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王伟庆
  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一、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2)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
  
  1.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1)原《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
  2.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
  与《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有三处不作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有将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来的“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比《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2.难点。
  “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教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课程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四)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
  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
  三、教材特点
  (一)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科书贴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凡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例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幻灯机,换成了学生现在学校常用的投影仪,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还增加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和矫正视力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更爱护眼睛;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从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眼睛和眼镜,又联系社会科学──显微镜和望远镜。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有的知识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要引导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现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记忆结论,同时也注意了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
  教科书中差不多每节课都有“想想做做”,节后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个、“动手动脑学物理”五个、“探究”一个。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汽化”教学案例与设计

山东文登教研中心 毕建波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基础上,对热现象的进一步学习,是热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沸腾的特点和蒸发与那些因素有关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沸腾的特点和蒸发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沸腾和蒸发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沸腾和蒸发现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的沸腾和蒸发是两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也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这节课在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腾。



  ●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了解沸点与气压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资源



  演示实验器材:酒精、棉球、塑料袋、热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手表。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热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手表、带孔的硬纸板、冷热档的电吹风、纱布。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主要研究的是沸腾的特点、蒸发的影响因素。蒸发和沸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探究活动穿插进行,环环相扣,且有的探究问题都是由一个有趣的实验或现象引入,激起学生的疑惑、好奇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而积极的思想意识、精神,这些思想意识、精神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实验: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同学们好”几个字,过一会儿“同学们好”这几个字就不见了。



提出问题:字到哪去了?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提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总结引入: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4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与此有关的汽化现象。



板书:汽化)

1.学生观察:字不见了。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



2.实验:①在白色通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让学生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袋内的变化情况。



学生根据现象回答:①酒精变成酒精气体了。



②塑料袋又瘪了,酒精又变成液体了。

















实验现象很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举出的例子最多。



教师根据学生举的例子,提问:在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液体变成气体的方式都是一样吗?















总结。(板书:蒸发和沸腾)



分别对蒸发和沸腾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大家都见过,但由于时间和视角的问题可能大家观察的不是很清楚,对于水的沸腾大家还有哪些问题。



请学生分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进行猜想。巡视指导。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提出猜想,留在下面的探究实验中进行解决。)



















根据本节课的目的,请学生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请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教师补充: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水中会有气泡产生,要注意气泡的变化情况。

















请同学们分工配合好,选取合适的器材进行科学的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



教师板书: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



教师就实验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问题:



①各组实验中沸点为什么不同?



②平时说沸腾水的温度是100℃,为什么这个实验中水的温度不是100℃?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1: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小组2:锅里的水被烧干了、擦在手上的酒精一会就没了。




小组3:理发师把湿头发吹



干、有露的时候太阳一出来一会露就没了。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



结。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1:水沸腾有什么特点?



学生2: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3:水沸腾后,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1:水沸腾时,上下翻滚,有大量的气泡。



学生2:水沸腾的过程中要一直给水加热,如果不加热,水就不会沸腾。



学生3:水沸腾以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





探究的问题

猜想







①水沸腾的特点





②水沸腾的条件





③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课本装置实验图,加热到水沸腾通过观察透明烧杯中的现象记录沸腾的特点;当水沸腾后把酒精灯拿走,观察现象;在加热的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2:在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用手表记时,并记录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学生3:烧杯中要少倒些水,为节省时间还应该用热水。



学生4:给烧杯加个硬纸板做的盖子,减少热量损失。水沸腾后要多观察一会,不要马上停止加热。。



学生5:根据实验方案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表格。





(min)

1

2

3

4

5





(℃)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①温度计的差异;温度计的使用。



②通过观察沸点表,可见: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









学生通过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汇总,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



猜想。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继续去发挥。

课外



拓展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用纸锅



烧水。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实验,回家



自主设计、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字,字不见了的现象,引出蒸发。



提问:蒸发与沸腾有什么不同?



教师汇总,板书:



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提问:洗的湿衣服为了让它尽快干,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进一步提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我们的猜想,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巡视指导学生。





各小组学生交流实验计划,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确立实验方案









请学生选取合适的器材进行科学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实验完毕,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1:蒸发不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也可以进行。



学生2:只是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液体的内部没有发生。



学生小组讨论:展开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学生猜想:可能与液体的温度、空气的流动快慢、面积有关。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探究问题

猜想

实验方 案

①蒸发与液体的温度的关系





②蒸发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③蒸发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的关系







学生:我们准备两块一样大的纱布,同时放入酒精中,拿出来后,一块展开用电吹风的凉风档吹,一块展开用热风档吹,比较温度影响蒸发;再重新把纱布弄湿,一块团成团用电吹风的热风吹,一块展开用电吹风的热风吹,比较表面积影响蒸发;再弄湿纱布,都展开一块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一块自然凉,比较空气流动快慢影响蒸发。



学生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课后拓展

①为什么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的蔬菜就能保鲜?



