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郭文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
师:还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
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
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
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
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
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
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
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
可能  二个红色
      二个白色
      一红一白
师:还想继续挑战吗?小组合作,往盒里按要求装球……
    以上片断是《可能性》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执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这“不唯教材”的做法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我听了这节课后有模糊不清的感觉,也难怪学生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时,出现语文课中的用词造句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执教者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思考)、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对于还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一类是能肯定的,一类是不能肯定的,”相对来说对“能确定的”一类理解更难一些。执教者把二类情况分解为一前一后认识,中间用“中奖问题的不公平性”过渡,并把重点放在“不能确定”一类上,这样削弱了两类情况的对比,淡化了两类情况的本质,从而导致学生认识不深刻,体验不够。
    针对以上教学的不足,我认为应作以下处理:一是两类情况同时出现,整体认识;二是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下结论的研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我进行了实践。重点学习过程如下:
1. 从学生刚开展的“庆元旦感恩”活动抽签表演节目引入,让学生初次感受事件发生有不确定的现象。
2. 通过问话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思考(猜想)、试验验证、下结论。
3. 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活动,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2个袋子,1号袋中只有1种颜色的球,2号袋中有2种颜色的球。课中先让学生观察2个袋中的球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只一种
    两种
再请组长把1号、2号袋中的球分别例入1号、2号盒中,分组思考以下4个问题,并进行试验验证其结果是否与思考一致。
(1)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2)2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3)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4)2号盒中可能摸出黄球吗?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试验、汇报结果,对应于前面的板书,板书结论。
    只一种——>能肯定——>一定/不可能
    两种——>不能肯定——>可能
    因为加强了两类情况的对比,并借助直观、清楚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能肯定的与不能肯定的;在能肯定的一类中,又分为一定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两种情况。同时,学生还初步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过程,教学效果比较好。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在实施“用教材教”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策略:
1. 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欲望是发自于内心的需求,人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地去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决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一些无关情节削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应使所创设的情境有益于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展开。
2.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水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基础上。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学习材料,要能让学生回忆或联想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找准学习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能顺利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这说明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和个性差异,创设有利于每个学生亲历、体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动手做、动脑想、用心感受和体验。
4. 有利于搭建学生的自主发展平台。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怎样达到这一基本理念,关键在于教师的再创造。我们教师不仅要在从教材到预案的这一创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个性差异,而且更要在从预案到课堂教学的这一创造过程中,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学习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体验与感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开放的课堂——孩子的需要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台李小学 于志花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可谓情境生动有趣,题材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合作活动。然而,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素材,如何把这种素材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发展的需要呢?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1. 创设动画、故事情境。
    “实验”教材中鲜艳、生动的图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如果课堂上一味看静态的画面,很快就会兴趣索然。为克服这一缺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的教学中,课本上呈现了一幅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场景,如何利用课本资源来创设分类的情境呢?我通过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一个叫淘气的小朋友从小就喜欢乱扔东西。一天晚上,他被一阵哭声吵醒,原来是他的玩具熊、球、书本正为被淘气乱扔而伤心呢!(多媒体演示各种物品的对话)淘气听到这些物品的对话,非常后悔,决心把他们整理好。可早上起来,他发现房间里太乱了,不只该如何整理房间。(大屏幕显示物品摆放零乱的房间)小朋友们,你愿意帮淘气收拾一下房间吗?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发言积极热烈。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能够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房间,而且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分类整理事物的重要性。这种入境、动情的故事情境,令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2. 创设生活情境。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一课时,课本上呈现的是小明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放衣服的情境。图中通过妈妈和小明的对话,提出比较衣服厚薄的问题。而生活中比较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带他们到学校后面的幼儿园去玩,上了一节活动课,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又矮又瘦的李志远同学和又胖又高的王鑫同学一起玩,可李志远怎么也压不过王鑫,孩子们都呵呵大笑起来,我抓住有利时机,问:“你们笑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生1:“李志远太轻了。”生2:“王鑫太重了。”生3:“李志远比王鑫轻,所以李志远压不过王鑫。”生4:“王鑫比李志远重,所以李志远压不过王鑫。”……“你们刚才说的真好,这叫比轻重。王鑫比李志远重;李志远比王鑫轻。他俩还可以比什么?”聪明的刘雯雯同学回答:“还可以比高矮。”“还可以比胖瘦。”李文轩抢着回答。“怎么比呢?”“让他们俩站在一块比一比。”“对,让他们站在一起比一比。”没等他俩站在一起。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王鑫比李志远高;李志远比王鑫矮。王鑫比李志远胖;李志远比王鑫瘦。……就这样通过一节室外活动课,孩子们不但轻轻松松的学会了比较轻重、比较高矮、比较胖瘦等,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学生情趣激昂,活动气氛热烈。

