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既能极大激发师生潜能,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层次和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本文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论及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它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还是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合作学习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网络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系统与某个学生交互作用,而且尽量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教学个性化。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在网络中,学生间的多方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三、基于网络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情境设计

合作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合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答案;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合作学习小组的设计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依据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间的多方交流,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4.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

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其次,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参加者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5.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过程

1.以合作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相关成功体验提供了机会,并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都促进了给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而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目睹基础好的同学所做的示范;同时,与在那种不承担个人责任的小组中的同学相比,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各小组成员在本班成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学生将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另外,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分工、实践等都由小组成员按自己意愿去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5.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6.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应当看到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课程整合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

山东省东营胜利第五十九中学 杨玉红
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进行了课型划分,同时对不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安排,信息技术课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形式:上机课和理论课。上机课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80%左右,应该从提高录入速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求新知四个环节上着手;而理论课只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20%左右,通过实践的经验,认为要想上好理论课,教师在学习的导入方式,学习内容的展示、学习资源的整合以及注重学习评价的反馈这四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上机课 理论课 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既定的模式,而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形式:理论课和上机课。两种课的侧重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两种课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的不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上机课内容提前,安排在初一上半学期,让学生利用一段时间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常用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学会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更好的为上好理论课做准备。
一、上机课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此,上机实践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80%左右。那么具体在上机课上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提高录入速度
键盘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也是上机实践中接触较多的设备之一,我们很有必要利用一部分时间提高学生的打字录入速度,如果学生的录入速度慢的话,是无法顺利完成今后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无法上好任何一堂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课。但指法练习要有针对性,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当然也要避免直接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打字软件和方法:①课余时间,学生用模拟键盘或自制的键盘卡进行模拟练习,主要是熟悉键盘各键的位置,手指的正确放置等;②每次课前,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指法;③每星期组织一次学生录入比赛,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利用各种打字软件如: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轻松的录入练习。以上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很好。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不要把所有的操作技能一一全部讲到位,而是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成一个个的操作任务,启发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的自学内容,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如在学生已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时,让他们自学并掌握文件改名、更改文件属性等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又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2000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它与一般的思维不同,应具有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做成相应的学习网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word自选图形”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猜想能不能利用Word自选图形制作花边、贺卡,学生一定说“能”,然后带着兴趣动手实践,这样不是很好吗?在讲授Flash“模拟弹珠的运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弹珠变成汽车,能不能制作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情景……
4.鼓励学生上网冲浪、探求新知
中学生对于网络充满了好奇心。我们何不投其所好,给学生们一个网络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广阔的海洋中遨游呢?但是由于网上存在“儿童不易”的网页,所以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对于网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利于学生的发展,具体做法可以是:①建虚拟网。教师定时将因特网上部分需要学生浏览的信息下载,形成虚拟网,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②设置安全性。通过设置口令和IE的设置过滤一些不适合学生的网页;③网址收藏。将学生经常上的网址或与学科联系较大的网址放在收藏夹,便于学生上网浏览。
二、理论课
理论课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20%左右,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0、多媒体与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要点,Visual Basic语言算法和各章的小结讨论等内容。由于学好了理论知识对于上机课会有一定的提高和帮助,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中,记忆的内容较多,也比较枯燥,学生从心底里及不情愿的学习这一部分,他们大多认为这是多余的,耽误了他们宝贵的上机时间,对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想上好一堂理论课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下面我就以自己在上理论课时的体会和经验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1.精彩的导入方式
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导入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理论课的基础。导入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陈述简单而准确,一定要从身边的事物谈起,导入要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从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的想去探究问题。比如:在《认识计算机硬件》一课中,我首先出示了目前商场中处处可见地计算机的宣传彩页,然后鼓励学生做推销商向顾客推销介绍产品,在介绍过程中给他们出难题,这时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自己对计算机的硬件认识不够,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目前信息技术总课时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课前适当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把本堂课的理论知识明确提出,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这样学生们首先会从心里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3.提供丰富的资源
对于理论知识,教师切不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输,而应该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找资料,找答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应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作为良好的保证:教师讲课应用的课件、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4.评价的反馈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评价更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问题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活动,最终使计算机学习超越课堂空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附:初一年级第一册《认识计算机硬件》一课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个是咱们目前市场上最新的一台电脑,那么谁愿意成为它在东营地区的代理商,并向咱们在座的各位客户介绍一下这款电脑的硬件配置呢?
(学生根据宣传材料作介绍)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电脑推销商就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计算机硬件。
请同学们打开“学习目标”部分,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同学们下面就带着学习目标中的这两个任务进入“知识点拨”网页,认真地阅读材料,找出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如果有看不懂的计算机术语,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或者问问老师;对于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如果对某些设备需要解释的话,可以互相讨论一下,使用过高级设备的同学可以相互介绍一下。
三、探究过程,师生活动
当学习看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内容时,我就让他们停下来,问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了解,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已经打开的主机箱,大家找一找主机内都有那些主要的部件,如果容易拆卸的,你们也可以动动手把它拆下来。同时,认真填写“我们认识了的计算机硬件”表。
硬件名称

