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4.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运用几何画板的“几何概念、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做”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几何中的概念、规律,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原理,培养发现问题、转换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的步骤为:


(1)情景导入,明确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如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引入课题,如用飞机或飞机模型引入角平分线教学、用飞翔的蝴蝶引入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演示离心率变化引起曲线变化的动画引入离心率概念的教学等。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明确了本课的目的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利用教师编好的课件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规律形成的原理。如果学生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


(3)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概念属性或规律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应用


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轴对称概念解决“在河边建一个水电站,使之到两个供水站的距离之和最短”等。此时还可能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


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的,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是如何应用规律的,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


表3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此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模式程序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表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学习目的


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实验环境,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帮助、引导做数学实验,探索,记录探索的心得


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交流讨论、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总结,评价讨论,提出概念,互评


概念/规律应用呈现问题工具,练习工具,实验环境提出问题,提供工具,监控、引导、帮助练习,做“实验”


反思交流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讨论,总结


这种模式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定理、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如轴对称概念、多边形的内角之和、离心率概念、复杂曲线的形成、空间几何等,也可以用于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和Word、记事本等记录工具,可用需要转换的复杂问题来评价教学效果。


4.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


现代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计算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而设计的,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易伟湘老师用悉尼奥运会的资料、用图片展示活动城市的情况[17]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要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确定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系,最后确定解决问题涉及的数学概念,复习概念间的数量关系。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或位置关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后,提供给学生信息记录表、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传授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让学生开始查信息。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是小组任务的一部分,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这一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他们能进行充分的探索,学生还要及时记录所找到的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当小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引导。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学生计算经过讨论的数据,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讨论、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这里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惟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学生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结果以及提出方案的理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就他们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数量关系、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如表4所示。


表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阐明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分析问题,明确方向讨论工具,展示数量关系工具帮助学生提取、复习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分析、讨论,提出、复习数量关系


小组学习,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记录工具提供记录表、资源和工具,监控、帮助查找、记录数据


交流协作,解难释疑交流工具监控、引导,启发讨论,选择有用信息


计算数据,问题解决计算工具、表征方案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引导计算、讨论,提出方案


成果汇报,讨论评价展示成果工具,讨论工具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汇报,讨论、互评


反思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计算知识的教学,如行程问题、利息问题等。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具备并师生熟练使用Internet教学环境、Excel等电子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延续到课后进行,可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学生互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4.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多学科、多纬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将知识、计算、规律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所需的时间。此模式的实施分为八个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口头提出或用展示某一事件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列出已掌握和未掌握数学概念的清单。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


(3)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按照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小组人数以4-5人为佳。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的方法、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表和数据记录表。


(4)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查找所需的信息,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5)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


学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后,回到小组,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所找到的信息以及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见解,并用查到的信息完成数据表。如果交流发现有不恰当的数据或数据不充分,则需要重新查找数据。


(6)计算数据,提出假设


将所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中间计算,计算出最终数据,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7)讨论假设,问题解决


对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组内讨论,决定最佳解决方案。


(8)汇报,评价,反思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同学作出口头汇报,如果可能还需提交书面报告。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在小组中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在这个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可能活动见表5。


表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讨论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的工具帮助引导,说明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分析问题,提取数学知识,了解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和数据电子表工具确定分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帮助分工,制定计划表和数据表


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资源、查找工具,探索工具提供资源,监控、引导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讨论工具,数据记录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输入数据


计算数据,提出假设计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计算数据,记录结果


讨论假设,问题解决讨论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提出方案,准备口头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评价,反思汇报撰写工具、讨论工具总结、评价,引发思考口头汇报、互评,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研究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性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投资回报问题、彩票问题等等,模式的运用要求在Internet教学环境中,师生熟练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xcel等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PowerPoint等演示工具,学生具备一定的协作技巧和进行口头、书面汇报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问题解决、汇报、协作等方面进行。


以上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所作的一点探索,所提的模式并不能包含所有内容的教学,还有许多内容的模式尚待研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深入,这些模式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完善,更多的模式也会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初探







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热点,我校为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乘上了由北京腾图公司开来的信息快车。除了安装腾图公司的教学平台外,还安装了资源平台(卫星资源的接收),以及管理平台。

