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2012小学第一学期语文(上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记录汇总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4:16 | 只看该作者
第八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1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把握好六个“度”,让语文课堂精彩无数!》

活动内容:



把握好六个“度”,让语文课堂精彩无数!

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开放了,上课的形式丰富了,学习的知识有趣了,孩子的笑声也多了。然而在一派欣欣向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暴露出了种种令人生忧的现象。

现象一:上课的形式花哨了,语文内容却淡化了。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公开课。课堂上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场面热闹非凡。一会儿欣赏动听的音乐,一会儿展示精彩的书画;接着又是分角色表演,再加上花样繁多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乍看上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懵懂茫然。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愉悦了,但语文本身的内容却未被重视,一些学生已渐渐成为能说会道却动不了笔的“畸形儿”。

现象二:学习的方式自由了,学生的纪律却散漫了。

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一味地鼓励,却很少批评。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深透与否,总是予以表扬:“真棒!”“太好了!”“你说得不错!”“老师也要向你学习”等等,再或者就是“你想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演谁就演谁!”有一阵子这几乎成了课堂上时髦的追捧。再不就是互相合作,几个人一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或嬉笑,或玩耍,或乘此机会闹作一团……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也成了脱缰的野马。

现象三:多媒体用得频繁了,师生的思维却模式化了。

时下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蔚然成风:花样翻新的图片引入——教师预设的整体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读赏析——文本某点的拓展延伸。教师的教学离不开电脑,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课件。更为可怕的是,上公开课似乎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用多媒体。不用多媒体,总觉得少点什么,通俗地讲就是“上不了台面”。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的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针对以上问题,我试着从这六“度”出发,来探寻新课改中小学语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重“实度”

“实度”,即指语文知识的落实程度。新课改之风让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实,语文知识是学习理解母语掌握祖国语言的必备工具,是新课标的三大板块之首——“知识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淡化更不能废弃!

某老师在执教《恐龙》一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恐龙的演变历史,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之脑后。学完课文,学生对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一无所知。可见,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被该老师完全放弃!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可见一般。

二、重“效度”

一堂课的好坏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情况怎样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情绪反应、课后作业的反馈表现出来。一堂有效的课,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确实有了认识上或思想上的变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连课文中的生字都不会写,那这只能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另外,在课堂中重视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课下来,落实了几个或一个知识点,也比满堂灌下来学生一无所获好。

三、重“信度”

信度,就是课堂的真实程度。一堂真实的课是尽量避免作秀的课。公开课,特别是语文公开课,最容易走进作秀的泥潭。课堂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声、影、画齐聚;听讲的学生愉悦非凡,听课的教师激情澎湃;可下课问问学生这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答好玩、高兴、激动之外,其他什么也说不出了。

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因为害怕学生当场回答不了我自认为很难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就间接地将这些问题的答案预演了一遍。可没想到纯真的孩子竟然在讲到那些问题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几个问题不是讲过了吗?”当时的我羞愧难当,差点没找个地洞钻下去。

是啊,有信度的课就是有待完善的课。在课堂这个师生互动的空间,质疑问难、相互讨论、思维碰撞……师生间会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是非预设性的,有很多是不完美的,甚至与教师预设的效果是相反的,这都是正常的。真实的有信度的课就应该是有缺陷的、有待完善的课。“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在那一刻我终于懂得了它的含义。

四、重“广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精神,在课堂上重视教学的广度,引导学生扩大视野是必要的。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认识世界。但不少公开课,仅仅一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而大半时间则用于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认为这是架空文本,盲目追求课堂含量而形成的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也是不值得仿效的。

五、重“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或拓展材料进行辨证性的解读和认识。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其实,一堂语文课要上成有意义的有效率的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我听过窦桂梅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晏子使楚》。窦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合理的拓展,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究。不仅如此,窦老师还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当窦老师最后深情演唱着“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之时,她徐徐擦去“有礼有节”“有理有据”“楚王”“晏子”“国家”“个人”等词句,最后只留下两个字——尊重。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重“精度”

