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0:35 | 只看该作者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万水千山  尽开颜

  2、填空: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指____“只等闲”是指_______全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⑵ 《长征》诗中写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教学建议】

  1、整体感悟,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在学生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梳理脉络,在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诗的背景和长征中感人的点比较多。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资料链接】

  1、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3、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0:4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补充课外资料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
  

三、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1、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⑴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⑵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2、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3、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1、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0: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解疑

  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1、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⑴ 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⑵ 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⑶ 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2、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3、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4、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小结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0:5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

    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⑴ 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1:06 | 只看该作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1]逶(wēi)迤(yí)腾细浪,
       乌蒙[2]磅礴(bó)走泥丸(wán)。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五岭:即城越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1:1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

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小结。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长征,其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11个省,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3、了解毛泽东主席: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但也不会很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指名交流。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认读生字、新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每行有7个字,共8行。

    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同学们再读读,全诗共有几句?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全诗,注意读通、读顺、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你觉得陈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超越我吗?那好,相信在理解完诗意之后,你们一定能超越我。


三、了解诗意,感知精神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交流:

    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读一读,你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师:长征难吗?这句诗告诉我们,难在何处?他们要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河,诗中的“万水千山”就表示山水很多,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红军长征除了要征服千山万水,还难在何处?(时间呢?敌人的围追堵截,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千?万?来形容?(千难万险 千辛万苦)

    你知道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嘉兴到北京够远吗?近4个来回,8个单趟。

    师: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面对这样的千难万险,毛泽东主席和红军将士们的态度如何呢?你能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

    (不怕 只:极 等闲:平平常常) 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乐观豪迈

    指导朗读。

    (理解的真好,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试一试吧!──齐读)

    师:让我们也随着毛主席和将士们一起去征服这千山万水吧!请同学们快速地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圈一圈划一划。

    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出示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那一个词语来形容?

    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师:这样的高山要征服它,一个字“难”可将士们只等闲。你能从这句诗句中找到理由吗?说一说。

    板书:

   
细浪 泥丸

 



    (说一说诗意)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英雄 乐观)

    说得真好,我更想听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高山峻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出示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过了山,又要涉水了,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了两条河:金沙江和大渡河,齐读。

    (出示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那次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说说诗意。

    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板书:

   


 



    (再现了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看来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

    出示录像: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面对牺牲,面对死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诵诗文,悟诗情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

  2、自己放声赞颂吧──谁也愿意来赞颂一下,朗诵一下这首诗──齐诵。


五、拓展提升

  1、毛主席的这首诗还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热血沸腾。让我们也来听一听,感受一下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并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配乐朗诵。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毛主席的诗有了初步的了解,陈老师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两首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读背背。《忆秦娥·娄山关》这诗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长征途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后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乐观主义

            大渡 寒

            金沙 暖

            岷山 尽开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41:2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树形象悟诗情

──《长征》设计意图

  树形象,悟诗情,更喜课堂四十分,师生同吟尽开颜。这是我在设计这一课《长征》时的良好初衷。《长征》一诗是新课程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领头课文,走近伟人是这一组教材的主题。毛泽东同志是我军、我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卓越的领袖。这一首七律正是他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写就的,诗中描绘了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顽强战斗的长征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诗来了解红军,从而走近领导这支部队的人:毛泽东。诗虽然仅仅只有56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其背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学生不了解长征,不了解毛泽东,也不了解诗意。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中,去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呢?

一、树红军形象,悟英雄主义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把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初步树立起来,并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在教学颔联、颈联和尾联时,也是紧扣这一句展开的,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红军都克服了,丰满了红军的英雄形象。在每学完一联后,就回读首联,做到一步一回环,三步三回环。而每一个回环都是在不断丰满和树立红军的英雄形象。并通过一些课件和朗读去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


二、树背景形象,悟乐观精神

  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诗颔联、颈联和尾联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背景的形象,也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也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在教学时,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让常人难以想象和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那么在树立这些背景形象时,我主要采用了图片,让学生直观观察,情景叙述,让学生聆听,联系学生搜集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实现,整合这些资源,发挥较好的效益。那么在课前,我和学生有过一次接触,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了一些材料,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材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诗句时能再现出来,因为时间关系,这一课前的环节我今天没有展现出来。但我想,学生已经能理解这些困难的大,同时也领悟到了红军的乐观精神。


三、树英雄形象,颂长征精神

  在理解完全诗大意后,让学生了解长征最后的结果:一支近10万人的部队,经过了长征之后仅剩下了不足8000人,但他却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这是多大的牺牲,这多么的豪迈,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欣赏长征歌曲,联想各种长征场面,从而让学生自己在内心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最后的齐诵,就是想让他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嘴来表达自己最真的情感,那就是对长征精神,对红军英雄的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