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实现“四化”,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福建省南安市洪濑中心小学 黄碧珍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质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挑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讲求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教学观念要现代化,只有让课改理念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师生积极的创造性参与,数学教学之树才能常青。
    例如:单人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有时老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还是收效甚微。于是,我们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皮尺上如何找出1米的长度,并量出一组同学的身高,让他们用自己带来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东西,提示他们碰到较长的物体时,可以跟同学合作。学生兴致很浓,有的去量课桌、黑板、教室的长与宽;有的发明了用“一甩贴”粘上绳子的一头,甩上粘住天花板,再扯下绳子,量出教室的高度。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通过组内交流合作,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同时,还了解了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师生教学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极大的相关。
    首先,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如果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那么,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学生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我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在教学中,我常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真能干”、“你说得太棒了”、“这朵小红花是你的”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我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先问学生,怎样量圆的周长?有的学生说,只要用细线沿圆周绕一圈,然后把线拉直,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我肯定了这是一种方法后又问,如果要量出一个大圆形水池的周长呢,是不是也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说当然不能,这时他们迫切希望老师说出正确的方法。我告诉学生只要学好求圆周长的方法,将来不但会求一些圆的周长,还会量底面是圆形的沙堆、粪堆、喷水池等的长度。学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兴趣顿时大增,带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学习,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学习劲头十足。
    当然,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 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把景、声、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就运用了创设情境导入。课件首先显示4个气球,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送给小猴子4只气球,说“小朋友们,要想得到这些气球,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吗?”(生:有),这时课件出现题目:如果要用两只手拿这4只气球,每只小手都不能空着,你打算怎么拿?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的答案。下课后,学生们反映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感觉非常愉悦,能学得好、记得牢。
    2.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小学生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
    3. 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优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其实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归根到底是要树立起  “终身学习 ”的理念,教师要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8-7-16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很好,接着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发挥教师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学校 陆丽
关键词:探究 数学 教师 指导
内容提要: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角色,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自我否定了老师的作用,走入了探究活动的误区。我尝试着从探究前的准备,探究时的引导,对探究中阶段性成果的质疑这几方面做了尝试,以使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及时到位。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除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以外,还有通过探索和实践,获取知识。然而他们的探究,乃是一种自然的带有本能性的行为,如果老师仅仅强调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不到位,那么势必将出现看似热闹实则嘈杂,看似有序实则无章的教学场面。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水平、表达能力与交流的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适度的准备──引出探究的序曲
在学生自主探究开展之前,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予以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为了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准备好探究的情景、探究的材料和探究的问题。
片断之一:
“认识人民币”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购物的情境,然后定格在小明和售货员付钱的画面上。
小明:阿姨,我买枝圆珠笔,请问多少钱?
阿姨:小朋友,这枝圆珠笔1元。
小明:阿姨,给。(边说边递上1角)
阿姨:这不是1元啊?
小明:啊……(惭愧,脸红)
师: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板书课题)
