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新教法,新观念

──谈新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河南省登封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新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势如破竹,席卷而来,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适应时代发展的举措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教研部门的理论指导,教育行政机构的评价导向等,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无论是身心的发展,还是知识的掌握,无论是技能的运用,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非常有益的,这勿用置疑。

目前,在我国,还有相当多的地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老教材,老师们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至于对新的理念、新课程的内容、新的教学目标、方式等,认识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知之甚微,总认为自己用的是老教材,评价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因此教学上采用满堂灌,对学生要求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必须转变这种片面的认识。

其实,老教材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不过对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结果轻视了过程,重知识掌握轻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老教材,也同样能达到新的教学效果,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用活老教材,实现新理念。新课程不是提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吗?

下面我们通过小学数学人教版九义教材来设计和分析。

案例一:第六册P8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数学思考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把数学的学习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爱祖国、珍惜时间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闰年的方法。

课堂教学要点:

1)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找出自己的生日,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导入课题。

2)让学生观察年历,说出自己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并给以表扬和鼓励。

3)小组合作探索一年有几个月,记录每月的天数并分类,给各类起名。

4)阅读83页下面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5)结合商店营业时间表、公交车起止时间表等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并分组让学生探索求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6)找一些有关时间的彦语让学生仔细领会其中的含义,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徙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等让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二:第五册P35-36“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学生从一系列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使学生主动的学,扎实的学。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课堂教学要点:

1)让学生分组探讨42÷2的竖式计算;鼓励学生,要让学生试试看,你能行。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0

之后让学生用小棒进行验证。

2)让学生自主探索例题52÷2的竖式计算并用小棒验证。

3)让学生当裁判,看看谁算错了。

     44            11           1
       2)88         6)96        5)60
          88            6            5
           0            6            1
                        6
                        0

案例三:小学数学第11册P32-34《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数学思考方面:培养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倒数的意义,并合作探求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课堂教学要点:

1)利用生活中倒立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举出乘积是1的例子,感知倒数的含义。

2)分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领会倒数的意义。

3)小组发言,明确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特点。

4)让学生给这样的两个数起名,概括倒数的定义。

5)总结整理,提出注意事项,如倒数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等。

7)让学生分组探讨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8)设计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记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而不是让新课程走进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在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的改革趋向



山东省高青县花沟镇耿家小学 王君峰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评价改革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那么,作为在数学评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数学命题,在新理念的召唤下该做出怎样的创新变革呢?笔者认为,新理念支撑下的数学命题改革,至少应体现以下四大趋向:

一、立足生活  使数学命题焕发时代气息

例1.五一黄金周期间,山东省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旅游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景   点
A
B
C
D
E

原价(元)
10
10
15
20
25

现价(元)
5
5
15
25
30



你认为该风景区的五个景点调价后会影响收入吗?

点析:由于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旅游人数基本不变,所以,本题实质上就是求“该风景区五个景点的门票价格平均多少元?”的问题,这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求“每份数”的类型,予以“五一黄金周旅游的背景依附和每个景点的门票价调整前后收入”的比较问询,因而变得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变成一种时尚的社会文化。从知识检测的角度讲,这道试题与纯粹的求“五个景点的门票价格平均多少元”的普通应用题没有多大区别,但从文化熏陶的角度讲,本题的渗透空间更为广阔。

思考: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不减弱知识成分的前提下给纯粹的数学命题加以生活化的包装,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真正使数学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立足生活  使数学命题设置具有趣味性

例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测量物体的体积或容积,你想过测量瓶子的容积吗?请根椐图意计算出瓶子的容积。



点析:这是一道形式新颖的数学试题。试题力求引导学生在数据、图文创设的趣味情景中合理选择相关信息、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时,学生首先要仔细分析每个图中瓶子的每个部分的形状,确定解答的方法,弄明白正立瓶子有水部分的体积加上倒立后无水部分的体积就是整个瓶子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然后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答出正立瓶子中水占瓶子的体积和倒立后无水部分占瓶子的体积,最后将这两部分的体积加起来,就是整个瓶子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本题将学生爱用瓶子玩水的游戏融入数学知识的检测中,有效地增添了数学命题的趣味性。

