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08-10-4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利用网络技术整合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学科整合 网络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网络对话  拓展思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是语文中最好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找到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荔枝蜜》为例,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描写的内容和文字的运用都体现了杨朔先生的文化底蕴。一篇集欣赏与感悟于一体的佳作,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还能通过文字来感悟内涵和哲理。教学思路如下: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网络概念,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课堂中学生成为一个网上的整体。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资源共享,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的优势,在《荔枝蜜》这一以欣赏、感悟为主的阅读课文中实施,以“学科整合思想、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计的局域网,力求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传统的语文文化精髓“以读悟情”和现代网络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做一个大胆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确立研究主题。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在教学伊始,一段悠扬舒缓的音乐配着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了画面之中。学生的表情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兴奋,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这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兴趣。

  然后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出本课研究的主题: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二、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中明确地提出了应该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这就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孩子们阅读大量的有益的阅读材料,在读书的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天地,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既提高了浏览速度,又可以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孩子们的影响。
在《荔枝蜜》一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便请同学们点击进入校园网中找到“荔枝蜜”一课的站点,进入“课文学习”小板块,充分地享受校园网中的有关资源,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语,找到相关的插图,画面结合文字描述,例如课文中一句“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学生们在理解“沸沸扬扬”一词时便结合了网上的一幅动画:在密得不透缝的荔枝林里,荔枝花上到处都是蜜蜂,花叶间也都是飞来飞去的蜜蜂。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对“沸沸扬扬”这个词语的体会十分深刻,朗读起来的时候也是有滋有味。还有诸如“‘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的,忙得忘记早晚’。‘嘤嘤嗡嗡’本来是形容鸟的,为什么这里用来形容蜜蜂呢?”“‘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这里用了‘环抱’为什么不用‘环绕’呢?”等等问题。许多学生在遇到上述问题的时候运用“电子举手”和老师在网上直接交流,老师随即进行个别点拨,对代表性的问题,则通过无线电麦克风向全班讲解。

  除此之外,同学自主学习完毕以后,学习相同内容的同学还通过网上沟通,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自己在网络中搜集整理好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共享,多好的学习氛围啊!网络教室里充满了学生们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和有情有韵的读书声。

  三、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对话。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对话是平等的,课堂中网上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弊端。教材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例子,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拥有的知识经验要完备一些的参与者。

  在《荔枝蜜》一课教学中,围绕以蜂喻人,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这一中心话题,在“课堂讨论区”这个界面中,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同学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丰富的材料,并加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此时教师不断将发言同学丰富的学习成果展现到大屏幕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写荔枝树和大黄蜂都是围绕中心写的" 、“点明全文中心的是我不禁一颤这段落”等等,课堂上呈现出了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区域。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呢?”“文章揭示了什么生活哲理?”同学们纷纷点击各种视频资料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将问题解决的答案用消息框发布到同学的网络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在网络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了以课文为窗口所看到的更多精彩丰富的社会、生活、自然的内容,他们兴趣盎然地畅游其中。

  四、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在《荔枝蜜》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引导“请大家一起考虑一下,描写一个小动物,但是必须像《荔枝蜜》那样,要有一个中心。《荔枝蜜》描写了蜜蜂,但是它有个中心,就是歌颂我们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建设者,歌颂农民,实际上还有课文里没有提到的工人、脑力劳动者、解放军等等,我们也要写一个动物,使得它也有一个中心。”这样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拓宽了同学们的作业思路,有写蚕的,有写蚯蚓的,还有写鸡的……,同学们在清脆的键盘敲击声中愉快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还在网络世界中搜集到了各种各样有关蜜蜂和蜂蜜的资料,直到下课了,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以其快捷的速度和无所不容的信息量征服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发表于 2008-10-4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大庆市第二十五中学 陈树明 邢大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整体构想和实施。


关键词:整合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人们的认识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以教材为中心设置单一必修课程)、在教学理念上:以计算机本身为学习对象,过分强调它的学科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些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代性、先进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未来社会成员的要求,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这一教育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一、 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则是指信息教育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活动课程中弥补和完善学科课程中的不足,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整合,即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


我们认为,整合模式就是遵循系统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育模式来自我们学校长期的教改实践和探索,来自我们对过去教育的反思和总结,来自我们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追求。这个模式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初见其形,然而还必须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中加以完善和发展。


