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甘 泉 |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 2.师: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模型呢! 3.(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提问:如果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要知道它们的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怎样求? 4.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0页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过程。 (5)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 m,高是4 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看书质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五、巩固运用 1.练习十五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答案。 2.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3.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4.练习十五第3题。 六、全课小结(略)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苏 云 | ||||||||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启发、演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 平行四边形卡纸 要求: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最小的内角为45度,形状为: ; 2. 剪刀、三角尺、文具(铅笔、橡皮等) 3. 板贴 文字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 教学过程:
|
用字母表示数 | ||||||||||||||||||||||||||||||||||||||||||||||||
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小杜家小学 马涛 | ||||||||||||||||||||||||||||||||||||||||||||||||
本课课件下载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4—4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发现黑板上的规律吗?板书:红、黑、蓝、红、黑、( )。指名回答。 二、 探究新知 1.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 教师投影出示例1的3组题。 3. 教师: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算出图形或字母表示的数。 (1) 学生理解题意。 (2) 老师讲述题目要求: 第①题要求找出每行图中各组数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②题根据这个等式,求出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③题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它的规律,再确定数列中用字母表示的那个数。 (3) 根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 (4) 全班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5) 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 (6) 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或怎样想的。 (7) 提问: 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8)讲述:通过刚才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中经常会用到□、△、○或a、χ、n、m等符号或字母表示数。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教师:谁来说说? 学生举出数学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具体例子。 老师板书: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 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根据具体条件,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范围内的不同数。 4.学习阅读材料。 (1) 出示幻灯片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自己阅读。 (2) 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5.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你们还知道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吗?请填写下表,看填完需要多长的时间。出示表
分组讨论,填表。 选部分在黑板上展示。 全班交流,各组填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同学们,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又会用多长时间? 学生口答。 教师:一个运算定律,可以用一段文字来表示、可以用具体的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的表示乘法交换律?为什么? 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回答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师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板书: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观察此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教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注意,只是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其它的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教师板书: a×b = b×a a·b = b·a ab = ba 教师: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 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学生题单如下图)
三、巩固练习 1.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 2. 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可要看仔细啊!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短评价。 |
课题:观察物体 | ||||||||||||||||
安徽省芜湖市狮子山小学 张红艳 | ||||||||||||||||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近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冒险小虎队” 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个小洞。接着,他们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都画了古董的形状: A B C 2.出示例2。(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1.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2.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3.这是我看到的两个物体的一个面,它们可能是什么形状?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组同学猜猜这组物体是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这几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西寨小学 张晓梅 |
教学前的思考: 一、一则Flash动画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哦!不对,是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要多,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教师播放这则故事为学生提供“猜想”素材。“猜想、验证”不但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由此我联想到“性质”的学习过程是否也可以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主动生成。 二、学生动手操作,用事实说明,作好新知铺垫:在解题前,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折纸、涂色,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充分感知数学事实,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为“验证”“性质”作好铺垫。 三、得出结论后,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揭示“性质”后,教师让学生回顾故事内容,验证“猜想”到底哪个和尚吃的多,从形式上看矮和尚吃的多,但比较的事实说明吃的一样多。教师再一次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设计: 一、故事提供“猜想”素材:Flash动画故事引入.(教师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同学们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教师出示Flash动画故事,学生欣赏。同时教师提出欣赏要求。) 师:(欣赏后)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 生1:胖和尚吃的多。 生2:矮和尚吃的多。 …… 师:到底谁回答得对呢?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通过欣赏为学生提供素材,设悬念,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用事实“验证”,完整性质。 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分数大小相等。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 。(板书: )(教师观察,学生小组合作,有平均分的,有涂色的,小组成员配合默契。) 师: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师: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三个分数相等。(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将板书的三个分数用“=”连接。) 2、观察课件证实分数大小相等。 师:(出示课件)老师有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黄色部分呢?(请生板书出。) 师: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长度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三个分数间用“=”连接。) 3.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师: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第一个等式中的三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变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师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活跃。)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呢?(师指名口述。) 生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了,也就是分子分母都乘了一个相同的数,但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生2进行了补充。)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请大家给点掌声好吗?