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孩子“教”我们如何做父母



莫源秋



今年上半年,我和学生分别到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15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你喜欢幼儿园的哪些活动?为什么?”等调查。从孩子们的回答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1.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互树威信

“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好凶。”、“妈妈不好,爸爸说妈妈小气。”、“爸爸不好,妈妈说爸爸又胖又懒又贪吃。”......

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贬低对方,这势必影响到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效果。为了更有成效地教育好孩子,我们应在孩子面前互树威信,比如说说对方如何辛苦为家庭或社会作贡献等。

2.对孩子的态度、要求要一致

“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不喜欢妈妈。因为妈妈老是说,‘吃完饭后才能看电视。’”、“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钢给我,他不买。”;同时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比较普遍,如许多孩子回答说“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爸爸不好,爸爸骂人好凶。”

上述教育矛盾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是大量存在的。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往往会使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地降低,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哪一方提出的,也不管我们对此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看法,我们都应该积极支持对方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保持教育要求的上的高度一致,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关注孩子

孩子不喜欢父母的理由有:“妈妈考试时不理我”、“爸爸老是出去(他爸爸是某宾馆的总经理)”、“爸爸老是出差,老是不在家。”......

孩子喜欢父母的理由有:“爸爸出差时买东西给我”、“妈妈出差时打电话给我”、“爸爸在北京读书时写信给我”、“新年爸爸寄漂亮的明信片给我(她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经常看我做事”、“妈妈跟我一起做游戏”、“爸爸跟我玩变形金钢”......

从孩子上述的理由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是出差在外,有的出差成为增进亲子之间感情的锲机,有的则成为削弱亲子之间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关键就在于父母能否利用出差这一锲机来表示你对孩子的爱与关注,进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忙的机会及在外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但不管我们怎么忙,请都不要忘记了对孩子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注,比如,给孩子写信、打电话、买小礼物送给他,或者忙里偷闲,尽可能多地抽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尽量满足孩子对被爱和被关注的需要,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孩子的进步需要得到肯定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一门课的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学习回家后有人愿意听或看他们的学习汇报,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或爷爷奶奶听。”、“我喜欢儿歌课,因为回家后可以背给爸爸妈妈听。”、“我喜欢计算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表扬。”、“我喜欢折纸课,因为回家后可以折给妈妈看。”、“我喜欢手工课,因为做的东西可以带回家给妈妈看。”......,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果不听、不看、不表扬,那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园合作不单是指幼儿园教什么,家里面就教什么;我们家长对孩子学习后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园合作的方式。

5.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爸爸妈妈我都喜欢,因为他们经常带我出去玩。”、“我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常常来幼儿园接我,妈妈(爸爸)只来接过一次。”、“我喜欢妈妈。因为妈妈辛苦,她天天都煮饭给我们吃。”、“我不喜欢爸爸,因为他老爱睡懒觉,不送我去幼儿园。”、“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经常买东西给我。”

如果我们在养育孩子方面能做到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孩子的回答肯定会是:“爸爸妈妈我都喜欢”!这不仅仅是个更爱谁的问题,它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以及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莫源秋



[摘  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教侄子还手



莫源秋



曾在某大报纸上看过一篇介绍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小学教师如果发现某个孩子无端欺负了另一小孩,对其处罚是:让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回敬两拳。这样使胆小的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这样也可让强悍者学会尊重别人,对其任意欺负弱小者的心理优势泼一瓢冷水。

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很欣赏美国教师的这一做法。我觉得,孩子经常被别的小孩欺负,这不仅影响了他身体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经常被欺负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持久的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今年春节期间,我回农村的老家过年,看到我的侄子经常被邻居家的和一个小男孩欺负,虽然那小男孩没有我侄子那么高,但却比我侄子胖。我的侄子经常被那男孩追着打,所以我侄子出门之前都首先要看看那“猛男”在不在附近,然后才决定是否出去。我觉得,我侄子现在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他的身体问题,而是他的心理问题。为了使侄子的心理尽快地回复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我决定利用在家的几天时间教侄子一些“摔跤的技巧”,经过注入浅出的讲解和不厌其烦的示范,侄子终于掌握了摔跤的一些基本要领和技巧。我一再告诉侄子,不要怕那“猛男”,在他来攻击你时,只要你按叔叔教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战胜”他……