二、整合模式的构想和实施


(一)按照课程论的观点:学校的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正确看待三种课程,认清三种课程的关系是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的基础。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整合,就是着眼于它们的联系和发展。


1、注意发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各自的优势:学科课程即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它是我们完成信息教育技术目标的主要渠道。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开展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quot;形式主要有:学校所设的活动课程、兴趣小组、课外辅导等。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课程有:网页制作、语言兴趣、网络知识、电脑美术与动画、校园信息周报、等级考试、信息学奥林匹克等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它是"不教之教",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它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2、要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协调统一相互配合:如在新生入学时我们了解到他们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还比较陌生,即好奇,又不了解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什么,有的又有把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在新生开学初我们就让他们参观我校的校园信息环境由学校的学生作为"导游"参观他们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班级,多媒体音像资料室,观看各班的网站,个人的主页,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自己设计的各类小报以及各类获奖证书等活动,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并且知道他自己能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对学科课程起着极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他们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他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隐性课程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经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我们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整合就是在文化知识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正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认识我们认为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处理信息,学生的信息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即学生在处理信息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整合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即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教师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而且网上学习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来迎接挑战。


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以项目活动为主线来融合各类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一,但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软件课。在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安排中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网上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交流意见。实践证明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的获得主要是从教材和iNTERNET及学校的局域网获得,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时,应充分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充分组织校园网的资源和iNTERNET的管理,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信息污染的免疫能力。同时又要避免获取信息渠道过于单一的局面,信息的获得可以用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利用数码相机收集图象信息、利用图书馆查阅文字材料、等多种信息工具或取信息,如在讲《我们的校园及其周边环境》一单元时有一小组学生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幻灯片。在该幻灯片中他们小组成员在校内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组脏、乱、差镜头,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的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应局限于网络,应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的收集。


3、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考核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决定了以卷面考试来判定能力的方法是不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我们认为评价考核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如小调查、小报告的制作发布。


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50%,另外一部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e-mail的使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30%。通过这些评价测试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树立面向信息时代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学生的平时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态度,小组协作等,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这部分成绩应占考核的20%,它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等养成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确地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需整合的思想是从1998年开始的,而整合的工作却在几年前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尤其是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也需"整合"这一理念。我校的技术教育整合模式还有等于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但整合模式已初见端倪,我校的信息环境建设和信息氛围已经形成。我校的容亮、王战等同学多次在黑龙江省和大庆市举行的各级各类竟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校的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信息意识:他们已不在把计算机当作学习对象,而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在需要的时候自觉地利用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利用我校的局域网和inernet能够自如的寻找学习资源,利用e-mail发送稿件与校长和教师进行交流,利用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创作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等,在1999年12月举行的"黑龙江省初中生计算机应用知识技能测试"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取得了团体特等将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00年大庆青少年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中我校的初二的高文斯同学还获得了中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另外我校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中还有一批教师成长起来,它们不仅很好地担负起整合研究工作,而且还使自己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其中还有一名教师成为计算机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我校还刚刚起步,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这方面的教育规律,使信息教育整合模式不断完善,为培养信息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继续做出我们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架构主题知识网站,优化语文网络教学







进入21世纪,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介入到教育领域中来,与学科有机的整合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更对新时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整合的最新发展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利用网络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的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引导,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实施个别指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架构主题知识网站”

  在Internet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里,学习者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合乎自己要求的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一是学习者要具备很强的求知欲望,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二是学习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尤其要懂得如何快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我认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开展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学科知识重新组合,架构知识主题网站,为学生和教师的网上学习提供一个专门的、方便、有效、即时的空间。那么,教师利用这个专门的网站,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丰富教学资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利用主题网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减少在网上寻找资料的盲目性,能够及时和教师保持良好的、畅通的、专门的、平等的交流渠道,而不必受到外界的烦扰。

  二、什么是“主题知识网站”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的个人网站不断地出现。最初,多数的网站以“认识朋友,让别人了解自己”为目的;一直到现在,多数的网站以“提高自己,加强交流”为主要目的,主要的内容是展示个人特长,寻找知音人,并获取更新、更多的专业知识。这种主题知识式的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的“学堂”。这种学习的方法以专业性强、交流性强、反馈及时等优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喜爱。国外,这种思想体现在一种WebQuest(网络探究)的教学模式当中。它是“一种网络定向调查的学习工具”,其意义是说它是一种课堂教学课程,在这样一个课程里,学生探究和质询的绝大多数或所有信息都来源于网络。

