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对大学的计算机公共课的一点看法



河北保定师专定州分校 周颖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使他们的计算机课取得好的效果,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改变计算机的考试模式。

关键字:计算机课 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计算机课的恐惧心理,尽早走进计算机领域的大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他们学习考试的负担。那么如何使大学生毕业时对计算机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能够更好的使用这个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问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应用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依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当前,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DOS操作系统已逐步被WINDOWS所取代,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继续简单地将文字处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加大教学内容更新力度,增加动画的制作,比如FLASH的使用,以及Internet网络应用,比如如何查找资料、电子邮件的使用、软件的下载等等。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选学内容不断更新教材,比如美术专业可以增加Adobe 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建筑专业可以增加AutoCAD的学习,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枝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二、合理安排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比例

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实用软件。也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这些都是实践性特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实践;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忘记了教学的目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最低比例应为1:1,如果有条件者最好安排为2:1。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有条件,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如果有条件,理论课最好在机房上,用Newclass或者联想的神奇学习等多媒体教学系统,讲一个小任务,练习一段时间,这样比较直观,并且避免了讲了一节理论课,再上机,学生已经忘了的情况。教师上的理论课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在上机实践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让学生们自己去弄懂他们不懂的知识。教师不要手把手地教,教师在上机实践课中,应起到启发和点拨的作用。

三、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需要

计算机课程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其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采用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应选择最直观的知识导入教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可以设置悬念,以问题导入教学。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先给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样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格式,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2)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建立学习期望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习的成就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真正的爱将导致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与学业的顺利成长与提高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会促使学生学习期望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期望,而不能带有歧视的态度,相信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在教学中应该以表扬为主,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比如,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强,就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对已经学习了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编程的技巧,有能力的学生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等。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要求他们学好当前课程的同时,要让他们建立奋斗目标,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适当的肯定。这样在一段学习结束时,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利用自我提高内驱力,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成就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地位予以承认。计算机领域非常宽广。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突出的方面,这种能力和地位通常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联系,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动机。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这种地位的承认,会促使学生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迫求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表现能力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同时也能激发和带动大家共同提高。

(4)开展课堂竞赛和课外展览活动,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

适当强度的学习竞争,能提高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但是这种竞赛要适度,否则会给部分学生例如性格内向或学业不良的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在计算机实验课中,给学生一些任务,通过竞赛看哪些学生做得又快又正确,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课堂开展5分钟“打字速度”比赛,第一次比赛时,课下组织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PowerPointer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展示等,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并对学生的创新进行表扬和鼓励。还可组织学生将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写成文章参加计算机学术竞赛活动,并在计算机成绩考核中作为参考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总之,在教学中结合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就能变得积极主动,富有成效。

四、改变计算机课的考试模式

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检查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选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计算机课的考试应该包括笔试和上机两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大学都有自己确定的比例。另外各门计算机课又有所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计算机课来规定它的笔试和上机之间的考试成绩比例。我个人的想法:上机的成绩最低不少于总成绩的30%。因为我们教计算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既然是使用,那么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上机课的考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NIT考核中WORD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作业设计是由学员独立完成的一份大作业。作业要具有实际意义,内容健康,反映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业中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素材可以从相关网页下载或其他渠道获取。设计编辑一份报纸,要求4版,第一版有报头,其他各版均有主题,并且每版内容要和主题贴切。要求使用到的知识点包括:①文字编辑、文字排版、页面设置、图文混排等功能;②文档应包含非文本对象,如:剪贴画、图片、艺术字、公式、文本框、自选图形、组织结构图,并设置对象格式;③文档中应包含一至二个表格,表格中使用公式或函数计算数据,并设置表格格式;④设置页眉页脚,并适当添加脚注或尾注(或批注)。创新指标 较好地使用了上述未提及的功能或教材中未提及的软件功能,视为有创新。

作业评分分为三档,分别为:不合格、合格、优秀。这样,在作业中既可以体现所学过的所有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这门课,有一定的收获,有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保存下来,到毕业时作为自己的成果展示。其他计算机课程,都可以用类似的考核方法。

