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初探



如皋市教师进修学校 孙慧莲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国家教育部要求在5-10年内,全国中小学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现结合我市情况,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我市现有中小学468所,其中完中10所,职中4所,在校学生23?4万人,专任教师11万人。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对50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男教师、55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女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据统计,我市此类人员达8000多人,而现任教师中计算机专、兼职教师为108人,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教师20人,仅占应培训人员的0?25%,可见培训任务之艰巨。同时,我市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教师环境艰苦,工作量大,接触计算机技术的机会比较少,这又给培训工作增加了难度。第三,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与教师各人所教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所教学科中的应用水平,这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又提出更高的标准。


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条件分析


实现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首先要解决全市各学校的设备问题,促进全市“校校通”工程实施。从目前我市情况看,现有计算机房95间,计算机2,660台,上网计算机460台,全市已有10所学校实现了宽带光纤网接入,可通过高速上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002年按计划将新增20所光纤宽带联网。为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我市教育电视台开通了VBI数据广播,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宽带多媒体平台数据等网络信息通过无线传输,农村学校利用通视卡接收如皋教育电视台VBI数据广播中发送的网络信息,下载在教师用机的硬盘上,再通过学校局域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实施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学校还通过拨号上网和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校校通”工程。


随着全市“校校通”工程逐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提供必备条件,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我市以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建立了60台光纤宽带上网的网络教室,再根据教师的分布建立了电教中心、职教中心、石庄中学、江安中学为依托的全市光纤宽带上网的网络教室,为全员“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到位,我市培训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从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要求看,主要从培训内容、时间、场地、师资这四个方面来落实。首先,培训内容方面,江苏省电教馆主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材及相


关软件为我们的培训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次,培训时间方面,省教育厅要求在三年内完成培训任务,我们仅仅利用寒、暑假集中培训显得明显的不够,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教师的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要在双休日、节假日实现集中培训辅导,业余时间自学上机或自我学习作为补充,这样既解决了教、学矛盾,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第三,培训场地方面,市教育局人事科、职改办作为管理机构,市电教中心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大量具体培训工作就落在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具有足够师资、先进的网络系统和一定数量的联网计算机,将给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理想的场所。考虑到时间紧,需培训量比较大的实际情况,教师进修学校先期培训一批骨干以后,条件成熟并具有宽带上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各市直学校及有关学校也可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助培训基地,教师进修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考核必须在教师进修学校完成,以确保质量和考核工作的严肃性。第四,师资落实方面,培训教师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专职培训队伍极为关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可从本系统历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和对计算机有研究的教师中抽调一部分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从社会上聘用一部分计算机兼职教师,以扩大培训师资队伍,适当时也可聘请省电教馆、各有关高校的一些专家、教授来讲学,以提高培训档次和教学效果。


四、谈谈我市的培训打算


按省教育厅要求,我市需参加培训的人员达8000多人。这批需培训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如何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我们感到难度很大。目前,我市已有10所学校实现了宽带上网,2002年将增加到30所,如皋教育电视台开播了VBI数据广播,促使农村学校通过无线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多媒体平台的网络信号,为未能上网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可能。因此,“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优势,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打算用一年时间为各市直学校、各中心中、小学校培训800名骨干教师,并通过省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考核,使这部分教师成为今后培训的辅导老师,然后在将来的两年中以1带10的比例,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同时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教中心建成160台高速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考核中心,以确保考核工作高质、圆满地完成。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充分体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课型研究







根据《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课程纲要》以及广州市的具体教学环境、师资、设备等条件,广州市编小学计算机教材分为三册,教学内容包括了计算机基本常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常用软件的使用,LOGO语言程序设计等四个模块。各个教学模块分散安排在三至六年级进行教学,其中五年级和六年级主要学习LOGO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一、LOGO语言教学应体现LOGO语言的特点