  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我国教育领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个人网站的出现。在这些教师的网站里,很多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内容,而且是经过教师本人精心设计、挑选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平等的、广泛的、及时的交流学习方法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并且走进教学中来。

  所谓的主题知识网站就是在教师个人网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供特定学生群体学习利用的知识性资源。这个学习用的知识性资源,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积,也不是一般的知识仓库,而应当是依靠某种逻辑、按照一定需要进行的知识重组,从而加工建造成基于Internet的、具有较高层次水平与结构的知识性资源。

  三、主题知识网站的设计思想

  网上教学的实验,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对于学生来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一类为自己特别需要的具体知识,即便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Intranet上的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缺乏必要的组织,尤其缺乏针对中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组织。

  我们以资源库中“活库”的概念(即相对于“死”库而言的,指能够向原有资源库中增加新的内容,以充实资源库,从而形成个人资源库),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方向,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目的,利用模块对学习进行组织,架构模块式的主题知识网站。

  结合高二语文戏剧单元的特点(重点是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我们以传统课文《雷雨》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初步拟订课文按照两课时进行设计:第一课时以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浏览主题知识网站的学习资源;第二课时是师生借助主题知识网站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在此,我和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学科教师查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而我,就根据网站中需要实现的功能,以Dreamweaver和Firework为主要平台,结合ASP和数据库技术制作动态的主题知识网站。

  既然是为师生的学习服务,主题知识网站就必须完成一个系统任务:架构可供特定学生群体学习利用的知识性资源。这个学习用的知识性资源,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积,也不是一般的知识仓库,而应当是依靠某种逻辑、按照一定需要进行的知识重组,从而加工建造成基于Internet的、具有较高层次水平与结构的知识性资源。在网站里,主要分成两大模块:学习资源模块、学习反馈模块。为了使网站更加吸引,更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整个知识网站建成了一艘船“撷浪号”:学科教师就是“船长”,学生就是“乘客”,而笔者就是造这艘船的“工程师”。

  “学习资源模块”主要提供关于本节课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资源,并且是可以随时由教师或学生在获得权限后进行多次建设的,主要体现在“资料船舱”、“学习船舱”和“千帆竞发”。“学习船舱”主要是提供一些指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些问题和问题的参考答案,还会根据课文的内容提供讨论主题,以便学生能够在“主题聊天室”里进行讨论式学习;“资料船舱”主要就是提供一些关于本篇课文的一些课外知识;“千帆竞发”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学习者本身处在一个知识平衡的状态,当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后,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学习者打破了自身的知识平衡,去学习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平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经过自己思考的知识,如果能够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话,往往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学到新的知识,这也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思想所在。我在网上寻找一些制作得比较美观的、运行比较稳定的“聊天室”的ASP程序,在结合自己的数据库知识,略做修改就可以使用,制作成 “主题聊天室”,效果很不错。

  “学习反馈模块”主要是提供师生的交流通道,主要是体现在“联系船长”。在此,我也是利用了“留言本”的功能,使到学生和教师能够随时通过“发帖子”和“回帖子”进行教与学。教师既可以对有代表性的“帖子”进行公开的回答,也能够对个别的问题进行细心的指导,大大扩大的学习的范围:只要有计算机,只要能上网,就能够随时随地看到老师给“我”的回答,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至于“管理船务”,主要是提供一些授权服务、用户管理。规定“船长”的权利和“乘客”的活动范围,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清理一些垃圾,使得“撷浪号”能够顺利航行的茫茫的学海,到达顺利的彼岸。

  整个网站的设计,以培养师生在数字化的环境中,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互动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故事化的设计使得整个知识网站充满活力和生气,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放松和愉快,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四、优化语文网络教学

  不可否认,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交流,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提倡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今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借助网络的环境,使师生在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各种网络功能进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

  在“学习资源模块”中,教师向学生阐述问题,并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目、网址和自己个人的体会等等,学生在自己上节课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进入不同的主题聊天室(按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提供几个不同主题的“聊天室”)与同学进行“数字”交流,在“海阔天空”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进行面对面的小组讨论交流和总结;接着教师会根据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视频体味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平等的交流,通过查看“留言本”,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通过“BBS”将问题公开化、不点名的形式解答。这样的方式,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转化成交流学习的时间,实现深层次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又能使师生在一个专门的、即时的、平等的、公开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结合,能够在兼顾学生的基础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字学习能力和语文的“说”的能力。

