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角色扮演”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 黄应会
今天,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也进入了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创新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在这个新旧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也在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努力塑造自身的新角色,以符合教学实践的要求。那么信息技术课教师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是笔者在观摩一些公开课过程中所看到的几种教师角色,提出来与各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分享。
课上“清闲”
课上“清闲”,实质上是与传统课堂相比而言的,是指教师由控制角色转向了导向角色,适当放松了对学生的直接控制,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显得比较“清闲”。
不久前听了一节初一的课《在文稿中插入图片》,学习任务是:各小组通过协作学习,为板报中的几篇文章选择并插入符合主题的图片。整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是:教师用几分钟时间演示了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的基本操作后,提出学习任务,指明资源路径,然后就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展开协作学习。而教师则在学生当中巡视,回答学生的提问,必要时给个别学生以辅导。只有发现共性的问题时,才打断学生的操作,进行集体辅导。即使是最后作品的评价,教师也只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才收回课堂的控制权,重新成为集体讲解的“主角”,对整个学习阶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相比,现在教师“退居”到了二线,似乎清闲多了。
那么,老师真的比以前清闲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了解,该教师为了上好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课前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根据不同的主题(环保类、爱护动物类、助残类等等)精心设计了只有文字内容的多份板报(她称之为“半成品”);考虑到初一学生信息技术起点较低,为了保证学生能在资源充分的环境下掌握必备的信息技能,该教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大量与板报主题相关的图片素材供学生选用;为了保证“半成品”符合学科整合的要求,她专门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对板报提意见和建议;另外,为了促进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她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了一个名为“指点迷津”的学习包,包中包括三部分资源:
◆疑难解答(主要是教师的经验总结,让学生少走弯路)
◆版面设计的基本常识(补充课堂讲解和教材的不足)
◆制作小技巧(提高学生操作的灵活性和学习效率)
学习包就放在教师机器上,学生通过局域网就可以随时访问。
可见,课上“清闲”的教师并不清闲,只是他/她很好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胜任这个角色,他/她强化了备课环节,既充分准备自己,保证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又积极准备学生,让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因此,在这种新备课观的指导下,备课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以往单一写教案的层次,而上升到包括设计学习任务和探究主题;设计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与环境;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研究学生可能需要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内容在内的教学设计层次。而在课上,教师控制整个课堂的情形则被弱化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由学生来掌握,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资源提供者──这就是课上“清闲”的真正含义。
尊重学生的“离题”作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离题”作品是指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制作出来的作品。以往,教师一般会受既定教学目标的束缚,把类似作品定为不及格,并要求学生赶紧“改邪归正”。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反而可能会使他们在不解、不满和隐隐的内疚中失去回归正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逐渐磨灭掉学生个性化的品质。而下面这位教师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离题”作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位教师上的是《在“画图”程序中画画》。他设计的学习主题是:为一家养殖厂设计一个鱼缸,要求是:利用“矩形”工具,通过复制与粘贴,组合出一个长方体鱼缸,然后往鱼缸中添加金鱼和水草。该学习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矩形的画法。可是最后检查学生的作品时却发现,有几位学生画的并不是长方体鱼缸,而是圆柱体的、球状的,甚至是不规则的形状。显然,这些学生呈交的作品“离题”了。但是该教师并没有加以责怪,反而欣喜地对全班说:“有几位同学画的鱼缸很特别,我看了很喜欢,现在来听听他们是怎样想出这样的鱼缸的。” 这些学生听到老师的话语后深受鼓舞,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自己家里的鱼缸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在商店看到过,有的说自己就喜欢这样的鱼缸……听完学生的解释,教师接着提出:请这几个学生在鱼缸旁边画一个盛金鱼饲料的长方体容器,其他学生则画非长方体的其他任何形状的容器。班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在积极构思和创作。最后,不仅所有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引导他们学习了其他图形的画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曾特别强调:“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都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而教育的创新就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于学生的“离题”,如果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往往蕴含着学生富于个性、勇于创新的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视作一个鲜活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学习上的一些“离题”,这样既保护了“离题”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激励他们主动去完成原定的学习目标,并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欣赏学生,并从他们的认识成果中获得启发。在这一点上,以下这位教师就作出了这样的尝试──用欣赏的眼光来处理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该教师展开的学习主题是《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要求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3~4页自我介绍的演示文稿,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最后在全班展示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该教师都是以一种尊重学生的做法、欣赏学生的态度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的。巡视时如果发现学生作品处理有不妥之处,教师总是平和地提示:“你做得不错,但如果这样去试一试,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进行组内作品评价和组间优秀作品评比时,她的引导语就是“大家来看看,这个同学的作品好在哪里?”接下来,就会和学生一起,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每个作品的优点,真诚地肯定作者的成绩。如果某个作品出现了一些启发性的闪光点,她就与全班学生以热情的掌声对该学生表示赞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在操作上有误,该教师也只是以建议的口吻引导学生纠正。在这种平和、友好的气氛下,学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尊重、欣赏、信任他们。课后,该教师还反馈给每个小组一份关于本节课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评价表。通过该评价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学习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同时还进一步巩固了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后续的教学建立坚实的情感基础。
总结性评价表(教师填写)