程序设计通常是以某一种计算机语言为背景,从某个问题引入,按照一定的规则编拟出一系列供计算机执行的工作步骤。LOGO语言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在研究LISP语言的基础上专为青少年设计的编程语言。LOGO语言除了具有很强的绘图功能以外,还具有计算、字表处理等多种功能。LOGO语言能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趣味的环境中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及创造力。LOGO语言是一种易学、易懂、易于掌握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并不是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了为数极少的LOGO原始命令后,在发现和探索中学习,通过操纵屏幕上的海龟来学习编写程序。活动的海龟在屏幕上形象化地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理解有关概念,丰富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而且能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LOGO语言具有模块化的程序结构和递归的特点,形象和直观性强是它的一大特色。通过运用“前进”“后退”“右转”“左转”等命令操作,指挥海龟的运动,其运动轨迹在屏幕上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图形。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教学中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许多复杂图形的产生可归结为十分简单的LOGO程序;许多较难的智能问题也可以通过LOGO语言程序给予清晰的解答。LOGO语言不仅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更是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因此,LOGO语言的教学要侧重于画各种有趣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等。注意通过LOGO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LOGO语言的教学,在普及小学生计算机知识,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及创造力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课型

课堂教学是班级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核心的内容。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不同的类型组织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按教学内容来划分,包括了LOGO的认识与启动、简单作图命令、重复命令、坐标作图命令、过程设计、彩色绘图与计数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型。

早期的APPLE—II和中华学习机等所用的MIT LOGO语言包含122条命令,发展到PC LOGO 4.0已包含291条命令,而在广州市小学计算机课本第三册中只教学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28条命令。学生掌握了这些命令,已经能够画出很多的图形。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用这些命令去画各种图形的时候,学生慢慢地领会了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创造精神。

这28条命令包括了:

第三课4条:FD (FORWARD) BK(BACK) RT(RIGHT) LT(LEFT)

第四课3条:HOME CS(CLEARSCREEN) CLEAN

第五课5条: PU(PENUP) PD(PENDOWN) PE(PENERASE) HT(HIDETURTLE) ST(SHOWTURTLE)

第六课1条:REPEAT

第八课1条:SETPOS(SETPOSITION)(在LOGO 4.0版本中为 SETXY[X Y])

第九课2条:TO END

第十课7条: POTS(PRINT OUT TITLES) PO ALL(PRINT OUT ALL) PO(PRINT OUT) ER(ERASE) SAVE LOAD ERASEFILE

第十四课2条:IF STOP

第十五课2条:SETPC(SET PENCOLOR) SETBG(SET BACKGROUND)

第十六课1条:PRINT

课堂教学是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最常用的课型包括新授课、操作练习课和复习课。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这些主要的课型进行认真的研究。下面就这些课型的主要任务、主要特征和主要结构等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以教学新的内容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以教师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学生感知、探究、理解、操练新内容为主要特征。由于LOGO语言中的新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也需要一个消化过程,因此,新授课的主要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复习铺垫、讲授探究、巩固发展这三个环节。

新授课的复习铺垫,主要是复习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为本课教学作准备的旧知识和基本操作。复习铺垫不能漫无目的、面面俱到、把新授所涉及的旧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样既占用过多的时间,又分散学生的精力。因此,新授前的复习应当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关键或难点,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转化来进行。搞好必要的复习,便于新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迅速展开,并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取新内容,从而提高新授的效率,保证巩固练习的时间。如在“小海龟的一个绝招”一课教学REPEAT语句的应用中。要求学生能应用REPEAT语句简化一些规律明显的命令组,运用这一语句画出正三角形、正方形和其他的正多边形。在这一课的复习铺垫中就可以通过复习以前画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所用到的有关命令和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和操作,为新课教学铺平道路。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新旧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对比,感受到新知识、新方法的优点,引起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又如“小海龟的又一个绝招”一课教学REPEAT语句的嵌套,它的基础就是REPEAT命令及其基本语句的格式。新课的教学就有必要对这部分基础进行复习巩固,避免由于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遗忘而影响新课的教学。

