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31 给予树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圣诞节卡片

2.课前学生搜集圣诞节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圣诞节场景,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

2.从预习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

【课文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些风俗学生不太熟悉,因此要尽可能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方式了解圣诞节,并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问。

1.默读课文,个人自主探究,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它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1.出示插图,谈谈自己的发现。

2.品读金吉娅的话。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金吉娅说的话。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再读金吉娅的话,注意读出金吉娅因为没能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的语气。

(5)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再次看图,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

1.小练笔:替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回复给金吉娅姐姐。

2.生生交流,互评。

六、作业超市

1.我要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

2.我要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体会课文中浓浓的爱。

3.自制贺卡,为亲人送上祝福。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同桌互相读读生字、新词。

2.检测:字词巩固游戏:“你指我猜、开火车、生字开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金亚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二、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重点区分“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

2.师范写“矛、卡、仁”。

3、学生写字,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2、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紧紧地拥抱”。

3.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学生自自悟,把这句话多读两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引导学生理解“善良”、“仁爱”。

(这两个词语本身有很深的含义,不宜做太深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如下就可以了:)

善良──心地纯洁。

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6.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

如愿以偿──在本文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

7.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

教师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8.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四、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母亲的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1)首先发现金吉娅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时,妈妈为什么很生气?

(2)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妈妈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教师小结:妈妈的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我们可以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金吉娅的可贵品质。

五、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浓浓的爱(包括母子之爱、手足之爱、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

六、作业设计

元旦节快到了,让我们给亲人、朋友送上我们心中的爱吧。学生自制贺卡,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祝福。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爱的奉献”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完成这次实践作业是很有意义的。】

32 好汉查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听歌曲:《好汉歌》。“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好汉查理》。

3.读题:“好汉查理”。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2)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4.讨论交流。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初步释疑。

(1)查理有哪些变化?

(2)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当然可以。”

“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七、作业设计

1.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2.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2.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3.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4.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字谜、准备投影仪、成长卡等。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3.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二、讨论明法

1.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2.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3.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机会。作文内容、体裁不限。

2.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以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二、交流拓展

1.你有哪些话很想和别人说说?你最想告诉别人什么?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2.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3.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4.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誊抄。

三、讲评作文

1.优秀习作赏析,激励学生以后把习作写得更好。

2.建议学生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也可以再修改,誊抄一下,保存起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2.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列出的词语。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3.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4.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

5.拓展积累。

(1)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语来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2)投影展示,并朗读。

(3)请学生从大家举出的ABB式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二、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4.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1)学生用查字典词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句子。

(2)请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一下,教师也可稍做指点。

5.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记成语,积累语言

2.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

3.在本册教材的略读课文中找一找这些成语,然后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1.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中句式的特点,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意思相对。

4.鼓励学生模仿谜面的句式,再编一些谜底是“口”的谜语。

5.试着编更多的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6.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猜谜活动

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出几个让大家猜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知道何谓童话,能编写构思新颖,想象合理,内容具体生动的动物童话故事。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4.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5.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创编构思新颖、想象合理、内容具体生动的童话故事。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联系本单元的专题,使学生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搜集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流程

一、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1.生活实例展示

我们学校的科技辅导老师吴老师是个非常爱动脑筋的人。平常,他家的电器坏了,吴老师很少拿去修理,常常是自己钻研,想办法把它修好。

我校以前升国旗时,旗手要把国旗固定在拉扯绳上,通常要系两三个结,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为此,吴老师在旗杆上安装了三个偏心轮,轻轻一卡,国旗便稳稳当当升上去了。真方便!

我们也要像吴老师一样,做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

课件出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采取生活再现、气氛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3.课件展示实例:

课件展示学校近几年来辅导学生参加市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部分作品(小发明、小论文、创新方案……)

部分小发明用实物展示,教师加以简单介绍。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天天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有创造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小组交流

大家仔细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1.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请记录员做好记录。

2.小组内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可以怎样改进、解决。

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想出办法。

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如果对提出的问题不加整理,就无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研讨的效果和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汇报交流时,要注意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语句要尽量做到通顺连贯,表达要清楚流利。

2.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问题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继续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3.颁发奖品:一首打印好的诗歌:《双手和大脑》

四、同学们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三课时(习作)

课时目标

1.知道何谓童话。

2.能编写构思新颖,想象合理,内容具体生动的动物童话故事。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把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1.同学们读过安徒生爷爷的童话故事吗?说说你对童话故事的理解: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

2.课题回放,课件展示已学过的童话故事的课题,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进一步把握童话故事的特点。

二、听故事,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一童话故事:《蜜蜂和蝴蝶》

2.想一想:蜜蜂有什么特点?蝴蝶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抓住动物特点编故事

3.蜜蜂和蝴蝶都说了哪些话?它们说话时神态怎样?你最喜欢哪写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学生交流。

课件展示:写好动作、神态、语言

三、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与资料,相互交流,展开联想。

2.学生选择两种或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几个小动物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件什么事?