各组推荐作品名称

作品的优点

各小组给我的启示或帮助

听听我的建议

小组1:



小组2:



……



小组n: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欣赏和爱护儿童。”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教师应该尊重、欣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份作品、每一次进步。用该教师的话说:“尽量不批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欣赏学生,给学生以建议。”做一个欣赏学生的教师,让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获得大胆尝试、改进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正在努力塑造的一个新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学校 周强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实际,从对信息化的认识、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利用效率与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农村信息化现状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试图推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问题 对策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我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
1.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以下诸方面:
1.1 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认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有的学校只给信息技术教师订书,学生不订或两人合用一本书,这种现象在我校还真实存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
1.2 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设备老化
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我县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几乎为零(只有对县政府规划的极个别重点新建学校投入)。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从硬件环境上看,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不足30台,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CPU是赛扬600,硬盘5-10G,内存只有32MB;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微机配置的基本要求,急需更新,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相关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性、不公平性:投资向大、中城市学校倾斜、条件较好的学校倾斜、向重点乡镇学校倾斜,完全忽视一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人为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我县村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屈指可数)。从软件环境上看,我县“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质量也较差、实用性不强,且盗版软件占有率几乎为100%,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1.3 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低。一是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或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他们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许多人还是兼职。所谓“管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的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其教学水平只不过是按照课本讲,一边讲一边操作;二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9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有的即使是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每个学校只有1或2人,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多地教师去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才能和谐的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完善。
1.4 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2.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它对于解决、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然后提高认识,最终得到应用,对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也是如此。
2.1.1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建设视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宣传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及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学习,大家要普遍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1.2 应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强化观念
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倾斜。对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之中,年度考核时,达不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教师参评优质课、做示范课,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可实行一票否决制,用来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对信息化教育建设加以引导。
2.2 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要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要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方针。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资金的筹措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应注意几点:一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合理、健全的机制,须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节省开支,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鼓励社会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向教育投资,给他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四是动员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搞以“献爱心” 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让全社会投入到支援信息化教育的洪流之中。
信息化教育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对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进行建设的同时,对软件环境的建设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完美无缺。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对硬件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一定要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
2.3 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金海航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或县计算机协会)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或相关院校)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但有管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2.4 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比、网页制作评比、网站建设评比、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比,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2.5 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
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认识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又是充满阳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校园网环境下学生学习平台的构建



山东东营胜利第二高级中学 刘健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时代的产物,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中,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学生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完成这一目标,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何建立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呢?下面就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介绍给大家。

二、学生学习平台的构建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校的校园网情况。我校校园网硬件、软件齐全,在每教学班中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都配备有多媒体电脑,并建有大型的学生电子阅览室,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国际互联网。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教学用软件,如k12教育资源库、金华科软件,影视资源库、博远数字图书馆等。正是由于学校的软件、硬件的完善,为信息技术课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外部条件,我们才能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

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了很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

首先,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搭建能明确体现教学目标,并且包含丰富信息的,具有较高自由度和交互性的,相对开放的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由于自己的机器配置比较高,因此我将自己的机器作为WWW服务器,利用功能强大的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 MX和最简单、最普遍的数据库Access,结合Windows2000Server中的Internet信息服务(IIS)组件来制作动态网站。在网站中主要有以下栏目:学校新闻、学科新闻、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学生课堂、校园邮局、网上答疑、网上测验、提交作业、兴趣小组、学生作品展示等功能模块。

