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3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换一种思路上信息技术课



李永前



在中学,大家都很羡慕计算机老师,因为他们用的是学校最好的设备,掌握的是最前沿的技术,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但又有谁知道教信息技术课的苦恼呢?不用说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就是面对学生,也有说不出的苦恼。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连鼠标也没碰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两极分化可想而知了。


因此,信息技术课如果从基础开始教,学生非把老师轰出机房不可。但如果迎合基础好的学生,讲操作技巧,将有许多同学跟不上。同时基础好的同学还是不爱听,因为你讲的操作技巧,也许你的学生比你掌握得还要好。一位新分来的信息技术老师,面对这种情况,还真不知如何上课。结果一学期课的内容,他用了二、三节就讲完了,到学生这儿一了解,有基础的同学还是不满意,认为没学到什么东西;而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什么也没掌握。总之,信息技术课的老师都感到上课越来越难上了。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非改革不可。


事实上,信息技术课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计算机技术吗?不!应该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该是简单教会学生几个按钮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术下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遇到技术困难,再去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


下面以“从网上获取信息”这一单元课为例,来说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按常规教学,是先讲一节因特网基础知识课,向学生灌输什么是浏览器?什么是IP地址和域名?什么是……?几个名词解释下来,学生早就厌烦了。而对没有上网基础的同学,也吓得不敢上网了。如果接下来再讲搜索、下载等操作,已经上过网的同学不用老师讲他也早已会操作了,而没有上过网的同学,看着那么多的内容,怎么也掌握不了。学生对这种课当然感到反感。


换一种思路去上这一单元课。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学习主题。如果学生还不习惯,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学习主题的范例,如“乔丹的复出”、“音乐先锋”、……,当然还可以让学生看看围绕这些主题制作出来的电脑文档。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哪里来?老师则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了,并向学生传授如何“双击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的地址中输入搜索网站的域名”和“通过关键词搜索”这三点主要操作技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去搜查资料。


第二节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继续查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的增加,学生很快会提出如何将好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讲解下载文字、图形的技术操作,传授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网页的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给老师。


第三节课继续围绕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批改学生交上来的学习主题,可以发现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娱乐类或名人类的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首先给出本单元学习的第一个评价,学习主题选择的分数将占本单元整个学习评价的20%。如果选择与各学科相关的,或具有科学研究的学习主题,如“生活中的数学”、“太空旅行”、“克隆技术”等,最高可得20分;如果选择娱乐类或游戏类等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主题,最高分仅为10分。通过学习评价,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


接下来的课,可以根据学生查到的资料,通过字处理软件整合成电脑文档。在整合过程,遇到什么障碍,就讲解相应的技术操作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出学习评价(左侧的表格就是本单元一个较为典型的学习评价),引导或修正学生,使其能顺利完成整合制作电脑文档的任务。


这样形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起初学生可能会很不习惯。常常会问,老师你是在教我们计算机课吗?我的回答是:我在教你们如何用信息技术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你们的策划、动手制作能力及想象力,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随着课程的进展,我每节课讲的内容虽然很少,学生却忙得不得了。他们发现这种形式学习强度非常大。那些以前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学生,由于策划制作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因此他们学习也并不轻松。对于操作熟练的同学,虽然在制作上速度会较快,但老师可以在学习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给他们更高的要求。


对于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是老师教学过程中较为难处理的一个方面。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后,平时上课辅导的重点,我会放在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那儿,对他们的作品制作要求也相对低一些。事实上,电脑基本操作也就只有建立一个文件夹、复制与粘贴、保存一个文件等。通过一对一的指导,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也能很快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而对于上网、搜索、下载及Word制作上的操作,即使这些同学当时未掌握,但当他要用到的时候自然会去问周围的同学,因此这些同学如果在主题内容的策划上下点功夫,单元成绩不一定比操作熟练的同学低。


学生们在围绕自己学习主题的制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种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后,那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时,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从网上获取信息”单元学习任务评价表


评价因素 分值 学习主题20分


与主题相关的支持材料下载15分


对相关材料作合理的分类10分


制作适当的小标题5分


图文合理的混排10分


整体美观15分


材料说明主题的合理性、层次和深度15分


使用材料来源说明1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索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懂得网络而想成为未来人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为了政治课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在新环境下有新内容、新形式。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运而生,这能满足素质教育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问题提出。

首先,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其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受教育者不再是听话温顺的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问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

再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大形势,要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针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福州八中政治组提出“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改课题,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从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课堂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网络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政治课网络环境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三、基本模式

