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熔点与沸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安徽芜湖市第24中学 柳宣



让五个住得较近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每一小组发一支温度计。

1.学生课前自主的探究活动

①观察温度计的构成、刻度特点、测量范围。

②将冰块放入搪瓷杯中,插入温度计,放在液化气灶上,用小火缓慢加热,观察,每隔30秒记录一次温度。

③取冰水放入搪瓷杯中,放在液化气灶上用火缓慢加热至沸腾,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④将冰块和蜡烛分别用铁盒装,缓慢加热。当它们开始熔化时,插入温度计,感受冰块和蜡烛的硬度是否变化?温度计示数是否变化?(最好在家长指导下进行,注意不要被烫伤)

2.课堂探究活动

①各组学生代表将冰块熔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展现给大家,并初步得出结论。

②探究小组展现水沸腾时的温度数据,并初步得出结论。

③学生简述冰块和蜡烛熔化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蜡烛的硬度是否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叙述,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

3.课后活动

①“穿冰无痕”:从冰箱中取一长方形冰块,取出后放在一个合适的木块上,要求冰块有两个侧面能伸出木块的外面。用一根细的尼龙线,两头各系一重物,然后将线放在冰块的顶面,同时将重物悬挂在冰的两侧。耐心等待观察结果。从这个实验中,你领会到什么?

②“纸盒烧水”:取一个能盛水的纸盒,放在液化气灶上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纸盒是否被烧坏。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实验探究



安徽芜湖市第24中学 柳宣



1.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活动

①将冰块握在手中直至熔化,感受熔化是吸热过程。

②酒精涂在手臂上,感受酒精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

③用瓶装丁烷气给打火机充气时,留意丁烷气罐的温度变化,感受汽化是放热过程。

④将水烧至沸腾,然后将水壶从液化气灶上拎到地上,观察水是否沸腾。

2.课堂探究活动

①如图,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大试管中的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由此得出熔化的条件。



②装置同上图,将碎冰块换为热水,把盛有热水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热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什么时候烧杯中水沸腾?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大试管中水是否沸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并由此分析得出液体沸腾的条件。

③把两张同样的纸片(滤纸或餐巾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分别贴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外壁上,过一会取下,看哪张纸片干得快;将上述的两张纸片一张折叠起来,一张摊开,都贴在同一个装有热水的烧杯外壁两侧,过一会取下,看哪张纸片干得快;用棉球蘸些酒精擦在黑板上(液迹要均匀);一部分液迹用纸片盖住,另一部分用扇子扇,看哪部分干得快。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④取两只相同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两者的示数相同,然后在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过一会就发现其示数与另一支温度计相比明显下降。若对涂有酒精的玻璃泡吹风,其示数下降更快。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得出液体汽化是吸热过程。

⑤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可以通过书本迷你实验室“碘的升华”来演示。但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一定要盖好瓶口,因为碘有较强的氧化性,吸人后,会对人体有较大伤害。

3.课后活动

①装置下图所示,用玻璃管和橡胶管把烧瓶与U型管相连,U型管中装有有色水。开始时,液体相平,将一块浸有酒精的纱布敷在烧瓶表面上。过一会,看到和烧瓶相连的U型管中液面上升,另一管中液面下降。表明酒精蒸发要吸热,使瓶内气体降温收缩。



②“烧不坏的手帕”:取一方手帕,把一粒樟脑丸紧紧地包起来(包一层即可)。用镊子夹住,然后擦着一根火柴去点燃手帕;手帕很快就着火,发出了红色的火舌,并且向外散出黑烟。展开手帕却一点没被烧坏。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升华吸热的知识去加以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实验探究