思考: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樊篱,而换之以图像、数据等丰富形式加以新颖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三、立足生活  使数学命题注入暖意

例3.晨曦从家去相距4千米远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晨曦在图书馆呆了(    )分钟.去时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返回时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4 距离(千米)

点析:这是一道散发暖意的数学试题。题目的主体部分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它向读者展现的是晨曦从家到图书馆0─120分钟间的行动情况,尤其是突出了晨曦在“图书馆”停留过。对此,不同的学生定会做出不同的评价。笔者曾对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晨曦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急急忙忙赶到图书馆,在图书馆逗留了60分钟后才回家。”相反的,也有学生做出了正面的积极评价:“晨曦到图书馆后,非常认真地查看各种书籍的目录和说明,挑选好自己所需要看的书籍后还帮助别的同学挑选书籍,由此可见,晨曦是一个读书认真、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事实上,无论学生持何种观点,在分析信息展开评价的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在逐步受到修整或完整。做出否定评价的学生,会从晨曦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做出积极评价的学生,则会以晨曦为榜样,严以律己。从这个意义上看,本题蕴涵着一种人文哲理,予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浓重的教育意义。

思考: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涵教育意味。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数学知识点的检测设置加入一些能够触动学生道德碰撞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冷漠纯粹的数学命题注入和谐的暖意。

四、立足生活  使数学命题透射知识的价值

例4.张老师和王老师一起从学校出发,合乘一辆出租车。张老师去花沟小学,王老师去县实验小学(如下图)。两人商定出租车费由两人合理分摊。已知出租车的车费标准为:0-3千米(起程价)10元;3千米以上部分每千米1.8元。那么,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两人各应承担多少元车费?



点析:坐车付费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学生首先要根据条件求出出租车车费共要多少元[10+(15-3)×1.8=31.6(元)],这里运用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思路。然后,再个性化地确定两人的付费方案:(思路一)因为两人坐车的路程比是3∶1(15∶5化简而得),按比例分配,王老师应付31.6×3/4=23.7(元),张老师应付31.6×1/4=7.9(元)。(思路二)前面5千米的车费两人平摊,后面10千米的车费由王老师独自承担,所以张老师应付[10+(5-3)×1.8]÷2=6.8(元),王老师应付[10+(5-3)×1.8]÷2+(15-5)×1.8=24.8(元)。不管学生以何种思路计算车费,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能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应用,数学的价值由此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

思考: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引领学生进行现实应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知识依附在常见的生活现实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探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魅力听算: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

听算既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听算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听算速度可以延展思维的敏锐性;听算训练的正确度可以影响思维的深刻性;有意识的进行听算训练可以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听算  思维的独立性  宽广性  深刻性  灵活性

【作 者】柯桥中心小学双梅分校  夏利萍

学生的计算能力基本是由口算、听算、视算、心算、估算等各种能力综合而成。听算作为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听算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耳听心算”,它的最大特点是:用耳听接收信息,直接刺激大脑,使学生不需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迫使自己自觉、积极的思考,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随时作出相应反应。由此可看出,对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听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思考,对学习数学有信心,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同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听算教学让学生边听边算,避免了视算的“人云亦云”现象的出现,听算完一组题目后,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我检查,随着训练的加大,学生的正确率随之越来越高,学生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听算教学中,除了听清题目外,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作出与众不同,富有创见的设想和别出心栽的好方法。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独立性。

二、提高听算速度,加强学生思维的宽广性

在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展听算训练过程中,由于听算速度较快,首先要求学生听准并听懂题目,然后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思维,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计算的过程直接在大脑进行,不借助任何工具,算出的结果立即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所以不断提高听算速度,让学生通过声音,使人脑的听觉思维首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把这一信息传送到大脑并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迅速作出判断,整个过程实质是各个器官谐调发展的过程。不断的训练听算速度,让学生形成一听到什么就会自然地想到什么,从这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有效延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度,开拓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例如:低年级的一道聪明题,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在听完这道题时,就会迅速展开空间想像,怎样锯?可以这样锯,也可这样 锯,还可以这样锯,所以马上作出判断,可能还剩下5个角、4个角或者3个角,那是因为锯法不同。

