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基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革,努力建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框架。在网络支持环境层次上为各种协作探究学习活动提供通用的工具和环境。具体协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学习共同体组建、任务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互动策略设计和反思评价设计等环节。



  关键词:协作探究学习 网络 教学设计 知识建构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而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导致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向协作探究学习。如何利用网络实现主动、开放的新型学习模式,这是当前教育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针对基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进行系统分析。



  二、协作探究学习概述



  所谓协作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协作探究学习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协作探究学习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进行的协同性知识建构,它以协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为主线,同时整合了其它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环境,比传统教学环境更能支持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



  三、协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目标设计



  协作探究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确定学习目标,以保证协作探究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学习效果。为此,一定要保证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即首先理解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不要为做而做。探究学习活动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将探究活动与基本原理、概念、方法等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而不只是盲目尝试,或只图好玩。



  在分析和设计学习目标时,必须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明确协作探究活动的目的,明确知识技能目标。



  2.组建学习小组



  协作探究学习活动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为了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小组,教师需要确定学习范围,增强“共同体意识”。要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学习,而且能感受到小组团体的意义。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而不只是把问题发给老师,这样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共同体的价值。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者,比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要安排一个组长。



  3.任务情境设计



  协作探究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作为起点,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小组成员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任务情境,以引发他们的探究活动。在描述一个任务情境时,应该以有吸引力的方式提供问题的背景信息。具体来说,可以用讲故事、录像、录音剪辑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情境,提供与问题有关的背景信息,说明问题的结构,说明任务的具体要求。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要比传统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清晰、更简洁。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隐含矛盾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覆盖的知识点要适当。在设计任务时,不能孤立地去设计某一任务,而要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任务和任务之间应该呈现“正互赖性”的特点,任务表述要明确。任务的完成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上,任务完成要达到什么目标,符合什么标准,采用什么表现形式等等,都要做出详细说明。



  角色分配要合理。从协作小组的形成到组内各成员担任角色,都需要从任务出发,做出全面考虑。这种角色分配既可以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特征去组合。



  4.学习资源设计



  围绕所确定的探究任务,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习者在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探究,突出探究活动的意义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学习资源包括讲授性的课程材料、相关文献资料库、相关案例库、数据库、学生作品集以及离线的学习资源等,可以是本地资源,也可以是相应内容的外部链接。非常重要的是,借助网络支撑环境,可以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获取的数据、积累下来成果作品、反思性日记等上载到网站或数据库中,使学习资源能够在探究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更新,实现有效共享。



  5.学习过程设计



  在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明确和分析所探究的问题,制定探究方案,然后从多种渠道收集多种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得出适当的结论,最后用多种形式呈现自己的作品,交流探究结果。这种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必须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设计。



  6.互动策略设计



  在设计前,首先要明确在何种环节或活动上采用什么样的合作交流形式,有何具体要求,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这种协作互动既可以借助网络和其它通讯工具来完成,也可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如讨论、采访、咨询等。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要提供了网上交流工具就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实验表明,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倾向于积极的个人学习,如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加工等,但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以及小组间的互动却相对不够充分。充分的互动有赖于网上沟通工具的改进以及完善的互动策略设计。



  7.反思评价设计



  在设计协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过程来设计适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教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探究任务及其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因素,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一般应在活动的最开始就把评价方式明确告知学生,使他们明确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努力方向。评价设计具体应注意外部评价与自我反思评价相结合,强调自我反思评价。为了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可以设计反思评价表,以问题提示的形式督促学习者反思。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突出小组评价。



  四、结论



  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需要精心的组织设计。本文对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权衡和系统规划,并需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对学习的设计规定与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是一对矛盾。缺少设计规定将会导致探究活动的无序和低效,因此,必须针对探究任务、时空条件以及学习者的具体特征和需求等来辨证地处理这一对矛盾关系,使对学习过程的规定和指导必要而不过分,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研究有效整合,先要从整合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开始。只有明确困难和障碍,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从研究文献和调查结果分析,教师们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性、技能性、保障条件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面对这些障碍,作者针对性地提出树立正确认识、整合的系统化培训、整体构建支持性环境等对策,期待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整合行为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恐惧 技能障碍 保障支持障碍 系统化培训 支持性环境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突显,不论是政府高层、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



