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发展学习辨别方向



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 周海燕



迷失方向



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看地图,学会辨别方向”只是简简单单的九十个字。在上这一课之前,联系到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联系师生外出旅游时大部分人辨别不清方向或迷失方向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对这几十个字的一小段必须向生活拓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现代公民不能一出门就迷失方向,人人都应会辨别方向,当生活向未来的公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辨别方向吗?我希望他们都能响亮地回答:行,跟我走吧!



经验反思



教材叙述语焉不详,而问题又明摆着,有一些兼教地理的老师就经常向我请教辨方向的题目,我只能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使他们弄懂当前的问题,而他们一到外地仍旧分不清东西南北,拿着地图问路。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出现大量的方向、方位的叙述内容,如“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的东部”,还有河流、山脉的走向等等许多涉及到地理事物分布的内容。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读图时很容易迷失方向。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逐步掌握辨别方向呢?



新的实践



针对这些问题,我参照湘教版教材中相关的详细内容,加上自己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自编了一节教材,印发给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待学生知道确定地平面上方向的四种方法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辨清方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作品中的内容,然后用一连串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树木朝南方向的枝叶更繁茂,为什么?我们南方房屋大多朝向哪一方?你家的阳台朝向哪一方?学校是否座北朝南?哪方红,太阳升?哪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谁认识北极星?请指一指大致的方向。指南针指示的是正南正北方吗?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明确。



老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看一看人家的屋顶,谁发现指向的东西了吗?



有一位同学忍不住叫起来: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



老师: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能指向?



学生:我家装太阳能热水器时,我问工人师傅装哪儿,他告诉我必须朝南,因为在我们这里,太阳总是自东南方升起,向西南方落下。



老师:他回答得正确吗?



学生:是这样。我们明白怎么辨方向了。



老师:这位同学善于观察,使我们明白了道理,那我们何不来点掌声感谢他呢!



待学生弄清了确定地平面上方向的四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请大家看到课本后面的世界地形图,找出这些地理事物,并判断方向:大河大江向什么方向流?南极洲、北冰洋分别位于地球的什么部位?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南美洲的什么部位?如果说中国的地理中心在西安,台湾在中国的什么部位?台湾在日本的什么方位?日本在太平洋的哪一岸?……



在巨大的地球上精确地确定方向更多的时候要借助经纬网,这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对于它需要多做练习才能牢固掌握,特别是利用经纬网如何在北极和南极地区确定方向。而又恰恰是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全球整体观,即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借助多媒体如Google Earth等软件可以巧妙地化解难点。



当我讲到在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时,可以将方向标平行移动,再来辨别。可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更简单的方法:将地图旋转,使指北的箭头朝向上方,不就得了?我带头为他鼓起了掌,太精彩了,太妙了!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就可按他的办法去做!我还将学生亲手绘制的教室平面图、学校地图、社区地图拿出来,让其他同学正确摆放,辨别不同地物之间的方向关系,并找出到达路线。他们惊喜地发现只有当地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时,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同时学生明白了,地图无非是我们的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只能是近似的,如果无法作到使地图与地物的分布对应起来,那我们只能依靠另一种地图──心理地图了。事实上我们在野外判断方向、方位时,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心理地图。



一点体会



要大胆实践,教材不仅指教科书,它和课程一样,是在生活中不断生成的,生活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典型的事例都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将教学内容恰当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拓展。有一位学生在回答“你喜欢地理课吗?”时写道:“喜欢!因为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方向……”这正是我们要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重庆市彭水县高谷中学 彭秀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一是让自己专业知识深化一步,专业水平提升档次;二是横向的知识扩展,即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体系中与地理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些,从而能触类旁通,综合全面地理解地理新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与学生的沟通就会更生动有效。



现在我谈谈学科知识之间相互渗透的例证。



1.语文与地理



[案例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哪一种地理因素影响桃树的花期延迟?从这句诗描绘的意境引出地理科学知识。