二、鼓励质疑,以“问”引思。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实验教材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深入领会教材意图,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1. 看图质疑。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问题确实有些困难。教学时,我首先教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插图来提问题。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时,我出示课本上的“来到花果山”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你看懂了吗?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天上共有多少只鸟?”“天上有多少朵云?”“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岩石缝里共有多少朵花?” ……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有多少棵树?”“共有多少块岩石?”虽然学生提的问题有的还很肤浅幼稚,但也不时地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2. 倾听质疑。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课堂上,常常会发生一些激烈的质疑,甚至争论。如在教学完10以内数的加法后的一节练习课上,学生讲完故事,让另一名学生评价讲得怎样?由于学生的认真倾听,真是评价的有条有理。接着学生通过讨论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左边树上有4只小鸟,右边树上有2只小鸟,合起来是6只小鸟。列式是4+2=6(只)。
生2:左边树上有5个苹果,右边树上有2个苹果,合起来是7个苹果。列式是5+2=7(个)。
……
3. 困惑质疑。
    有些问题,是学生明明知道却故意提出来的,这只是一种浅层的质疑,心存困惑能勇敢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质疑,它往往极具典型性和针对性,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思考,帮助解决。如:在学完上册第六单元图形与位置后,一个学生问:“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转到这边和转到那边,左右会不一样呢?怎么左右变来变去的呀?”这个问题提出后,我没有给他答案,全体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之中。不一会,刘锦鹏同学跑到讲台上边表演边讲解。那个质疑的学生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地说:“澳!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此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三、自主探究,以“放”促活。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使用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我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调查,放手让学生操作,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学生活起来,课堂动起来。
1. 放手调查,拓宽视野。
    “调查”是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调查数学问题,以丰富教材资源,令课堂向课外延伸。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时,我根据课本信息窗内容在小组内统计换牙的情境。课前,我布置学生们调查每个同学的换牙情况,让他们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的调查情况交流后填写统计表和做统计图。这样通过学生亲自调查,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孩子们才感到统计真实有趣。
2. 放手操作,加深体验。
    “听了你就忘了,看了你就记住了,做了你就理解了。”这句话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创设条件,让学生动起来,激励他们在手指尖上创新。如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厘米、米的认识时,让他们亲自动手量一量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多长(铅笔、小刀、橡皮、课本等)?课桌、凳各有多长?黑板、教室各有多长?……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厘米、米的实际长度,从而真正认识了厘米、米。再如教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玩具以及其他喜欢的物品,让他们尽情地摸一摸,玩一玩。在有了丰富的体验后,给玩具和物品分类起名。然后,通过“口袋摸物”的游戏,进一步建立表象。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搭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思维创造性得到极大的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重庆市垫江县桂阳小学 李孝昌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爷爷高些,还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桌的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 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思想到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子、自己要买文具、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了。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生活背景设计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自然就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分类”时,让学生4—6人一组,围成扇形坐好,并在中间随意堆放许多书、本、学具、文具等物品,让学生感受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激发学生要整理自己教室的欲望,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数学问题无法实物再现,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学”比较轻重“时,可将课本中的动画换成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是玩跷跷板的记实录象情境,借助这样的场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用眼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4.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教学“一本故事书,小平看了75页,还剩35页。求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经过逆向思维用加法来解答。这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独立分析,组织交流,师在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师手拿一本书,边念题边做一页一页阅读的动作,旁白说“看了75页”后,再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35页”,“怎样才能找到这本书有多少页呀”。待学生都明白表示的意思后,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合并,成了整本书。这一点拨,将学生生活画面再现,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好这一问题。
    5. 课外延伸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
    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了“面积计算”和“长方体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的卧室用地板砖的数量,墙壁粉刷压光涂料的面积。通过大量实际运用,能让学生经常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进而认识数学的价值。
    让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天地里学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艺术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 李静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通过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单调的形式结束教学。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总结艺术,否则就只能算是虎头蛇尾的教学败笔了,至少不能算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教学课。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结预习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 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2. 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3. 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 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正值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留给学生思考:

