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的良方

浙江杭州 刘杭玲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1.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9年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健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具体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极、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受保护权提出了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保护儿童的一切人身权利;参与权是指儿童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可以说是人类在对待儿童问题上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约束现代各国儿童政策的国际性公约,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关心和了解这些知识,并努力实践之。

2.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学习负担研究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的早期,这些素质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父母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家长的责任。家长应懂得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一生做人的资本,不能伤害与践踏它。

4.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我们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是用身体、用活动、游戏去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家长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和活动的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像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

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家长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5.尊重孩子,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并不奇怪。可有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孩子由于年龄小,见识少,他们往往以父母、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过多的批评、责骂容易使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父母不能用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掉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孩子某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的一切,更不能照搬别的孩子的成功个案来培养自己孩子。父母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要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父母要牢记,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



郝卫江



──关于早期教育的采访之一

背景介绍

全国幼儿教育工作会议日前在山东青岛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确定了幼儿教育发展总目标:即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形式,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托、幼机构及家庭教育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区域性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前不久《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正式出台,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上推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究其深远意义,有人称之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如今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比父辈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的年轻一代发现,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父母们那—套老理儿培养教育下一代了,不科学不说,还容易让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走弯路。

但是,实际生活中早期教育的现状,却让多少位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年轻父母的理想打了水漂。

小保姆老人难以胜任孩子的早期教育

北京工运幼儿园和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京城均是有口皆碑的上好的幼儿园,能送孩子进这类幼儿园的父母学历、收入在社会上都不低。但据介绍,这两所幼儿园的孩子入园之前,绝大多数不是被来自农村的小保姆看管过,就是被爷爷奶奶照顾过,或是被小保姆和爷爷奶奶们共同养育过。

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实中却有多少有着大学文凭,甚至是带过硕士帽、博士帽的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第一任教师的位置,拱手让位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小保姆以及自己的父母。许多女性在休息完国家或本单位规定的产假后,不得不上班去了,孩子小的三五个月,大的七八个月就被小保姆或爷爷奶奶们照顾了起来,直到两岁多才可能进入托幼园所,接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教育和保育。

被爷爷奶奶们和来自农村的小保姆带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负责学前教育的有关人士介绍说,被小保姆看管的孩子,一般没有什么文明礼貌而言,小保姆进城后看什么都新鲜,喜欢上街,所以带上孩子哪儿都去,根本不管要去的地方适不适合这么小的孩子,吃饭也是自己饿了,才想起来做,并且常常和孩子混在一起你一口他一口地吃,卫生和营养很难考虑周全。

让爷爷奶奶带过的孩子绝大多数溺爱有加,科学养育不够,大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被惯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儿园后,不会自己吃饭,全凭老师喂,有的学会了拿勺,却不会找自己的嘴,而是拿勺子当玩具。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宠过的孩子,入园后适应集体生活慢,并且大多独处,不会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而这些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会和别的小朋友追逐嬉戏、只愿独处的孩子,由于运动少,自身动作难以协调,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大脑及智力的发展。凡事也有例外的,据幼儿园反映,一些身为老知识分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过的孩子品行都不错,只是有这样条件的孩子太少了。

不言而喻,文明礼貌的灌输、良好习惯的教育、适应能力、自立意识的培养等等,这些在孩子刚刚迈进人生的门坎时,就不应该疏忽的做人、做事的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地错过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追踪1523名婴幼儿成长达20年,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托幼园所大多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

既然,早期教育在家庭里的这条路走不稳,换个思路,另寻他途,是否可行?比如说送子女进托幼园所。

但目前得到的信息也不容乐观。北京市东城区1999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6.31%,比1998年下降了4.95个百分点,该区2000年统计3岁以下幼儿入托率为15.44%,比1999年下降了0.87个百分点。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以往我国对早期教育的界定为3-6岁儿童。这一观点使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如托幼园所绝大多数接收的都是3岁,顶多是2岁多的孩子,尤其是目前师范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即学前教育,教授的仍就是3-6岁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尽管如今有关部门出台了与世界接轨的早期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落实工作的机制以及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摸索之中。