  一、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那些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缺乏信心的教师总是试图避免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恐惧主要源于教师害怕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加强会降低或者削弱他们传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Bosley和Moon,2003)。例如,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数量与教师将培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之间存在矛盾,仅仅是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他们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二)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1.缺乏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过去在对师范生职前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职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培训,缺乏对职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鼓励,导致职前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迁移到课堂教学应用中。



  2.缺乏培训时间。从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来说,他们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有意义的关于有效整合的培训。”



  3.缺乏教学法的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形式不合适往往导致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当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培训经验后,面对的则是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仅仅关注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最可能成为严重障碍的是培训者往往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经验,自身在课程中就几乎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些造成了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必然地让受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扩展和改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缺乏技能培训。除了教学法培训的需求外,对于教师特定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技能这一块,大部分教师都感到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尤其是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方面。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使得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会开展得不错。



  (1)缺乏硬件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2)缺乏可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不利,缺乏对资源最优化使用的规划和组织,这一点甚过硬件和资源本身的缺乏,重要的应该是安置能够为师生有效使用的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资源。二是资源的可用性差。即便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同时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2.缺乏技术支持。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上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支持。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行政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理念将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在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8%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行政支持是他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障碍。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二、针对障碍与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只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工具,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自从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接踵而来。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到整合教学,几乎所有培训的设计不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系统化考虑出发,而只是针对缺什么补什么,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全面考查和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同时要与学校负责人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个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是: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对于骨干层的培训考虑到骨干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应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针对普及层的教师则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在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中要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入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得到解决。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时,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一方面,要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是,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二是,要建立集体研讨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论坛,获取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教师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才能逐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



福建省武平一中 林寿生  



  摘要:新中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正式展开,改革后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树木,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探究并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课程优势,给教学带来直接帮助,还能为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探究与实践



  一、新课程内容



  此次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列入八大学习领域,课程从原来一门课到现在六个模块;教材从原来的两本书到现在六本书;课时从原来基本上只限高一开课到现在每个学生每个学年在每个领域都要获取学分;考核方式从原来的毕业会考到现在的基础会考,有些省份还将会考成绩按比例计入高考总分。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多变化,透过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课程地位得到提升意味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是件好事。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多,有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就更少。面对新课程改革,一接触到庞大的课程体系、繁杂的教学内容、多元的评价机制,很多老师就犯傻了,畏难、观望、消极等待、激进,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1.认为新课程“换汤不换药”,所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笔者通读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这些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编写的体系和依据应该是一致的,简单一点说,这些教材都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识、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首先阐述“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获取、加工、管理、交流互联网信息”,最后还专题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的加工”是必修课程的重点,分“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两章,占据了教材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和以往课程比较接近,只不过过去的教材是直截了当地学习Office软件里的Word、Excel、PowerPoint或金山WPS等等。对课改认识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的一部分老师就此认为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没有变,是“换汤不换药”,因而对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教会学生看到树木,新课程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课程内容只是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内涵。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2.认为新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上下决心要好好教,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上起课来就力不从心。



  如果寻找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有疑虑,还苦于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标准,听听专家们的解读。



  二、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审议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教育时代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超越。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一是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其他课程的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二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化到其他各门学科活动中,以强调其工具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应注意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服务功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整合



  不论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还是先进技术本该发挥的作用,亦或是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显得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