[案例2]《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优美词语:“......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在中国北方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地理教师可借助这篇散文,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提问:“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济南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什么温度带?”当学生答出是暖温带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暖温带与亚热带在气温上的明显差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济南冬季并不十分寒冷呢?”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济南特殊的小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老舍对济南的赞誉,不仅有诗人般的激情,同时也毫不夸张,真实可信。



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就是描写地理事物的,如《多变的云》《向沙漠进军》等等,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方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2.数学与地理



[案例1]纬线的概念是垂直于地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一个圆圈垂直一条直线的说法已经超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他们平面几何才刚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如何灌输呢?在公开课前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只好在地轴上画一条垂直相交的线表示圆圈的直径,再画一条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不作解释,边画边讲解纬线的概念。其实一条直径和地轴垂直相交并不能代表地轴就与纬线圈垂直,我多画一条直径学生不会明白什么意思,而且多画的直径用平面几何思维来看并不和地轴垂直。



[案例2]经纬线这部分知识牵涉到高中立体几何知识、解析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已经很难了,这部分还是在静态的角度处理地球。在地球自转和公转部分,要用动态的眼光就难上加难。尤其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和地轴有一定角度偏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路径呈波浪形的曲线,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初中地理这部分知识难学,都是因为数学知识尚未达到地理学科要求的程度。



3.物理与地理



[案例]“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这部分地理知识牵涉到初二物理知识:热力差异。沙土是热的不良导体,仅靠传导作用传热,热能不易向下传输,而水的导热率比沙土大,且对热量的传输可以通过好几种方式──传导、对流等来实现,热能被吸收在较厚的层次中;其次,沙土反射热能的作用比水大,二者反向率之差约为10%~20%,尽管沙土升温快,但它实际接受到的热量比水小,升温快的原因是热能集中于表层。



4.体育与地理



[案例1]我国短道速滑选手为什么大多为北方人?



[案例2]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中长跑运动中能跑出好成绩?



5.历史与地理



[案例1]在1900年以前,为什么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学生刚好在学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于是他们能回答出一个原因:战争。



[案例2]〈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议一议:元朝的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何不同,你知道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让学生积极回忆、再现以往的学习内容,读图思考分析得出:历史上京杭运河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现在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仍然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运河还将作为长江水北上到达京、津的输水通道,可以大大节约开挖渠道的费用。



6.生物与地理



[案例]仙人掌叶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英语与地理



[案例]地理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代号分别来自英语单词:west(W西)、east(E东)、south(S南)、north(N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让我们加强横向知识的学习,从这方面动动脑筋,提高课堂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我的课堂,我思考──探究式学习模式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中学 赵君平
项目

内容
坚持

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实践都离不开探究学习。
基本

特征

指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
是学生研究自已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







(设计)

环节

达成目标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相关材料。探究教学不同于传统讲授教学,它一旦确定了探究主题,学生便围绕着主题展开探究,相应地,老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备学生运用。
2.发现和提出问题
根据情境材料,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促进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由思维的空间。
4.小结与整理知识

通过讨论、争辩、交流,对解决方案达成共识,但是,获得知识是零散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有一个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应用与发展
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备注

探究学习应注意几个问题:


1.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教学形式化。对必要的接受性学习却一概否定,其结果必然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教学整体效果。


2.探究问题无实际意义。探究学习的问题应来自学生的发现,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3.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时教师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初衷很好,却常常不了了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对学科整合的换位思考

吉林省柳河县第二中学 秦丽华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加强学科整合,是最令人难解的问题。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师也各有所长,学术有专攻。若要每个教师都通览学生要学习的所有教材,熟悉其它学科并有所悟,再组织教学,是很难做到的事。换句话说,假如一个老师几乎什么都通,甚至都能教,那一个人教学不就足够了吗?就无须其他教师了。显然,让教师进行学科整合,是难以行得通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个位置,让学生来进行学科整合,发现且找出不同学科间相互关联的知识,再整理出来,却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进行着学科联系。如讲澳大利亚,学生会脱口而出英语“Australia”;讲到地球在变暖,学生会说起生物课本上的“温室效应,南极臭氧层空洞”;讲南极考察时,他们会想到语文课上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等等。不过,学生这些有意无意的联想,还只是偶然现象,常常被我们忽略掉了。


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这些学科联系,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把不同学科间有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归纳整理,结果会怎么样呢?


