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管理好孩子的情绪锦囊



翟英 曾炜 李诺 毛群



AQ是与IQ相对应的。人类一直重视的智商就是IQ,但在IQ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情绪智慧,简称EQ。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出智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他推出的成功方程式是;20%的IQ十80%的EQ=100%的成功。

爱迪生在小时候被认为是个弱智儿,但这个IQ非常低的人,后来却成为了人类史上伟大的发明家,可见一个人的成功,IQ并不是唯一的标准。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诚先生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讲话中谈他成功的因素时,也特别强调除了客观性较强的智商(IQ)外,情商(EQ)的作用更大。

其实除爱迪生、李嘉诚之外,还有卡耐基、比尔?盖茨等享誉世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除了天资和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还是源于EQ。

EQ是与IQ相对应的。人类一直重视的智商就是IQ,但在IQ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情绪智慧,即情商(Emotionquotient),简称EQ。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他还推出了成功方程式:20%的IQ十80%的EQ=100%的成功。

在东方的教育体系下,IQ常常是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其实EQ在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占据了成功指数的80%。

IQ评判的重点──数理能力是用来解决抽象问题的,但人生中更重要的实际生活问题则要运用EQ去解决。

人的EQ萌发很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时期逐渐形成。0-5岁期间更是关键时刻,因为孩子脑部会生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其精密的演化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是情感能力的关键学习时期,这段时间积累的情感经验对一生具有持久的影响。

EQ和IQ

·IQ是一个商数,可以通过系统测试得到数值,并可从这个数值度量出IQ的水平;而EQ则是不能计算的。

·IQ受先天的因素影响多,后天改变比较难;EQ则可以后天培养。

·EQ比IQ更具影响性,EQ高,可以让IQ发挥得更精彩。

·即使IQ再高,但如果EQ低的话,也可能会因一时情绪失控而做错事情。

·EQ和IQ似乎很对立,其实不然,他们联系紧密。每个人都是他们的结合体,人们既需要提高自己的IQ水平,也需要提高EQ水平,两者不能偏废。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与否同时取决于两者。只不过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EQ比IQ所起的作用更大。

打造孩子的完美EQ

EQ和IQ相比,遗传成分要少得多,这可能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父母便获得了一次绝版的机会,来弥补孩子性格中的不足,为他们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高EQ孩子的特点

最早提出情商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梅耶教授,他在1990年把情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对情商做了更明确的说明,他认为情商包括5个方面的能力: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5.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拥有较高水平的情商,将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它是所有学习行为的根本。国外一项研究显示,要预测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表现标准,不是看小孩子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例如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当,并能克制不当行为的冲动……这些都是情商的基本成分。

一般来讲,高EQ的孩子都具有如下特点。

1.自信心强

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情商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不论在什么时候,目标为何,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和决心去达成。

2.好奇心强

好奇心是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想弄个明白。

3.自制力强

自制力就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是善于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有时是善于抑制自己不当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良好

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在与其他孩子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厌恶、破坏等)很少。

5.具有良好的情绪

高EQ的孩子活泼开朗,对人热情、诚恳,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许多研究与事实也表明,良好的情绪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

6.同情心强

同情心是指能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是培养孩子爱人、爱物的基础。

八大智能与EQ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八大智能理论中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与EQ的含义相近。

人际智能: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总体来讲,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内省智能:指个人自我了解、分析省思的能力,也就是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价值很敏感、有发展良好的自我感觉、有直觉能力、会自我激励、懂得设定目标并自我完成。也就是孩子学习了解包括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情绪、动机、兴趣和愿望,以及自尊、自省、自律、自主等的能力。总体而言,就是了解自我、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培养10大特质,造就孩子高EQ

王秀园认为,每个人的EQ都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完美的,成熟的。EQ是可经由后天的有意培养和训练来完善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即高EQ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情商的早期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最佳的培养时机是从0岁开始。在情商的早期培养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0~5岁是培养孩子高EQ的关键时期。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建立我们已有的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l.培养孩子自知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父母每日抽点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坦白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培养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而是要靠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当孩子学业有进步或其它表现良好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度的赞美,以此来鼓励孩子,令他更加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3.培养孩子自尊

要孩子尊重自己,父母要先尊重他们。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满的行为或表现,父母也不宜对他作出无情的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地给予他们引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还是关心和爱护他们的。许多父母无意间在亲戚朋友面前责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自尊尽失,还会破坏亲子感情,更甚者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4.培养孩子自控

假如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容易发怒、生气,这是EQ低的表现,这样不单会令人处事失去理智,不能冷静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久而久之,身体还会出现高血压和癌症等疾患。父母要孩子懂得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波动,自己也要懂得自控,控制怒气,要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

5.培养孩子自在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天分,如运动、语言、音乐等,父母要协助孩子发掘他们究竟擅长哪一方面,并要好好培养,这样,让孩子发挥所长,能使他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自我激励,向更高目标迈进。不过,在用心培养孩子的同时,切忌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压力之下的孩子身心都很容易受伤害。父母要教导孩子能面对逆境和失败。

6.培养孩子自律

培养孩子自律,除了要教导孩子遵守家庭、学校的规矩外,还要培养他们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因为这种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踏入社会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7.培养孩子自理

自理,就是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如自己做功课、整理书包、收拾玩具。训练孩子自理,不单是孩子成长迈入独立自主阶段必经的过程,还是培养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孩子料理自己的能力愈高,对自己的信任就会愈大,便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8.培养孩子欣赏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可是,并非每个孩子都懂得欣赏自己,有时候,用心去完成一件事情,非但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反而还可能受到许多批评,令自己信心大失,所以,父母要指导孩子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成功。