一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我在二十多米处看到,我侄子先是警告那逐渐靠近他的“猛男”。在我侄子大声警告无效后,两个小孩终于扭打了起来,在扭打的过程中,我侄子使用了些“绝招”,连续把那“猛男”放倒在地。

从此,那“猛男”再也不敢和我的侄子较量。我侄子也由此而“挺直腰杆做人”,说话的声音也比原来大多!我认为,对于我侄子而言,他的变化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如何使宝宝顺利地断第二次奶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公园巷幼儿园 徐立



宝宝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作为父母总是担心:宝宝到幼儿园哭不哭?他和小朋友相处得愉快吗?会不会发生争执?他爱不爱吃幼儿园的饭菜?他在幼儿园能喝到足够量的水吗?他大小便的时候老师会帮他提裤子吗?……一系列的问题使爸爸妈妈们就像给小宝宝断奶一样的精神紧张,忐忑不安,那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宝宝顺利地断这第二次奶呢?请看我的5大招数吧!

招数一:经常带宝宝到幼儿园玩
  在决定了送宝宝到公园巷幼儿园朝阳分部上学后,我经常带宝宝到幼儿园,玩玩滑梯、玩玩玩具,还与老师见见面,看看小朋友上课,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这样,宝宝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

招数二:经常给宝宝讲关于幼儿园的故事
  宝宝爱听故事,我就编了许多幼儿园的故事讲给他听:“幼儿园是个美丽的地方,有漂亮的教室,教室里有一张张小桌子、小椅子,这是专门给能干的宝宝做的,坐上去可舒服了。还有一筐一筐能插在一起的玩具,一会儿能插成飞机,一会儿能插成手枪,你想玩吗?咱们家里都没有这么好玩的玩具,对吧。还有老师,可喜欢小朋友了,带小朋友做游戏,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玩‘娃娃家’的游戏,嗯,真好玩。过几天,我们宝宝去幼儿园也坐小椅子、也玩能插在一起的玩具、也和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好吗?”我每次给宝宝讲这些的时候,他总是流露出很向往的样子,使劲的点头要去幼儿园。

招数三:在家里和宝宝做“幼儿园”的游戏
  1.教宝宝说“老师早”,做有礼貌的好孩子。我的宝宝见到人能主动地打招呼,离开的时候能说再见。我利用他的这一优点,和他玩“老师早”的游戏。我来当老师,他当小朋友。我说:“吕承轩早!”他像模像样地鞠躬说:“老师早。”当然,表演得好,我会奖励他一点好吃的东西,这是对他的肯定和鼓励,也使他对说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教宝宝唱幼儿园的歌曲。有这样一支歌,歌词写得很好:“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早。”又简单又好听,还暗示宝宝到幼儿园不哭也不闹。在教会宝宝唱这支歌后,我告诉他:“我是跟幼儿园的老师学的,幼儿园的老师会许多许多的本领,我都学不会,老师说要把本领教给能干、聪明的宝宝,你是能干、聪明的宝宝吗?你想学吗?”宝宝非常乐意学。
  3.练习答“到”,并进行一些常规训练。我喊宝宝的名字,宝宝要立刻答“到”,来到我的身边;我会要求他做一些事情,例如:请他把毛巾递给我、把汽车拿来、把小椅子搬来等,让他学习听懂大人的要求;我给他准备了一套餐具,吃饭要用自己的小盘子、小碗,在指定位置吃;教他认识自己的毛巾、水杯,放在固定的位置,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宝宝适应新的生活,减少焦虑情绪。