教学新内容是新授课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引入课题、教师进行讲解、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研学习、做出阶段性的小结等。引进新内容要简洁、明了,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并力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讲授新内容要注意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教学媒体和实际操作,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注意新授的坡度和转折,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理解所教的内容。如“小海龟的一个绝招”新授课教学,在引入了REPEAT语句后,就应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上机操作等多种方法让他们感知、理解并初步掌握REPEAT语句的格式、使用条件和简单的应用。组织学生运用新学到的知识优化以前所学的画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做法。使他们体会到新知的功能,感受到掌握新知后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新授课的巩固发展,可以采取学生板演、口答、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以上机操作为主。上机操作时间应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以上。操作练习的内容应有针对性,层次性和适当的坡度。为求让学生当堂消化,保证上机操作的通过率,应该针对新授内容的重点、关键或难点,先进行一些单项性或模仿性的操作练习。

(二)操作练习课

操作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是以培养、训练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已有知识和操作方法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确定练习课的教学要求时应当明确,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进一步掌握哪些知识,安排哪几个层次的练习,着重进行哪几方面的训练,哪些知识应当加以综合运用等。

操作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学生操作和练习做专门的指导,用一节课的主要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半独立的操作和练习。教师在课前应就要进行的操作练习的内容、层次、形式、练习的指导方法以及练习的时间作好安排,决不能随意出几道题让学生自己做就算了。

程序设计的操作练习包括书面上的练习和上机操作,但应以上机操作为主。操作练习课的主要结构大致上包括复习、操作练习、讲评分析等几个环节。如“小海龟搭积木”一课,教学LOGO过程的建立和调用,是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刚接触程序设计,构建一个过程的思路不是那么清晰,同时由于输入程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导致程序无法运行通过。因此,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就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安排和设计适当的操作练习课。通过组织学生上机实践,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授课教学的内容,掌握LOGO过程的建立和调用。由于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而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如何更好地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突破难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课更是必要。如应用REPEAT语句画简单的组合图形、建立和调用带参数的LOGO过程画不同的图形等内容,仅靠教材中的少数几个例子是不够的。教师有必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操作练习课,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也使部分学得较好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复习课

复习课是以再现、整理、巩固已学内容使之系统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通过复习还应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教学要求应包括知识的系统整理、堵缺补漏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复习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常分为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新学期开始时的期初复习等。复习课的一般教学过程大致是,先提出复习要求或复习提纲,再系统地、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然后组织操作或练习和做出复习总结。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压缩重复,也不同于练习讲评和疑难解答,不能仅仅解决几个疑难的问题就了事。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对某一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加以回顾,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归纳、概括,把这些知识串成“线”,织成“网”。这样,有关的知识结论就不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能有效地促进理解和防止遗忘。复习课的操作和练习应当针对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着眼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来安排,避免简单的重复。

根据当前小学计算机设备的配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因素,在一个学期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合理地设计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完基本作图命令后,可以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系统地对已学的命令进行对比、分类整理。像FD和BK,RT和LT,PU,PD和PE,HT和ST等命令都是功能和形式相近的命令。又如在小海龟画各种规则的图形的教学中,从开始用各个分散的命令一步一步地画图,到运用REPEAT语句画图,再进一步用编写过程画出组合图形。这里的各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延伸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跨越了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而逐步提高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不同阶段,都要设计适当的复习课,及时对有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将较为抽象的理论化为较为具体的策略,比起一般的教学理论来更加接近教学实践。它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的功能在于普及教学理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LOGO语言具有具体、形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便于创设愉快、轻松、趣味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的认知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当前学校和家庭计算机的配置还不普及,本课程的设置又只是每周一节。综合以上各点,确定了在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应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教室实施课堂教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多个要素的优化组合方式及较为合理的教学策略,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我区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若干尝试。其中同福中路第一小学进行的“交往──探索──发展”和前进路小学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能较好地依据现代教育思想,把握住LOGO语言的特点,紧扣小学生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体现了一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围绕“培养交往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现代交往教育实验,构建了“交往──探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创设合作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活动,优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活动。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探究、讨论、评议等活动,使得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体现了学生个体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前进路小学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结合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观察演示以趣激学,以疑导思感知理解,自主操作切实掌握,合作发展灵活运用”的小学LOGO程序设计教学的结构形式,把激趣、活动和合作作为突破口。在根据这一模式实施教学时,注意创设情境,强调启发学生思维,着重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小学LOGO程序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

(作者:广州市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永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网络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现状及其具体实现