有人认为,语文要从课堂要质量,反对课后布置作业,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从课堂要质量一点儿没错,但每天3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语文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这就必须要布置适量又适当的课后作业了。

语文课后作业要以“精”取胜:量不在多,内容精粹就行;时间不多,天天坚持就好!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绝不能“一锅端”。这样,学生在完成“精”度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养成了“日积月累、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之路非常艰辛,但却充满希望和阳光。它要求每个老师踏踏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时时以 “六度”为标准,时时对照“六度”作自省,努力要求自己上出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课,那我们课程改革的今天和明天定会生机盎然、春色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4:3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9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自办语文超市    自主开发潜能》

活动内容:



自办语文超市    自主开发潜能

余蕾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间),用若干个45分钟(时间),学习一百多篇课文和高度浓缩了的语文知识(内容)。于是千百万个孩子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篇课文,听同一样的分析,记同一个结论,做同一道练习,考同一个试题,得出同一个答案。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被‘水泥的隔离层’隔离开来,学生始终也跳不出我们为之设计的语文教学的怪圈。我们不仅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傻事,而且做了许多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错事。语文教学怎么能不封闭,语文教学效率怎么能不低?

语文教学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有没有最佳路径?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时,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受一位老太太经营葡萄园的理念——“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发,终于设计出了最佳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变“指令性”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得到发展。因此,自办语文超市,自主开发潜能,应当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一、设置“课堂超市”,开展选择性学习

1、让学生自设学习目标。当前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制定统一的目标。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异,兴趣爱好有别,因此,这个目标可能使差生可望而不可及,而优生可能对这个学习目标索然无味。在“自主选择”学习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能一刀切,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来获得成功。在学习《天火之谜》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认知水平,提出了许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①“天火”指的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天火”?

②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

③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④为什么能揭开“天火之谜”?

⑤揭开“天火之谜”有什么好处?

我就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读。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高涨,当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学习的小主人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课文中没有介绍的知识,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把有限的课堂阅读延伸到广阔的课外阅读。

2、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欣赏揣摩。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当导游时,把莫高窟各个景点讲得绘声绘色,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

3、让学生自选学习方式。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与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研究问题,也可以找老师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在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们兴味盎然。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使他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作业超市”,开展选择性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定内容,让学生自选题型。如学习《葡萄沟》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另外还可以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选做:

画葡萄,根据课文为一串串葡萄上色,张贴到教室内,布置葡萄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的意境;假如你去葡萄沟旅游,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招待你,请写下来;请你为吐鲁番的葡萄干设计广告;查地图,找资料,请你当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定范围,让学生自选内容。如学了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之后,可让学生自选寓言、童话故事阅读和欣赏,数量自定,内容自选,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定期评比。这种作业有弹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实做到了因材施“作”。

定目标,让学生自选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识记,而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怎么积累,那个怎么掌握。

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每人出一份课堂检测卷,集中起来组成“超市”,在临下课前,每个同学选一张进行检测。出卷、答卷、批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且趣味盎然。

三、设置“评价超市”,开展选择性评价

根据语文素质构成的内容,我们确定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指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常规习惯。又根据学生个人的语文特长成立了各种评价小组,如:写字评价小组、阅读评价小组、朗读评价小组、作文评价小组等。

评价时间自选。除教师设计的各种书面测试外,朗读、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口头作文等内容的评价时间可由学生自己确定,然后由教师或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每个星期评选一次擂主,如写字擂主、阅读擂主、朗读擂主、作文擂主等。

评价方式自定。我们建立起了印章加激励性评语再加语文特长的方式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允许重新评价,并按最佳成绩记录;提倡自我评价和自我欣赏;可以互评、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加上教师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准确。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理念。我们遵循了客观规律,规律回馈我们最佳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4:5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周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23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探》

活动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探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教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通过问答,使学生获取完整的篇章信息和准确的信息分布,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课堂提问的要求和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