这位教师苦心经营的这个购物环境,仅仅是教师导入新课的工具而已,没有起到情境应有的价值,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怎能成为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数学教学的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知识的生长点。为此,上述情境可作如下改动:
小明:阿姨,我买枝圆珠笔,请问多少钱?
阿姨:小朋友,这枝圆珠笔1元。
师:要付多少钱?你们会取出1元吗?你怎么知道你取出的是1元呢?
通过这样的改动,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的角色,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研究一元人民币的特征。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事先必须准备好足够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方便学生发现1元=10角,还要准备一些常见的小商品,贴好标价。另外为了保障购物活动的顺利展开,老师还可以对一些担任售货员的同学进行“上岗培训”等。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尽管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并且精心设计了情境,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不精确或者其他种种愿意,常常会引向他们走上与探索主题不相关的路子,迟迟不能提出探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可以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二、适时的援助──奏响探究的主旋律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让给学生,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于退出了教学的舞台,当起了观众。教师走入这样的误区之后,就会导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事实上,当学生从幼儿期的摸索逐步发展到小学低年级中开展一些初步的有序的探索活动,始终存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1.由扶到放。
片断之二:
《认识图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得,老师作了如下设计:
(1)找面
师:请你们拿出一个长方体,象老师这样攥在手里(只露出一个面),这时候,你还能看到整个的长方体吗?
生:不能,只能看到一个面。
师:那么,用手摸一摸这个面,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光滑的,平平的。
教师操作演示:把教具长方体的一个面从体上剥离下来,贴在黑板上。
师:把这个光滑的,平平的面取下来,要知道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学生操作尝试。
(2)认形
师:你们刚才画下来的图形都叫什么呀?
生:长方形。
师:象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放,有的斜着躺,但是我们都把它叫做长方形。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呢?你发现了什么呀?
(3)小结方法
师:刚才,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认识长方形的呢?
生:找到平平的面,画下来,取名字,最后再数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师板书找面、画形、取名、数形
师:你们用这样的方法还能发现图形呢?
生动手探索。
这是低年级数学探究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设计,就是先由老师把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由学生按照这个步骤展开操作活动。
2.先放后扶。
片断之三:
《可能性》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摸球的游戏。
师:同学们现在这个口袋里都放了6个球,有3个黄球,也有3个白球。随便摸一个,你猜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生开始操作,没有多久,学生就发现情况了。
生1:老师,***专门摸黄球。
生2:***不把球放进去。
生3:我们怎么摸出来的都是白球呀?
生4:谁记得我们组里摸到了几次黄球呀?
生5:老师这样摸下去不行,我们小组中有的人抢球,摸了好几次都不让别人。(这时有的小组中的球突然滚了出来)
师(示意安静):同学们在摸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的问题,看来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规则才行。那么规则该怎么制定呢?
生1:摸球的时候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
生2:我觉得摸完之后要把球放回去。
生3:我们小组要分好工,要有人负责摸,有人负责记,有人负责拿袋子。
生4:还有,拿袋子的同学要摇口袋,省得老是摸出那个球。
师:我补充一点,同学们摸的时候,每个人要规定次数,不能多摸,摸完后就换别人,其余没有轮到的同学做好监督工作。
这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指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完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放中有扶。
片断之四:
《可能性》一课的认识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老师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
出示三个口袋:1号袋中装6个红球,2号袋中装3个黄球和3个绿球。3号袋中装3个红球和3个黄球。
师:请同学们摸球10次,摸球情况用彩笔填写在记录表中,(记录表见下图)记录完毕之后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然而当学生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的时候,出现了卡壳现象,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
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诱导如果继续摸,你能猜测手里会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生:因为口袋里全都是红球,所以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
师:那么在这口袋里可能会摸出其他颜色的球来吗?为什么?
当学生在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观察学生,及时地在放中扶一把。片断五中老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呢”,“你能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吗”……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某些方面,或者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三、适当的质疑──激起探究的高潮
片断之五: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在学生感知到了角是有大有小的,并且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之后,老师出示如下的题目,让大家比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两个角的大小。
        