  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二是认为“整合”是其他学科的事情。这两种认识都会制约“整合”的进程和效果,应该努力摒弃。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由来已久、随着教育的出现而出现、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课题。综观教育史,无论教与学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都是获取、辨别和加工信息,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某类信息的集合。无论教与学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只不过每个时期使用的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技术”而已,所以,信息技术不是到各学科的课堂上展示自己,它总是为课程服务,当然就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分离、脱节,也就是需要与课程“整合”了。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既然明白了“整合”不是“新生事物”,我们就不能排斥它,而是要和用手中的粉笔写字、用我们的嘴巴讲课一样,适时、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其他学科老师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只要提及课程整合通常都是关注其他学科如何做、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很少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其实高中《信息技术》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直接、最前沿的学科。实施课程整合就不能撇开《信息技术》只讨论其他学科,相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大胆创新,为整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体会、感受到整合的魅力和甜头,也为其他学科老师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应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积极探究、大胆实施课程整合。



  四、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探究



  武平一中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板校,我校尽管从2006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但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至少在2004年就已开始。我们探究出“信息技术新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模式如下:



  1.以“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2.向同年级的其他学科老师征集课题,其他学科老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教学进度提出研究性课题及验收方案;



  3.信息技术组在综合考虑实施可行性、难易程度、完成时间等因素确定每一周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课题的同时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4.信息技术老师将以电子文稿、网页、多媒体作品、程序等形式及时把研究成果向申报课题的其他学科老师汇报;



  5.信息技术组将优秀作品向有关单位推荐参评,指导老师为其他学科、信息学科各一名。



  五、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新课程必修模块“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为题,介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的一些做法。首先说明一点,这一课题通常用8~10课时完成。



  在过去的教学中“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不外乎就是教学生如何用IE上网、如何用Word处理文字、如何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如何制作幻灯片等等。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新理念,从同年级的地理备课组中征集到“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这个同步课题,学生通过地理课中的学习,有了一些认识,但认识还很片面,缺乏系统性。在地理老师的一番鼓舞和要求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是地理课的时间有限,怎么办呢?“你们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去解决吧,到时候我们来一次评比。”地理老师的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连同一个班的学生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负担”带来的机遇,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每个环节,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1.课题准备阶段



  向每位学生发放第一份表格──课题申请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根据需要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上课之前要先简单分工。



  2.课题实施阶段



  (1)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从互联网查资料,上网过程要填写第二份表格──信息来源表,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每一项信息都记载所在网页地址,用到的搜索方法,用过的搜索关键字等等。



  (2)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对信息进行取舍、补充、加工、编辑,形成初步意见。



  (3)由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这部分应该当作课程重点来教学,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取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每节课还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教会他们常用软件的使用,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是在上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在泡在网吧里。



  3.课题总结阶段



  对于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先交流、总结,有关作品要填写第三份表格──作品登记表,写明研究的大致过程、作品的开发工具、创作脚本、运行平台等等。然后才是全班交流、总结,这一过程要多次和相关班级的地理学科老师磋商,就研究成果展开专业点评,完成课题研究。



在8~10课时内,学生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以及台风的命名、近年来破坏性大、损失惨重的几次台风有关数据、台风过后重建家园的进度等等信息,在成果方面,学生制作了很多电子绘画、电子墙报、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好的学生还制作了模拟台风的动画。成果展示时我们还在全县范围开设公开课,参加听课的有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有本校的领导和地理学科老师,评课时与会者给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到这种程度,才真正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才真正是一种名至实归、行之有效的教学尝试。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列出课题研究过程用到的全部表格及其他材料,笔者拟就此教学案例另行撰文。



结束语



真正的改革都是双刃剑,改革有风险,还可能失败,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创新。人类已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如今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做法要宣传、推广,改革的风险要规避、化解,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不负众望,起到真正实效。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通过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且让我们为教育、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一些善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河南省内乡县实验高中 朱景耀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博客,简称“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新型网络交流方式。由于其简单易用、技术门槛很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一、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通过跨地域、跨国家、跨领域的学习,来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在线学习笔记、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认知心理的学习工具、教育叙事研究的工具以及创设情景教学。

二、教育博客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博客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利于信息时代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②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