1、目的明确,层次清楚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要围绕教学中心,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采用一系列递进式的提问,安排好问题顺序,使提问为教学内容服务。如在讲读课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常按教学顺序提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引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探究式提问→概括式提问,各种提问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而盲目的提问只会使重点难以突出,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无所适从。

2、引起兴趣,激发思考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因势利导,形成激励。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要予以鼓励,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必要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暗示帮助他们回答,以逐步培养他们大胆向上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讲这块琥珀是奇异的?” 学生会简单地认为是由于琥珀中包住了两只小动物才显得奇异。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你们只说对了一半,但是没有揭示本质的东西。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一般琥珀多发现于什么地方,这块琥珀呢?”由此学生豁然开朗,正因为这块琥珀发现在海边,不是在煤层,它为科学家研究一万年前的自然环境和地层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称为“奇异的琥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很轻松,因此乐于思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导争辩,激活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争辩,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从争辩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拓宽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青蛙后来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天呢?” 学生由此进行争辩,想象出多种结果:有的认为青蛙没有跳出来,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样大;有的认为青蛙虽然跳了出来,但由于不适应外面的大环境,又回到了井底……在无拘无束地自由磋商、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争辩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地锻炼。四是和蔼可亲,感染学生。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对学生的情绪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端庄自然、轻松诙谐,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始终以关注的表情感染学生,以此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3、围绕中心,适时而问一堂课的提问数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确定提问次数,把握提问时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必将适得其反。一般我们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时提出问题:一是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的时候提问,达到为学生释疑的目的。二是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时候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三是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毫无头绪的时候提问,使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诱人境地。   

4. 讲究方法,难易适度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方法,如何设置问题的难易,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问题提得巧妙、合理,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转化,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二是提问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要加强疑问个体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面向全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的体验。三是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深思熟虑。不能因有学生举手,就指名回答,或者先点人名,后提出问题。这样违背学生思维的规律,剥夺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纵向提问可以分为顺向与反向。顺向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因至果。在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向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至因的关系。一是针对学生的回答、思维现状反问。在引导学生分析《麻雀》一文中“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这个句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既然没有危险,那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着呢?”这样一问,容易引起学生讨论,在讨论中逐步得出结论。二是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发问。在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如果直接提问:“小鱼在乎什么?”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提出问题:“那些被扔回大海的小鱼会对男孩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小鱼说的话,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小鱼在乎的是它们的生命,同时也懂得了人类应该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三是正话反说。例如,在学生读完《一路花香》的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可以说:“挑水工一定不知道那只水罐有一条裂缝,不然他肯定早就把它换掉了。”这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争辩,使学生的批判思维与逆向思维得到训练,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横向提问就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运用知识和能力,让其形成系统。在《伟大的友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友谊?你和小伙伴的友谊是怎样的?”在学生谈了他们的友谊之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再提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又是怎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两人友谊的伟大,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

2、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直线提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如在教学《科学怪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卡文迪什被称为科学怪人?”让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出答案。间接提问就是先提出与问题有关的其他问题,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稻秧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小稻秧的心情呢?”这样学生就能用正确的情感来朗读。

3、聚合提问与发散提问聚合提问就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从而形成确定的答案。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庐山的景色为什么能让游人流连忘返?”这个问题去阅读全文,从而找到相关的段落,自己得出结论。发散提问就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个方向扩散,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如在分析《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就可以抓住“欲流”与“流入”提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欲流’与‘流入’岂不是矛盾的?”激发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前一句是特写镜头,写的是碧草绿的浓;后一句是全景镜头,写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让学生从“欲流”与“流入”两个矛盾词中的展开各种想象,感受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的草原美。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奔腾向前。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精心设计、把握好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9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活动内容: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驾驭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有效教学,奋力打造语文优质课堂,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低负、高质” 的语文教学新路。积极开展专题研究,重点拓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内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端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活动促发展,使教研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研组成员概况