目前各地也出现了能接受任何年龄孩子的托幼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基本属于民办或私企性质,且不说这种机构在整个托幼园所中还形不成太大的气候,仅是收费高这一点就会把绝大多数父母吓跑了。

早期教育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广大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如何才能不落空?这一问题正在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庭,广大家长亟待早日找到孩子们早期教育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早期教育的误区在哪儿



陈若葵



─—关于早期教育的采访

对“早期教育”一说,许多父母似乎并不陌生,然而,目前许多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却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空白──

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开发

提到早期教育,不少父母就认为是让孩子没出世就听音乐,不管孩子会不会说话,6个月就开始看图认字、学外语,1岁数数,1岁半说儿歌、背诵唐诗;再大一点,奔波于各种特长班、艺术班之间。

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恬恬就享受如此待遇:全家人分工负责她的识字、背诗、算术、英语,还上了绘画和舞蹈两个班。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恬恬2岁就认识了四五百个字、会背近百首古诗、能说一些日常的英语词汇;3岁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3岁半会画出完整的小动物、涂上颜色,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很有节奏感……如今,4岁半的恬恬又拉起了小提琴,谁见了都会夸她聪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脸上是一副掩饰不住的自豪的神情。只是,恬恬至今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厕所要人帮,吃饭用人喂,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画过的画都得由奶奶帮着收拾。

有人不禁要问:家长首先是应该让一个4岁多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还是让她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在过分强调孩子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家长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跑了“偏”,造成婴幼儿教育小学化,使本该在这个年龄段完成的“养成”教育成为空白,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再回过头来实施再教育,补上本该在孩提时代掌握的关键的人生课程。

那么,恰当的早期教育意味着什么?专家认为,从大的范畴上讲,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进行的教育。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教育一样,它包括体、智、德、美、劳五个方面的内容,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换言之,早期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成为有聪明才智、健全人格、优良品质和健康体魄的人,除了智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因为一个人日后的成功,不单单取决于智力方面的因素,从小练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每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教育应该是对婴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开发“一枝独秀”。

早期教育让孩子身心健康

无论是零岁教育还是胎儿教育,首先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英才教育”。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须包括对人至关重要的“人品”教育。把人品和人性的培养与能力和智能的培养放在同一水平上考虑。同时,还要考虑体育的因素。这是专家们一再强调的。

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别人的孩子会说儿歌、会讲故事、会弹钢琴,自己的孩子不会就是落后了。不少父母真的沉不住气了,立刻也要“照方抓药”、给宝宝制订出周密的计划。

其实,在早期教育问题上,最最应该摆平心态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实际上,超常儿童在所有儿童中占的比例很小),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付未来一生荣辱、坎坷与坦途的保证。这一点早已得到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认可。幼儿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在早期教育包括保育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早教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茅于燕说: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就。早教主要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西方流行一种“早期银行论”,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在幼儿的知识教育和性格教育方面,我们比较倾向于多重式性格教育,性格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如果幼儿二三岁的时候就把脾气学坏了,到四五岁就得进行再教育,那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关键是让他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童年的乐趣。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即使上了幼儿园,只要不全托,孩子还是在家里的时间长。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多地应该在家庭中进行。据一项调查显示:有80%的家长希望孩子得到早期教育,但又不知道早期教育该如何下手。

婴幼儿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充满好奇,想摸摸、看看,父母可顺应孩子这一心理,多鼓励孩子尝试,让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家长应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恰当的方法,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这有利于使孩子形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父母还可借助亲子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始善终,进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父母对婴幼儿的智能开发,可从心灵教育开始。比如,对新生儿的爱抚、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肢体交流,是对小宝宝大脑神经的有益的刺激。父母可对孩子进行感觉刺激训练,开发宝宝的左右脑;做身体触摸,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宝宝发育;父母可对婴儿进行逗笑训练、音乐训练、体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进行运动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英语训练、绘画训练、早期阅读训练,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各种知识技能。