你对它的认识










学生添好表以后,找小组代表,拿起讲台前出事先准备好的硬件实物,参考本组的登记表谈谈对他们的认识。(CPU、主板、内存条、外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介绍完后,提出任务二:打开拼图游戏,拼出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图,(教师滚屏展示,)展示一个学生拼图结果。然后,思考一下计算机的各主要部件是如何工作的?
打开“计算机工作原理”网页,一起看看计算机是怎样计算“1+3=?”的,看完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怎样描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最后,向学生宣布: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可以说已经能够胜任电脑推销商一职了,当然同学们想不想同时成为计算机的安装高手呢?接下来的时间,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拆下来的部件重新装到主机箱内,顺利的话,接上现有的外部设备,看看你的电脑能正常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对榆林市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陕西横山中学 杜平
摘要: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以及对榆林市24所中学、11所小学、1所职业中学共36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现状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榆林市信息技术教学硬件基础薄弱,教师学历悬殊较大,教研设备严重短缺,教研创新意识不够,综合文化、业务素养不高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加大对信息技术硬件投资,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设施 知识素养 继续教育 反思与建议
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重要批示,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同时,教育部也在教基[2000]33号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经济、文化、教育还相对落后的榆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如何?各学校的基础设施如何?教师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知识,从教心理和行为规范及技能)怎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建议,为在边远地区推进素质教育尽微薄之力。
2 调查的对对象和范围
调查的对象包括我市11县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36所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包括市级重点中学3所,普通中学21所,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所,小学11所),相关学校负责人11名,信息技术科教师99名,随访家长46人次,问卷调查学生2543人。
3 调查方式与范围
3.1 利用市电教馆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的机会,我与全市技术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37人次进行了座谈,其中,就现阶段中小学计算机配置、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及相关情况,如:如何看待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等问题作了探讨。结果普遍认为:基础硬件设施差,专业教师从业人数少,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这不但与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求甚远,亦与素质教育要求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有不少教师希望能多参加培训或参加继续教育来提高、充实自己。
3.2 电话(传真)、E-mail 问卷调查。第一手的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业务特征,为了保证其真实性,在半年多的调查中,我预先作了长期的准备,精心设计了若干份问卷,并特别指出这些资料仅仅用于“个人调研资料,不为他用”的承诺。在历时半年的调查中,电话采访3次,成功访问2次;发E-mail31份,收回27份,有效问卷26份;普通信函47份(附足回邮邮资),回收44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上调查中总回收率为91.1%,总有效率为95.8%。
3.3 走访调查。在笔者所在县区及附近县,为了及时快捷,我采用了直接走访调查,其中包括本县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全部中小学8所,职业学校(外挂完全中学)一所,教师20名,校信息技术负责人9人次,管理人员3名,家长面谈46次,学生问卷发放2543份,有效问卷2018份,有效率79.4%。
4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4.1 各中小学、职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用途:
*注:网关类代理、视频类服务器或其它。
表1显示,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体上严重短缺,机器陈旧,人机比例失调,无法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有名无实。在被调查的36所学校中,486及以下兼容机仍在使用,占总机数的5.1% ,奔腾类占83.8% ,奔腾三代、图拉丁赛扬类占用较少,占10.2% ,奔腾四代占用极少,占0.93% ,有些学校在一次性购置计算机后长达七八年之久仍不更新,平均而言,机器更新速度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慢约三到五年;②生机比例严重失调。表中可以看出,上课时平均生机比例为4.2 比1,部分学校甚至在笔者走访时以现,有四五个或者五六个学生挤在一台机器上,有些学校因无专任教师,课基本不上;③好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调查的学校中,有好多学校竟然还在DOS环境下给学生教学,当笔者问及WINDOWS时,学生一脸茫然;④专用服务器数量少,显示了教学中网络环境资源优势的欠缺。
4.2 教师业务素质与科研情况统计与分析
4.2.1 教师业务素质调查
*注:指初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或各类技工类学校毕业或兼职。#注:指非教育行业职称。
从表2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业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学校本科专业毕业人数所占比重为64.6% ,这里面非师范类又占33%,初中学校本科人数仅占此32%,专科人数占50%,非师范生人数占32.1%,小学中基本上以兼职或各类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为主,大专以上仅占47.8%;②非师范专业占有相当数量人数,这可能是各师范院校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新兴专业的设置不足问题,但导致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如有人在回答表1“操作系统”时,竟然填写了“WPS”或“联想”;③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不高,这之中既有因教师从业时间短,也有信息技术课刚刚开始在学校设立而缺乏必要教师的缘故;④兼职现象严重。在调查的各学校中特别是初中,小学中,兼职者占46.5% ,这不能说是一个小数字,有些学校让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兼职,因专业知识欠缺,教师对机器配置,工作原理根本不清楚。
