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钟伯炘



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上杭县是个小县,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经济不发达,22个乡镇,总人口48.2万, 其中农业人口42.7万,占总人口的88.6%。上杭县实验小学(简称"上杭实小")目前有学生2235人,教师90人,教学班35个。从1997年建设第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始,到现在建设全数字的校园网,上杭实小已投入资金140多万元。要把校园网建设得比较完整,还需投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进行第二、三期工程的建设。上杭实小校园网是闽西第一个小学校园网,建设颇具特色。它站在建设县级小学教育城乡网的高度进行规划、建设。它的资源中心将是上杭县一百多所小学、六万多个小学生、三千多个小学教师所共享的资源中心。这一百多所小学及其师生,绝大部分处在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在我们这种以乡村人口为主的县(市)里,该怎样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我们该建设什么规模的教育城域网?资源中心该建在哪里?由谁来建?资源中心如何服务县内所有学校?如何选择资源中心的硬件设备?如何解决资源中心的教育资源软件的来源问题?……这都是我们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苦心思索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建网、建库、建队伍""三'建'同行"的建网原则进行辩证分析,以及对"建设市级资源中心"与"建设县级资源中心"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建设县级资源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并解释了"教育城乡网"的概念,通过《上杭县教育城乡网拓朴图》的实例分析,给出"县级教育城乡网"的资源"分类建设"这种建设模式。


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资源更新率"的几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资源中心与优秀教师群体的关系。通过我校校园网建设中遇到的"难筹"、"难养"、"难办"实际困难的说明,呼吁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县级资源中心。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以分析《上杭县小学城乡网拓朴图》为例,说明县级资源中心如何服务全县所有学校的具体方法。


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以上杭县小学城乡网资源中心的中心交换机的选型为例,说明中心交换机的选型的基本要求。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出发,讨论一些最终用户所关心的教育资源软件选购的"标准"问题和基本要求。


"校校通"工程推向城市不难,向广大农村推进才是真正的难题。"校校通"工程也只有向农村推进、推好,才真正能体现其"科教强国"的意义。上杭实小校园网的建设和在建设过程中的思考,或许能为"校校通"工程更好地从城市推向农村带去一些启发。


【关 键 词】校校通;校园网;城域网;城乡网;资源中心;资源库;国家资源库;基层资源库;企业资源;交换机;应用软件




思考问题之一:建设什么规模的教育城域网更有利于将"校校通"工程推向农村?


自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建设校园网、城域网风起潮涌。我们在几年的CAI实践中,已经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将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场革命。但无论是建设城域网还是建设校园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上杭这个小山城,经济的落后和资金的缺乏,使我们对各地的校园网、城域网建设模式作更加认真的审视,我们尽量多地汲取先行者的宝贵经验,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与建设。


许多人认为:校园网的建设应该"建网"、"建库"、"建队伍"同行。作为一项建设原则,它是无可非议的。但缺乏统筹规划,将这条原则孤立地用以指导学校的网络建设,必将忽略网络建设的区域可行性。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兄弟学校各自为政,搞封闭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软、硬件重复投资。"各自为政,搞封闭建设"的情况要是发生在条件更为落后的地区,城乡学校间的一种新的贫富分化--"信息技术"贫富分化将出现,穷校将越来越穷,广大农村要实现"校校通"就成了一句空话,这就与"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了。