A                                      B
学生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了比较。
师:谁能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生1:我是用活动角来比较的,首先我将活动角放在角A的上面,做出了一个和角A一样大小的角,然后将它放在角B上,发现了这个角比角B小,也就是说角A比角B小。
生2:我是用一张透明的纸蒙上去,描出了一只角,再放在另一只角上,也发现了角A比角B小。
生3:我是数格子的,我发现角A有4大格多些,而角B有5大格多些,我也发现了角A比角B小。
生4:我是用尺量的,发现角A的线段短,角B的线段长。也发现了角A比角B小。
其余学生哗然:不能的,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不能量的。
师质疑: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准确呢?你能来演示给大家看,你是怎么量的吗?
生4:我从两个角的顶点出发,在角的边上都量好2厘米的线段,点上点,再量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发现角A的线段短,角B的线段长,所以也发现了角A比角B小。
有学生赞同。
师释疑:原来你是让两个角的边一样长,再来看它张口的大小的,张口大的那个角就大。
在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得出了一定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亲历探究实践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倾听学生的看法,及时的质疑,能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浅议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安徽省怀远县赵集小学 邵娟



摘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能力  培养

1  前言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2.1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2倍时,有如下一些途径:

(1)作短线段的二倍线段,证明二倍线段等于长线段;

(2)取长线段的一半,证明一半的线段等于短线段;

(3)如果长线段是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取斜边上的中线,证明斜边的中线等于短线段;

(4)有四个以上的中点条件时,考虑能否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等等,当然对这些途径,都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寻找。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3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4  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33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333里包含几个9,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推进。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5  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

例如: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独做需要30天完成,现在两人同时合做,甲因中途有事开会,所以这项工程经过15天完成,问甲开了几天会?

解法一 设甲开了x天会,列方程得:

(+)×15-×x=1,解得:x=5

解法二 设甲开了x天会,甲实际做了(15-x)天,列方程得:

×15+(15-x)=1,解得:x=5

解法三 设甲实际做了x天,列方程得:

×x+×15=1,解得:x=10,所以15-10=5

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2.6  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题目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

3  结束语

总之,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科学把握教材合理用好教材



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 董宁萍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课改成绩固然喜人,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惑。例如:1.教材中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是尊重教材还是作适当改组?2.课堂教学的开放和提高学生成绩矛盾吗? 3.《用数学》这块内容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使我们陷入迷惘之中,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通过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对帮助教师科学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作了一些探索。

一、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认识,寻求教学的具体对策。对比的方式可以是不同时代、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对比;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不同的设计进行教学对比;也可以是同一内容、同一教师两次的教学对比等`。我们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确定一位主讲人,其他老师采取“看、听、议”的方式参与。(“看”主讲人教案,对自己原教案进行分析、修改;“听”主讲人的备课思路、体验他的备课历程;“议”原教案及教学中的问题)。四册教材中应用题的安排有些突兀,类型较多,有一步、两步、三步计算的,有归一、归总的,有倍数、相差关系的等等,备课时我们不知道教学的度如何把握?叶云素老师针对我们的困惑进行了教材分析并上了《用数学》整理课,她的课既朴实又很有趣味,选用的内容全部来自学生的实际(女生12人,男生24人,每组6人,有6组),学生根据这四条信息选两条编出求总数、求相差数、求倍数的问题;例: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平均每组几人?男生可以分成这样的几组?等。第二环节根据我们学校的实践活动“人民币的使用”把学生的买卖活动用数学问题的形式进行罗列(归一、归总);师这样引导:选你们在春游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提一个数学问题。生:买3盒冰淇淋要几元?师:谁会补上你认为需要的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同学可以交流)学生补充的信息有两种:(1)每盒3元(2)5盒15元。对第二种学生有争议,他们提出要买同样的冰淇淋才行,不然的话价格会不同的。叶老师就抓住契机引出“买同样的冰淇淋”这句话,学生因为有生活的经验,马上就能意会。第三环节学生编题。叶老师没有分析归一、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只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让学生意会,看来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她的课看似随意,其实脉络清晰,正如林志红老师所说:“我们像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没有长期的修炼,没有深厚的功底绝对不会上出这么精彩的课。听了她的课,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所在,尽管新教材中不再出现应用题这个名称,但学生对于11类基本应用题的结构必须了如指掌,虽然不像原先那样反复操练,强化数量关系,但要求学生在运用中意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题意,解决实际问题。原先我们受“用数学”这个名称的影响,在教学中花了不少时间在创设情境上,而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蜻蜓点水,有点作秀的味道,造成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强。叶老师的课让我们从迷惘中走了出来,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应该上得实在,而不是盲目追求时尚,应该在继承中创新。