9.培养孩子负责

培养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和承担后果,是父母们在培养孩子高EQ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孩子理性、成熟的表现。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必大声叱责,令他觉得大伤自尊,而是应该给他分析错误所在和要改善的地方,好让他不会重蹈覆辙。

培养孩子有责任心,就要从小教育他们诚实,并且父母要做到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诚实、责任心的理解会有所改变,但父母对孩子的标准不应有任何改变。

10.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这是基本的人际关系技巧。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有能力从细微的讯息去察觉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是绝对不够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认识宝宝的情绪成长里程 为孩子高EQ打好基础

要让宝宝有高的“EQ、好的情绪,爸爸妈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过程。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他独特的情绪、心理特征,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情绪,知己知彼,然后对症下药加以适当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情商的孩子来!

0~l岁的宝宝

宝宝出生后的一年,是他一生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父母应经常与宝宝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探索世界的要求。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时,孩子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他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岁的宝宝

2岁的宝宝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宝宝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了,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他的情绪也大多是冲动性的,容易兴奋,感情起伏大,“愤怒”的情绪多。

总的来说,这个年龄的宝宝处于把他刚学会的情绪加以强化、固定的阶段,他会把情绪分得更细一些,如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

父母应帮助宝宝把良好的情绪加以强化和固定,鼓励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但对于宝宝的不良情绪则要加以疏导。

3岁的宝宝

与2岁的宝宝相比,3岁孩子的情绪稳定多了。不太哭闹,因为他已经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要求。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仍然动不动就发脾气的话,爸爸妈妈就应该自我检讨一下了。

在情绪的表现方式上,3岁的孩子会采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宝宝尖声大叫,说明他很不高兴;而有打人举动,则是心情已经很恶劣了。

此时孩子的感情非常丰富而且敏锐。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见母亲情绪不好,也会安慰妈妈说“妈妈,笑笑。”

宝宝开始懂得合作的道理,爱讨人喜欢,独立性增强,容易产生嫉妒的感觉。此外,这个阶段的宝宝也有了对“美”和“幽默”的感受力。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感受各种情绪的机会,还要善于引导孩子丰富且敏锐的情感。引导孩子的情绪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4~5岁的宝宝

4岁的孩子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因为对事实与虚构还分不清,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并不知道说谎是错误的。出于好玩,他还可能学会了骂人。这时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耐心。

总的来说,4.5岁的孩子情绪稳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为与人接触多了,人际关系较以前广泛,孩子有了社会性的发展。孩子的人际关系又分为:亲子关系、幼儿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如果孩子害怕老师,可能会对以后的上学产生情绪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

无论哪一种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都或多或少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

孩子的EQ深受父因影响

爸爸内向寡言,孩子很可能也是一样;妈妈个性开朗,孩子很可能顽皮可爱。可见,孩子的情绪、性格与父母很有关系。人的个性与先天遗传有关,但国内外专家均指出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重要,尤其是父母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生活。

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必须要父母的配合和推动,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丹尼尔?戈尔曼在书里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养EQ的第一所学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他发现每个人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感的能力,比IQ更能决定你生命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而这种能力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情绪辅导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类型,这种父母在情绪的世界里可以为孩子做向导。他们除了接纳孩子之外,会进一步规范孩子的不适当行为的限度,并教导孩子如何调整他们的情绪,寻找合适的发泄管道,以及解决问题。

情绪辅导五部曲

1.察觉孩子的情绪

2.了解孩子的情绪

3.确认孩子的感受

4.协助孩子表达情绪

5.为孩子设定限制

实验表明,以上方法还是很有效的。但能否做到,关键在于给孩子一个温暖家庭的同时,时时刻刻要记住,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要改变孩子,必须先从父母做起。

不应该忽视的角色:父亲

人们常常以为孩子的幼年时期受到母亲的影响较大,同时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培养孩子的责任往往大部分落在了母亲身上。然而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的幸福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是在与同辈的关系以及校内的成绩等方面。

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加持久。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不够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而对于女孩来说,父亲的存在对她的学业和日后职业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她们正确处理与男性之间的关系。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更提醒家长:孩子的社会性要靠父亲来培养。因此,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父亲应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的特征说明,母亲教育的痕迹很浓,而父亲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

·父亲经常性地给宝宝洗尿布、洗澡,其实是对宝宝的一种心理暗示,是他们良好关系的开始。

·如果父亲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较长,玩耍的次数较多,宝宝就不会怕生,哭喊的次数也会越少。

·父亲与宝宝做游戏时,可以选择些稍具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游戏,当A宝宝感到有困难时,尽量不要代劳,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专家

王秀园 美国多元智能与课程研发协会会员、教授专业心理咨询顾问

徐光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授

黄沛玲 香港快乐人生培训中心行政总监资深儿童及亲手教育工作者

卢  元 湖南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教孩子做个勤俭节约的人







据报载,江西省某小学为了使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不乱花,办了个“儿童储蓄所”。该校在储蓄所“开了户头”的学生竟达90%,全校1000余名学生,存款额达4万多元。小银行成了大银行,教师们始料不及。

这个“纪录”后来多次被别的调查报告打破。

这么多钱哪里来?一是来自压岁钱。一到春节,孩子拜年,长辈们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出的压岁钱动辄上百无,仅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少孩子就成了“千元户”。二是来自“奖金”。二年级学生周某,期中考试语数均考了100分,他的父母、爷爷、妈妈层层颁奖,一次性得了奖金60元。三是来自平时数额不等的零花钱。