网络的价值体现在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上,"校校通"工程的精髓应该是"资源通"。"建网"、"建库"、"建队伍"这三"建"中,"建网"、"建队伍"两"建"是每个学校都应进行"自我建设"的,否则没有通向外界的"路"、没有自已的"司机"和"货物的使用者",是搬不回所需的"货物",甚至有"货"也不会使用的。三"建"之中的"建库"应该统筹规划、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指出:"推进'校校通'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要积极建立以区域为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城域网,为学校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要鼓励用网络中心的方式来建城域网,提高使用效率,大大降低成本,而不提倡搞独立的校园网。…?quot;从理论上说,全国只建一个资源库就够了,但现在就是每个省都建设一个大型资源库仍不尽合理。因为"域"越大,网络带宽需求越高,技术要求越高。教育城域网的"域"的大小,也就是教育城域网的规模的大小,它还关系到网络建设的区域自主性,关系到竞争与创新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建设主体的经济实力,关系到网络性能,关系到其主要服务对象的群体大小,关系到服务质量,关系到重复投资的大小,特别关系到对"弱势"学校的扶持力度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将相关项目列出在下表中进行比较,很明显,省级及乡镇级的教育城域网不具可比性,县级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相比之下,建设市级教育城域网,虽然造成更大些的重复投资,但这也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广大农村学校获取资源这方面来看,获取县级资源更加方便,也更有保障,也往往较适合使用的实际需要,这在实现资源通向农村这方面的独特意义是非凡的。从竞争与创新机制这方面看,因为各县级网都接入了因特网,因此,本县的资源不够用、不好用,还可用外县的资源。这样必将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终会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不断创新、共同进步的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表一:各级资源中心相关项目对比表("★"多表示优势多)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为上杭县教育城域网的整体建设进行了构想与规划。网络拓朴图如《上杭县教育城乡网拓朴图》所示。之所以不叫"城域网"而命名为"城乡网",是因为我们的建设模式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学校的"校校通",资源集中放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只需建"路"买"车",就可以免费使用本县资源中心的资源。上杭县教育城乡网以各个资源库为中心,以全县各校的内部网络为基础,通过INTERNET,分别组建高中、初中、小学等子城域网,并通过INTERNET将各个子城域网连成"上杭教育城乡网"。它的另一建设特色就在于资源的"分类建设",也就是将城域网的资源中心分为高中、初中、小学等资源,并分别建设在师资、教研等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杭一中、上杭三中和上杭实小的校园网中。"分类建设"模式同样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但相比许多城域网中把所有资源集中放在教委或某一学校中的"集中建设"模式,"分类建?quot;模式具备更多优势,它把各种不同类别的资源相对隔离存放管理,资源的建设者、管理者、更新者及应用者各有非常明确的任务,总之是建设、管理、更新、使用变得更加可行、方便和有效。


上杭实小该建设什么样的校园网? 经过以上的思考,作为上杭县小学领头雁的上杭实小,校园网的建设就有了较准确的定位:在建设本校校园网的同时,还要建设好全县小学教育城乡网的资源中心。







思考问题之二: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建在哪里?由谁来建?


资源中心要使用得好,得依托良好的管理与更高的更新率,这样资源中心才有生命力。所谓"资源更新率",就是资源更新?quot;质"和"量"与资源更新的速度的比值。假设这几个项目都可用一个常量来表示,则可用公式表示"资源更新率":资源更新率=更新量×更新质/更新速度,或用:资源更新率=(更新量+更新质)/更新速度。资源更新率的几个相关项都与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有密切关系。因此考察建设资源中心的主体和地点必须考察哪里有先进的、富于创新的一个教师群体。一般地说,资源中心应建立在本县的最强的学校中为好。实验性学校因为肩负着实验的责任而更为适合作资源中心,实验者超乎寻常的设想往往能激发更多教者的创新意识。有许多资源中心建设在教委或教育局,只靠几个工作人员去管理它,这就脱离了支持它的大量优秀教师直接参与建设、使用的这种环境,这是很难走远、走好的。上杭实验小学校园网的资源中心就是上杭县小学城乡网的资源中心,也就是上杭小学城乡网资源中心依托于上杭实小校园网。上杭实小拥有大批优秀的各学科教师,有近五年的CAI实践经验,这就形成了使用资源开展CAI实践的和搜集整理资源的主群体,他们和将来的本县其他学校的不断涌现的众多优秀教师将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更新者群体,他们将让资源越用越好,越用越多,造福更多的小学生。


建设资源中心应该是政府行为。正常情况下,学校并非生产与赢利部门,无论哪所学校都不具备建设资源中心的经济实力,建设县级资源中心必须是县级政府的政府行为,至少应该由政府投资大部分的资金及组织建设。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建设资源中心的学校将为建设资源垫付大量资金,小的如电费不说,单就每月几千元的光纤接入费用和月租就难以承受,更不用说建设初期的软、硬件投资费用,以后的资源开发费用及购买新资源的费用了。上杭实小校园网建设一期工程在近几年投资了80万元的基础上再投资约60万元,其中虽有教育局10万元的拨款资助,其余130多万元均为学校自筹,这给学校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外,我们也还扮?quot;外交官"等角色,诸如协调光纤接入与月租问题,调查市场情况和商家情况,组织招标……事实上,这些事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做不好的。试想,假如建设资源中心时非得遇上我校的这些情况,那还有多少学校还敢主动去建设资源中心呢?


资源的共享问题决定着城乡网资源中心建设的作用大小。"各自为政,封闭建设"的现象的根源就是缺乏政府主导。教育资源凝聚着开发者的心血与才智,它是有价之物。因此,不花钱无权使用资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教育城乡网的建设初衷恰恰是为了让广大落后的农村免费使用资源。这就存在一个资源建设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作为承办资源中心建设的学校,无能力也无义务承担资源建设费用,这部分费用必须是出自政府或社会。


当然,资源中心的资源是放在因特网上的,除了供给本县范围内的学校免费使用外,它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供县外的用户使用。资源共享的范围越大,越有利于资源建设的竞争与创新。因此,我们可以用发展会员的形式来共享资源,县内农村用户可以是免费用户,县外用户可以成为收费用户。发展收费用户可以作为利用社会力量的一种方式,收费用户的增加可以给资源建设带来良性循环,但广大县级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的主角无论如何还是政府。

  思考问题之三: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如何服务县内所有学校?