刘晓英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学习演进过程中有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教育先河。第二次是于16世纪,以夸美纽斯创立课堂学习体系为标志,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导入教育,创立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光辉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教育始终是其中最崇高,最凝重的篇章。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沿袭的仍是孔子的私塾制教育思想。在建国后,也只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始有了新的教育思想,?quot;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强调素质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中国的传统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一、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形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主要表现在:1、人们的知识主要从网上获得。2、自主学习将替代灌输式教育。3、教学手段和学习场景将成为虚化。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一)教育形式已从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单向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以往,教学形式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利用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场所、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已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但仍没有关键性突破。如今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又增添了新的功能。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而且可能实时的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激发了其学习热情。


(二)教育模式已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借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每年国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院校的各种硬件设施,要扩大办学规模,这个资金必须无限制的投入。而我国由于财力不足,用于高教的教育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致使高教发展迟缓。而人才的落后,又使得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可在任何可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进行学习,这就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


(三)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以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属于这一层次的人群几乎不可能参加具体的学习活动。现在,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生存和发展,已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因而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有了空前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要,也为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丰富教育功能,拓展办学形式提供了条件。利用网络教育,任何一位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学习者都可以得到免费的终生在线服务。


(四)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终身教育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获得的知识,凭借一门专业技术,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校里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早已陈旧过时,于是不得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学习,甚至还要重新返回院校,致使重复学习又不能立刻适应工作。而利用现代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可以终身接受教育。


二、网络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现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已不能满足需要,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战略的新动向。一些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触类旁通,兼收并蓄的重要。于是接受再教育或是专业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差别较大,教育消费水平的不均衡性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发展不受教育资源限制的教育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互联网所倡导的社会资源共享性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新需求,网络教育为解决现代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人才定制阻碍了人才个性化和人才素质化的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社会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新型的社会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2000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认为:远程教育是实现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将成为全民教育的基础设施。中国近两年大学扩招,使大学入学率以惊人速度发展,但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大学生的入学率分布不均,给就业造成压力。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使学生们在当地就可接受一流的教育,是解决本地人才本地培养本地用的有效途径,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快捷的方式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都已在推行并具体实施网络教育。而军队作为一个规范严格的团体,大力推行网络教育不仅可以加强人员管理,而且为提高全军整体素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


三、网络教育在中国的具体实现


中国在网络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在具体实现上应逐步探索,创新发展。一个完善的网络教育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设计:我国现有的远程教学系统,大多为单向、静态、无反馈的系统。多媒体展现功能较差,没有提供在线检查与检测的功能及相互协作交流的环境。而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比单一媒体所获取的信息量多,即: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心理学成果,教学过程可分为: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及检查知识等几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各有独特作用,相互交错,紧密联系。因此在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中,可将教学过程分为课件准备,网上授课,协作交流,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几个步骤。


(二)课件系统:多媒体远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组织和编制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在组织上,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件系统。专业人士认为,课件的设计步骤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1、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主题。2设置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建立教学,利用互联网信息,确定学习本教学主题所需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从何处,如何获取及如何利用信息资源。4建立协作交流环境,在网上开展小组讨论,思考题研究及问题解答等协作交流环境,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建立题库子系统,建立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题库系统,该系统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三)协作交流系统:系统中应提供相应的协作交流环境来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的需求,以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相关人员的交流、设问、解答及学习体会。通过建立协作交流系统,可帮助学生解决无法在课堂上解决的一些问题,亦能实现远程、分布式的协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给师生、同学及感兴趣的同学一个网上交流的场所。对一些较为普遍或专业性强的问题,由教师统一在网上或课堂上回答。同时,学生也可在此向教师提问,任何人都可在此发表意见和见解,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专题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立一些专题,在某一时间由学生、相关人员参加讨论,亦可通过网上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加深对所讨论问题理解。


(四)网上作业及题库系统:在多媒体远程教学中,网上作业是在完成一个阶段学习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的一步。学生根据学习范围,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进行练习,也可以在学完各阶段的内容之后,随时随地指定范围、难度等,要求题库系统组卷进行模拟测试。连机环节是远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它体现学习成果的一环,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给出考试内容范围、难度要求、题型分布等参数,随机组织出体现同等水平的不同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证测试。


