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3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访问“黄河风情”站点。
(http://www.yellowriver.org)
2、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的黄土高原富饶丰美,而现在却是千沟万壑,满目疮痍?为什么黄河上游清澈明净,而下游却污涝混浊呢?
1、浏览“黄河风情”站点。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进入网站的学习辅导区域
教师把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放在网站的学习辅导区域里。
学生打开浏览器,进入学习网站的学习辅导区域,看有哪些问题自己能够回答,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知道




教师成了真正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相关站点、链接进行访问,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自主学习,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是先到资源区域找答案,还是去讨论区域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提出小组学习的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提出讨论题。
小组长先问组员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可通过BBS论坛向同学或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在学生回复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意义建构,教师将要求学生解决新的问题。此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需要及时处理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控,引导学生协作学习。
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进入“学生论坛”发表看法,以达到意义建构。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组织,有时还需要引经据典,然后用Word发布到“学生论坛”的留言薄中,并接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质询。








教师通过管理系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教师必须对学生能否迅速获得所需资源,协作学习的情况是否达到意义建构,对建立The Great Green Wall是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学生进入“学生自测”,自主完成对The Great Green Wall的知识测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另找时间上网完成练习、网上提问,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三、教学体会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2、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3、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有利于改进教与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作者:江西省芦溪县教研室 成文辉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对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看法



浙江省东阳二中 周鸿麟



从八十年代初计算机进入我国的中学校园以来,计算机技术像水银泻地般渗透进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似狂飙巨浪正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所谓“计算机文化”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一日千里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使得人类社会在这短短十几年里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试问在当今时代,又有谁能漠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和发展而我行我素?因为这就意味着被抛弃、被淘汰。可是在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中小学里,事实上,却恰恰远远地落在了后边。虽然从表面看,在硬件设备方面大都也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且家家户户大都摆上几台PC,看似轰轰烈烈、花开遍地,但事实上,无论在思想认识、课程结构、教育评价等方面几乎还是十几年一贯制,变化甚微,无论从教育行政干部,普通教师,以至学生和社会,在思想观念上,高考升学仍然几乎就是一切,与此无关的当然不去考虑,正所谓“一心只为高考忙,哪管窗外世事变”。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计算机课作为劳技课或选修课,作为点缀当个幌子,可有可无。在师资配备上更是形影相吊、匹马单枪。如此现状我们的中学教育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又怎能完成“科教兴国”的战略重任。因此切实行动起来,改革现状已是刻不容缓的了,再也不能掉以轻心或三心二意了。在此就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牵涉到人们的思想认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及学生的智能评价等。这里一个关键因素是高考问题,目前普通中学教育工作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它来运转的,这是一个不容讳言的客观事实,如何科学合理地改革高考升学的考查内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就决定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败。因此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所谓“计算机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社会,这是不容抗拒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中学教育如果忽视或排斥它,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将犯无可挽回的战略性错误。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至全社会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应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迅速地纳入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使之扎扎实实地在中学的课堂及其它教学活动中生根开花。


为此,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相应措施,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设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必修课程,而且应尽可能在高一、高二、高三都有相关课程,否则学生到高三毕业时,学的东西或者早扔到九霄云外,或者早已是昨日黄花了。也就是要在中学形成一种计算机文化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尽快和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术。其次要把计算机技术融合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让各科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来呈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也能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可以充分自由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尽可能增加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强度,尽量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如辅导训练及自学等活动,以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上可知,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位的,应全面的渗透到中学教育和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概括的说主要有:1.计算机技术的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 3.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4.校园网的维护与管理;5.计算机技术知识培训;6.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支持。由此可见,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工作和任务是相当繁杂和重要的。因此,不但在思想认识,而且在行政措施上必须明确它在学校中的地位,并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明确其功能、职责和义务,配备相应的师资编制,同时也要充分肯定计算机教师在学校中的应有地位和相应作用,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进修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问题,及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的一视同仁。