又如:高年级的一道听算题:甲数是5,乙数是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这样的训练,学生除了能马上想到5:4外,大脑还会形成这类题型的相应练习,如“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多几分之几?乙比甲少百分之几?”这一系列的知识,就象语文中的听音想象作文教学一样,听到铃声就会想到上课和下课一样自然,因为比的形式可以写成分数和除法的形式,因此,只要听到任何一个条件;大脑就马上反应出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这样,听算速度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余地就大了,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宽广性得到了延展,在解题中,才会随心应手,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才会领略到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气氛。

三、利用听算训练,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对实际事物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数学问题,对具体数学材料、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数学模型,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用合适的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以及对解的实践检验、对模型的修正等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小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主要在运算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渐提高,推理的间接性在不断增强;不断掌握运算法则,对事物数量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听算作为运算的组成部分,其占用的教学时间少,密度大,是加强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首先“乐学”。

例如: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

乙:这个数比50大吗?

甲:对。

乙:比70小吗?

甲:对。

乙:比60大吗?

甲:不对。

乙:比56大吗?

……

在听算过程中,不管是甲还是乙,思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出题者有出题者的乐趣,答题者更是如此,不管是对还是错,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对了”表示方向正确,“错了”又提示了正确的方向。只要学生听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大脑各器官才会高度集中,学生的思维才会保持兴奋状态,才会不断的积极思考,才会不断的去寻找答案的根源,探索题目本身的内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强听算训练,可以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听算的有意识训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听算教学主要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口算为主,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耳、手、脑多种感官并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着极好的作用。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由于听算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不借助任何工具,把计算过程,答案一气呵成,学生没有好的思维方法,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好地算出结果,这就需要学生思维的灵活。因而通过听算练习这个途径,增加课堂教学的训练强度和思维密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听算口算题:25×4,紧接着又听算25×8.25×12.25×16……让学生初步感受8.12.16与4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在不计算的前提下,迅速说出得数时,要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给予充分地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总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了适应性疲劳的产生,同时,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速度明显加快。可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听算能力,可使听算教学有效为课堂服务,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实践证明,听算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更大程度的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入手,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

苍南县昌禅乡辅导中心学校 林光语
内容摘要:数学日记它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它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自我评价  应用意识  信息获取与加工
一、问题的思考
1999年,我县小语学科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全面开展语文“大读写”工程,经过五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薄弱的山区学校,在积极开展语文“大读写”工程的过程中,语文老师的受益也是匪浅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整个语文教学水平有了整体的提高。
庆幸的是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年来,一直从事小学的语、数两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深知语文“大读写”工程带来的甜滋。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作业形式,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造成强大的心理负担;而是给予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天地,让他们能在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这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确实值得我们广大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的深思! 然而同样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小学数学,面临的是教材偏难、偏旧,缺少趣味性,即使新课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删减,但对于山区学生来说,问题依然重重。促使学生对待语文学习与数学学习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给我们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内在挑战。我们能不能给学生同样的轻松的、快乐的学习环境,促其健康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也能做到,也能给学生同样的学习氛围──数学日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偏重于学生解题,而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理性思索和整合过程缺乏有效的训练和方法指导,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利用批改作业的方式来实现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价,由于反馈时间长、信息途径单一,对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的形成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有一定困难,为此,新课程大力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包括课堂观察、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等。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开展了将“数学日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探索。(1)它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2)它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4)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日记”的操作形式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种形式的写作有些困难,至此,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一些先进的经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可以写一写他们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解决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可以设想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比较简单易握的语言向他解释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等等,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给他们提供一些“数学日记”的格式,规定一些需要写的内容。
1.课堂总结性日记:要求学生在每节上完数学课书写,并督促及时上交。提供格式:
姓名: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