③注重民主和平等的教学;

④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教师同盟的形成;

⑤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

三、教育博客的现状

博客这样一个近似“零壁垒”的网络新技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个便捷的交流学习工具,可以让一大群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走到一起来,但眼前的现象不容我们忽视:教育博客比较分散,相互之间比较独立,没有形成规模;利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反思的较多,开展学科教学的较少;教育博客整体数量较多,有质量的相对较少;文科类的博客相对较多,理科类的博客相对较少等等。

四、教育博客的局限性与教师专业成长

博客的出现给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路,有利于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适应所有的教学内容。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应用技术,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与教育的结合受制于许多条件。

1.基于博客的教和学难于组织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同时也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变得难于组织。基于博客的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基于博客的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任务和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基于博客的教学将演变成一种毫无目的的“放羊”。对于学生而言,利用博客开展学习活动,依赖于自身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意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和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学生将迷失在网络海洋中。

2.基于博客的教和学有其学科适应性

基于博客的教和学有其学科的适应性,很多学科的教学并不适合在博客环境下开展。从目前来看,博客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多,特别是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博客。另外,博客也不适应于系统知识的教学,它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许多知识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自尝试和体验后才能获得,单单依靠博客的信息呈现和交流共享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对系统化知识的全面理解,利用博客的教学容易导致知识面的断层。

3.教育博客受硬件技术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上网条件的限制:虽然全国基本实施了“校校通”工程,但学校“能上网”与“上网便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学校的电脑数量不够,电脑档次较低,网络速度有限;其次是博客服务器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的博客用户都是在大型博客网站申请免费帐号,获得一个较小的免费空间。随着用户的增多,这些服务器的速度越来越慢;而且,由于是免费提供服务,这些博客的许多功能不完善,数据安全没法保证,用户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4.制度的局限

目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太繁重,每天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加上家庭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可能超过10个小时。留给学生课后书写博客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老师来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巨大的教学重担,同时还有许多教学科研的任务,让教师静下心来研究和使用博客有点勉为其难。其次,受升学率的制约。基于博客的教学能否提高升学率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所以,大多数学校在面临高考指挥棒和升学压力的时候,不由自主地选择以提高升学率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研究性学习,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谓的网络学习和基于博客的教学成了一种口号和形式。

5.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局限

老师和学生们的信息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水平、打字速度、信息搜集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有效地使用博客。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是影响学生使用博客开展学习的重要因素。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架构大型的教育博客平台网站

教育博客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普及发展后,逐渐成为了信息化教育中的一道新风景线。目前网络上的教育博客们大多“安家”在不同的网站,彼此之间相对独立。除了一些彼此“熟识”的博客会相互“串串门”之外,更多的博客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这与博客的“个人传播”和“深度共享”宗旨相违背。要充分发挥博客的教育功能,深化博客的教育应用,离不开大规模地推行和实践。因此我们提倡建立大型的教育博客平台网站,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中使用博客。大型的教育博客平台既可以解决其他博客网站服务器负荷过重的问题,又能创建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鼓励教师用博客进行教学探索和教育叙事研究,支持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建立分学科的专业化的博客网站和团队

和BBS不同,教师在书写博客时不受主题的限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心得甚至生活感悟记录到博客上。大部分教育博客里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没有相对集中的主题。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博客时往往无法准确定位。作为学科教师,应尽量将博客和学科教学相结合,避免博客应用的泛化。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建立分学科的专业化博客网站,形成专业化的学习团队。这对于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和协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教育博客应用的重要方向。

·开发便捷高效的教育博客信息阅读和检索系统

教育博客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这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博客上的内容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它不象主题网站的那么固定。作为一个教育博客读者,每天平均会访问近10个固定的博客。而很多时候,在打开这些博客之前,读者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是否有更新。为了避免这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挨个去打开这些不确定是否有新内容的博客,就需要一种博客的订阅工具,它可以自动帮你获得你订阅的博客的更新的内容。此外,教育博客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价值的博客网站成了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深化教育博客研究,构建教育博客理论体系