二、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节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它对老师如何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充分挖掘、体现、实施新教材中的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的发展。如:我校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试教时是这样的: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是运用规律、记住规律,最后是想象创造。整节课非常顺畅,学生的兴趣也很高,但我们认为一般老师也都这么上,能否换一种教法,更能引发全体参与呢?在教研活动中再次剖析教材,于是诞生了第二种教法。课的引入非常开放、大气,师提供给同桌同学一组图形(有不同颜色的圆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也有同色的),让他们尝试摆出你认为有规律的图案。孩子们很兴奋,人人都有事可做,他们既要思考如何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又要和同桌合作来完成。老师穿梭于学生之间,帮助有困难的小组,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后,我们5人反复讨论教材,比较这两种教法,一致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它使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教材分析活动,在比较中找差别,在反思中求创新,从而提高我们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我们5位数学老师人人有课题,有省级、市级、区级的。在新课程刚刚实施的一年级教学中,毛乃春老师已意识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①给孩子们的空间较窄,教材在提出问题后由于限于篇幅以及本身的“静止”状态,只能马上呈现结果。

②编排仍比较注重“模仿复制”,基本上是一例一题,教师很容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获取解题方法,从而忽视了过程的教学。

③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相脱离,尤其无法很好地反映发达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实际差异。

于是他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教材去适应学生,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材”,大胆地提出“一年级数学教材的重组研究”的设想,得到李加汉老师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这个课题被立为省级课题,我们全员参与研究,从以下几块内容展开研究:(1)如何合理划分课时,恰当处理课时差(实际教学课时与人教版教材的课时差至少有29课时)?

(2)如何创造性使用“主题图”?

(3)如何科学地设计练习?

(4)如何使数学实践活动体现实践性,更要体现“数学味”?

(5)如何科学地了解学生?

叶云素老师对小学数学复习课颇有研究,她的“构建协商探究的教学模式”被立为省级课题。其中一点她提出了师生协商策略。旨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沟通、协作、商量而作出决定──应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力求复习内容、复习目标、复习方法的统一,协商的结果达到师生思想情感的沟通、复习意愿的连结、复习手段和复习结果的共识,带来复习者最佳的学习可能性,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董宁萍老师和林志红老师一起,根据学校进行双语、小班化教学的特点,为了不让家长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市立项课题“低年级学生多维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形式单一、方式单一、功能单一,封闭的、阻碍学生发展的作业方式,让他们在开放的作业形式中张扬个性,拓展作业的内涵,从而解决课堂开放与提高成绩的矛盾。陈曦老师在教《认识人民币》时,把课内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利用学生的课间餐进行买卖活动,再结合我校大队部组织的献爱心活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爱心义卖活动。学生每天接触人民币的换算,熟能生巧,这个难点就这样突破了。正因为有理论作支撑,我们才能比较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合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发扬个性。

四、学术沙龙式教研活动

我们把学术沙龙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原先由老师自定话题,集中起来以讲座的形式展开,后来因为这样做比较费时,我们就改为网上论坛的形式,可网上交流毕竟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来得亲切,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经常开展沙龙式的教研活动。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的活动有目的、有主题。上学期,我们数学老师在区教研活动中上研讨课,为了使我们的课有更广的研究价值,我们选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课,叶老师的《用数学》、林志红的计算课、陈曦的大数的认识、毛乃春的《角的认识》、董宁萍的《克与千克》,课前,我们集中分析教材,然后互听互评,接下来反思本节课的得失,再作修改,最后借班上课。这次活动后,我们和区新秀班的学员一起座谈,座谈时我们坚持一个原则:“提出别人一个优点时,必须要说出一个你认为的不合理的地方,最好有你的建议”。这样的交流,大家避免了讲空话、套话,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学术式交流,使大家受益非浅。