我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我不够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对教师的建议:





这样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自我认知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习惯于反思。检查自我认知结构,清楚进一步学习任务,自行进行学习计划,补救薄弱环节,并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习策略,教师通过认真批阅,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解答并写出评语,及时返还给学生,对于共性问题还要在下节课前略作讲解。
2.课后感悟性日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解题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巧妙的直觉思维,往往是教师也难以预料的。感悟性日记就是在学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灵感时,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日记”,这是一种创造思维的萌芽,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阶段反思性日记:让学生在学完一单元后,在自我数学认知建构中;了解自我数学认知结构,尤其是了解自我数学认知结构的薄弱点,并进行自我计划再建构,在出题、解题的思维互逆过程中,“连通”思维思路,“把握”自我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在思维元形成“群”状结构的思维中,对自我思维进行再思维.格式如下:
姓名: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


我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我不够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对教师的建议:





三、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价值
1.写数学日记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之一。
下面这一则日记是我班学生写得一则日记:《买味精》
一天,家里的味精又用完了,妈妈吩咐我去商店买一包味精回来。我答应了,抓上1张十元的、1张一元的和2张二元的纸币就飞快地跑下搂去。一走进商店,那里的味精五花八门,价钱也不同,我四处张望了一下,看到了家里经常用的快鹿味精,要五元钱。算了,买了吧!”阿姨,我买那五元的味精。”我用手指了一下。”“好的!”阿姨说,“五元。”我把钱从兜里掏了出来,拿了十元给阿姨。阿姨接过钱,翻了翻抽屉,没有一元纸币,只有几张贰元的。我想:只有几张贰元的,那我再给阿姨一元钱,那不刚好可以找吗?想到这,我拿出一元钱,交给阿姨。“你真聪明! 我怎么没想到呢?”阿姨夸道,边说边递给我六元钱。我拿上一包味精,高高兴兴回家了。
数学真有用!
这篇日记记录了这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成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枯燥的书本上的知识点。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班是举不胜举。例:“0,我想对你说。”、“给数学的一封信”……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自我评价或反思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反省和调节能力。
2.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是最合适的一种学习方式。
下面这则信息是笔者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是二年级学生所写一则数学日记,内容大致为:有一天,笑笑和淘气一起拿未了12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笑笑悄悄地对淘气说:“淘气,咱们俩把它们平均分了吧。你吃6个,我也吃6个。”当他们俩正妻把草莓往嘴里送时,背后传来了欢欢和气气的声音,他们一边跑一边喊:“别吃,别吃,还有我们呢!”淘气问笑笑:“现在每人平均能吃几个?”笑笑回答:“每人吃3个。”淘气为了多吃几个说:“先来的多吃几个,后来的少吃几个。”欢欢和气气听了这句话,觉得不公平,气坏了。4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忽然,背后又传来了毛毛和丁丁的声音,她们一边跑一边喊:“别志了我们啊!”先到的4个人一起说:“啊! 现在每人只能吃两个了!”淘气的机灵狗悄悄地把12颗草莓吃得一干二净了,6个小朋友大吃一惊:“机灵狗,你的胃口好大啊!”
看了这则日记,笔者大为震惊:这是二年级学生的一篇数学日记。虽称为“数学日记”,却没有受“日记”形式的限制。数学日记内容是学生运用想像与学到的知识编写出来的,情节有趣、令人捧腹。学生在“编制”这则数学日记时,表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数量关系是清晰的。故事情节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巧妙结合,完成了数学和语文学科的完美整合。
其实,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写数学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写数学日记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摄取、储存、提取、加工和记录的过程,其中提炼加工信息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我们根据数学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提炼加工信息,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列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比如学生所写的数学日记一样:走在放学的路上,偶然见到一只蝴蝶落在草丛中,我便悄悄地观察起来,发现它的翅膀就是“轴对称图形”,又见到路旁许多树的树叶都是“轴对称图形”。原来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我为自己的发现惊喜不已! 又如:前几天,老师让我们查找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研究历程和非凡的成就。从这些数学家的发现中我知道了许多数学知识的来历和奥秘。我知道了为什么不讲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因为所有自然数的最小公约数全都是1,当然就没有研究的必要。而任何一个自然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任何多个自然数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在分数通分的时候,也只需用到最小公倍数,因为如果用较大的公倍数就不方便。
4.写数学日记是一种师生交流的新方式。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在“数学日记”中,学生会真实地表露其思想状况,通过批改可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性乃至心理障碍。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同时,在“数学日记”中学生还会就某一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寸之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日记让我和学生的心更近了,从数学日记中得到的信息促使我一步步地改进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数学日记的影响下,更注重学习的方法,反省白己的学习过程,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并在教师的肯定中得到快乐和信心。下学期我打算去掉表格和框框,让学生更加畅所欲言,让学生和我进行朋友式的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张红霞