二、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


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一日千里,如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将很快落后于时代。教育的改革归根结蒂要由我们的教师来体现,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普及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术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及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研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技术和手段以便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工作。其次,要破除广大任课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存在的恐惧畏难心理及抵触观望情绪,加强培训的力度与广度,目前迫切需要培训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关系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另外要让计算机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手段等。最后,普通教师的学习进修不一定非要离岗外出来进行,事实上可采用多种途径来实行,如由本校或本地相应的计算机教育部门或机构来组织实施,也可通过远距离的电化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方法,及定期不定期的由相关部门组织各种专题培训班来进行。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考核评价措施来保证。由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且现代教育是终身化教育,故师资的知识更新应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并应连续不继的进行下去,使得我们的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教育软件的开发组织


中学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应用之所以大大落后于其它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软件的开发和组织的滞后。目前中学计算机教师队伍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已有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软件资源,但由于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除需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系外,还牵涉到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的控制理论等,因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协调,以个人的能力,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另一方面,许多商家虽也纷纷看好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的工作,有的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由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各地各校资源条件的不同差异,教师学生更是千差万别,很难千篇一律地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故一时也难有大的作为。


因此,教育软件的开发流通应当是一种政府行为,应尽快制订这方面的战略性开发研制计划及有关的制度规范。由相应机构或部门组织和协调我们的教师、软件开发商、及有关社会机构,使它们相互之间有序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有效的从上到下的组织管理体系,但它不同于通常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功能上着重于协调、服务及组织,并兼任信息流通控制的作用及网站功能,在运作上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对教育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流通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及相互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流通、应用以及对效果性能的评价鉴定等。简言之就是要把我们的教师、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及开发商结合到一起,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育软件得到飞速发展。为此,一要建一套有效的交流通道,首先是建立或利用各种网络,如互联网、教科网、地域网、校园网等。其次为普通的点对点通讯或联机手段,或组织定期不定期的协作交流等。二要尽快建立一批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调动相关教师、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软件开发商及社会各界力量来共同合作开发教育软件,充实到这些库中,同时建立有关系统维护、信息流通、效益管理的运作机制。三是资源库中内容应有相当的多样性、规范性及通用性。首先内容上主要有:①多媒体教学资料及相关教学内容等,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②各种教学辅助软件、电子读物,及自学复习,训练和培训等教学软件;③信息化教学的思想方法,教学策略及技巧,和相应的媒体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相互链接方法等。其次在形式结构上要有很好的数据共享和开放性,使用户能方便灵活、快捷迅速的得到相应的资料信息和技术方法等,自由方便的链接组合,编辑拼装成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各自的学科教学活动,使系统资源能充分合理的得到使用,以取得良好的运作效益,使系统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回顾十几年来,我们的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忍辱负重,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局面,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已有一支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队伍,毫无疑问,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明天将更加光辉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WBQ(Web-basedQuery)学习模式的研究







  WBQ(Web-based Query)学习模式是基于因特网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活动是自我驱动、自我引导的,具有明确的认知需要和学习方向,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行为,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当的学习行为起点,学习材料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定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而定,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真正扩大了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本文就WBQ学习模式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WBQ 学习模式 学习原则

1 引言

WBQ学习模式即Web-based Query learning Model,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内容和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WBQ学习模式下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创设的集成化、智能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媒体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活动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分析问题之后,利用资源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元认知技能。

2 WBQ学习模式的要素

在WBQ学习模式中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四个关键要素是: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识别是WBQ学习的基础,指学习者在学习中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能进行自我诊断,自我鉴别,自我评价,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自我选择是WBQ学习的核心,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及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任务。自我培养是WBQ学习的实现途径,指学习者要不断研究和建立既适合自己又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积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控制是WBQ学习的关键,学习者能经常地对自我识别、自我选择与自我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与调节,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制能力以及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3 WBQ学习模式案例分析

我们通过一个WBQ学习模式的设计案例来分析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和原则。这一案例的主题是如何在沙漠中幸存,其适用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确定的教学设计目标是通过网页给学生提供情境、任务、问题、资源、成果分享活动。

(1)情境创设

你同团队驱车做穿越沙漠的旅行,突然汽车嘎然而止,你们被困在沙漠中,面对此情束手无策,虽已经发出求救信号,但救援队伍在7天后才能到达,在救援队伍到达前,你如何幸存?(通过网络提供与问题有关的真实情境?)

