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2012小学第一学期语文(上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记录汇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8: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16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活动内容:



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在网络环境下,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从而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  设立  作文  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必将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时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正如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就是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文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长处,利用资源共享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的环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弥补了常规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我们在互联网上创建了“班级作文网站”,依据网络的特性,刷新了作文教学模式。

一、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

要开展网络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写作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资料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写作题库,给每次作文提供从不同角度命题的大量题目,可以是全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话题式或材料式,供学生选择。

 范文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名家范文和学生范文多篇,供学生从写作思路上、材料选择上、文章结构上或语言运用上学习和模仿。  

写作知识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着重于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学习了可以运用,能够操作。  

写作素材库,这是写作资料库中最关键的内容。它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素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素材。例如,有关人物的素材,提供的是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表情、不同性格的众多的人物图片或视频信息,学生可资料库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进行观察和描写。也就是说,自然现象中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猫跳狗跑、鸡鸣鸭叫,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学校活动、街道见闻、商场景象等等,思想认识的种种观念,都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收集起来,组成适合的写作素材库,供学生选择观察、思考和再创造。  

写作词库,提供的是与每次作文相关的大量词语,便于学生(尤其是掌握词语不多的学生)选择运用。  

以上各个资料库的内容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来组织,既有各自的体系,由浅入深;又纵横相联,立体链接。学生既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学习写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学习内容。

二、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

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要把习作完成好,这就需要教师和网络提供导航。在这一板块中,我们按照各类作文分别设计了“好词佳句选编”、“优秀范文欣赏”、“指点迷津”、“针锋相对”、“活动回放”、“美编指导”和“链接网站”。

任何学生在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时,只要不存在器质上的缺陷,都能顺利地进行,因为同伴的话语起到了反馈信息、激活思维的作用,促使他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但许多学生一旦进入独立的写作阶段,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思维枯涩。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自我激活、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地步,所以写作时就不知从何写起,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更不知道怎样维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写作前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引导个别学生之间或教师与个别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式交谈。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调控写作思路。例如,对争议性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赞成”、“反对”、“有保留的赞成”的不同态度分成三组,讨论小组内共同的观点,然后在电脑网络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以激趣激思,扩展写作素材。即使是没有争议的题目,组织学生交流作文构思,也能互通有无,分享成果,吸收他人的长处,扩大视野。

网络上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的口头交流。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再热烈、活跃,信息也会瞬间消失,学生到动笔写作时只留下含糊的印象,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把交流获得的信息运用于写作。在网络上交流,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储存在电脑里,什么时候需要都可以查阅,便于消化和运用。学生可以从同学们的几十条、上百条信息中博采众长,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于下笔纵谈,扩大写作思考的时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再现生活,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如:校运动会举行完后,我们要求同学写一篇文章,但绝大部分同学写成了流水账,因为运动会开完了,脑子里也忘没了。因此我们事先便录制了学生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并剪辑好配上字幕,上课时学生便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的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时,可以单击按键,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因此,在多媒体网络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极了,感受深刻直观,作文水到渠成。

三、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可是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完以后“深藏闺中无人识”,除了教师之外再没有其他读者了。长期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削弱,以至湮没。网络写作则不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设立 “发表园”,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写作与发表同步进行的,学生的作文一旦写完,也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发表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写作心态并乐于写作。

四、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文修改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而且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却大多是看看分数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错了什么,为什么错,然后自己动笔修改文章。讲评时,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我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作文评改之中,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9:0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2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活动内容:



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节语文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语文课中,我的学生们学得幸福、快乐吗?他们能正确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吗?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吗?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可以说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著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途中风光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如“映山红、油桐”等,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实掌握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等。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满堂灌”。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我相信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语文教师也许都怀有着梦一般的希望,都怀有着海一样的广阔,我们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快乐和美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9:2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18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让孩子爱上朗读》

活动内容:

让孩子爱上朗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的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不仅因为朗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晨读时间,有些学校即使有晨读课,学生用于晨读的时间也只有十来分钟。一些班级的晨读课可谓“轻声细语”;语文课上老师也不重视朗读,课堂显得沉闷而无生气。长此以往,形成了低年段学生不敢读,中段学生不想读,高段学生不愿读的场面。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的入格

所谓“入格”,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起码的技术要求其重点训练点是语音和发音

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话音、语气助词等。

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不读破句。

最后要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的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音朗读扫清字、词、句在语音、发音方面的障碍后的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重点训练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三、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的入境

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因此,教学中朗读的高层次训练必然跟随讲读教学,讲读是基础,朗读是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朗读应是“表意”朗读。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总是从表音开始,通过表情,最后达到表意的目的,最初要求入格,继而要求入情。            

最后是入境,语音、发音的入格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是朗读的艺术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让低年段学生敢读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因此,朗读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朗读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朗读活动中,让儿童节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朗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营造一种朗读氛围,唤起学生心中朗读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消除了胆怯的心,都敢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再潜移默化地把一些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传授给学生,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便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能力。

二、要让中年段学生想读

在一、二年的培养下,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一阶段,要把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除了用以上的一些方法之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找个别学生读,再让几个学生一起读,最后,让没读过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这样做,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得到的提高。这种做法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寻找一些适合不同课文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又让学生站起来,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里去读,走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读,这样,设置各种有新意的朗读氛围,就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课文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三、要让高年段学生愿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举手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但不能因此而直接进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总结表达方法上,而应该继续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每篇文章确定为两大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二是,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我就利用这一节课让学生分三步来读文章,并随堂进行检查,主要做法是,教师走到哪里,随时点生读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在心里读着文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那这声音应该是悦耳的,而这悦耳的声音就应该出自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更好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9:4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4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活动内容:



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阅读是人类摄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阅读好书能升华人格,触及心灵,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更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的一把快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熏陶。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2、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并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3、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能真正掌握阅读本领 。4、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阅读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肯定,同时也影响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与动力。这一切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1、名人名言激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是指导阅读方法的航向标。

暑假中,我布置同学们读些有意义的书籍并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读书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采撷书山中精华的兴趣。开学后,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真可谓是妙语连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读书故事会,学生们或表演或朗诵,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毛泽东,从残而弥坚的张海迪到爱书如痴的高尔基,一个个生动的读书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2、教师引领激趣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开学的一个月,我适时地选取美文,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品出味道,悟出感情。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流畅的表达,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某些问题向学生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他们有的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家长伴读激趣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中父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期初我就提出倡议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读好书”。并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培训指导,家教资料的分发学习,以及家校联系手册的沟通,使各位家长了解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并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家庭成员一起阅读不仅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家长阅读,而且家长尽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因此,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建立 “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在班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海一角”,放置了书架和报架。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定时更换和补充。课余饭后,同学们一个个拿起书本,争相阅读,竞相交流,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玩耍。

同时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好书,这刚好弥补了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比较慢的缺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的名称全部统计成册,有同学要借阅,便可随时与该生联系,这样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图书资源又缩小了书籍占据的空间。

2、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字画,或是名言警句,或是读书口号,定期更换。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句两句,哪怕是一词半句都能让人有所收获,甚至令人回味。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有效手段。所以平时我总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颁发“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奖章”、 “成语城主人”、 “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称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制定计划,推荐读物

“凡事预则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呢?

1、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共读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由于学生平时的学科学习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因此,为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号召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以保障每天在校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我也抽出每周一节语文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减少机械的成分,把这个时间让给课外阅读,大约在半小时左右。另外,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于是我常常跟家长进行联系,配合做好督促与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确保了阅读时间后,读什么书也应仔细考虑。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在制定共读计划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0:2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9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活动内容: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要善于发现。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是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把月下的荷塘描述得如此宁静,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朱自清父子亲情至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对儿子是溺爱的看法。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0:34 | 只看该作者
第九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6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活动内容: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4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12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


活动内容: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 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2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