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169#
发表于 2008-7-22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自主探究努力探索



黄小超



前几年,本科组开展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研课题。在这几年中,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这学期,本科组结合开展“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堂”活动,使我们更加坚定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决心。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抛开了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式”教育,形成了通过学习和实践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以及全体的“教学活动观”和正确的“教材观”。下面就本科组就几年来的教研工作作一下回顾总结。

一、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操作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一些学校教育实验的经验和本科组近年来实践中的体会,本科组把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模式概括为"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 总结提升"。"激发兴趣"主要是指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生动有趣的导语、饱含真情的鼓励、富有悬念的故事等),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水平上。我们在贯彻这个基本模式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应有所变通。

二、创设多种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的自主性多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的。下面这些学习活动,是近些年来主体教育中经常运用的,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在教学中,参与研究的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并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同时,我们要把学校正在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好经验,运用到"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中来,还要在实践中,创设更多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1)在玩中探究。

这种自主学习活动是根据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而设计的,各科教学中都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适当运用。

(2)在操作中探究。

是指学生运用实物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感知中,通过动手等多种感官活动获得感性经验。数学教学中的"摆弄学具",某些语文课中的"简易实验",自然常识课中的分组实验等都属于在操作中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

(3)在交流中探究。

这是各科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交流的内容有预习情况,观摩"作品",学习心得体会,思想情感体验等。可同桌交流,也可小组中交流或全班集体交流。

(4)在发现中探究。

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很适用于新课教学时采用,即改变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阐述讲解的教学过程,而是先给学生"材料"(文字材料、实物材料),让学生在操作和观摩感知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掌握新知。

(5)在转换角色中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从"教师"的角色或从有关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角色去理解、体会、感受。甚至某些教学活动,如评议、布置作业、编制试题等,也可让学生当"小老师"。

(6)在求异中探究。

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问题等等。

(7)在讨论、争论中探究。

各科学习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精心设问,同时要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疑问,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引导争论,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向纵深发展。

三、积极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

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意义,也要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一样取得共识,并及时地把每个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发到家长手中,让他们也能和老师配合,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也要有家长的参与。

四、改进评价方法

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也是实施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

1.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不仅注意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

3.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本科组在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08-7-22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朱惠琴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次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也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谓“整合”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诸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使系统内诸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使之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将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同的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在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又如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明年暑假五位伙伴一起前往北京假日旅游的经济预算方案。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项目的第一步:初步商量去北京旅游的交通工具,所要游玩的景点、住宿地点、饮食等方面的问题,以达成共识。填一份五个伙伴游北京的预算报告单,并以Powerpoint(电子讲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3~5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这样一种开放性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并且每人的设计都是成功的,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08-7-22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信息教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整合



朱惠琴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展望未来。充满了希望,更充满了竞争的挑战。国家的进步、社会发展要靠青年一代的探索和能力,而作为一名担负着培养建设祖国人才的教师而言,该怎样使学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该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呢?

近年来,计算机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成为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之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已成为构建新教育模式的一种极佳的途径。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把多媒体与社会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手段学习和掌握知识,在社会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信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扩充信息,让学生“乐”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在相应的教学中,有很多历史事件是无法再现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有很多内容是学生不常接触到的,利用多媒体的存储技术和图形化界面技术可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例如社会第四册第一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大量被鸦片毒害的: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底屋平民百姓的图片,画面上他们吞云吐雾、精神萎靡、骨瘦如柴,他们中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妻离子散,有的人烟瘾发作,痛苦不堪……当学生被眼前的一幕幕惨剧吸引时,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一行一行资料,一个男中音用震撼人心的声音跟着文字控诉着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这些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他们有悲愤、有伤心、有痛惜……当计算机出示林则徐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发言积极,言谈之间流露出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爱戴。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可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且图文并茂,情意交融,提高了教材的表现力,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某些社会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社会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进而使学习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美好的道德品质。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活”学。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高年级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应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表达和应用能力。社会课本虽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学习,但往往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一下,计算机网络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从书上获取知识信息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到网上查找信息,获得知识。网上的知识涉及面宽广,学生在网上搜寻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也不断加强。例如教学第六册《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这课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有95%以上的学生是到电子阅览室进行网上查找。经过搜集整理,有的从世界上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发明谈到了今天人类能够探索太空、开发极地、模拟智能。有的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谈到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场所,其它星球我们人类无法生存。有的谈到了森林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长期以来,人们不惜毁林开荒,滥伐森林,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短缺。森林的锐减,使气候变得干旱,造成了土地大面积荒漠化,耕地大片被废弃。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实践延伸,由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三、坚持主体性,让学生“实”学。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网络下的自主教学形式。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在《我国的资源》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域广阔,但由于人口众多,生存空间并不宽广,自然资源也很劣。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课上学生之间运用BBS论坛进行发表议论。结果发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第67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21位。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人均资源较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保护资源。这样,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结论,学生学得实实在在。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有兴趣接受知识,抓住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步步地深入引导,主要要提倡自主和创新,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注意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主地查阅相关的杂志、书籍,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知识,使学生的社会知识由浅入深、由少至多地不断积累,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产生一种兴趣和动力。在社会教学中,笔者始终注意将信息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应用科技去理解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08-7-22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朱惠琴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而教育领域上的信息又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而网络技术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和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从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Internet在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使学习者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现以“遨游因特网”为例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节课,它本身就是说明如何利用一些工具在因特网中获得有用信息。在此教师先简单介绍IE浏览器的使用,使得全体学生都懂得如何浏览网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如在学生懂得了如何使用IE这个工具之后,教师就日常话题开始创设学习情境:从信息时代到Internet,再从Internet讲到“冲浪”或“海边拾贝”。而我们“冲浪”的主要工具就是上节课介绍的IE浏览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IE操作的重视,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书本、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IE的常用功能。接下来介绍一些常用的网址,从而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源,方便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自由发挥。 在学生掌握IE后又设问:既然我们是在无边的“海洋”中“冲浪”,如何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拾取美丽的“浪花”?(素质教育:教育学生上网应有目的性、高效率,有所节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请教高手,上网搜索、网上BBS……,教师肯定这些方法,并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搜索来实现?用把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这些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二)小组学习,主体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网站,学生以3人小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中学生先进行分工,如各人在不同的网站上网搜索一些搜索的方法技巧,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在搜索到结果后大家一起研究,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又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这个环节充分利用Internet网站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网上查询、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所谓“协作学习”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互相讲座、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等小组合作方式,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良好协作环境中共同进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生生间进行双向流动的信息流主要是学生个体的建构意义,它由学生用网上获得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独自内化而组织形成的。以这种“学生语言”在学生间交流,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主动地促使信息流的流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讨论,促进会话,组织协调好师生间、生生间多边共同协作学习。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要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并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在整个学习集体中共享,让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环境中,实现知识的有序内化和意义建构的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发展。