思想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达到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由学习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基础知识”与“能力觉悟”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其主要有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引导自学。再网络教室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像同步,多维动画的效果,既可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又可根据需要创设多种有利于教学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情趣,唤起兴味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大胆提出研究的问题。二是动手操作,利用资源,探索研究。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计算机网络上操作演示,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充分地实践操作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从个别的,零星的,逐步达到全面、系统。三是讨论交流,总结操练,精讲解惑。在学生的探究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合作中,形成带有共性的认识,教师对重难点加以提炼总结,再利用电子教材,全面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以此验证学生思维的结果,并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四是练习巩固,发散延伸,反馈提高。电子教材由于其仓储性,开放性特点所至,在练习设计上,较现行书本教材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此外还安排了一类发散性练习,这种练习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没有唯一的答案,主要是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方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所用。对学生思维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政治课例:

(一)、学习准备

1.教师方面:

教研组、集备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增强教改意识,明确教改方向,共同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应急办法;制定明确的实验方案、实验规划,注意同时利用学校的电脑网络教室设备,老师尽可能快地认识、熟悉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实验前的组织工作。

2.学生方面:

建立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7-8人,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同时,向学生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讲清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当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学习过程:

1.自学环节:指导学生在上政治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可读性是现行政治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思想,但是高中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学生不懂怎样自学教材。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包括阅读、记忆、归纳总结、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下面三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也较好:

A.粗读。又称翻阅法,是指学生弄清全课或全章的大体结构,如本课分几节,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每节分几框,框与框的内在联系等,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老观念在今日信息社会已不合适宜,粗读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学会粗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一生中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细读。即理解性阅读,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细读,绝不是死读书。要教育学生懂得,书是凝固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应让凝固为文字的书统驭人,要让具有精神的人去统驭书。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问,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C.精读。即强化性阅读,要反复阅读重点和概念,反复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概念和和原理。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本中的重要段落、概念,剖析关键字词的意思,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促使学生自学。

2.交流环节: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后,课堂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基本原理的分析。此时让学生在网络上与网下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使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敢于争论。如,我们在教高一教材下册第六课"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题时。98年旧版本教材关于“存款储蓄的政策”方面提出了:鼓励和保护的政策。这显然与当前的现实不相符合。学生在头脑就有这些疑问:我国目前的经济事态是什么?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国内有效需求足吗?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的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方面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这样,学生就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小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其次,要让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同学引起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如上例的共识是: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作用,公民存款储蓄过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款储蓄过度说明市场缺乏活力,内需不大。同时存款利息也是国家的一大包袱。因此,存款储蓄不是越多越好。

讨论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应样的:一是在学生阅读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一般是针对某些重点问题,或某些易混淆的问题;二是教师精讲中穿插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是师生集中精力突破难点;三是实践提高环节的讨论,在了解基本事实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者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

3、解惑环节:

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 "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引力。如何做到精讲?首先,教师必须知道,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不需要讲的东西,不但耗费自己的精力,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窒息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在资源中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想出和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

4.反馈环节:这个环节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特别关注实践环节,这是本教学法的升华:

实践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中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网上练习、网上评价,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对基础好的学生用“选做”来要求,选做题偏重于“运用”性质的题目。设计练习的做法是:

(1)体现"双基"要求,反映单元或课时内容的最一般、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并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2)多角度多方面反映知识点,使学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现易错、模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常见病",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模糊点,对症下药,使学生在错中求正,提高是非辨析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把时政内容渗透于练习当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质;

(5)体现学生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差异。练习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照顾全面。要注重进行巧练,即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讲求效率。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各有要求,环环紧扣,逐层深化。“自学”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讨论”是思维的扩散和核心,“精讲”是问题的突破和关键,“实践”是知识的运用和反馈,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学生脑、口、眼、耳、手、身全方位参与,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由知到信,由信到用的统一。

(三)、课后复习:

A、 作业批改: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学生进行互评互判。

B、 单元复习:学生根据本单元要求出一套题目,互考互评。

C、 综合复习:按照复习框架小组制定复习计划,实施计划,再由各小组完成专项任务,成员共同查找学习漏洞编排复习资料,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评比。

五、初步成效

1.福州八中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改革了传统教学法,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以教学重心到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言人数大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自主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平时表现,作为一项考查目标,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提高了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3.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网络环境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法教法中教师向学生直线型的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方式,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政治课班级多、人数多、作业多。传统的方法上课过多,“事倍功半”,现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一人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教改中如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6.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改变了过去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睦、友好、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师素质提高。

(作者:蔡隆 福州八中政治组 摘自:中国电化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我跋涉我成长



卢丽君



去年年底,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将信息技术课逐步列入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此后各地采取了诸多积极的措施,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步伐。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这是一段艰难的探索与跋涉之路,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苦乐年华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1981年,但以后的10年中,计算机课都只是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条件具备的学校以高中选修课、初中兴趣小组或劳技课、小学LOGO语言试验教学等形式存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教材编写模块化的原则;1997年,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指导了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普及应用,作为中小学生接受计算机普及教育的主渠道,计算机课程愈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教材建设也相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处在建设“初级阶段”的课程教材,还远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介绍说,现在全国各地都以很高的热情、积极认真的态度,投身到信息技术课教材编写和研究上,总体情况是百花齐放,同时,水平也参差不齐。到目前为止,在各地中小学中使用的教材有140多个版本,但内容均不是特别理想。