在学科新闻模块中,通过浏览互联网网页中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信息,将其编辑整理后放置在网页中,使学生能及时的得到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

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模块中,主要采用自制课件、自己的教案、练习题、体现新理念的测试题等,对于一些文件较大的资源,采用在相关位置加入链接的方法,比如:影视材料,和大型的软件等。对于在学校购置的资源库中的软件,在信息技术资源库中主要采用添加链接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又可以有效的节省服务器的资源。

在学生课堂模块中,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限制,某些问题不可能讲的比较透彻,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这里就是他们的“加油站”。你比如讲到《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的加工这一章节时,在讲解“数据的加工”一节中,对于通过学习已经掌握课本的学生,我将在互联网中已经搜索到的信息,经过进一步的编辑,使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会并掌握。再比如“声音的加工”一节中,课本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是以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录音机”程序对自然的声音进行录制,并进行简单的加工。学生在学习完成后,看到在课本中出现的专用的数字录音软件“录音大师”,Goldwave等软件,感到很好奇。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中事先放置好几种数字录音软件,在学生课堂中,对于几种软件的用法给予比较明确的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的操作方法,进而再去探索软件的更加深入的用法。

在校园邮局模块中,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页面,让学生可以直接在网页中输入发件人、收件人、主题与内容的数据,就可以在网页上发送电子邮件到对方的信箱中了。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该模块用E-mail和教师或同学取得联系。

在网上答疑模块中,我采用BBS论坛的模式,参考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大体划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与社会等几部分。在信息加工部分中,又包括(1)文字的加工,主要是探讨在文字加工学习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解决办法等;(2)数据的加工,其功能主要是针对在学习Excel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等;(3)图像动画的制作。在该部分主要是对于图像动画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看法;(4)网页制作。该部分主要是对于使用FrontPage过程中的问题和看法。在数据库技术部分主要是针对Access和SQL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和看法。在网上答疑模块中,我挑选信息技术学习比较好,比较认真负责又对该模块中的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分别组成几个部分的小组,这些同学都具有版主的身份,平时该模块的维护都由他们负责。在他们负责的版面上出现不会的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收集好材料,经过小组研究讨论,确定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我,再在“网上答疑”上给同学们答复。

在网上测试模块中,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随堂测验,另外一种是单元测验。学生通过在线注册获得账号和密码,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管理这些账号和密码。在出题时,由教师在后台完成出题,题型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和具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题。当学生完成测试后,该模块可以自动进行判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需要可以在随堂测验中多进行几次,以加深对本节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后台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目了然。学生能够在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及时的进行测试,明确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改正。

在提交作业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网页上的表单完成作业的上传,教师可以在网页上对作业进行批改。通过使用在数据库中的注册信息,学生进入个人页面,通过网页上的表单进行上传。教师在服务器中建立一个名为homework的目录用于存放学生的作业,学生作业的命名规范为:(学号+作业序号+是否批阅).RAR。例如2006040202a.rar表示学号为20060402的学生第02次作业没有批阅。教师可以在本地服务器上直接打开该文件进行批改,也可以通过网络,用自己的账号进入管理页面,下载后打开批改,并将批改完毕后的结果直接发布汇总到成绩管理数据库中,让学生能够从校园网上可以使用自己的账号查询到自己的成绩。

在兴趣小组模块中,在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或学生自我确定学习主题后,学生可以申请创建相应的兴趣小组。教师指导审核通过后,发起人就可以招募小组成员,之后开始围绕主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探究。

