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8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应该这样用



记者 郭萍



信息技术应用也好、课程改革实施也好,都离不开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运用。高中课改启动以来,黑龙江省大庆东风中学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实现了从基本CAI模式向整合CAI模式的有效迁移。


基本CAI模式特指教师单机演示模式。这种基本的CAI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增大了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生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在东风中学课堂教学运用中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优势。但基本CAI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课件的画面展示和教师的单向控制,教师的“牵”大于“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体现不明显。计算机是辅助性工具,教师借其实施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功能弱,不利于师生正常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克服这一缺点,从1999年开始,东风中学把基本CAI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优势及时向整合CAI模式的开发和实验优势迁移。


东风中学认为,整合CAI模式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下和整体过程中所构成的教学模式。其核心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其成功标志是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技能得到充分培养。形式不拘一格,或单机研讨模式,或多机探究模式,或网络整合模式。


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修订、再实践的过程,东风中学现已构建出符合新课改精神、体现信息技术特点的CAI整合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充分体现整合思想,信息技术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发展协同呼应、密不可分地融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发展,在此基础上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三是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四是学习过程开放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深入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体现了自主学习(个别操作)和协作学习(生生交互)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和团队精神的均衡发展。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当堂测评和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和教师改进导学策略。七是体现了“有差异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思想,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需要。


在充分学习消化这一整合模式基本思想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东风中学教师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CAI整合模式的学科应用方式,使CAI整合模式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应用氛围。整合的CAI模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地理课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通过网络从电子教案中调用自制的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分析矿产资源分布的情况;还可随时调出矿产分布地区的自然景观图,以及相关人文特征的视频片段给学生欣赏,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既灵活多样,又行之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把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到了日程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在对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梳理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人类的双脚已迈入21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社会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整合?又该如何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究竟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出,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和采取的方法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一般来讲,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其中,开发关联课程是要在课程设计时就科目间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往往体现的是两门左右学科间相对狭窄的联系。比如,物理科学和数学关联课程就是意味着物理和数学专题的编排顺序应该是把那些解决物理问题所需运用的先进数学方法安排在前面。跨学科课程是把不同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例如,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就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它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还有一种跨学科课程,即综合理科或整合理科,它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融为一门课程。8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在国外成为一门广泛采用的学校课程,也是课程整合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课程整合理论中的误区

  一、将整合同分科结合起来, 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

  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整合。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分科深化的课程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普通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普通高中的综合课程应是在分科基础上的整合,应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防止以整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整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试图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树立“整体”性的整合课程观念

  我们在引进和试验“整合课程”理论时,是一直存在着“认识不深、把握不准”的误区。这表现为:(1)以五十年代几次中小学教学计划修订形成的“合并课程和课程合并”观念来理解新事物,把“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解释为“综合课程和课程综合化”,形成严重的误释;(2)从具体的课程着眼,仅仅专注于“德育综合课程” 、 “综合理科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等,没有把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 (3) 分别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着手单独地搞各自的“综合课程”,没有把中小学课程看成是一体化。

  我们必须走出误区,树立“整体”的整合观念,这样的观念包涵:  (1)我们着力建设不是把几门分科课程“合并组合”起来的“综合课程”,而是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的“整合课程”;(2)形成“由上往下”的新整体视角,整体地把握住中小学课程这一有机集合及其组成成分的各个科目,杜绝“由下往上”的片面视角,以避免把课程看成分离的一门门科目;(3)“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全部内容的空间结构化整合和中小学、幼儿园课程的时间一体化整合,具体表现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统一研制,工具性课程、认知性课程与情意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而幼儿园的、小学的、初中的和高中的“整合课程”,仅仅是“整合课程”的几个环节;“德育整合课程”、“整合理科课程”和“整合文科课程”也仅仅是“整合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是文化的缩影,我国的课程内容必然和必须是我国的文化的缩影.我国“整合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既涵括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涵括文化与儿童发展的整合,还涵括身心发展的整合和认知、情意与道德的整合。

  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

  一、教师应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成败是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老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使之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改善和优化在职教师的素养结构。

  要搞好“课程整合”,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遗余力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才可能实现目标的实现.

