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0:48 | 只看该作者

        四、《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谓为信然    (         )         ②此人可就见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④凡三往        (           )
        ⑤因屏人曰     (        )         ⑥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⑨以彰其咎    (         )         ⑩猥自枉屈      (           )
        2.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3.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和                ,“一对”指的是               。
        7.“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8.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9. 乙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它们分别是:①
        ②                ③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共写出三个即可)
       
    答案:一、2.D  3.D  5.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直接原因)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根本原因)
        6.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二、2.C   3、B  4.(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5.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6.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1.A   2.A   3、C4.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四、3.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分)5.《出师表》《后出师表》  《隆中对》(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7.“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8.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创业的艰难的思想。9. 作者回顾了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10.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简 印)
        21《陈涉世家》  (《史记》司马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0:56 | 只看该作者

  【翻译】
  陈胜是阳城县人,字涉。吴广是阳夏县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他:“你是给人家耕地当牛马的,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入谪戍的队伍,担任小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要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的人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该立的国君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要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屡次立功,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战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装说是公子扶苏和项燕,向全国发出号召(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就用丹砂(在)绸条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笼罩着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都一整夜既惊又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周围的人,士兵们多听吴广的差遣。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提出要逃走,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们。那军官果然用鞭杖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军官剑拔出鞘,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他。陈胜帮助吴广,一齐(一并)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士卒们都说:“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假装说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号称要重建楚国。(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进攻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攻下蕲县后,就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达陈县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里与义军交战。(起义军)不能取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于是义军攻入并占据陈县。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当地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国,恢复楚国,论功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戴称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到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陈涉世家》历年中考题
一、(北京市2006年中考课标A卷)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共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二、(江苏省淮安市2006年中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6分)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答4.①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三、(甘肃省兰州市2006年中考试题)阅读选文,按要求答题。(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吴广以为然。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答案 3.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2分)(意思对即可)
四、(山东省临沂市2006年非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吴广素爱人,……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4.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四答案、3.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4.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五、(浙江省绍兴市2006年中考试题)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吴广以为然。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
答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六、(江苏省泰州市2006年中考试题B卷)阅读两段选文,按要求答题。(10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答案3.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七、(湖北省荆门市2006年中考试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1:01 | 只看该作者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其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原文选自     汉著名     家     家司马迁的《史记》(2分)
4.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2分)
5.回忆全文,指出起义的地点            ,引发起义的根本原因              。(2分)
七答案、4.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其当斩),不得不反。(本题2分,每条1分)  5.大泽乡 天下苦秦久矣(本题2分,答对一处得1分)
八、(湖南省益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15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2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答:①原因:                                                                     
        ②启示:                                                                       
八答案4.(甲)陈胜率众起义,深得民心,建立了政权(乙)陈胜起义建立政权后丧失民心,丢失了政权。  5.(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违背民意,丧失民心。(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2)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某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九、(深圳市2002年中考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今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九答案、3.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能体现其中两方面的意思,给两分;只答一方面,给1分。)
十、(北京市朝阳区2002年中考试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4分)
答:                                                                           
4.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
十答案 3.(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每一个要点1分。4.(诸郡县)苦秦吏
十一、(四川省2000年中考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1)垄上,怅恨久之(2)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4)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3)志哉!”
3.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
答:                                                 答案3.说明陈涉青年时期有伟大的抱负。
(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1)!”……客出入愈益发舒(2),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3)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1)啊哟?陈涉做大王真阔气啊! (2)放纵  (3)“颛”同“专”               
5.阅读全段,简说陈涉失败的原因。(3分)    答:                                                                        
6.翻译:“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一句。(4分)   答:                                                                     
十一(二)答案5.陈涉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背弃原来兄弟,丧失人心,所以失败。  6.客人在宫里进进出出,越来越放纵,常常谈论陈涉贫困的故事。
十二、比较阅读。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答:                                                                           
答案4.①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②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③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 
十四.(07年苏州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答: 4.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5.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体现。(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1:07 | 只看该作者

十五.(09浙江宁波市)
(三)会天大雨,……吴广以为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c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答:                                                              
答案4.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十六.(09广西南宁)文言文阅读(1-3题每小题3分)
    (一)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十七.(0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10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2分)
答:                           答案要点: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二、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三、分析1-4段:
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
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
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
分析课文第二段
2.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_。(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                     ②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          ②          (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
(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                        (自称扶苏、项燕)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 (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
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6、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分析课文第三段
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3、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 “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1:12 | 只看该作者

6.陈胜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      (朝代)著名           家,           家,          家。2、本文出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共       篇,分为五大部分:         、          、          、表、书。
十一、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概括): 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引用原文)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十四、开放性试题 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死去,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会到了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二、关键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2《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答案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18.答: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12分)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1:18 | 只看该作者

22.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答案 : 22.豁达(乐观、洒脱)
1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答:         答案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五、(09(天津)秦王谓唐雎曰:……徒以有先生也。”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2、C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3、B
六、(09四川凉山)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徒以有先生也。
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1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答案: 16.(1分)“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18.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19.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2《隆中对》
       
        《隆中对》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召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从弱变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非常不高兴了,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23《隆中对》中考试题解析
兰州市(09甘肃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答案: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孝感市(09湖北省)
  (二)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答案: 10.B  1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资阳市(09四川省)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0:51:23 | 只看该作者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甲文中带线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3.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
  答案: 2.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四、简答题
5.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原文回答)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原文回答)
答案:四、简答题5从他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或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6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7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相关歇后语: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相关成语:    如鱼得水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府之国  箪食壶浆  鼎足之势  犬马之劳   
        24《出师表》(诸葛亮)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 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侍卫大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出师表》要点
          重点语句解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表达了诸葛亮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之意。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从那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这一充满感情的话,既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临危受命,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四、理解记忆(背诵默写):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写尽作者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