网络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系统应能针对主动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化学习、因材施教,这样的系统应是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1世纪,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亦将深刻改变我们的人民军队在未来战场的主动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函授、电大等教育手段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网络将成为教育可以利用的得力工具之一,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然。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对生活的更多追求必将推动现代网络教育的大步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据专家预测,将有三分之二的职业与信息相关,如果你不具备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不会使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将很难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旨在对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具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应该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确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使小学生了解现实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意义。现实社会中信息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要利用信息就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只有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各种各样的信息才能为我所用,社会才能更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存在的意义。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并把它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辅助方法。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将来面对的是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走向社会”毕竟还是以后的事情,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当中才是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一些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并学会利用这些工具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现代信息社会的信息犯罪时有发生,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并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观。

三、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本着简单的原则进行设置,不宜传授较深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可以从一年级开始,直至六年级。

一年级至二年级: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接受也比较快,但理解能力偏低。基于以上原因,这一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以认识、了解和活动为主,设置内容及实施的方法如下:

内容一: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载体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获得信息?平时你都利用了哪些信息?

实施方法: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画出自己所熟悉的某一个地区的社会场所布置图,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并在认为是信息主要聚集区的地方画上“X”标记。接下来让学生开始实地考查。考查结束后再回到课堂,对各组的布置图进行讨论,最后将布置图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自己说一下在信息主要聚集区是如何获取信息的,信息主要聚集区有哪些特点。

内容二:什么是信息工具?信息工具有哪些?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哪些人在用计算机?他们在用计算机干什么?

实施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从旧的报刊上搜集信息工具的图片把它们集合起来并分类。然后结合这些图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哪些是信息工具,哪些应该是一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是计算机类,你在哪里还见过计算机,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参观使用计算机的部门。回到课堂后,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所看到的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情景进行讨论,并总结一下计算机在工作中的作用。

内容三: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取?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

实施方法:让学生独立进行实践,自己选择一种途径去获取一条信息。回到课堂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获得了一条什么样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然后再讨论信息的有用性,然后评出最有用的一条信息,并说出为什么、在获取这条信息时应如何保证它的真实性、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获得同样的信息等。

内容四:信息处理是怎么回事?处理信息的工具有哪些?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

实施方法:可以以实际的事例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协助一个工厂确定将生产何种产品。得到的信息是:今年土豆大量上市供大于求。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你认为工厂应该生产何种产品,你是怎么想的,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其他学生要在发言的学生的推断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最好的方案。

三年级至四年级: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最快,理解能力也较以前有所提高,是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以理解、记忆为主,注重能力的培养。设置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法如下:

内容一: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计算机认识的信息是什么样的?如何形容计算机中信息的多少?

实施方法:在教学中抓住信息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是怎样把信息变成“数据”,又是怎样通过“运算”得到“结果”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还有哪些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最后教师汇总调查的结果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内容二:如何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软件、硬件是什么?字处理软件如何使用?

实施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功的比赛活动,通过不断的竞争机制,督促学生练好基本功。

内容三:怎样获取远程的信息?你想要的信息在哪里?

实施方法:传授一些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然后教师演示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怎样上传、怎样下载等操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列出要上网查的信息和这些信息可能在什么地方。让他们讨论之后再进行实践,实践结束后要进行经验总结,并写一篇题为“我们在网上可以查到什么”的文章。

五年级至六年级: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理解能力强。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以理解为主,并增加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内容。设置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法如下:

内容一:什么是集合?什么是数据库?如何建立数据库?如何对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分类?