安徽芜湖市第24中学 柳宣
1.学生的课前自主探究
①蜡烛熔化后,用纸作为模具,按教材上自制玩具的方法制作一个小动物的模型,并感受凝固的放热过程。
②在晴朗的早晨,起个早,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并观察田间的露水。
③在一个干的搪瓷杯中放一些碎冰,过一会观察杯子的外壁,会出现小水珠(即露),并解释露形成的原因。
④在一个干的搪瓷杯中放一些碎冰,再撒一些盐,过一会观察杯子外壁,会出现一层霜,解释霜形成的原因。
⑤观察冰箱内霜出现的位置以及形状,解释为什么冰箱内会结霜。
⑥收集有关“无氟冰箱”的知识。
2.课堂探究活动
①学生代表将本探究小组探究的蜡烛凝固过程的感受展示给大家。
②如上图所示,用烧杯装上一杯热水,然后将保温瓶中的冰块放在烧杯上,观察到杯中会出现很浓的雾。然后将冰块取下,白雾散去后不再出现。归纳得出雾的形成过程,以及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③取两只灯泡让同学们辨别新旧,并阐述他们的理由。再利用碘演示升华与凝华。
④请各探究小组将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无氟冰箱”的知识展示给大家,并展开适当的交流与讨论。
3.课外探究活动
①设计实验,探究液化放热过程。
如上图所示组装实验器材,测量水槽中水的初始温度。用酒精灯加热,使烧瓶内水沸腾,让水蒸气通入右边的试管内,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发现温度计示数变高。从而得出水蒸气液化成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②“人造雾松”:用泥土将松枝固定在铁片上作为小树,在泥土周围放入樟脑丸,把烧杯罩在它上面。在铁片下面加热,直到樟脑丸全部消失,停止加热。稍停一会取下烧杯,会看到绿色的松枝上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物体的热胀冷缩”探究活动



长沙市桐梓坡小学 陈雷



一、小组讨论,初步探究

课前,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教师未准备任何器材,只是把部分器材放在了实验室的准备桌上。学生在获得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空气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将学生的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并指出: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研究一个问题,是由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今天,我们也要像科学家那样自己来准备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

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有的用手在比划,有的拿出了纸和笔,有的借助书的帮助。此时的我,也加入到了学生讨论的行列,只听到这个说“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有变化呢?”;那个说“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呢?”;这边说“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那边说“把空气装到气球里”。学生热烈的讨论,新奇的想法,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因而学生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经过组内充分的讨论,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要求学生把本组认为最好的方案说出来,让其他同学听听,看有没有不同意见,此外每组同学还要为自己的设计做好答辩的准备。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一个铁球和一个铁环,球内有空气,并且这个球正好通过铁环,用酒精灯加热这个球,过一会儿,看球还能不能通过这个铁环,如果不能通过,就证明了球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然后把它放进冷水里,再看它能不能通过这个铁环,能通过就证明球内的空气受冷体积收缩。”看来,上节课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他们的实验不够完善,因为在加热铁球时,铁球内的空气和铁同时受热,这样就不能肯定是空气受热膨胀。”其他同学听了纷纷点头,看来,学生的能力确实不能低估,关键在于你怎么去挖掘。

又有同学站起来:我们准备的材料很简单,需要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空气,再把塑料袋绑紧,把它放进热水中看它会不会鼓起来,再把它放进冷水里,看它会不会瘪,如果瘪了,就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问你们在袋子里装多少空气?”“装小部分。”看来,学生对这个方案已经认可。

“我们准备用气球装空气。”很显然,这一组受了刚才发言同学的启示。“我们准备用一个杯子……”“上来画个图好吗?”学生一边画一边讲解,“上面蒙一张塑料纸,然后加热杯子,看塑料纸会不会鼓起来,再让杯子受冷,看塑料纸会不会瘪下去。”同学们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想法越来越丰富。

“我们准备用一根管子”,“用这样的管子可以吗?”我举起了试管,学生点点头,“在管子上面轻轻地塞一个塞子,加热管子,如果塞子往上动,就证明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时如果塞子往回缩,就证明空气受冷体积收缩。”这个实验我有一些怀疑,但学生既然都认为他们设计的合理,那就干脆等实验时让事实去说话。“我们的实验最简单,我们也是要用一根管子,用手按在管子口,加热,如果感觉到有向上冲的力,就证明受热体积膨胀,再把管子放进冷水中,如果手感到有股向下的力,就证明空气受冷体积收缩。”

同学们的设计开阔了我的视野,看来,我们平时惯用的“看看桌上的材料,你能想办法来证明吗?”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组与组的交流,更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探索空间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

三、实验验证,深入探究

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认识。在设计的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了延展。但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完善。