教育工作者在大胆进行实践的同时,还应不断深化教育博客理论研究,交流经验体会,总结推广教育博客的研究成果,并力争构建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教育博客理论体系。

·加强教育博客的软硬件建设

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硬件配置是关键制约因素,网络软件环境可以由教师、学校创建。另外,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营造宽松、舒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投身到教育博客的实践中去。

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网络工具,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实践创新,博客就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 曹振雄



内容摘要: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应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严松结合,有利于激发兴趣、规范学习;二是加强交流沟通,有助于了解和帮助学生;三是共同学习操作,有利于师生积极进取。

关键词:

素质教育、信息技术、INTERNET、上机操作、电子作品、严松结合、网络资源、讲授启示法、任务法、巡视辅导法、完成登记法、奖励和自由操作法、多媒体网络教室、检举奖励法、自由操作、交流沟通、因材施教、学习操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和深远影响,综合实践课程已逐渐被各学校重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也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和开展信息技术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好其他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与计算机打交道,而电子作品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因而信息技术的“上机操作”(进行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任务)是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积极开展电子作品的实践操作活动又是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拿出更多更好的电子作品来、有利于他们高效地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一、严松结合,有利于激发兴趣、规范学习

信息技术课主要与计算机打交道,而随着INTERNET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加上学生具有好奇性、模仿性、好玩性的特点,因此他们最喜欢网络方面的学习,特别是精彩的网络资源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网络游戏、QQ聊天、FLASH动画、视频电影等。但光让他们沉迷于网络游玩只会使他们忽视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而容易上网成瘾,甚至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一味地“死教书、教死书”去遏制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也会让学生厌倦和反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所以,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课是一项首要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严松结合地引导学生来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所谓“严松结合”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高效地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任务后,才能让学生有自由的娱乐时间。我曾经调查过六个班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他们最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二是他们最喜欢什么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三是他们对网上什么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回答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相同:一的答案是打字、上网;二的回答最喜欢自己自由操作并适当辅助以老师引导的教学方式;三是对网络游戏、QQ聊天、动画作品最感兴趣。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具有爱玩、不愿受拘束、喜好图文并茂动画作品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能让学生创造出好的电子作品,我总是采用“严松结合”的方法。

如何才能“严松结合”呢?就是采用“讲授启示法”、“任务法”、“巡视辅导法”、“完成登记法”、“奖励和自由操作法”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每节课我会事先借助生动活泼的课件来讲解和启发本节课学生应学会和掌握的知识;然后规定他们必须认真完成我规定的上机操作任务。在他们操作过程中,我会逐一查看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而且及时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帮他们排除困难。我还会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以及大家的力量发现和制止不良操作现象,例如有个别同学在没完成任务前,会忍不住偷偷摸摸地进行玩游戏或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操作,对于及时指出不良操作现象的同学给予全班表扬和德育加分的“奖励”,同时对违反操作规定的同学给予全班批评并打两千字的“惩罚”,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不敢随便做与学习无关的操作了;如果要“自由操作”,必须要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并通过我的检查后才能进行。这时,我会奖励他们他们上网玩游戏、查看信息资源和聊天等操作的(但必须是对他们的身心没有腐蚀和危害的自由操作)。当然,我会根据大家的操作水平去安排教学任务,使他们大多数人有适当的时间来进行“自由操作”,这样一来,同学们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操作时间”,就必须认真听课、认真花精力去完成任务,因此他们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操作效率也大大加快,并且有许多真正爱好信息技术的同学能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去学习和操作他们更多的知识。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有助于了解和帮助学生

通过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特点,有助于老师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

每个学生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如果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将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好的成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多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呢?首先是多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思想和学习方面的谈话,也可以在他们上机操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启发和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当然,在交流沟通时,应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自然愿意把他们的内心话说出来了。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同时根据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就能很好地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和学习能力特点了,并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症下药”了。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科学地安排教学工作和任务,也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三、共同学习和操作,有利于师生积极进取

