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6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以信息化整合英语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这段话不仅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笔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英语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有力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有四个方面:1.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的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种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dog,cat,mouse,elephant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了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上述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

  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在《What day is it today?》,这一课原本七个单词的发音又长又难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混淆和发音不清楚。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八仙过海,路上遭遇了七个星期神为难的闯关游戏,先请学生帮助过语音关,句子关,还有对话关,最后取得了胜利,学生得到如来佛的礼物,一段顺口溜,还有一首星期歌。因为画面的生动形象,以及闯关游戏的设计,使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帮助八位大仙过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说单词、句子,学习的欲望得到激发和满足,并且主动出击,就连平时难得举手的同学,也大声读着单词、句子,兴趣十足。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Do you like......?》这节课中,笔者选取了一些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水果拟人卡通片段,配上音:A: Hello,boys and girls.  B: Hello, apple. A: Do you like apple? B: I like it very much. 等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的内容。这种人机对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的欲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Animals》这课,笔者指定学生四人小组,上到精心选择的网址英文网站(http://www.yahoo.com/),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选择“Any 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网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动物贺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喜爱的动物卡片精心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然后用英语写上自己想对动物说的话,最后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箱里。孩子们四人一组,时而观察选择,时而思索。时而动手操作,时而自由交流,俨然一个个创新的设计师,由此看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离不开言语概念。因此,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言语概念的直观形象相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学者张正东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真正体会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句型时,笔者利用网络课件创设了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At the party, In the zoo. On the farm, In the supermarket, In the 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进入某一地点的网络课件,运用已经学过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或者What is he /she doing? He/She is ..., 在小组协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独具创意的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点滴体会是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验过程中对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我们深深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衷心地希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何 浩



“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世纪道德 ——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目前中国用户大多乐此不疲地热衷于享用各种新的技术成果,而商家则主要关注经济效益,人们似乎尚无暇顾及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理查德·A·斯皮内洛在《世纪道德》一书中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他说“社会和道德方面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以及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代价。”


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许多行业在社会和道德方面的确正在经历一个艰难时期。技术常常比伦理学发展得快,而伦理方面研究的滞后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理查德·A·斯皮内洛的新著《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书主要探讨了能引起道德问题的各种技术状况以及技术水平提高引起的道德问题,例如反竞争措施、隐私、知识产权和安全等,所有这些问题对于供应商和用户都具有挑战性。


人们还能有隐私吗?


电子监控和个人隐私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年总收入差不多达到过8亿美元的托普尔旅行社,为了解决收入和利润的下降问题,总裁罗伯特·唐纳森希望了解各代理人是否都发挥了最大的工作效率,便决定安装一套复杂的电子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测出代理人与客户的通话时间,一旦超出公司规定的标准时间,将根据超出标准的次数分别给予申斥、警告和解聘。这套监控系统还可以测出雇员是否离开办公桌去洗手间、休息室等。该系统还能让负责人监听雇员的电话,以确定他们是否严格按规章办事或在上班时间接到或向外打私人电话。


这套系统安装以后,公司代理人的工作效率几乎提高了15%,并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率。但是员工们却认为这套计算机系统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最不能容忍的是公司监听他们的电话,因为有时打进打出个人电话是必需的,尤其是当有急事或家庭危机时。无休止地监听他们的通话使他们感到太紧张和焦虑。


本书作者认为电子监控系统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当被用来建立不现实的和繁重的工作标准时,就走得太远了,其结果不但使工人失去人性而且还增加员工的劳动强度,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无害最重要”


1974年成立的仓储管理公司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它的主要客户是露华浓公司。该公司购买仓储管理公司的库存管理软件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其繁杂的产品。当软件交付使用时,露华浓公司支付了18万美元,但后来有迹象表明露华浓公司不打算支付第二期18万美元的应付款,因为他们认为该系统有严重的瑕疵,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露华浓公司还在继续使用该系统,并对仓储管理公司的付款要求置若罔闻。一周后,收款无望的仓储管理公司接通了露华浓公司的主机,并迅速执行了一连串禁用其软件的命令,结果造成露华浓公司再也不能存取公司关键的库存和发货数据,陷入一片混乱。露华浓公司立即提出起诉,控告仓储管理公司这种轻率而又恶毒的行为是一种敲诈勒索和商业恐怖主义。


