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感的人



[美]凯伦斯·普林格 著



所有的父母都为孩子设立了目标,但对许多人来讲,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好孩子──一个能明辨是非、一个有同情心和按道德准则行事的孩子更重要的了。道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人格品质,父母怎样才能把它注入孩子的心田呢?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感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

在如今生活节奏飞快的世界里,给孩子们树立的明确的角色榜样很少,而儿童暴力行为却很普遍。因此,培养一个有道德感的孩子又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芭芭拉?霍德博士认为,l~2岁的孩子明白做事是要遵守规则的,但通常在大人的监督下才能遵守这些规则。2岁后,他们开始遵守规则,即使大人不在场的时候。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使孩子有责任感,他们就必须具有辨认是非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然而,你必须明白无论你怎样努力,你都不可能强迫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但你可使他走上正确的路。

下面是专家提出的建议。

1.注意以身作则

什么样的品质对你最重要?你希望孩子怎样,那么你就怎样去做。约翰夫?海根是美国儿科学研究会成员。他说:“如果你在社区做志愿工作,并带孩子一起去,那么他们自己就会那样做;如果你摔了一跤,并随口说了一句脏话,想一想当你的孩子摔跌时,他会说什么呢?”

2.给予表扬

芝加哥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科丽?斯基摩尔说:“要突出表扬你希望看到的那些好行为。”儿科专家戴伦建议说:“不要批评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而是要对屋子里整洁的角落给予表扬。切记:要审慎地使用‘不’。”

3.利用可教育的机会

加德那和两个孩子在一家商店门前发现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加德那讲了这钱的价值后,孩子们同意把钱交给店主,万一失主来找可以还给他。父母们也可以用著名的寓言《狼来了》或其他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教育孩子。

4.看孩子们所看到的

波士顿大学道德与人格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凯伦?鲍林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受到监督而去观看暴力或淫秽的电视节目,他们在如何对待他人方面很可能就会获得某些错误的观点。孩子们是易冲动的,需要别人的指点才能形成好习惯。”

5.允许孩子做选择

父母可以让孩子帮着挑选出一个公平的惩罚措施,比如说不让看电视。圣路易斯密苏里大学的人格教育教授马尔文?博克威茨说:“这样做使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说话权受到重视。允许孩子做选择──即使是有关午饭吃什么的小事──也会使他们在将来能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麦德姆是一家网上病人信息中心,其主编南希?迪肯说:“如果他们在2岁时还不知道是选择花生酱还是果冻,到14岁时他们怎样才会做出是否喝酒的决定呢?”

6.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芭芭拉·霍德建议道:如果一个孩子打了他的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那么就设法让他回想那新生儿受伤后的样子。父母可以说:“天啊!那一定会疼的。要是别人对你这样,你会怎样?”若孩子发现了一只泰迪熊,要鼓励他们自问:如果他们丢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他们会伤心到什么程度?要是有人送回来,他们会高兴到什么程度?听老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一回事,而照着去做却是另一回事。

最后,什么是对一个有道德的孩子的真正考验呢?那就是: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怎样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陪读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庄铭



家长“陪读”的用意在于敦促孩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遇有疑难之处,可从旁给予辅导。父母也可从中及时掌据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取得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配合。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其负效应主要有:

首先,家长跟着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课堂听讲易于思想溜号,注意力难于集中,反正回家父母会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作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由于受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局限,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境况,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少疑虑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往后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会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再次,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刚上小学辅导起来不太费劲,可一到高年级就逐渐感到不好对付,力不从心了。确实,家长即使受过高等教育,要全面辅导初中的学习课程,也得自己预先啃一遍,否则也难于胜任,更何况大多是中等文化水准的家长王可见,陪读得不偿失,并非是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的上策。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更为注重子女的家庭教育。这是值得欣喜称道的。一个人长大成才,自然更依靠学校的系统的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但我们认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职能各有不同,家庭教育并非简单地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其主要教育功能体现在关心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道德品质的熏陶,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而不在于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多寡。据报载,某地农村一家5个孩子,父母目不识丁,且生活贫困,可他们的孩子硬是一个个考上了名牌大学,有的还上了研究生。众人羡慕、惊叹。有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发现,这家农户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主要在于:作父母的都十分崇尚求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态度,善于激发子女奋发有为的进取心,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动力机制。

显然,陪该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往往事倍功微。对待孩子课外作业的正确方法应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时常施以关心,督促,逐步使孩子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遇有疑难问题,切忌越俎代庖,而是给予点拨启发,只在孩子思索不解之时再予以指导解答。基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的现状,我们认为,这并不有碍孩子的成才。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对待知识和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尊师重道,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学习奋进,智力发展,将来成才的可能就大。美国教育家阿贝?鲍梅尔说:“优教的关键不在于你家中有多少书,你懂得多少知识同样无关紧要,而在于你对学习的态度,这比你懂得多少知识要重要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从这位教育家的见地中,想必能悟出些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武汉大学幼儿园 刘蓉



