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潜心会词落实阅读教学的支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3: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潜心会词落实阅读教学的支点
词语,语言文字的一个基本构成元素。词语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没有对词语的理解、吸收、积累、运用,阅读教学将举步维艰,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词语教学是基石,是阅读教学的支点,应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理解、品味、拓展、延伸,沉醉其中,得其真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词意之探究
词语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这样才能扫除拦路虎,去除因误解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顺利地展开阅读。因此,词语的理解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
1、境中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这告诉我们理解词语既要查词典,还要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无误。如“端详”一词,读音有两种,一种读duān xiáng,意思有两条:①详情。②端庄安详。另一种读duān xiang,意思是仔细地看。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句子中该取哪种读音、哪条意思呢?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李时珍夜宿山寺》一课中,写李时珍分辨不出采集来的鸡肠草、鹅肠草,就“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进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句中的“端详”应取“仔细地看”的意思,也应读duān xiang。这样就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准了音。引导学生进行查词典、读句子、思考选择词意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查词典的能力和习惯,又学会了理解词语的一种基本方法。
2、字意连缀
理解有些词只要将组成词的有关字的意思弄懂并结合起来,词意也就理解了。因此紧扣关键字的理解,进而顺利理解全词也是一种方法。如《九寨沟》一课中的“若无其事”一词,“若”是“好像”的意思,“其事”是“那件事”的意思,连起来词的意思就是“好像没有那件事一样。”再如“昼夜不息”、“疾恶如仇”、“依草附木”、“名副其实”等词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3、词文勾兑
有些课文中有部分语句提示或解释了词语的意思,这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感悟。如《九色鹿》一课中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词,让学生结合文中调达的言行来理解: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调达,调达却带国王来抓九色鹿,这就叫“恩将仇报”;因为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想发财就进宫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见利忘义”;调达被九色鹿救起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为了发财就全抛在一边,违背了誓言和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4、情境再现
词语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词语的理解要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感同身受,激活形象,让词语的意义、意蕴充分地融进学生的脑海中。如《黄河的主人》中描写黄河的气势时用了“万马奔腾”一词,学生头脑中不能出现那样浩大的场面,是很难体会到黄河的气势的。因此我让学生想象草原上马儿奔跑的情景,一匹马快速奔跑只能感受到它的健美,但如果成千上万匹马一齐向你奔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到:成千上万匹马铺天盖地般地一齐向自己冲过来,很让人害怕;仿佛看到马蹄掀起的灰尘漫天飞舞,听到马蹄声震天动地,像能把一切摧垮;那气势压倒一切,让人胆战心惊,只想捂上耳朵,闭上眼睛,赶快逃走。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情景,那黄河浩大磅礴的气势自然就能感受到了。
5、体验悟意
有些词语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用神情来展现,用声音来模仿,在语言实践中亲身体验,从而领悟词语的意思。如《小镇的早晨》中有摊主“招揽”顾客的“招揽”一词,老师扮演顾客,让学生做摊主,学生一边大声吆喝自己的东西如何好,一边做动作展示自己的商品,千方百计地吸引顾客来买。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自然理解了“招揽”一词的意思。如“神气十足”、“大发雷霆”、“一拥而上”等词都可以这样来理解。
二、内涵之挖掘
词语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教师要善于捕捉能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不仅解读词语的表面意思,还要开掘词语与文本的内在联系,开掘词语在文本解读中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实解读好这样的词语,文本的解读都将被激活,使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请看《李时珍夜宿山寺》中的教学片段:
师:第一小节中有两个词:“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你能读懂吗?
生:“饥餐渴饮”的意思是饿了吃东西,渴了喝水。
师:意思你明白了,这个词还蕴含着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李时珍饿了吃什么?
生:干粮。
师:干粮是指哪些东西?
生:馒头、烙饼之类可带在路上吃的主粮。
师:馒头刚蒸出来,烙饼刚烙出来,香甜、松软、可口。可在行囊里放上几天呢?
生:冷了、硬了、不香了。
师:放上十几天呢,几个月呢?
生:更硬了,可能变质了。
师:让你天天吃、顿顿吃又干又硬的馒头、烙饼,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吃不下去,吃到后来会犯恶心,想吐。
师:可是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路上得天天吃、顿顿吃这样的干粮。李时珍渴了喝什么?
生:李时珍会带上一些水,渴了拿出来喝。
师:行囊里又是干粮又是水,还有察访、记录需要的东西、采集的药材和衣服等一些生活用品,可不轻啊。李时珍和徒弟得天天背着赶路。假如带的水喝完了,怎么办呢?
