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名师辅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4:5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 王恒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方法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②以注释解题。③以文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三、『典型例题』



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亡 :      (2) 既反    反 :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      ,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解析:



1.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的题型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2)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4)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本题考查实词“亡”的意义,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思考词语“亡”的意义,例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之义;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是逃跑之义;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④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本文中的“亡”与③④中的“亡”意思相同都是丢失之义。第二题本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应当从掌握通假的规律入手。构成通假的前提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具体而言,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固以怪之矣”“以”通“已”。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道题中的“反”通“返”,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2.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省略宾语。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D.省略介词。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省略成分的补充,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此句中省略的是“杨子 邻人”



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参考答案: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参考答案:歧路亡羊     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四、『巩固练习』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4:54:56 | 只看该作者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二)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 王恒林
『教学目标』继续研读课外文言文。



第二类:名人轶事、文史类



一、研读例文,把握阅读方法



例文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以天下为己任                                                   



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例文二、[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Y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2.(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4.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例文三、苻融验走



正文: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问题:老姥遇到了什么事情?



设想:苻融会用什么办法来断此案?(提示:注意“验走”二字。)



评述:受诬陷的人是不幸的,相信诬陷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显示出自己的无能。苻融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为冀州牧      。2.路人为逐擒之           。3.莫知其孰是         。



[参考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二、巩固练习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译文:            。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2分)



三、总结阅读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1: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