另外,学校电子阅览室的机器因为都装有硬盘保护卡,所以学生无法将自己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有效的保存。教师可以利用文件传输协议FTP服务将自己的机器做成FTP服务器,设立专门的目录作为学生的文件存放空间,我将该空间设立在WWW服务器目录中,然后将路径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调试自己的网页时就可以通过我的WWW服务器进行了。例如在《通过网络发布表达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制作一个主题网站,可以在校园网收集素材,也可以上互联网收集素材,然后将自己所收集到的素材,用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作为文件名进行保存。在上课时,学生通过FTP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从教师的FTP服务器中取出,在自己的机器中进行编辑,编辑完成后,再存入教师的FTP服务器中进行调试,其调试路径为:http://主机IP/保存目录名/学生名/网站首页文件名。当学生将自己的网页成功的进行了编辑后,就可以向教师申请将网页保存在学生作品展示模块中,教师可在FTP中给该生建立新的专门空间和账号密码,以方便其对自己网页的维护、管理。

三、使用学习平台

通过该学习平台的构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作品进入到学生网页展示模块中,成立兴趣小组对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当小组作品成功完成后,小组成员都兴冲冲的来找我,请我验收他们的作品,当通过验收后,为了网页能长久的保持,学生都对自己的网页进行精心的维护和管理。另外,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答疑模块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当有同学在该模块中提出问题时,学生都积极的进行回应,用自己知道的答案进行回答。另外,通过该学习平台的构建,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自己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可以通过该学习平台的学生课堂,进一步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加深;可以通过该学习平台的网上答疑,参与学生的讨论研究;还可以通过该平台的网上测试对学生当堂课的掌握情况做到心里有数,还可以进行期中、期末考试,这样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为学校节省纸张和印刷费用。

四、学生学习平台使用中的思考

在该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教学平台只是作为教学工作的技术支撑点,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起到辅助的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教学工作,仍然依靠学生参与、教师运用智慧去有效地控制课堂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学习平台的构建与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校园网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广东增城市郑中钧中学 徐文光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概念,并成立“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相关学者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划分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学习对象,主要目的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学习过程中有时结合其他课程内容,如学习检索信息等举例、制作学习网站;二是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三是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课时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种模式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一、整合的基础条件分析

学校条件情况分析:学校有一个网络中心,共有180台计算机,校园网通过ADSL方式连接到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其中两个多媒体网络电脑室(60+2模式即60台学生机,一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教师机安装粤龙门多媒体教学系统),每台计算机配备一个耳机;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共有4位专任教师。

教材内容及开课情况分析:教材为信息技术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的第四章内容为“网站的设计与评价”,版本是应吉康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在高二第一学期共五个理科班开课,每周2节共计36个学时,本学期结束后认定学分。

学生操作水平分析:学校处在增城市(归属广州市),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初步学习了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及网页相关理论知识,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又更进一步学习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学生基本上都可以独立制作网页。

二、整合的实施过程

教学设想,根据上述三个方面条件情况为基础,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对本章“网站的设计与评价”知识,借助完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形式来实现,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设计一个与现阶段各个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专题网站。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契机,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知识整合性的学习舞台。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即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评价展开。具体实施的模式如下图:



课程整合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的实践,达到“双赢”的效果,既掌握信息技术(网站的设计与评价)又能学习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网站、主页、网页基本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网页组成的基本元素;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概念;根据要表达的任务网站需求来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管理等知识; 2.技能目标:网站的规划、设计,可以在局域网内浏览、或应用网站上传软件上传到免费提供域名空间;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观、价值观;鉴赏能力;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小组选定学科知识内容达到复习、巩固及发现新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科知识,达到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充分有机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支持团队:

技术及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方面以授课教师为主、其他三位信息技术教师为辅;学科知识方面由各个小组自己与学科教师沟通确定本组的辅导教师。

三、具体操作过程

(一)整合课任务要求

学科知识层面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主题,也可以咨询自己选定的辅导教师,主题不能过大,否则影响进度导致难于完成整合任务;信息技术层面,网站设计、规划、制作方面要求网页基本元素即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的综合运用;背景、超级链接、表格布局、动态网页;上传技术、网站要有主页和二级网页。

(二)设计软件及时间

网站设计软件可以用Frontpage2000或Dreamweaver MX(由小组成员确定);校内设计时间共计6周课,每周2节计12节;校外设计时间由学生自己确定(不能影响其他学科正常学习为前提)