    本教研组共有18位老师,大家在工作中要相互配合,彼此的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工作目标

    1、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2、常规教学:加强和完善教学常规检查,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学常规工作,切实提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考核五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3、学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师生同读书活动,组织演讲、朗诵、作文、古诗文背诵,规范字晋级、手抄报等各项校级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累成果。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继续组织全组老师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树立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重点是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2、继续抓好各项培训工作。在积极参加市各种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再学习,进行内化、反思,并加强集体备课。

    3、继续执行一人一堂教研课制度,认真组织听课、评课。

    4、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以互动对话型课堂为主题,各年级根据年段实际特点进行专题研究,写好有质量的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做法的文章,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同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质量监控。

    6、有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和老师将自己的习作、作品发表在网上。

    7、开展师生同读书、读名著活动,组织演讲、朗诵、作文、古诗文背诵,规范字晋级、手抄报等各项校级活动。

    8、各班在本学期中都要有计划地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中高年级的手抄报,低年级的生活识字等,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社会。

9、落实各项语文常规工作,使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做好“五认真”的检查记载。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好课后辅导、认真写好课后反思、认真做好单元测试质量分析。规范学生作业及批改要求。

10、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读书活动,利用利用阅读课及课外阅读,设计一系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把读书与听、说、议、讲、编、写、画、演相结合。充分利用一起分享、探讨、思考、感悟,使学生步入美好的阅读境域,在广泛的阅读中,启智怡神,丰富人文素养,从而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5:2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1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构建各年段“文包诗”课文阅读教学常模    》

活动内容



构建各年段“文包诗”课文阅读教学常模        

      

   诗歌是诗人的倾情之作,是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那么,语言文字的背后则应站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鲜活的饱含着情感的人,语言文字就成了这“灵魂”的载体。文包诗作为苏教版教材独创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助文来理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及其承载的情感。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在学习文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的四个目标维度:

1、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

   文包诗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去我们曾经把一首诗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缺少一种整体感知。文包诗的教学要求给学生一种整体认识,从诗入手,以诗统文,诗文对照,最后再归结到诗,力求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情感有一个整体把握。如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借助于阅读教学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当然运用到文包诗的教学中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一些关键意象的感悟和想象,对诗歌和文章中的补白就有所侧重,这是由文包诗“诗”的性质决定的。

2、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文和诗是一体的,二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诗中的关键词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再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加深这种情感体验。文和诗中的情感不是孤立存在,它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文字或关键词,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时也不能形式单一,必要时可以补充内容来加深认识,可以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到的内容来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课外的古诗加以佐证。比如说以思乡和送别为主题的文包诗就重在体味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别友人之情,如何体味这些情感,则要在体会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诗以奇特的想象和思维的跳越而著称,由这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的转移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感受空间就成了文包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且文包诗比单纯的诗歌教学还要丰富一些,因为文章中也有许多“空白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写一写,只要学生不偏离诗与文,符合情理,就应当肯定学生。

4、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安排了一系列文包诗,是有其目的的。我们要思考和探究编者的意图所在?文包诗的教学除了前面要完成提到的三个目标之外,还要做些什么?我们想,不仅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掌握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自主阅读其它古诗。在三个年段当中这个目标是一以贯之的,是分层次向前推进的,在不同的年段应当有不同的要求。

    基于对文包诗以上的认识和对诗歌教学的理解,我们对低、中、高三个年段中文包诗的基本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低年段的孩子要理解古诗,除去赏心悦目的解说文字还应关注情境图的应用。唯有直观的刺激才能引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也唯有将图文结合才能走进诗人那极富个性的语言文字之中,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低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主识字,强化初读,从诗眼入手,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文、图、诗三者合一,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升华情感。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主,因为作为一个积累不够的学生,唯有读能够倾泻心中的情感;作为一个语言规范未成体系的孩子,读是他遵循规律的最好途径;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孩子,读是培养语感最佳的方式。