当学生完成了网上查询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板等形成在网上交流。既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一对多交流,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的网站,搜索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快些?哪一种方法准确些?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知识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帮助、促进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上网查询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意义的建构。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遨游因特网”一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表明,教学设想是正确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里,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确定了内容和进度,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三是转变了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能放开手脚自己学。

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能提高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课前教师从网上收藏了很多资料的标题及网址,教给学生学会了在因特网快速搜寻信息。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就在网上查阅到了很丰富、及时的资料。学生把从网上查找到的这些下载并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整理。通过整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一些操作技巧,一些常用软件教程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

网络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从而形成并具备信息素养。另外,在学生应用如Word和Excel进行文字、数据处理、绘制统计图表时,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网络进入课堂,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网络进入课堂,扩大了学生信息吸纳量,可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 “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式的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首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识工具作用,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08-7-22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理念:蕴藏在教材中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又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与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之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那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如万松园小学的计敏老师在教学“十几减九”的练习中,教材给出了一个“小猴摘桃图”,树上、树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孩子们按提示的条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指导孩子们观察图,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真是出人意料:

生1: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

生2:树上有3只黄猴,5只黑猴,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3:树下有黄猴6只,黑猴3只,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4: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几只猴?

生5: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13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

……

一幅图中,孩子们提出了6、7个数学问题,列出了6、7个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没有认真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实验老师还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兴路小学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从大姨妈家回来,等了一个小时的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被警察拦住了,因为超载了6个人,被罚款300元。”“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我7岁了,下次羊年我是19岁。因为下次羊年要等12年,12+7=19,所以那时我19岁。”

五、体现算法多样──启示之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如4+1=5 ,教材上呈现了三种思路:点数法,1、2、3、4、5;接数法,4、5;组成法,4和1组成5。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你还可以怎样算?”等问话更是俯拾皆是。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我们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简介:

段娟,女,31岁,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工作13年,现任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教研员。联系电话:027-85413964,邮 编:430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08-7-22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数学新课程评价的尝试与探索

张勇
摘要: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实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和体系应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应包括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数学与生活、做数学、数学应用、数学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评价;尝试和探索;关注
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展开,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实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探索新课程环境下评价制度的改革,促进评价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更加丰富、科学和完善,改变过去单一的只靠一张试卷决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教师转变课堂教育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区在课程实验工作中对评价的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促进课改实验发展进程,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有效办法。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目的在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尝试内容综合、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淡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内容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社)一年级数学(上)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项目





评价意见

分值

数学


生活

1

用一个20以内的数说两句话。
每句话0.5分。
1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每个0.1分。
0.8
3

会用时间说生活中的两件事情。
说一件情0.5分。
1




4

先估计一堆物体的数量然后再数一数。
估和数各0.5分。
1

5

比一比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
每个0.25分。
1

6

说一说您是这样计算7+8和15-9的。
每个0.5分。
1

7

将物体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分、数各0.25分,
0.5





8

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即整时和半时共5个。
每个时间0.2分。
1

9

将一些物体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方法。
分和说各0.5分。
1


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提出问题和解答各0.5分。
1

10

口算20以内加、减法共14小题。

每题0.05分。
0.7

数学

学习


发展

11

您喜欢数学吗?您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吗?
将信息反馈到任课教师,激励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12