而仓储管理公司则为其行为进行辩护,说这种隐蔽和非正统的做法是一种重新收回的行为。露华浓公司毕竟没有支付另一半应付款,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这个产品?这一事件形象地说明了即使是一家没有名气的供应商也能对其客户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本书所论述的无害原则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根据“无害最重要”的原则,人们应当尽可能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包括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无所不在,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而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却鲜有力作。《世纪道德》一书所做的努力便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计算机的发展并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体系,强调证明、逻辑、抽象等一系列的演绎推理方式,而随着计算机提供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其表现形式体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图像或动态的演示,进行更多的观察、探索和模拟,可以产生直觉,进而做出猜测,再通过检验假设,证明自己的猜想。由此可见,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怎样把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教师走进教育技术、发现和挖掘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必需考虑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满足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软件平台上把计算机的数学技术、按钮技术、窗口菜单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要求结合并用于教学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转化为矩形的面积来求。在观察画面以后,让学生讨论并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然后提出:要求梯形的面积设想用什么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联想、类比,去猜测结论;在这之后,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求的割补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与极大多数学生自己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学生都为自己的类比成功喜不自禁。这说明,如何利用生动的画面,适时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类比,去探求,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关键。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时的数学教学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这时计算机成了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对教师来说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一个“按钮”可以设计成暂停,这中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可以设计成动画,让学生从图形对比中得到启发。一个“动画”或鼠标拖动在数学教学中能生动地表现出一般和特殊、运动和变化……这时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真正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教育技术也才在促进和深化数学教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是再好的课件如果没有教师出色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了,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虽然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想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操作,要讲究实效,最好的教师加最好的教育技术,这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所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充满无限生机和动力。它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多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记忆和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教育的本质,理解数学经验的本质,在教学中突出过程,突破难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应当注意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整体效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作者:焦丽霞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汕头市聿怀中学 黄淑燕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化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预见,在末来,是否掌握信息技术将是衡量人工作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中学计算机教育又是一种什么现状呢?


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为了解现在中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方向,我们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1、大约有55.6%的学生家里已有计算机;接触过计算机的占84.1%;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占15.9%。2、获取计算机知识的途径:从学校中学习的和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获得知识的各占55.6%和44.8%。值得注意的是这44.8%的学生中,有部分具有专长,如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等。3、计算机的作用:大部分同学均意识到,计算机是末来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使用技能是必要的。计算机对于学生“能扩大知识面,查找信息,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4、面对纷至沓来的计算机发展的新信息,大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不知所措。而图像处理、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则受到同学的关注;对每本教材必备的DOS知识,大部分学生对DOS命令不感兴趣,认为DOS命令过时。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但层次不齐。对于滞后于时代的内容不感兴趣,追求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同时,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起点假设有误


目前,中学计算机课不管是哪个年级,讲起课来均假设学生一点计算机基础都没有,就算是大学的计算机应用课,也同样是从计算机发展史开始,从键盘结构开始。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觉得味同嚼蜡,造成了学生对学校的计算机课从第一节开始就有了偏见,认为不如由其他途径得到的计算机知识“新鲜”。


(2)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新信息纷至沓来。但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翻开中学计算机教材,还是DOS命令,DOS版本的WPS等内容,对于计算机新的应用,新的信息如INTERNET知识则一字末提。而事实上有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深度。


(3)教材知识点编排不合理


在现有的计算机教材中,对知识点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知识出现的年代编排,先DOS后WINDOWS。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学习更有利。WINDOWS的操作事实上比DOS更简单明了。