实施方法:这部分内容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在活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集合进行讨论,认识集合的概念,知道相同类型物质的聚集就是集合。然后组织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从中了解分类的方法,知道数据库是分类项的集合。最后对数据库进行讨论,理解数据库的概念之后,再讲解建立数据库的方法和使用数据库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最后附之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内容二: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深入研究。

实施方法:通过各种实例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练习,在练习中注意讲解步骤。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文摘报的创作比赛,综合应用字处理软件。

内容三: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完成一个大作业。

实施方法:给出一个大作业,比如:分析本地区各类数据,找出污染最严重的区域。通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综合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完成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考评。

(作者: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 孙志江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高传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探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黎加厚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多样化发展思路,主张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地区、对象和教学目的,开发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多样化


1、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过去的计算机课程发展到信息技术课程,关键是搞好课程教材建设。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0多种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领域的一大历史性的进步。但由于多纲多本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新的事物,需要从目前初级状态尽快往前发展。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件大事。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和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从1997年合作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研究,四年来先后开发了初中《信息教育实践》和《初中信息科技》教材。2001年,在闵行区教育局组织下,开始在全区中学进行新教材实验。在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涉及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开发、课程的实施(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程的评价等一系列的变化。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改革实践促使我们的课程教材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我们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人员、出版单位和教育管理机构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改革,关键是只需要找到一位知名的专家权威担任主编,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执笔编写,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一本优秀的教材。我们在上海闵行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却改变了这种传统教材观念: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与先进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处于带头羊的地位,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改革往往面临着与教师传统观念的强烈冲突,教师和学生更习惯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而不能适应新的教材。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新型的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由三部分构成:体现新教育观念的教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掌握新型教学方法的教师培训。其中,教师培训是否成功,决定了新的课程教材实施是否成功。这个新型的教材体系最好是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出版社联合起来建构。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发现,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实施,各个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从单兵奋战的局势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因而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材将向着多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2、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发展


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


(2)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


(3)学校信息化环境水平


(4)学校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2000年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试点研究,部分省市的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发达地区的实验学校已经开始了在各个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教育是近年来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变化引起的教育发展新情况,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对下一代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的方法,尚缺乏成熟的经验。目前各地新涌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设计思路基于不同的着眼点,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宜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教材类型,可以鼓励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和总结,寻求科学的有效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方向。


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类型:


(1)操作型教材。这类教材积累了世界计算机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学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应用软件(主要是MSOffice)的教学为中心,按照学习操作使用软件的方法顺序为主线安排教材体系,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实用技术。


这类教材的发展趋势是零起点、操作细分、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有利于初学者对照操练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和示范演示为主,学生跟着反复操练,然后完成课后的作业。


(2)任务驱动型教材。这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以信息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原理、软件操作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材体系,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活动中学习信息与计算机的知识和软件使用技术。


这类教材的主线索是计算机应用软件(MSOffice系列软件)和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以任务驱动来组织进行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软件教学,把学生机械地模仿软件操作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活动过程中灵活的学习。这种教材安排体系采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3)研究型活动教材。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研究型学习的兴起,信息技术教育开始采用研究型学习的设计思路。以人文背景和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为主线,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之中。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实验的《初中信息科技》教材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下面是该教材的主要目录: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


活动一、上下五千年


后续活动我们与信息


活动二、民族、民俗、民风


后续活动电子计算机之父


活动三、好山好水好风光


后续活动因特网上的行为规范


研究项目我的祖国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活动一、我的家乡


后续活动文字处理软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活动二、自然界的灾害


后续活动网上学校


活动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后续活动网上剽窃


活动四、地球能养活多少人


后续活动杨致远与Yahoo


活动五、远方的祝福


后续活动电子贺卡


研究项目我们的地球


第三单元人类的共同语言


活动一(略)


第四单元我们的明天


活动一(略)


附录学生学习档案


这套教材强调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的研究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基于作品集的过程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沉侵式学习等融合于一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型体验,信息技术的操作自然地成为学生自己进行学习的需求。


(4)集中强化型教材。目前一些学校通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绝大多数教师开始在自己学科的教学中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一方面他们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以便为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反复让同学运用信息技术,例如,上网查找资源,用Office软件制作研究报告等。这样,与这些课程并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重复。需要在学校层次上统一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安排。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者一般是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来寻求改革的突破点,例如,研究如何根据信息技术知识点来设计“任务”驱动,希望通过比较生动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的确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游离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外,因而许多“任务驱动”往往流于为了“任务”而“任务”,仅仅是为了学习和操练某一个软件技能而设计的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整合到各个学科之中,集中强化型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集中强化型教材着眼于短期内高效率让学生基本掌握在学科教学中必须要会使用的信息技术,然后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准备必要的技术基础,依靠全体教师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所有课程的整合。