(学生掌声起,激情高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师:(出示课件)请看大屏幕,老师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从左到右仔细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小组讨论后,同法让学生小结规律,并请同学给予评价,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然后教师在课件中补充“或除以”三个字。) 4、完整分数基本性质: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填空: (教师请一位会操作鼠标的同学在课件中填空。) 师:第3题( )里可以填多少个数?第4题呢? 生:可以填无数个。 师:( )里填任何数都行吗?哪个数不行?(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生:不能填零。 师:为什么不能填零? 生: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师:所以我们总结的这条规律必须加上一个条件“零除外”(教师在课件中填上“零除外”三个红色的字,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师: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指名照课件主读出性质。) 三、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1. 学生自学,深入理解性质。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8页,自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问: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 生:因为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不会变化。(同学评价。) 2.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评价。) 3. 找出与相等的分数: (教师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在课件中连线,教师进行评价。) 4. 请同学们自学并完成例2、(教师巡视,个别进行辅导。) …… 四、照应Flash动画故事,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自制的三个同样大小的圆饼 师:现在谁知道三个和尚,谁吃的多呢?(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三个和尚吃的一样多。 师:同学们以后思考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筋,了解实质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我们不能从形式上看着事物去做出判断。 ……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板书课题。) 教学后的感悟: 1.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亲自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学生感受了数学的严谨性。设计以“猜想--判断--观察--验证--概括--深化--提高”的环节,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时,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渗透学生自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方法。在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中,达到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 猜想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开启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探索学习。 3. 教学中取舍教材、取舍手段,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既运用了信息技术,又把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让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分数的基本性质 |
岳阳楼区蔡家小学教师 易鸿瑞 |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景引入 同学们,每年的中秋节你们都会吃什么呢?对了,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们中国传统风俗。去年的中秋节,易老师的邻居李奶奶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想不想知道? 好,既然大家都这么好奇,就张开小耳朵认真听。去年的中秋节呀,李奶奶家的孙儿小红、小明、小兵都来了,家里可热闹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对孙儿们说:“孩子们,奶奶给你们分月饼了。老大小红,奶奶分这块月饼的1/3给你,老二小明,奶奶分这块月饼的2/6给你,老三小兵,奶奶分这块月饼的3/9给你,(边讲边贴出名字和三个分数)你们同意吗?”奶奶的话刚讲完,小红就嘟着嘴叫了起来:“奶奶你不公平!分给小兵的多,分给我的少!”小明连忙叫着:“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小兵在偷着乐。 同学们,你们觉得奶奶公平吗?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讨论完了请举手。 生甲:“我觉得不公平,小红分得多。” 生乙:“我觉得小明分得多。” 生丙:“我觉得公平,他们三个分得一样多。” 师:“看样子我们班的同学也争论起来了,到底李奶奶的月饼分得公不公平,上完这一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新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同学们请你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袋,看看袋子里有些什么呢?(圆片)有几张?(三张)” 请你们把这三张圆片叠起来,比一比大小,看看怎么样? 生:“三张圆片一样大。” 1.师: “ 下面我们就用三张一样大的圆片代替月饼,象李奶奶一样来分月饼了。” 首先,请在第一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1/3; 再在第二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2/6; 然后在第三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3/9。 好了,大家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2. 师:“分完了的请举手? 老师跟你们一样,也准备了三张同样大小的圆片。(边说边操作,同样大) 下面请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把第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生:“把第二个圆片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它的六分之二。” 师:“那九分之三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把这块圆片平均分成九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它的九分之三。 ”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分完后把圆片贴在黑板上。) 3.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圆的阴影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三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同样大的。 师:“ 现在再来评判一下,奶奶分月饼公平吗?为什么?”(请几名学生回答) 生:“奶奶分月饼是公平的,因为他们三个分得的月饼一样多。”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都统一了,奶奶是非常公平的,他们三个人分的月饼一样多。那你觉得1/3、2/6、3/9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生甲:“通过图上看起来,这三个分数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乙:“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刚才的试验证明,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板书,打上等号) 4. 研究分数的基本规律。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分数,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甲:“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了,大小没变。” 师:“那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左往右看。 第一个分数从左往右看,跟第二个分数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乙:“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两倍。” 师:“跟第三个分数比,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回答)对了,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三倍。 再引导学生反过来看,让学生自己说出其中的规律。(边讲边板书)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却一样,那么,分子分母发生怎样变化的时候,它的大小不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发言 小结:像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板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 5. 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什么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就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生讨论后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的书上也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请打开书看到10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是你说得好,还是书上说得好,为什么?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用波浪线表出关键的词。 生甲:我觉得“零除外”这个词很重要。 生乙:我觉得“同时”“相同”这两个词很重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不加行不行? 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讨论,为什么加“零除外”。 教师小结:“以三分之一这个分数为例,它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零,行吗?不行,除数为零没意义。所以零要除外。同时乘以零呢?我们就会发现,分子分母都为零了,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里,分母又相当于除数,这样的话,除数又为零了,无意义。所以一定要加上零除外。”(边讲边板书。) 三、应用 1.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又什么用呢?老师告诉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就能变魔术一样,把一个分数变成多个跟它大小一样,分子分母却不同的新分数。下面就让我们来变个魔术。 2.学生练习课本例题2,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3.学生自己小结方法。 4.按规律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四. 总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思路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试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我先通过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猜想、观察、试验、感悟,进而得出结论。当学生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再结合商不变的性质深入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月饼,发现三个人分得的月饼同样多,然后得出三个分数同样大,再来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在观察与分析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