招数四:与老师联系,告知宝宝的生活习惯
  把宝宝的详细资料提供给老师,如宝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宝宝的大小便是否会正确表达?宝宝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脾气?家长是如何处理的?等等。幼儿园有一个新生幼儿入园文化手册就很好,建立了宝宝小档案,上述问题都有记录,便于老师掌握宝宝的情况,能做到有的放矢。

招数五:宝宝入园初期家长的表现最为重要
  把宝宝送到幼儿园,要当着宝宝的面说“早来接”,使宝宝在情感上受到满足;送进教室后家长迅速离开,以免被宝宝粘住;适当缩短宝宝在园时间,尽量做到迟送早接;如果条件允许,在入园的前几天先不要让宝宝在幼儿园午睡,等宝宝基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和同伴,情绪相对稳定后,再让宝宝在幼儿园午睡,这样可以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把宝宝接回家,表扬宝宝在幼儿园表现得很棒,适当的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满足宝宝一些合理的要求,如带宝宝吃顿大餐或是带宝宝去公园玩。

以上几个招数,我是亲身使用过,而且是效果不错噢!想让你的宝宝顺利地断第二次奶,那就快试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高丽营中心幼儿园重视家园共育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中心幼儿园 张颖 张玉珍
家园桥是沟通家庭与幼儿园的桥梁和纽带,为了利于家园沟通,本学期,高丽营幼儿园特意在每班门口都设立了精美而实用的“家园桥”展板,定期更换。
这块展板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两位带班教师的简介和照片,利于家长对教师的了解,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透明度。然后是每个月各领域目标,让家长知道艺术、语言、社会、科学、健康五个领域,以及幼儿在这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让家长的教育有的放矢。最后是细化到每天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公示,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不光是玩,也学知识,学本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如:学会赞美与坚持诚信,如何收玩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为了让展板的画面更美观,我们对其进行了装饰:鸭妈妈带着几只小鸭子排着队去游戏。同时预示着老师们会像鸭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悉心照顾好每一名幼儿,精心哺育他们,严格教育他们,让每个幼儿都快乐的生活。
与此同时,为了联系方便,我们还设立了“家长信箱”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改进教育方法,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童心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孩子幸福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浅谈日益完善的家庭



葛经文



相对于曾经用吃麦当劳、肯德基作为正面鼓励,体罚作为反面刺激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今的家庭教育在意识形成以及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日益完善。通过日常与家长、孩子的一些交流,更让我深信这些体会。在这个大的趋势下,家教在内容的丰富度、时代性上正发生着一些必然的变革。

变革一:家长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

与孩子感情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亲人。当今的社会主旋律是拥有先进文化知识、具有丰富阅历的一代。作为至亲之人,在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时,更注重用心去观察、体会与实施。更懂得科学育儿,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幼儿的重要性。为了孩子,能下大力气在物质、精神上进行长期投入。

用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很多家长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同样付出心血和努力去培养孩子,在实施后的结果上并不一定会尽如人意。所以现在的家长在以上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上,注意到因人而异,利用各种先进的社会资源如:网络、育儿书籍、专家咨询等来促进孩子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萌芽与启迪。

在我所带过的孩子中,有一位名叫乐乐的小男孩,身体结实、情绪愉快、思维充满了童真,主动性十分强。身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乐乐妈妈对我们说:“我的目的就是想让乐乐拥有一个尽可能快乐的童年。做一些他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事,从中或多或少培养他的宽容、礼让以及一些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这就够了。”她时常把自己从书籍、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数据实用化后与其它家长共享,为我们整个集体的融洽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感谢这些懂得选择、懂得提炼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对孩子的发展所做出的支持。

变革二:家教、幼儿园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让家长体会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教育更具专业性、规律性。它符合时代的、社会的需求。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精神面貌等多方面比未入园的孩子明显健康、积极,能力也更为突出。