(2)任务活动设计

①两人或三人一组一起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分别负责:记录者、调查研究组织者、设计者。

②选择沙漠:Hot-Kalahari,Mojave, Cold-Gobi,Great Basin,Namib,Turkestan,South West USA Deserts。

③完成个人作业:

画出Hot-Kalahari沙漠白天、晚上的气温曲线图,与你所围困的沙漠信息相比较对照,解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你的日常安排。

保留一份活动日志。

绘制一张地图要求包括以下元素:沙漠所在的洲;你在沙漠中的位置。

解释你所围困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④为小组设计一种如何在这七天内幸活下来的方案。

选择你车里的10个项目,解释为什么对你的幸存来说,它们是很重要的。

制做KID PIX 幻灯片演示说明你如何在这7天内幸存。

对你的日常安排做一生动的陈述。

对在沙漠中的七天按时间线顺序做出流程安排。

(3)问题

沙漠中的哪些部分给你带来了威胁?

沙漠中的哪些地方有助于你生存?

选择沙漠中的一种或多种动物,找出它们是如何适应沙漠生活的?把你发现的规律运用到你遇到的情境下。

选择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分析它是如何在恶劣的沙漠气候环境中生存的?

如果你所在的沙漠有人居住,有多少人居住?在沙漠中居住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沙漠中的居住环境特征是什么?(如:温度、风景、植物、动物)

气候条件是怎样影响你在沙漠中的幸存的?

你如何利用汽车中所拥有的物品帮助你生存?

(4)资源

你可在这些站点发现与你主题有关的一些信息。链接与下列主题有关的站点:

①沙漠是什么样的?

②有关世界上许多沙漠的事实;

③在沙漠中的一天;

④沙漠中的幸存者;

⑤沙漠生存指南。

可提供更多帮助找到关于沙漠信息的相关站点。

(5)结论

根据探索研究的结果,初步得出结论。

(6)反思

①反思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用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书本教材资源等),是否能获取、评价、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提高作品质量?

②反思作为小组成员,你学到了哪些小组协作技能?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7)分享交流

借助网络技术,利用通讯工具以及网络交流模板,向全班同学提出你七天内在沙漠中如何幸存的策略,把设计好的项目成果公开展示发布,与他人共享研究成果,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发展多元化思维。

4 WBQ学习模式的一般步骤

WBQ学习模式以问题情境或课题项目为导向,通过给学习者提出与现实生活情景相联系的任务情境,让学习者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问题分析 → 信息搜集 → 综合加工 → 提炼抽象。

反思深化,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WBQ学习模式,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

网络给学习者提供问题情境,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认真的分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与学习任务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

(2)信息收集阶段

学习者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展开行动,教师可通过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与问题有关的线索或资源,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的认知结构原形。

(3)综合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探索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鉴别、加工整理,利用获得的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外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在进一步应用中得到巩固,产生广泛的联结,建构起牢固的知识体系。

(4)抽象提炼阶段

当问题得到解决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抽象概括,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

(5)反思阶段

学习者在解决完问题后还要进行反思,反思问题的求解过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者可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向教师咨询请教,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评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5 WBQ学习模式的原则

在WBQ学习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能动性原则

WBQ学习模式不仅要求学习者知道做什么,还要求学习者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心向,他们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自己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获得的方法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知识建构原则

在WBQ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学习者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知识、重新提炼知识或重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面向自我的,是利用已有知识不断建构新知的过程。

(3)灵活性原则

WBQ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局限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学习活动遵循灵活性原则,学生可以独立确定问题范围,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网络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研究的空间,促进学生元认知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探索研究的灵活性。

(4)社会性建构原则

WBQ学习模式虽然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以自我探究为中心,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交流与协作,通过社会性合作活动可促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开阔学习者思路,进行多元认知思考有积极的作用。

6 结论

WBQ学习模式是网络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该学习模式的理念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习者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以及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学习,通过提供通讯工具与通信模板让学习者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教学活动设计是WBQ学习模式的关键,而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在于任务活动设计与资源提供,要围绕任务目标给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索的愿望,同时给学习者提供与主题任务相关的链接资源,有助于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集有用的信息资源。以WEBQUERY为主题的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项目以及探索学习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该类网站开展WBQ的学习模式,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景义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让他们“玩儿”。