目前我校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我在教学实践中,遇上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教材我运用多种方式将问题一一化解。

一、运用比喻,突破难点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和控制力较低,体现在键盘教学中尤为突出,刚开始时许多学生手指位置常常放错,我便示范给学生看,但还是有许多学生难以纠正,不是放在上一行,就是放在下一行,我便灵机一动,打了一个比方。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十字路口,问学生:“十字路口的指挥台设在哪?”学生说:“在十字路口的中间。”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将指挥台放在别的地方,而要设在路中间?”学生答到:“因为在中间才能指挥四面的交通。”我便引导学生,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手指应该放在哪里才能打到各个位置的字母呢?虽然许多学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同学却不能在敲打其他键位后回到基准位置上来,我便鼓励学生找到“十字路口”回到自己的“工作中心”,自己又反复演示,并且越演越快。学生有了兴趣,都力争做到既求快,又能回到正确位置上。

二、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一味练指法与敲字母很快又有一批人兴趣不浓,我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让学生在电脑中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并设立一个两位数密码,特别强调只有牢记密码才能打开文件夹,并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一些文件,如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档,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成员等输入到文档中,这样一旦打错字学生自己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时还从卫星资源网上将接收下来的课件和相关内容及自制课件以不同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兴趣骤增,很快就接受了我讲的内容。

三、形象转化,由难到易

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可学生却很难记忆和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硬件和软件学生分不清,我便利用实物和课件来演示,把电脑比作一个家,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比作是家中的家具,如桌椅、橱子等等,至于抽屉里,橱子中放的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便是我们的应用软件。我借机要学生爱护电脑,爱护设备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要求不损坏公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更加理解所学知识,师生关系也显得融洽,许多内容由原来的“讲”化为“导”。为了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这门课,我经常带学生欣赏一些学生或教师制作的优秀作品,如电子文摘、电脑绘画等,并让学生评分,找出其优、缺点。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浓。感到信息技术知识也不是那么难掌握了。

学生的进步,更增进了我教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课、为攻破教学难点、重点,我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探索,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承担起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吴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在国外教育中的应用



PAULMcCORMICK博士



前言


信息技术在欧洲和美国的教育中已经成为变革的推动力,在过去十年中尤为如此。


老师不再仅仅手持粉笔和板擦,而是配备有电脑、视听器材以及各种各样IT设备。这种巨变就如同一个当今战场上的现代化士兵,由高科技设施全副武装。


在学校和公共的图书馆里,你所见到的不再仅仅是一排排落满灰尘的书籍,随处可见的则是大量的利用IT来进行学习的各种资料、各种视听材料以及无数的计算机软件。在图书馆里,电脑甚至取代了书籍,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而教育本身也一改往昔那种象牙塔模式,由老师把知识灌输给被动听讲的学生。今天,IT的影响力正在引导教学朝着更具有互动性的模式发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人自学的过程,它鼓励青少年学生更多地提问、更深入地进行钻研。


IT在英国教育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得宜于政府鼓励推广IT应用的政策,以及相应的各种专项基金。


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理论,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二十一世纪,哪个国家最能有效地推动IT在教育界的应用,那么不论对于教育而言还是商业而言,都将大大加强其竞争力。


教育的作用和市场正在发生演变


伴随着IT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性服务的方法、模式、课程提供体系也在稳步地发展扩大。在一个拥有现代化科技的社会里,教育自身的性质及其目的等等内涵在不断扩大,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相应地扩大。


过去,学校在整个放假期间是关闭的,在周末和晚上也多是关的。学校通常与所在的社区沟通较少。学校提供的科目和课程相对有限,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呆板。


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变,而推动、实现这一巨变的正是IT。变化之一是,现在不论是晚上、周末,还是假期,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都可以来学校学习;变化之二,商业性机构也加入学校的行列,与学校配合共同为成年人提供各类课程;变化之三,学校出于各种教育方面的追求,也要从事一定的商业活动;变化之四,这还导致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远程教学。对于许多对IT不甚了解的成年人而言,他们周围的学校已经成为帮助他们掌握IT的学习中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参加电脑基础课程,从而努力追赶他们的儿孙们,同时,利用个人电脑和因特网获取更多的知识。