一、为幼儿的言语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儿童是否敢大胆开口讲话与家庭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家长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首先,要让儿童有话敢说。家长的态度和情感要适宜儿童的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营造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儿童有任何的想法都愿意与家长交流。

儿童天生好奇好问,家长切不可因厌烦厌吵让儿童闭上嘴巴,而应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儿童一起游戏、玩耍,增加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如果总是让孩子一人独自玩耍,语言交流又从何谈起呢?其次,家长可制作和设计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使儿童有话可说。比如游戏“小小录音机”: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或站着,一个人扮录音机,对方在“录音机”上按一下,然后说一句话,表示录音,再按一下表示放音,“录音机”必须模仿重复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既能培养听又能培养说的游戏,其中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我们要尽可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话的内容更加丰富。家长可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入一些社交场合,多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如逛商场时让孩子买东西;看病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医生病情;多与同伴交往,开设“生日party”;孩子想办的事情由他自己去办,等等。

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地听和说

孩子喜欢让家长给他讲故事,但多数家长讲完故事就算完事。对此,我们不妨改一改。首先,在讲完故事后再提问,特别是提一些幼儿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效果就会更好。家长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问的范围能大则大,提问的角度能变则变。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家长可问幼儿,“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就比问幼儿“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好很多,因为前者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又如在引导孩子看图片时,家长通常会问孩子:“图片上有谁?”如果提问改成:“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就要更好一些,尽管它们两者的含义一样,但后者提问的范围扩大了,幼儿必须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后才能回答,而且答案不会单一、雷同。其次,我们要大力提倡双向提问,即家长提问,孩子回答;孩子提问,家长回答。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我们都知道提问比回答更难,如果有时讲完故事之后,让孩子提问,爸爸或妈妈回答,家长就更能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教育就更有针对性。再者,可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表演欲望。晚饭后,不妨一家人开一个表演会,轮流讲故事或念儿歌。这既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胆量和表现欲。最后应注意重语言培养中的创造性。比如多让幼儿进行改编、续编和创编儿歌或故事的某一部分,自由选图片、排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让孩子从废旧图书中剪下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白纸上做成小图书,自编故事,进行讲述。总之,只要你留心,就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孩子。我们要做到:能让孩子说的家长不说,该让孩子专心听的家长不去干涉;在与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家长不可武断地强迫孩子服从,而应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说服孩子。

三、适时地在家庭中展开辩论

我们可以利用餐前饭后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小的辩论。比如对“天上有些啥?”“狮子和熊谁更厉害?”等一些没有具体答案的话题进行辩论,这既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事事顺从和怯懦的儿童的逆向思维培养大有好处。家长们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地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加强对少年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



罗国杰



自控能力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属于非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我们知道,所谓非智力因素,除自控能力外,还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要素,它们是人的一个内在的、多功能的动力系统。如果这个动力系统是健全的、完善的,那么,它就可以产生不断的内在的力量,促使智力得以充分发挥,并提高活动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反之,这个动力系统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有障碍的,诸如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茫然无追求,害怕困难,缺乏攀登知识高峰的勇气,缺乏争取胜利的信心和扭力等不良的心理素质,便会使一个人的智力难以正常发挥,人格也得不到健全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少年儿童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尤其是培养自控能力,是促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人的情感、欲望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毅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又带有自发性。情感如不经过自控机制的加工处理,任性而动,任情而为,就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自控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调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的方面,消解它们的消极的方面,使一个人按着理性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控能力在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中,起着一种枢纽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这个动力系统的调节器和保险阀。自控能力,能够保证人的活动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从而可以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缺乏自控能力在少年儿童身上是常见的现象,诸如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始终如一;或想到了,但做不到;或所谓“只有五分钟热度”,凡此等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训练,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难免的弱点。对此,每个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也不必为此过分着急。因为一般儿童的通病,也正是我们施教的依据。只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放过每一个时机,严加训练,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强起来。例如早起、锻炼、按时作业、有节制地花钱等等,都要明之以理,培养自觉,使孩子们能立下志愿,加强自控,注意训练,养成习惯,从而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我们都会承认,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在这个同一的起跑线上起跑以后,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即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关系于孩子们在自控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所存在的差异。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不乏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不着力于自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坚韧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经不起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引诱,结果,或半途而废,或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便会积淀成一种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类畸形的品格,待到长大成人,必将成为生活中的懦夫与懒汉,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有所成就。因此,我们说,自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终身用力,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认识到应该做的,就要排除一切干扰,一定做到、做好,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在本事上磨练,养成习惯。一个人若能从小到大,在各年龄段具备相应的自控能力,他就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事业成就就有了坚实的柱石。