据了解,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尚较陈旧、烦琐,语言乏味,像“使用说明书的分解”,和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尚有差距。在系统上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且深度不够。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应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然而现有教材大多讲计算机的使用,对网络安全、网络伦理、与技术相关的人文道德等内容涉及得较少,并且在计算机使用里文字处理、打字等篇幅较长。同时,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应用和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在形式上除了书本外,还包括多媒体形式,如光盘、VCD等。而现在优秀的教学软件比较缺乏,更多的像“书本搬家”或“电子练习册”,既没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独特功能,又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


渔舟唱晚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授业、学生求知的重要渠道,好的教材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现阶段,全国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出现一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信息技术课还十分年轻。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各地课程的进度很不一样,有些学校开始计算机教学探索已20余年,有的则刚刚起步。所以在系统性上都只好以学生的零起点为标准,这样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没有层次,不适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其次,信息技术课由于是新兴的学科,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已有严密的学科体系。在课程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教学研究的渠道。很多教师不是计算机教育科班出身,而且教龄较短,还都较缺少教学经验。对他们来说,教材建设是边教边摸索的过程。


再次,各省市遵循“一纲多本”的原则,都在自己编写教材。编者有计算机界的,有大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有一些知名出版社。虽然形式丰富,角度多样,但内容却基本上变化不大。由于“一纲多本”在“本”上没有规定限量,而且教材出版也包含经济因素,各地积极性较高。同时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意识限制了省市优秀教材的交流。


教育和计算机软件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开发教学软件的企业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探索尚不完善,比较缺乏个性化、真正适合中小学教与学的软件。同时有些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定位却不准,结果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风雨无阻


专家指出,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计算机教育在今天已不仅仅是一种劳技教育和职业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更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


具体到教材编写上,应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的宗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信息技术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我们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探索小、初、高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精简不失实用,严肃不失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体现先进的认知理论和教育观念、适合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与教材体系。


在教材编写上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突出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学习,进行学科渗透,是极为必要的。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机器设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各有差异,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设置上,最好有一定的层次和弹性,使得不同学校可根据课时、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灵活安排。教材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体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以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为主,简单介绍工作原理、程序设计等,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PowerPoint、画图,以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教育部门和企业也要加强协作,共同致力于优秀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要真正编写出让教师爱用、学生喜欢的教材,还应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不懈的思考与研究。任何不足都是成长的印记,要善于从问题中总结教训、规律。同时,不断补充进新的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而对于目前教材版本的繁多,王晓芜认为,应多出精品,抓好精品的推广和使用,避免较高水平的重复。全国范围内有几套优秀的、可供不同地区选择的教材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教材竞争应该是学术上、教学水平上的竞争,而不应该只是经济利益上的竞争。


春暖花开


现在,全国各地在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进展。但各地不可能平衡发展,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走一步,走快一点,在教材改革上积极探索,迈出更大的步子。


让全国90%的中小学校都动起来,再逐步发展,逐步规范。王晓芜表示,对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来说,这段时期都是学习摸索的过程。现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利于活跃课程教材的研究氛围。通过一两年的时间,有了实践的检验,有了经验的积累,有了更清醒的把握,相信一定会迎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更加明媚的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使用WebQuest进行教学







课程描述

在这个课程中,你将会创造出让你的学生进行高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基于网络的课程。你将会学习的WebQuest模式可以应用到广泛的主题、目标、教室环境和学习者。当你进展下去的时候,你将学习该如何开发吸引人的网页,找出网络中有用的信息,和远程的其他老师合作工作,评估你的学生的复杂的成就。你也将学习为了理解的教学,设计出一套教学和评估策略。无论是否使用英特网,你都可以使用这些策略。

具体课程目标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你将会可以:

1.选择用作网络探究方式教学的一个主题。

2.找出在线资源以支持一个特定主题。

3.使用模板和一个网络编辑器制作个人主页和一套网页来和学生和其他老师交流你的课程。

4.解释 WebQuest 方式的概念上的基础,包括信息能力、情境认知、基于问题的学习、构建主义和合作学习。

5.解释和使用设计学习环境的一般模式。它引起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跟机械背诵学习、孤立技巧和表面知识相对。

6.设计评估规则测量学生的成就。这些成就是需要分析、综合、创新及评判的复杂活动。

7.设计和开发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课程,以让学生在一到四个星期的时期内进行高级思维。

技术和硬件需求

这不是介绍计算机使用或英特网使用的课程。为了要在课程中成功,你应该已经知道该如何使用一个浏览器(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探究网络,你应该对从一个应用程序(如一个文字处理器)调入、编辑和保存文件到硬盘驱动器。你需要能够阅读、按照说明和独立在规则时间内里面工作。