IT在英国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是指授课者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一方面可以指空间位置,即不在同一教室,也可以指时间上的差异,即老师在某一天授课,课程可以在此后的某一时间传输给学生。远程教学可以使教学跨越很大的地理区域,这对于中国的边远地区会有很大的价值。


同样,远程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和费用,因为一个老师可以同时给上千人授课,而一个好的课程可以在长达数周、数月内,在不同的地区使用。


由于专家和资深教师为数有限,这种教学技术可以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英国,"开放大学"(OpenUniversity)已经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开展了人数庞大的教学活动。我有幸担任了一名授课教师,而同时,作为一名该校的学生,我也受益扉浅。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科目广泛的课程,包括艺术、科技、商业和人类学等。每门课都有一定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一定的课程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进度,既可以集中在短期内学习获得证书,也可以在几年内完成学业。这些都是通过远程教育取得的。学生年龄在15至80岁之间,既有在职人员,也有家庭主妇,他们都可以上业余课程。学校发给学生小册子和其他教学用具,学生要把作业和论文交给老师批改,之后再还给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邮件、电话、传真和email来进行的。Email正在成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学生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设备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他们的作业多数是由计算机程序来批改的,这被称为是"电脑批改作业"。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和作业。开放大学为学生相互提供email地址,帮助学生沟通。大学还组织电视教学节目,提供给全国性的电视台。学校给学生们邮寄磁带、CD、DVD光盘,以作为印刷教材的补充。此外,它还给学生提供软件,供学生在个人电脑上使用,帮助他们掌握课程。一个例子就是有一套CALCHEM课件,用以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周六或平常晚上的课程中,也有面对面的授课,作为对远程教学的补充,但远程教学方式占教学总量的80%。


远程教育在英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没有IT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如果在管理中缺少了以电脑为核心的沟通,那么这样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它可以用来替代或者补充常规的全脱产的面授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在美国


在美国,远程教育在最近十年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动式的视频盘片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并随时掌握自己的进步情况。这样计算机就演变成为一种教学设备。


双向式视听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在近乎面对面的基础上进行实时沟通。它所采用的技术可以是卫星系统、闭路电视或有线电视。


ICV系统可以把电脑和数字电话线连起来,相对而言由于这个系统物美价廉,因而普及较快。


远程教育的作用


对英国开放大学和美国远程教学的研究表明,远程教学的模式在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强化记忆及加强知识应用等方面,可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媲美。


SussexVirtual学院


我住在英国南部,与Sussex郡相临,这个地区以其美丽的山林、河谷和海岸线久赋盛名。但是这里同样也以SussexVirtual学院而闻名。这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大胆的项目,它联合了Sussex地区16家再教育机构和第六学院,这些机构包括艺术和理工学院。


SussexVirtual学院通过在线视听会议网络为当地的中小型企业提供IT以及商业方面的培训,企业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终端和ISDN电话线获得培训。


这16家院校共同组成了一个集团,通过校际之间的电脑网络共享资源。每个院校都可与集团内部的服务器相连,服务器上有所有的教学内容。这个项目自去年一月开展以来大受欢迎,因为过去由于员工需要到外面接受培训而耽误时间,企业不得不减少了员工培训的总量。


结论


在英美,很多学校都在张开双臂拥抱IT和先进的教育技术。首先,这些科技可以被用来加强学校现已提供的面对面的授课,而今天的学生也同样期待着学校拥有这样的科技;其二,科技可以加强学校与所在区域的联系,尽可能广泛地招收业余学生;其三,这样还可以使学校分享其他地区或国家专家和资深教师的经验,作为对本校师资的补充。以现代化IT为支撑的远程教学风靡诸多美国大企业,企业利用这一手段为内部员工提供培训。而各大院校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Duke大学这样顶尖的的大学都在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投资。


我想中国可以象英国和美国一样,通过大力推动IT在教育的广泛应用而受益。英美的经验说明这是可行的,有理想的成本效益比,学生们也非常欢迎。I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挥积极的作用。我相信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必须是在教育领先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的教法初探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已迅速走进中小学课堂,如何上好它,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关心并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课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70%。目前信息技术操作课的方法主要有边讲边练、一堂讲一堂练这两种形式。