总之,计算机教学应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适当改变计算机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在人才市场中能够出类拔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通州市四安小学 张建锋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许多传统教育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能力型的人才转变。因而学校教育的趋势也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也就应运而生,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成为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也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应具备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游戏中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一课中,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们在课件中要做好拼图游戏发布在网上,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场景中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习各种图形的内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网络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探索,同学间也因为各自完成的进度不同展开了争先恐后的相互帮助,人人都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了解了方法,培养了情感,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是在网络环境下,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 网络中有着浩如烟海的信息,在网上能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指导学生筛选信息、获取信息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冲破课本的束缚,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将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例如,在小学社会第二册《生活与工业》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Word或WPS编辑一份保护地球的科普小报。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激发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地去寻找资料,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地球如何遭到人类的破坏,水资源的匮乏,耕地的减少退化,动物的灭绝,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污染等等,通过搜索到的这些材料来完成一定的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成功的信息反馈也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合作的自主学习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充分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继续探讨,在讨论中解决重点、难点,学生就会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一堂思想品德课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做了个网站,里面有许多网上下载的信息和相关的网站链接,同时还在网站上开了一个BBS论坛,供学生协作讨论、回答问题使用。课堂上,学生根据我在BBS上提出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同学间的相互探讨,最后在BBS上发表自己对老师所提问题的看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还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BBS上写出一句话或是一段话,力争将自己的理解叙述得切题、有趣、与众不同。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各小组成员编写的内容五花八门,生动有趣,有的更是令人捧腹,使人忍俊不禁。每个问题讨论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典型的回答加以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预设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的自主学习

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当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广度、深度时;当教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边缘性的、个别的学习需求时;当学生对课程以外的自然与社会、科技与生活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时,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图片以及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等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更由于这种学习模式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既能免除公众之下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又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的练习中建立自信心,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也能使他们达成满意的自我提高。

当然,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有害信息,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作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站,防止过滥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前苏联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作为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给他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当好“主角”,使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信息素养是指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小学生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现结合具体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不但要从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这就为小学生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小学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技能。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虚拟环境等Internet上的工具与教师进行自信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网上答疑。

小学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校园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法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现有的教学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学校有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有利于培育小学生敏感的主动的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增强小学生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等。再如,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系列数的概念和提高计算能力,更要学习建模及推理的方法,熟悉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解题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提高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响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结果。

实践能力是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辅导学生上机时发现,有的学生拿着上机手册不知从何处入手,操作时屏幕上显示了出错信息,他们还是把错误的操作再重复进行,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辅导学生上机实习时,从不让他们坐在计算机前等老师发“命令”,而是根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自己尝试着解决实习的课题,出现错误自己找原因,学会利用屏幕提示信息和帮助菜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学到的知识。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王生,男,1966年10月生,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曲阜实验小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发展中心会员;《学习报》特约编辑。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用心去感悟课改,用行动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精益求精,博采众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加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济宁市“十五”重点教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验。曾获全国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济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济宁市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济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教学能手;曲阜市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论文在《山东教育》等国家、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2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新课程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整合,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理念,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整合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地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路子,要根据学科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的课程被分为了不同的模块,比如小学阶段的“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写作文”等等。在各年级的教材中,再将这些模块进行细分,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各个部分有很深刻的了解,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信息技术被人分割成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中可以运用知识,但在复杂、综合的信息环境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这种对知识要点进行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学生能学到很多有关于某一操作的书面知识,但由于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所以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与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变化,在旧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所提出来的。

二、明确整合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例如,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每个单元的教学通过2~3个任务加以贯穿,任务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必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才可以完成任务。

三、探索整合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

四、推广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前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有必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例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配合小学综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等等。这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地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从而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沿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促进学生信息社会化进程这一宗旨,立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新课程理念、整合的目标、整合的途径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现课程融合的改革。

作者简介:

王生,男,1966年10月生,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曲阜实验小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发展中心会员;《学习报》特约编辑。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用心去感悟课改,用行动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精益求精,博采众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加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济宁市“十五”重点教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验。曾获全国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济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济宁市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济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教学能手;曲阜市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论文在《山东教育》等国家、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2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河北省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小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寓教于乐教学法