网络的意义体现在资源共享,"校校通"工程的意义体现在"资源通"。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最大的差距在于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最大的差距在于信息素养。要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是最有效、最迅捷的方式。在网络的环境下,信息化必将成为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育条件的城乡差别正逐渐缩小,农村学校可以共享全球各地的资源,农村教育将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真要做到"资源通"、"校校通",不可回避的是广大农村在通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的问题。下面是对我县小学城乡网资源中心如何服务县内所有农村学校的构想。如图《上杭县小学城域网拓朴图》所示,我们按通讯条件的优劣,将用户分为城区用户和农村用户两大类。城区用户因为有良好的通讯条件,如可以在城区校际布设光纤,或租用当地电信、联通、广电、电力等部门的光纤,将城区的各小学与资源中心相连,把城区多个学校当作一个大校园网来建设。这类用户均能实现1000M主干,100M交换到桌面的高带宽,各校共享资源犹如在处在同一所学校之中。


农村用户的通讯条件相对差得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有条件宽带上网(ISDN、DDN、ADSL或光纤接入)的用户,这类用户实际上与城区用户很相似,通过宽带接入,共享资源中心的资源乃至实时点播课件都没有问题。第二种农村用户是只能通过电话线拨号接入资源中心的学校。这类学校无法实现实时点播课件,只能提前下载好课件。因为带宽过小,搜寻资源和下载资源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花钱也不少,这样就给资源共享带来实际使用上的不方便。单纯使用这种拨号上网的方式获取资源,只适合获取少量资源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方式使用大容量资源上的先天不足,我们可以将常用的、不太需要更新的这部分资源刻录在光盘上,靠人力传送资源光盘给这种用户。这类用户用人力传送的资源光盘为主,用拨号上网共享资源为辅,能较好地实现共享资源。同样的,连拨号上网都没法实现的第三种用户,只有完全靠定期或不定期传送资源光盘了。


光盘资源可以采取分期刻录、择精刻录、按需刻录等方法。后两种用户在全县小学城域网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要为每一个用户刻录光盘、传送光盘究竟可行不可行?答案是可行的。因为服务对象仅对本县农村的相关学校,平均每个乡镇也就是几所或十几所学校是这类用户,而且在逐年减少,就是完全由资源中心负责刻录光盘也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刻录光盘、传送光盘的任务用行政手段分发给各乡镇有宽带条件的用户,由他们对本乡镇的相关用户进行刻录光盘、传送光盘资源的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思考问题之四:如何选择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的交换设备?


上杭实验小学校园网的主交换机也是上杭小学城域网的主交换机。我们对这款主交换机的选择非常慎重。如《上杭县小学城乡网拓朴图》所示,我们选择思科ws-c4006-s2作资源中心主交换机。稳定性是我们挑选主交换机的第一个要求。思科产品是网络届公认的稳定性最好的产品,尽管它的价格偏高,我们的网络也并非金融、证券等高安全、稳定性要求的网络,但它是全县所有小学的"心脏",并且它要提供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间断的服务,在这种设备上多投资三两万元还是在十分必要而且值得的。


性能与可扩展性是否符合我们的网络规模,是我们对主交换机选型的最重要的依据。根据我们的建设构想,要把城区十几所或更多的小学当成一个大校园网来建设,带宽要求是要实现1000M主干,100M交换到桌面,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10M交换到桌面。资源中心服务器的数量一般是几台到十几台,其中视频点播服务器等数据流量大或访问量大的服务器需要使用1000M网卡连至主交换机上。因此,主交换机应该能提供十几个以上的1000M接口,这是第一个基本要求。大校园网中的所有学校在行政与管理上都是各自独立的,之所以共建一个校园网,目的仅在于节省投资、共享资源与更好地接受上级的统一管理,内部数据还是要独立并且保密的。因此主交换机选型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主交换机必须提供三层交换功能。第三个基本要求是对背板带宽的要求。随着各校工作站的不断增加,城区各校内的与楼层交换机直接相连的工作站点数可能增至五、六百个或更多,这就要求交换机有更高的背板带宽。第四个基本要求是主交换机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当网络规模扩大时,能购买相应插件进行性能扩展,如各种交换板卡模块、GBIC卡等,当网络规模扩展到超出主交换机工作能力时,能通过1000M位的上行链路与新添加的主交换机进行级联,也就是能进行伸缩来满足当今的高性能需求并提供将来的投资保护。


