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1:2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务,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回顾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也要客观地看到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低效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2、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流程不合理,教学针对性不强,各环节处理目的性欠缺,随意性较大。
3、重视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处理缺乏有效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不能启迪学生思考、探究、感悟,主体参与不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4、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标新立异,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创设一个情境就占据了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不能给学生以有价值的思考,也未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又如,有的教师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于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之间在缺乏合作训练、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5、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不够,过多地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既辛苦又无效。
6、个别教师缺乏应有的业务素质,难以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二)学生方面
    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不明确。
3、极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和自控力差,较多的时间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干扰影响全班学习。
(三)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教”,而忽视对学生“学”的评价。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等。而缺乏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质量,这样的课堂评价导致的效果只能是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 让课堂教学、让师生交往更加富有生命活力和质量张力,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让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鉴于此,我们提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树立科学的效益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比较突出,但由于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表面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以及“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效率低下化,教学方式的程式化,教学本质的淡化等现象,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机械训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教学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应该让师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
4、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理论依据。新课改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但是,课堂的教学的本质追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任何教学的方式最终要在效果上得到体现,作为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大保证,所以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无疑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实现理想化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1:24:23 | 只看该作者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3、通过课题研究,整合我校既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发挥现有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我校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局面。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现象入手,分析造成低效或无效的原因,研究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实效性”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实效性”教学策略,内容包括:

1、对课堂上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现象搜集,分析其原因,针对低效或无效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的研究。

2、研究课堂“实效性”个案,以行动反思行动的研究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提升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课堂教学,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归宿,通过对自己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验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3、开展“实效性”课堂适当评价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从实践层面上丰富小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4、主要内容:

(1)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研究

(2)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研究

(3)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研资源的研究

(4)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

(5)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而研究

(6)适度评价的研究

(7)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与改进行为的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研究进程的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2、行动研究法: 教师从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总结出具有广泛意义的课堂实效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案例研究法:对各种平常课,探讨课,研讨课的课例或典型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课堂实效性教学行为方式。要养成写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习惯。

4、教育叙事:用叙事性的文笔,记录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提倡从一个小故事小环节小意外的描述中揭示深刻的教育道理和教学规律。

5、调查报告:提倡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诊断与评析,形成用提纲式、图表式、问答式、调查报告式的总结和论文,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提供现实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1:24:32 | 只看该作者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经过二年多时间的研究,预期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了明显的成

效。课题组成员潜心课堂教学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精心构建课堂

策略,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学生、学校的全面发

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的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教师的角色明显开始改变。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精神,明确了教师角色变化,在教学中都能放下架子,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和亲切感,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如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份子,经常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不同时,教师也不象以前那样直接简单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比较,判别出优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的答案优于老师时,教师就及时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堂教学更加民主,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平等了。教师的教学就从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转向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结果,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之一。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前那些“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少了。课堂教学已经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这种改变优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功能,更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教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全体发展”、“全面发展”,极好的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明显提升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定位已经形成。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深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专门邀请有关资深课改专家作专题报告,并举办了“我看新课堂”等教育沙龙和科研论坛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例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2、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我校经常进行阶段小结,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优秀论文的评比。通过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水平有了很了的提升这两方面。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平均另一方面,通过课题,打造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明显提升。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4、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1:24:36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交上了满意的答卷。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期末统考中,我校学生的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在班级授课方式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机会,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传统教学中的“整齐划一”“追求同一”忽视差异的弊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概括出“关注差异”教学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自认为平庸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他们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刁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

(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

(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习的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上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加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发展性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创新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发展性评价区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的评价。它旨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注重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创新性健康人格的成长。

在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策略过程中,应用发展性评价策略,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尊重学生,促进成长

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尊严及不同的见解。事实证明,求异、偏激、奇刁都表现为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体现为打破常规。这就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对这些表现哪怕是浅表的一丝,都应给予尊重、保护、培育,决不可采取否定、讽刺或打击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进潜能发展

评价要适应多样性人的发展的需要,尤其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能力。要充分开发、呵护其闪光点。因此力求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或方法审视学生,发现其特长,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自尊、自信中不断发展。

(3)、尊重差异尊重成果

实施发展性评价,还要运用个体内差异进行评价,即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将学生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或将学生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利于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创新思维活动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所想、做法加以重视,哪怕不完善或不正确的都是他们的思维成果,都要真诚的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

对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在设计本研究时,我们的初衷是从探索课堂教学规律过程中,总结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成的教学策略,以资提高教学成效,但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仅仅追求策略的研究还不够,因为一个较为良好的策略还要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仅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讨论,为今后教学的实施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1、策略的有效达成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策略的验证性教学中,我们发现,所总结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像设计初衷那样单纯,它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同样一种策略,不同教育理念水平的教师,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为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教学策略的研制与实施,首要问题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的端正。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必要的理论学习培训工作的信心。

2、各种教学策略互补作用不容忽视

在进行几个策略课堂普遍应用性验证过程中,我们所总结的几个策略,虽然来自教学实践,但在实践重复性验证教学中发现,依据教学内容及年级的不同,在运用时,几种策略搭配使用效果,均强于单一使用的效果。例如“关注差异策略”与“合作分享策略”搭配在具有研究探讨空间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均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效果。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因此,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