3.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看谁编的故事最具体,最有趣,最有创意。

四、交流评议

1.课件展示“我们的童话信息发布会”:

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同学帮助补充修改。(教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

2.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的童话故事。

交流完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童话游戏最有趣、最吸引人?然后,请同学思考一下:假设你们小组的游戏再修改一下,故事情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每个角色在游戏中说的、做的会有怎样的改变?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创编一则任何动物的童话故事。

2.把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和几个同学一起演一演,也可以给自己编的童话故事配上一幅或几幅美丽的图画。

3.把学生编写的故事编辑成册,收入到班级的《动物童话集》中。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问日积月累)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2.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2.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一谦虚  懦弱一勇敢  丑陋一美丽  愚蠢一聪明

3.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4.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5.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内容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4.集体读、背。

5.通过读读背背,你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道理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试着了解一下这些句子的意思。

三、连连认认

1.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文、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2.课件出示拼音,请学生拼一拼。

3.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4.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6.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7.课件出示类似的巩固练习。

第五课时(成语故事)

课时目标

1.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搜集其他的成语故事进行阅读,相互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次我们在学习《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老师便要求同学们课后去阅读、交流《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汇报一下。

二、学习成语故事。

1.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2.学生再次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3.请学生小组内交流: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4.全班交流。

5.再读一读这个故事,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因为这一成语故事在学习《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下来,所以此处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了。】

三、课件展示一课外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学生用上述方法自读自学,相互交流。

四、学生交流其它成语故事。

1.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2.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的不同的态度。

2.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每人课前阅读一个童话故事。

3.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出示图片,形象揭题

1.课件展示图片: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鹿、有狮子。看到这两种动物,你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 、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1 、引导学生读课文前的导入语,学生归纳阅读要求。

2.课件展示学习要求:

(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体会?

(3)把本文和《陶罐和铁罐》一文作比较,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一读: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两个多音字。

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生字词的意思。

3.说一说:小组内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交流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的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上下文和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抱怨”。

4 、议一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 、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 、指名请几位同学朗读展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深刻的句子。

3 、一起来评一评读得怎么样。教师相机做朗读指导。

教师相机提取几个重点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1)课件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指导读出鹿喝水的悠闲和发现自己水面倒影的惊喜。

填一填比喻句:鹿的角好像__________________。

谁能用“多么……多么……”练习说话?

(2)课件出示:“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指导读出对腿的不满和抱怨。

比较: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想结合。通过角色体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把自己和鹿的形象融为一体,从而对文本产生亲近感,感悟语言的优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五、品读重点段落,体会课文道理

1.课件出示课文第6──7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桌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一句交替读。

2 、课件点红并齐读:“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3.想一想: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4 、说一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体会?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5.教师相机小结。

六、比较学习,领悟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这两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在写法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类似写法的课文我们学过许多:如《两只小狮子》、《骆驼和羊》、《狼和小羊》等。

你也能举例说说吗?

七、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内容、思想、表达方法、学习方法、朗读……)

【学生的总结往往比教师的总结更深刻、真实、有效。】

八、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复述课文,可以比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的异同……

【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实物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按照课件提示的要求自学,可以围绕中心不偏离。这一环节的识字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划出生字,再联系句子理解,始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课件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以读促演,演中促读,演中理解,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研读、表演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语文教学观下,我们应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骆驼和羊》是老教材中一篇类似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阅读的迁移,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
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
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流程
一、结合实物,出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木盒子。引导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课前借助字典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的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一件什么事情?请尝试完成:
()木匣→()木匣→(
议一议: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巩固生字
1.课件依次出现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小组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结构归类:挖
形声字归类:匣
比较记忆: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准、阶和价、屋和到
3.给生字组词,练习用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
思考:(1)那个人最终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准备一下,学到“语文园地七”时和大家交流。
【因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故事与本文联系相当紧密,所以把语文园地七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学生接触。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刻舟求剑》,可以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
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30
科利亚
埋小匣子
10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30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10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五、布置作业
1.实践活动: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与大家交流,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引导提问:什么是“集合”?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它们是怎么结合的?结果怎样?

