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24|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小学语文精要教学法验方案》
佛山市石湾区张槎教育办 何文彬
    两年来,我镇教办提出了“开展教学专题研究”以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践探索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一些骨干教师通过学习,拟定了研究专题、方案。但因水平限制,研究方案尚较粗浅。为提高我们“专题研究”的水平,特此推荐佛山市教委教研室的《小学语文精要教学法实验方案》(见《广东教学研究》1998第2期)供老师们学习,并浅谈个人对此方案的认识,作为学习交流。希望对老师在确定教研专题撰写方案及改革课堂教学有启发和帮助。
   《小学语文精要教学法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
   
《方案》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 改革实验方向明确、正确
   
《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面向培养跨世纪人才,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实验以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两全宗旨)、叶对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精、实、活’的特点。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学习主动权……”体现了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为依据。实验的方向明确、正确。
   
特点二 针对性强、推广价值大
   
研究问题的提出并非为赶潮流、赶时髦。而是从际出发: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某些习惯的操作往往使教师跳不出原有的框框,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恰当突破口。
   
这不仅是易老师多年从城区小学的课堂教学所发现的问题,更是像我们这些地处郊区的农村学校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有关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论、经验,研究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路子。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有所更新、认识有所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如何操作,仍被某些习惯操作困在原有的框框里。而《方案》中提出的六点实验方法,使我们茅塞顿开。如第二点:一堂课内力求做到“五有”、“四无”。五有:有足够的供学生读、思、议、练的时间(学生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教师的讲解,从总时量不少于25分钟。);有教师范读;有朗读指导;有反馈调控;有质疑问题和适当留白(3—5分钟)。四无:无繁琐的分析讲解;无单纯为牵引出课文内容或极书设计的繁琐的提问;无废话;无多余的教学环节。第三点:教师的提问和讲解一定要精当(提问讲解的时间总量力求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实验的六点方法,有些是帮助我们强化薄弱环节,有些是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但都恰好是帮助我们跳出原有的框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值得广大教师依法实践。
   
特点三 继承、创造、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特别是改革占时甚多的阅读教学是关键的一环。如何改革阅读课堂教学,过去,不少有识人士作过多种研究、探索。有“把语文课上杨听说训练课”的研究,有“设疑辅展”的教法研究,有“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此方案,在继承了以往研究的成功经验(如:以语言训练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读和说的训练面要宽……,运用形象直观方法,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的同时却以“精要”为突破口。首先是“精要教学内容”;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力戒内容庞杂。再是操作上力戒繁琐的分析提问,力戒形式主义和花架子。提问和讲解一定要精当(提问讲解的时间总量力求控制在15分钟左右)……少问或不问那些简单的是非问概念问……,讲解学生不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力求言简意骇……。少在语法、修辞上兜圈子……。
   
这样,在时与质上对教师的教有适当的控制,学生的学与练有相应的保障。可算“道前人所未道,作前人所未作。”
   
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再创造、再发展是这实验方案的特点之一。
   
特点四 容易操作,可行性大
   
首先,专题研究的角度较单一,选取的是“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并非庞大的工程。
同时,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最熟悉、最经常的工作,不似“课程、教材”研究较为生疏。
其次是《方案》中提出的六点实验方法,是具继承性的特点,继承了以往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老师们大多从教育刊物接触过,在教学上或多或少实践过。(如:每读必有明确要求、有检查、有指导……,说和读的训练,训练面要宽……,开设语文活动课……。)并非一切从零开始。
    总之,《小学语文精要教学法实验方案》为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要义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模式,只要我们切实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阅读教学中的高耗低效一定可以解决,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到位,素质教育得到落实。
  愿老师们在加快推进“科研促教”工程。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创佳期绩。

 

点评

有参考价值  发表于 2015-3-23 10:0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3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佛山市第九小学 黄艳碧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顺德市容奇镇中心小学 刘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为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窨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黄继光》、《小珊迪》就重点培训学生有详有略,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记叙事情经过的能力;学习《颐和园》就重点培训学生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能力;学习《三味书屋》就重点培训学生按不同空间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学习诗歌、古诗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能力一堂课一堂地逐渐形成技能。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知识:识字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皖,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我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主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学了《颐和园》一课,就写自己去过的公园或自己的校园;学了《三味书屋》就写“我们的教室”仍要求用方位顺序来写。学生既熟悉课室,加之有范文为例,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了《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我设计了《我学会**》。这样的练习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劳动后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同时更加深了思想教育。
    再如《小珊迪》、《黄继光》、《种子》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1.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班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

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

    写作量一大,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我的方法是:一是亲自“下水”二是认真记录;三是面批面改;四是加强评讲。
    亲自“下水”:教师跟学生一起作文,是无声的战鼓,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能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加以帮助。
    认真记录:学生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便于面批,评讲时用。
    当面批改: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见缝插针,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
    加强评讲:(1)读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3)学生互相评阅。
    除了上述所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会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解放”了老师,又“救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佛山市建设小学 李亚娜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因为: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预习——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顺德市桂洲镇马冈小学 罗凤霞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当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了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
    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在哪个句子出现的?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这个词集中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
    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忍受剧烈疼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他没有动弹;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他仍然没有动一下;烈火整整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邱少云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直到最后牺牲。这充分体现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如《将相和》一课的预习中,也作类似的要求: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文章中前两个故事写谁的事?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同学们通过认真默读和思考,了解到前两个故事虽是写蔺相如的职位反而比廉颇高,所以文章必须这样安排。由此可见,三个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