2、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对古诗有初步认识;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抓住诗眼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结合背景图,联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细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训练(如,某个句式、某些词语的运用或表达方法的迁移);

(3)赏读诗文,积淀语言;

(4)适度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中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由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也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整首古诗找一条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找到能够反映这条线索的句子,让学生勾画下来,反复品味,反复诵读,真正走进诗人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品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人的情感。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短短的的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岂止文章几句能够表达,所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作者的朝代,做一回作者的知己,来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并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最后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很重要。其间零散的体会,虽然整体的情感不变,但都是对诗句的感悟。最后还要回到整首诗上来,从整体的情感上再来诵读整首诗,这样对情感的升华和提炼都很有好处。

(3)由此及彼。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思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两首思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或经历,说白了就是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文中先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再引入古诗,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把这学期学过的某首古诗也来想象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作为练笔的形式来写。学生要写好练笔,必须查阅资料理解作者以及古诗的很多方面,这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又锻炼了他们对资料的筛选与提炼表达能力。

2、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检查预习情况(古诗的阅读,字词句子的阅读,课文的阅读、资料的交流);

(3)        整体把握文章大概(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进入课文,初步理解古诗(借助文中句子理解,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5)        精读文章,走进文字(针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勾画、批注,写下感受);

(6)        交流各自的感悟(处处与文章中心相结合);

(7)        回到中心,再次整体感悟整首古诗;

(8)        布置作业(搜集同主题的古诗或搜集诗人其他的古诗,通过搜集资料尝试理解);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2)        阅读迁移(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阅读理解作业,互相补充);

(3)        写作训练(学以致用,仿照“文包诗”的结构,将一首古诗的背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4)        学生想象,当堂练笔;

(5)        班级交流,指导练笔,自读修改(关键是想象合理,符合诗作的历史背景);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高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只有一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提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首先思考的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们觉得这是“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2、预习内容和要求: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进入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搜集各方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了解诗人的主要代表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文包诗”,深入了解诗人情感。

3、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揭示学习诗歌内容。直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朗读古诗,读出诗歌节奏,读正确、流利。初读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读正确、流利即可,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文章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再进行讨论。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又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

5、引出课文。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引出要学习的课文(文包诗),也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解决。

(二)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

1、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能做到一一对应。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读课文,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学生在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说了,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古诗和课文的关系。

3、综观全文,体悟人物情感。

(1)质疑问难。这个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出在理解古诗和课文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古诗和课文之间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2)想象补白。每首古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对古诗的想象又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诗歌的魅力。教学中利用古诗和课文所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情境。

(3)补充内容。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利用课外资料辅助理解课文。“文包诗”的学习同样需要补充材料。这个补充并不是导入时的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有效地穿插一些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借文末句,诸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者“诗兴大发”等,让学生想象,你想到了那个成语?接着就从情不自禁的“情”字入手,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诗人激动不已,都控制不住了,让他诗兴大发?

2、通过对“情”字的不同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其实诗歌创作本身就带有诗人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只要学生不偏离诗歌内容和内涵,就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这一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可以找作者的诗歌,也可以找与之类似主题的诗歌。比如学习了“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送别诗”,比一比谁积累得多。

2、可以写一写,提供仿写“文包诗”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

(五)归纳学法,迁移自学。

1、小结学习“文包诗”的方法:

(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

(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

2、出示指定(或自选)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韵律美。

(2)质疑问难。

(3)引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下发(或自搜)学习材料,利用材料理解古诗。

(1)读通读懂学习材料。

(2)进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3)利用学习材料,解决之前的疑惑。

4、含咀精华,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

(1)利用诗歌和学习材料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体情悟境。

(2)围绕诗人的情感进行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5: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17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要向智慧型教师努力》

活动内容

要向智慧型教师努力

                 -----对语文展示课的一点体会。

   我不喜欢在教学反思抑或设计教学的时候考虑太多别人的看法,所以特别在教学反思这一块儿喜欢零散的叙述。我认为这样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考,相对于洋洋洒洒的文字对自己更有促进。今天我也以这样的方式谈谈我对语文展示课的一点体会。