经过比较,我们认为思科4000系列的产品较适合我们的建设规划,其中具有Supervisor I的Catalyst 4003也能胜任我们目前的建设需求,但具有Supervisor II的Catalyst 4006更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对比数据如《表二:思科4000系列交换机重要性能对比表》所示。因此,尽管我们为了未来的扩展需要先支付70%的资金,我们还是选择Catalyst 4006做资源中心的主交换机。我们认为,这种决策正体现了校园网或教育城域网的规划者们所应具备的一种素质:能用较长远的眼光来指导设备选型。


表二:思科4000系列交换机重要性能对比表


思考问题之五:如何解决教育城乡网资源中心的教育资源的来源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好"路"还要有好"车"、好"驾驶员",更要有好"货"。单有好"货"还不行,得让好"货"有序地进、销、存放。如何去选好资源中心的教育资源软件这个"货"?专家们介绍,早在80年代出现了以原理性模拟为特征的第一代CAI教育资源;90年代初出现以海量题库为特征的第二代教育资源;9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以电子图书电子教材为特征的第三代教育资源;近二年来许多教师自己动手开发课件并配以图片和视频从而出现了第四代教育资源。目前,大多数教育软件企业是在自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极力突出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底层技术不统一、兼容性差,资源分类不规范,所以当海量的资源涌来时,使用者反倒无处下手、无所适从。这不仅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造成资源建设的重复与浪费。客观地讲,作为教育资源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科学的研制标准、专业的技术水准,以及对教育改革趋势的准确把握,不应当盲目追求资源库的数据规模。可幸的是,4月21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02年基础教育软件企业高峰会"犹如教育软件业的一股春风,给规范的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与会的国内外40余家企业普遍认同并通过了《南昌共识》,符合行业标准的第五代资源将浮出水面,服务神州大地的教育事业。全国各地的县级教育城乡网资源库可以当作国家的基层教育资源库,那么,如何解决好基层教育资源的来源问题呢?如《基层资源库资源来源拓朴图》所示,我们把基层资源来源的类别分为三类:企业资源、国家资源和用户创新资源;把资源来源的方式分为四种:直接购买、通过卫星下载、通过因特网下载和收集最终用户的创新作品。


国家资源库应该成为全国各地的基层资源库资源建设的主要来源。《南昌共识》的诞生,使基础教育国家资源库浮出水面。国家资源库并非全国只建一个大资源库,除了省级或比较高级的相关机构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统一建设的国家资源库外,建设得比较有特色的、符合相关标准的地(市)、县、校级资源库也可以升格为国家资源库。只要是国家资源库,都不应该把赢利当作主要目的,甚至应该免费向基础资源库提供资源共享。


无论教育资源来源于何种途径,最终都是要经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去检验。最终用户的创造性劳动,是对已有资源的加工、补充、更新、调整、否定。因此,最终用户创作的作品,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基础资源的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收集一线教师的作品,要充分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往往是一个基层资源库特色形成的关键所在。


在国家资源库还没有成形的时候,教育软件开发企业由于看好教育软件市场,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教育资源,县级基层资源库在建设的初期,可以购买这种企业资源作为自已的资源库的基础,以形成一定的资源规模,让大部分的科目都有相对较多的资源可供使用,借此促进城乡网的教学应用实践。那么,在基层资源的建设初期,又应该如何来选择这种"企业资源"呢?


在"2002年基础教育软件企业高峰会"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说:"三流企业说产品,二流企业讲品牌,一流企业谈标?quot;。软件企业要谈"标准",他们谈的是科学范畴的"标准";我们这些教育教学一线的最终用户在购买"企业软件"时,也要谈"标准"。我们谈的"标准"不可能达到企业所谈的"标准"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只从使用方便性、可扩展性和使用效果等角度出发,对软件提出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我们在选购教育资源软件时尽量找"谈标准"的企业。因为目前"一流企业"极少,所以很大一部分校园网或城域网用户使用教育资源软件并不如意,相反的,这类教育资源软件还给用户带来了无尽的困惑、麻烦与金钱的浪费。当然,对连"三流企业"都够不上的"软件开发游击队",我们更是不可轻信,纵使它由多位专家或博士组成,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软件服务除了讲"标准"之外,还得不断提供后续服务,就像微软的操作系统一样,不断有新的版本推出,用户越用越舒服,这不是"软件开发游击队"所能做到的。


其次,我们对资源中心教育资源软件的选购要注意易用性。开展CAI有三大实际需要:电子备课、教学软件制作平台和教学资源,这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库至少应该具备的三大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个部分,都要有友好的界面,如提供中文菜单、中文帮助,WEB的方式、图形化的界面;容易使用分类检索和关键字检索等;教师只要会用浏览器软件,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轻松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方便快捷地检索素材并制作出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