内容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我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培养: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三、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四、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五、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兴趣激发  操作  语言训练  合作交流  知情交融  培养  数学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 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其次,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课件创设情境: 画面1:电影院门口《小鬼当家》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天的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小鬼当家》。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了七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 “快到7时”和“刚过7时”可以说成“大约7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小明前边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几人站队?”这道思考题时。一上课,我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做声。学生摸不着头脑,觉得很奇怪,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赶忙说:“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帮小明算出这道难题吗?”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算题,学生感到很亲密。于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给老师出注意,想办法,互相讨论起来,发表各自的想法。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至此知识的学习和师生间的友爱之情相互交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

四、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 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8加几”时,我让学生先边摆边说想法。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的过程。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我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我更是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

如教“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我没有停留练习,紧接着说:“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谁想起来是最最棒的。”于是,学生们都又开始积极地思考。一会儿,有个同学说:“我从十里取出四给五就变成了九……九减九等于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话说得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鼓励道:“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麽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按捺不住兴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用九减五等于四,再用十减四等于六。”“先用十减四,再用五减五,十减四等于六。”……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五、注重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我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说明图意,研究算法,哪组的算法多,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聆听。过后进行激烈的争论,一方要说服另一方,可谓唇枪舌箭。最终达成协议出现了多种算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我还让学生自己画图编一道应用题,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答。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开放性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

我在教学第二册《解决问题》这节课时,电脑出示小精灵聪聪带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的场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问题。学生解决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敢和图上的小朋友比一比吗?看谁的问题提的好、提的多、解决的对。”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精神十足。一会就提出了八九个不同的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解答。等到第二个场景时,学生竟提出十几个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加快了。意想不到的活跃场面令我兴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说出自己的伟大发现,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会再次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再次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拓宽体验的自由空间

邓华阳



新教材以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文本对话的形式展现给孩子们,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她为所有蒙上眼睛的“笨小孩”摘下眼罩, 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

新教材同时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践的机会。她让教师、教材、学生走的更近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一种朝气蓬勃。课堂上学生活了、教师乐了、自信心也增加了。

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剖析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作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本文以《对称》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标谈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新教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每一个情境都是生活画面的一个再现,为教师教学创设了一种具体的现实情境。这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教学背景,是拟现实的情境。有些离本地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用教材。

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从外部的现实生活引入,也可以从教学本身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置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用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曾拜读过一位老师撰写的《对称》案例。新课导入是这样的:电脑演示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昆虫王国中遇到了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画面停住了,引出了一个问题:你能找出我们共同的特征吗?试想,作为教师,你想的共同特征会是“左、右大小一样吗?”、“会是对称吗?”这样设计,无疑是穿靴带帽,能引发出学习的机动吗?这真是心又余而力不足。

我在执教这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播放课外文体活动放风筝的情境。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各种各样自制的简易风筝飞上天空。突然!李鸣扬的风筝栽倒在地上,李鸣扬拾起风筝又飞,当他停住脚步时,风筝又栽倒了。看着李鸣扬沮丧的神情,怎么办?你们来找一找,原因在哪里?同学们都围住了,仔细地摸索风筝的破绽。突然,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风筝的主干不在中间,那根木条放歪了。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放歪了!放歪了!两边大小不一样!移一下,把它放在中间,再试试。