你需要经过一个网络连接或一个速度为28.8kps的拨号调制解调器进入英特网。你使用的计算机能在Macintosh操作系统或Win95或以上版本运行,应该至少有32Mb的内存。进入英特网的途径可以是通过你的校园网、在家里通过一个英特网提供商(如AT&T或 Earthlink)或经过America Online。如果你使用AOL,你应该知道该如何同它一道使用一个分离的浏览器软件包 (我们推荐Netscape Navigator),而不是嵌入AOL4.0的网络浏览器。你使用的浏览器软件必须是最新版本(目前Netscape Navigator 4.6(Mac 或Windows)或Internet Explorer4.5(在Ma上) 或Internet Explorer 5.0(在Windows上)(译注:Windows98自带游览器的版本是5.0)。

课程教师善于为学生排除硬件和软件上的问题,但在远程不可能总是那样。你应该试着找一个本地人帮你解决你的计算机设置上的特殊问题。

时间需求

这是一个13星期毕业的课程。如果你对使用计算机不是感到很舒服,课程可能有时会显得紧张,同时避免落后是重要的。课程的十个组件中每个在一周星期开始之时公布,在一周结束时完成。在课程的最后的几周时间里,你会使你的最终作品精美,将不会有任何附加的组件。

参加者通过阅读、在线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和完成作业,将每周平均花6-8小时在课程上。如果你对使用网页编辑器和搜索引擎感到应手,课程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预计的少。如果你的计算机技术和经验还不到上述的预期入门水平,你将会花上比平均数更多的时间。

课程读物

课程必需的读物是由Wiggins和McTighe所著的Understanding by Design , 1998(ISBN 0-87120-313-8)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除此之外,那随之而来的线读物将会在课程期间被分配,以提高对 WebQuest背后的理论基础的理解。

Johnson,J. (1999). Ten Deadly Web Site Sins. WebMaster Resources,Article 26.

Lynch,P. J. & Horton,S. (1999). Web Style Guide:Basic Design Principles for Creating Web Sit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cKenzie,J. (1994) Grazing the net:Raising a generation of free range students. http://www.ilt.columbia.edu/k12/livetext-nf/docs/graze.html

Miller,H. & Mather,R. (1998,March).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WWW home pag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e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for Social Scientists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Bristol,UK. http://www.sosig.ac.uk/iriss/papers/paper21.htm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1998). Pathways to School Improvement,Critical Issue:Rethinking Assessment and its Role in Supporting Educational Reform. http://www.ncrel.org/ncrel/sdrs/ ... s/assment/as700.htm

Rubio,S. (1996,February). Home page. Bad subjects (24). http://english-[url]www.hss.cmu.edu[/url] /bs/24/rubio.html

Stahl,R. (1994). ERIC Digest: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ED 370 881.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_Digests/ed370881.html

课程大纲

组件 1:基于网络学习的概观

目的:描述高质量网络学习的特性;找出网络课程和资源的5个例子并且解释他们是如何例证良好教学的。

内容:课程概观。介绍基础理论和在K-12设置中使用网络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对课程、单位、活动和资源的指导下的探索。

最终任务:概述你从所给的清单中选来进行探索的5个不同的题目和资源,描述每个的在教学上的优点和可能的好处,把你的概述在课程电子公告牌上公布出来。

组件 2:基本网络发展

目的:为自己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空间和上传下载文件。根据一个给定的模板,完成一个个人主页。使用一个网页编辑器控制本文格式、水平尺、背景颜色、标有子弹头和数字的清单。

内容:一个个人主页是作用什么目的的?在建构学习社区中人性化是如何起作用的?对多种其它教师发布的个人主页的探索。使用Netscape的网页编辑器做简单的编辑。如何在远程服务器上下载一个网页、编辑和保存。

最终任务:使用提供的模板来完成描述你自己的个人主页并且在课程网站上将它公布出来。

组件 3:需要理解的WebQuest模式和教学

目的:描述设计好的WebQuest组成部分并且解释它的理论基础、教育的可能性和这种形式的优点。解释和使用一个理解概念的模型。

内容:介绍WebQuest课程结构。参与WebQuests(类似于 http://edweb.sdsu.edu /webquest/webquestwebquest.html) ,在这里参与者担任不同角色,检查不同的五个WebQuests,以小组的形式工作,根据各自的观点对两个最差的和最好的WebQuests达成一致意见。组内讨论将通过EMAIL方式进行,每条信息都要复制一份给教师。教师把各组的投票公布出来,在实时聊天过程中指导全班讨论结果。

使用WebQuests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他们能带来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跟孤立技巧的累积和表面知识相对。但是我们的"理解"真正是指什么? 我们将会检验一个六个侧面的模型(Wiggins和McTighe中1-4章),从这些WebQuests可能引出的理解的深度和类型来讨论这些WebQuests。