【“学则须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好办法。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3)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初步释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记字写字

1.指导记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记住它们。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让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第一课时小组初探的三个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对第一课时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3)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学生归纳矛、盾、坦克的优点。

学生归纳矛的优点:

学生归纳盾的优点:

课件出示坦克,坦克自我解说:“矛的优点是善于进攻,不善于防守;盾的优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我。我的优点是既善于进攻又能自卫。小朋友,我是不是很棒啊!”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多方设置“问题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文的结尾。

2.生齐读这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教师小结写作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

4.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事例或生活中搜集到的事例,畅谈感受,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双层公共汽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带圆珠笔的钢笔、两用的手提包……)

全班汇报交流。

5.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有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

【“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六、抄写词语,积累词汇

1.同桌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新课程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

七、作业

必做题: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多读几遍。

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同学选做,实行差异教学,异步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心完小 王 芳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矛与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狮子和鹿》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四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内容间有着较强的连贯性、互补性,教材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线索,以求通过阅读理解、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会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特别注意读好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果然”、“奚落”、“傲慢”、“恼怒”、“谦虚”、“抱怨”等。
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
5.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编写童话故事。
6.指导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说、练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7.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和《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渗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8.借助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本组的课堂教学,按照“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句段,把握重点”的思路进行设计,“读”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读为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感知时,以浅显有趣甚至在小孩子看来有些奇怪的引言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写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摘抄自己在读书中搜集到的好词佳句,相互读一读。整体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单元目录,对比课题,读课题,背课题,说一说,合上书本,这几篇课文在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一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学完这一单元后,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归、整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
读一读:(我能读出的生字)
写一写:(我能写好的生字)
背一背:(我能记住的优美词句)
说一说:(我能介绍的人物形象)
练一练:(教师出示的拓展延伸题)
通过整体反思总结,这一单元的东西在学生的脑海中便逐渐清晰起来,开始走向系统化、立体化。
2.具体建议:
1)童话故事──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属于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人物”形象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喜欢的那种。且这两篇课文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把这两篇课文提前教学,学完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迁移,按照略读的要求自主学习《狮子和鹿》,
2)小故事──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
《矛与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这两篇课文属于叙事文章,呈现给学生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人。相对而言较难理解。所以,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到《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两课后进行教学。学生由易到难,由如何看待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比较容易接受。
3)对《语文园地七》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就安排学生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自主的读、说、演等的系列实践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汇报。例如:我把《刻舟求剑》的故事放在学完《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便呈现给同学们,因为这两个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整合在一起,学习的效果会更理想。
四、教学资源
1.生活资源。“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习”,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挖掘。在班级中我们怎样看待同学?怎样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家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学习与特长学习的矛盾?如何让自己的班干部工作开展得更好?……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处理!所以,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钻研,去挖掘。
2.图书资源。(1)走进图书室,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读书篇目:《十万个为什么》、《生活中的小窍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大家读》、《益智游戏》、《快乐动脑筋》、《发明家的故事》……图书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紧密地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对识字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2)举办读书中队角。学生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带到学校里来,相互交换阅读。这样读书,学生兴趣更浓,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3)读给学生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同时又与“科学的思想方法”联系密切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3.学校资源:与班级的科学任课教师或科技辅导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学校里一些比较现实的小问题。如:你认为学校哪里的绿化工作还不够到位?你准备如何设计?对于少数同学乱丢垃圾的现象,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制止?你怎样看待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怎样完善……
4.预设课堂生成资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时确实让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如果教师能恰当处理,往往会让课堂精彩无限。教师要善于挖掘看似“无理取闹”的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并由此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以预设生成问题如下:第10自然介绍陶罐经历了王朝的覆灭、宫殿的倒塌后,依然安然无恙,完好无损,怎么解释?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引导提问:什么是“集合”?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它们是怎么结合的?结果怎样?
【“学则须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好办法。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3)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初步释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记字写字
1.指导记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记住它们。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让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第一课时小组初探的三个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对第一课时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3)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学生归纳矛、盾、坦克的优点。
学生归纳矛的优点:
学生归纳盾的优点:
课件出示坦克,坦克自我解说:“矛的优点是善于进攻,不善于防守;盾的优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我。我的优点是既善于进攻又能自卫。小朋友,我是不是很棒啊!”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
【多方设置“问题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文的结尾。
2.生齐读这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教师小结写作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
4.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事例或生活中搜集到的事例,畅谈感受,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双层公共汽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带圆珠笔的钢笔、两用的手提包……)
全班汇报交流。
5.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有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
【“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六、抄写词语,积累词汇
1.同桌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新课程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
七、作业
必做题: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多读几遍。
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同学选做,实行差异教学,异步发展。】
26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流程
一、结合实物,出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木盒子。引导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课前借助字典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的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一件什么事情?请尝试完成:
()木匣→()木匣→(
议一议: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巩固生字
1.课件依次出现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小组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结构归类:挖
形声字归类:匣
比较记忆: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准、阶和价、屋和到
3.给生字组词,练习用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
思考:(1)那个人最终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准备一下,学到“语文园地七”时和大家交流。
【因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故事与本文联系相当紧密,所以把语文园地七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学生接触。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刻舟求剑》,可以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 :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
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30
科利亚
埋小匣子
10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四年后:
妈妈
30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10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五、布置作业
1.实践活动: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与大家交流,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4: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