寓教于乐教学法就是在我们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小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小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学生也愿意学。再比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小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的认认真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我们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图画(可以是一个公园的图画,有山、有水、有人……或者是其它的山水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在学生们回答的过程中,我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对,公园里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假山、休闲的人们,最后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的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郭善渡老师提出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和规模适当的任务去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做到“单刀直入”“急用先学”,便于突破某些线性展开的十分烦琐的教学材料的困扰,能使学生较快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小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美丽的作品,告诉学生学完画图软件后,我们也能创作出这样美丽的作品,这样在给了学生一个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

四、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比如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时,课前(讲解计算器的几天前)我给学生留了个家庭作业(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至少有一个学生家里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计算器,学生自己或者请教别人学会使用计算器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再和计算机里的计算器相比较进行学习,学会其简单的使用方法),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原来的学习小组,先简单介绍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课下探索出的使用方法完成一些计算题,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辅导,最后根据各小组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总结计算机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五、激发式教学法

激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点提取出来,在知识点间合理设置一些有特色的、精彩的、接近生活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把这些内容与其它的内容或者生活实际相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字体格式设置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输入两首古诗,一首设置一些字体格式的变化,使其看起来更漂亮,另一首格式无变化,这样一对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六、开展第二课堂

开展第二课堂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并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比如:绘图创作、文字设计、电脑文档管理等。开展第二课堂既锻炼了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又得到了强化,而且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从而促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总之,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探索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已在各个中小学普及,而且和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基础教育的课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这门学科的教学重点。本文试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方面,谈一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过程任务化

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某种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种任务可以是其他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内容。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置于一个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让学生学会这一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而是让学生了解这一软件工具性的作用,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这一软件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单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教学重点是任务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先设置一个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软件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制作方法,并且培养一定的学习兴趣。以后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学习了。

二、学习方法兴趣化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设置日期/时间”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的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找到了答案,而有的同学尝试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教师要善于变换提问形式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过程自主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得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教师身上获得信息,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辅助资料上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彼此的帮助、协作获得信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第三章Word 2000文字处理》中的有些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自学。但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提出要求,加以指导。学生自学后上机,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份Word文档,然后抽出2~3份有代表性的文档,进行讲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更有利于激励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掌握的也会更牢固。而且这种能力是可延展的,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也能用到,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基础,自由选择学习的水平和时间,如果没有搞懂还可以反复学习。这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四、评价模式个性化

在大部分的信息科技课程中,通常都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某一个作品,再由教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好坏给学生打分。学生完成了这份作品,也就意味这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遵循着同一个模式,在他们看来,他们所要做的也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也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那么对学生信息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

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巧妙地设计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的时候,可以展示一幅较为完美的作品。让同学们思考怎样做出这样一幅作品,你对这幅作品的感觉怎么样,说出具体的感受,如果让你来做的话你将对它进行怎样的修改。引入分组竞争机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快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哪个组能设计出更为精美的作品并自己说明优点在什么地方,对于优胜组可以给予一定时间的上机课时奖励。这样,学生都会很认真对待老师的问题,并且还会进行激烈讨论和认真的设计。

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让学生共同参与。把自己的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根据评价标准让全班同学一起打分。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评价的过程成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知识面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最好时机。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弥补其中的不足,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要得到的并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种将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他们都能够通过信息的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