针对这种现象,本人以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下面结合2002年郑州市的优质课评比活动,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最主要内容这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50中的王松波老师,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1中的李文静老师,以收到一封求救信作为本节课的引入,设置了一个“小岛历险”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每一位学生,为了成功营求人质,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过关斩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在游戏中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用计算机画画”,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但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Windows画图程序作为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其它选择,没有必要照本宣科,使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儿”得很溜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在介绍插入图片的几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来源的知识,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自从多媒体手段被喻为“教育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来,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多媒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反,15中王军老师讲的是《计算机的组成》——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课,她从当前流行的DIY入手,以组装计算机为目标,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她仅以自制的挂图,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使学生很愉块地接受哪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对信息技术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以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方法的运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过程,几乎是同一个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


所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允许他们犯错误。例如,Word 2000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23中的张钦老师为了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她先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的不同。教师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这四幅图,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一个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但是当老师让他告诉大家制作的方法后,大家又感到这种方法似乎很“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以学科整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郑州四中朱明进老师所讲的课是用Flash制作模拟的弹簧振子,在让学生观察了弹簧的振动过程(教师制作的动画)之后,他并没有马上教给学生制作的方法,而是较详细地给学生分析了弹簧振动的物理过程。较好的学生通过这个分析已经可以制作出这个动画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复习了物理知识,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原理,一具两得,使学生有一种知识应用的成就感,从而记忆深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作图与物理或数学的图结合起来,将图文混排与课本的排版结合起来,将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与数学、化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指导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领会课程改的精神和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的乐园、获取新知的桥梁、试验才能的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发挥信息技术特色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苗逢春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设了34个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是其中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将信息技术置于教学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及其实现条件,对信息技术可能的消极影响及其避免措施进行系统论证和整体规划;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不同学科、不同教/学过程,如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系统研究,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9月16日启动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课程推进"项目。项目初步选定了大连市、青岛市、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州市金水区、无锡市锡山区、长沙市开福区、重庆北碚区和广西玉林市等8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项目组将向他们免费提供主体软硬件设备,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实验区建设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培训,鼓励并组织实验区教师和学生应用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工具和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为新课程的推广提供网络支持;组织有关课程改革专家与实验区教师合作开展面向新课程、新教材的基于网络的各学科教学实验,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实验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


项目组于2001年10月20至21日在南京召开了实验区的项目启动会。按照南京会议的安排,2001年11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实验区教师、学科专家、项目组成员共40多人。与会的学科专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专家与实验区教师合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新的教材进行了信息技术整合与教学设计。


项目组计划以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历史)作为首批实验学科,组织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丰富经验的实验区教师代表,于本学期启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验,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上述学科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次研讨会,明确了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及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课程推进项目"的背景和有关要求,研讨并就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关理念和模式达成初步共识。以便矮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革新的结合。


项目组专家、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师代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从已经起用的新教材中设计或列出在本学期实施的教学设计主题,并就主题界定和选择,提出了以下有关的建议:


(1)主题的类型:主题既可以是知识、专题类的(如针对某一知识点),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些技能、方法或情感培养类的(如识字、阅读等),同时要考虑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等。


(2)尚未启用新教材的学科,或者在起用的新教材中难以确定合适主题的可以从原有教材中选定主题,但采用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相应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为了便于各实验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本次研讨会将按学科分组讨论并进行教学设计,各学科代表在选定主题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渗透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有条件的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者综合化的主题单元,切忌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性,甚至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成功运用WebQuest?







全世界许多教师已被引导到、或已经自己发现了互联网上的珍宝:WebQuest。WebQuest是互联网上最适宜鼓励高级思维技巧和强调以真实的方式利用信息的学习方式。但是,发现了一个WebQuest并把它呈现给你的学生就能确保学生思维转化达到我们期待的水平吗?为了要确保你正确地使用WebQuest,以便能达成你期望的教育目标,一些事情必须处理得当。