好似孩子在该爬的时候,家长却因为种种原因阻止他这一需求,这就有可能造成日后孩子多动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孩子年龄大了,您再让他去做一些弥补联系,孩子心理会怎么想,更重要的是结果未必如人意。

2、家园合作的必然性、必要性

如果一件事的存在既有他的必然性,又有他的必要性,那就证明这事是非进行不可。孩子入园以后的一日生活由开始的一部分转变为两大部分,即由“家庭生活模式”转变为“幼儿园”+“家庭”成长发展模式。模式复杂化了,随之而来,在家庭、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就更为综合、全面了。这时候,孩子的发展就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对他进行引导。这种教育方法的形成需要一方面向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思想上、行动上的靠近、统一。其中必然会有所取舍,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针对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个性及教育思想的家长,磨合期或长或短,但总体上讲,现如今家长在家园合作方面都给予了尽可能的配合。一个好的家园合作氛围,可促进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共同提升。这时,受益者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可以归纳一个最终目标:为了成长中的孩子们。

“一叶可以障目”,我们当然不能在这样一个发展极为积极的大趋势下忽略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如“隔代教育引发的思考”等,仍急待我们解决。我们追求完善,更需要完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教子有方-家教观念

母亲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南京大学德育室 王淑珍



摘要:母亲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母亲对幼儿的影响是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的。本文从母亲与胎教,母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形成的两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简要地论述了父亲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是父母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字:母亲 幼儿 胎教 健康成长 成才

Mother and the infant grow up healthy and sound and Cheng Cai

Wang ShuZhen

Moral room of Nanjing University

Summary : Mother is closely linked with growing up healthy and sound and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of the infant, mother's impact on infant began at that time emerging from the life. This text from mother and prenatal guidance, moth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wo that individual character form to infant describe, described father's impact on infant briefly at the same time . The infant grows up healthy and sound and Cheng Cai is parents' common desserts for a courageous performance.

Key word: Mother Infant Prenatal guidance Grow up healthy and sound Cheng Cai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深远的。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母亲的作用更明显、更突出、也更重要。郭沫若能成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这与他母亲在他幼年时对他的“诗教”是分不开的。他母亲在他3岁时开始教他诵读古诗,在母亲的影响下,他4岁半上学,7岁做诗,他曾感慨地说:“我的母亲是我真正的蒙师。”

一、母爱从胎教开始

胎教的说法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古书《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有关胎教之说。孟母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接受孕妇的言行的感化,许相卿提出胎教理论在古时和现在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他说:“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辣或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瑟,宜道嘉言,宜阅贤孝节义,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

现代科学也对胎教进行广泛的研究,现在所说的胎教,主要指孕妇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影响。其实,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有各种因素,主要是生理和心理因素。

首先,从生理上来说。如果母体营养不良,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受X光照射,胎儿就会长不好,甚至产生可怕的病态。例如,孕妇在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C、D及钙和磷等,就更容易产生畸形的孩子。不仅如此,营养不良的胎儿在刚生下来时其脑细胞的总量就比正常新生儿减少15-20%。由于营养不良影响一个人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其次,从心理上来说。孕妇的心理活动对胎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据研究报告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如果具有严重的精神不安和其他情绪问题,将给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出生后的成长带来很大危害。例如费里拉(Ferreire)的报告指出,孕妇剧烈而持续紧张情绪,给新生儿的产后适应带来很大困难。这样的新生儿往往表现出活动过多、挑食、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体重也比一般婴儿明显偏低。艾克马思(Eichmam)等人对德国畸形婴儿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孕妇的情绪是影胎儿正常发育并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的一个主要因素。胎儿在7-10周内是腭骨发育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孕妇过度焦虑不安或遭受强烈刺激,使情绪过分紧张,就会引起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阻挠胚胎某些组织的联合作用,严重的会使胎儿出现唇裂(兔嘴),腭裂等畸形。