孩子手头有了钱,就想着花。除大笔的压岁钱上缴“家库”,其它基本上由孩子自行处理。

据北京市的调查,现在入幼儿园的孩子大约人均月消费已突破双职工户收入的50%;中学生更高,已达65%。

南方某省有个“大款”,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帐上。从此,孩子“牛”气十足。在家里,生活起居由保姆侍候;在学校,值日、作业雇人完成。结果这位原来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很快在学校里存款成了第一,学习成绩也成了第一──不过是倒数的。

结局被印度作家泰戈尔言中:“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

家长们真的那么有钱吗?让我们来听听做父母的说法吧,“即使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原来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

很明显,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处理得不好,孩子就会一切向钱看;就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就会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尽点义务,甚至走上邪路。

如此的话,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丧失。

社会将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今非昔比,到底要不要讲勤俭节约?答案是肯定的。

怎样教孩子勤俭节约?我们先看看欧美国家的情况。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比我们高出许多,但是在教育孩子怎样节俭方面也可能比我们高明一些。

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要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有钱难买幼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在具体培养方法上,建议家长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第一,父母自身要勤俭节约。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影响下,一时节俭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

第二,指导如何用零花钱。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止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可少给些,时间间隔可短些,随着年龄增大,一次可给得稍多些,时间间隔也可长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给一次。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帐,过几天查一次帐,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第三,要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历史上的陶侃(东晋时大官)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

第四,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讲节约,衣服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穿,人离去灯要熄灭,等等。

第五,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将破皮鞋当柴烧。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最后,要培养孩子理财投资意识。新加坡的青少年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是首屈一指的。“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始终牢固不变。由于社会、学校合力引导孩子学会花钱、学会节俭,他们都很会存钱。教育部和邮政储蓄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储蓄运动,每年的运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如:

──1990年:现在节省,终身受益

──1991年:储蓄的将来计划

──1992年:积少成多

……

而我们很多父母鼓励孩子把钱放进储蓄罐,等到一定时候,打破罐子得到一笔不少的钱财,却少了利息。我们不妨给孩子办个零存整取,或搞个贴花储蓄,这些不但有储蓄效果,还能得到一笔利息。有没有投资意识,具不具备理财本领,对跨入新世纪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谈谈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一实验幼儿园 赵爱军



幼儿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但与幼儿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具体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年的跟踪研究,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恒心,是否具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的意志和性格。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奋。”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许多人还未充分认识到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只是片面地看重对幼儿进行智力、技能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使幼儿兴趣没有更好的开发,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对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良好的活动动机和学习动机

幼儿时期,是天真好奇、主动探索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注重激发幼儿活动和学习的愿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此基础上,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更高级的活动需要,不断提高他们活动的水平,在活动中挖掘发挥幼儿的巨大潜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实践证明,充满好奇、兴趣广泛的幼儿,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游戏,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较强的克制能力和顽强的精神。因此,我们应从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出发,让幼儿产生良好的愿望,如孩子们经常说,我长大了想当医生,我想当演员,我想当科学家……那么教师就应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兴趣

幼儿兴趣不是天生的。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启迪幼儿积极思考,是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幼儿认识磁铁,教师就要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磁铁、铁针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发现磁铁的秘密,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再如幼儿对数的认识与计算的知识能力和形成,也要依赖幼儿在具体物体操作过程中的获得与发现,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各种条件、环境,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提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操作,大胆创造,使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发展。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定的环境条件使人产生一定的兴趣,心灵单纯幼稚的幼儿更是如此。特定的家庭环境,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必然形成幼儿特定的兴趣,爱好读书学习的父母,其孩子大多对书本也有较浓厚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的家长,其孩子对体育活动也产生很大的兴趣。反之,家里经常聚众打麻将、玩牌的家庭,其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丰富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通过各种游戏可激发幼儿交往、建构、音乐、绘画、观赏等方面的兴趣,例如幼儿园开展的“儿童医院”、“苗苗餐厅”等,可先让幼儿分组准备游戏用品,如建筑组负责搭建医院大门和工作室,手工组负责准备人民币、处方等。在游戏中通过各角色(医院与病人)的转换,使幼儿的观察、组织、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幼儿再为医院开设音乐休息室等,以满足幼儿更高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自然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国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早就强调过“热情”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他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尚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工作、学习和劳动的巨大动力。我们要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

人的童年应该是经历培养情感的学校,这个学校首先就是家庭,因为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人们美好情感的肥沃土壤。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给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坐到这里来吧。”另外,要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了。总之,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最初的美好情感,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对孩子的利己情感一味迁就。教育孩子好吃的大家分享,可是看到孩子不乐意,就不再坚持了,长此以往,就会强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偏离,长大后成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人。

四、注重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培养和教育形成的,它对幼儿智力、体力、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意志的强与弱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意志的培养。以生活制度为例,规定合理的制度,要求幼儿必须遵守,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是十分重要的。如马卡连柯指出,规定儿童在一定的时间起床,是对于意志的最根本的训练,它可以改正在被窝里幻想的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对幼儿的意志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坚持”二字很重要,幼儿什么时候能真正坚持体育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就坚强了。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形成自信和不畏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必立即出面解围,要给他们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时,应鼓励他们再想想办法,胜利往往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幼儿成人后能否成为有用之才,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8位考生特点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共同特点为学习有毅力、勤奋、刻苦、独立思考,碰到困难能坚韧不拔。有人曾经对7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分析研究,发现70%以上具有胆大妄为、虚伪好胜、懒散、容易冲动的性格,其中开始不良习惯行为的,6岁以前有29名,占41.43%,6~8岁41人,占57.58%,由此说明,必须从早期抓好幼儿性格的培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注重早期智力开发,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他们领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教会幼儿阅读、唱歌、跳舞、讲故事等,使他们生活的非常快乐,孩子就会养成朝气蓬勃、快乐向上、好奇求知的优良品格。精神生活丰富的孩子,整天从早忙到晚,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没有精神生活的孩子,那怕生活再优越,也会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乐趣。

