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08:02 | 只看该作者
【学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如:

    “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

    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1自然段:

    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2自然段:

    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⑴ 理解:

     “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⑵ 理解:

     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1、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2、深入体会第4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⑴ 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⑵ 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

     (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⑶ 重点体会第二句:

    ① 齐读第二句。

    ② 标出冒号后的分句:

      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③ 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

      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④ 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

      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⑤ 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⑷ 重点体会第三句:

    ① 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

      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② 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③ 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④ 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

      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⑸ 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① 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② 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⑹ 体会第八句:

    ① 齐读。

    ② 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⑺ 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

    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七、拓展学习

  1、读一读,填一填:

   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 亿万年前,一种(    )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⑶ 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⑷ 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⑴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⑵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⑴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⑵ 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设计意图】

  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08:1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4、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笨重、迟钝和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揭示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也向学生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

    “凌”读 línɡ,不要读成 lín;“崭”读翘舌音。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⑴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⑵ 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①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读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的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者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展示。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作一一展示。

   ⑵ 读句子,体会研究者们的喜悦:

     自己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知认真、细心、不懈的努力会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2、品读感悟,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⑴ 同桌采用对比朗读法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 在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进行教学: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恐龙变化的时间是漫长的;恐龙的特点是多样的;繁衍生息的情况看恐龙家族是庞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恐龙的庞大家庭

时间顺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方法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冀,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⑶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① 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② 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③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⑷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从这一句中带点的词,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四、总结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3、讨论: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08:19 | 只看该作者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2、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提出不懂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4、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又如,“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认为表达得准确的语句,说说句子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再谈谈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5、本课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交流时,注意提醒以下几个字:“凌”读 línɡ,不要读成 lín;“崭”读翘舌音;“鸽”字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盈”字上面的“”不能写成“”,“”的末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6、课后设计了选做题,引导学生将课内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科技知识的书目、报刊和网站,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08:2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3:08:35 | 只看该作者
课文内容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钝(dùn)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lán)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líng)空翱(áo)翔(xiáng)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hè)胥(xū)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gé)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jǐn)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huì)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suì)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tuó)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chēng)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dūn),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rú)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lú)膨(péng)大,行动敏(mǐn)捷(jié);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yì)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wú)庸(yōng)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30 18:4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7: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