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825|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 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340米/秒       250C时,V=346米/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V> V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V=340米/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教学研究室 高悌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



  课题:§3.2 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一)手耳并用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板书:



  声音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板书:



  声音
振动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锣面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锣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锣面,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木槌敲小木鱼,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木鱼,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木槌敲小音叉,声音清脆,音调高;用同样的力敲大音叉,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



  生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同样的力敲大小木鱼时,它们的振动频率有何不同?



  教师以生活实例做比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



  大个子同学与小个子同学跑步时,他们蹬腿的频率如何?能将这个现象与我们刚才的实验类比吗?



  学生总结出:



  大个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个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同一琴弦,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振动部分越短,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将钢笔帽和钢笔管拆下,分别吹。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钢笔帽和钢笔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帽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板书:(将音调与频率用箭头联系起来)



  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它们的差异。



  听一听、议一议:



  播放录音: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自己阅读教材,还能学到些什么?



  让学生自学频率的概念、单位、超声波、次声波等知识,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想想议议: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六)课堂练习: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课堂练习后音乐欣赏:



  欣赏男低音John Denver与男高音Domingo合唱《Perhaps Love》,再次体会音调的高与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学习。



  课外知识拓展:



  自学课本P41 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理解不同乐器改变音调和响度的方法。



  参考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和水瓶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
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
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学生活动
不能









利用无线电信号







有的认为很快,不需要时间,有的认为需要时间
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兴趣,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








资源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事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





该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用视频取代,效果也很好




速度的单位可以稍做介绍因为小学已经接触过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课后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能力
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
目标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学习重点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学习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具与
媒体
视频资料,音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
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


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



感到气球振动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做实验,加以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



复习巩固


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实验


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小,该实验不易操作,通过录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上的双耳效应则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人耳的结构
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四、双耳效应
课后反思
1、这节课内容少,要多通过增加些学生的亲身活动,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三节:声音的特征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学习难点
声音的音调
教具与
媒体
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钢锯条,让其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另一端,改变所用力的大小,观察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时,通过鼓所发出声音的不同,观察碎纸屑振动起来的高度。
〖方案3〗课本上图1.3-4所示的实验,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的距离。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六)练习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该实验学生都可以操作,将钢锯条换成塑料尺也行



学生实验








85~1100Hz
20~2万Hz
最低为狗
最高为海豚





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

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个钢锯条


学生实验一样

不一样


不一样








尝试打击乐器

尝试弦乐器

尝试管乐器


做好知识的预备




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体现










超声与次声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们可以随时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规范的,但此时教师不必指出



这些实验,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选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体的波形,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尝试和模仿,激发学生对乐器认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分析了声音的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通过录像发现影响声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该课的探究环节,得出单调、响度的概念,分别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得出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在音调和响度都一样也能区分出声音的特征来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流程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分类
声音可分为乐音与噪声
二、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三、响度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音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习重点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具与
媒体
玻璃片、铁钉、音叉及相应的图片、录像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播放录像
[师]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国际公害,那么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它有什么危害,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怎样减弱噪声呢?我们如何今天就来学习第四节的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板书)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老师放一段录像。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5、噪声监测
播放噪声监测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观察,从监测仪上能得到什么知识。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9961029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73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六)练习:
课外活动小组参考课题:
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个活动适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选定要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拟订实验方案。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两玻璃片摩擦时或铁钉擦地时


我正在学习,其他学生的唱歌声

所举的例子可多可少,老师要适量掌握


可以利用书上的表格,通过比较能得出一个大约值










有声音强弱的大小,其单位是分贝(dB)

学生回答
生1:
生2:
生3:






学生回答

做好知识的预备






可以让学生直接制造一些噪声来,可提高积极性

噪声的波形借助多媒体,可以体会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养成带着问题看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影响别人学习的声音做好铺垫



通过对噪声危害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实例引出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我国法律的规定上给学生以熏陶,增强控制噪声的信心和勇气

利用噪声的利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与噪声中噪声的有关知识。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及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
  对噪声和来源我们是通过录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我们是通过看书和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控制的方法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实例总结出的。
教学流程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的振动都是无规则的;
2、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噪声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适宜学习的强度为30~40dB。
2、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三、控制噪声的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在声源处控制。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五、噪声的利用
该课属于应用性质,所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贵在设计更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录像素材方面,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能体现高科技方面的情景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声的利用”教学案例与设计

河北省馆陶县文教体局教研室 郑明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四节:声的利用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具与
媒体
图片、录像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 人类的交谈声;
B. 隆隆的雷声;
C. 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 动物的交谈声。
B. 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 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在一只伞的焦点处放一块手表,在另一把伞的焦点处就能听到走表的声音。 E.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宫。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 B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 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画图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两个扩展型的例子,可以充当练习





这两个例子都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认识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利用。
直接发出的声音我们将其分成了两类,一是可直接听到的声音,一是直接听不到的声音;可直接听到的声音就是能被耳朵直接感受的声音,它对我们的生活确实太重要了;听不到的声音就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他们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对于反射声音的利用也是如此,我们也将其分成了两类,其特征就是利用反射。
对声的利用进行了这样的分类后,我们就非常清晰明了。
教学流程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次声等
二、直接发出声音的利用
1、可直接听到的声音。如雷声、心脏的跳动声、“闻”等。
2、直接听不到的声音。如动物的交流声、地震、海啸发出的次声等。
三、反射回来声音的利用
1、能听到的反射声。如回音壁、建筑设计中的混响等。
2、听不到的反射声音。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超超声波探伤仪等。
四、声与能量
1、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2、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播放录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录像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
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1: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