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年龄特点。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中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对学前儿童的培养,主要是在行为上,着力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则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并引导他们化知识为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其次,要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父母教育子女切忌高高在上或对立、顶牛。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妹妹,甚至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因时间、地点、环境,年龄而各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审慎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要使被动的教育逐步转化为自我教育。人的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家庭教育比之学校教育则为时较长,教育机会亦更为经常。但所有这些,都属于外在的条件。我们说,高明的老师不仅教人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人会学,尤其是培养自控能力,不把被动的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质的飞跃。但这个飞跃并非一次性的,它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我教育可谓之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自动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激发自我教育的情志,是培养自控能力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自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是密切不可分的。我国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两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以说,这是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里指明了教与学的宗旨。“真”与“真人”二者包括了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完善与统一。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执著地追求真、善、美达到人格完善的人。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像白求恩那样的,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是有层次和阶梯的。我们提倡高标准的追求,同时注意脚下的层次和阶梯,主张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解决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徐胜



问题描述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有下列的行为表现?

不专注: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事常有始无终,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

冲动任性: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无法遵守规范或指示或是无法按照社会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活动过多:除了动作之外,也包括语言,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自控力差:不遵守秩序和规则,不听教师的指示,如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厌烦,做事乱无章法,随随便便,自卑心理强,缺乏自信,一切听之任之,不能与别人很好合作。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在功课、作业或考试中常如此,常被认为是偷懒。

可能原因

上述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生理原因:脑组织器质性损害,许多有此症状儿童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包括母孕期疾病、抽烟、酗酒,分娩过程异常等,孩子出生后l~2年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儿童,亦有可能因为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毒素──许多小食品或成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剂类等,以及糖份过高,血液中铅含量过高,或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缺少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家长教养态度和外界压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提供太多刺激,孩子程度跟随不上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大人给予强化,以造成长期的注意力不好,亦可为逃避大人惩罚而表现出来。

心理因素──有些儿童因智力不足原因或其它原因常受人冷落,为了引人注意,使人关心他,便有意地以行为吸引大人注意来达到目的。

解决办法

教养态度、观念

家里一旦有这样的孩子,要正视现实,不急不躁,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不要过分责骂,惩罚或放任不管。

原谅、容忍孩子的行为,观察他的改变,对他的要求一次不要太多。

预防在先:在孩子不好行为之前提醒他,以预防发生。

教他们正确地做一件事,不要在做错之后再批评他。

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多表扬他的优点。

环境的安排

因该儿童很容易受到干扰而分心,注意力时间很短。需要作以下调整:

作息时间的安排

a.大人可设计一日活动安排表,且要儿童知道每日作息时间与功课安排,什么时候做什么,每天让他看看,以强化他遵守时间安排,也让其养成良好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

b.时间表上提供适当的活动时间和环境:安排最好有运动时间,让孩子发泄精力以满足他好动的习惯;另外,要安排安静时间与专注时间,如静坐听音乐、听故事、看图书、下棋、拼图、玩积木等,让孩子放松自己及培养其安静和专注的能力。

环境安排

a.因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易分心,所以在其学习时要注意环境的摆设,尽量简洁有序稳定,以不干扰他的学习为前提,减少他能看到玩具和听到声音的干扰,简洁明了且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专心学习。

b.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醒他不能随便离开座位,或不能做其他事情,给予他必要限制。可设置小而安静的座位空间。

教育指导和建议

强化良好行为

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如做作业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时,给予表扬、奖励(可以以喜欢他、关怀他作为表扬,可用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作为表扬,也可用他喜欢的东西作为表扬)。

忽视、告诫或隔离、惩罚其不良行为

a.对孩子的某些不太严重的不良行为,可采取不予理睬的方法,而同时对其良好的行为采取强化,增强其好的行为,逐渐消退其不良行为。

b.对于一些不该被忽视的行为应给予处理,告诉他正确的行为方式。

c.对严重的行为应给予隔离或剥夺被奖励的权利。

专注力行为训练

常要求孩子复习功课表,然后按功课表的活动行事,要求孩子复述刚才所教的儿歌或指出本子上刚教过的字,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应先摘要别人的重点。

教育孩子学习适当的与人交往的行为,如基本的礼貌、求助或要求得到家长同意的行为,或衔接别人话题的谈话技巧。

要求孩子学习如何整理书本、书包,安排作业或规划笔记本的书写位置等个人事务,或安排自己的时间,家长可适当给予提示和帮助。

教育发展

若能按正确方式教养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给予良好刺激,给予正确的行为控制与相应的专控力训练,你的孩子将会逐渐改善其多动、不专注的行为。

若家长对此不以正确教育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任孩子自由发展,或采取不教养方法,都可能加重其行为方式及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行为将难以控制。给家长带来诸多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家教与气质