  二、要组织科学家和教育家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

  课程整合是整个教育界的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同教师联系在一起,同学校的管理人员联系在一起。它的成败同教育家和各个学科的专家的协调和合作息息相关。

  当代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否定了课程的封闭性,也就是说,既要保持课程的选择性,又要赋予课程以开放性。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关键是建立起课程内容选择与文化发展同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实际就是由各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组成的群体来重选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模式。我们必须放眼科学界,选拔一大批各个学科的优秀学者来充实我们的课程研制队伍,形成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有机结合的群体,来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

  三、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课程整合中,我们必须把握住整合的原则问题,以免偏离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初衷。

  1、坚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的原则

  作为“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必须突出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处处体现信息的获取、加工、运用,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使用。

  2、发散性的原则

  ①用电脑解决相邻学科的问题,将相邻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电脑教育中。

  ②与日常生活及简单的工农业生产相整合

  ③课程内有关内容的整合

  ④与思想教育整合

  ⑤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3、合理衔接原则

  课程的设计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衔接。如果是小学生,可以以科普读物的形式行文,选择小学生周围的事例和场景,合理采用卡通画配图。

  4、适用性原则

  ①难度适中

  课程要保证学生易学,让学生在自学时不至于产生很大的困难。另外还保留了合适的题目,这些问题可通过学生的努力得到解决。

  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想像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及自学能力的培养等。

  四、要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教育

  在人类的双脚已经步入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小学中开展一门新的课程,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技术原理、网络及应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自己不去做违法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开展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特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实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应用计算机快速地获取、处理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的人,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教材改革新思路出台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 周美瑞



当信息化社会来到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基础教育更是如此。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必须改革,教材必须改革已不容置疑。改革从哪里突破?答案是计算机教材,要用计算机教材的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现以北京市高中计算机教材改革为例,谈一谈计算机教材改革的思路和设计。当前北京市普通高中计算机教材的内容(指载体)已显陈旧,教材形式也显然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亟需编写一套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体现先进的认知理论和教育观念、适用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教材。通过一系列研究,我们的认识大致归纳如下:


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这门课不仅要继续开设下去,而且会加倍得到重视。课程名称可能会根据发展的需要改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或“信息技术初步”等。


二、北京市高中计算机教材定位的背景


1、城近郊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家庭有计算机,边远县学生家庭很少有计算机。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了解或使用过计算机;


2、学校教学用计算机的档次基本在486及其以上一半左右学校配置了教学网络;


3、每所学校都有可以用于教学演示的多媒体计算机;


4、学校的网络化进程正在逐渐加快。


三、对教材的设想


1、教材要新。


“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味追求与社会流行软件和机型看齐,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把准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才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因此,要在博大精深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精选教学内容,力争达到基础性、先进性、全面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大统一。


现行教材的内容选取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希做如下调整:


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脱离载体(即具体的某个软件、某个操作系统及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等)确定每一个模块的教举要求,尽可能选择最新最好的软件、操作系统或程序设计语言等(作为载体),以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关于五个教学模块的调整思路:


原教材分做两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合并为一章(模块)。其中,基本操作的教学被认为应在小学或初中完成。考虑到有少数零起点学生,教材中还需明确给出操作规范,供教师根据需要灵活处助。硬件知识和原理部分要有所增强。


在应用软件教学模块中,增加若干软件供师生选择学习,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弹性。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应用软件共性的概念、操作规则和方法,以及自学陌生软件的能力。因此,教材关于每个软件介绍的详略和教学要求有明显区别。


操作系统模块以Windows载体介绍微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以及其它较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的内容由原教材的一节扩展为一章。介绍网络知识,模拟上网操作,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收集、选择、利用、表达、传递信息的能力。


程序设引模块难度基本不变。凭借教学软件,增进学生对程序及其执行过程的理解,提高上机实践的效益,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教材要有特色


新教材的课本上不再展示教学内容中知识及操作的所有细节,一大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于光盘软件之中。教学的基本形式或主要形式,是上机进行探索式学习,因此光盘软件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文字教材配套使用,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四、“文字与软件一体化”教材带来的好处