可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母亲对胎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无论孕妇本身还是即将做父亲的男性,都要注意给胎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从生理上,母体要充分地摄取营养,不挑食,努力克服厌食。为胎儿提供充分的养分。其次,从心理上,胎教有很对方面,总结概括为“胎教三法”。

第一,孕妇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在家庭里,夫妻生活要和谐,丈夫要多体贴关心妻子,要多为妻子分忧解愁,使妻子保持良好心境,这对胎儿生长极为有益。生活,总有磕磕绊绊,这就要求母亲要加强自我情绪控制,不生气,不发怒,尽量排除那些有害的信息对情绪的干扰。你可以对自己说:“没什么,为了孩子,我早想开了。”同时,母亲尽量不要看武打影片、电视或书画,不参加充满紧张气氛的活动。例如,有的母亲说看武打影片或电视,胎儿活动非常剧烈。孕妇应多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多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这些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快,将有助于胎儿的发育。

第二,抚摩法

抚摩法指对胎儿进行抚摩动作的训练。给胎儿以皮肤触觉刺激,以激发胎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获得爱抚。许多母亲经验认为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做法是:孕妇可躺在床上,自己把双手放在腹部顺着一个方向用手指轻轻地压抚胎儿,胎儿受到压抚后会出现蠕动,好像是对母亲爱抚的回答。这个方法最好是在睡前进行,每次5分钟。特别是在怀孕末期更是需要。据研究证明,经过这样训练出生的孩子比没有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反应灵敏些,在以后的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会早些。不过要提醒那些有早期宫缩的孕妇不能用此方法。

第三,听觉训练

夫妻可以选一些优美的乐曲,例如像类似于我国的《渔光曲》、《紫竹调》、《喜洋洋》以及一些通俗歌曲。外国的《小天鹅舞曲》、《杜鹃圆舞曲》等都比较好。这些音乐可以唤起母亲愉快轻松的情绪,从而有利于胎儿发育。还可以通过母亲唱歌、朗诵和父亲的谈话声使胎儿接受人类语音声波信息,对出生后孩子语言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二、母亲教育与胎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

“教育始于母亲膝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母育学校(设在家里,由父母进行教育)的想法。他认为:“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该进母育学校。6岁以下,是孩子智力变化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人之初的教育是关系人一生的大事,不管人生是辉煌还是暗淡,最初的几笔是家庭描绘的。这个关键的年龄阶段,给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母亲对于幼儿的人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著名文学家老舍这样写到:”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的经历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我的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爱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个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取决于母爱。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通过一项专题的研究证实:得到双亲(其中特别是母亲)细心照料的婴儿,长大后应付种种压力的能力,明显要强于那些在婴儿期未曾得到双亲细心照料的人。调查发现,凡在婴儿期未曾有幸得到母亲照料者,上学后逃学率较高,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退缩,而长大后染上各种不良习惯的可能性也较大。其应付生活压力的能力也较差。此外,据临床观察表明,凡是神经质母亲抚养的孩子,很少能成为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往往脾气急躁、任性、好哭、挑食、偏食、睡眠不安等。其次,母爱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U.Bowlby(1951)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两岁左右之间是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据观察当母亲给乳儿授乳时,拥抱着儿童,边说话边微笑,在满足儿童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又得到充分的探索动因和接触动因以及安全的动因,于是儿童形成了挚爱感,学习母亲的特性,这就是个性形成的开始。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观察了在这一时期由于疾病长期住院而缺乏母亲养育的儿童,发现他们身心发展较迟缓,没有生气、情绪反应迟钝,对人的关系容易发生障碍等。我国学者钱铭怡、姚萍等研究发现,父母对事物所持的信念对其子女对同类事物的看法影响极大,其中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更大。在现代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也发现,不少人成年后所患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源于早期的母爱缺乏或与之有关。因此,正常的母爱是儿童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上述可以看出,母亲的爱犹如阳光和雨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所以母亲首先要细心地照顾和爱护幼儿。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爱却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正确的爱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错误的爱足以毁灭孩子。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儿三法”。