“陈老师,我感觉到了!我的手确实感觉到有力在向上推。”这是实验设计最简单的那组,“受冷呢?”“受冷时感觉到有股力向下拉。”“塑料袋胀起来了!又缩回去了……”“鼓起来了!瘪下去了……”“我的气球怎么鼓不起来呢?”“我的塞子也没有动静!”看到别人的实验都成功了,实验“失败”的同学未免有些心急,“别着急,看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再想想自己的,你们一定能找出原因。”教师鼓励的话语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

于是,他们到别的组去“取经”,“可能是气体膨胀产生的力不够大,不能使气球胀起来。”“我们这组的可能是塞子松了,气从四周溜走了。”学生通过自行探究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其实,学生经历失败再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实验,再次尝试所获得成功的实践经历将会刻骨铭心。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知识来之不易,还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科学。

四、课后静思

以往的课堂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研究一个问题时,往往是让学生根据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往往是精心设计、能排除许多负面影响、直指实验结果的材料。很显然,这样安排虽然容易得出结论,但在研究中对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做老师要求做的实验,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像“小科学家”一样在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我以为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正确的事物,使学习过程以一个正确的顺序展开,教师为学生扫除困难直接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日后去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并没有太多启示。相反如让学生受到挫折,获得一些失败的经历,对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有益的。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准备材料,“解放了孩子的脑、思想、手、脚和时间”(刘墨耕语),拓展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索活动的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沸腾



河南省新野市 刘海涛 李庆东



【教材分析】

“探究水的沸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沸腾是流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茶,对司空见惯的水的沸腾,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会──

学生相互议论:“水沸腾时,有大量白气。”“水沸腾时,水面翻腾作响。继续加热,水温继续上升呗。”“不,有资料介绍,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为什么?”

一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老师还没说完,就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有直观现象,有猜想,有资料中找出的答案,有质疑。

(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很好,同学们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敢于质疑有关资料上介绍的现象。那么,水沸腾时为什么有大量白气?继续加热,水温究竟是否变化?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通过怎样的实验来进行观察研究呢?(板书:探究水的沸腾。)

二、分组实验探究

1.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生A:用煤炉加热水壶中的水,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

生B: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研究水的沸腾现象。

生C:煤炉加热钢精锅中的水,沸腾时观察现象,用温度计测水温。

生D:酒精灯加热烧杯中适量的水,用温度计测水温,沸腾时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踊跃回答)

师:以上几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都可以观察到部分或全部的沸腾现象,为了保证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建议同学们采用学生D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

2.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师:实验台上准备了学生D方案的器材,大家先不要动手。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具体、责任到人。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现象、记录、交流发言等要明确。分工完毕的小组,组长到黑板上写出组号,再开始实验。实验时间为20分钟。完成实验的小组里负责交流发言的同学,在本组号后面简要写出观察现象。实验中要注意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幻灯片投影)。

(明确分工,使人人参与,有条不紊,既保证实验探究顺利进行,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3.分组实验

全班学生分为20个小组,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检查落实了10个小组的分工情况,指导了5个小组的实验,并对其他小组进行巡视。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有的小组采用250mL的小烧杯,有的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使水面稍高于温度计液泡,有的采用温水加热,有的在烧杯口盖上一块硬纸板。学生们真是开动了脑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15分钟后,第二组在黑板上写道: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剧烈汽化。

第六组写道:沸腾前加热、升温,沸腾时加热,温度保持98°C不变(并附图说明)。

第一组写道:同六组,沸腾吸热,加热温度不变。

部分小组写道:同一组、六组或同二组。

部分小组写道:同一、六组。

20分钟实验时间到,还有两组仍在进行。

4.汇报交流

师:时间到。绝大多数实验组已经结束,建议没有完成的两组也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

各组代表交流发言,第六组展示了绘制的图。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师:根据刚才的交流汇报结果可以看出,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特征是: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都保持不变。第六组绘制的图象非常形象直观。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大家看(用幻灯片给出)几种液体的沸点表。请找出水、亚麻仁油、液态氧三种液体的沸点,并思考为什么油条是黄色的,而水饺煮不黄?为什么自然界氧以气态存在?

