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 | |
| |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 | | |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矛与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狮子和鹿》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四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内容间有着较强的连贯性、互补性,教材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线索,以求通过阅读理解、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会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特别注意读好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果然”、“奚落”、“傲慢”、“恼怒”、“谦虚”、“抱怨”等。
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
5.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编写童话故事。
6.指导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说、练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7.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和《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渗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8.借助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本组的课堂教学,按照“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句段,把握重点”的思路进行设计,“读”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读为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感知时,以浅显有趣甚至在小孩子看来有些奇怪的引言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写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摘抄自己在读书中搜集到的好词佳句,相互读一读。整体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单元目录,对比课题,读课题,背课题,说一说,合上书本,这几篇课文在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一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学完这一单元后,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归、整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
读一读:(我能读出的生字)
写一写:(我能写好的生字)
背一背:(我能记住的优美词句)
说一说:(我能介绍的人物形象)
练一练:(教师出示的拓展延伸题)
通过整体反思总结,这一单元的东西在学生的脑海中便逐渐清晰起来,开始走向系统化、立体化。
2.具体建议:
(1)童话故事──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属于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人物”形象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喜欢的那种。且这两篇课文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把这两篇课文提前教学,学完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迁移,按照略读的要求自主学习《狮子和鹿》,
(2)小故事──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
《矛与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这两篇课文属于叙事文章,呈现给学生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人。相对而言较难理解。所以,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到《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两课后进行教学。学生由易到难,由如何看待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比较容易接受。
(3)对《语文园地七》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就安排学生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自主的读、说、演等的系列实践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汇报。例如:我把《刻舟求剑》的故事放在学完《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便呈现给同学们,因为这两个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整合在一起,学习的效果会更理想。
四、教学资源
1.生活资源。“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习”,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挖掘。在班级中我们怎样看待同学?怎样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家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学习与特长学习的矛盾?如何让自己的班干部工作开展得更好?……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处理!所以,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钻研,去挖掘。
2.图书资源。(1)走进图书室,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读书篇目:《十万个为什么》、《生活中的小窍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大家读》、《益智游戏》、《快乐动脑筋》、《发明家的故事》……图书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紧密地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对识字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2)举办读书中队角。学生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带到学校里来,相互交换阅读。这样读书,学生兴趣更浓,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3)读给学生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同时又与“科学的思想方法”联系密切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3.学校资源:与班级的科学任课教师或科技辅导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学校里一些比较现实的小问题。如:你认为学校哪里的绿化工作还不够到位?你准备如何设计?对于少数同学乱丢垃圾的现象,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制止?你怎样看待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怎样完善……
4.预设课堂生成资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时确实让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如果教师能恰当处理,往往会让课堂精彩无限。教师要善于挖掘看似“无理取闹”的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并由此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以预设生成问题如下:第10自然介绍陶罐经历了王朝的覆灭、宫殿的倒塌后,依然安然无恙,完好无损,怎么解释?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引导提问:什么是“集合”?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它们是怎么结合的?结果怎样?
【“学则须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好办法。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3)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初步释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记字写字
1.指导记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记住它们。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让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第一课时小组初探的三个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对第一课时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3)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学生归纳矛、盾、坦克的优点。
学生归纳矛的优点:
学生归纳盾的优点:
课件出示坦克,坦克自我解说:“矛的优点是善于进攻,不善于防守;盾的优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我。我的优点是既善于进攻又能自卫。小朋友,我是不是很棒啊!”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多方设置“问题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文的结尾。
2.生齐读这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教师小结写作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
4.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事例或生活中搜集到的事例,畅谈感受,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双层公共汽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带圆珠笔的钢笔、两用的手提包……)
全班汇报交流。
5.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有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
【“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六、抄写词语,积累词汇
1.同桌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新课程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
七、作业
必做题: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多读几遍。
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同学选做,实行差异教学,异步发展。】
26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流程
一、结合实物,出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木盒子。引导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课前借助字典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的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一件什么事情?请尝试完成:
()木匣→()木匣→( )
议一议: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巩固生字
1.课件依次出现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小组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结构归类:挖 鞋 锯 抢 难 初 敌 阶 懂
形声字归类:匣 阶 锯 管 抢 懂
比较记忆: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准、阶和价、屋和到
3.给生字组词,练习用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
思考:(1)那个人最终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准备一下,学到“语文园地七”时和大家交流。
【因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故事与本文联系相当紧密,所以把语文园地七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学生接触。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刻舟求剑》,可以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 :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
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四年前:
妈妈
| 埋大箱子
| 走30步
| 科利亚
| 埋小匣子
| 走10步
|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四年后:
妈妈
| 走30步
| 挖到大箱子
| 科利亚
| 走10步
| 没有挖到小匣子
|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五、布置作业
1.实践活动: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与大家交流,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