(4)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计算机课堂,基本上还是训练软件的使用技巧,追求一种“即学即用”职业教育式的效果。然而所训练的这种技巧,在学生真正用得上的时候,肯定已经被淘汰了。这一点,许多学过DOS版本的WPS制表的人感受深刻。WPS手工制表与现在用WPS2000或WORD制表相比,难易对比非常明显。而现时的高中学生,正常来说,距离他们正式开始工作的时间为6——7年,在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6——7年意味着什么大家非常清楚。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二、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只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简单。而“计算机将是末来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末来在信息技术方面对人的要求中,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具体操作将不再是主要的问题,问题将集中在人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上。因此,在中学计算机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习惯与意识。换言之,在中学计算机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只是“即学即用”的职业式教育。授子鱼与授子以渔的区别,正在这里。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来说,当面对问题时,他能够确定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来获得这些信息;对于得到的信息能够加以评价、判断、分类、组织,并且把它们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例如,准备一场辩论赛时,能够确定与辩题相关的资料的范围,知道从INTERNET上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能够从网上得到这些信息,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组织,必要时能把它们打印出来或做成演示软件。


三、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新方向


面对末来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计算机教育目标的新定向,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学计算机教育应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授子鱼,更授子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计算机的工具性和综合性:由于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性,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版报、校刊的编排;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专题演示软件……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课程内容的设置


(1)中学阶段计算机课程内容不应涉及太多的概念与原理。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计算机的技术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于电视机只要能在需要时使用它就行了,至于它完成工作的原理对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这样。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动手实践认知事物。课程可以是画图、制卡片、排小报、作曲等充满创意的内容。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够严谨、有效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逐渐形成。因此高年级的课程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小专题研究,创设某种情境为主。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形成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设置课程内容。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以活动课的形式,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等。


(4)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4、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单一不变的“传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等等。


中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的方向发展。其教学活动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如何更好地设计中学计算机课程,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方法均更合理,使它更能发挥作用,将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摘 要]:本文从MCAI应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辅相成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的优越性,提出了采用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高度整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突出创新教育的观念。

  [关 键 词]:MCAI;中学物理教学;教学设计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标志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它不仅加速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MCAI)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MCAI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与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的有机结合,给21世纪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在素质教教育推向深入的今天,其地位也尤为重要。为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从整体着眼,关注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的会通和整合。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 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整合

  目前我国的CAI软件使用方式不尽如愿,源于实际的调查认为:用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型的各占学校的44%至52%;情景模拟、教学测验型的各占学校的15%多一点儿;游戏、问题解答型的各占学校的8%;发现学习型的仅为6%。(金建梅,等.计算机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1999,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目前教学实践中,CAI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两类软件在使用上明显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为依据的,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其实质均是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物理知识。而现代教学方法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综合化,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量体裁衣,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而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传授物理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宜采用操作练习、教学测验、游戏型等以达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若是培养学生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则可采用问题解答型,通过设疑思辩,解决问题。这是因为MCAI可以营造问题的氛围,并能借媒体的超文本功能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利用它提供问题的情境,进行主动地分析、协作、探究、发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平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积极主动参与,有高度选择性、探索性的、协作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理应潜心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MCAI帮助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MCAI在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时空观开始变迁,教学时空扩展到校外、家庭、社会,以至超越国界。MCAI课件的启动,一改传统的“口语+粉笔+黑板”的传道授业模式,使教学情境发生改观,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的视听界域。使教学效果更显著。但为什么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的教学设计呢?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没有充分考虑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学科特质结合起来;其二是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这样就难以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教学完善地结合起来,从而失去了MCAI的本意。

  例如,对高二教材中“透镜成像作图法”一节的辅助教学软件。大量的[cj2]CAI教学设计仍遵循老路:通过物距、焦距、不同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分别取不同值,请学生观察透镜成像的情况,这实际上是迫使学生接受该透镜的成像随物距、焦距、不同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变化而变化的事实,这样的学习过程仍是将学生推向被动接受学习的处境,其立足点在于操练学生的知识技能。而笔者利用VB自行设计的“透镜成像作图法”的软件(程序附后)特点,充分挖掘超媒体功能的优势力,产生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媒体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摸索物距、焦距、不同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变化对成像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成像规律,由学生自已设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际中操作,同学间相互交流协作、探索、发现规律,教师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这样将学生置身于一项真实的“任务”之中,变“学”为“做”,在“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的“做”的主动探究过程以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发挥了MCAI的功效,同时也解决因实验仪器缺乏的困境。真正体现教学观念向“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和“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创新潜能得以挖掘,人格得以合谐发展。