②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民利用处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练习,及时反馈。



梳理反思

请学生把本节课小结一下,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1.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汽化现象。



2.《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题

学生去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



  1.本节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实验或者是现象引出。学生通过实验或者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2.本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只起到引导与点拨的作用,每个知识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或者进行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去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地进行点拨,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实验教学设计



河北省迁安市于洪庄初级中学 李宏



实验简析

本实验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腾现象,逐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进而会运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构思

本实验的探究活动,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模式,使学生在“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对沸腾现象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2、会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经历试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运用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意识。

重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难点
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器材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

课型
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水开了吗?”这是在每个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话。如何判断水是否开了呢?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创设猜想情境,激发求知欲。

猜想假设
1、判断、猜想



2、归纳猜想情况



猜想1:在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



猜想2:在烧水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猜想3:在烧水过程中,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是          。



猜想4:在烧水过程中,还存在的其他变化规律有        。
创设探究目标,使探究活动有的放矢。

设计实验
1、点拨:



迁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探究发现其特征和规律。



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对其变化做好观察记录,还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设计:



各组根据猜想的内容设计实验,选择器材,通过探究,得出水沸腾的规律。
明确操作注意事项











制定探究程序,选择器材,增强探究活动的科学性。

进行实验
1、将实验器材放置好。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包括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载表格中。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水发生的温度变化,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



  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温度/℃
  
  
  
  
  
  
  
  




3、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沸腾。



4、仿照固体的熔化曲线做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数据
点拨:设计好表格,细心观察,搜集所有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实事求是,忠实记录数据。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论证
1、点拨:实验结束时对数据进行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什么规律或趋势,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他们能不能支持你的猜想。



2、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可得到水的沸腾现象的特征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表达能力。

评价交流
1、实验时,水蒸气液化使温度计的刻度线模糊不清。你能改进一下实验,使读数方便些吗?



2、把盛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对烧杯加热,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



3、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这是真的吗?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评价好坏对错,交换看法、分享信息。



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

发展空间
1、探究水沸腾前的水温的变化规律。



2、探究高压锅做饭快的原因。
巩固拓宽知识,发展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目的]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器材]



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



[猜想]



猜想1:在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




猜想2:在烧水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猜想3:在烧水过程中,水中气泡的变化规律是       。



猜想4:在烧水过程中,还存在的其他变化规律有      。



[记录]



        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温度/℃
  
  
  
  
  
  
  
  




[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温度计》教学课堂实录



湖北省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学 张志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工具】



  自制温度计,烧杯,水,实物投影仪(数张已准备好的胶片),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教学内容】



  (用生活中的自然景象──雾凇引入课题,逐渐探讨温度的概念,引入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从而引出课题)



  一、引入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屏幕上的几幅美丽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生:雾凇。



  师:雾凇俗称树霜,是出现在我国松花江边的一种自然景观,你知道它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温度。



  师:你能感觉温度的高低吗?



  生:能。



  师:我这里有两杯水,请一位同学上来感觉一下,哪杯水的温度高?



  生:(操作)



  师:告诉大家,哪杯水的温度高?为什么?



  生:因为这杯水是热的,这杯水是冷的。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温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吗?



  生:物体的冷热。



  师: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一样,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



  师:这里还有一杯水,下面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先将手伸入热水中,再放到这杯水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杯水的温度高低情况如何。



  生:低。



  师:另请一位同学上来,先将手伸入冷水中,再放到这杯水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杯水的温度高低情况如何?



  生:热。



  师:同样一杯水,出现了不同的温度,究竟谁的正确呢?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正确温度值呢?



  生:都正确;用温度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二、温度计



  用自制的演示温度计来讲解温度计的使用原理,原理的引出从实验现象中体现。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个实验的演示,可见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制的温度计



  (1)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2)把自制的温度计再放入冷水中,(注意,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热胀冷缩的性质)从中,你能找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通过自制温度计的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出液体温度计里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比如,体温计),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实验室用的常用温度计)。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液体泡,刻度和符号)。温度计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组织快速抢答,并规定相应的规则。(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为代表,每道题为10分,答对加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的问答过程,用投影的形式贯穿。使整节课形散而神不散。



  抢答题:



  (1)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测出人体的温度是37℃,某天气温为-3℃,怎样读?



  (3)如果给你一只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你怎样标出它的0℃、100℃和1℃的大小?



  (4)观察课本中几种常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5)为什么这样设计他的量程和分度值?



  (6)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7)使用前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设计的这些问题除了有基本的知识点以外,问题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训练物理思维。同时,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穿插有关量程和分度值的概念;量程和分度值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学生没有学习过测量的基础上让他们来理解分度值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通过1℃的得到,体会分度值的由来,并逐渐体会分度值体现的是测量精确度。有关0℃、100℃和1℃的定义,是个重点,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基本知识。



  注意点:℃这个单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往往还是以往的读法,注意纠正



  四、正确使用温度计



  关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会更为合适。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体会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老师可以相应的设计一些问题以补充知识点。



  (1)选择温度计后,能否直接去测量?测量前应该做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结合图4-5,4-6中的几种使用温度计的错误,谈谈他们错在哪里?正确操作时,温度计的液体泡应该放在哪里呢?