第一,让孩子成为孩子:合乎人性,遵从自然的原则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是很多母亲原谅不了孩子的“贪玩”。如果为了玩,弄脏了地板,弄乱了客厅,撕破了书籍,弄脏了衣服,那就更不可原谅,轻则一顿训斥,重则是一顿皮肉之苦。玩耍对孩子很有好处,虽然玩什么,怎么玩,是孩子自己的事,但要玩得痛快,还真要动脑子。会玩的孩子也是想象丰富、思维灵活的孩子;和谁玩要自己选择,小伙伴可不像父母那样迁就和依顺自己,孩子痛快地和小伙伴一块玩时,自然而然学会如何平等地与人相处了;玩时磕磕碰碰,跌倒爬起,更能教会孩子如何克服困难。玩,使孩子接近大自然,可以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使孩子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陶冶情操。玩,使孩子精神焕发,体格健壮;玩,给孩子带来智慧和无穷的乐趣。他在孩子心中播下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孕育孩子最初的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善良的感情。我们可以用牛奶代替母奶,而玩给童年带来的欢乐是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教育之法,本于人性”(宋 欧阳修),玩是孩子的本性,母亲要允许孩子玩,如果能跟孩子一起玩那是最好的事。当然,孩子玩时可能对物造成损害,对其他孩子造成伤害,遇到这种情况时,母亲更多的是跟他们讲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呵斥或打骂,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第二,智力开发:寓学习于游戏的原则

幼儿开发是千万家长热切关心的话题。要开发智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智力?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众多的智力开发的方法中,游戏无疑是重要也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也是适合幼儿的天性并受其欢迎的方式。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严肃的事情,世界在游戏里向儿童展开,儿童的创造性才能在游戏中显示。没有游戏,也就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开发。游戏犹如打开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有关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知识通过这扇窗子进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能否开发智力还在于游戏本身,有些游戏不但不能开发智力,还带有赌博性质,助长孩子损人利己。因此,父母要关心和知道孩子的游戏,现在有许多智力玩具,象六面拼图,智力插塑,积木等,可以让孩子动手动脑,又可以一个人玩,在家里,应该鼓励孩子做这些游戏,这样可使他们在较长时间安静下来,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能力。父母还可以利用各种玩具、图片或邮票和孩子玩“分类”游戏,促使孩子积极思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分类。猜谜语,讲故事可以让孩子仔细听,认真想,在学前期,这始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益有趣的活动。

第三,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平等、亲善、共进共退的原则

平等的教育观在我国尚未形成的风气。在家庭中,这种风气也不浓厚,更多的母亲是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的支配,更多的是“你应该怎么样”或干脆地说“干什么去”的命令,而不是“我觉得你这样比较好”的建议。“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就是要母亲放下自己的威严,把孩子当作朋友,以“妈妈和你一样也在成长”的心态与孩子平等、亲善地交谈。现实生活中,“妈妈”这一角色并不容易当,妈妈不是万能的。妈妈也有过失的时候,妈妈也需要学习,需要反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以求得妈妈与孩子的共进退。平等,才能更多地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亲善才能使沟通更融洽。亲善地对孩子,与孩子共进退,可以使母亲与幼儿的关系更美好。幼儿可以在平等、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三、幼儿健康成长成才需要父爱

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母爱的沐浴,同样也需要父亲的呵护。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女孩子缺乏父爱数学不好,男孩缺乏父爱会产生情感障碍。当然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加剧的压力,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这就使父亲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的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还有些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父爱,现在一些心理学家呼吁父亲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爱护。

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母亲的照顾和爱护,也需要父亲的关心和呵护,愿千千万万的父母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一起努力,培养出健康、聪明、活拨、可爱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