  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设计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时效,关系到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还须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观照下,实现MCAI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高度整合。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MCAI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初衷。

  3. MCAI与情感交流、人机交互、人际交流的整合

  情绪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都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故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教学的主题。信息化的宗旨使这种交流更为便捷、更加有效。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注重理智的、动态的美,讲究以理服人,而非以情动人,但这绝非是一个忽视情感交流的理由。而要求我们恰当利用情感迁移的作用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计算机本身缺乏情感交流这一弊端。但是MCAI以计算机兼有的动画、声音、图片等多种信息媒体为载体,能创造一个趣味盎然的教学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故在MCAI课上,情感交流、人机交流、人际交流交融于一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挑战,在人机对话和群体协作中真正地“做物理”,这样既培养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又切实可行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人机交流”取代“人际交流”的MCAI是十分尷尬和行不通的。必须关注MCAI与教师、学生、计算机的高度交融;注重研究如何在遵循主体感知特点的前提下,更好地运用媒体,以利于师之间生情感流动,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因素,使其在合人作中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总之,MCAI在蓬勃发展。怎样使中学物理教学更能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双主体”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MCAI和是学物理教学的融合,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地使用MCAI,从而提升中学物理教学的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发表于 2008-10-4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连 刘群 许吉



内容摘要:本文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妄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前发展现状,意在引出问题,重在对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地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观点如下:


⑴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是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只有从知识经济的范畴出发来理解概念和研究相关问题,才能避免误入歧途等。


⑵技术概念是第二逻辑起点。技术的结构性要求教学内容突出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技术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学等。 ⑶技能概念是第三逻辑起点。技能是行为方式[①]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和尺度;培养技能的教学必须遵循行为活动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⑷基本教学思路要明确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手段、方法等;要包括:教学活动的实质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示范和练习等基本要点。


一、绪 论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号课题。作者在学习了我市、我省和nrcce网站上的研讨文章之后,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几个基本的概念性和理论性的问题。


正所谓纲举才能目张,基本问题必须首先解决[②]。鉴于此,本文通过直接简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努力使用辩证分析的方法,着重对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追根溯源地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观点。谨望能够抛砖引玉。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开展计算机教育算起,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走过近20个春秋。这期间,颁布了两个大纲、两个指导纲要和一个指导意见,并刚刚经历了由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性变革[③]。目前发展现状如下:


1、“为什么教”的问题已经明确。主要表现在:目的明确,内容形成体系,教育普及初具规模;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社会公众,对中小学一定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都认同。但是,仍有一些研讨文章对教育目的及其依据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如: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信息科学的基础教育等),导致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法的研究走入误区。这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根源及现实性有误解,是不可不察的大问题。


2、“教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内容要包括哪些,看法是大同小异。虽然研讨的焦点集中在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等问题上,但是,更重要的问题却是:教学内容忽略了技术的结构性,没有突出技术的实践性,导致与计算机、特别是与数理化等知识类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没有质的区别。究其根源,是由于对技术概念缺乏必要的关注。


3、“怎么教”的问题正在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教学模式尚未定论。普遍认为:科研的难点是缺乏理论支持——论述技术教学问题的书籍太少了,特别是认知教学理论对技术教学及有关问题的阐述太少了[④]。究其根源,是由于对《教育心理学》有关技能的内容太淡忘了,其实,技能和能力的概念、特别是《心理学》关于行为活动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研究“怎么教”的逻辑起点。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基本观点


综上所述分析,作者认为,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技能三个概念的认识问题,以及确定基本教学思路框架的问题。这些也恰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问题。