1.边讲边练

采用这种形式的课堂是在机房进行的,这样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这种方法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会造成时间上的等待,从而减少了课堂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边讲边练的形式会产生以下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学生就自顾自地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

2.一堂讲,一堂练

为了克服边讲边练的不足,目前,有些教师采用了一堂讲、一堂练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很少,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

二、“任务驱动”教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和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笔者进行了“任务驱动”教法的尝试。

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项项“任务”,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讨论或操作实践等方法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及小专题研究,创设某种情境,少讲多练,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形成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讲Word的图文混排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海报,只向学生讲清楚要求,比如什么地方需要图片、设置成什么效果、设置什么环绕方式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结束时再作必要的小结和提炼。这样,可实现个性化教学,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再如,键盘练习常令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若设计一些小竞赛,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教法的探索

1.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任务驱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需要完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在课堂上,教师着重创设问题、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

2.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所以注意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并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对学习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就会集中到所要完成的对象上,并且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各种方式与方法去努力实现它。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个性化教育。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个体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学习任务的难度,有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则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得到发展,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4.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一个具体的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过它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同一类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因此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有共同性的基本功能上,注意使学生通过这一具体软件的学习,把能力迁移到其他软件和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能力的迁移。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教师着重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次全教会的“决定”指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创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需要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大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

5.有助于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我们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例如,用“画笔”创作美术作品、制作贺卡、建立电子像册等;用Word作文,编排板报、校刊,制作名片、公益广告等;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有关学科实验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收集某专题材料、收发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和各校实际情况,探索更多更适宜的教法,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

(作者:江苏省高邮市教委教研室 李 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北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扫描:“菜”好,胃口就好



中国教育报 刘宁 李坚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信息技术教育能否真正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最近召开的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明确提出了从2001年至2005年首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其中要求所有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专任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师队伍。


近年来,北京市电教馆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别总拿钱说事 “投入10000元搞硬件,没问题;拿出1000元买软件,勉强同意;出100元开展培训,不乐意。”


这是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杨燕生在谈到某些区县对教师培训的认识时,随口说的一首打油诗。念着打油诗,杨燕生的表情却并不轻松。


杨燕生告诉记者,有一期培训班,某远郊区县派了两位领导参加,第一天俩人全到,第二天少了一个,第三天是一个人影也没了。杨燕生打电话询问,这个说有事,那个说事多,谁也不愿意大老远来听课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期的培训是免费的。


杨燕生说:“有时,我和一些校长一谈到教师培训,他们就强调资金困难。依我看,有时候这可不全是钱的问题,而是脑子的问题呀。”他去某中学考察,发现学校的校园网建好了,资源库也购买了,但就是用不起来,许多教师不会用也不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一问校领导,答曰:我建好了校园网,就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因此,信息中心在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没有忽视对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他们知道,领导观念变了,就能更好地配合中心做好组织和安排,确保本校教师能够及时接受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中心也把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意识放在首位。开展培训前,先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以帮助学员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教育信息化观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自觉性。


杨燕生告诉记者,北京市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为此,2000年还在全国首家将电化教育馆和教育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成立了北京市教育和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在管理上进行资源整合,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众口不再难调 开展教师培训不是个容易事? 北京市电教馆馆长潘克明用了一个形象的词——“众口难调”。


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候这米多了,也不知道如何下锅才能煮得更香。各区县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不同,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相对差距,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培训,中心设立了多种不同层面的培训方案,针对学员的不同职能、不同水平、不同特点,配备不同的培训者,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设计不同的培训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


领导层——针对各区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区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执笔人的培训。针对这些学员,培训者以信息中心和市教委领导及高校专家、教授为主,培训重点是使他们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并掌握应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


骨干层——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网管员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这些学员经过系统培训后,既是可以编制教学课件,负责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的主要角色,同时也能成为学校其他教师普及信息技术的带动力量。针对他们,培训者以高校技术专家、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主。


普及层——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普及培训,使他们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潘克明认为,是使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针对这些学员,相关教研员、教材编写者、高校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齐上阵,担任他们的培训者。


在实践中,中心发现虽然已经进行了分层培训,但同一层次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网管员培训中,一些城区来的网管员大呼知识应讲得再多些,不过瘾;而一些郊区的网管员却表示还未完全掌握。为此,中心投资购买了设备,特别开办了郊区网管员培训班,在传授理论的同时,着重教这些学员安装NT、进行域用户管理、服务器管理和磁盘管理,然后对客户机的联网进行调试。教师手把手教得用心,学员亲自操作学得开心。这“真刀真枪”的培训方式,让这些郊区的网管员们进步神速。


什么算好培训


在一次论坛上,一位中学校长说,如果有教师参加完某次培训考试后,立马儿解气似地把教材撕了,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培训。一次成功的教师培训,标准是什么?