2.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是父母的爱,是家庭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因此,家长要懂得怎样爱孩子。家长应变“血缘爱”为“教育爱”,尽量爱而不露。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点皮,父母虽然也心疼孩子,但表面却很沉着镇静地把孩子扶起来,并安慰孩子:“擦破点皮没多大关系,上一点药马上就会好起来的。”那么孩子也会把摔破一点皮看成不以为然,形成一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非常勇敢的性格。日本有一种说法:“溺爱子女的家长是一群唯命是从的大臣,簇拥着一个愚蠢的国王。”溺爱严重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妨碍智力进步,而且有损身体健康。总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沐浴下的孩子,将获得最多的幸福和优良的性格;而把孩子当玩物笑料或出气筒,易使孩子怕生、害羞,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失去独立人格,甚至产生对环境的敌视心理。其次,家长要首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一点尤为重要。

3.发挥教育功能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在幼儿良好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优良性格,通过具体的活动,具体的形象典范,使幼儿产生道德体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于幼儿性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好表现,要及时加以研究指导,防止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

有人说“天才就是毅力”,这就是说“毅力”(属意志)这种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就是说“勤奋”(属性格)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人说:“天才就是入迷”,这就是说“入迷”(属兴趣)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爱因斯坦曾把人才成功,比喻为一个著名的公式,其意义可理解为:人才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因此,对幼儿智力开发过程中,重视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早期教育的热点冷看



王曙光



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教育非但在性质上越来越重要,在年龄上越来越提前,而且,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时尚的“时尚”,正以春风之势燎原于中国,眼下,你倘不谈教育,倘不谈早期教育,跟彼时的“文盲”又有何种区别?所以,教育是一个很时尚的谈资,也是现代人的标志之一。

全民重教当然是好事,问题在于,教育家眼里的教育是树人,企业家眼里的教育是市场,而更多百姓眼里的教育,就像我们的心情,复杂得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了。但,关于教育的话,却是不得不说清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在教育问题上,现在有许多人认为真正重要的阶段并不是大学,甚至也不是中学和小学,而是在学前,更有人直截了当地指出,应当是0~3岁,这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我以为,0~3岁的“早教”,比传统的“幼教”更注重启蒙期的提前,在“养”的过程中更多注入教育的元素,重在人之初的资源性开发。而幼儿园的教育发展,也正以托幼一体化为方向进行。之所以提出人的“0岁战略”,说明人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偏了向的重视

“让孩子在0岁起跑”,我当然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我却不赞同很多人眼下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就能进行早期教育了。这就像我们都知道吃饭对人的重要意义,但偏巧有许多人不是因为没饭吃而饿死,却是吃得太多太饱而得病。

我们的早期教育刚刚开始,却已经很难分辨什么是正道、什么是歧途。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长期的习惯中已经成了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不是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有一种东西流行,我们很快会跟风。就像挤公交车,生怕自己不用力会赶不上趟,却忘了看一下自己挤的是几路车。

──早期教育太重要啦,我们小时候就是因为没条件接受这样的教育,才吃了那么多亏,今天你们做爹妈的其他可以省,但教育千万不能省,小孙子虽然才2岁,但也得多教育教育,钱不够,我出!

这是一位爷爷在听说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在儿子和媳妇面前的指示。

──咱楼上那孩子才3岁就上了电视,能认好多字了,咱狗儿咋就比不过人家呢?将来不会是弱智吧?老师,您说该怎样早教呢?收音机里有讲座,我都录下来放给宝宝听行不?

这是一位外婆焦急的心情,为了赶上楼上那孩子,她都快神经衰弱了。

──哎呀,宝宝宝宝,树不是这样画的呀,老师怎么教你们的呀,快照妈妈的样子画,好好练,长大当画家噢!

这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辅导3岁孩子的“回家作业”,每天如此。

……

我看到太多太多这样充满“中国特色”的早期教育现象,教识字、教数学、教美术、教音乐、教外语,凡是大人具备的能力,都想教给0~3岁的孩子,包括,大人不具备的能力,也请人教给孩子。

这是一个让孩子圆大人梦的时代。

生存,竞争,出色,成功,优秀,发展,出名……这些现代名词给我们家长太多的刺激,以至于他们生怕与平庸、落后、淘汰这些可怕的字眼沾边,谁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谁都知道独生子女早期教育的极端重要。因为对家长来说,只有一次机会。

于是,我们在家长房里贴满了汉字、数字和ABC,挂满了美丽的图画,宝宝的父母们在辛勤工作之余,急匆匆去“蒙台梭利”、“瑞吉欧”那里搬回一些能让孩子聪明的法宝,或是到处赶来赶去听专家讲座,以求茅塞顿开,或是报名参加各种亲子活动,以图融入群体……

我无意列举这些选择的非合理性,毫无疑义,这些选择都是现实的,也是需要的,但作为孩子的家长,千万不能仅模仿了方法而忽视了正确的观念。对于日趋红火的早教“市场”,你得学会选择才行。