在下边算式的括号中,任意填上“+”、“-”、“×”、“÷”等运算符号,使2组8个数的计算结果都等于2008:

5( )8( )25( )20( )5( )10( )2( )4=2008

50( )4( )5( )2( )2( )10( )25( )8=2008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音乐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尾: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儿歌。”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

“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了新知识。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数学课堂的平实之美——听《用字母表示数》有感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施志萍



    数学一向以思维统领课堂,严密、有序、简明是数学课堂的追求,举一反三、知识拓展、思维训练是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程的实践,在课堂的开放与创新上多了不少对策,也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精彩纷呈,学生的个性张扬,师生的情感互动。新课程的实施遍及城乡的各个学校,但由于农村的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现代化还没达到普及,课堂上老师用的还是最原始的粉笔与黑板。近日,有幸参加了一个市级的农村新课程数学课堂开放日活动,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范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着实让我有些震撼,他的课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学生热闹的讨论场面,有的只是静静的思考,师生间平等的互动,清晰严密的争论。平实中透着一股数学的美。
一、 平实中见个体的尊重
    课堂的尊重是大家都有的意识,只是如何真正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真正的走进学生,才能感受学生的律动,情感的涌动,思维的跃动。课堂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也是经常的,可老师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情绪,学习的积极性。
    范老师的做法对我们是一种思考,在第一环节中,当老师问,老师比班长大19岁。班长a岁时,老师几岁?一个学生说40a。在第二环节中,学生用b表示青蛙的眼睛与腿时。对于他们的回答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也没有因为错误而没有板书,更没有当作错例来让学生评判。而是把学生的答案都板书完后,然后让说错的同学再来看看,是否对刚才的答案有些补充,大都这个时候,出错的学生也经过思考了,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还不记忘再问一句,现在把你刚才的答案擦掉了可以吗?就这些写、问、擦,看似简单的小细节,着实体现了老师的用心。
二、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片断1)师:班长12岁——(相差19岁)—— 老师几岁?
    生:班长12岁,老师就是(12+19)岁。
    师:班长15岁,老师多少岁?
    生:老师(15+19)岁。
    师:现在有个式子:a+19,谁能说说这个式子的意思?
    生1:可以表示许多年龄。
    师:请举例。
    生:a=100时,a+19=100+19
    师:还能举其他的例子吗?
    生:a=1000时,a+19=1000+19
    师:联系老师提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00岁多岁很少,1000岁不太可能吧。
    师:对呀,看来这个a是有范围的对不?
    可见在大家的一笑过后,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但一些时候还受实际情况的限制。没有半句说教,学生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对问题思考的全面与严密,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间慢慢地潜以默化着。在接下来的用数表示中,学生就自然地想到了每个用字母表示的数也是否也受条件限制。                 
    师:  当老师b岁时,班长几岁?
    生:班长b-19
    师:举例说说b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只能少于100的数。
    师:还有补充吗?
    生:一定要比19大,否则不能减。
    生:老师不到19时,班长还没生呢?
    一阵轻松的笑过之后,学生完全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数必须考虑到它的取值范围。
    同样,在接下来的这个环节中,当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眼睛和腿时,学生就明白了,青蛙的眼睛和腿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和4的倍数,不可能会是5、、6、7等一些数。到这个时候数字母所表示的数符合实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平实中见设计的匠心
    课堂上善设悬念,是范老师平实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在学生轻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严密与规律。
(片断2)师: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生1: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生2: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生齐: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
    师:有什么想法
    生1:可以用字母表示,比如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请问生1看出点什么了,(眼睛与腿不一样,所以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生3: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对生3学生的发言明白吗?还需要他进一步的解释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下面学生有的马上举起了手,有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有的……
    生:这样更简明确,
    生:还能表示眼睛、腿与嘴的倍数关系。
        对这个古老故事的运用,我们已不止一次听到,但对此故事的运用如此到位,还是第一回,课堂上讨论一浪高过一浪,简单直白的讨论,无不透出老师的匠心,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在这样的产生差错与纠正中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平时我们的课堂,由于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还大多只靠粉笔与黑板来完成。硬件只是外壳,理念才是灵魂。只有对课堂的思考多了,对教材的解读多了,对课后的反思多了,才会把握教材,把握学生,从而师生共同享受数学课堂的愉悦,感受数学教学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范秀芬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街口街中心小学数学科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61页及相应练习。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生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2至5的乘法口诀,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至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来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会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编制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思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研究发现的基础,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主要抓住两个链情景链和知识链,进行设计。情景链以海洋图为链条,通过鱼条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探讨6的乘法口诀,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去。知识链主要有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口算,应用等。策略上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讨交流等方法。