潘克明指出,评判的关键是培训的内容。他认为,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理论层面;三是教学设计和方法即整合应用层面。培训班要教技术,但不要一提到培训,就与教WORD、EXCEL、FLASH、设计网页等划上等号,把培训单纯地理解为技术培训。


信息中心从上面所说的三个层面出发,在开展培训时,注重教师观念的更新,让教师逐步适应“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学科型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转变,二是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最终完成由普通教师到教育专家的转变。潘克明说,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学员经过培训都能达到这两个转变,但这应该是我们培训者和学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教育信息技术及知识更新很快,为满足学员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信息中心紧紧追随前沿的高新技术及教育理论开课。杨燕生说,进了培训班,教师也是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开展教师培训中同样重要。像他们开设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一课,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由于该课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并紧密贴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再加上培训者讲课时结合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并着力体现生本观念,鼓励学员展开交流与探讨,因此深受学员欢迎。虽然此课为选修课,却成为了大部分学员自愿的“必修课”。 请“大腕”讲课 潘克明指出,师资不适应继续教育的要求,课程不能满足教师参加培训的需要,这是目前影响培训质量的两个主要矛盾,好的培训班离不开好的培训者,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水准的高低。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受到了全国各地的欢迎,许多学校慕名而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心请的培训者几乎全是教育战线上的“大腕”,像许多教师耳熟能详的祝智庭、黄荣怀、李克东等。潘克明还开玩笑说,北京是块宝地,有很多重点高校、著名教授和知名公司,一句话,优秀师资丰富。


中心自己有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培训理应得心应手,但是,培训任务繁重,单靠自己的师资总是有限。他们采取内外结合、优化配置师资的办法充分做好师资准备。中心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各级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训,并充分调动教研、科研、电教、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对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他们建立起了一支由信息中心专职骨干教师为主、结合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及各大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内外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拥有这样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的专业培训者,就形成了稳定的、开放式的师资配置方式。


培训者水平怎么样?学员说了算。记者看到了中心这样一份调查表,表上有一项“您对本次培训的具体印象”,下边列出了授课时间以及对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人。评分标准有三个:满意、一般、不满意。这样一来,学员对这些培训者的意见一目了然。杨燕生说,有了这样的反馈,我们下次再开班时,就会对培训者有所选择,请“强师上阵,弱师下课”。只有适应学员的需要,培训才有发展的动力。 频频进京的西部 1999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指出,特别要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以加快学历补偿教育的步伐。


为此,信息中心专门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前,已经为陕西、青海、广西等地连续开展了几期培训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特别是青海,已经自己组团来了3期了,因为青海信息技术水平较落后,信息中心就与他们协商培训内容,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开课,紧贴他们的教学实际。信息中心一再为他们减少费用,住宿费每天只收30元,培训费也是尽可能地少收。


谁说爱提问是孩子的专利?这些青海来的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得不得了,每次下课,就把授课教师团团围住,总是有提不完的问题。中心规定每天17∶00下课,可经常是到了20∶00,教室里还有他们忙碌学习操作的身影。他们说,我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可不容易,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点知识。中心许多教师经常牺牲双休日、晚上的休息时间,为他们开放计算机房,提供教学辅助与保障。为了保证这些学员的休息,有时候中心教师只好开玩笑说,你们不累,这电脑可都累坏了。


不登泰山,不知天高,不入东海,不知海阔。为了开阔中西部教师的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中心还特意安排这些学员去北京各学校参观。看到他们那样渴求的神情,连接送他们的司机都不嫌累,愿意拉这些西部教师多转几个地方,还说,他们来北京一趟真是不容易,瞧那个认真劲。 在线培训挺进 “这些中西部来的学员真是太刻苦了。”杨燕生谈到他们,感慨万千。中西部离北京路远,学员们又缺钱,坐火车来一趟费时又费力。不过——要是“坐”着网络来呢?也就是眨眨眼睛的工夫!