最终任务:在课程公告牌公布信息,思考练习中采用不同视角是如何相关的,并且描述哪一个最接近地反映你自己的视角。

组件 4:发现适当的资源

目的:为一个特定题目使用搜索引擎、索引页面和其他工具,为在进行WebQuest时学生可能使用到资源准备一个清单。

内容:搜索引擎的定义,布尔(Boolean)逻辑。变成有造诣的搜索者的技术。目录页的使用(例如Classroom Connect或Kathleen Schrock维护的)。杂志和报纸索引。Yahooligans作为小学孩子的索引网址。平衡学生所探索的资源的数量和所分配的时间。找到和利用本地的和远程的专家作为一种资源。在线"清道夫式"(Scavenger )搜索。

最终任务:完成在线搜索技术测验。完成"清道夫式"(Scavenger )搜索,把搜索结果通过EMAIL发给教师。为个人WebQuest完成草稿链接部分并在课程网站公布。

组件 5:选择一个WebQuest计划

目的:给予时间,可得到的专长和计算机资源和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定义一个可行的、适当的目标和学习者的任务并围绕它们来建立WebQuest。

内容:检查允许和限制一个人所设计的WebQuests的种类的因素。比较和探讨短期和长期的WebQuests。探索在线课程框架,从中选择一个适当的目标。检查展示计划预期成果的WebQuest评估规则。

最终任务:把详细描述所提出的WebQues的信息在课程公告牌上公布出来。

组件 6:开始你的WebQuest

目的:使用WebQuest模板开始最初的WebQuest的创建。创建工作题目、介绍和工作描述。

内容:下载和编辑模板的过程回顾。检查一个介绍和工作描述的质量。上传初步结果的草稿。学习者任务和作品的规格例证了理解的一个和更多的的方面(Wiggins和McTighe4-5章)。

最终任务:上传草稿WebQuest。对班上其它至少两个WebQuest草稿的评论由课程Email系统上交。

组件 7:测评学生成功

目的:设计一个基于网络规则,评估像多媒体计划,口头发表或书面工作这样广泛的复杂的学生活动。

内容:学生成就在分析、综合和评估水平的方面是多项选择不容易测评的。对规则的描述作为一种方法来比较客观测评学生的复杂活动。(Wiggins&McTighe第6 章)。对范例规则的探索。使用规则评估同伴。下载并编辑规则使它适用于不同课程的过程。在网页编辑器创造和修饰一个表格。

最终任务:设计一个会于WebQuest对学生结果进行评估的规则。将其发布在课程网站。对班上其它学生发布的至少二个规则进行评论。

组件 8:设计 WebQuest实施过程

目的:为过程描述进行描述,它清楚地说明每个时期和步骤、最佳地利用技术和例证合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的一个适当的结合。

内容:合作学习的技术。设计角色以指导突设和创造相互独立。管理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离线资源的使用。

使用"暴露(uncoverage)"的观念,作为法描述唤起和发展理解的连贯的学习经验的描述(Wiggins和McTighe第7-9章) 。

最终任务:完成WebQuest的"过程"部分的草稿。对班上其它学生发布的至少二个"过程"部分进行评论。

组件 9:使你的网页吸引人

目的:使用适当的背景材质和颜色、艺术剪贴画、生动的gif图片、按钮和边界,以提高网页的美观。

内容:好网页的设计原则。对所有五彩缤纷的、移动的、杂乱的和不寻常的东西的柔化处理。图像和材质的来源。从网络中下载图像。版权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终任务:修饰你的WebQuest草稿的外观,提交到课程网站。对课程参加者中至少两人的网页进行评论。

组件 10:使你的 WebQuest精美

目的:使用WebQuest评估规则,确定你在WebQuest中可能的潜在的进步。对学习者进行形成性测试,并确定弱点所在。

内容:回顾WebQuest评估规则。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形成性测试技巧。用自我检测、虚拟组织者和活动支持为你的WebQuest赋于血肉(Wiggins和McTighe第10章)。

最终任务:使用规则分析你自己的WebQuest。提交对其它两个课程参与者的WebQuests的反馈。跟你的自己进行形成性测试并且报告结果。

课程结束最终任务

发布你的根据同伴和学习者的意见而修改过的WebQuest版本。把对设计过程和未来WebQuest计划的思考公布在课程论坛上。



 

(作者:翻译:郑伟 四川省广汉中学 摘自:惟存教育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 槐鹤玲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中等教育中计算机科学/ 信息学的教学问题,就现代高中计算机课程展开讨论,此课程提案被美国计算机研究会批准。其宗旨是在计算机文化课程中增加信息学的基本内容,并作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最后讨论了如何将计算机做为工具教授信息学的问题,并不是将计算机做为研究的对象。


简 介


信息学影响着当今文化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为了确保我们的学生发展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需要在初中课程中增加信息学的内容。信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与理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相似:即运用实验,模型,分析和基本概念的探究方法讲授信息学。