生E: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水饺不黄,油条黄。

生F:液态氧沸点是-183°C,所以自然界常温下氧以气态存在。

生G:水的沸点是100°C。我们测量为98°C,表上的数值应修改。

师:很好!E、F两同学用沸点知识解释了生活和自然界的两个现象,G同学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对沸点表提出了质疑,精神可嘉。请同学们注意沸点表所注的条件:在101kPa下。我们今天实验时大气压可能不是标准大气压,所以数据不同,有关大气压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学习。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和质疑精神)

5.实验评估

师:现在我们还回到本次实验中,请大家帮助继续进行实验的两个小组查找分析一下原因。

生H:可能是实验用水温度低。

生I:可能是没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中的水。

生J:可能是烧杯中被加热的水过多。

继续实验的第三组组长发言:“谢谢同学们,我们组开始时确实忽略了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后来发觉,进行了调整,现在水已沸腾,看到了和同学们说的一样的现象。”

另一个继续实验的第十六组组长说:“我们早已发现同学们说的各种现象。我们在研究资料上看到,水沸腾时,迅速提起水壶,短时间内壶底是凉的。通过刚才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迅速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

“凉的?”“真的?”“为什么?”……

超出教师的意料,师生都感到惊奇,反响强烈。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急着要尝试。

师:大家不要着急,请十六组组长把话讲完。

第十六组组长:“当时我们还百思不解,经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刚移去酒精灯时,杯内水仍在沸腾,沸腾吸热吸去杯底的热,所以……

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师生交往,互动互惠,一起分享新知,促进学习。)

三、总结

师:很好,十六组同学有着惊奇的发现,解释也非常好。大家应向十六组同学学习,课后找机会尝试,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要勇敢;二要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同时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时间不允许我们现在尝试,请同学们整理器材,然后各小组把实验过程、现象、结果或图表写成实验报告,在班上讨论和交流。课后完成“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并交流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实验习惯以及整理实验报告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课后反思】

在这节科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从未涉及到十六组同学提出、验证并圆满解释的这一问题,真是后生可畏,教师也大开眼界!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汽化”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 童丽瑾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二学生,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共有实验八个,大多是学生亲自动手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5.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6.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教学准备

  一、电教器材: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二、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自制三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教师:“液体”到哪里去了?

  学生: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

  实验: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酒精到哪里去了?

  学生: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

  实验: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学生:塑料袋瘪了,酒精又回来了,袋中气态的酒精又变成液态的酒精。

  教师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

  新课教学

  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再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一、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迫切希望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教师: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学生甲: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学生乙: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丙: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学生分组讨论。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3.设计实验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

  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

  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③将普通酒精灯改为三芯酒精灯。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观察。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分析与论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及图表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讨论和交流

  学生甲: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学生乙: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讨论结果: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二、沸点

  教师:刚才从实验中到液体沸腾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我们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总结得到: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

  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①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②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烧水吗?为什么能用纸锅烧水?

  学生分组实验,用纸锅烧水。

  三、蒸发

  教师引导学生将蒸发现象和沸腾进行比较,总结得出: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水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一)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雨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了,说明蒸发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2.猜想:

  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要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衣服应展开并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干得快。

  教师:思考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是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索

  器材:两块相同的铁片、酒精灯、水、酒精、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学生应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一】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金属片上的酒精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实验二】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用滴管在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铁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实验三】取二块相同的铁片,用酒精棉球在铁片上涂上两个大小相等的印记,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印记扇风,扇一会儿会发现后涂的印记反而先干。

  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上方空气流动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4.想一想

  ①为什么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的蔬菜就能保鲜?

  ②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们利用处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蒸发是否需要吸热

  1.提出问题

  液体沸腾需要吸热,液体蒸发需要吸热吗?

  2.实验探究

  【实验1】用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在手背上擦一下,手背感觉凉快。

  【实验2】取一温度计,读出温度计的读数,在温度计的液泡上包上酒精棉球后,温度计示数减小。

  3.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说明: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夏天人出汗后,电风扇吹一下就凉快多了。

  ②狗在夏天因没有汗腺,无法出汗,它是如何散热?