以森林为例,地理和生物课都从不同的方面讲到,让学生把它们整理起来。如将台湾的地理知识与台湾的历史结合起来;把青藏高原的地理知识与藏族的发展历史,甚至与音乐课上藏族民歌的风格相结合,就是一篇极好的文章。知识相关的例子很多,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谁会不感兴趣呢!


以玉米为例,中学课本《世界地理》上有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的玉米;中学课本《中国历史》上有我国明朝时从国外引进、到清朝大规模推广;生物、劳技课会讲到玉米的结构、繁殖、生长和发育、种植过程,关于玉米的成份和用途,又将涉及到物理和化学等知识,再加上玉米的英文“corn”一词,让学生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吗!结果,产生了新知识,令教师也耳目一新。对学生来说,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生是非常善于发现和联想的,他们不仅能发现相联系的知识,还会发现相矛盾的问题。


如在南极地图上,极点考察站标有“阿蒙森-斯科特站(美)”,学生疑惑的问:他们不是美国人呀?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阿蒙森是挪威人,斯科特是英国人。于是,学生非常想知道,极点地这个站为什么会是美国考察站。


学生发现的问题,往往比我们设计的问题更生动,更吸引人,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提出来的,有时还会把教师难住。做为教师,要重视这些问题。无论相关联的问题,还是相矛盾的问题,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这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方式。


学生进行学科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学校里开设不同的学科,本是为了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事物或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学科日渐完善,分工也越来越细,彼此距离也日趋遥远,比如语文,课本题材是丰富多彩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语文的作文、日记命题却十分狭隘,似乎语文就是语文,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否则就不成其为语文似的。造成了学生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殊不知,其它学科对语文有着多么大的补充作用。


人们常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概括社会发展规律。纵观人类思维的历史长河,古人总想用自己的智慧囊括宇宙万物,而今天机械化大生产,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要求人们要有整体的意识,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为知识的重新组合提供了物质条件。


很多学科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整合。教师在教学中碰到有联系其它学科方面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整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要求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和完善。


学科知识整合是时代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学科整合,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世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世界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目标



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 刘康贤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教学框架之中,活动受到制约,个性难以张扬,致使课堂上缺少探索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

实际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问题”和“见解”,就将是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有可能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如在(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东”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就曾有如下的教学经历:在学习“丰富的石油资源”框题时,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产区图,明确中东石油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主要产油国;读P53“活动1”中的饼状统计图,知道中东石油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读“活动2”中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图,找出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和输出国家。在上述“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的具体教学情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对“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的说法展开讨论。多数小组都谈到了来自于教材的“中东各国互相争夺石油”“一些国家热衷于插手中东局势”的问题;但有个小组却从另一角度提出:石油是海洋的头号污染物,中东石油的输出采用海运方式,是对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中东石油的买卖双方,必须对愈来愈差的世界海洋环境负责!也有的同学说: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现在石油再丰富,也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如果我是某个产油国的总统,我会号召国民积极发展多种经济,以使自己的国家长期发展下去。

同样,在学习“匮乏的水资源”框题时,学生对“中东干旱缺水”形成总体印象后,针对“21世纪中东将为水而战”(P55“活动3”)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时,有的小组认为:中东各国不应为争夺水源而刀兵相见,而是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缺水问题。如沙特阿拉伯建了许多海水淡化工厂,以色列利用高科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就非常值得本地区的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从以上学生发散性的研讨中不难看出,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无不牵动着中学生年轻的心灵。学生发现和提出的上述问题,不仅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从知识内容和学习水平看,都不同程度地超出了教材文本的设计要求。这就是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面对学生弥足珍贵的创造性思维,笔者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及时引领学生延展思路、深入探究,进一步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应该看到,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大环境中,学生所占有的信息资源量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充着,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又给学生留足了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广阔空间,这就标志着课堂上将会发生越来越多的不可预设的随机“事件”。如果不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善于倾听、重组和利用学生创造出来的过程性教学资源,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将难以产生卓越的动态生成。