1、教材设计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也是实现这一设想的前提和准备。利用计算机课程自身的优势,可以先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一一尝试,抛砖引玉,为推动教学改革做—份贡献。


2、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彻底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参与,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实现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3、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可以较好地解决教材更新问题。文字教材可相对精炼、稳定,配套的光盘内容可丰富多彩、经常更新。


5、为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6、通过软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


7、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软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


8、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对屏幕信息和软件操作方法及步骤等描述性的评言和重复性的演示,缩短讲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9、教育与计算机软件产业的结合,二者协作的成功,将可能为我国教育面向市场经济、与企业共同发展开创一条发展教育产业的新路。


10、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软件被盗版的可能性,保护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我们愿与全国各地有志教育改革的企事业单位部门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为把中国的基础教育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做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初三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



作者:王立芹 徐建国



  尽管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引进了多种媒体信息,力图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例如,教师使用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机等,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设计情景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表演……但这些方式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设计制作了初中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下面对初三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作一介绍。

  一、设计初三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指导思想

  首先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这两大适用对象,并根据CAI软件教育的理论原则,在全面地总结剖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对学生在英语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的调研之后,对本课件的制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功能性要求:

  1、软件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紧密结合实际、配合教学大纲,在自学方面应具备学习和自我测试的双重功能。

  2、教学过程应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应有实质性的帮助。

  3、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优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取得常规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本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4、使用现代、新颖的表达形式,呈现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件的表现特点

  1、本课件对初三英语中涉及到的功能、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借助文字、语言、图片、教学画图、立体物件、动画演示等给以详尽的解释,深入浅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本课件教学方法符合认识规律,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期望心理,特别是在呈现语言知识时,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场景,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注意、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3、本课件除了可以很好地学习初三英语的全部内容外,还具有练习、测试的功能。练习时,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测试时,可以以分类及综合的形式进行测试,并给出成绩。出题以统计形式给出,试题套数无限,题目随机、不重复。同时教师对题库的试题及答案可以随时添加、删减、更改。

  三、课件的基本结构

  本课件进入系统后,显示片头:“初三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画面,单击进入主控画面,主控画面是一个地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在相应位置上设置十八大模块,它们分别是:Unit 1、Unit 2、Unit 3、Unit 4、Unit 5、Unit 6、Unit 7、Unit 8、Unit 9、Unit 10、Unit 11、Unit12、Unit 13、 Unit 14、Unit 15、Unit16、Unit17、Unit 18。每一模块内都带有练习和测试题等。为保持主控画面的整齐、美观,各部分的进入均采用热物体按钮,光标所至,标题显示,单击进入。

  四、课件的开发环境、具体制作、教学环境及交互画面

  1、开发环境

  硬件:选用微星MS—6199主板,配置PⅢ—733CPU处理器,256M内存,光驱、软驱、显卡、声卡、网卡齐全的组装多媒体计算机三台。配齐相应的视频采集卡、刻录机、扫描仪、录像机、摄象机、监视器。

  软件:Microsft公司的Windows98、WindowsNT、Workstation、Office2000;Autodesk公司的3DS MAX、Animator Pro;Adobe公司的Photoshop、Premiere;Colltalk公司的Cooledit;Powersoft公司的Power Builder;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2、具体制作

  (1)动画的制作

  我们采用了功能强大的、Windows NT环境下的Autodesk公司的3DS MAX动画制作软件,参照人、动物以及其他模型制先后制作了每篇课文中需要的三维形体,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近1000个关于人物对话、语法等方面的动画,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特别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从而达到将言语技能逐步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

  (2)图片及教学画图的制作

  图片在说明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此软件中也采用了很多图片。图片的来源主要是教科书配备的辅助材料中的投影片和教学挂图,利用扫描仪输入电脑,最后使用Photoshop来进行图片的加工、处理,从而得到合适的图片。此外由杂志、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扫描,或从网上下载,或利用Animator从动画中抓取,或利用Word画板、Photoshop等工具来制作,效果很好。

  (3)音效部件的制作

  在音效部件制作中,采用了现场录制、生成、调用等手段。

  (4)文本部件的制作

  在文本制作中,我们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在Word中输入,合成时由Word调用,一是在Authorware中直接输入。