(5)游戏型教材。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游戏操作,使信息技术教育游戏化、玩具化、可视化,如让儿童利用生动活泼的绘画软件创作自己的图画作品,用儿童音乐软件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技术。


(6)思维训练型教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三种情况: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或资源、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思维训练型教材将上述三种情况的学习融在一起,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习某个软件技术,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例如,利用“图形计算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概念图工具软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信息加工能力,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思维训练型教材的设计以应用计算机训练学生大脑思维为主线,在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7)奥赛型教材。奥赛型教材主要考虑天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为主线,强调高起点、高难度、高强度、高要求,培养信息技术科学领域的专、尖人才。奥赛型教材将从单纯题海操练方式向加强动手操作、实践问题研究、创造发明的方向发展。


(8)计算机学科型教材。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师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经过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训练的学生会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学科型教材针对高水平的学习要求,将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给学生,重点放在了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甚至底层软件的开发上,例如,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或直接让学生参加微软认证(MCP)、Cisco职业认证等更专业化的学习。


(9)学科专业性教材。结合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融合在学科领域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地理信息系统等。


(10)校本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各地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根据学校的设备及资源的可行性,特别是结合学科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来开发校本信息技术教育教材。更能适应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将自己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不一定以小学、初中、高中来划分学习范围,适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确定进度,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多样化与差异性来考虑安排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总之,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因材施教”、“按需学习”的可能性,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发展将成为国家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热点课题。


3、结论


目前,我们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比较多地集中在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上,这对于克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仅仅着眼于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比较有益的。但是,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比较快,无论是“校校通”建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开设、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等都与一年前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及时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如何适应形式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多样化需求和各地的不同情况,本文初步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思路。希望在借鉴目前国内已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优点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体系建设需要认真深入教学实践进行实验,我们愿与大家共同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发展研究,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初探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这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的配机数量、机型、教师配备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是,制定一套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点滴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优势。评价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和督查下,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另外,学生之间在遵守一定原则的条件下,也要以一定的方式参与评价。

2.重实践能力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性课程。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上机操作,只进行口头或笔头的表达是效果不大的,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应克服一切困难实行联机考试。

3.整合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与课程改革的整合;与教育科研的整合;与实际生活的整合等诸多方面。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从这些方面考虑,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标准的评价细则,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

4.任务型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强调任务型原则。所谓任务型原则,这里是指给学生分配一定的可操作性的任务,只要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独立完成,或在求得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即可,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按某一步骤或某几个步骤去操作。

5.发展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同,再加上计算机目前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家庭,这样,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灵活开放,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评价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

1.教师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作好形成性评价的记录,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

教师对学生课上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要及时记录,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否帮助同学共同提高,是否能正确处理信息垃圾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内的各项内容,逐渐使形成性评价规范化、完善化。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书面考试。

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一定形式的书面考试也是非常必要的。书面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书面考试不是为了考试才考试,考试要在学生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前提下。目前来看,书面考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为这种形式较易于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书面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仍要重视考查能力。题目主要以思路开放性、探究性和答案开放性为主。

3.实践能力考查。

实践能力考查要选用可操作性的题目,不要让学生望而生畏。考查时要明确任务,既要考查动手技巧,又要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要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考查Word 97基本操作这一单元时,既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步骤、操作的熟练程度,又要考查学生所编辑文档的形式是否灵活、美观,还要考查文档的内容是否科学健康。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二者和谐统一。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努力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良好局面基本初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的“导航员”。希望广大教育同仁都来积极参与有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研究,使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系统应运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林君芬 余胜泉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并探讨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5种概念、规律和几何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适用条件以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学理科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怎么用?”、“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语文学科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学科“四结合”(原为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教师们结合长达7年之久试验研究的实践,提出了几十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个别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开创性地提出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些年来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贝尔在其著作《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发现法、证明定理、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等许多数学教学模式。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中也提出了数十种数学教学模式,还有《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法与学法》、《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学者和教师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的作用,贝尔提到的利用计算机教学也仅仅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对于当前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全面整合起来的问题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前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近些年来则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mathcad”、“mathematica”、“Excel”等软件的引入与使用,许多数学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如运用“几何画板”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做数学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计算机作用的描述、教学经验描述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师的借鉴和运用。