  (3)液体泡浸入液体中就读数,行吗?为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读数?



  (4)读数时,眼睛要注意什么?



  (5)读数时,温度计能否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为什么?



  根据实验,总结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1)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温度计的液体泡不能与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触,液体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



  (4)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五、体温计



  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比较熟悉。为了讲清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分别用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总结体温计使用时的注意点。



  六、常见的温度值



  给学生准备了常见的一些温度计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



  (1)常用温度计的液体通常有水银、酒精、煤油;为什么不使用水作为常用温度计的液体?



  (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单凭感觉去了解某些事物是不确切的。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温度计结构,工作原理和体温计的缩口的探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对部分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使他们心里很不踏实,因为他们还停留在以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法之中,这需要长期耐心地去引导纠正。最后设计的两道探究学习题,使同学们明白了只有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蒸发”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县实验中学 田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蒸发;



  ·理解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会用蒸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蒸发发生的部位;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主动进行探究的意识;乐于了解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用蒸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



  酒精、温度计、纱布、水、烧杯、麻油、玻璃棒、棉花。



  【学具】



  装有适量酒精的一次性注射器(5ml)、蜡烛、火柴、玻璃片、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液体”二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的问:“同学们,我写的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蒸发了。”)



  教师: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蒸发”。投影课题并板书。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蒸发想知道什么?



  三、进行新课



  (一)蒸发的特点



  师: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是温度达到沸点以后,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那么蒸发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发生的,它发生在哪里?



  根据实例学生讨论蒸发的温度条件并得出结论: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实验:探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在小烧杯放一些麻油,让学生闻一闻,能不能闻到麻油味,然后再往烧杯里倒一些酒精,还能不能闻到麻油味,然后再用玻璃棒搅拌,使麻油和酒精混合,看能不能闻到麻油和酒精的气味。得出结论: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剧烈程度。



  综上所述,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人们有时需要蒸发快些,有时又需要蒸发慢些,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来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问题情景一]在洗衣服后是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的?



  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荫凉处干得慢;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冬天为了让衣服干的快把湿衣服放在火炉附近烘烤。



  [问题情景二]晒粮食时,把粮食摊的又薄又匀时干的快,堆在一起时干的慢;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的快,装在瓶子里干的慢;一整个鲜地瓜干的慢,把它切成片干的快。



  [问题情景三]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的快,挂在无风的地方干的慢。



  [讨论猜想]: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和进行实验]



  师:今天我们的探究活动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注射器里装有等量的酒精,用蒸发的方法使注射器里装的酒精全部变干。提供给每组的辅助器材还有:一块玻璃板、一根玻璃棒、一只蜡烛、一盒火柴,还可以用你自己的物品做器材。竞赛要求:将注射器里的酒精慢慢挤出,充分利用上述的器材,用蒸发的方法使酒精变干,干的最快的小组为优胜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宣布今天竞赛活动的优胜组,请把你们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三)蒸发吸热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大家都打过针吧?在打针之前医生会用酒精给我们消毒。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个过程。



  [实验一]:



  师:请大家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感到很凉。



  师:人感到凉,说明酒精蒸发从人体吸热。可见,酒精蒸发过程是吸热的。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得出的结论,为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二]:



  师:请大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请大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酒精瓶中再取出来,看看它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很快。



  师:酒精蒸发,温度降低,从温度计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这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的结论是正确的。



  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利用蒸发吸热的例子。



  师:下面我们利用蒸发吸热的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请大家来看一个实验:这是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不经过处理,另一块先浸水再浸入酒精后取出。如果将这两块纱布点燃,请大家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师:在酒精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水温升高;水的蒸发加快,水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使纱布的温度达不到它的着火点,所以纱布不会燃烧。这个现象生动地说明了液体蒸发是吸热的。



  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夏天人出汗后,电风扇吹一下就凉快多了?



  高烧病人除了吃药打针外,可以通过哪些辅助手段,帮助降温退烧?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根据蒸发吸热的道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方法或装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

徐沼兴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 量程:35℃~42℃ 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学生实验: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讲述: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下面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温度计。
数字式温度计: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感温元件将所测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数字电路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双金属片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牢固结合的金属作为感温组件的温度计。感温组件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其自由端带动指针旋转,从而测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并直接通过表盘显示。
彩色温度表:根据高温物体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用对照的方法估测出物体的温度。
告诉学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温度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 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的温度计精确度高,且测量范围较广,所以常用于精密测量。
辐射高温计(radiation pyrometer)利用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来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这种温度计可以不直接和被测物体接触而在远距离测量,所以可以用来测量星体温度。辐射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约为500~1600℃。
光测高温计(optical pyrometer)利用炽热物体发的光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读出图中,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上时刻的气温。
2时_________℃
8时_________℃
14时________℃
20时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布置作业
1.认真看书复习本节课的知识,预习下部分内容。
2.书上作业第3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刘艳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
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
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活动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致冷的效果。
活动5:再一次重复活动,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而利用压缩体积进行液化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例子。
活动6: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节教学后感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