刘茵



多数父母都十分肯定自己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甚至是领导作用。不幸的是,在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时,父母的即使是原本善意的做法,却往往惹来儿女的不满与反叛。事实上,无论父母怎样阻止孩子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或者看好哪一个发展前途,不同气质的孩子仍将沿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行进。

操纵孩子的成长这一意图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惯性思维──认为孩子的想法应该跟自己的保持一致,孩子应该紧跟着他们牵引的步伐,而实际上,孩子们的性格往往同他们的父母觉得自己能够分享孩子们经历的喜怒哀乐,知道孩子们的需要与愿望,然而实际上这些不过是错觉,更糟糕的是,为了巩固这一印象,一些父母有意地对孩子们发出的表示异议的信息加以否定,将自己的观点加在孩子们的身上,把自己的主意硬挤入孩子们的脑袋。父母很难接受,从一开始,孩子们就形成自己的个性──技术型的或是管理型的或是理想主义者或是理性主义者。

那么应该如何承担起教养的任务呢?我们得克服以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儿女的冲动。当然,如果我们的性格遗传给了孩子,两代人像砖头跟砖头一般相似,这不成问题,但相反的情况下,上一代努力使下一代按自己的意愿定型,则免不了失败失望的结局。明智的做法就是给予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去张扬个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长首先得分辨出自己与孩子的性格差异,同时留心反省自己是按照何种方式去教导子女。

技术型的父母与理想化的孩子

虽然两代人要理解对方有些困难,但这一搭配中的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理想化的孩子过于沉溺于抽象概念以及专注于事物产生的意义与征兆,而他们的父母则与现实联系紧密,动手能力强,身体灵活,价值观明确,对自己的身份毫无怀疑,从不为无聊的问题担忧,这对于他们的情绪化的、倾向内省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两代人的差异也带来了分歧,子女的同情心与勇于献身的精神在作父母的眼中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肯定,孩子的浮想承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并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韧现实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型的父母宽厚乐观的品质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影响。

管理型的父母与理性化的孩子

这一搭配中,父母为孩子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骄傲,当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力时,长与幼能够相处融洽。相反,给孩子定下强制性的规则将产生麻烦。如果父母权力用劝告或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就范,孩子会伤心并伴随越来越重的屈辱感。不要忘记,理性主义者,在任何年龄,对自己该做什么都心中有数。最易与理性化子女发生冲突的就是意志坚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通过考虑选择干什么,另一方面,家长认真地为孩子安排一切,这一矛盾使双方长久失和。有趣的是,管理型的人往往与技术型的人结合,可能会令局面有所改善。

理想化的父母与技术型的孩子

技术型孩子对空想与心灵交流缺乏兴趣,这令理想化的父母困惑不已。这一搭配中,父母心怀雄心,要与孩子建立深厚与意义重大的关系。但事实令他们失望,两代人的交往无法按设想的发展,而要浅薄得多。一旦父母意识到子女并不像自己,而是集中精力钻研各种技巧,他们一般能够很开明地放弃自己的意图,并鼓励推动孩子成为技术型人才。

理性化的父母与管理型的子女

在这一搭配中,父母总感到孩子有问题,但怎样协助孩子去克服却不知从何入手,他们不清楚应该怎样做才能教导孩子更醒目些,更独立些,更强有力些,孩子则未对此多加留意。孩子争取适应社会,但做父母的看见儿女跟着其他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却沮丧不已,儿女时刻需要安全也令人失望。为什么自己的儿女就不可以表现得热烈大胆些?为什么他们非要报告所经历的每一个伤痛,每一次失望,每一次错误,每一次胆怯呢?这些举止使得父母不快并认定自己的儿女将无所作为,然而他们的儿女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在不断努力,努力发挥才干,努力为他人提供帮助,努力适应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张丽娟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敢说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对此,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提倡敢说先于正确。因为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幼儿的每一次表达,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幼儿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成人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幼儿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幼儿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成人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的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做个有心人。成人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大胆地表述出来,或让成人把幼儿所说的话记录下来,使幼儿在语言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或者让幼儿先画下来再讲出来等等。

成人还可以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看图讲述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复述故事或背诵诗歌可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的流畅性,这样还可以让幼儿在边读边看中培养对文字的兴趣。

三、抓住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机会,使幼儿有话愿说

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如让幼儿在讲座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进行辩论,在聊天中学会相互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促使幼儿乐于交流与表达。

四、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两个幼儿为一件玩具发生了矛盾,一方想从对方手中拿到玩具,另一方则千方百计不让对方拿走。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交往的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成人的语言可为幼儿语言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积累交流与表达的经验,理解语言的意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上,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正是幼儿与他人交往和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让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建构者,成人就应为幼儿创设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15: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