  (5)习题与答案的制作

  习题与答案使用数据库管理语言Power Builder 5.0编制。全部习题与答案由Excel输入,将其规划在数据库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对习题库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

  (6)软件的最后合成

  最终合成软件,我们选用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该软件多媒体制作功能齐全,生成的应用程序通用性强,可以直接在Windows95或Windows3.2下运行。

  3、教学环境

  硬件:586/166以上多媒体计算机,鼠标,硬盘空间700M,颜色16位,16M以上内存;软件: Windows98,Windows2000。

  4、交互界面
 
  软件界面设计中避开了烦琐的、含义难懂的菜单操作,全部交互采用了按钮及超文本连接。这样设计,使操作界面美好,含义清晰,运行可靠,使操作者既无操作上的障碍,又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信息技术课的教材体系



雷燚



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应该包括文字教材和配套软件两部分。也许有人要大声地反驳我:"自古以来,我们的教材都是用文字表现的。现代化的配套软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岂能与文字教材同等匹配?!"的确,现代教育软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当作辅助教学软件而自行其道。在很多人眼里,它只适合于演配角,一个相当出色的配角。当我突然把它从配角的位置提升到主角的位置,出演信息技术课程时,毋庸置疑,马上就有人要向我发难了。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英语课: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配备了相应的录音磁带,换句话说,英语教材体系包括了文字教材和录音磁带两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英语不是老师们的母语,老师们必须借助磁带来纠正发音。


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形也非常相似: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所以文字教材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技能测验等内容,是书本极难表现的,因此配套教学软件必然成为教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近期,光盘是配套教学软件的基本载体,因此配套教学软件又通称为光盘教材。


此外,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还有很多充分的理由。


原因之一:光盘教材比文字教材的改版周期要短得多,因此能改善教材内容过时的问题。优秀文字教材的编著、出版、印刷的周期比较长,一经定稿之后,短时间要换一个新版本比较难。深圳教材换得比较快,93年一个版本,到了97年才出第二个版本,今年秋季又要换一个版本。如果真正按照这种周期换版,教材的内容已经是过时了很多。而光盘教材则可以每个学年出一个新的版本,能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更新换代的问题。所以,教材编写者和老师们的共识是:基本概念、比较稳定的内容尽量安排在书本上,而对一些更新较快的运用软件的使用技巧介绍,则放到光盘里面。


原因之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可通过光盘教材来缓解。个别化教学需要大量可供选择的内容,书本不可能包罗万象,否则,印成厚厚的一本书,不仅成本高,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光盘的大容量和多媒体课件的自学优点可真正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机会。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光盘软件特有的性质和表现力,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无法拒绝光盘教材入主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谁也离不开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谈谈《荷花》教学设计

作者:重庆市开县汉丰五校 王国春



  关 键 词:荷花  设计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小朋友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冒”、“破裂” “饱胀、”等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真实而各具姿态的白荷花,动人的音乐,激情的描述,三位一体,将使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孩子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部分学生用讨论法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荷花的姿态之美以及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点击课件:随后出示迫不急待、兴致勃勃地长出来的白荷花,让孩子们想象,展开讨论:它们长出来想干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孩子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养成孩子们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交流时 ,孩子的回答将思路开阔,富有情趣,这不仅是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4)紧接着,我将让孩子们对着白荷花说出他想说的话。有前边丰富的表象储备,加上自己对表象的体验,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毫不拘束地畅谈心得,又使他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这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这样设计,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

  2、在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我运用CAI再现画面,感受一大幅活的画,理解“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在部分学生用“画图法”描绘荷花时,我将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画的内容画到大黑板上,教师再引导点评形成本课的板书。它综合运用文字、图画、线条、色彩等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表现力,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观点受到感染和熏陶。

  4、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最后就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必将十分顺利地达到能力目标中的背诵目标。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当“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意境:有自己轻声读,想象美丽的意境;有听老师配音像朗读,感受意境。然后抓住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搜集信息、拓展学习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在课上交流。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共享。我收集的资料有:作者简介、荷花简介、现代散文、古文、古诗、各种图片等。这样,扩大学生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课外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办成小报,并进行评比,学生通过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四、课后小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