潘克明告诉记者,随着中心学员人数的增加、受训地区的扩大,由信息中心运用单一的面授手段开展培训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继续教育的全员性、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的要求,必须建立起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学习网络,即在线培训。


今年,中心制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继续完善在线培训。发挥网上培训效益,广泛开展全员培训,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中小学教师提供灵活、快捷、便利的资源信息,使教师足不出校就能接受来自北京的优质培训,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样,也增强了信息中心按需施教的功能。


杨燕生说,从目前来看,网速不够、课件制作粗糙、资源不尽丰富、实时互动性不强等困难经常困扰着我们,这其中有资金的问题,也有技术水平的问题。尽管运用在线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尚存在各种问题,却不妨碍我们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在线培训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潘克明认为,现代远程教育代表着一种未来的方向,这种方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为顺利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在线培训跨越时间与空间,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便利的学习条件,更赋予了一种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应用氛围,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发表于 2008-9-21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活动整合的探索







进入到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育也处在了一种与工业化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深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将会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新型教育模式将会诞生和成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如何培养信息人才。

信息化时代里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而学习就是对信息的掌握。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交互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Internet掌握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怎样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我们的研究课题。这里所讲的教学不是网络辅助教学,更不是单纯的上网教学,而是一个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收集数据,有些信息学生可以询问老师而获得,但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只回答是与否,不直接解释;学生基于所收集的各种信息,提出关于该问题的一种解释或解答,提交全班讨论,最后得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希望让学生掌握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我们利用Internet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构建了网络学习的环境,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下面以我们进行的一节社会课《环境保护》来谈。

教师将这节课分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然后提出十个有关环境、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收取了电子邮件后,选择一个问题在Internet上查找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答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阅读材料,学生利用这些材料,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则可在教师工作站上浏览学生自学的情况,并通过耳机与需要辅导的学生进行个别对话,解决当前有必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收取学生发来的电子邮件,抽选几位学生向全班展示并宣读自己的答案。

在第二部分里,教师展示一组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强烈风沙袭击和成都地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然后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宣传文稿,并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每一个文稿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动植物生长带来的危害;②人类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③画出心中最理想的环境。每一组在小组长主持下进行讨论、研究、分工。最后制成一个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教师收到小组长发来的电子邮件后,进行及时指导。并抽选几个小组的宣传稿向全班展示,同时请该小组长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协作学习,它是在个人自行读书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阅读知识主题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突出培养了学生以下的信息素养:

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资料的查询除了通过查阅书籍而外,学生会告诉你现在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设计好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十个问题发至每个学生的邮箱中,上课时,学生收取教师的邮件,了解了问题,然后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网络,查询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2.学生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寻找、发现信息。学生在阅读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网络去查找资料,哪些才是与问题有关的网站?教师在学校的homepage上设置了“生存的威胁──污染”“环保小常识”“中国环境信息检索”“沙尘暴”“环境知识”等与环境有关的网站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首先判断可能在哪个网站找到相关资料,然后进入网站快速浏览,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3.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详尽的,怎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在阅读了资料后,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复制、粘贴功能,引用重要的句子,再添加一些简单的词语将这些句子组织起来,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通过电子邮件发回给教师,由教师通过电子教室将其成果公布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自己了解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来学习其他知识。

4.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了关于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动植物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宣传文稿,图文并茂地向人们展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所用图片和文字触目惊心,并用画笔画出心中最理想的环境,展望未来的生活空间。教师通过电子教室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展示,进行评价。

在Internet环境下,学生可以使用广泛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和探索、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研究讨论的组织者和学生研究的助理;信息的来源不只是教科书,而包括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各种事实和结论需要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准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区分真假、主次、因果,学会全面而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

总而言之,利用Internet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之海中游泳的本事,让他们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辨识哪些信息与某个问题有关,能够找到所要的信息,能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评估,能够合理地组织信息,处理信息、记录信息、表达信息,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得到了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等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述和粉笔板书,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形象生动的实验模拟空间、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他们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