生:喝些泉水,池塘里的水,或向人家讨点水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3:36:50 | 只看该作者
师:这“饥餐渴饮”的日子原来是这样的不易。再来看“晓行夜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天刚亮时赶路,夜晚住下来。
师:天刚亮时就去赶路,干什么?
生:察访药材。
师:要访问有经验的医生、老农、山民,向他们询问、学习。认识了新药材后要去寻找、采集下来。有些药材可不好找,长在深山密林里,找到它们要历尽艰辛,可能还会遇到危险。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李时珍都会尽力克服。夜晚李时珍会住在哪儿?
生:有时会住在客店里,有时可以向村民借宿一晚。
师:假如错过了客店,又找不到人家借宿呢?
生:找不到能住的地方,他可能会升一堆火,露宿荒郊野外。
师:这“晓行夜宿”的生活又是如此的艰辛!同学们带着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再读第一小节,看看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读词,再读课文。
生:我读出李时珍一路察访药材真辛苦。
生:我读出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
生:李时珍靠一双脚走了好几个月,除了生活艰苦,他的脚一定磨出了泡,很疼。
生:尽管一路风霜,但李时珍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两个词语蕴含着许许多多值得去联想、去补充、去体味的东西。老师耐心地、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填补,学生逐步走近李时珍,走进他的察访生活,仿佛看到他吃不好、住不好,辛苦察访药材的艰辛历程,与人物进行心灵碰撞,感悟李时珍的伟大精神,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美好形象。
三、外延之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相关经历、体验来帮助理解,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拓展词语的外延,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同构共生,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请看《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教学片段:
师:“翻山越岭”什么意思?
生:就是翻过一座山,跨过一座岭。
生:不一定是一座山岭,可能是很多座。
师:你们爬过山吗?爬山时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爬过乡下外婆家那儿的一座山,爬到半山腰就爬不动了。
师:后来有没有爬到山顶?
生:是爸爸拉着我,我才到山顶的,我真累坏了。
生:我和伙伴也爬过一座山,爬着爬着,实在爬不动了,就拽着山上的树枝、藤蔓一步一步往上挪。一到山顶就倒在地上喘气。过了好几天腿还疼呢。
师:同学们挺有毅力,能坚持爬上山顶,只是都累得不行,中途还要休息,还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真不容易。可文中的母亲在翻山越岭时有人帮助她吗?能走一会儿停半天吗?
生:没有。她也不能歇,因为她翻过山后还要去干活。
师:母亲翻山越岭时不能停,得去完成任务;完成了任务又得翻山越岭回家;回到家可以休息了吧?还不行,得去做家务,你觉得母亲怎么样?
生:真辛苦啊!
师:母亲翻山越岭时像你们那样空身爬山吗?
生:不是,母亲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
师:担子大家没有挑过,但拎过东西。你拎得动多重的东西?
生: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妈妈买了一桶 5升 的油,我抢着拎,可拎上手就放下了,它太重了。
师:母亲肩上挑着比油重十几倍的担子,这比她最重时的体重还要重二、三十斤,还要翻山越岭,你觉得怎样?
生:(咂舌)太不容易了!
师:母亲不仅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她怀里还抱着妹妹,手里还牵着作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难怪作者觉得母亲力大无穷。要是换了我,走一步就趴下了。
生:母亲真是太辛苦了。我想她不是一次这样的翻山越岭,她会经常这样的劳累。
生:母亲用她最重不过八十几斤的身体去承受这样的劳累,太了不起了!
生:她是伟大的母亲!她的辛劳让我们难以想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太多的爱包围着,很难体会得到父母的辛劳。即使是作者,也是在成年以后通过抱母亲才体会到而产生愧疚。上面教学片段中抓住“翻山越岭”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爬山时的经历、感受来理解。通过自己爬上山顶时的艰辛、劳累,来体会文中母亲肩挑超过体重的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怀抱妹妹,手牵作者翻山越岭的那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和可贵的坚忍,而母亲自己却认为这没什么。这样的拓展,让学生与母亲有了爬山经历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母亲的辛劳,母爱的深厚,胸怀的博大,学生才能领悟。牵一词而动全文,词语的魅力浸润着学生,也浸润着课堂。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重视它的基石作用,让词语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开辟词语教学的新天地,让阅读教学有更坚实的支点,让这股“智慧的琼浆”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