  根据课后的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专题的测试中,该班的成绩要比一般的班的成绩高,而且差距比较明显。

  五、语文与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在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大的方向,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法,要在整合中体现学科优势。但我认为,在大力推广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设计,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心理学。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找到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的“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到信息技术能够真正溶入到学科教学当中去,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高效。

  (作者:曾茂丽 陈玉琴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疑虑与对策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戴晓明



[提 要]


新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今年初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中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师资和教材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疑虑需要解决。主要有:1、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3、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一是要科学规范高中信息课的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二是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三是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疑虑 分析 对策


[正 文]


新的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于今年初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国普通高中最迟于2001学年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各级学校也开始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但是,由于目前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的疑虑需要解决。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地位问题,信息技术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开设信息课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将就这些疑虑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疑虑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勉。


疑虑之一: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多年来,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少的学校将建立微机室、校园网仅仅作为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将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玩玩游戏的好去处。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这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是不相符的。


疑虑之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quot;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疑虑之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怎么教?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时间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究竟应该怎么教,目前,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学,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教研机构组织研究,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所处的地位,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同时,学校也很难吸引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专门人才。使得目前对于信息课究竟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并不乐观,急待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疑惑,笔者以为:


一、首先要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必须作为基础学科,这是时代对我们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不但是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必须逐步确立其在高中教育中应有的工具学科地位。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作为其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出发,全面落实好《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经费、课时、教师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的范围,促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二、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指导意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三、规范学科建设,实行多层次教学。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有的地区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国家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地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即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都要统一到《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来。《指导意见》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应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


二是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面向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3.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并重。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能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


目前,各级教研部门均没有设立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其职能通常由劳技教研员兼任,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性强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一般也未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缺乏教研的氛围。我们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切实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3、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应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针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系。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培养他们可持续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全局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构建数学多媒体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 “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先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亲切地询问:你们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是如何过的?学生这时丝毫没有拘束的感觉,都非常积极地向老师、同学讲述自己的生日。然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可他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

  二、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新授时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化圆为方,变曲为直和平移、拼图准确、方便的独特功能,多层次地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把圆拼成已学过的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每一份越少,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它们的长(底)宽(高)由曲变直的过程就能充分展示出来,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程度,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大的特点,增加课堂密度,缩短反馈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新知识后,教师利用计算机“出”了一道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多媒体演示:小猴分别坐在车轮是方形和椭圆形的车上行走,会产生颠簸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继续演示:猴子坐在车轮是圆形的车上行走,却十分平稳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衡,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增强了感观上的刺激。

  四、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时围绕理解新知、建立认知,变学生的“练知识”为“知识链”,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复习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如果长方形的长2 米,宽1.4米,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个图形面积最大? 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这样,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延庆教科研中心现代教育技术部 赵金丽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湖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让学习空间得以延伸



左其坤 张真弼



年末岁首,记者从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获悉,湖北省现已完成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32.8万人,占全省教师总数的76.8%。通过计算机培训,90%的中小学教师能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接受继续教育,一部分教师能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10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计算机中级以上合格证书,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已进入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有的达到出版水平。在2002年底,全省将完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的任务。


这表明,湖北省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了师资力量的充分准备。


选准全员培训突破口


湖北省普通中小学现有专任教师46.63万人,小学、初中教师按照提高的学历标准,达标率分别仅为31%和18%,高中教师中只有少量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作出规划:小学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初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高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其中重点高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5%左右。随着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


湖北省教育厅早在1999年即明确提出,把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作为全省教育的重点工程来抓,把计算机培训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与此同时,为适应新一轮继续教育全员性、针对性、灵活性的要求,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同步实施。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为此,省教育厅将计算机培训作为教师掌握新技能的学习手段,实现自身素质跨越式提高的重要举措。


省教育厅及时制定《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开展计算机培训的意见》,规定全省中小学50岁以下的男教师和45岁以下的女教师,原则上都要接受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培训。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了解了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并逐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管理、进行课堂电子教案制作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省继续教育中心印发了《关于加强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与考核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对教师计算机培训和管理作出规范要求:一般地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达到初级水平,有条件地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达到中级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将计算机作为学习、教学的工具。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部署,从1998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计算机全员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操作,会上网,会应用于教学。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网