一、什么是信息世界


高中的学生在生物课上要学习生物知识。学习细胞知识;简单的组织器官知识;及人是如何成长的和生命周期等知识,直到学习较高深的生物学知识,了解基因知识以后,意识到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从此,他们可能不再学习生物学知识,但他们是具有生物学知识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他们完全可以理解新闻媒介上的有关生物的最新发明等。并且他们懂得该如何做,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物理、化学的学习也是同样的。 信息学是一门新领域。在网络化计算机发明以前,所有获得信息的通道都受到严格控制。所有信息都贮存在书、杂志、照片等媒介上。好象许多艺术作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一样。有些做为文档贮存在国家保管室里,如果某人想得到某个信息,他首先要慢慢查询,再复制或借阅,最后再还回。在新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可以直接获得信息,不需要中间媒介。同时可以对许多文献做新的研究、复制、改变或生产新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不只是一个可观察、可学习的社会,还是一个可复制、可参与的社会。


二、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学知识


许多国家将计算机文化或信息学知识做为初中课程。例如中国、日本、俄罗斯、英国、荷兰、马来西亚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学生都学习计算机知识。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了“中学信息学课程”大纲,指导各国计算机课程。在美国计算机研究会颁发:“ACM现代高中计算机课程”,它要求:计算机课程不能只讲计算机文化而是要与化学、生物、物理等其他理科一样纳入到学校课程中去。ACM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算法


2.编程语言


3.计算机结构


4.操作系统与用户支持系统


5.社会、道德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脉络


6.应用


ACM还要求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某一部分做深入的学习。下面对这六部分内容分别做一具体讨论:


(一)算法


算法已经被发明和使用了几个世纪。随着可编程计算机的出现,算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算法主要是描述运算的过程。其基本方法已被许多科学家、财务工作者、医生、工程人员及各行各业的人们使用。如:重复、决定、压缩、初始值等算法;输入、结果输出、对过程的描述等。当用算法描述某一过程时,学生必须仔细考虑算法的可能性,用确切定义的语言表达各种指令。通过算法的学习,可以促进逻辑推理能力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算法的另一个特征是复杂性。在运算中有许多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问题。当然用算法来描述也难以处理。当我们解释一个较难解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算法找许多办法。学生开始理解扩大计算机规模及增加运算速度的必要性,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计算机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影响。


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三个方面是抽象与压缩问题。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它们组成的每一层次(从硬件到软件的不同层次)都给用户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并在计算机内部存贮许多实现不同功能的具体算法。计算机本身这种解决问题的抽象的策略,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复杂的问题。


算法是一种运算技巧,如:语言,流程图,传递,密码,图形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程序语言


每一位计算机用户都应该学会至少一种与计算机交流的方法,这种交流方法可以是应用软件,如:数据库,电子表格,字处理,系统软件等,也可以是一个为用户设计的菜单形式的软件,如:旅馆登记程序;飞机预订程序等。也可以直接学习高级语言,如:C语言;Pascal; Fratran; C++等。不学习基本的编程规则,如:程序语言;编译过程;语言的压缩等,用户很难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性质,也不可能利用计算机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也难以学会使用新的应用软件。通过对计算机内部工作的理解,用户可得到计算机系统的认可;通过对编译过程的了解,用户可以理解为什么每一指令都必须百分之百的正确;计算机如何将错误命令进行编译等过程。


(三)计算机结构


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与对计算机结构的理解是密切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计算机结构类似的地方,如:输入/输出设备;CPU;存贮数据与信息的存贮器的结构等。一个大饭店的厨房很象计算机的CPU,菜单存贮在纸上或厨师的脑子里,配料作为数据,服务员送进来点菜命令或带出结果。又如设计一个羊毛套衫的编织款式,就是CPU执行一个程序,它包括毛衣针,手和眼睛,它的输入是一个线团,输出是一件套衫。


为了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指令,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编码。学生必须学习计算机显示数据的各种方法,从二进位制(BIT)和字节(BYTE)开始学习信息的组成成分,学习计算机如何进行字节的编译。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已经熟悉了许多编码系统:如古代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字母及语言表达系统、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电话号码、地址及邮政编码,所有商品上的条形码、交通信号、机场信号等都具有了不同目的与意义。通过学习计算机描述数据的不同方法,学生可以学到描述方法。


通过学习数据与信息(包括声音、图形、录音和录象)的不同描述方法,通过学习不同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如:录像的译码、声音的译码、电信号网络上的数据传输,复制及编辑数据的能力,产生声音和图形的能力,组织数据形成远距离交互式知识的能力。


(四)操作系统和用户的维护


计算机用户的主要障碍是学习与这个特殊系统进行交流的语言。计算机用户每天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使用MAC没问题,为什么不能使用PC?”。但是如果学生理解了与计算机通讯的不同介面及输入/ 输出装备,当他们知道了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存贮以后,计算机系统的神秘的面纱就揭开了。所有的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而且用户介面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即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特殊设备,对这点的理解很重要。