3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描述,但教学程序却不等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到构建者对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但是必须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符合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主题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对教学活动作出理论的解释,规定了教学模式的本质,还渗透、影响其他四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从根本上把握了教学模式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要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用于指导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系统理论,直接指导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3.2体现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为数学教学服务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学的特征、数学教学的特点、原则以及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的影响。数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工具性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数学只能为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以及学了数学没有用处的情况,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的口号,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89年3月制定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提出了全美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为估价数学而学习,为数学推理而学习,为数学交流而学习,对于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我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数学教学目标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了如下启示:


基于“做”(hand-on)的教学——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之前,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动手操作实物或模型,培养数学的意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基于思维(mind-on)的教学——关注核心概念、有判断力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学,以使学生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强调思维的培养。


基于事实(reality-on)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许多中间过程的,最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马宁、余胜泉,2001):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方式,强调将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加强整合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3.4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4几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质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演绎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思想和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张武升,1988)。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现在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以及运动研究方法再度受到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强调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的方法就数学的概念、规律、几何教学构建了5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主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5种模式的操作程序、适用条件、评价等进行阐述。


4.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参考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的“概念获得模式”和塔巴(HildaTaba)的“概念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概念化的过程,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包括七个步骤。


(1)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与要讲授的概念有关,可以是与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组合)的先行组织者等。在概念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现例子,分类归纳


教师选择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把相似的归为一类,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即归类理由)。如果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强,则可以先呈现肯定性例子,让学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属性,再呈现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质属性,引起学生对本质属性的注意,加强对本质属性的认识。


(3)提出概念假设


当学生把所有的属性都罗列出来后,要求学生给这组例子取一个名称,思考如何用这些属性来表述这个名称,此时教师不要对任何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说。


(4)呈现例子,检验假设


同样呈现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设判断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归到概念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质属性,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属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展示全体学生提出的概念属性和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共同提取该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质属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现概念的规范表述。


(6)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可以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符合该概念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过程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自己概念化的过程,如“请回忆一下你们得出这一定义的过程,你们是怎么确定其主要特征的”,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活动可用表1来概括。


表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说明教学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呈现例子,分类归纳例子展示、操练、表征观点(提取的概念属性)工具选择例子,确定呈现方式,收集概念属性例子分类,归纳概念属性


提出概念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假设提出属性和名称,讨论


呈现例子,检验假设展示例子、操练、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选择例子,阐明阶段目的,参与讨论,收集概念属性假设例子判断,归纳属性,讨论


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呈现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展示概念属性和假设,参与讨论,评价学生概括的概念概括概念,讨论互评


应用概念,巩固理解呈现例子、操练工具选择例子,评价效果判断,举例


反思概念化过程交流讨论工具提问引发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讲授那些具有明确属性的概念,如有(无)理数、方程、等式等,也可以用于教授代数运算法则,如合并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设备和一台计算机的教室基本满足教学条件(讨论口头进行,分类、提出假设可用纸代替),但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选择准备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例子。教学的效果可以用判断、举例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理解、获得了该概念。


4.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规律,此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六个阶段。


(1)情景导入,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概念和规律。


(3)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但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的长短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设定。


(4)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当学生已提出足够多的方案时,让小组成员汇报小组提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可能方案。


(5)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让学生对剩下来的可能方案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


(6)汇报总结,反思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可能见表2。


表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问题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交流讨论工具引导,总结讨论,分析,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交流讨论、表征假设工具分组,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关注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提出假设


共享方案,评价筛选展示方案、交流讨论工具收集、呈现方案,参与学生讨论汇报,讨论评价


计算证明,验证假设计算工具,实验环境,交流讨论工具提供工具,工具使用方法指导,提供帮助计算、证明,交流讨论


汇报总结,反思表征方案、交流讨论工具评价,总结,引发反思汇报,讨论总结,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规则的复杂应用教学,如相遇问题、解方程问题等,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几何画板等数学探索工具等,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Word、计算机、几何画板、网络交流讨论工具等。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05: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