2)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新闻记者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根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为例:
    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1)鲁迅先生在信中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A、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设计了下列的预习:1)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什么感情?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在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B、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童话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或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文中不少地方写小女孩由于幻想而产生的情景(幻景)设计了下表。(表略)

    这些铙有兴味的预习题,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尽管不少学生看过《安徒生童话》,然而学习该文时,兴趣浓,积极性高。不但学懂课文,憎恨黑暗的社会,并且在学习中掌握了童话的特点。
    《第一场雪》一文中,作者运用一些叠词描写雪景是这篇课文用词上的一个特点。设计预习时,要求1)找一找文中的叠词,能按ABB、AABB、ABAB的形式归类整理。2)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叠词分别描写什么?3)根据下面的简图提示,用上你所找出的叠词。
    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少年闰土》一课,分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分层布置了以下预习:(64-6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加强信息反馈 提高课堂效率

顺德市勒流中心小学 潘全宗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式”,什么“法”的教学,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使有效地校正,调控课堂教学,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不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就语文第九册教材来说,倘若学生学习《太阳》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情绪激昂;学习《十里长街总理》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森林的主人》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便反映了这些课学生的精神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目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便教师的课讲得如何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五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        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精兵简政段之一。但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中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窨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这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
    如学习《饲养员赵大叔》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是文中的总起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理解“真有意思”是指“特别有趣”。在分析其喂牲口的情况时,始终抓住“赵大叔喂牲口特别有情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比师只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不是会好多吗?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攻取反馈信息,及时攻缺弱补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弱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及时攻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明亮时进行巡视畏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待到一两天后的批改作业时解到学生尚未真正理解这个寓言的寓意。(尽管教师已经讲才能获得,而作文练习就更要推迟一星期了。因反馈信息来得迟,攻缺补弱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老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教师本身也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呢!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高,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攻缺补弱;对个别差生加强畏导;对带有共通性的存在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拔苗助长》后问:“老师,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教师应从这一疑问中了过并把寓意抄给了学生。教师便能意识到,学生在堂只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农夫愚蠢可笑的情节上而教师到临将下课时匆匆忙忙分析的什么寓意。学生其实就无听下去,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脾益吗?
    其实,但凡成功的教育者,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我所用。本文则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加强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论文

分层推进 分类指导

南海市黄歧区教育办:麦谏开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就要在目标教学中实行“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研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一点也是我们当前目标教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难度极大、又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达纲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大纲、教材要求的目标。学生分层是指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培优扶差,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达到大纲、课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一位老师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制定的目标是:(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1)、(2)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3)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睦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我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善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前提特性、教学质量。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往往重视后两个变量而轻视前提认知基础。目标教学则特别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检测评价与提高。这是目标教学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为。强调前提测评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是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学新课这前,对本节课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查,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查缺补漏,为建立新的知识作铺垫,打基础。所以,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高年级教材一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可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读准生字的字音。B、能正确朗读全文。A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就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给日后带来更多遗漏问题。B题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恐防中下层学生熟字回生,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读,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做法。这样做,使各层面的学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问分层
    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目标教学中实行设问分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如黄岐区中心小学杨小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在仙台》的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时,她设计的思考提纲是:A、一、二句各讲什么?B、理解“物以希为贵”、“尊为”、“美其名曰”的意思。C、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2)提问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京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如上面设计A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B题提问中等生。C题提问中上生。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3)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
    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甚至三道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这样就可在达到低层面目标后做好“培优”的准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   
   (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知识点的达标测评的题目,既要有达纲的基本题,即是95%以上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尖子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如中心小学的陈莺老师,在设计低所级“读懂全文,回答课后问题”这类题目时,就分两步走:一般学生简单回答就可以了,尖子学生则要引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这样做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尖子生需求。但这过程中各层次之间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评题,中下生也可以争取完成,要鼓励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另外,还可在达纲目标完成后,根据差异理论要求设计弱性作业。同一知识点,各个层面都出一道题,让学生择题而做,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儿童的自主意识。  
   (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节课有的不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而是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的。那么,在设计达标检测题时,可以参照上面同一个类型知识。多个层面展开训练的原则来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1、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 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评价进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进,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根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不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五、几点体会
    小学阅读教学经过半所多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教改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1、教师备课难度较大。每次备课都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和达标检测题,而且要掌握好坡度,困此工作量大。但以往课堂中只顾中上生的现象已消失了,中下生积极起来了,这样可促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质量。
    2、学生方面,不论上、中、下水平的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堂上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学习目标,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素质的是高。
    我市小学语文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我们去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化小学语文目标教学质量研究,落实语文教学“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大面积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