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稍稍做了改动,这只蜻蜓又飞起来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越飞越高。“你们真了不起!”莱特兄弟正是有了鸟能飞翔的经验,才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你们能发现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学的知识:对称。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一种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大胆的猜测、推理,当这种猜测被验证后,他们的思维被真正地激活了。

二、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要过早地去干涉和暗示。因为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纠正错误中逐渐形成的。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如果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教学时小心翼翼、时时暗示, 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 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表面上看, 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但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无法体验探索的过程。

例如, 教学《对称》中, 我是以“剪对称”的操作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是对称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去剪。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剪: 先对折、再剪(不能剪着中间的对称轴),这样就容易剪出对称的图形;有的学生不会剪:拿着纸,用剪子随便剪来剪去, 结果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怎么办?如果这时候由老师告诉他方法,那么教师的讲授就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印象也不深刻。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就组织学生自己介绍怎么剪的,并展示给大家看。先由很难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方法,再由能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介绍方法。不会的同学在倾听同伴的发言、观看同伴的操作示范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很深刻地领会了“对称的秘密”──先对折、再剪。从而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当同学们都能剪出对称的图形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图形中间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水到渠成引出了“对称轴”的概念,然后同学们动手在自己的图形中画一画对称轴,在观察、操作中加深了“对称”知识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了: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去“经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折、去剪、去争论、去交流,这样对称的秘密是越辩越明,学生学习的信心是日益俱增。学生真正的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估量的。

三、巩固应用,强化概念,拓宽体验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欣喜的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起来是那么的轻松、那么的愉悦。他们体验的空间在生活中更广了、更深入了。

当学生发现了对称的秘密,认识了对称轴之后,我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猜一猜、折一折,二是说一说、指一指。以此来强化“对称”、“对称轴”的概念,拓宽学生对“对称”知识的体验。

学生们先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再动手折一折、指一指、说一说。从而认识到:一些对称的图形有几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拓宽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让他们的猜测得到验证。我运用了多媒体的声、形、动的特点,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当电脑形象地说出:我也画累了,不想再画了的时候;当画面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对称轴时,学生的极限思想得到了培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无限”的魅力,这是常规教学、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后,在生活中找取数学知识的原型就容易多了。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脸上洋溢的求知欲望。我深深地认识到:思维的火花一旦被点燃,将会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有的说:衣服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中间这一条线(学生用手比试);有的说:桌子、椅子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中间的这一条线。当他的话间刚落,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补充说:桌子有两条对称轴,还有横着的一条线。“老师!老师!黑板是对称的、书本也是对称的、文具盒也是的……”一个个对称的物体从他们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也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从鼻尖到嘴到胸前这一条线。”全班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物体,又把这些物体同“数学”连在了一起,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了、语言活了、知识活了、情感也活了。他们体验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有用、真实。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学习的动力、欲望被点燃后,再投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长期下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课改就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06: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卜骥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故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还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数学发展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事物的定量化和人的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既然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这么密切,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陶醉在学习的愉悦与成功的体验之中。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为学生将来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打下基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情境,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低年级就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如"购物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的“打折销售”问题。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灵活选组教材。如下例“春游”。让学生观看苏州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本节课采用的是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实效,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展示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即建模)与求解过程,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如学习“有趣的拼搭”时,班级可以举行搭建模型比赛,同时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这里面要考虑形状、大小、个数、美观、独创等因素。用这样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利用几种立体物体模型进行看似幼稚的搭拼其实也是一种创造。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再次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光是简单的拼搭。可见加强课堂实践活动,牢固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而这种能力和意识必须从小就进行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老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节快到了,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有这样的一个购房问题。有位老师这样组织教学:“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无锡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课程标准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作的表述更是为我们小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所选择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即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