由此可见,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增加教学智慧,才能敏锐地捕捉和把握那些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岳阳楼区梅溪一中 胡其恬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普遍低下这一现状,同时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构建地理教学新课堂的设想,并尝试性地推出了五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改理念;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地理知识,原本意味着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理应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然而,根据国内对11059名中学生所做的调查看,普遍存在对地理课程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1](见表1)。事实上,现在初二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水平远不如初一学生高,而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水平下降则更加明显。
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与兴趣到哪里去了?是什么使得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消失殆尽?是“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体制?亦或是“一本教材一讲到底”、“单纯地教教材的教育模式”?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不得不说,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严重制约甚至禁锢了学生的发展,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淹没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向往,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把生动的课堂知识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表1  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平均状况调查表
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
喜欢地理课

不喜欢地理课

男 生

1%

5%

女 生

0.2%

10%


二、新课改呼唤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经常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与迷茫,然而当一本本散着油墨香味的新课改书籍拿到我们手中时,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感到了课程改革的蔚然春风,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地理课堂教学彻底转变的希望所在。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堂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了,才会有无穷的地理资源可供开掘,学生学习地理才有兴趣,从而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堂教学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反映全球变化趋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并且伴随其一生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在生活中不断遇见并产生诸多疑问,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些内容成为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变、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可以动态地选择和整合多种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质疑、辩论、调查、探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地理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网上查找、搜集信息),教师的教学方式(CAI课件)和师生互动方式(网络教学)的变革,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藉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当前教育现状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课程改革的关键正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而其核心则是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必须以地理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教学模式(见表2),下面就本人的一孔之见谈一点肤浅的设想。
1.小品表演型。传统教学强调预设和封闭,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演讲者,抑扬顿挫、感情激昂,而我们口口声称的“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不得不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即便在一些所谓的双边活动中也最多只是扮演了最不起眼的配角。小品表演型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讲台让与学生,作为广大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知识的舞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体会到知识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成长的欢乐。如在《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中,课前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搜集、整理两大地区的资料,然后自排小品,着重从语言、行为及简单的道具与服饰方面来表现两大地区的差异[3],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宰者。
2.活动启发型。此次课改将过去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升为“课程目标”,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将“过程与方法”纳入其主要目标之中。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节,教材内容抽象、简单,若按传统方法讲授,整堂课会显得异常单调和空洞。反之,若组织学生模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根据两类不同国家,分发给其一些原料(白纸若干张)、加工设备(直尺、圆规、铅笔、剪刀等)及必要资金(代购券若干),让其进行加工,生产各种成品(各种形状的图片),并可发生贷款、出售原料、购进设备等经济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两类不同国家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地位,发达国家则处于有利地位)。如此这般,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到的知识才是终身难忘的知识。
3.自我探究型。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记忆知识的机器。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自我探究型教学模式既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知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对于一些操作性强、学校又有条件实现的教学内容(绘制学校平面图等),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活动(自己观察并思考如何将学校的平面结构展示在一张纸上?)去发现问题(地图的大小、方向、内容如何表示?),然后通过分析、探究,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野外考察型。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回答着教师的同一个问题,做着教师布置的同一组练习,甚至连上课的姿势也被要求保持一致──这些僵化的形式严重限定和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和成长?野外考察型教学模式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如《褶皱与断层》《人口问题》等几节内容,与其教师在教室里不停地“传道授业解惑”(最多展示一下图片),对待这些缘自生活的问题,不如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通过自己在野外的考察、调查得出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答案。
5.游艺竞技型。新课标倡导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得的评价机制,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其根本还是要解决好学习兴趣培养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自己兴趣所至的内容,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如一些繁杂的知识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及分布,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等)的教学中,要用一些愉悦的学习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知识接力、地名接龙、传花击鼓、地理赛歌、地理综艺、列车飞驰等游艺竞技活动的开展,将这些知识的教学融在不知不觉的笑声当中,让学生在游艺中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取学习的自我成就感。
表2  地理教学新模式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特色