教学资源库"积件理念"也是易用性的一个体现。好的资源库软件应该用"积件理念"来指导资源库的框架结构设置、资源的采编及其一系列的资源建设工作。教学资源库在每科各课时原有的教案、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音频素材、课件、题库等分类下添加了一个积件素材,教师们可以利用课件制作平台,方便快捷地调用资源库中的积件素材,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个性化网络课件。


第三,我们对资源中心教育资源软件的选购要注意开放性。资源建设应采用"整合、共建、共享"的方式,不能完全依赖软件企业提供升级。开放性指两方面的"开放":一是资源技术规范的开放,特别是底层技术标准实现开放性。开发出的资源库,技术与内容最好分开做,内容可以是个性化的,但技术和资源结构应有统一规范,不同的资源建设者可以共同提供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教育资源,学校也可基于相同的环境平台共享各种资源;作为平台级的软件产品,可以任意集成其他教育资源软件、文档、超文本、多媒体信息等。并且具有完善的分级授权系统、灵活的模块组合和强大的二次开发接口。二是资源建设机制的开放,可以由更多的软件企业投入其中,他们是创作资源的主力军,同时也吸收蕴涵更强生命力的创作者---如使用资源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也应该并可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制作者。我们在应用中碰到一些很好的教学资源,但很难以资源本来面目保存下来。要想满足这样的需求就要求资源库是开放的、动态的。丰富的内容不是靠一次性购买就能建设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将其与城域网的内部资源真正结合起来。优秀教师的教案、课堂实录、优秀学生的成果活动甚至因特网上相关内容都要不断地添加在资源库内,日积月累形成城域网内独有的资源。


在资源建设中,如果缺少统一的规范,资源的检索就会混乱,资源的扩展、更新就会受阻,教师、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就会受挫,资源的共享就是空谈,当然,校园网或城域网的建设就会成为摆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注意学生信息技能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从学科意义上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知识能力层次上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从评价方式上看,目前这门课程还未出现具有选拔性的评测。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信息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小学、初中、高中各起始年级的教学中,该现象仍然存在。如果不注意学生信息技能的差异,将不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个性化发展,甚至难以组织有效的班级教学。

一、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教育大国。各省(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同一个城区相邻的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的资金投入。不配置计算机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其效果几乎为零。普通高中招录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各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教学要求不同(2001年新学年前,信息技术课为选修课)。部分学生接受到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初中学段的新生存在同样的情况。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不同,是造成高中、初中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在小学阶段,一些地区已取消小学升学考试,部分家庭为培养孩子的特长,购置了计算机,甚至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种电脑培训班学习电脑知识。这些孩子在校外受到计算机操作训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学生个人是否对计算机有兴趣,是学生信息技能差异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呈开放性,学生不必到中小学校才能学到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和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的便利、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生性好奇的中小学生。一部分学生为了进入互联网世界而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而形成了“电脑发烧友”一族。“发烧友”对计算机某种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甚至超过自己的老师。国内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但似乎只有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存在着“学生成为教师的教师”的现象。

二、《指导纲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安排,这种组织形式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内容不出现重复,如中学数学课程中的代数。另一种是螺旋式安排。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出现重复,但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如中学物理课中的力学,初中讲力学,高中也讲力学,但对力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有较大的扩展。

《指导纲要》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六个模块,初中七个模块,高中八个模块。每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内的教学内容采用直线式安排,也就是把各模块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而各模块的内容又相对独立,基本上不重复。但从中小学整体教学内容上看,又呈现螺旋式的特点。比如三个学段都有操作系统简介,要求各不相同。笔者认为,这正是《指导纲要》针对我国学校的实际安排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对中小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去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而不是对工具本身进行不断的深入学习。况且,现在软件设计越来越人性化,使用起来更容易、方便。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强调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它们十几年前的做法。这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是把信息技术很自然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这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发展的最佳阶段。但在当前我们必须强调开设信息技术课,否则,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指导纲要》对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采取直线式、各学段之间采取螺旋式,正是考虑到我国学生信息技能存在的差异,是为了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均可“从零起步”。对各学段相同部分的内容加深,主观上并不是为了更深入地掌握同一内容,而是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学习同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三、忽视学生信息能力差异产生的几个问题

1.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教学,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教师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该门课程,其信息知识和技能为零;要求所有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练习,完全没有考虑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能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些都会造成在一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时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部分学生的信息技能未获得进一步发展。曾经有一位爱好电脑的小学四年级学生问自己的父亲:电脑课什么时候学新内容啊?父亲翻看了一下孩子的电脑教材,回答:等你小学毕业时都不会学新内容了。