教师只有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教师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新知识以及激励学生学好更多的知识,教师自身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和操作,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师生共同进步。

首先,为了更好地上好一节课,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备好课、搜集与教学任务有关的学习资料、认真做好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然后,在上课当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丰富生动的教学,特别是在“上机操作”时,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以自身为例积极动手操作以激发同学们的动手欲望,并且在学生实践操作时,及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甚至一起进行操作,而且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的方法进行某项操作。

例如,在进行“设计制作节日贺卡”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和学生采用竞赛的方法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每个人设计制作一副电子作品,完成后采用无计名的方式进行评比,我和全班学生一起投票看谁获得前十名,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操作热情高涨,都积极认真地设计制作作品,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效果非常好,也加深了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的程度。

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强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励了我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使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经过我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实践,我教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强,也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成效。例如,我开展的“电子黑板报的设计制作”实践活动获得2004年5月举办的“第十九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科技实践活动类”一等奖以及8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实践活动类”三等奖;我2005年开展的“展现自我、真我风采”实践活动获得“第二十届珠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实践活动类”二等奖的好成绩。除了以上介绍的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外,还有许多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这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和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桥头小学 陈松蔚



摘要: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和变革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价的改变”五个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变革

现在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计算机;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生活。计算机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计算机共存。计算机有步骤、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的国家中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要做到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比如,一个学生在做“Basic”中的一道数学题编程时,他们根据数学规律及Basic中程序设计语句的搭配请教一位数学老师,而老师也只是知道大体,说不出具体的做法,不知如何解释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我国倡导的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有了些许基础。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决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转变,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目标。我校从2002年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没有计算机,到有计算机,到电脑室小型局域网络,再到计算机校园网络;从单机操作,再到教育资源(CAI—I网络课件、学件)共享,教学手段的飞跃给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广宽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走向多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等各种信息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3%左右。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③学生可依据问题情景,以科学的论证和推理方式寻找合乎自身认识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产生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如:在教学中学生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与分工,谁来搜索资料,谁来完成作品、谁来演讲等,都要根据个人特长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④制作的过程和作品是评价的重点。重过程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区别。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如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都必然在评价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作品则是各种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我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促使作品评价的多元性、全面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农村初中该如何面对校园新宠

──浅说对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几点体会

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初中 龚春美



学校于2004年9月,增设了多媒体教室和课件制作室,配备了投影机、摄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新设备。这些现代高科技器材必须由专业人士专职管理并使用,才使其在必要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充分运用,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于是,学校领导就让从事多年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我肩负起这份工作。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刚面对这些新引进的教学用器材时,感觉似乎相识而又不甚相知,将来如何能很好地管理这些设备并正常运用呢?又怎样很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使这些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呢?为此,我全身心投入,边学边干,不断探索。实践证明,在这一年来,艰辛的付出,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单就管理成效来说,在启东市教育局组织的“四率工程”验收中,得到了亲临现场的领导和专业人士的首肯赞扬,在评审结论中,获得了优级的好成绩。下面就多媒体教室管理谈谈个人的体会。

谁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重金装备,自然不是作为摆设,而是必须投其所用,使其发挥效用的。为了规范管理,学校制订了制度,每学期初制订计划,期末写好总结,平日随时查岗查责。至于上岗人员,以竞聘竞岗的举措确定。大家知道,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这些紧跟时代脚步的莘莘学子,都满怀憧憬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而眼下就是正规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全部进入学校。专业人才非常多,所以学校的这个岗位,不怕没有干得好的人才。能者上、不能者下的竞聘竞岗制,必然促使专业管理者确立认真对待的态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知识,更新业务能力。

当然,外在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积极进取的内在素质才会产生动力。这就需要工作在这个岗位上的专业管理人员,自身必须具备爱岗敬业、虚心好学、勇于探索、永进不息的良好素质与行动。