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海洋这一似乎莫生而又常见(电视中)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动到静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从而形象地揭示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四人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3. 突出生活数学思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数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练习设计有浅入深,富有童趣及思考性、挑战性。

4. 教师还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发现要准,观察要细,探索要深,感悟要真。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不但学会,而且要会学。

教学过程:

片断一

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至5的乘法口诀,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几的乘法口诀?

生:6的乘法口诀。

师:(出示课题《6的乘法口诀》),说出学习目标。

师:老师曾带大家到田野、草地等地方学到了乘法口诀,大家想到更加神奇的地方学习数学吗?

生:想!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哪里学习数学?

生:这是海洋。(原来海洋也有数学!部分学生窃窃私语。)

师:(出示课件:一条鱼游来。)看!海洋里的哪位朋友跟我们一起学习了?你从它的身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把你的发现跟小组的同学说说。(四人小组交流)

生1:我发现有一条鱼,它由6个三角形组成,其中3个三角形是橙色的,3个三角形是黄色的。

师:你的眼睛真明亮。

生2:我发现一条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

生3:我发现一条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表示一个6就是6。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现在又把它的另一位朋友吸引来了(出示课件)。你又从它们的身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二人交流)

生1:我发现现在有2条鱼,它是由12个三角形组成的,表示2个6就是12。

师:你说的真好!

生2:我觉得我会比生1说得更好,我发现有2条鱼,一共是由12个三角形组成,表示2个6相加就是12!

师:你真有信心,老师最喜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学!

师:大家的大胆发现又吸引了另一位朋友。(出示课件)谁能大胆地说说你的发现?(学生独立思考)

生3:我发现了3条鱼,一共由18个三角形组成,表示3个6相加就是18。

师:(继续出示4、5、6条鱼)。

生4:我发现有4条鱼,一共由24个三角形组成表示4个6相加就是24。

生5:(略)……



片断二

小组合作交流,创编口诀

师:同学们通过了仔细观察发现了海洋里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秘密可真了不起,现在,你们能根据所发现的数学信息说出乘法算式并且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生:能!(很有信心地回答。)

师:你会编哪一句就说那一句,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看谁说得准,说得多。(四人小组交流)

生1:我会说2个6相加是12,乘法算式是2×6=12,6×2=12,我编的口诀是二六十二。

生2:我会说1个6就是6,乘法算式是1×6=6,6×1=6,我编的口诀是一六得六。

生3:我会说4个6相加是24,乘法算式是4×6=24,6×4=24,我编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生4:我会说5个6相加是30,乘法算式是5×6=30,6×5=30,我编的口诀是五六三十。

生5:(略)……

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进行板书。(略)

片断三

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师:原来海洋居然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不要保护海洋呢?(环境保护渗透教育)

师:现在请你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思考,这些口诀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一共有6句口诀。

生2:我发现上面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6。

生3:我发现一六得六这句口诀有个“得”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

生3:因为它的得数没满十,为了读得顺口,所以有个“得”字。

师:你真聪明!

生4:我发现口诀第一个字是按一、二、三、四、五、六的顺序排列的,第二个数字都是六。

生5:我发现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只有一个算式。

师:为什么?