4.2.2 教师业务进修,科研与继续教育情况统计
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特点即是技术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老化快,它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表3中可以看出:①对新操作系统、网络新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语言系统地学习的人数极少,分别占15.1%、8%,3%,4.1%,让人感到惋惜;②课件制作类应用软件使用者稍多,占26.3%;③对比①②,全不了解的占19.2%,让人大感意外,这说明对于新技术而言,大多数教师是缺乏的,一方面我们应多创设学习环境,鼓励自学,另一方面组织上可以多组织好短期培训,新技术演示等,引导教师学习;④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普遍了解不足,这与新形势下现代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很不相配,但过半的老师已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近一半的老师对边缘知识有学习的渴求;⑤消遣类所占比例大于专业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课应有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表4中可以看出:①教研活动这一项有许多老师未作回答。但开展有序的仅占15.2%,14.1%学校偶尔开展,完全不开展的占7.0%;②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织的学校占到24.2%,说明,独立健全的组织建设应当引起上级及有关学校的重视;③教研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全市信息技术教师中只有35%的老师发表过论文,未能发表的占64.7%;④信息技术课不为学校重视已成为普遍性问题,教研条件差,教学任务重,成为扼制该学科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我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气氛不浓,教研条件差,教研成果不多,质量不高。
一方面,我市信息技术教师中有36.4%的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另一方面,又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不愿意的人占到15%。参加继续教育中有功利目的占相当一部分:为学历达标者占8%,评定职称占24.2%,而占31.3% 的人认为,提高自身素质才是不二之选。
4.3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
这说明①学校(或教育部门)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的成败与否,表6中,仅有8.3%的学校意识到其“很重要”,认为“一般”的占42%,由形势所逼的占38.9%,在生源竞争中,作为广告宣传的占19.4%;②教师中认为该科很重要占16.2%,因为不考试,在升学“指挥棒”失灵的情况下,学校、学生,家长不重视,教师也有57.6%的人认为“一般”,不关痛痒的占16.2%;⒔绝大部分家长积极支持,占67.4%,因害怕孩子自制力差,怕学坏和不了解学校教育内容的占18.8%,无所谓的占6.5%;④学生是我们讨论的主体。高达73.9%的人认为喜欢该课程设置,给我们起步艰难的信息技术课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不考试,其它科学习任务重而导致20.1%学生认为无所谓,设备差及相关原因导致不喜欢的学生占17.7%,让我们看到,对于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们来说,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才能在落后的条件下,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愧疚感轻一些。
5 思考与建议
5.1 改变观念,改善基础设施,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在我市经济、教育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一直把升学率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一门课程考试与否,是衡量其“主”或副的重要依据,和调查一样,不考试,是其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人们教育观念落后,学办学资金紧缺,导致信息技术课基础设施跟不上,多种“落后”并存,使学校不愿意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加大投资力度。陈旧、老化的基础设施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学的其它层面,如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精力的投入等。在我省允许收取“计算机培训费”的情况下,教育部门也不妨“引导”学校制定机器机房配置标准,信息技术课以适当形式“参与”考试,实行机器设备定期淘汰制度,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待遇,都是有益之举。
5.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激发教师教研能力,鼓励教师自学与参加继续教育
由于任科教师的缺乏,对于其任职资格的考核尚无标准,使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未能有很好的把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业务素质考核迫在眉睫,目前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引导型考核:①和其它学科一样,对上岗教师进行业务考核;②开展全市规模的学生知识竞赛,教师赛讲,观摩课教学;③开展电脑作品竞赛;④大力开展短期培训班、新技术展示会,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的一个机会。二是自主型考核:①参加自学考试,目前,各类“国家承认学历”的办学类型多种多样,但良莠不齐,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目前最具信赖的考试形式;②脱产方式进修,只有脱产,才能保证正常学时的完成;③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学科设置,鼓励教师自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加上专业特征,现代型教师应该不断地增加“体能”,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长距离“奔跑”。学历只是对过去经历的认可。我们现在倡导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终身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应该被大力提倡,那种认为靠已有知识及经验来吃“终身饭”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如前所述,改善教研条件,给教师创造更多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的教研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研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从而使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我相信,在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下,通过以上措施,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改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技术应用模式初探