为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湖北省教育厅每年划拨2000万元用于校校通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省教育厅、财政厅协调解决涉及工程实施的重大问题,确定资金补助分配方案。市(州)、县(市)教育、财政部门制定本地工程任务实施方案,筹集本级配套资金,工程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省级工程专项资金主要补助培训基地建设,用于中学教师计算机等培训的开支费用和培训设备的购置。各地为全面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积极筹措资金。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各地共投入继续教育专项经费26005万元,其中,计算机培训投入近3000万元。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全省教育资源共享,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计算机培训,成为湖北省的一项紧迫任务。


湖北省采取校企合作、上下联动的办法,抓紧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三级远程教育网络,即以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为一级基地,市(州)、县(市)教师培训院校为二级基地,乡镇培训点、教师任职学校为三级基地。远程教育网络由湖北教育学院与湖北有线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三级网络本着互惠互利、协同实施的原则,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办法建设。湖北教育学院于1997年10月建成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具备双向实时教学功能的远程教育演播室。全省现已建成具有网上培训能力的二级网站34个、三级网站16个。


以湖北教育学院为依托的省、市、乡三级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基本建成后,湖北省及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和现代远程学历教育试点,促使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展开学习,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在以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大、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等校为基地开展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中,本、专科都开设有信息技术专业。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中心将《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师德修养》等公共必修课,以及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课挂在网上,通过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网上继续教育培训。网上培训主要采用网上实时交互式课堂教学、网上广播式教学和利用万维网的继续教育专用网页及公告栏(BBS)进行授课等三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与效益。


基地教材师资三配套


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建好基地尤为重要。湖北省教育厅制定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注意计算机教室、远距离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全省各地在培训基地建设中高度重视计算机培训设施的建设,经过近3年的努力,各县市培训基地均已建成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大多数县市还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基本上满足了教师计算机培训的需要。


在培训教材建设方面,湖北省组织一批熟悉中小学教学、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工作者,编写了《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两本教材,教材定位在应用为主、低起点的分层提高上,既便于教学指导,也便于自学。前者适用于初、中级水平,重在文档、信息处理、电子教案制作和网络应用;后者适用于高级水平,重在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该教材已作为继续教育优秀教材推荐全国使用。


为全面推进教师计算机培训,湖北省开展了面向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适时举办了全省师训科长培训班,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组织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全省举办了10余期培训师资研修班,为各地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湖北省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均成立了教师计算机培训领导小组,作出了教师计算机培训规划,制定了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激励和制约机制。如麻城市规定,凡是获得计算机培训合格证的学员,一律报销全部学习费用;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必须获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全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模式,构建起以教师培训基地为主阵地,电教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参与,上下协作的计算机培训体系。对教师计算机培训实行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要达到40学时,经考核合格者,记4个学分。


以点带面培训重实效


湖北省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示范区、县进行培训试点,确定了天门、麻城、大冶等培训试点单位。为推广试点经验,1999年,省教育厅在仙桃市举办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培训现场会,会上交流了培训经验,考察了培训现场,观摩了中小学教师的课件演示,使计算机培训在全省有序推开。


在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全面启动后,湖北省适时组织了培训工作研讨会和学科教学研讨会,形成了《关于加强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教学和考核管理的意见》,对教材使用、师资培训、培训站点要求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确定了培训内容以教学应用为出发点的导向,并坚持以考促训,以赛促用,省继续教育中心组织一批专家建立了培训试题库,下发各地。各地在计算机培训中,特别是在实践操作方面,坚持统一考核水准。为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应用,展示各地培训成果,省教育厅于2000年4月组织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CAI课件制作竞赛,各市、州层层预赛,共选送400多件优秀作品参赛,全省优选了30多件作品结集成光盘出版发行,其中部分优秀课件被吸收进入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库。此次活动,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全省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


湖北各地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通过计算机培训,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2001年底,湖北省教育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与各地中小学教师谈到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需要培训的内容是什么时,70%的教师都选择了计算机培训。教师们说,学习计算机,使我们受益的不仅是计算机技能、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而且使我们的学习空间得以延伸。而今,教师们足不出户,借助计算机远程网络,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与信息。游弋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之中,教师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全省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都已成为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高中生物学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引论