台湾幼儿教育专家刘志芬教授说: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而且正走向家庭化和社会化。我认为,培育孩子不仅仅是要把他养大,要给他提供多么丰富的物质条件。关键是教会他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应意识到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行为规范的启蒙老师。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而不是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而不是强行给幼儿大量的刺激和灌输,“拔苗助长”;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长与幼儿互动互进式的,而不是家长与幼儿单向促进式的。这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赏识·自信·成功



吴雪玲



──赏识教育的策略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一、抓往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

赏识幼儿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老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幼儿,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幼儿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该讲究艺术,语气要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幼儿找到不足,又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这样,幼儿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

二、多方引导,培养幼儿自赏能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幼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击鼓传花”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接住花”的小朋友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既可让幼儿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培养了幼儿关注别人优点,克服不足的良好习惯;“画日记”,大班幼儿很感兴趣,画“你今天值得称赞、欣赏的地方”,幼儿更来劲。而每天放学前,老师通过引导大班幼儿回忆自己的好行为,同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并向全班小伙伴介绍,回家带给家长欣赏等活动形式,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发现自己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从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三、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

每个幼儿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幼儿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幼儿,仅仅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幼儿“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园,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不乏其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幼儿参与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幼儿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

四、家园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

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幼儿园通过举办家长讲座、设立家长专栏、个别交流、家访等形式,可以帮助家长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幼儿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幼儿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幼儿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第二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幼儿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幼儿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幼儿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袁爱玲博士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信用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



Manna



家长关于孩子说谎的对话

家长1:这是最要不得的,必须在刚一发现就坚决制止,否则就会不可收拾。我儿子第一次被发现撒谎时,我狠狠地揍了他。虽说有点野蛮,但效果是绝对收到了的。

家长2:我觉得制止是首要的,否则父母以后就很难弄清他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打过之后则要想想,孩子到底为何要撒谎,只有弄清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家长3:打不是办法。或许会有些效果,但也极可能形成更严重的对抗,孩子以后可能学着把谎话说得更圆满,更不露痕迹。

可以看出,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而孩子们也知道说谎不是好孩子。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岁前就学会了说谎话,到了7岁,98%的孩子都已说过谎。这显然和人们心目中天真纯洁的孩子形象相去甚远,要弄明白这个错位,有必要将孩子说谎的原因、性质和过程稍加梳理。

专家教你判别:是有意说谎还是愿望和想象

诚信,对3到6岁的孩子来说,就是犯了错误敢于承认,不欺骗别人,不对别人失信,不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公等。

爸爸妈妈要区分出孩子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以下的情景。

情景回放 14岁的菲菲吃早饭时煞有介事地对妈妈说:“昨天,许多小矮人来到我的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我们玩得开心极了。”

专家点评 菲菲对妈妈讲的事情虽然不可能发生,但它与我们所说的道德意义上的说谎截然不同,它是幼儿创造性的萌芽,是幼儿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结果,这是做父母应该珍惜和鼓励的。比如,家长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孩子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你不妨问问:“你看到的小矮人长得什么样?”