江苏省扬州中学 刘超



摘要: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通过一些案例的剖析,我们可喜的看到了不少学生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将网络技术很好地与他们的研究过程结合起来,并取得了成功。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网络技术亦是如此。本文将向各位梳理一下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模式。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技术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具体形式。

综观目前不少地区实行研究性学习中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网络技术的加入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平添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下面,我就将对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技术应用模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类比一下,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发展就如同植物的生长,可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升华阶段。

一、萌芽阶段

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时,不少学生或指导老师的学习方法还是沿袭传统的学习方法,图书馆、社区等处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外界为我们创造的客观环境也是有限制的,更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再现某个特定的研究场景来亲身体验。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起初,我们利用IM(即时通讯工具)与世界各地研究志趣相同者进行网上交流,交流各自的研究心得或寻求专家学者的指点迷津。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后,大家显然已经不满足这样一对一的交流,于是许多研究者或对某个研究方向感兴趣的人自发的形成一个个群体,俗称在线聊天室,在这里不管你是哪个国度、也不问你身处何地,只要你可以上网,就可以在一个虚拟的房间里,与众多朋友互相切磋。目前,IM通讯工具中出现的群也是在线聊天室的一种变式。

二、成长阶段

随着研究过程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很快就感受到萌芽阶段存在的一些弊端:其一,与你交流的研究者层次不一,你所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能得到解答或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其二,即便能够得到其他的观点,也是很凌乱的,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其三,由于“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缺乏研究基本素养的人在一起,就会脱离只研究探讨学术文化层面,从而浪费自己宝贵的研究时间。