  [内容摘要]:本文是笔者近年来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对高中生物学科如何同信息技术整合的总体思考,侧重论述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师生双边活动的注意问题,如主题、思维、示例、交流等等;又论述了教学评估多元化的一点个人思考,以期引起同行的广泛讨论,共同研讨中学生物学科网络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策略,是教师区别于教书匠的主要不同之一。好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教学的策略的研究很深,运用自如,同时也收获颇多。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如何制订和实施网络教育下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多节网络公开课的观摩、讨论和自己亲身实践、思考,尝试能在新的教育方式中寻找好的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情景的创设方面:

  ①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上课伊始,随即打开有关网站的相关网页:例如,在学习人类基因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时,可以立即打开搜狐网站有关“深圳一医院发现2个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网页,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并非不可触及,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②可以利用网络涉及面的宽泛性,在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寻所需的资料。例如:在复习《遗传和变异》这一章的时候,再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作为开场,学生很少有兴趣。如果在网站当中的搜索引擎中键入“遗传”或“变异”这几个词,然后网站会通过对相关关键字的搜索,能够很快获得许多资料,教师对其进行筛选,找到合适的资料来创设情景,这可能比冥思苦想出来但不切合实际的例子要来得好。

  ③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关注:现在的中学生许多经常上网,对于网络上的学多信息可能知道的比教师还多,而且这些信息不断在更新,如果教师还抱着原来的资料,效果不一定会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举有关网络中提到的例子特别是运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年11月,在西班牙海域有一艘油轮“希望”号触礁沉没,导致大量原油泄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许多网站对此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不断讨论此事。关心网络的学生肯定也会注意到,教师可以以此为例,提问:对于泄漏原油如何处理?能不能利用生物技术上的方法?然后提出能够分解多种烃类的“超级细菌”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研制出来的。这样就自然把学生引入到有关基因工程的学习中去。

  其次,网络能够实现及时的双向、多向的信息交流,这对于教学过程的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网络课教学过程的展开可以以这种方式开展:先围绕主题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最后点评。

  在教学过程展开之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教师注意:

  ①讨论的展开一定要围绕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例如:在讨论有关生物膜系统的作用时可以根据教材来讨论,也可以将作用一当中“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和作用三当中“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小室”合并到一起,作为同一作用来讨论。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更认同这样的修改。

  ②讨论时切忌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问题太复杂,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同样达不到效果。如何把握问题的难度?笔者认为教师不能闭门造车,不妨多提些问题,而且难度各异,看学生在讨论时的选择:那些无人问津的问题大多就是偏易或偏难的。对于太容易的我们坚决舍弃,对于太“难”的问题,要分析难在什么的地方:如果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层次还未达到,可根据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或修改;如果是因为问题的提法学生无法把握,建议教师可以对所提问题的提法作一些修正;如果是学生思路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③教师在出题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讨论中更应当始终处于这样的角色。在有些网络示范课中,笔者发现教师提的问题很好,但在学生讨论时显得无所事事,这等于在这期间放弃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不可能按照教师的想象进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的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有关孟德尔成功原因的讨论中间发现不少学生对孟德尔怎么想到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的问题上认为仅仅是运气而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立即对这种观点提出鲜明的态度:孟德尔之所以选择豌豆作为试验材料的原因可能一时无法考证,但我们相信他在选择材料时肯定对其性状特点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而不是凭运气轻易做出的选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最突出的部分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一堂课上的如何,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有许多优点值得借鉴,但其中评价的唯一性不再适用于现代教育,更不适用于网络课上对学生的评价。

  笔者自己曾经在一堂公开课采用给学生发放电子考卷,标准化的试题确实容易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快速的判断。但现在想来,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化,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机械化。

  那么,如何做到评价的多元化?笔者正在积极地尝试。

  ①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在讨论区的留言板中加入对发帖者的评价:认同,反对或是无所谓。对学生发帖的次数进行统计,每个问题的讨论区都设置版主(即讨论题的责任组长),由他对本问题的讨论做总结,并对参与讨论的同学加以评论。

  ②加快教师浏览的速度,以便尽可能多得阅读学生的讨论发言。不以一堂课作为评价的全部,可适当延长至若干节课,甚至包括课后的行为。不以学生的一次发言为最终评价依据,要看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不以统一标准衡量学生,鼓励他们的创新。

  笔者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要不断学习探索。但笔者相信随着网络化学习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必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作者:无锡市第一中学 钮明华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4: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