   从去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自己其实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优质课,听了不少专家和有经验教师的课,自己似乎还是有些模糊。但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告诉自己,作为教师首先要向智慧型努力,因为我觉得教师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所钻研;

   其次,课堂的高效是教学的生命线。我觉得课堂的高效与否不能仅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例如方丽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就教学设计来看教者本身很注重课堂的活跃,但是我觉得课堂的活跃一定要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就本课而言我以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教师的提问来看,没能涉及更多的孩子。作为年轻教师而言,或许自己的看法不够成熟。又如在演一演的环节设计中,我个人以为这个环节设计的很有必要,但是孩子们没有抓住关键词,造成只是朗读而没有表演的成分,像雨小的那位老师所说一样,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顶”这个词,在表演的时候很容易出效果。而且就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我教学习惯的原因,他们在演一演、说一说这样的环节,会更加有兴趣;

   再次就是一节课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这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是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否被激活、被拓展,还要看学生对于老师的当堂教学掌握了多少,是怎样掌握的。方丽老师的《昆虫记》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含义。

   关于识字自己也比较困惑,不知如何提高自己课堂的教授容量,不知如何将识字跟教学融合起来。方丽老师的这节课给我很大启发:没有花哨的环节设计,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整节语文课都能感受到语文的丰富,还有评价的多样。同时胡老师的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语文教学的扎实,语文课堂的质朴。对比发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年轻教师的学习的重要性。

    我对智慧课堂、有效教学有些自己的小看法,今天也借此机会跟马老师您做个沟通。我认为谈到教学首先教师对语言要能高度敏感;其次就是要能耐心倾听儿童的声音。自己曾一度认为课堂的热闹是衡量一节课优劣的尺度,渐渐自己才明白宁静的课堂抑或热闹的课堂不是衡量的标准,重要是在于孩子是否在积极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孩子的反应,忽略孩子是否在仔细观察、用心倾听。在多次听课的反思中自己认识到,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多争取发言的机会,总是不顾一切的喊着:“老师,我,我,老师。”之类的话,当老师点名给他机会时,他会很认真回答,心满意足地坐下,可作为教学者是否想过如果您没有点到他回答,该学生的反应会是怎么样呢?可能他只顾着失望,只顾着叹气而根本就没有听别人在说什么。其实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倾听”,但有时我们又迫于完成教学的任务,而不去注意个别学生的反应。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也在自己的论述中提到过,美国教授关于人沟通的研究,证明倾听对于教学的重要。但是如果自己要做智慧型教师,除了设计精美的课件,优化的教学设计之外,更应该多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倾听。

    我在教学开始一直告诉自己:我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学”,而且要教孩子生发“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内心的“求知欲”。现在班上的孩子会因为周五只有一节语文课而“失望”!是否能这样理解,我班的孩子对于学习语文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尽管自己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对此我还是有点“小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5:5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活动内容

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真金(语文:读书作文)

   语文本身的丰富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长期以来,“文以载道”,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包括情感的熏陶、品格锤炼、意志的锻造、习惯的培养林林种种,凡是能挂上钩的统统挂上,语文一直承载着太多太重的东西,语文教学有被利用的感觉。加上教学的不断改革,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还有各种流派的纷争,老师们有许多困惑。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教些什么?我们怎么教语文?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稍加思考,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点帮助。

1、课标的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仔细阅读这段话,说得简单些,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在阅读与表达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得再简单些,就是三个关键词:读、写、 语文素养。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就是学生的读和写。在众多的任务和责任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首先完成最基本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首先做好只有语文上能做而别的学科做不了的事情——让学生学会读和写。不然,我们虽然做了许多事,但吃力不讨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科学课、艺术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所以,语文课首先老老实实地上成语文课吧,让学生学会了读和写再考虑别的事吧,况且,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我们想要渗透的东西也许已经渗透了,想要发挥的功能也许已经发挥了。

2、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问题)

3、另外的理解(或说法):教经典、教文化、教语言、教方法、教做人……

(二)坚守(我们关于语文的认识)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课程改革的本体在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这几乎是常识性的命题.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实际上,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在语文课程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 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如数学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

2、两个问题:

(1).我们没有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我们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2.)我们没有区分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

3、后果是:

(1.)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和教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

(2.)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科目.