我们有一些大款,很有钱,但没有闲,他们对教育又很“重视”,于是,“花钱买教育”就成了他们的选择。请看:一个2岁的孩子居然用两套人马伺候──一套人马提供生活服务,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这是生活服务员;还有一套是家庭教师。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必须把教师请进家。既有服务员又有家庭教师,真正的双轨制。这个家庭走进去很热闹,像一个群体。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众人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一会儿要喝水了,生活服务员赶紧过去;孩子要念外语单词了,自然是家庭教师的工作。而父母呢?作壁上观,远距离地看两套人马操作自己的孩子,很满意,因为他们配合得很协调,对他们的孩子既有爱心又有耐心。一高兴,大款便吩咐手下给小保姆办一张机票,春节回家不用挤火车了,而教师则是一个红包。我看着这一切不免吓一跳,这完全是在例行公事,而不是家庭生活,更不是什么“超前的早期教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一些人的眼里,钱可以办到一切,包括教育,包括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中国的早期教育刚刚起步,却已陷入了沼泽。这个沼泽不是别的,恰恰是缺少合格的父母!

没有合格的父母,就没有真正的早期教育!因此,早期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家长的再造!

解读早期教育的本质

有的专家说,早期教育主要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教和不教真是大不一样;有的专家说,智商和情商需要同步培养;还有的专家采用了另外一种独特的做法:实验了再说。

我个人认为,教会孩子“1+1=2”并不是早期教育的本质,让谁跟孩子在一起,这才是早期教育的关键。甚至可以这样说,经常跟0~3岁的孩子在一起的人,他或她既是早期教育的教材,也是教师,而且是孩子最需要的伙伴,他或她几乎是孩子的一切。忽视了这个是本质的因素,任何人为的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都像“油水关系”,很难融为一体。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0~3岁的孩子无法选择,他只能接受,哪怕他是一个天才,他也只能接受父母给他的安排。我们请小保姆带孩子,孩子就接受了小保姆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小保姆的声音、语言、待人处事的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喜怒哀乐,孩子对这一切进行零距离的“早期学习”,这些因素将给孩子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任何早期的信息都会成为深深的痕迹,说到底,0~3岁的孩子,他的思维并不是大人“1+1=2”这样刻意教出来的,更多的是他自己感受的,是他对环境的感受促使做出反应。他不像我们上课,我们听了课以后马上会记录,马上会形成自己的思考,马上会提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而0~3岁的孩子不会这样想,他只能靠一点点感觉。所以,大人就是早期教育的教材,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教材。我们让什么样的人跟孩子做伴,这就是早期教育。

培养“会拍皮球”的家长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有钱没钱不是决定的因素,有心无心,是否悟出真谛才是关键。

轻轻地拍皮球,皮球懒懒地动一动;使劲拍皮球,皮球蹿得比人高──早期教育呼唤能“拍皮球”的家长……

如果把善于早期教育比喻为会拍皮球,那就千万不要到处找书看、查资料、找“权威”。这些需不需要?需要,但你现在最需要的,是面对孩子去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培养一项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父母必须具备的“悟性”。在早期教育中,悟性起着最关键、最本质的作用。你有再多知识,可是你缺乏悟性,面对0~3岁的孩子,你很快就会一筹莫展。孩子不理你,你的知识对孩子没用。你往往不如小保姆,她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可是她很会哄孩子,孩子会跟她很亲热。遗憾的是,小保姆的局限正是只会哄孩子,而不是开发孩子。所以,我们的早期教育就是要弥补这两者的不足:既要能哄孩子,更要开发孩子。

那么,面对0~3岁这样弱小的孩子,早期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呢?

发现孩子──这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中国家庭教育的缺陷,是父母对孩子缺乏人文关怀,缺少对孩子的真正了解和发现。我们更注重的,往往是物质生活的关照,甚至生活一辈子,父母还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代沟由此而生。因此,0~3岁孩子的家长,请你们一定要注意孩子多方面的变化,把“发现”作为头等大事来进行。

发现什么呢?

第一,发现孩子身体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为什么0~3岁期间的身体变化要作为发现的第一要素?因为他是“新人”,从胎儿到婴儿,仅仅一个字的变化,胎儿从母体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人,他的变化太大了。可以这样说,身体成长是其他成长的基础,比如智力,比如情绪,都离不开身体的成长。但要注意一点,切莫把身体的成长当成惟一的成长。我们在旧时的家庭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用尺去量孩子,用杆秤去称孩子,一看他长个了,增重了,这喜坏了大人,连连说“养得好养得好”!我们是否想过,孩子其他方面的潜力,因为大人的疏忽,恰恰流失了呢?养是教的基础,教是养的发展,教养教养,真的是很科学的提法。要认真分析孩子长身体的过程中,是否接纳更多种类的食物,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进食习惯,运动量是否足够,睡眠质量如何等等。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长得快或慢,这应当引起父母的思索。

第二,发现孩子的行为变化。孩子很小的时候,反应不会很主动,经常是一种本能在起作用。但婴儿的成长以天计数,一天一个样,渐渐地,他的反应就复杂起来了。比如,起初他的小脚去踢某一样东西,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后来,他发现了踢的过程很好玩,很好奇,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行动。他有意要去踢这样东西,如踢了摇篮发现随着摇篮的晃动,系在摇篮上的气球也会晃动,他不但好奇,而且开心。千万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动作,这个变化很了不起!这是真正的自主性学习和实践!发现了孩子的行为变化,我们会懂得在早期教育中,应该不断开发婴幼儿在行为变化中的认知能力。

第三,发现孩子的表情变化。表情变化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反映,越小的孩子,表情的可信度越高。发现孩子,不仅仅是发现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变化,也要观察他的快乐指数。表情丰富的孩子,通常智力不会低下。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来说,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孩子的表情,会告诉你他此刻的心情,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太需要父母去读懂它了!