情景回放 23岁的明明早上起床时,床上湿了一大片,妈妈问是这么回事,他分辨:“我没有尿床,是我睡觉时出的汗。”

专家点评 明明所说的也不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它只是幼儿为了摆脱尴尬而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当然,对这种“谎言”也不能任其发展,父母应该以一种温和幽默的态度对待孩子所做的错事,而不是让孩子因犯错误而产生心理压力和恐惧。这样,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更有可能讲出真话。

情景回放 35岁的东东在幼儿园说:“我奶奶给我买了一把漂亮的冲锋枪,会冒火的,哒哒哒……”可是老师向东东的妈妈问起这事才知道,东东的奶奶并没有给东东买冲锋枪,奶奶原来答应要买,但因为有事还没买成。

专家点评 东东说的话也不能算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不是为了掩盖错误,欺骗别人,只是在表达一个没能实现的美好的愿望罢了。

情景回放 46岁的亮亮没有做家庭作业,老师收作业时,他说:“我忘带作业本了。”

情景回放 55岁的红红非常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趁人不注意,把玩具放到了自己兜里,老师在她兜里发现了玩具,一再问她,她就不说玩具是自己拿的。她说:“我也不知道是谁放在我兜里的。”

专家点评 亮亮和红红的话都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们都是有意识地说谎,目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欺骗别人,即使这样,也不要认为孩子就像犯了弥天大罪,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真实的故事:诚实带来信任和辉煌

1935年,世界经济危机时,阿瑟·因佩拉托雷刚10岁,他在一辆大运输卡车上当童工,每天向100家商店递送特别食品,干12小时的工作只能挣一个三明治,一杯饮料和50美分。在没有食品递送的日子里,他在街角的一家糖果店工作。一天,阿瑟在桌底下拾到七美分并把它交给了老板。老板扶着他的双肩告诉他,钱是他故意放在那儿的,为了试探他的诚实。后来,阿瑟一直在那儿工作到上完高中,他用自己的诚实在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再后来,他做许多事,也遭遇过许多失败,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糖果店学到的关于信任的一课。最终,他成了美国新泽西州曼哈顿航运线的老板兼一家大型卡车运输公司的总裁。诚实,使他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珍惜孩子的复活──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

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好“哄”,一旦“哄”出实话,要么立即让孩子屁股啪啪“开花”,要么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横眉呵斥。这样做的后果非常糟糕,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也称得上到了星级水平。从此以后,不仅家长的威信要大打折扣,孩子诚实的德行也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家长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一定会实话实说,一吐为快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诚实是人最起码的品格,从小就体验到诚实的唯力和实惠,他们今后的社会才可能有序,才可能繁荣和兴旺。

记者手记

西方有个说法,“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但是这个手段在当前的中国并不灵。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无信不立”。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人们对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这样一个观念的认识依然非常淡薄。对此,有人倡议设立“诚信日”,让诚信意识快速普及起来,让全社会都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信用问题,让“诚实信用”能够早日回到中国人的身边。

去年,当“诚信”被列为中国高考作文主题时,国人开始重寻和重建已然失落的信用传统的迫切心情再一次表露无遗。舆论对信用制度与体系建设的强烈呼吁和热烈讨论,特别是官方对此事以实际行动展现的积极态度,使“信用”成为近来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但是,真正寻回失落的信用传统,建立新型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决非一日之功、“诚信”出现在高考作文题目中,正是从侧面反映了重建和普及信用观念已成当前教育工作的要务之一。

所谓“诚信”,就是待人处事要诚恳、诚实、守信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天才就在你手里



易鸣



隔壁的小男孩亮亮常常会问爸爸妈妈:

“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走?”

“怎么前几天的月亮是圆的,今天的月亮不圆了?”

“月亮和太阳哪个大?”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有时候,奇怪的问题会把爸爸妈妈弄得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

碰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爱问呢?有的父母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耐心细仔地加以引导,打开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有的父母则怕麻烦,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结果是扑灭了孩子心灵中智慧的火花。