学生应当理解操作系统是所有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它保证我们想做的每件事情都井井有条,它将信息按顺序组织起来,保证我们提出的每项合理要求都得到正确的反应。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与之相似的事情,如:学生由教师管理,校长管理,督学管理,学校委员会管理直至州课程委员会监管。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与另一计算机网络通讯,使用不同的联网设备可以使学生不但理解计算机的功能,还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危害。


(五)社会、道德及行业的发展脉络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可以记录商业往来数据、医学的检测及治疗结果、教育成就、人口普查的数据、股票市场的数据及银行交易的所有数据;它可以让我们与千里之外的朋友对话、看到木星的照片、向海底或月球上发射机器人。计算机对通信及商业贸易方式的影响可以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相比拟。


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以前没遇到过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即使是非计算机用户也应当意识到错误使用计算机记录的潜在危险。当安装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同时,就要意识到面临着以下危险:病毒、软件缺陷、系统安全性的破坏及错误。美国社会现在正在实施一个新的法律保护计算机用户的权利,软件作者的权利及保护存贮在数据库里的公民个人的数据等。


当今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平等问题。有钱社会通过使用计算机越来越先进,而落后的没有教育的人们越来越落后。富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贫穷的学校正在为进入电脑世界而苦苦挣扎。我们应该让每一个中学的学生都考虑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确定将来的共同目标。


(六)应用


ACM报告中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会至少两类应用软件。通过学习更多的有效的工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计算机的功能。电子表格程序可以计算某一公式的值,计算机统计软件可以用图形显示许多信息,如果熟练掌握还可以用统计软件生成动画并解方程。


学生还应该学会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将几个应用软件连接起来的方法,如: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文件,用这个文件建立电子表格、画数据图,拷贝用字处理作的图形,这样的练习可以巩固所有关于数据的知识。不同应用软件的区别就只在编译过程。在教学中主要目的是计算机文化,学习一些应用软件是为了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七)其它项目


学生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计算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还应当看一些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教师应该有热心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的特殊使用方法,如:学生可以用计算机作曲,发挥想象过程;探索作图程序、甚至可以编一小段作图程序;可以利用计算机发声并进行发声的比较,或进行压缩算法的学习与比较等。


三、关于教法的问题


计算机特别是融合了声音、图形、文本、录像与一体的超媒体系统,具有连接选择各个研究途径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许多知识的教学。许多学生学习某一课题是通过建立他们自己的多媒体指导系统进行的。如果在一个教育计算机交流会上浏览一下,你会被各种适合于教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征服。 向学生教授信息学课程,那么需要仔细考虑教法、课程内容及这门课所用的教学软件。


学习计算机结构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设备的模型,如:利用输入设备进行信息输入,检验存贮器;观察运算器的加法或逻辑运算,观察程序是如何执行的。观察当某些磁道、命令或输入有错时,计算机如何处理。计算机内部的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这个过程。当学习算法时,可以在黑板上显示各种不同的状态或让学生自己操纵一个计算机模型。当学习算法的复杂特性时,学生可以利用工具如:记录的方法进行记时,收集时间数据,并用电子表格程序进行处理并显示结果。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显示各种信息,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历史,显示不同年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显示图形等。它可以帮助理解在过去这几十年间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它可以把一个简单的语言认知系统变成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例如神经中枢系统及其信号传递的动态显示,可以让学生通过编程方法使其图形生动化,连续显示计算过程。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来显示某一特定数据、不同的文件及文件的连接,及对已知问题的处理过程等。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概念、应用及计算机技术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误区

1 引言

1999年我国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间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一步修改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于2001年7月出版。这也就宣布了原来一直被人们所熟悉的教学大纲一词将变为历史名词,以后将由课程标准来指导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变是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联系目前国内开展的以“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为内涵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我们感受到“四结合”项目的教改思想在多个方面都能很好地和课程标准相呼应,并且在试验的一些重点课题中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甚至是成功的尝试,从“四结合”的理论基础的建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四结合”所做的工作和课程标准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更加感到在标准指导下深入开展学科“四结合”教改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但在指导试验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众多学校存在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及操作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易使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正确的方向。

2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的误区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练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同样十分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因此要全面的理解信息素养并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那么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就要求学生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判断。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它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教师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训练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

(3)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达到意义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或知识水平来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理解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通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可以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保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助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对于协作学习的操作误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做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合作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二十一世纪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协作可以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协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是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如《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学实际中,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的形式比较常见,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过后,教师请小组长或一位组员进行汇报,而这个观点并非组内成员的共识,而是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述。基于任务的分工不明确,交流缺乏,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总结,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现象较为普遍。

(5)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接受。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达到的学生主体作用时的理解。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