如果说早期教育有什么可以复制的方法的话,我想,最重要的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家长的悟性就是在观察中培养的。也可以这样说,家长对孩子的观察是不能替代的。如果你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就会得到很多发现。然后,尽可能多地把你的观察记录下来,所谓“记录记录再记录”。记录可以有几种方法:最简单的是纸和笔。把每天孩子的身体、行为、表情变化记录下来。除此之外,录音机可以进行声音记录,摄像机和照相机可以进行图像记录,都是必要的手段。哪种记录的形式最好?三种形式都需要,这样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系统。文字记录是细腻,录音记录最动人,图像记录最直观。这样,才是真正的成长记录。教育你的孩子谁最权威?你,孩子的父母!当孩子3岁以后,你拿出满满一抽屉的记录资料,没有人能和你相比,任何一个专家都会向你讨教,因为,你记录了孩子的成长。你在记录之余,又创造出很多新的方法来实施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你是真正的专家。

作为有悟性的家长,你应当明白正确的观念有多重要,它是“将”,而方法只是观念的“兵”,这个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调错。所以,我还是要再次强调我说过的几句话。

教育之道,在于知识之外,又在知识之上;

如果教育缺乏了思想,任何设施的先进就体现不出先进,而落后则是真正的落后;

成人的每个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的说明书;我们需要的教育,实际上是和孩子共同营造一个发展的环境,然后一起成长。

说到底,早期教育是一种零距离教育,特别需要我们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一旦形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具有发展性的亲子关系,早期教育也就在其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家庭教育的特点







l.全面性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一是指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二是指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必须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例如生孩子等。总之,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比学校教育要广泛得多。三是指参与人员的全员性。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就必须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完成家庭教育的义务。

家庭教育的极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一个合格社会成员,必须接受全面教育。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家庭教育都有责任使其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这一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2.广泛性

家庭教育的广泛性是指家庭教育十分普遍。家长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随时可见,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趋向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即使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对其子女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家长对子女择业。待人处世、社交、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家庭教育没有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学制。家庭只有自然的条件,难有人为的选择。特别是家庭关系,是天然造就的,不能更改。

家庭教育复杂性的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求不一致,经常陷于“教而无效,放而不忍”的困境。左邻右舍对孩子的影响有好有坏。从目前我国的居住条件来看,很难做到象孟母三迁的事实。这就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

4.渗透性

渗透性也可称感染性。家庭教育的渗透性是指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统一性决定了家庭经济状况。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家长的爱好等都会耳儒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特别是父母的思想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

5.灵活性

家庭教育不象学校教育那样有课堂、有教材、有系统。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通过生活实践或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孩子进行教育,方法十分灵活,易为孩子所接受。

6.权威性

这里的权威性主要指血缘伦理的权威性。是一种特殊的权威性。家长有一般教育者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存在着经济与生活的信赖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权威性,不但有一般的教育力量,而且天然地带有亲情色彩。权威有着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7.针对性和及时性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特殊关系,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子女有什么想法都愿向父母倾吐。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少有戒心,因而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表现得最真实、最充分。所以,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秉性、脾气摸得十分透彻。“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为家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

8.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长期性,是相伴人生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受家庭教育。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人生。如果家庭是一种民主类型,已成为父母的人,还会经常从孩子的言行中受到教育。

9.继承性

继承性也可称为延续性。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后代,用从父祖辈那里接受影响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去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家风”、“家业”就是继承性的一个说明。

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对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造就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特殊才能的家长,应努力把家庭建成造就特殊人才的摇篮,为社会造就更多更好的具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宝贵人才。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既有对家庭教育的宏观研究,又有对家庭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既有对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又有对家庭教育实际操作技能的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



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 张明红



由于正规的阅读(包括成人和中小学生的阅读)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因此,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把它与识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做提前开始的对婴幼儿进行的识字教育;也有人认为学前阶段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而阅读是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学前阶段不必操之过急;还有人认为,所谓“早期阅读”就是看图讲述,因而在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上常常混为一谈。近年来,我国幼教界开始关注早期阅读问题,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纷纷上马搞早期阅读,然而,由于在早期阅读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在幼教界形成趋向一致的认识,人们对早期阅读方面的种种不同认识,导致了早期阅读问题上的种种误区。这引起我们的思索。本文仅就早期阅读的一些界面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婴幼儿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至于早期阅读在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基本上达成共识。下面主要就早期阅读活动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讨论。

一、早期集体阅读的效应

有关研究告诉我们,学前期集体的早期阅读活动至少可以发生三种效应:

(l)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布兰?维尔,1994)

(2)婴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3)在适合婴幼儿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某些婴幼儿阅读的特别需要,以便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莫拉,1986)

二、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吗?