(三)分组

根据学生自愿组合原则,进行各自搭配成组,每组三个人,(如果小组人超过三个,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就会有学生偷懒)小组内选出一名小组长,作好协调分工任务,确定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具体任务如网站整体规划设计、素材收集整理、学科知识组织规划等等。教师为了在实施过程中全程把握各个小组任务情况,在具体操作之前要填写如下表格,便于教师及时了解设计进展情况。将每班学生的分组、网站主题及设计任务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网站设计与评价表一(分组)

班级
小组

编号
小组长

姓名
小组成

员姓名
学科指

导教师
网站主题
设计任务分工、进度及时间安排
备注


  
  
  
  
  
  
  


  
  
  
  
  
  
  


填表说明:设计任务进度时间安排一项要求学生具体到每节课应当完成那些任务。

(四)实施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将整个课堂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一个技术的支持者、网站设计规划指导者、学科知识的答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探究者。在第一节课教师对所需要的网页知识及相关技术进行讲解、演示;教师在巡回辅导,对于出现的技术方面问题,首先要求小组内先进行合作、探究,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太长)解决不了,要马上向教师咨询共同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否则会影响设计进度;另外要加强电脑室的纪律管理。

(五)评价

整合课程的评价,在综合任务完成后进行本章知识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价,评价的方式为小组内自我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进行,本章知识成绩评定,信息技术占70%,学科知识占30%。

网站设计与评价表二

班级
  
  
小组编号
  
网站主题
  
完成情况
  

信息技术
一级评价指标
二级评价指标
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

主题和内容
能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主题内容清晰、明确。
  
  
  

能熟练使用网页制作软件
  
  
  

网站提供功能的可用性
所有的超级链接可用情况。
  
  
  

特殊功能情况(论坛、动态网页)。
  
  
  

网站的设计风格和发布
采用的图片、动画等表达主题是否准确。
  
  
  

网站风格美观、布局合理、有一定创意。
  
  
  

学科知识
主题内容
选定主题的可行性。
  
  
  

选定主题的实用性。
  
  
  

知识结构
学科知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所以知识内容都与主题紧密相关
  
  
  


本表说明:评价顺序为先小组自评,然后是小组互评(按小组编号随机抽取)、最后是教师评,三者结合方式进行。

课程整合实践的反思:

通过本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种模式探索,笔者深深感到了学生在课程整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得以体现。具体讲信息技术层面,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有一个小组网站的主题是牛顿运动定律,他们运用Flash设计一个关于牛顿的动画,在预定位置插入动画后,经过预览发现位置与设想的情况不符,学生发现预留的位置尺寸要和设计动画的尺寸一致的,这是他们设计之前没有想到的,以往使用插入动画技术时网页预览有动画效果即可;学生设计创意的才能的得到施展,网页素材的加工运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科知识层面,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他们查阅了较多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发现很多新的问题,经常去请学科教师进行辅导,有的学科教师甚至也参与进来,网站建立好之后,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学习资源来使用。

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组分工后没有及时提醒小组成员分工要进行适当调整。如小组成员中负责设计的技术掌握十分熟练,而负责收集整理素材的成员较慢,出现了设计过程中的脱节现象即设计的同学因没素材而做一些无关的事;有一些小组过于追求网站的风格、效果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主题表达的不十分明确,网站内容较少;由于是信息技术课,所以一些小组对整合课的综合活动模式没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学科知识关注的程度不够;站点的名称五花八门这样导致小组间评和教师评价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以班级和小组编号相结合进行站点命名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些错误同学认为网站完成并发布后,所有的工作就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整体学习等,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可能只靠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就能完成任务,往往需要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再进行自学和充实。是否具有这种再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人今后发展的关键。

3.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六、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让梦想不再是梦想

──谈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 张艳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兴趣这一状况,指出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关键在教师。从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任务的精心设计,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优化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习兴趣 技能训练 任务设计

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我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一、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