于是,很多人自己根据自己的切身需求,在网络上搜寻对研究过程有用的资源或者通过一些研究手段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在网络上搜索研究性学习所需要资料的简单方法就是直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查询时要注意搜索引擎以及关键字的选择,了解一些小常识、小技巧,会让你的查询工作事半功倍。同样,单纯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进行查询”的方法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查询的信息量可能是十分巨大的;其次,不少查询后得到的信息可能与你的预期设想相差甚远;再有,就是你所查询到的信息是分散的,如此种种会花费你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不必要的信息筛选、整理上。而网络数据库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问题解决的一线曙光。众所周知,目前,在网络上出现形式最多的无外乎如下几种:教育资源库(K12等)、学术类网络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在线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些高校的图书馆等),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网络数据库系统,在这里我就不一而足了。举个例子,假设你在研究过程中急需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手头又找不到这样的资料,怎么办呢?这时,你就可以登陆与法律相关的一些数据库进行查询,譬如“中国法律在线”网等就能查到具体的信息。除此之外,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周围的一些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时,也可以到借助相关网站来完成。例如。假设你想分析一下苏南、苏北的学生的一个消费现状。那么,你就可以设计一个网络上的“调查问卷”,以便让不同地区的被研究对象进行填写。当然了,类似“调查问卷”的网页有很多,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设置,当然,如果你对网络技术掌握的很娴熟的化,完全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问卷系统,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但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总能通过查询的办法就可以获得现成答案的,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来创设一个有助于我们研究的环境。在网络上,有很多国内外著名的研究中心设立了虚拟实验室、合作实验室等类似的实体。其目的就是希望为大家创设一个接近真实的研究环境,让更多的研究爱好者参与进来,切身体验研究的苦与乐,激发研究的兴趣。

三、成熟阶段

此阶段,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种专题学习网站、专题资源库、WebQuest、WebBlog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比较热门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为例,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网站。另一方面,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将有机地整合到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中去。同样,对于研究性学习中具有“里程碑”影响的WebQuest技术,开展过程可以按照“引证课题──WebQuest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这四个步骤逐一展开。首先,我们的做法是以引出和论证课题入手,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然后设计WebQuest,对整个学习过程作了初步的规划安排,为学生如何展开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接着吸引学生加入其中,推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最后对各课题组及其成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赏识性评价。

四、升华阶段

网络技术在升华阶段中,已经与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成为大家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分割的自然属性的一部分了。

相信下面的这则报道就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日本开展“百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

在日本“百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中,曾经做过南瓜生长模式的研究:所以试验学校都要同时参与种南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当地南瓜的生长条件与形态,并通过因特网与其他地区试验学校所观察的结果随时进行比较,以便了解不同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南瓜的特殊生长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改善南瓜生态环境的办法,从而打破书本的局限,扩展学生的视野,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当然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中渗透网络技术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采取的组织形式等因素来确定,很难做出一般性解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要牵强附会。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明确网络技术是手段、方法而不是结果。

最后借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晓东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网络技术最好用在那些没有了它就难以进行的学习活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实施教育信息化,造就新世纪人才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张固学校 燕英杰 韩织霞



人们常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我们展望明天美好前景之际,回首昨天,我国已步入了IT时代,并具有了一定的成果,真可谓“长风助浪洪波起,科技开花花满洋”。

是的,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风物长宜放眼量”,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潜力非常巨大。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提供信息工具(包括软件),更为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革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改善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环境、构筑新世纪教育文化带来有力支持。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以及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使“教育信息化工程”被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至今为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的战略目标把教育信息化实施下去!