在早期阅读问题上,早期识字问题历来是不可回避的敏感问题。在学前期开展早期阅读有否可能性和必要性?它与早期识字的关系如何?历来是幼教同仁持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不乏反对者,也有赞成者。反对者认为:所谓早期阅读实际上就是早期识字,把小学读写任务提前至托儿所、幼儿园,它加重了儿童的负担与压力,甚至助长婴幼儿的厌学情绪。也有人认为:早期阅读主要是提高婴幼儿看图说话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提供婴幼儿视觉识别并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应该避免出现文字识别现象。因为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孩子是很难学习与掌握的。孩子先学说话,大了以后再教他认字读书。苦孩子尚不会几句话,父母或成人是断然不会教他识字的。赞成者认为:早期识字势在必行、因为婴幼儿已经具备识字的生理、心理机制,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婴儿在没开口说话之前,能够教会他们认识和分辨约200个汉字。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内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与方式,有些托儿所和幼儿园大批地、正规地组织婴幼儿识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不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但是,有些老师在组织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故意回避文字的接触是愚蠢的做法。换言之,早期阅读决不等同于早期识字。

三、早期阅读应何时开始?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即能分辨不同形状的物体与图案,而且对诸如人脸、靶心图等既和谐又相对复杂的图形尤为偏爱。此外,婴儿在四个月左右就能区分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看来,幼小的婴儿具有一个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精细复杂的分别,并非因为他们具有对图案或面孔的特征进行这样那样分析比较的才能,而是,由于他们在反复观察的过程中,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心理学家把这种掌握事物的方式叫做“模式识别”,并认为三四岁以前是发展的“模式”时期,此阶段婴幼儿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成人的想象。依据这一思路,进行早期阅读向婴幼儿灌输某些今后有用的、有价值或难度较大的书面语言知识和行为模式,是极其必要的。另外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的成熟和机能定位来看,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回后部,即顶叶──枕叶──颞叶交界处的角回,从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应在说话中枢之前基本发育成熟。新近的有关研究也证明,儿童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和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此时的婴幼儿虽然还不能分析、理解和领会,但却能够把一切事物及相关因素都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接受下来并印在神经网络里。汉字能早期识别,其道理就在于此。心理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婴儿开始说话之前就能学习认字。因此,我们认为,婴儿月龄为2个月时,即可以进行适宜的阅读教育,可以赶在反抗期前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早用阅读“读”什么?

早期阅读中读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而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内容的过程。

早期阅读的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使他能够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也能够使他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而且可以丰富应有的词汇,提高对于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有利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1.提供具有表意性质的,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

从学前儿童认识的特点出发,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一般而言,图书是书面语言的载体,但学前阶段儿童阅读的图书是由文字和图画两种符号构成的,具有图文并茂的独特内容。

同时,图书中的文字具有实在意义并有一定规律可循,能帮助婴幼儿形成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从这样的特点考虑,学前儿童接触的图书应是他们已有概念的文字代码,即书面语言能够即刻引起他们接通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这样也有利于幼儿逐渐认识到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另外,学前儿童接触到的图书应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画面要清晰,主要感知对象突出,减少无关刺激物对婴幼儿注意的干扰;语言要浅显,生动,有趣,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2.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婴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而需要向婴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婴幼儿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例如,在布置活动室角落的墙饰时,适当配上文字,诸如“积木角”、“娃娃家”等文字标签等,不断更新图书架、图书角的内容,注意提供充足的图书阅读时间,并及时指导孩子阅读;如学习‘休”字旁的汉字时,将与此有关的家具都贴上相应的汉字,以帮助幼儿集中获得这些文字的信息。凡此种种,主要目的在于充实环境中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量,使婴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

3.提供全方位的早期阅读经验。

在学前阶段,我们为婴幼儿提供的早期阅读内容包括三个块面的阅读经验。

(l)早期图书阅读经验

A、翻阅图书的经验。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规则方式;

B、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

C、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知道是在讲故事的内容;

D、图书制作的经验。知道图书上所说的故事是作家用文字写出来的,画家用画表现出来,最后印刷装订成书。儿童也可以自己尝试做小作家、小画家,把自己想说的故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装订成一本图书。

(2)早期识字的经验

A、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来,可以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

B、理解文字功能作用的经验。如将想说的话写成文字的信,可以寄到别人手中,再转换成口头语言,别人就明白写信人的具体感受;

C、粗晓文字来源的经验。初步了解文字是怎样产生的,文字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

D、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并可与其他符号系统转换的经验。如认识种种交通与公共场所的图形标志,知道这些标志代表一定意思,可以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E、了解识字规律的经验。在早期识字学习中让婴幼儿明白文字有一定的构成规律,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更好地识字,例如“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木”有关;

F、认识一些常见的汉字。

(3)早期书写的经验

A、尽管学前阶段不要求学习写字,但是获得一些有关汉字书写的信息仍然必要,主要在幼儿园中大班进行,这有助于婴幼儿为进入小学后正式书写做好准备。

B、知道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如汉字的上下、左右结构等;

C、了解书写的最初步规则,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基本笔画;

D、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

E、学会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包括坐姿、握笔姿势等。

五、早期阅读怎样“读”?