我们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首先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为了使孩子能自由活动,安心畅想,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友好的、愉快的、有鼓励性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气氛的环境。即使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和愿望,也应该让他明白:爸爸妈妈对这些想法和愿望还是重视的。应该鼓励孩子和父母对一些事情展开讨论。所谓良好的心理气氛,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珍惜孩子的独创性,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于简单的模仿和统一的答案,是发挥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总喜欢用自己的眼光代替孩子的观察,用自己的脑子代替孩子去思考,不许孩子越雷池一步,过多地让孩子机械模仿和重复,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环境。孩子往往在游戏、绘画、音乐或听故事等活动中,在心情愉快时,迸发出创造性。因此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地点和进行各种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孩子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父母最好在家里给孩子一个能自由游戏、阅读、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中父母可适当地给孩子以启发。因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试验、实践、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他学会思考的过程。

父母要懂得发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萌发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对事物好奇,才会产生思考和探索。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对什么都想了解,都爱问个明白。例如某幼儿园里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他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小朋友做游戏时,他却独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玩积木。他对老师说的话和集体的活动都没有反应,老师对他也大摇其头。父母则为他的“笨”而感到焦虑。可是带班的老师却不相信他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带班老师发现这孩子并不是低能儿,而是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这位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后,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的启蒙教育。后来这孩子逐渐改变了不合群的个性,智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见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父母还要教孩子学会思考。由于发展思维力是培养创造性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让孩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力和创造力。曾有一个作家,他在他的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每星期都带他到公园里去看蚂蚁、捉蝴蝶,带孩子到郊外去采桑叶、观察树叶和花草的变化。在每一次活动中,他都会提一些容易引起孩子思考的问题,如:“蚂蚁是住在哪里的?”“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有什么不同?”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来思考回答问题。同时也启发孩子自己提问题。当父母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爸爸)不太清楚,等我查了书后告诉你。而且要说到做到。这样也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看书能学到知识。

平时,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交谈,通过交谈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在和孩子交谈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当孩子碰到问题时,父母可为他提一些具体建议,启发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另外,孩子喜欢做游戏,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智力游戏,例如用积木搭出各种形状的东西,让孩子猜是什么东西。和孩子一起编谜语,比如有一位妈妈要她的孩子编“手”的谜语,经过讨论后,结果编出了许多有关手的谜语,如手会画画、手会为客人倒茶、手会拍球、手会洗手绢等等。孩子觉得很有趣,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应该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那么,为什么有的长大成人后有创造力,有的却没有创造力呢?这主要和父母及老师的教育有关。你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他的潜力就会被激活;你不培养他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萎缩。其实,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的。做父母的要加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家庭生活方式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李生兰



家庭生活方式(家长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所呈现的衣食住行、休息、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状况)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强化其有利因素,化解其不利因素,以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2000年4月,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为教师问卷,一份为家长问卷;5月进行了预测,后经修改,又于6月在上海随机抽取闸北、南市、浦东、南汇四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两所全日制幼儿园,每所幼儿园抽取1个班;由带班教师分别为每个幼儿的两份调查问卷写上相同学号,一份发给家长填写,另一份由教师自己填写。我们共发放家长问卷106份,获得有效问卷86份(大班22份,中班64份)。发放的1O6份教师问卷,全部有效。家长问卷由反映家庭生活方式的八个方面(休息、消费、饮食、购物、娱乐、学习、交往、劳动)的封闭式问题组成,每个问题有2~9个不等的答案,家长只要选择符合孩子情况的那个答案即可。教师问卷由反映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的五个指标(注意力、好奇心、求异性、探索性、坚持性)组成,教师据此对本班幼儿进行观察评价,选出符合幼儿基本情况的那个答案(很高、较高、一般化、较低、很低)。此后,我们还对一些家长进行了访谈。

一、研究结果与结论

统计结果表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很高”的幼儿有7名,占8%;“较高”的有21名,占24%:“一般化”的有41名,占48%;“较低”的有15名,占17%;“很低”的有2名,占2%。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与家庭生活方式有关。

1.家庭的休息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内容,睡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休息方式。调查表明,幼儿“独自睡”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来说,负面影响最小。家长让孩子独自睡觉,有助于其独立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2.家庭的消费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家庭的消费规模是其消费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对孩子的投资,并非是数额越大越好,只要合理安排,花费虽小,也能起到大作用。