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良好习惯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做事,做事要有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如果说教师是育人的工程师,那么就应该精心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如果说教师是实施者,那么就应首先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信息化教育的种子,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灵魂,进而走近教育信息化,因为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教师应为青少年搭建信息化社会实践舞台,把学生日常上机的作业、作品及时在校园网上或机房内反馈、讲解、展示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造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如果能够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型网络,氛围会更加浓厚。

实施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的管理机制同等重要。因为良好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育手段,能使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和荣誉。学校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利用牛津大学的经验“一对一”来解决无论是上机学习,还是一般课堂学习,都应安排足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指导或讲授。在课程整合时虽然实行了“一对一”,在进行上机指导或其他指导时,还要注意指导的内容是什么、对象是谁、是个体还是集体、是个别还是多数,这是课堂设计时必须遵循的。

中国有句古话:靠娘,娘要老,靠墙,墙要倒。学生的学习靠的是习惯,靠的是基础,靠的是方法,靠的是能力。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工具包括:四机一幕(电视机、录音机、VCD、幻灯机和幕布)、校园电视网(电视闭路线、放大器、转换器等设备)、网络和各种教育相关的软件。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信息化工具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开展信息采集、判断、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利用、发布、交流、创新、传递等,使整个课程或活动充满现实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受地点、时间、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早在电脑时代来临之前,录音机(包括语音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等早已存在多年,而自觉坚持不懈地使用这些信息工具的学生并不多。面对现代教育信息化工具,我们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模式,技术也许能提高分数,但能力仍然得不到实质性提高。拥有计算机、mp3、电子词典等信息工具的学生也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对教与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是否拥有并且会使用这些工具就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使用信息工具学习的学生能力或成绩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经常性、是否习惯化。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学校与家长及时、密切的沟通。家长对成绩关注多于学习过程、学习习惯。所以家庭和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取得联系,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楚,研究下一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那样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

总之,学生有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良好的习惯,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渗透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

没有规则就不能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就不能安定,社会秩序不安定还谈什么教育信息化。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IT经济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网络安全、网络道德问题,尤其是学生上网成瘾,并导致学业荒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青少年网络成瘾,按国际上的标准应该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基本症状是:连续上网时间长、不能自控、萎靡不振、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饮食不良、课外上网、课上睡觉、成绩直线下降等。更为可惜的是一些青少年因上网成瘾,开始从家长手里多要钱,进而从家里偷钱或借他人钱财,被家长发现后,有的在批评教育之后改正过来了,有的则沦落为社会上的小偷或大盗,甚至行凶杀人,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坏的影响。渗透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与否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必须把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渗透到戒除“网瘾”的整个过程当中去。

国外学生也上网,但有“网瘾”的却比我国少许多。原因是国外学生从小就看到父母们用电脑工作而不是把电脑当作一种玩具,即使玩电脑也只是为了休息;国内学生家长电脑知识远不如学生们好,学生们玩什么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一但形成“网瘾”时,想戒却不好戒掉。“网瘾”的原因大多是在现实世界压力下转移矛盾、回避现实的一种心理防御手段。帮助他们戒除“网瘾” 应在实施上面做文章。一方面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收集青少年各方面信息,减轻课程负担,积极化解现实矛盾,修补学生的心灵之洞,并利用“电子家长”、“网络爸爸”等软件来管制学生上网。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网络上找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与策略去查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用、内容是否健康或合法以及怎样下载、怎样用等问题都要给学生一一讲清楚,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养成正确上网的良好习惯,逐步从长时间上网到短时间上网,从短时间上网到用网络学习。

如果说在上网方法上要加以指导的话,那么方向比方法更要加以指导,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可能发生南辕北辙的笑话或不可换回的后果,比如你教会他如何快速地查找有关黄山的风景图片和资料,而他却利用这一“能力”来查找一些黄色图片和资料;或充分利用其他“能力”在网络上骗取别人QQ号、密码、钱财等等;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不健康语言;最为可怕的是品德不好的人掌握了传播病毒和黑客程序,这些足可以证明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把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渗透到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去。

三、实施教育信息化,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教学成果有多大,首先要看教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CAI课件辅助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力很大,因为CAI课件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情景,并充分利用节省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容量、密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表现欲,进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通过联想、判断、综合分析和推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以及各种信息素养得到丰富和全面发展,实现知识向智力的转化、向能力的转化。