2.忽视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差异。技能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按操作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操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随意运动方式。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按照《指导纲要》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去收集、分析、处理、应用信息。学生在系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之前,学生之间表现出的信息技能差异,侧重于操作技能方面。而对信息的重新组织,分析利用的过程是一个智力技能活动的过程。这个问题已经出现在先行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中。教师在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之后,却不知道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学生的操作技能强,不一定相应的智力技能就强。忽视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3.部分学生失去对计算机的兴趣。目前,信息技术课时少,学校对教学质量又无硬性要求。高、初中升学压力大,重点学校班额大,部分从未接触计算机的学生面对计算机不知所措,这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重点辅导,而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巨大的反差将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久而久之,兴趣就会消失,甚至转向拒绝。

四、认识学生信息技能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

1.提高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课的全面认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可以说信息技术课当前正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在成为文化基础课的先导,甚至是文化基础课明天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教师处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但目前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本门课程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以为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的操作课。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

2.先基础,后应用。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采取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基本技能学习阶段和电子作品设计阶段。对应用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每个章节的初始教学。待全体学生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技能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如讲“发电子邮件”时,任务是发送邮件,而邮件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定,汉字输入速度慢的学生内容可短些。其结果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全体学生信息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3.促进学生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和谐发展。学生完成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就可以让他们开始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还会碰到没有学到的知识,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属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要单独辅导。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用Word制作电子版报”,学生需具有一定的Word软件操作技能外,对版式设计、美化需要美术基础,组织版报素材,还需要语文知识,需要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综合等技能,这些都属于智力技能范畴。

4.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可以很容易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满,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辟地》)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欣赏校园网服务器上存贮的电影、动画片,甚至可以玩一些健康的游戏。通过这些活动,寓教于乐,那些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在玩中认识了计算机,掌握了鼠标、健盘的操作。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氛围。

5.成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特长。通过成立信息技术学科兴趣小组的形式,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较高、十分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予充分指导。让他们学习比较高级的计算机知识,给出一定的有实际用途的任务,如学习比较高级的网页制作工具,负责本班级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活动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学生自己的成果跃然出现在网上,不仅创作者本人,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创新离自己并不遥远。

(作者:湖北省襄樊市教学研究室 王问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







随着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日益深入.计算机学科教育己成为初级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之一。如何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初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


过去的十年,初中计算机和高中计算机课同使用一本教材,没能按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自从1996年以后.我校初中部统一使用了广西中学劳动技术课教材编写组新编写的《计算机》(初中版),经过一学年的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组成)、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过程,为以后学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感染等,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命令的用法(常用的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输入计算机的有关命令。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汉字输入法和中文处理方法(区位输入法、拼音输入法、联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WPS软件的基本编辑方法、文稿输出及编辑技巧等,提高学生的上机水平。


5、掌握BASI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简单的BASIC程序、转向语句、循环语句)等。学会编写一些简单的统计程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职业道德。


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方法


笔者历经计算机的教学方式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到符合计算机特点的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十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方面经验:


1、教学模式的确定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我们选学了模块一(B1)、模块二(B2)、模块三(B3),初中阶段基本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


WPS的文字处理、BASIC的简单程序,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方向。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利用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教学本质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真知。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怎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深奥的计算机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那就必须在钻研教材教法、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熟悉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利用教学辅助软件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


在讲到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的时候,教师运用了微型计算机101键盘指法练习卡、102国际通用键盘图进行讲解,指出一般键盘分为4个区:即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小键盘区、编辑键区。再上到操作与实践时,有部分学生初次接触到计算机都有一股好奇心理,很想亲手试一试看计算机的神奇力量。但是,由于地键盘不熟悉,每个字母找半天都找不到,因此教师就运用了CAI软件通过网络输送到每一台学生机,学生可按照教材和软件的要求进行练习,按打字的姿势正规的指法分工进行操作。按错字母键了,计算机会提示你。CAI软件里还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同时也考虑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设计了适应个别化教学程序,加上教师精心的指点,指出了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解决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整体教学效果更加好。


3、教师应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前后作适当调整,使学生学起来有连贯性


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计算机的文字处理放在前面, WPS的排版编辑、


DOS命令放在后面,学生给计算机输入汉字后不懂得存盘,这一节输入不完的内容,下课时间到只能关机,下一节课从头重新输入,这样一来,时间花了,效果不好,教材编排不科学,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我的做法是:


A、计算机管家……DOS常用命令。首先把DOS常用命令内容移到前面来讲,如DIR命令、 DIR/P命令、DIR/W命令。分别用这些列出磁盘文件目录,观察在屏幕上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拷贝文件即建立一个文件副本,在使用文件复制COPY命令之前,购买些比较便宜的空盘回来,让学生先进行磁盘格式化练习。例如,用COPY命令将COMMAND.COM文件复制一个备份文件COMMAND.BAK,用DIR命令观察两个文件的有关信息。再如,在A驱动器中插入装有DOS的磁盘,用FORMAT A:将另一张盘格式化后,再用DIR命令查看文件目录。使用有两个驱动器的计算机,操作DISKCOPY A: B:命令等。通过操作实践,学生初步掌握DIR、 COPY、 FORMAT和DISPCOPY等命令的使用,有了这个基础知识,学生在输入汉字的时候,凡有利用价值的文件都将存盘把它保存起来。


B、认知码的授课顺序及测试结果。首先让学生学会进入RZM状态,输入文件名,按CTR+AIT+F3进入“半角认知码”,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认知码的输入法。认知码输入法的授课顺序是:给学生说明什么是认知码,它有什么优点,如何启动系统,再讲认知码的基本概念,包括“认知码汉字中的五种笔画”、“认知码的结构部首”、“认知码的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表音符和笔画特征码”、认知码的基本部件表“,讲认知码的拆分原则、认知码的编码规则,最后综合练习。授课的比例为1:1,也就是说上一节理论课,再上一节上机操作练习。笔者体会到认知码输入法的重点应放在编码规则上,特别是独体字、合体字和高频字的编码,合体字编码中的取码顺序。最后上机测试时,给学生按一定的时间和速度输入一篇短文(170个字、25分钟),一边编码,一边输入,按速度快慢来计分,得出每个学生的上机成绩。结果是,最快7个汉字/分。全班平均4个汉字/分。


C、全拼音输入法的测试结果。给学生输入一篇短文(170个字、25分钟),最快的10个汉字/分,全班平均6个汉字/分,按速度快慢来计分,得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D、排版中难点的处理。学生对汉字输入法基本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应转移到编辑排版上,重点主要在编辑技,难点在段落的重排,其中涉及到“硬回车”与“软回车”的问题。硬回车是段落结束标记,软回车是段落中的自动换行符。而段落重排就是以硬回车作为段落结束标记。对于初中生初学WPS来说,这两种回车符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范文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一些错误的硬回车,这样重新设定左右边界后重排时,就会出现错误的段落划分。教课时教师着重简述了两种回车符的区别,提酲学生段落中的硬回车,然后给学生自作段落重排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把握了这个难点,排版教学得到顺利进行。


三、结论


初中计算机教学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教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理论来指导,总结出较高的教学效益。实践证明,用CAI软件进行辅导教学,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键盘和指法,正确掌握键盘指法学习。教材编排不科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进行具体的再加工。认如码输入法在初中阶段不宜推广,只能作一般了解。其原因主要是认知码本身存在着不少缺陷,如部件太多,部件选取不规范,输入速度慢等,尤其在中小学中使用,应当特别慎重。


总之,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在这里,笔者只谈一些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高中学习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是: 第一节 显示图标;第二节 运动图标;第三节 影视图标;第四节 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

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在讲完图标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了对图标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且学到了如何获取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等。

可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

五、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

(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 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课教材与考试方式的探讨



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高中 曹汝焱



关键字: 信息技术 教材与考试方式


内容简介:就信息技术课的测试及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授课方式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在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及多方努力下,我校机房最终于2000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我亦被调到这里担任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回想我自学电脑的过程和近一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历使我充分意识到,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够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工具,谁就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并牢牢掌握知识更新的主动权。


我校采用的是科学出版社的《中学计算机》(WIN版)教材,从我试用的效果看,这套教材基本上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原则,教材力求体现的一些特点如注重能力培养,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精简实用,通俗易懂,统一与灵活性相结合等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从授课方式看,我大约80%的时间是在机房上的。


以下就信息技术课的测试及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授课方式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 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测试


1. 纯笔试


笔者曾在本地及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测试题。从试卷的组成及测试的结果看,我个人认为那类测试卷基本上是失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重理论知识轻操作实践


首先很多试卷全部采用笔试进行测试的思想是错误的。以前"无机化教育"的建议最终没被计算机专家采纳就是最好的说明。去年底安庆市也组织了期末统一测试,且全部采用笔试(我校使用了这套试卷)。从测试的结果看,效果不近人意。如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写出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操作过程,这就对学生有些勉为其难了,这类题不但学生感到头痛,就是教师中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将步骤写得全了。我想除了微软开发WORD的程序员,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去记WORD中每一个菜单下有哪些子菜单了,这不累得慌吗?而这些对着电脑用鼠标一点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实际教学中,我在演示完电子贺卡的制作过程后,看到大部分学生的电子贺卡都制作得象模象样,这不就达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了吗?