3 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3.1 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确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因此目前很多教师都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创设情境”。然而我们发现,这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们一昧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遵循的原则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3.2 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然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效果。以一堂初一英语课“节日”为例,教师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中秋节、龙舟节、元宵节三个节日。学生根据上网查询的资料及自己已有的对节日的理解表演了这三个节日,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一没有体现出某节日最核心的风俗特点,如中秋节不应只表现嫦娥和吴刚相聚的故事,龙舟节是赛手们自划竞赛中体现力量、友谊的比赛,在学生活动中只是做出划船的样子来是没有办法体现出来的;原因二是没有达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加工、概括、表达学习材料的能力的目的,一个学生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在读,另一个学生放幻灯片,其他的学生在演哑剧,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原因三是一些常用的技术设计、操作上也要对学生提供帮助。如不易频繁使用过于嘈杂的声音、主题页的设计尽量简洁、加强对材料的提练总结等。

3.3 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或认为根本不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做为示范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鲜见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3.4 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把评价做为重要的部分进行专门论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2]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3]“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4]然而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有效评价的身影。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

4 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4.1 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惟一媒体。这种观点在教育技术领域里经过多年的误区产生及争论后,早已有了这样一个定论。网络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界定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的查询。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4.2 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但是对资源重视的观念再一次走在了对资源重视的现实前面。在大部分的省市的大部分学校中,低水平地重复建设开发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优秀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校际共享甚至校内共享。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教师们在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苦恼不已。

4.3 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划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理解的效果,最终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4.4 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一提起学习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反映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在前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资源也大都是这种类型。这些资源获取比较方便,而且也较为常见。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教师可以让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建立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起学习伙伴关系,发挥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专家、教师、学生的优势,把这些都纳入到本地学生的人力资源系统之中,在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帮助下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 对于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5.1 惟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赖于技术。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赖。有些教师认为所有需要运用的技术环境都能随时保证不出差错,否则课就没办法上。我们说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有技术的支持,我们能够做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不同作用的发挥。但是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硬件环境的制约,导致出现无法按已定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施,那么教师的应变能力要提高,而且要具备处理常见问题、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赖。认为“这些计算机教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的想法也是一种误解。有些技术运用如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或多媒体教学系统,简单的教学软件的开发等都应是学科老师自身应具备的能力。

5.2 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这个软件几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们认为教学实用型软件应该成为课堂中CAI的主流。教师要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自己制作教学软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软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5.3 技术排斥观

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接受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多接受一些新观点,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排斥的观点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他们认为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实现。计算机或校园网摆在那里装样子、赶时髦可以,应付上级的一些硬性要求、检查评估、家长的要求等也可以,而从“爱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 的角度看则是不宜采用的。这种观念在一些校领导中更为常见。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是这种观点产生的不良效果在某所特定的学校中却是绝对的。

5.4 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然而我们发现有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并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6 结论

要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其中某一方面。否则都有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对最终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流派之说



广东湛江一中 钟和军



谁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是从当初的计算机教学演变而来的。当初的计算机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建构,强调计算机学科的技术性,也注意突出计算机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自从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之后,计算机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它走到了今天,终于被人们无情地扫进了历史的胡同,再也鲜有人问津了。于是计算机课一夜之间改成了信息技术课,这样的改头换面却让人觉得模棱两可了。


教学大纲一再强调这是一门课程,而不是一门学科。这样信息技术教材也就变得五花八门了,有的重应用,有的重体系,有的重介绍,有的重实践。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将信息技术课逐步列入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01年信息技术课在所有地方的高中一律得以开足开齐。而在《新国家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顿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猜测,信息技术课究竟还要不要开设?既然要开又要如何开呢?


就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目前大致有三个相当有代表性的流派,一是"整合论",二是"学科论",三是"撤课论"。


越来越多人认为,信息技术课今天要开的理由是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学电脑,"现在开也是为了明天不开",这就是的"课程消亡论",更有甚者认为"电脑是玩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因而主张信息技术课"压根儿不用开"。 这些都是典型的"撤课论"。


还有一种观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其它课程服务的,它最终会被整合进入其他学科课程中去的,唯独没有的就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了,最多不能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去的恐怕只有程序设计部分了,于是计算机教学会不会又回到老路上来。这就是"温和的""课程整合论"。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着计算机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的是计算机的技术教育,强调计算机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有序性,以及学生学习技术的必要性。但从我国先前程序设计教学的失败教训走出来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这种"学科论"或许难有发展前途了,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教学恐怕也只能作为活动选修课来开设了。"学科论"或许在很长时期内将沉寂无比了。


不过我却认为,现在应当到了该我们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而不是否定和扭曲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考察一下印度这个软件大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目前印度的软件开发成为了国家的支撑产业,它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印度的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91个国家,美国则是印度软件产品的最大市场。据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结果,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居世界首位。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41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难怪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就断言:在未来几年中,"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印度软件业所创造的"神话",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印度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软件人才。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难道我们中国所搞过的程序设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我们需要更多的跨国公司,更多软件产业,更多的计算机人才,难道这些人才是在大学里才能冒尖出来的吗?不,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让他们从小成才。因而我们需要有更强有力、多元化而有效的技术教育,这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力量!


任何一种片面强调的课程论,最终可能会导致比当初程序教学更加失败的教训。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一是要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二要强调技术性和工具性、三要强调人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