王生,男,1966年10月生,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曲阜实验小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发展中心会员;《学习报》特约编辑。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用心去感悟课改,用行动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精益求精,博采众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加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济宁市“十五”重点教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验。曾获全国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济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济宁市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济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教学能手;曲阜市优质课一等奖;曲阜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论文在《山东教育》等国家、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2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学校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中学 任志强
学校信息资源,即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的总称,在信息化社会,对于信息资源的整理、检索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其资源效率的发挥。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显得迫切需要。
一、学校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学校信息资源管理无处不在: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成绩的统计分析、教师档案管理、图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等。在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对其管理都是建立在纸张登录阶段,没有实现电子化管理,个别学校利用计算机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档案,但因为其结构设置及存储形式的不合理,数据存储冗余量大,检索不易,可扩充性差,数据接口单一,维护量大,出错率高,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管理。
二、学校信息资源科学化管理的优势
学校信息资源科学化管理的实质是为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学校图书资料上万册,如何让借阅者根据关心的内容(如作者、主角、主要内容)很快地找到所需书籍?学校光盘存储的教学资源,检索目录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若能根据课题快速定位,就会节省教师浏览光盘的时间,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让教师资源的利用不是负担,能切实地提高工作效率,乐于利用。不可想象,如果老师用几个小时在资源库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内容,那会提高老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吗?再如,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所有的分析数据均来自于学生的原始成绩,利用计算机计算,则只需输入原始成绩,而分析表就可同步得出,提高工作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三、信息资源电子化的建立
在建库初期,应先科学规划,分析数据特征,模拟检索计算需求,选择相应平台,预留数据交换接口。这一设计阶段多为用户所轻视,而造成后期更新、维护困难,就如盖高楼大厦,失误在根基。
在建库时,应保证文件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独立的内容存储为一个文件,并应与其他文件少有链接。如Excel文件,两个文件之间应尽量避免引用,而把引用局限在一个Excel文件之内,不然链接文件的移动或丢失,将直接导致“断链”而发生错误。
我们用到的多是关系型数据库,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规则:
(1)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都必须符合下面几个特征:
·表中的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只有一个值。
·所有字段的名称都不相同。
·记录的前后次序和字段的左右次序可以变化,不受限制。
·数据库中表的上下次序不受限制。
·表中不应有内容完全相同的记录。
·表中的每一个字段都必须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2)表中的数据必须规则完整。
对于一个数据库,为了数据本身的完整,必须设置许多规则。例如,我们在建立学生档案时,学生的学号不能小于0,如果一个学生的学号小于0,那么它或者受到了破坏,或者发生了错误,这就是数据规则完整,而它不能仅仅依靠使用者的主观遵守。
(3)在设计数据库表时必须符合规范化。
数据库设计者的任务就是组织数据,而组织数据的方法应能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并为所有必要信息提供快捷查找途径。为了达到这种目标,必须把信息分离到各种独立的表中去的过程,叫做规范化。
规范化可以是用许多指定的规则和不同级别的范式来进行的复杂过程。大多数简单数据库的规范化可以用下面简单的经验规则来完成:包含重复信息的表必须分离成独立的几个表来消除重复。
例如:有一个有关学生选课信息的数据库表,它包含了如下表所示的一些信息:
学生姓名

所修课程

主讲老师

张三

高数

刘兵

李四

英语

胡文

王五

高数

刘兵


现在假设上高数课程的学生有200名,那么高数的主讲老师将会显示200次,而且都是重复的。在建数据库的过程中当然要避免这种低效率,应当把表分成两个独立的表来规范化,一个用来表示学生,另一个用来表示课程。如下表:
学生姓名

课程名称

张三

高数

李四

英语

王五

高数


课程名称

主讲老师

高数

刘兵

英语

胡文


这样表就被规范化了。所以,如果要改变高数课的主讲老师时,只要改变一个记录即可,而在没有规范化以前,这步工作将要重复200次。
(4)满足数据的完整性。
所谓数据完整性就是要限制数据库内可能出现的值以保证数据库的有效性。要做到数据完整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体完整性
也就是说表的主关键字段的任何部分不能为Null。
·参考完整性
如果在一个表中含有同另一个表中的主关键字相对应的字段(这个字段称为外部关键字),那么,这个字段上的值必须为:
①取空值,即这个字段的值都为Null。
②等于另一个表中的主关键字的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和参考完整性用于任何关系数据库系统。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则是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由应用环境决定。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四、常用数据库处理软件
1.Excel:便于简单数据的计算,检索方便,字段、记录维护容易,无需专业知识和代码即可实现小型数据库的管理。
2.Access和SQL数据库: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数据的检索、计算等功能强大,查询方便快捷,需较专业的数据库知识。
3.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的易用性和自动化,则可在相应的数据库平台上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这需要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和软件开发设计能力。
诚然,初期建库过程工作量大,但建好后的资源利用率将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资源的检索快捷方便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教师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作为管理人员,则应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与教育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