1.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

托儿所、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从三种角度签合: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整合;二是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整合;三是静态学习与动态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2.教师直接介入阅读过程。

婴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言语讲解是儿童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儿童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教师和婴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带领婴幼儿阅读、指导婴幼儿阅读的条件。可以和婴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人手一册图书来阅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婴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婴幼儿明确阅读内容,并正确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相关活动。

每一次阅读内容均有一定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当组织婴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可以灵活采用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着重帮助婴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够引导婴幼儿深入掌握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所学的书面语言的印象,各种活动方式都可以在这一环节的组织过程中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引导儿童学纲琴刍议



岳阳师院音乐系 胡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再加上近年来市场化了的大众传媒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不同人群所作的音乐“扫盲”,使得人们对西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井产生了让自己孩子学习西方音乐及乐器的兴趣。同时,由于我国的年轻音乐选手们近年来在国际大赛上频频摘桂,反过来更刺激人们让孩子学习西方音乐及乐器的积极性。富裕起来的人们不惜金钱对孩子进行钢琴音乐教育投资,钢琴这种高雅昂贵的西方乐器,也不再是旧时的王谢堂前燕,而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买钢琴、学钢琴“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不少儿童半途而废,结果,使家中的钢琴仅仅成了一件高档时尚的摆设;一些很有资质的儿童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却学无长进,老师、家长、儿童都很困惑;还有一些儿童,今天学钢琴,过一段学画画,再过一段学舞蹈,兴趣不断地转变,到头来孩子一无所成,家长却浪费不少投资,等等。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谈谈一些方法供家长、同仁们参考,以期对儿童钢琴教学效果的改善有所裨益。

一、与孩子一路同行──家长的正面参与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许多音乐家的成功与其父母的积极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家长的影响和鼓励可以让孩子对严肃的音乐迸发兴趣,将孩子带入音乐世界会使孩子的生活更丰富、更幸福。

l.家长既是陪练又是教练。参与到老师给孩子的授课当中是必要的。孩子越早学琴,家长就得越多地介入,以便帮助孩子理解、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和完成孩子的练琴作业。有的家长因各种原因找亲朋好友代替自己接送孩子学琴,这是错误的。有一条众所周知的铁律: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回报多少。想省心不费力,就干脆别让孩子学钢琴。在儿童阶段,自觉性是靠不住的。同时,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家长的笔记会为下课后孩子的练习提供莫大的帮助。再则,家长的参与也便于和老师全面及时地交流,有效地控制孩子的学习进度。

2.杜绝消极批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消除孩子练琴的思想负担,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不但要鼓励成绩,还要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鼓励。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孩子学琴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努力的程度和持之以恒,而不是眼前的成绩,鼓励是让孩子努力学习的最佳方法。即使是天才也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才,更何况我们的孩子绝大部分并不是天才呢?当孩子弹琴听起来好像是在“打铁”时,我们也应当表现出兴趣。如果我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用挖苦甚至刻薄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学琴,孩子会变得胆怯,没有自信,而逐渐失去学琴的兴趣。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时,那么,此时是我们提供帮助、支持和鼓励的最佳时机。惩罚肯定不是聪明的解决办法。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如果孩子完成了规定的练习,家长可以奖励孩子小的礼品,如服装、VCD碟等,也可以奖励郊游的机会,还可以奖励音乐会、演奏会等等,但协议的执行一定应当是严肃的,坚持原则的,协议的各方都必须是信守承诺的。

3.选择老师。选择老师第一应当考虑的是老师的资历与经验,这位老师曾培养学生情况如何?考级的情况如何?是否授课准时、认真?社会活动是否太多?现在所教学生数量是否太多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待每一节课?

当确认老师是否合格之后,就要考虑这位老师是否适合教自己的孩子,因为并不是每一位合格的老师都合适教自己的孩子,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与老师的性格是否相容,还需考虑老师的教学方法。当孩子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时,仔细观察老师对你孩子的耐心程度,以及激发孩子兴趣的能力。如果老师不适合你的孩子,就别犹豫,赶紧另找老师。

4.保证严肃神圣的练习时间和场合。和老师讨论孩子一周应当练琴多少小时,每天练几小时,制订练琴时间表,要雷打不动地执行。孩子在家练琴的环境应当宁静、和谐,有适合的灯光照明、通风以及高低适度的琴凳,确保孩子练琴时不受打扰。每年请人调一次琴,确保钢琴的音准。家长越是使孩子的练琴场所像一个音乐室,孩子就越能沉醉于对音乐本质的探索之中。

5.丰富孩子的音乐背景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在学习新曲目之前,让孩子听听音乐大师的演奏,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欣赏力;要有机会,就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去听音乐会;在家里,通过读音乐大师的自传,观看与此相关的电影,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和表达的思想,以及演奏家和指挥家的表演风格,通过电脑和CD碟使孩子对音乐作品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二、渴时一滴如甘露──老师的建议会收到奇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别人事先告诉我们前面一段路很难走,并详细说明路况后,在我们经过这段路时,并不会感到很难。学习钢琴就是摆在儿童面前的一段艰难路程,老师应当将其中的困难之处和解决困难的办法告知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并克服这些困难。

l.学习新曲目是艰苦的。当孩子学习新曲目时,不要让他试图一次练完一首曲子。可以分成几段,每次只练一段,直到孩子能三次不出错误地弹完这段,才可以向下练新的一段。在每段的练习初期,应当是慢慢地弹,确信孩子可以不错地弹奏段落中的每个音符,当音符和韵律都没问题了,就可以注意速度了。

2.查外文字典,弄清楚乐谱中拉丁文的含义。如果儿童首先了解了作曲家对这首作品的听觉效果意图,那么,他弹奏这首曲子的进展就会加快。

3.练琴的目的是消除错误。不要让孩子简单地重复错误,如果每次练习都是不断地重复加深以前的错误,那么这样的练习就毫无意义。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绪,而错误的表达只会弄巧成拙,这时,老师的示范演奏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既具体又可参照。学习钢琴的道路的确漫长,但要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每天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每天花几小时只是重复错误,就不可能提高学琴的效率。

4.认真接受老师的建议。老师有多年的训练和教学经验,如果儿童按老师的建议去做了,就会知道这些建议的价值了。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的“器”原形工具,也可以引伸为方法、途径。找到了正确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9 09: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