您喜欢做数学老师吗?为什么?
13

在数学课上您喜欢做什么?是活动、动手操作、听老师讲、还是自学?
14

您认为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10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社)一年级数学(下)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项目





评价意见

分值

数学


生活

1

能够指出某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所处的具体位置,如:上、下、左、右、前、后。

共10个,每0.1分。

1

2

用某一个100以内的数字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语言描述0.5分。
0.5

3

用时间说生活中的两件事情。(共10个)
每个0.05分。
0.5

4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事物或现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举例与说明各0.25分,
0.5








5

能够将某一物体放在另一物体的某一位置,如:上、下、左、右、前、后。
每个0.05分。
0.3

6

使用学具进行简单的拼组并描述。
共4个,每0.05分。

0.2

7

先估计一堆物体的数量,然后再数一数。
估和数各0.25分。
0.5

8

认识各种不同面值与版式的人民币和简单的商品标签。(共10个)
不同面值和版式的人民币每0.1分。
1

9

说一说您是这样计算27+8和35-9的。
每个0.5分。
1

10

读出100以内的数。(共10个)
每个0.05分。
0.5

11

将学具按一定规律排列并说规律。
拼和说各0.25分。
0.5

12

将物体先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完成统计图表。
两项各0.25分。
0.5





13

选择使用不同的人民币购物。
0.25分。
0.5

14

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
共5个,每个0.1分
0.5

15

在将物体先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完成统计图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提问题与解答各0.5分。
1

16

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10小题)。
每题0.1分。
1

数学

学习


发展

17

您喜欢数学吗?您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吗?

将信息反馈到任课教师,激励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18

您喜欢做数学老师吗?为什么?
19

在数学课上您喜欢做什么?是活动、动手操作、听老师讲、还是自学?
20

您认为学习数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08-7-22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二、评价的尝试与探索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评价的宗旨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即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在终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案》中有要求学生描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题目,如: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说出某一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什么位置(上、下、左、右);用数字和时间表示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来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和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结果的过程。

使评价由过去的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评估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过程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乏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是事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将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所以,《方案》中设计了考查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的题目,如:分别数一数物体的个数,并将数据收集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将物体分类,并将物体按规律地排列等题目。教师的抽测过程也就是经历和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观察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学具从而获得结论。抽测中培养、鼓励和发现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的方法、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所以,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在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判断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不是看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看他能够提出多少问题,自己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它。为改变传统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答案的评估方法,改革方案中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操作的结果提出若干个问题,并以予解决。如“统计”单元的评价试题中,要求学生在分类整理学具并完成统计表的基础上,再提出几个问题并予以解答;又如在“20以内加减法”单元,要求学生先将物体分类数数一数,再提出几个问题并予以解答。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打破了传统的师评生的评价观。

4.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验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所以《方案》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何种学习方式。如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方案》中设计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说一说哪些事物是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某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什么位置;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折、剪剪、拼拼,去探索物体的特征、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5.关注学生与人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与人沟通方式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窗口。《方案》从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着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方法、能力、技巧、喜好、态度及思维发展的特点等因素。了解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对老师的喜厌程度,对未来学习的需求等等情感的动向和价值观取向。从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价的四个方面。

1.数学与生活

要求学生描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如:说一说哪些事物是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某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什么位置、人民币的币值等等。

2.做数学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数学,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物体的个数、将物体平均分感受除法的意义、使用人民币购物、将物体分类并统计、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发现物体的特征、计算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

3.数学应用

考查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养成情况,即在评估中启发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和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数学学习与发展

在师生沟通只了解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发现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向(如:对数学、老师和数学活动的喜厌程度),态度取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成功与自豪),价值观指数(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关系)等。

四、评价所遵循的原则

1.评价原则

评价旨在调查和评估学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落实课改实验的任务,宏观调控新课程实验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经、促进课改实验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主体性原则

被评价的对象和参与的对象都是该年级的学生和该年级的任课教师。

3.科学性原则

评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评价试题的内容都来自于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实际,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4.导向性原则

评价通过其思想、内容、方法和过程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引导课程实验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工作中,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倡导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课改任务,推进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评价工作的实施

1.方案的制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的编写内容,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拟定《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得基本内容。然后将《方案》的内容下发到各实验校,广泛征求一线数学实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方案》更加科学完善。形成最终的《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评价工作的开展

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学期末我们组织全区数学实验教师对《方案》进行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步骤。对每一个评价的内容都进行具体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讨论,对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将全区新课程实验教师分组对各实验校的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3.评价的方法与方式

评价采取面试的方法,由学生对《方案》中的各个评价内容通过观察、操作、语言表达等方式汇报本学期学习的成果。教师根据评价意见中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

4.总结与反馈

评价完毕后,我们将各校的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然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各实验教师那里,以激励实验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的成功。

作者简介:

张 勇,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研室教研员。

邮 编:455004

联系电话:0372-39270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9: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