第一,要有过强的业务素质。比如,要具备解决简单的设备故障的技能。记得有一次上课用到投影机,按照正常的操作规范操作时,始终不见投影机发光,笔者就及时作处理,排除故障,保证了教学程序的正常开展。还有一次,一教师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忽然画面上出现了原本课件中没有的小动画……类似的意外小问题,笔者都能及时解决。偶然也有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事后就潜心研究,追根究底,尽量避免了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二,要有一颗勇于探索实践的进取心。学校领导把一批代价昂贵的新设备交给了我,面对都是新面孔的这批新器材,虽然还没有让我接受专门的培训,却要我接受这个任务。这就需要我必须抱着积极求知的态度,不断查阅各种专业资料,迅速地去了解、熟悉它们,加班加点开展操作实践活动,尽力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尽快地把它们使用在教学活动中。记得投影机刚来时,我对这个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日常保养等一无所知。作为专业管理员,就得尽早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于是,既上网又找同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使其为我所用了。而第一次尝试用扫描仪扫描照片、扫描文稿并重新排版的情形更是困难,既没有操作说明,也没有参考资料,身边更没有指导者。只是听说这个设备的功能多样。于是,硬着头皮反反复复的试验,终究被我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可见,要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虚心求知不怕难,勇于探索不怕苦,敢于实践不怕难的进取之心。

第三,要拥有热情、主动、耐心、坦诚的团队合作精神。身为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是,在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要为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物品、资料、设备,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创造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在日常的工作中,为配合其他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的活动,就要制作相应的教学材料、展示内容、说明材料和软件,以利于更高层次的教学需求。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跟他们合作。这就需要拥有热情、主动、耐心、坦诚的团队精神。作为多媒体管理者发扬了团队精神,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求实和教学层次的递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增添亮丽的色彩。

第四,多媒体教学的工作要让更多的领导、教师。可能有人会说,多媒体么,管理者懂就是了,其他人嘛,要懂它做啥呀?笔者倒认为,看看外面的世界,凡教育工作者,基本上都既懂得又会运用多媒体。所以,尽管是启东的农村中学,作为一名欲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及早懂得些多媒体教育知识,多熟悉些操作多媒体的技能,实在是非常必要。从而,也就能相对地了解些多媒体专业管理者的具体工作了。要不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本人确是做了很多事情,但学校的某些人却认为你与主科教师比起来很轻闲。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室管理是新建立的岗位,学校的大多数教师与某些领导,对多媒体业务不熟知,不会把多媒体与教学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于是,对多媒体管理者工作的衡量自然是心中无数的,而学校里又没有先例可借鉴,到期终与年度考核的时候,无从参照,说不定就随便给个比夜晚值班的生管老师还低的等级就是了。那作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者来说,如何把这些其实有形而看似无形的工作反映出来,让所付出的能得到肯定呢?这就要管理者自己来设想办法了。途径之一,就是做台帐。建立切合实际、让人信服的台帐是很必要的。其二,因为管理者使用的是高新科技设备,许多教师还不熟悉,有的想弄懂却又没有时间来了解,有的觉得自己从事的课堂教学不需要用多媒体等等,所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到对多媒体管理者的工作衡量。这时,就需要多媒体管理者不断想办法,主动地让他们了解并试着来使用它,并指导他们学以致用。

第五,多媒体管理少不了四个勤。一勤,勤记台帐。什么时间,谁用了什么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出现了什么故障如何处理的,等等,都应当一一记清楚。以备个人的总结提高和领导的检查了解。二勤,勤于清洁。正因为这些设备是非常娇贵的,也最经受不起尘埃的侵袭,所以日常要勤于动手,切实做好器材存放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三勤,勤于检查维护设备。为延长投影机、扫描仪、摄像机、电脑等的使用寿命,减少学校不必要的开支,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保养工作。四勤,勤于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向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所需,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切实做好教育事业所需的后盾保障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6: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