  ③高烧病人除了吃药打针外,可以通过哪些辅助手段,帮助降温退烧。

  课堂小结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

  布置作业

  1.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阅读P87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3.P83动手动脑学物理(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液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洪湖市实验中学 张本俊



  设计理念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以“身边的物理”为课题的研究,并已确立为省教研室主项课题,旨在使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启迪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

  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三号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

  难点:“白气”是水不是水蒸气

  教学准备

  演示用:铁支架、酒精灯、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CAI课件、多媒体一套。

  学生用:热水、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自备2个)、小平面镜(自备)、打火机(自备)、小铁片(自备)、茶杯(自备)

  教学过程

  (按授课进度,学习《液化》正值冬季,我们充分利用天时这个有利条件,作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

  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鹌鹑蛋,几块胡萝卜等(增强视觉效果),灯光加热至沸腾,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鹌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

  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老师“吃火锅”。

  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镜面上附有水蒸气)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有水)是怎样产生的?(水蒸气变成水)

  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1)

  观察液化过程

  (一)质疑与犯猜想:

  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我们的火锅也热气腾腾,你们想过没有,“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意见不一,引发争议,这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近距离、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二)设计与实验:

  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建议用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最初,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你能否看到水蒸气?

  2.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

  3.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用手摸杯外壁,有何感觉?

  (三)交流与讨论:

  学生A:我看到了水蒸气,它在杯中往上冒呢。

  学生B:我也看到了水蒸气,它是白色的。

  教师参与:教室中有没有水蒸气?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C:可能是冬天教室中水蒸气少的缘故吧?

  学生D:夏天,温度高,水蒸发更快,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更多,我们还是看不到。我想: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是看不到的。

  学生E:上杯逐渐模糊,用手摸一下内壁,有水,说明内壁附有一层肉眼难以分辨的极细小的水珠。

  学生F:我看到上杯壁的水珠逐渐长大了,有些还顺着杯壁滚落下来。

  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学生归纳)。

  学生G:摸上杯外壁发热,发现水蒸气液化后,要放出热量。

  教师拓展:其他气体液化也放热吗?

  课件:电冰箱原理──冷凝器的作用

  学生H:冬天,我常把手放在电冰箱的外侧烤暖和,原来是氟里昂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三、实验探究(2)

  怎样使气体液化?

  (一)提出问题: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呢?

  (二)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甲组:茶杯中盛有开水、铁片 探究:使开水产生的水蒸气液化

  乙组:小平面镜       探究:使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丙组:冰冻的矿泉水     探究: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三)交流与拓展:

  甲组:

  学生A:放在茶杯口上的小铁片上有水滴流下。(边说边演示)

  学生B:吃饭的时候,我看到电饭锅盖内表面有水珠。

  学生C:我家里的纯净水桶上方有水珠。

  学生D:秋冬季节,早晨上学时有时发现头发上面结有露珠。

  乙组:

  学生A:口对平面镜呵气,镜面模糊,用手摸,发现上面附有一层细小的水珠。(展示附有水珠的平面镜)

  学生B:冬天洗澡时,我发现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雾。

  学生C:很冷的冬天,我戴着眼镜走进教室,不久我的镜片使模糊了。我们教室玻璃内表面也有一层白蒙蒙的水珠。

  学生D:有一次牙科医生为我检查牙齿,检查前把小平面镜放在火上烤一下。我当时想可能是消毒吧,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为了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影响观察。

  丙组:

  学生A:冰冻的矿泉水的外表有水珠。(演示用手摸,有水滴往下落)

  学生B:夏天的早晨,常看到外露的自来水管“出汗”。

  学生C:夏天吃冰棒,冰棒上冒“白气”;打开冰箱门,门口冒“白气”。

  学生D:夏天,妈妈要用西红柿炒鸡蛋,我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西红柿,发现它们会慢慢地“长出”水珠,我以为是鸡蛋、西红柿中渗透出来的。通过今天的实验做得了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降低温度,会液化成水。

  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

  课件:雾和露的成因

  (四)质疑与猜想

  学生观察打火机。

  1.它里面是水吗?

  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

  3.有何好处?

  视频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

  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课件:

  ①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压缩机的作用。

  ②介绍长征3号火箭及低温技术。

  四、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1)

  (2)气体液化要放热。

  课后延展

  一、观察探究有关电冰箱的物态变化,例如:

  1.上网查资料,了解压缩机是如何使氟里昂液化、蒸发的?

  2.放进电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保鲜?

  3.电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二、自编小故事──《水蒸气的旅程》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水蒸气受温度影响而形成的云、雨、雪、露、雾等奇妙自然现象。

  三、到打火机生产厂调查、了解打火机的灌装过程,完成有关丁烷气体的液化、汽化的调查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