(3.)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

(这种教学内容的虚无与陈旧使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 成果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低效的原因可能还是没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江西师大中文系余应源先生说,现在的语文课已成为汉民族语文教育数千年来,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解放后语文课五十七年(文革十年除外)来最差的语文教学。(危言耸听吗?可能想想我们教学的结果也差不多)

4、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1)厚积薄发——语文教学的远期效应

(2)难易不序——母语学习的特点

(3)不求甚解------语文教学的特质

(4)发展书面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5)先用后理------语文教学的原则

(6)模仿------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

5、人文性:

(1)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

(2)要让学生更聪明,更智慧。

(3)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具有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简单的道理。教育应该是浸润,是滋养。(例:《二泉映月》《天鹅的故事》)

……

语文教学的高效不是单纯指花的时间少,而是看在单位时间里,做了多少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事情。

教师在课堂上是可以告诉,可以讲解的。

教学目标不能一味地根据学生的基础就低,要适当地提升。(教师有多高,学生就有多高)

多元解读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学要走个来回——不仅仅关注理解,也要关注表达。作文教学要渗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理性与感性要融为一体,读写能力的训练(理性)是寓于感性的教学之中的。语文课不仅要好看,更要实用。

语文课堂教学要精心预设,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有精彩有效的生成。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语文性”的生成点。

语文课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勾画,评注等)。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笔,要发展学生指尖上的智慧。

课改与抓教学质量是不矛盾的。如果觉得矛盾,不是错误理解了课改,就是考试本身存在问题。语文课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要落实字、词、句、章方面的要求,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具有“考试”的能力。

不赞成一些流行但不够科学的提法:诗意语文,对话型课堂等等,语文教学内涵很丰富,这些都无法准确定义。语文课堂应该是对话型的,是诗意的,是智慧的,是.……

不赞成流于形式的某些做法:
初读课文就分小组,每人读一小节,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自己应该能读懂的,也要4人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只需个人读、画的,还要几人完成,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透过文字可以读懂,硬要来番表演,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讨论时间并不充分,仍是个别汇报,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合理使用多媒体画面。(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是文字,我们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字给学生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无限的充满无穷意味的文字空间按教师的意志变成有限的画面,换取课堂上表面的繁华,那么,我们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当然,我们不否认用得恰当适时的,帮助了学生的理解,丰满了学生的想象。确实需要时,我们应坚定地使用。但我们运用时还是应想一想,用课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用,怎么用,什么时机用。)

读的内涵很丰富,课堂上各种外显的读要有度。要培养孩子静心读书,潜心读书的品质。

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生活。语文教师最大的魅力是语言的魅力,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己。语文教师就是语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语文课上,教师要用心用情,但不主张太激昂。语文教学应该柔和些,我们主张“春风化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要真实,要真正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对学生得评价要真诚,要实事求是。

(三)探索(我们的实践)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宣传课改精神,传达我们的思考,坚守语文教学阵地。

1、针对性的教学讲座。

2、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教研课。(散文、诗歌、说明文、寓言、神话、练习、复习课……凡是教师要上的课,教材中有的课,我们都进行展示;同课时教学,全过程教学,同课异构)

3、多种形式的研讨。网络教研;专题论坛,主题教学研讨等

专题研讨,辐射面上教学。“科学识字”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个性化作文”的研究,“有效语文教学”的研究等。

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引领作用。

我们相信:恩泽天下是语文!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不是异化的生活,应该是人的生活!

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生活,不是异化的生活,应该是人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