因为学校领导管理的大气与开放,对我们教师的充分信任与肯定,我们才能放开手脚,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有实践就会有问题浮现,有问题就得有方法解决,我们要尽快从迷惘中走出,边实践边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短短两年,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数学组有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两项区级课题均已立项,两项已结题。我们都是区新秀班学员的指导老师,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中不仅提高了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对他们的提高也起了促进作用。作为新课程的辅导老师,更要善于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这样才能合理用好新教材。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求教于各位专家,那就是:(1)我们对整个教材体系把握不准,是否可以给每位教师配一套教材?以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教材体系。(2)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和高年级的综合应用这两块内容尺度该如何把握?(3)教材中有些内容有点拔高,而学生的水准却有些降低,这该如何理解?我们迫切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论学校教育中关心与和谐的共生关系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小学 储向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学校教育中关心与和谐的共生关系。提出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离不开“关心”的运用,即关心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关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同时,关心的方法论的实践又是营造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和谐;关心;阶段性;个性;道德情感

2005年2月在“两会”上,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现社会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现的实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目标。早在2003年11月我校黄绪信校长在做“未来三年学校工作计划”报告时,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的二次飞跃,就提出“和谐发展,科学育人”的治校方针。“和谐”,是当今社会点击率颇高的词语。在英文中,“HARMONY”,有融洽、调和、协调之意,与矛盾、对抗、冲突意思相反。和谐是万物相安,配合适当的协调,是高境界、远视野、大胸怀。它是当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愿景,已经广泛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社区”等等。

可见,“和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寻求“和谐”的学校教育,其意义更是不容忽视。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写到: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这里所指的成功,就是一种和谐。和谐关系、和谐发展、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等等,都是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方向,然而,这一切的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其基础,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践行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以“和谐的关系”为核心,用“关心”做为纽带,在关心中发展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关心,使关心与和谐共生。

从具体班级的管理来看,和谐与关心的共生关系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整体上讲,一个生源来自家庭和谐背景居多的班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对他人的自觉的关心意识,喜欢帮助他人。反过来讲,这种意识又更好的促进了班级的和谐,形成良性循环。记得过去班里有个学生经常不按时交作业,我用一节课时间让同学们帮助他。大家并没有一味责怪他,而是提出各种可行性建议,例如上课要认真听讲、回家做作业要定时、给自己按时做完作业奖励等。第二天放学前,我又朗读了一位同学写给他的热情洋溢的信,信上说:“相信你有能力,也一定会改正不交作业的坏毛病。”读后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那个学生开始完成作业了。

再看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一个不被以往任课老师认可和关心的学生,往往成为班级管理的难点,班级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这时老师的关心实际上是被动和消极的,而当该学生在重新获得真诚的帮助后,他被焕发出的学习动力以及对班级的关心是惊人的。在做班主任前,我就听说班里有个极调皮的孩子,上课经常随便下座位打人,下课又总是惹是生非。老师同学都反感他。为了尽快帮助他进步,一方面我与他交朋友,了解他的兴趣与特长,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树立他的自信。同时一旦发现他的问题,积极给予纠正,使他明确是非正误。一次,由于他违反了校纪给集体抹了黑,同学们都很气愤。为此,我将课堂变成同学们与他交流的平台,一开始同学们的声讨声不绝于耳,后来我举出该生为集体出力的种种事例,当众对他说:“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为你是关心热爱集体的人,我相信你这次能够改正错误。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会给他改正的机会,是吧?”听后他泪流满面。他从当初的满不在乎到此时的羞愧内疚。以后他再没有打架,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后来因为搬家,他转学了。到新学校不久,就给我和班上的每位同学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在温暖的集体中得到了关心,同时又成长为主动关心他人的人。

