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成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论文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的运用

南海市桂城区中心小学 侯小婉

    小学生认识理牧师从表象开始,由具体到抽象,学习主要是靠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而简笔画使用尽可能少的笔划线条,塑造简洁、生动、易懂的形象,把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倍受儿童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合理运用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简笔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激发兴趣有很多方式,而不用花费多少力气的简笔画则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

    1、在导入新课中激趣。

    如教学《八角楼上》一课,在导入课题时,我先在黑板中画出(蜡烛),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我问:这是盏什么灯呢?对有预习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则容易回答,不懂的同学也无关系,相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老师板题后再激疑:现在,每个家庭都使用较先进的日光灯、各种美丽的吊灯,而毛主席为什么还要使用这盏清油灯呢?他利用清油灯干什么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2、在认定目标中激趣。

    在目标教学中,采用简笔画辅助认定目标,则适合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既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如认定《要下雨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时,可结合本课内容,在黑板板乌云画。再贴上(或写上)目标的内容,则很生动。再如《拨萝卜》分步认定目标时,可板萝卜叶图,再写上(或贴上)目标内容,也较生动。

     3、在导学达标中激趣

    一堂课中,学生的无意注意始终不能保持持久的,而长期的有意注意则显得很疲劳,尤其是面对字词的理解、重复的教学活动。因此,《教育学》强调在40分钟内根据具体情况于课前、课中、课后要交替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理解“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时,单纯用语言描述始终不够形象易懂。我便这样引导:海水的颜色怎样?学生边讲老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平卧在黑板上画显示海水各种颜色如何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然后小结——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凭着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讨论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边看书边思考。

    二、在导学达标中,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如《精彩的马戏》这课,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中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在初读了课文后提问:1)课文写了哪些动物?(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各动物的图像)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A、它们各表演了什么节目?观众有什么反映?B、重点写了哪几项?)后继续板书字及“跑道”。

    这样,直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都显示出来了,从整体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看看这板画,学生就好像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旋转的舞台、动物们的绝技表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形象直观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从而自然深刻地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在导学达标中,加强教育的形象性,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炼画出来,比写一行板书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如《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说出理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利用了简笔画解决。提问:1)三只白鹤埋鱼后,各用什么方法记住埋鱼的地方?(板下图右边部分)。2)结合填空题进行板画(上图左部分)A、( )太阳从东边升起。( )太阳在我们头顶。傍晚,太阳从( )落下。B、风伯伯一吹,天上的( )飘呀飘,一直飘向远方。C、那棵树种在( ),天天和小河在一起。

    四、在达标测评中,能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刻地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想象力丰富,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理解巩固课文和创作。在达标测评中,我常常让学生有画画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训练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听》第一自然段(重点段)时,为检测他们地这段话的内容和写法是否理解,我便要法语学生根据内容在练习本上画出山村早晨美丽的景色。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画出文中所说的雾气、溪水、篱笆、喇叭花、鸟儿外,还画出了树、房屋、道路等,非常逼真,富有童趣。这样,由文字变成 图画,从抽象变成 具体,使学生对这段的内容非常理解,从而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写法,为后部分的仿写作了铺垫。

    再如《蜜蜂引路》这课,课后题1要求学生说出列宁所经过的地方名称。我则让学生根据列宁跟踪蜜蜂飞回的路线幅幅图画来,再通过大家评议,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经过多看来 的实践我体会到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实在起着激趣、解难、画龙点睛等重要作用。虽然自己的画技术并不那么高,但到了学校的一等要求。但教师能在课堂上画出精彩的简笔画,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如把握课文内容,设计画面形象,练习简笔画法等,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文题教学五法

南海市西樵区中心小学 黄幼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解题时对学生说,教科书是同学们必备之物,就像我们吃饭时的碗筷一样。新学期开学,当你拿到新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可是题目却用了“珍贵”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增,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回答教科书“珍贵”所在,发言特别踊跃,教学效果很好。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雄鸡,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中国石”寄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一次科反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可以明白了。而有的同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

    三、对比分析,明确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对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与《小珊迪》和《倔强的小红军》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陈赓)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文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学生在对具体的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作者文教学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一)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榕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四方竹》。(二)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西樵官山城区。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依,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我们重视文题的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注:本文所举的课文篇目,均源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八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浅谈如何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高明市新圩中心小学 何兆辉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下面我以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从课题的类型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这册书的课题可粗略地分为下面的几种类型:

   (1)用地点作题目的有:《小站》、《大理石街》、《记金华的双龙洞》、《蟋蟀的住宅》、《可爱的草塘》。

   (2)以上人物作为课题的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挑山工》、《齐天大圣》、《老水牛爷爷》。

   (3)用相关联的人或物作为题目的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蛇和庄稼》、《我和狮子》。

   (4)用动物作为题目的有《燕子》、《缝纫鸟》。

   (5)用景物、景观作为题目的有:《鸟的天堂》、《火烧云》、《威尼斯的小艇》。

   (6)用物件作为题目的有:《神秘的小坦克》。

   (7)以事件作为题目的有:《跳水》、《抢险》、《飞夺泸定桥》、《草船借箭》。

   (8)用拟人手法命题的有:《灰尘的旅行》。

    教师指导学生弄清题目的类型,有助于他们了解课文,有助于他们对同类型题目的课文进行比较学习。

    二、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学习课文

    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讲授讲读课文《可爱的草塘》,教师设问:题目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草塘的可爱?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是从“草塘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这两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然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体会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深深喜爱之情。

    再如:学习新闻记者课文《神秘的小坦克》,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题目里哪一个是重点词语?课文中从哪里写出了小坦克的“神秘”?你能揭开它“神秘”之谜吗?

    三、从题目的特点入手,猜想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

    例如:学习独立阅读课文《抢险》,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抢险》这个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会运用什么写作顺序,会先取哪些地方作为详写,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阅读课文,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作者写作思路和顺序。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懂得运用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时候,要抓住重点来写。

    又例如:学习阅读课文《老水牛爷爷》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老水牛爷爷“是不是真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看书,弄清这个怪名字的来历。

    四、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抓审题,揭思路”

    以讲读课文《飞夺泸定桥》为例。

   (1)理解课题每个词的含义。“飞”在课文中是指抢时间,和敌这赛跑;“夺”地课文中是指攻天险,夺取;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桥,红军只有夺取了泸定桥,才能渡过大渡河北上抗日。

   (2)揭示文章思路,从题目可知: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飞”,再写“夺”。

   (3)整体入手,指导学生按文章的思路进行学习。先讲“飞”:时间短,距离远,战士和敌军冒雨赛跑;再讲“夺”:桥险,敌凶,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和桥上大火,奋不顾身去夺取泸定桥。

    这样通过具体字词的教学,揭示文章思路,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又掌握了单元的训练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五、分析比较整个单元的课文题目的特点,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

    例如:学习完讲读课文《鸟的天堂》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单元的三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发现《鸟的天堂》、《火烧云》、《威尼斯的小艇》都是以景物或景观作为命题的,初步感知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事物(景物、景观)的。教师再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运用学习《鸟的天堂》的方法来学习后两篇课文是些怎样进行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样,写文章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生动一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候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如果用得好,无疑能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的线索,以达到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课虽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

三水市西南第一小学 梁焕容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 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作业之我见
淄博市高青县樊林小学 邹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切实的训练。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类型的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自主性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作业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刀切的作业往往是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学了《院子里的悄悄话》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进一步了解年轮的三个作用;学了《火烧云》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2007-11-09 16:47新 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 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 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 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 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 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 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 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 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 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 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 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 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 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 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 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 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 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 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 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 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 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 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 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 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 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 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 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 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 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的诗性与知性

---探悉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斯霞、霍懋征和袁瑢是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在她们从事教学的年代,还没有诗意语文之说,也不见知性语文的说法,但他们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知性的完美统一。

诗性语文(又称诗意语文),是近年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综观有关报道,诗性语文的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知性语文”一词,鲜见于报刊,但它真实存在于我国20世纪的后二十年(1977-1997)。由于人文性的缺失,1997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中,知性语文一直受人诟病。知性,含有知识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语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价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学特征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

重温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诗性与知性的完美统一,对在实践层面落实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三位大师语文教学的诗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倾注对学生的爱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四)注意情感熏陶

(五)增加文化含量

二、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的知性

(一)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二)务实的语文教学

1、语言教学扎实

2、思维训练扎实

3、读的训练落实

  4、讲的运用精当

学习三个大师的语文教学,坚持语文教学诗性与知性的统一,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是学生之福,新课程语文教学之福。(全文4879字,刊于《新课程》(综合版)2008年3期)

主要参考文献

1、《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  崔峦 陈先云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语文教育名家评价》林治金 主编 青岛出版社 2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