课例列举

新课标基本

理念

小品表演型

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表演课堂小品,鼓励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并表达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亚马孙平原的开发与保护》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活动启发型

通过一系列设计巧妙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领悟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自我探究型

对于一些有条件开展的内容,教师不费一言一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并最终分析和解决问题。
《地图的绘制》
《电子地图》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野外考察型

一些与自然、社会接触紧密的地理现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亲自考察、调查,走出教室,考证书本上的知识。
《褶皱与断层》
《人口问题》
游艺竞技型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教师变换一种形式,通过游艺节目、竞技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巨大的自我成就感,特别适用于复习课。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我国的矿产资源》

四、课堂新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大提高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人在文中构建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日益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从前,很多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低下,公然表示不喜欢地理课程,在书上乱涂乱画是常事,有的学生在书上赫然写着“见鬼去吧,地理”,更有甚者将自己的地理教材折成纸飞机漫天飞舞亦或索性一炬烧毁。而现在,地理课却成了很多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课程,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孩子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也变得异常的快乐和轻松。教学检测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有的学生说考试已经变成接受自我挑战、展示胜利成果的舞台,在2006年岳阳市初中毕业会考中,我校的地理科目取得了近五年来的最佳成绩。
我为这样的成绩高兴,为这样的学生自豪,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欢心鼓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地理教学论文精选

改变你的教育方法,改善你的教学业绩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刘英



先给大家讲个非常熟悉的故事吧: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后来的王友就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最早听到这个故事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那里。不知不觉,陶先生的这个故事一直影响着我教育学生的方式──真诚地去关心你的学生,学生也会给你真诚地回报。

2005~2006学年度我任教初二年级的地理课,全年级共305人,第一学期的期末为全区统一命题考试,我教的八个班平均分为85.3分,及格率为96.2%,良好率88.9%,优秀率62.1%,特优率18.8%。每周八个班16节课,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考试结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就在期末统计分数的时候,五班班长ⅹⅹⅹ惊讶地说“啊?!ⅹⅹ地理分数这么高哪?!”难道这个学生很差吗?带着疑问,我询问了其他老师,的确,除了地理他的各科都很不理想,其中政治48分、生物46分、英语22分,而地理82分。正巧,晚上放学后,我那个学生又上了同一辆公共汽车,我问他为什么地理考试成绩会比别的课程的成绩好?他的回答简单的让我吃惊──因为我乘车时经常照顾他:人多拥挤的时候,我会用身体保护他先上;有了座位我会让他先坐下,还会帮他拎书包──其实我只是看他个子矮小、身板瘦弱才多了一些照顾。如果他不是我的学生,凭着自己的母性我也同样会这样做的。是呀,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别人关心和照顾,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如果有人对他好一点,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这门课。其实,学生或许比我们成人更容易感动。感动→报答。这就是简单却又不可忽视的情商吧?!

“情商”(EQ)又称情绪商数,属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商”是比智商(IQ)(即智力商数)更为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往往能左右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起落沉浮。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人们熟悉的现象叫“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选择了一所小学,给该校的老师提供一份该校“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而且特别嘱咐要“保密”。但正是这个特殊的名单,使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对这部分学生“成功”的希望。几个月后,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成绩迅速提高、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更加旺盛,与老师的情感也随之深厚起来。其实,这份名单是罗森塔尔他们随意拟定的,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因此,欲使莘莘学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到达理想的彼岸,除了不遗余力抓好德育、智育等以外,“情商”教育必不可少!给那些“差生”多一些关怀吧,他们会用良好的学习状态、优良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你!