生5:因为6×6算式里,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还是6×6,所以这句口诀只有一个算式。

生6:二六十二这句口诀最容易记。

师:为什么?

生6:二六十二这句口诀的得数刚好是我们组的人数。

师:你能用小组的人数来记忆口诀,这是你的“发明”,老师很欣赏你。

……

片断四

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师:电脑出示一根火柴棒,问:这是什么?

生(齐说):火柴棒。

师:猜猜它能摆出一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火柴棒?(师电脑演示)

生1:是六边形,它用了6根火柴棒。

师:(出示题目)摆一个六边形用了几根火柴棒?摆2个、4个、6个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答略。

师:原来小小火柴棒里也藏着数学,你们还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的计算也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

生2:我发现天花板上有6颗钉,表示一个6就是6,算式是1×6=6,口诀一六得六。

生3:我发现黑板的小红花每朵有6个花瓣,有6朵,表示6个6,算式是6×6=36,口诀六六三十六。

生4:我发现了每两台风扇就有6片转页,如果是4台风扇就是有2个6,列式是6×2=12,口诀是二六十二。

师:你的发现太不同于其他人,你真会观察。

生5……

(接着是6个口算乘法的练习。略)

师:同学们既能发现身边的数学,口算又准确,可真了不起,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个班吗?解决下面的问题就有答案了。(师出示题目)

街口小学每个年级有6个班,有6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生6:6×6=36。

……

(接着是四人小组玩游戏及小结。略)

课后反思:

“乘法口诀”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认为,口诀只是单纯为了计算而存在。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为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虽然能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价值”能体现出来吗?本人经过精心构建口诀教学新格局 6的乘法口诀一课,突破了“乘法口诀”的传统教学模式。本节课我在以下两方面得到了突破:

一、凸显探究意味

首先是设疑引探——“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见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当好“舵手”,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教师在片断一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时先出示一条鱼,并问“你从小鱼的身上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科学地有则重地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从小鱼身上去发现,而不是海洋图中的其它地方,正是教师引探准,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学生在探究时才能明确地把握好探究的目的,所以学生交流后的发言很准确,不会出现某些偏离。可见,准确的引探,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而且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清晰的数学知识。

其次是合作探究——“放”。在片断一、二中,教师都让学生进行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和同桌二人交流,如出示第一条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帮助,提高小组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出示第二条鱼时让他们同桌交流,是建立在第一次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的,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同学的爱心,让课堂更加活跃。片断二在创编口诀中也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采取的,既可发挥优生的创造力,又可以让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受到感染,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上述的每次交流,教师都能放手让学中去发现、去表达,把听数学变成了“找数学。”

再次是自主探究——“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中,自主探索无疑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植根的土壤。在片断一从出示第三条鱼开始,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的发现,把学数学变成了“找数学”,增强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正是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才会有片断三中感悟口诀特点时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教师此时并不是停留在学生的表面回答上,还不断地问“为什么”,让学生的答数学走向“问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问,不仅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能力大有帮助。

二、  喷射生活色彩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正符合这一点,虽然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看过海洋,但他们常从动画片、或各种电视节目中见过海洋,在头脑中已形成了表象,因此当我出示课件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到海洋里学习数学,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二人交流等方式去发现水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均能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其次是练习设计的生活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海洋图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海洋里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又在学生掌握初步的乘法口诀之后,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哪些可以用口诀来计算,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案例的“火柴棒的计算、生活数学、计算学校一共有多少个班?”等应用口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不足之处:

1、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学生发现了口诀的特点后,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多维应用,深化口诀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时,把生4的回答再深化,与3×4对比,区别6×2与3×4的意义更好。

(本文是广州市实践新课程优秀成果之一,获得从化市一等奖及广州市实践新课程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获奖论文集锦


选生活素材,让孩子轻松学习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二小 董晓洁



【思考的问题】

如何把学生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

如何利用情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如何合理有效地挖掘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素材?