其实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它一般不可能达到如亲子关系般的亲密,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可以使师生逐步建立起亲密关系,关心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关心”,《辞源》上释为:留意。《现代汉语》解曰:重视和爱护。在以往的理论中,“关心”实际上意味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种种理念,如海德格尔对“关心”的论述,威尔著作对“关注”的强调等。而此处,诺丁斯创构的理论,“关心”是一种关系,我们不仅应当主动去关心他人,还应将这种关心意识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此来应对学校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待儿童,其意义更为深远。很难设想一个缺失关心的孩子,他如何能具有健康和谐的人格?如何能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去关心他人、关心动物、关心大自然、关心集体、关心社会?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推崇。很多人认为孩子只要学业成绩优异,其它方面的发展都是无所谓的。于是我们看到著名高校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早期留下的种种心灵伤害而变相报复性地残害黑熊;12岁乡村孩子对父母粗暴态度不满就毒死父母;十几名初中生不堪课业重负集体自杀等事件。在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故意扰乱秩序,还得意扬扬;与同学一起玩耍,一不如己意便大打出手;在功课学业上敷衍了事;漠视集体劳动;纪律涣散、推卸责任等等。2004年10月10日《青年报》披露,上海市有24.39%中小学生有“活着不如死好”的想法。另据媒体报道,从2000年至2003年四年时间里,未成年犯罪占成年犯罪比例由6.7%上升到9.1%。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后果,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对学生、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关心。

今天,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越来越值得人们思考。未来的中国是孩子们的,未来的世界也是他们的,那么,他们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他们能否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想,我们应当把“关心”作为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所作所为。

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决不可以强加给学生任何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们要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阶段性,真正理解他们在各个阶段过程中的特点。比如,我曾经很失望班级中的一名10岁男生。他在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次次听写正确率不到三成。仔细分析很多字的问题多是结构相反或多笔画、少笔画。当我想放弃时,半年后他开始有了转机,书写少了错误,而听写竟然及格了。以后我在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书籍中得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脑发育不成熟,会导致很多东西的认识颠倒。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孩子生长发育阶段中的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摩擦,教师会焦虑,学生有困惑。所以,当学生由于成长阶段性的局限而无法实现某一学习目标时,我们应当抱有必要的耐心,学会等待,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这样他们方能愉快成长。

从西方现代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的关注。在德国,有一条法律:一至四年级按照儿童认知特点,以生活教学为主,四年级以上按学科教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天上午上课,授课时间仅为4小时,无任何考试和家庭作业。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为5小时。每个学期的德语课考试只需写2篇作文,数学考试只有一二次,而且是开卷考试。家庭作业一般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即可完成,内容不超出授课范围。德国教育之所以如此安排,在四年级以前,人的认知并没有分化,他们主要是考虑到儿童理解力与生活环境密切关联,如幼儿园的学生学习和游戏是一样的。四年级以后,学生的知情意开始分化,教学就是要促进他们的分化,整个教学可以从学科角度开展,像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德国基础教育的构建正是依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殊性和适应性原则。

对于学生成长阶段性的真正把握,是师生和谐关系发展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按照其生理、心理成长的适应性,选择最佳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与尊重。

其次,我们要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体力、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有千秋,这样就造成生命的独特个体。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体现出的逻辑与语言两项智力,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他在研究中发现人还有其它的六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感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自省智力以及自然观察智力。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图谱,他们便有不同的潜质。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让他们树立自信,为世界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德国学校认为,办好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他们在教育中从不一味追求高分,也不对成绩不佳的孩子加以歧视。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和校园生活产生兴趣,学校提倡课程、教材多样化。小学一般每年举行一周专题课,高低班混合上课,学生可自由选择园艺、生物、光学、烹调、缝纫、手工等专题课,由学校邀请的各行业专家来讲课或表演。为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社交能力,学校还安排学生自己组织参观、聚会、体育竞赛等活动。其目的尊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还努力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可以施展个性风格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在五年级语文课文《大瀑布的葬礼》的教授中,我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有兴趣的方法学习:或是给大瀑布编写档案;或是做小导游;或是答记者问等等,发现他们各自潜藏的智力(逻辑、语言、自然观察、空间),努力实现个性化教育。

教师尊重、关心学生的个性成长,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相处、获得个人修养、逐步完善自身,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和谐发展,最终享受个人成功快乐的生活。

最后,我们要关心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抵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其内容很多,包括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等。其中爱国主义是极其崇高的情感,在美国,以华盛顿为例,就设有60多所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孩子们徜徉其中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感受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责任感,在道德情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美国的西点军校将它的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首席。