1、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是研究所有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无论是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确定,都要以这个概念为根本依据。由于信息技术这个词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使用,又各自都有解释,故而,造成对之理解是五花八门。


概念界定的关键在于概念属于哪个范畴。从国家有关文件来看,特别是从《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念应该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⑤]。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当今电子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广电通讯技术四个方面,标志性技术是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技术[⑥],是六大高新技术之首,对整个科技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前导作用;其运用和发展已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时空观等基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变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为知识经济建设服务,满足当今社会对初中和高中毕业学生提出的“都要具备一定的适应当今信息社会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⑦]的基本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然要求其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其基础性也主要表现在为现实的知识经济建设服务的有用性上。


这样界定概念,阐明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起因、本质、属性和范畴归属,使得“应该教什么为主”等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2、对技术概念再认识


技术的概念是研究问题的第二逻辑起点。弄不清技术是个什么,就无法弄清教学内容和教学法以及自己的特色在哪里。


所谓技术是指劳动者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规律发明的,使用工具对各种资源进行加工等处理,使之成为产成品的各种实践操作方法[⑧](这正是《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活动方式”的研究对象)。技术由使用工具的方法、工艺和生产工艺流程三部分组成(见:示意图)。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其中,工具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软硬件;工艺是指使用这个工具收集、处理、制作、发布信息等的方法;生产工艺流程是指某个信息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


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一个人用工具撞击一个原子,使这个原子再撞击另一个原子…最后生成新物质的过程一样。原子互相撞击的过程是主要过程。


在技术的构成中,生产工艺流程是生产活动的主要过程,联结着技术的诸要素,代表着技术的性质和水平,包含着生产技术中最具有思想性和最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核心内容;工艺总是依据生产工艺流程而产生和发展;使用工具的方法总是依据工艺而确定。技术的结构性要求教学内容要以信息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以文字处理技术为例,就是要以制作文字类载体(如:书、报纸、杂志)的制作工艺流程为主线来编排教学内容。那种脱离信息载体的做法,是在搞形而上学。 从性质来看,技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知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要求技术教学内容必须从思想方法出发,按原理和操作法两个方面来确定;而且要兼顾到技术离不开知识,特别是技术原理部分必须揭示出技术所包含的科学规律。具体来说,要对每一项信息技术按照其技术原理和操作法两部分来编写教学内容。技术更属于实践的范畴(而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就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学(如:车辆驾驶技术等)。在模拟或脱离现实的环境中教出来的技术,都会有或小或大的误差;这些“虚假技术”在学习中发生迁移,只能使新学到的技术也变得虚假。 由此可见,上述对技术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已经使编写教学内容的思路,每项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形式及重点,乃至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基本教学方法等问题都开始明朗了。从技术的概念出发,也使信息技术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发表于 2008-10-4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3、对技能概念再学习


谈技术必然要谈技能。弄不清技能是什么,就无法弄清技术要怎么教。技能的概念是研究问题的第三逻辑起点。


首先应该从教育领域最常用的《心理学》范畴来看技能的概念。在《心理学》[⑨]中,技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活动时使用的概念之一。即:人的行为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行为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多数是以人对动作方式掌握的程度为转移。掌握动作方式只能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练习总是从模仿动作开始,通过练习所巩固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动作方式达到了完善化的程度就是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在具备技能的基础上继续练习而获得的能够自动化地完成某些行为活动方式就是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才能产生技巧。技能只是完成行为活动的方式,其自动化程度等等远不及熟练;随着某种熟练的形成,掌握其它技能就变得更为容易。即:人的行为活动方式是按照:(感知)——模仿动作——(认识[⑩])——练习——(再认识)——技能——再练习——(再认识)——熟练——再练习——(再认识)——技巧这个过程进行发展。由此可见,技能也是衡量行为活动方式掌握程度的一个尺度,是通过练习在大脑皮层建立的一种动力定型。(在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中则将熟练和技巧通称为技能)