【案例背景】

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策略,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是如何选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事情,学到数学知识又是一个个困绕我的难题。我以《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这一课为研究对象,尝试尽可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创设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孩子,辨认正面、后面和侧面,以及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该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策略。重在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的要求,我在设计的时候摈弃了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寻找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人、事、物,为学生创设了充满亲切感的教学环境。

【案例描述】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学习需要。

师: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善于观察,今天我就要看看谁的眼睛最尖。

出示图片(一点点黑色图案)

师:这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蟑螂,因为他黑黑的。

生:我觉得是铅笔盒,因为好象还有点黄的颜色。

生:……

师:再看看(出示一个钢琴的侧面)

生:是桌子。

生:是木头,好象一大块。

师:再来看看这个物体的其他面。(出示钢琴的背面、正面)

生齐喊:是钢琴。

师:看来观察物体,只看到一部分或者一个面还不行,要不然就要闹笑话了。

生齐笑,教师引出课题。

二、挖掘身边素材,创设探究环境。

片段1:

师:我们今天要观察的第一个物体就是老师我啦,认识一年多了还熟悉我吧!(边说边走到教室的中间)

师:那说说你打算怎么观察我?

生:我能看见老师的前面,我从前面观察老师。

生;我只能看见老师的后面,我要从后面观察老师。

师:那我们就按座位分组观察老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想一想,别人看到的,你有没有看到?

生:我看到老师的眼睛。

师:你看到老师几只眼睛?

生:二只。

师:那后面的同学有没有看到老师的眼睛啊!

生:没有。

左边的学生:我看到一点点,我看到老师的头发。

师:呵呵,那你有没有看到老师的后脑勺啊。

生:有。

师:那前面的同学呢!

生:……

师:许多老师都夸奖老师的衣服很漂亮,给老师拍了照片,可是都只有拍到老师的一个面,想看看吧!

(出示四张侧面的照片)

师:这个长方体的盒子当作是老师的身体,你能把这四张照片贴在这个长方体上么?

生活动。

巩固练习。

1. 找找拍照的地方。

师:除了老师和同学们接触一年多以外,还有一个物体也和同学们接触了一年多,那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看!

(逐一出示学校行政楼的照片,分别是前面、后面、侧面。)

生:我知道第一张照片那是校长的楼,我认得校长的办公室,下面还有校长的车,校长的车都是放那里的。

生:我知道第二张照片那是校长的楼的后面,墙上有字,我认得,写的很草。

生:那里可以看到操场。

生:我知道第三张照片是校长楼的侧面,从我们教室看出去刚好是这个样子,我有看到。

师:真是一群注意观察的孩子。

生:那其实就是一幢楼,老师是站在不同地方拍的。

生:老师,我知道你是在哪里拍的。

生:老师,我也知道。

师:那好,那我们就来选一选老师拍照片的地方。

(出示三张拍不同照片的地方)

生:……

2. 我站在那里?

师:出示不同面的水壶图片,让学生寻找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活动。

【案例反思】

我尝试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到学生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熟悉的素材来学得知识,以下是我对这堂课引入生活中素材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事物就是身边的事物,所以新课标很强调应该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孩子身边的现实社会出发,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尽量找孩子身边的素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引出课题前的猜一猜活动,到探究体验中的观察老师的活动,再到后来找拍照片地方的练习,我都有意地选择每个孩子都天天见着的物体,将数学问题还原成为生活问题,学习的重点也不知不觉地在谈话观察中被掌握,学习难点也在体验中较为容易得被克服。

二、把亲切熟悉的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

把熟悉地生活素材引入学生的课堂,每个孩子对这些素材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都有话要说,所以我们的课堂一下子就变成可以让每个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观察的主动性,平时不善于回答的同学也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观察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就不同,这样就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增进对数学的情感,使学习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从孩子张张天真的笑脸当中,我知道他们很开心。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美好地一件事啊!

三、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节课中,我从生活中引出了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也不同这样的道理,也尽量地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找位置等问题。但是课后我遗憾地发现,这节课寻找的第三个生活素材(观察水壶连线)与第一个练习层次不明显,在同一层次上的过多练习,就容易让学生就觉得没有挑战性了,同时回顾整节课,还是有点数学味不浓这样的遗憾。

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所以选择学生熟悉喜爱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是怎么把握这个素材,怎样去挖掘这个素材,怎样适度地利用素材,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值得我们一线得教师不断得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0: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