再给大家讲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他站在村落中央,以示警戒。每当这个时候,部落的人们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将这个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曾经为整个部落作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误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又不能出言不逊,还不能重复别人的发言。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人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人尚能做到用赞美教训人,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初二二班的ⅹⅹⅹ同学:这个学生经常是年级组会上的重点讨论人物,提到他老师们就忍不住苦笑,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上课听讲睡大觉、下课大吵又大闹、作业不做没处报、测验不会溜着跑。小学老师没脾气,家长也失去了信心。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有别样的表现:在考前复习期间的一天下午,我连续上了三节课,感觉有些累,说完下课,就迈步走向门口,这时他从后面的座位上快步走来,拉开了教室门,说“老师,您快去休息会儿吧。”多么懂事的孩子呀!我心里一阵感动,突然觉得精神了许多。我拉着他的手说:“老师是很累,可是老师还是想知道这几天你复习得怎么样了?”他笑着说:“老师,您放心吧,我都记住了,您可以考考我。”结果同学出的五道题他全部回答正确。我必须鼓励他。我认真地对他说:“下节课,我会当着全班同学提问你,好好准备一下;现在我去找你们班主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和你的家长。”他兴奋的跳了起来,大声说着:“谢谢老师!谢谢老师!”等我把这一切告诉他的班主任时,却听到了一个更让我激动的消息。班主任老师说:“我早就调查过了,在实验中学ⅹⅹⅹ同学最喜欢地理老师,只爱上地理课。”激动之余,我回忆起了几个片段:寂静的楼道,只有ⅹⅹⅹ同学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因为他有一些陋习,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当然我也听说过),每次当我走过时都会对着那双孤独又怯怯的眼睛笑一笑,打声招呼;当我站在讲台上,讲桌上还扔满作业本,ⅹⅹⅹ同学跑过来帮我收拾好、放到窗台上的时候,我会当着全班同学真诚地说声谢谢;当他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我会自然地走过去,不动声色地在他身旁站一会儿;课堂开展游戏活动时,我从来不会把他遗漏,而是尽可能让他参与,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本学期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是语文60、数学25、英语23、物理41、政治53、生物33、地理95分。

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所以,为人师者,就要“爱并无私着”。“爱”与“无私”仿如两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分担学生的痛苦与忧伤,分享学生的幸福与欢乐;可以激励我们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可以涤荡我们自己的心灵,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充满爱的渴望和期待的学生,无论他们的文化成绩优秀还是落后,都把爱的甘露洒下。用赞美的方法来“教训”人,实在是一种绝好的爱的教育方式,只需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可以将我们的爱完美地展现给学生。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教师的教育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成绩就自然而然。

有一首歌曾唱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细细一想,人生苦短,而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是为人师者人生中最真实也最为人珍重的延伸。自然的生命总在一种无尽的需求中轮回,教育就是让这种轮回变成前进。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倾注爱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顽童,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学生都能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么老师还用担心班级的总体成绩不能提高,个人工作业绩不能凸显?所以教师需要有技巧地传递爱的信息,而不能爱之深恨之切,一味地训斥、求全责备,甚至用暴力解决。如果你也想让今天的“丑小鸭”变成明天的“白天鹅”,就请培养学生的“情商”、尝试使用赏识教育吧,那么,培养“情商”“使用赏识教育”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

1.成功来自于信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差生尤其需要这种信任,它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不断努力,取得进步。

2.成功来自于赞扬。现代医学证明,充满感情的赞扬对人的大脑的两半球神经细胞萎缩和虚弱能起治疗作用。最能鼓舞差生自信心的莫过于成功,老师必须为他们提供可能成功的情境,尽可能地多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予以认可和接受,并给予表扬奖励,这样,给差生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促使他们自信自强,乐观向上,充分释放内在潜能,进一步追求新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3.成功来自于师爱。现实生活中,老师每天和许多学生打交道,往往对好的学生倍加宠爱,对“差生”却是挑剔多于宽容,鄙簿多于尊重,训诫多于照顾。“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求温暖”。对“差生”教育者只有用自己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才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欢悦和力量,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将自己所思、所做写出来,是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把陶先生“四块糖”和非洲巴贝姆巴族的故事牢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通过改变你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改善你的教学业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