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最轻松,因为给学生练的时间比较多。但要顺利并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那么容易。我曾有这样的经历:教学内容是下载WinZip并安装。教学流程: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要求上网下载WinZip并安装,学生不知从何下载,我又忙着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部分学生找到后又问我在网上去哪儿下载,问我如何下载……在混乱中,下课时间也到了。学生安装上的少得可怜,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满堂课都是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肯定兴趣索然。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但要注意讲解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在备课时还应注重整个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课前一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钻研教材到位。在备课时,除了正常的备课外,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出现很大偏差。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则教师讲课内容会更丰富,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完成任务后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2.了解学生深浅。信息技术课不但要有教师自己的上课教案,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简单,学生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但学生自己操作时却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还应给学生提供有关操作步骤的学案,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教法合理。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素材,哪些教学素材是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将素材准备好,并放在某个共享文件夹中,提供给学生使用;如果希望学生自己准备的,那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时间。在每堂课前还有许多常规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教师机、学生机工作是否正常,网络是否畅通,教学演示系统是否可用等网络教室的准备工作。只有充分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趋于流畅;学生每堂课都能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技能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某一操作技能从不会到会,仅仅是掌握该操作技能的一个开始。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或者在一个综合实践中要用到该操作时,由于无法自如运用该操作而导致不能完成整个综合实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很大的矛盾。比如对于篮球运动,中学生平时玩玩都很感兴趣,一旦进入专业的训练,就需要单调枯燥的重复训练,这时许多学生就不能坚持下去了。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开展重复训练,对基础较好的少数同学感到根本不必要,老师还未讲完操作步骤,学生都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开展重复训练,则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使得学习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为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过程中,能维持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任务时必须先分析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特征,找那些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将教学的知识点融合进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经常思考:如果我作为学生,我希望通过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去做一些什么事呢?比如说,学习电子表格软件,作为学生不只是为学Excel而去学Excel,通过学习Excel能计算自己的学习成绩,那该多好。

(二)“以生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制作一张名片,打印一个报告,编制一份小报,统计一个报表,设计一个课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马上完成任务,教师不应让其无所事事,而应给出一个新的任务,或是原任务的一个拓展,要注意该任务必须比原任务具备更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以激发这些学生的好胜心理,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新任务的探究中。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进行计算时,提出基本任务 是进行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拓展任务是成绩的排序,解决方法课本上根本没有,充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帮助或上网去查找方法。另外,准备几个情景不同的任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不喜欢吃”的问题,但要注意不同任务所蕴含的操作技能是基本一致的。

三、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在新学期初,打乱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学了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以后再交作业时可以使用电子邮箱进行收取,这样学生也可以把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带回家去做,做完后随时发到老师邮箱中。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学生感觉到很多学科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和课堂老师传授,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获取,较好的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开展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学生的乐园,让梦想不再是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德育素养



河南省内乡县实验高中 朱景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如何使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德育素养。

一、要有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现代德育观认为:学校德育人人都是责任人,从校长到教师、每个职工都要树立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阵地,事事都有德育内容的新的育人观念,人人都应负起育人的责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是学校德育的责任人,信息技术课堂是学校德育的阵地,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有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要有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的能力。要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健康地学工具,学健康的工具”。如教师在了解到学生对航天飞船感兴趣后,讲“搜索信息”时可以搜索一些神舟6号发射以及在太空遨游的资料,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斗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二、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抱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氛围。二要相信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仅能促进教学相长,而且能够密切师生感情。三要服务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少一点严厉,多一点亲切,少一点权威,多一点慈祥,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思想工作。

人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的发展起点、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并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力争上游,鼓励学生后来居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能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潜能与优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教师要充分挖掘其潜能与优势,充分扩展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德育升华常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如教师在讲“浏览信息”时,让学生饱览大千世界缤纷色彩的同时,细品人生百味,明辨是非曲直。教师也可以积极采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如教师在讲“设计‘网上交流’”时,可以制作一个“心灵驿站”的网站,开展网上讨论、网上咨询,走进学生心灵,为迷惘中的青少年拨开迷雾,找寻良师益友,修正人生航向,催发前进动力。

四、人格要有感染力,能用教师人格去塑造学生人格

教师的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1世纪,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不仅仅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更深刻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共享、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入侵、淫秽信息的散布、信息骚扰、网上欺骗、破坏网络资源等网络伦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内化学生信息伦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也凸现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时刻自警,而且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若教师像明星一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像追星一样崇拜教师,德育的实效性就不言而喻了。比如教师平时信息道德、伦理、法律观自觉不自觉的应用,直接影响学生信息道德观的形成,比教条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德育素养,并在实践中把德育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完美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完成“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的历史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6: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