让学生按照格式完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学会常用工具栏、复杂选项、复杂格式等操作,并且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那么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比如,我在教学中把每班按学生的情况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先单独辅导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然后由他们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还可以把学生当中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选出来当班级辅导员。

3.学生相互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开展协作学习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主”,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和你的苹果交换,你和我仍然只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而细化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的,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比如,我在教“画图”软件时,只是教给学生简单的工具,然后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幅有一定意义的图画。各组同学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学会了软件的其他功能,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功能,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

我校的机房具有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功能,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使教师演示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控制在1∶3到1∶5之间。教师注意利用实例作品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word文档,图片等等)。比如,我在教《画图》软件时,刚开始是让学生自由创作,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创作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作品,连平时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是这样,这可能是学生还不适应用软件画画,虽然掌握了软件的功能,但思路打不开。于是,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比较好的图画,比如动物卡通画、人物卡通画、风景画等,学生被计算机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思路也一下子打开了,饶有兴趣地创作起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来,有的还在市里获奖。

5.利用Internet进行教学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涉及范围异常广泛,而且信息时刻在更新,人们获取信息既方便又快捷,所以Internet有“信息高速公路”之称。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使用Internet成为人们一种必备的素质,Internet教学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特点,在教学时对各年级应有具体要求,比如,四年级的学生能上网查学习资料,五、六的年级学生能发电子邮件、发布消息等。但是对一些网络技术性设置不应做太多的要求,只要学生会用就可以了。

6.教学评价

我在教师机上建立了一个“学生文件夹”,并将该文件夹设为完全共享,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到这个文件夹里,便于我及时批阅。在审阅作品时,我把优秀作品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发现和利用人才。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要避开传统课程的缺陷,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乐学、易学的实用课程。

(湖北省通城县实验小学 袁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1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