责任感,在萨特眼里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对他所存在的世界负责任。现在,我们要教会学生明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公共集体的关系,并能够主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后果。当今中国社会多重文化、各种价值观冲突碰撞,我们如何坚持主流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社会的变化、发展,值得深思。“教育应当是公共教育的坐标。”教育不是培养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人,而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发现一个孩子成绩差时,有人就会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办?”当发现孩子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时,有人就说:“你再这样,看你考试怎么办?”这是把孩子的不当行为当作他个人的行为看待,其实,这里孩子的行为已经具有了社会性。孩子要成长发展,就应当树立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任。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力图通过课程设置,班级活动,家校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每周一次的“说新闻”课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热情,使他们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另外在“班级模拟法庭”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对班级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的揭露,使他们不断增强是非意识和班级荣誉感,“做好班级小主人”。还有周末“做父母的好帮手”课外活动,通过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件家务活(或帮助家长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强化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培养“小主人”意识。

当学生具备了道德情感时,他才能拥有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功而高兴,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等健康的情感体验,因而与他人、与集体互相融合,呈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只有成为“关心”学生的人,学生才能在“关心”中沐浴阳光雨露,才能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社会需要的能够真诚关心自我和他人的一代接力人。

学生在学习关心社会、关心班级、关心身边的亲人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与责任,进而热爱自我、热爱周围的人与事物,享受和谐幸福的人生。

总之,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离不开关心的运用,而关心的方法论的实践是营造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继续探索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媒体改革



福建省福州市龙湾区天河一小 陈洁



[摘要] 本文通过六七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教学媒体的介绍,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改革,并研究了改革带来的好处,主要通过四个方面:一、电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利弊 二、实物投影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三、多媒体CAI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四、校园网的兴起。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媒体  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媒体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类,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设备。

在六七十年代,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仅仅只是粉笔,黑板,教鞭,教科书,到了八十年代出现了模型,比如在一年级教10以内加减法时,出示小卡片贴在黑板上,原有鸭子七只,贴上七张卡片,游走两只,拿走两张卡片,还剩几只鸭子?教学媒体极其贫乏,教学形式当然也就单一,那么拿一堂六七十年代的数学课堂实录和现在新课标下运用全新媒体的课堂实录进行比较其结果当然是天壤之别的。

教育、经济、科技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也可从教学媒体的不断变化中体现出来。教育发达的地区其科技、经济自然不在话下,那么反之在教育方面所投入的财力、物力就会更多,千方百计的要给教育带来便利。教学媒体就是不小的一块,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教学媒体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电化教学、实物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园网等等。接下来我来谈谈电化教学、实物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园网的兴起给小学数学教学所带来得一些便利。

一、电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弊

(一)相较于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媒体,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一大改革,它为教学带来如下便利:

1.提供实例,引起探讨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将生活中“行程问题”各种不同情况,当堂放映了一段实况录像,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片段在课堂里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种种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感到有很多知识等待他们去学习,激起求知欲。

2.化静为动,利教利学。

运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便于突出特征,揭示规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则。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二)科技的不断飞跃,在日渐成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电化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用VCD而不再用录像机,而且录像也不方便,加之录像带的存放也是个问题。

2.制作幻灯片相当麻烦,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

3.幻灯片不易保存,防霉防潮等等保存的要求比较高。

4.而且效果不如实物投影也不如多媒体。

5.幻灯机需要调焦,调不好了图像就相当模糊。

6.图像的动画需要人为地拉扯幻灯片。

于是在发达地区电化教学逐渐退出教学媒体的舞台,接踵而来的便是实物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在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因经济问题仍保持用电化教学,在不久的将来电化教学会退出历史舞台。

二、实物投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物投影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大创举。

(一)实物投影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首先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通过实物投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表象使小学生从中进行分析抽象,掌握概念。[1]如新课标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先引导小朋友一起分一分: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小朋友们可以先在座位上摆放,教师在下面巡视,然后选择典型的方法让个别学生到投影机上摆出来,进行比较,小朋友们就可以发现分法有3种:5根和1根,4根和2根,3根和3根,其中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每部分是一样多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种分法进行分类,从而引进”平均分”的概念。