(2) 偏重传统教材,不注意软硬件的更新与发展


如有的试卷中考查关机步骤,完全照般《中学计算机》(WIN版)教材第一册P.24五步,每步1分,且不说可以用修改注册表的办法使关机一步成功,就是现在的WIN98由于使用了ATX电源技术,至第四步机器已经关闭了,根本就不出现第五步"现在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这个对话框。


(3)一些机械照搬的理论容易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


又如有的试卷出了这样一个选择题: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以后,最彻底的清除方法是()


……(其中包括的选择支有:使用杀病毒软件、进行硬盘格式化等)


而参考答案提供的正确选择支是"硬盘格式化"。


这样的试题就很容易对学生及专业性不强的教师产生误导了。大概每一个使用电脑的人都有同感,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动不动就劝人对硬盘进行格式化处理,因为这将意味着硬盘数据的全部丢失。


现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杀毒软件已有很强的杀毒能力了,更何况一些破坏性较强的病毒可以破坏到使你无法对硬盘进行格式化。


2. 其它测试方式


(1) 纯机试


效果较好,但作品较难评估,且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近年内实行亦有一定的困难。


(2) 笔试与机试相结合


综合了两者的优点,是较好的一种考查方式。


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变化,指出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以学生作品为主,着重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专家认为,考试方式的根本变化才是防止信息技术教育滑入新的误区的最有力保证。


(二) 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1) 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笔者也曾接触过几个不同版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各有特色,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未考虑与初中衔接的问题。


按目前国家教育部的计划,在初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有3到5年的时间。依此推算,这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将有5到8 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使用一个自成独立体系的过渡性教材。我个人的观点,在目前5到8年的这个过渡时期内,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单纯采用DOS版或单纯采用WINDOWS版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最好采用两者的混合版。WINDOWS是大势所趋,但谁敢说可以完全不学DOS。


(2)发行相应的光盘教材


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应该包括文字教材和配套软件两部分。


我们回忆一下英语课: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配备了相应的录音磁带,换句话说,英语教材体系包括了文字教材和录音磁带两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英语不是老师们的母语,老师们必须借助磁带来纠正发音。


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形也非常相似: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所以文字教材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技能测验等内容,是书本极难表现的,因此配套教学软件必然成为教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近期,光盘是配套教学软件的基本载体,因此配套教学软件又通称为光盘教材。


此外,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还有很多充分的理由。


原因之一:光盘教材比文字教材的改版周期要短得多,因此能改善教材内容过时的问题。优秀文字教材的编著、出版、印刷的周期比较长,一经定稿之后,短时间要换一个新版本比较难。而光盘教材则可以每个学年出一个新的版本,能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更新换代的问题。


所以,教材编写者和老师们的共识是:基本概念、比较稳定的内容尽量安排在书本上,而对一些更新较快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技巧介绍,则放到光盘里面。


原因之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可通过光盘教材来缓解。个别化教学需要大量可供选择的内容,书本不可能包罗万象,否则,印成厚厚的一本书,不仅成本高,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光盘的大容量和多媒体课件的自学优点可真正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机会。


原因之三,由于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的,屏幕充当了普通教室中的黑板,而教师受时间的限制及打字速度的影响又不可能将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手工输入计算机,所以,最好将文字教材的内容也一并放入光盘教材中,这样做会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很多的方便。


如我在讲授教材中用WORD进行《海上的日出》这篇文档的排版时,只好事先将这篇文档输入电脑,再传送至每一台学生机,否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这样的输入,不仅是重复劳动,而且课时也不够。


(3) 适当加入计算机游戏的介绍


大凡所有的计算机教材都对电脑游戏只字不提,好象这不是正规教材应该教授的内容。殊不知电脑游戏正是电脑的另一迷人之处。所以,加入3到5课时的游戏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大。单纯采用禁止打游戏的办法,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所谓"禁"不如"疏"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笔者在讲授教材内容时,每节课总有几个学生在偷偷摸摸地玩WIN98自带的纸牌、扫雷之类的游戏,后来我用了1节课的时间,专门开了一个游戏讲痤,又花了大约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玩局域网中的五子棋联网大战。


在游戏课中,我同时向学生强调,过分沉迷电脑游戏不利于学习及身体健康。再后来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底下偷偷摸摸打游戏的学生少多了。


(三) 关于授课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要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只教授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讲课要少而精,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上机操作,老师加以适当的指导。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以免造成学生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利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差。


信息技术教育即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和普及。十几年来,计算机教育在摸索中逐步发展,取得了不少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行者,应及时总结经验,相互交流,防止信息技术教育走向新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养学生素质的大问题。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以及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的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