基础

真正理解“什么是WebQuest,什么不是WebQuest”这点非常重要。根据其定义,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其中的全部或大部份信息来自互联网(Dodge 1995)。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此外,WebQuest应该完全适应一个更大规模的课程,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教师们已能够成功地使用WebQuest,确保学生能用不同方式运用思维技能来展示对学习标准的掌握。学生要到应用所学知识时才能叫"掌握"。教师仍然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份。在开始的阶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活动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来构建背景知识。WebQuest学案中包含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活动介绍,强化教学手段。教师必须确保当学生开始他们WebQuest时,他们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以便运用相关信息来回答较为困难的问题。

对标准的思考

在今天的学校中,没有时间来做"其它事情"。由于对标准及标准化测试的强调,我们必须确保我们在课程中所做的任何事都紧扣课程标准。当你开始创作或搜寻WebQuest时,你心中应该总是有着课程标准:阅读课程标准并找出关键概念。在你有了“概念”之后,你就可以开始为学生创建或寻找WebQuest。开始时一定要有标准!

需要教授必要的技能

教师需要辨别确定哪些是学习者为了完成WebQuest所需的潜在技能和知识(无论是内容知识还是互联网网浏览技术),并保证在开始WebQuest学习之前的学习者已经具备这些必要条件。

在学习者学生正在学习的相关概念上,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虽然WebQuest为教师提供了所有的东西,但是教师仍然是过程中重要的部份。为使学生应用他们即将学习到的知识,需要教他们一些必要的技能,包括使用互联网、搜索、运用互联网信息、软件使用训练、背景知识、过程中的每一步活动,研究室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做的其它事情。学习者能否正确起步将关系着WebQuest学习的成功与否。

计算机时间与非计算机时间

设计一个WebQuest是非常艰苦的,就像一场战役中的一场大战。你需要很好平衡在计算机时间和非计算机时间,这非常重要。在学生开始WebQuest之前,你应该清楚所需的计算机使用时间,以及不利用计算机就能开展的活动,你将如何设计计算机时间的运用,由于WebQuest一部份内容而是否需要一个实验室,你是否需要LCD投影仪或电视机,整个过程将会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教室里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你将必须为WebQuest增加一些额外的、要求学生不用计算机完成的任务。解决计算机短缺的其他建议包括学生轮流使用计算机、安排一些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活动。另外一个建议就是在WebQuest里内置一些活动,要求学生使用信息回答不同问题的任务。对于年纪较小的年级,有这样一个好方法:使用一个投影设备,就某些信息进行全班集体教学。

我们也需要改变我们那些对学习者在计算机上所花时间的认识。我们应该理解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仅仅呆在计算机边上就行了的话,将会影响其他的学习活动;我们需要、我们也能够重新设计,以便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致于浪费时间在计算机上。

首先浏览一遍WebQuest学案

在你试图和你的学生运用WebQuest之前,你必须浏览一遍WebQuest学案,尝试去发现那些可能会引起学习者混乱的地方,不妨和你的学生一起去做这件事情。发现"死链接"并新的链接代替他们,或另外找个WebQuest。熟悉WebQuest会使你在学习过程中成为更好的促进者。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当Scheps夫人和她那些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初二年级学生一道运用WebQuest《Snapshot in Time》时,她已经与学生一起花费了两个星期时间来定义文化同一性,文化制成品和历史学家的任务。全班已从不同文化和时代的角度检查了制成品,并讨论了一些判断制成品能否准确代表某个年代与地域的方式。然后WebQuest《Snapshot in Time》成为这样的一个机会,让学生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检查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化制成品;在过程个性化的基础上,置学生于真实的历史学家角色来扩展学习

WebQuest是一项终极活动,允许学生通过WebQuest的最终任务来证明他们已经掌握的在该单元开始之初Scheps夫人就确定了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通过使用WebQuest,Scheps夫人能够为她自己节省计划时间,允许学生在任务框架内由兴趣引导,创造性地完成有力而可信的最终任务;基于原有技能和已有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有组织地运用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学生通过其它离线媒体不可能获得的。

仅仅找到符合你正在教授的概念的WebQuest,并不意味着你正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经历:我们构建WebQuest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者从这个经历中获得最大的成效,这点非常重要。要确保你选择的WebQuest能使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真实的学习。正如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任何其他学习经历一样,虽然需要一些准备工作来使WebQuest成功,但是正确运用WebQuest的结果将使每位教师脸上绽放出微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