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加上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特点已成为全社会和全教育界的共识,并且都在积极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种信息化工具的特性,使课程、人、技术三者统一起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程整合的提出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把信息技术和基础学科相结合并灵活运用,让知识点转化为能力,无论在什么时候,能力都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自己锻炼能力、培养能力、提高能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上课时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去学,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每节课的始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积极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整合倡导教师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上网,利用信息工具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提倡“兵教兵”或“师傅收徒弟”即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还不能解决的,老师要以此问题为中心集体讲解,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

为了消除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误区。要特别清醒地握住CAI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真正意义,不要只是为学生编制一场好看的“电影”而已。必须遵循合理、适度、形象化、互动性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近几年以来,课程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把课程整合理念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学习,尚处在积极的探索当中,只有引进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教学手段的真正变革,目前课程整合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最值得奋斗的教学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教师要用好信息化工具,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CAI课件或协助老师完成CAI课件的制作。搭乘新课程改革的“公交车”,一些企业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发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与新课程改革应用的软件也层出不穷,进而又增加了许多好用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利用这些信息工具再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周而复始,有望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四、实施教育信息化,造就新世纪人才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信息量的多少。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靠培养;信息量的多少靠环境、靠网络。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智慧在各种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所以说造就新世纪人才是兴国之本。

目前人才缺乏和浪费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才更是奇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跟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很大,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如专业游戏人才、专业软件人才、专业硬件人才、编程人才、创新强的科研人才、信息系统的高级设计人才以及综合性强的管理人才。

做小事靠自己的专业素质,成大事靠品德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综合的工程,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不应感染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建立人才信息库时一定要包括个人德育方面的信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青少年义无反顾地为振兴民族产业而冲锋陷阵。

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村落,只有从小播种信息化并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利用网络寻求新知识的人,才能养成自学习惯,才会懂得遵守学校纪律、社会秩序、网络规则及公共网络道德;只有从学生时期接受信息化教育并养成现代文明习惯,才会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尝到甜头,才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大村落里成为新世纪人才!

“幼儿学,壮而行”,我相信今天实施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明天定能帮助学生们幸福、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一生享用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给他们打开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但毋庸讳言,网络也是把双刃剑,上网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文明、健康、安全上网的问题,成为所有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学校、家庭、社会,要清楚地认识其积极意义和负面作用,并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健康安全上网,避免网上非积极因素的影响。而这,正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过禁止学生上网来解决学生沉迷网吧问题,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上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我们要做的是要想办法把它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因此,不能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更好的思路应该是疏。

一、 正确引导

了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平时一定要关心自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他们在不被父母和老师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学生上网不能是无节制的,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易辨不清是非,因此需要家长适当地控制和监督学生上网。作为家长还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对话环境,了解学生在网上做些什么,心理在想些什么。

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手的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况且爱玩是人的天性,但如果把电脑游戏看作是应用计算机的全部,则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同时许多游戏并不适合小学生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问题,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们在接触游戏时,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真正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是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作为游戏机。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让别人在不久的将来也玩上你编的游戏,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向上的心理动机。

二、取其精华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如果学生在家上网,家长应该合理安排他们网络生活,做到内容要取舍,要给他们布置、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学习内容。上网时间要适度,一般每次安排半小时左右。

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

三、规范行为

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爱要到位,教师、家长要拿出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要指导他们注意网络安全。要让学生明白,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范。要教育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从而做到不在网上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不能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不能制作、传播利用不良的信息,不能攻击其他网站等。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经常会使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又如评选网络优秀作品或文章时,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一票多投或多票一投。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今天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的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今天可能只是随便弄着玩玩,搞个小的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道德观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

正如不能因为有交通事故就不再乘坐汽车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小学生上网应当受到鼓励,上网的好处很多: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平时老师会布置一些查资料的作业,书上查不到,在网上就能查到;有些小学生的家的附近没有书店,在网上就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书来增加阅读量。

总之,上网与学生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和监护,作为教师和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安全、健康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一中 孙淑荣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