(二)实物投影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实物投影,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实例,使学生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9+8=?时,可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小棒数;也有些学生可能会用手指数;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在9之后再数8个;也有些会把8拆成1和7,然后把9凑成10,再加上7,等于17;也有些学生可能把9拆成2和7,把2和8加在一起然后再加上7,等于17。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择优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罗列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治病,另外也让他们以后别再出现这种状况。

(三)实物投影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实物投影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并且能让学生亲自到投影器上操作,动手动脑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整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把实物投影和投影片结合起来应用,先在投影片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列式计算或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制各类应用题,在运用中,小的实物可以直接采用,也可以用硬纸板,各式透明胶片剪刻成各类形象以代表实物。

(四)实物投影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学是逻辑性严密的科学,它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而小学生想象力差,学习这方面知识是有很大困难的,通过实物投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并且通过学生操作更好地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正确地认识几何形体地特征,发展学生地思维。如在教学“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个角,然后相加得出结论,由于测量误差,计算结果与180度总是有差别而误差又很难给学生讲清,若采用实物投影则很易解决,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然后拼在一起,很显然三角形三个内角重合成180度,把这个结果映在银幕上明显而易理解。

实物投影比起幻灯机来,它的好处是它可以避免了不少麻烦。比如有些实物投影可以不用通过明胶片制作幻灯片可以直接放在投影机上操作,当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如果要实地测量高度,总不可能把高楼大厦之类的庞然大物放在实物投影机上操作给学生看。

再比如一些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的,也不宜让实物投影投影出来,这也是它的一大缺陷。在一次听课中,《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时,执教者让学生体验面积单位要统一时,采取让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小方格去拼一个大的正方形,并让一个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机上拼,因为小方格非常小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为此花了很多时间。如果做一个简单的flash课件,将小方格拖到大的正方形当中,既省时又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理解。

三、多媒体CAI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以前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仅仅只是那种传统教学,往往只有视觉参与,很少有视,听觉各方面都参与进去,效果往往是不大理想,出来的仅仅是“书呆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投入到小学中使用,为学校教学工作带来极为良好的效应,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CAI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2]

多媒体CAI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如: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还有建筑物;还有一些漫画。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去年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这样就可达到易懂而又乐学的目的。

(二)巧用多媒体CAI探微入里,引发想象空间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想象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三)巧用多媒体CAI凸现本质,发展学生思维

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从而使我们建立概念,培养能力,电化教学的设计应以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巧用多媒体CAI调节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人是有理智的,也是有情感的,学习既有理智支配,也受情绪情感的影响,人的心理作用既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教育教学工作应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个体的学习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既调节了学生的情绪,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巧用多媒体CAI提高学习效率,增大学生接受能量

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课堂上的主要板书、录像、动画、例题、学生练习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包装组成一个软件包,使教学内容程序化,上课时教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程,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校园网之前景

校园网简单地说就是服务于学校的局域网,我国中小学校园网从1995年开始着手建设,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从无到又已经历了从建网之处的以硬件集成为主要硬件建设,到硬件软件并重,着眼教学应用建设,再到重校园网信息环境建设几个阶段的变化,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我国中小学教育新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截止1999年底,已有500多所中小学建立校园子网,3000所中小学拥有校园子网,1999年教育部公布了《行动计划》,召开了信息技术教育座谈会,随之各省市相继召开了教育信息化规划会议,直接推动了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成为中小学发展的亮点。

校园网是新生代是新生事物。当前我国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尚属初级阶段,但仍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为中小学带来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信息交流模式的跃变。校园网教学方面的应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取代粉笔、黑板。新生事物都有其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去改进在这里我不主张某些学校为了评“省重点小学”之类地头衔引进校园网设备,而不注重校园网的软件设备,那将是一种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浪费。校园网前景甚佳,有如人的少年时期,其发展前途无量,我期待校园网给我们带来教育地更新更高地一个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