2.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利用这种网络信息结构,可以充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生活生存能力。

3.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进行的。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提供的生动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亦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

4.观察发现,处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分的习题时,他们的呼吸和脉搏频率显示出加快趋势。 这时的学生情绪高涨,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显著提高。这也说明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大脑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通过网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信息获取、选择、加工能力方面更为突出,有较强的网络生存能力,以及需要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网络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人才观中,品德是灵魂,起定向作用,体和智是基础,信息能力和网络能力体现了信息时代的人才需求特点,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为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 夏巧 胡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发表于 2008-9-21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教学中“边缘材料”的作用



陈竖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发展更新速度块,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要更新,硬件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提升一档,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边缘材料”在计算机教学中无疑显得格外重要。


边缘材料主要包括:计算机史实、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当然也包括流行的计算机术语、计算机英语等。边缘材料的选取一般要讲究“时效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述性”。在高一的计算机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边缘材料”,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就以上四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我的作法。


一、时效性


计算机业内一年大大小小发生很多在国内外有名的事件,在1997年里,有KV300与国内五家著名的反病毒厂家的官司这业内瞩目的大事,在软件方面,1997中金山公司正式推出了WPS97这一与Word97相媲美的字处理软件,1998年Windows98的推出,硬件方面MMX芯片的大量使用,PII的暂露头角等。因此,在教学的同时,例如讲到病毒这一节时,除了介绍书上所说的常见病毒外,结合反病毒软件,介绍流行的病毒。适时补充国内外著名的反病毒厂商,及著名的反病毒软件,让学生从书上了解到病毒的作用机理,在现实中认识病毒、了解防治病毒的手段。选择报刊上最新的信息动态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紧跟时代脚步,所学东西不落伍。


二、趣味性


由于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较老,学生仅从书上感受不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将枯燥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例如:介绍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对Internet这一词语即陌生又好奇,因此讲述本行时,首先从Internet讲起,讲到Internet上网友都自称是网虫,称网络出女孩子为“美眉”,称计算机高手们为“大虾”(大侠),网络中电子邮件被称为“伊妹儿”(E-mail),Win95被称为“温馨酒屋”……,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接着讲述网络中可以以www(全球信息网)的方式漫游,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进行浏览、查询、购物甚至于工作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时,再引入正题,介始网络的分类、作用等,有了因特网的知识作铺垫,学生掌握较为轻松。


三、实用性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是21世纪必须掌握的武器。计算机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在高一的第一节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点。至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我始终将实用性作为重点来介绍。例如:将计算机硬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补充,让学生接触计算机就必须消除对它的陌生感,在给学生介绍硬件时,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一一让学生亲手实践,我采用了演示的办法,将计算机内部一整套部件一件件展示给学生看,介绍其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每当有新的硬件产品出现,我都会给学生介绍,学生第一次听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件可能有点陌生,多听几遍,就熟悉了。我还定期介绍计算机最新报价,给有意购买机器的同学作参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计算机英语的教学,计算机离不开英语,有些单词高一的学生没学过,看到屏幕上的出错信息不知所措,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平时的慢慢积累和专门抽出一两节课专题讲计算机英语,要求学生对常见计算机方面的单词熟记熟背,经过一年的慢慢积累,到高一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计算机外设商标的单词、计算机著名厂商标志及计算机使用中常见英语。


四、可述性


计算机的“边缘材料”要求生动性、可述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讲到文字处理软件WPS时,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了WPS发明人求伯君,同学们听得很入迷,并且从求伯君开发WPS的故事中,大家了解了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从这个故事中,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以后讲解到新的WPS97时,由于很多同学对求伯君的名字很熟悉,课下也关注了他的情况,因此都能讲出一些。再例如:介绍到美国微软公司时,我介绍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我引用了一组数据,包括著名的“弯腰指数”(即盖茨每弯一下腰,就损失5000美元),由于学生的听课效果非常好,因此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顺便就介绍了世界上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视窗98,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并且课后对这些故事津津乐道,对MS的产品如数家珍。


总之,“边缘材料”的补充在计算机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教学中难点和重点融到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材料中,自觉主动的学习计算机,顺利实现计算机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8: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