其次,通常所说的技能是指使用技术的能力[11]。《心理学》指出: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行为活动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最直接地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其组成结构(如美国心理学家吉特福尔的三维“智慧结构”学说)。完成任何一个行为活动都必须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完成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能力组合。能力是顺利完成行为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并已经在个体上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技能则是以行为活动方式为个体所掌握的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形成受到先天素质等的影响,其过程要比技能复杂得多;但其形成要靠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能可能取得的成就。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必须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只是技能的掌握要比较快。


综上所述,即使从能力角度来看技能培养,也要研究行为活动过程,特别是行为活动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一定要研究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练习。由此可以说,技术教学法就是组织练习的方法。行为活动方式发展规律是培养技能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且应该注意到,这个行为活动方式的发展过程包含了认知的发展过程(要比学习知识的过程复杂得多),脱离行为活动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研究技术教学法问题,将是缘木求鱼。


4、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教学思路


基本教学思路[12]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基本的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宏观框架,是回答该课程应该怎么教的答案要点。从上述三个逻辑起点出发来研究基本教学思路问题,就不难总结出基本教学思路的要点。即:


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特点来说:


A、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应是: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


B、教学活动的特点是: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是该教学活动中并重的两大核心。


C、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D、教学法的本质是:组织实施练习的方法。


从指导教学的指导原则、方法、手段等来讲:


A、必须遵循行为活动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学。


B、基本的教学技术保障应该是:计算机及其网络。


C、基本的教学手段应该是:采用CAI或ICAI。


D、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示范和练习。


E、常用的教法模式应该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及练习的有机组合。该课的典型教法模式应该有多种。每一种教法模式都应该依据组织练习方法的不同而确定,但必然符合本学科最基本要求。


在这个基本教学思路之下,来研究教学问题,特别是探索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法模式,必将取得促进本学科向前发展的成果。


四、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弄清三个逻辑起点和基本教学思路之后继续探索,对教学内容来说,一是对教学内容体系的界定,二是对每一项技术的技术原理的界定,三是对应用软件的选择及操作法的界定,等。对教学法来说,一是对每一项技术相应实践环境的界定,二是对每一项技术相应信息生产工艺流程的界定,三是对每一项技术相应的主要示范和练习方法的界定,等。在继续探索之时,还必然会涉及本学科与计算机教育、教育技术、素质教育、课程整合等的关系问题,等等。但应该注意的是,所有的研究都应该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丰富本学科的教学理论。 以上浅谈了作者的一点学习心得体会,诚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见页脚注释。


[①] 见《现代汉语词典》“方式即是方法和形式”的解释。


[②] 见《列宁选集》第二卷197页——“凡事都要从研究事物的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在基本问题尚未弄清之前就跳入到研究解决实践问题,那迟早还得被迫回过头来研究解决那些最基本的问题。”


[③] 见《计算机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意见》(草案)


[④] 作者找了几个版本的《认知心理学》,均未找到其有关对行为活动(技能)进行心理分析的内容。


[⑤]从知识经济这个角度来解释信息技术这个概念,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中小学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教育及其目的、意义等问题的真正答案。若从计算机或传统的《信息论》等角度来看问题,则必然陷入误区。


[⑥] 见《知识经济读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第124~128页。对该技术的标志性技术的理解,原文是“智能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是其标志技术”,文中所述的是作者个人理解。作者认为,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融合结果,其本质属于机械技术的领域。


[⑦]从基础教育与社会的连接关系上看,存在着初中毕业就业和高中毕业就业两个端口。为此,社会需要因素在客观上把基础教育目标分成了两个阶段目标。


[⑧]参见《辞海》1532页,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活动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另参见《辞海》1151页,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或装配,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⑨] 见《心理学》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写,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二版。


[⑩] 仅以“认识”二字作代表,其实质是包括全部心、智要素的发展过程。


[11] 见《现代汉语词典》


[12] 有关信息技术课教法的研究,作者已在提交辽宁省学术年会的论文《信息技术课教法初探》中专题阐述,在此不再重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1: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