3.家庭的饮食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家庭的饮食方式日益多样化,进餐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更为注重的是餐饮的环境和氛围。统计结果表明,家长“每学期1次”领着孩子去快餐店,对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大,消极影响最小。“炸鸡腿”“汉堡包”“土豆条”都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食物,但多吃油炸食品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家长在满足孩子吃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去快餐店的次数,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控力和坚持性。

4.家庭的购物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随着商业的繁荣,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各样的超市已遍布住宅小区,给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统计结果表明,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频率为“l周1次”时,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这可能是因为在超市这种环境中购物,孩子比较自由、轻松,主动性、积极性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幼儿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提篮、拿筐、推车,忙得不亦乐乎,独立探索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

5.家庭的娱乐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是家庭最普通的一种娱乐形式。统计表明,家长陪孩子“去公园”的频率为“l~2周五次”时,幼儿的创造水平处于“很高”“较高”和“一般化”上,而不会处于“较低”以下。孩子天性好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家长每隔1~2周,带孩子去逛一下公园,能够放松孩子的神经,使孩子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为创造性的发展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6.家庭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而且也出现在图书馆、书店、书亭、报摊等社会场所。统计表明,到书店去的频率为“l~2周1次”时,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家长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能够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这对“孪生姐妹”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7.家庭的交往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走亲访友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普遍形式,是家庭成员联络彼此之间感情的重要渠道。统计表明,家长“每周l~2次”“每月1~2次”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几乎是相同的,但如果把这种频率降低为“每学期三次”,甚至是“每年1次”的话,就不会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需要与别人交往,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幼儿也不例外,在与亲朋好友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学习交往的知识,掌握交往的策略,这有助于幼儿与别人合作创造。

8.家庭的劳动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在进行自我服务的基础上,他们还应该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统计结果显示:“清理蔬菜”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略优于“端菜”,这是因为“清理蔬菜”的劳动要比“端菜”复杂一点,幼儿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多一点,因此得到的创造刺激也就多一些;“洗菜”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洗菜时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水,能边玩水边劳作,感官能力、操作能力受到了锻炼。

二、问题与教育建议

1.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家庭生活方式不仅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家长自身素质的制约。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教育素质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创新能力,所以,父母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明确投资意向,对孩子进行适度投资,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养成风趣幽默的个性;丰富心理知识,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孩子,允许孩子参与大人的活动,与大人平等对话;注重增强自身的教育实力,认识到孩子“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启发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孩子的创造动机,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

2.形成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对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发挥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幼儿创新行为养成中的作用。

3.重视文化型家庭生活方式的构建。幼儿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活动等。要使家庭生活方式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父母既需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建立文化型的家庭生活方式,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例如,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和“去快餐店”的频率均高于“去书店”的频率。书籍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读书能帮助幼儿习得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建设文化型家庭生活方式的时候,父母不仅要不断开拓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及时帮助幼儿更新知识,为创造力的发展做好准备。

4.提升开放型家庭生活方式的质量。幼儿家庭的生活方式虽已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但其质量却不高。就拿家长带孩子“去超市”来讲,幼儿的创造性并未随着去超市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其实,超市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家长应“遇物则海,择机而教”,如和孩子比一比看谁先在货架上找出需要购买的物品,指导孩子对类似物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摆放所选的物品,要求孩子数数物品的总件数,估算一下物品的总价钱,学看到收银处排队付款,以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和推理能力。

5.尊重多样性家庭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有不同的影噢,只要是对幼儿有利的生活方式都应得到尊重和肯定:既要承认关注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发展的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也要接纳重视幼儿好奇心、探索性、坚持性培养的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既要认可把重心放在保证幼儿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也要肯定把重点定在提供幼儿活动材料和情景上的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应倡导家庭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使家长不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幼儿,不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幼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9 09: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