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初探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谢英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地发展着,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也对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么如何面对这个冲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有待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实验。为此厦门成立了子课题组参与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该项实验的核心在于: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工具,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把计算机当作自已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即然是工具,那么如何使用,使其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其重点难点呢?这实际上要求教师要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知道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局性,熟练应用电脑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课程整合实验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


2、合适的软件不多,或者由于交流不多,老师们对现有的教学软件知之甚少。


3、关键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


面对这些问题厦门做了一些尝试:


一、全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考核


有关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素质提高,教育部要求五年内完成一轮的全员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厦门是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较早的城市,市教委根椐本市的实际情况提高了要求,要求三年内完成一轮的全员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考核。子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一年内完成教师的培训。通知一下达,各校积极响应,教师们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利用放学后,或假期,在各个学校的精心组织下,计算机教师认真充当本校教师计算机的培训教师,很多学校的领导也积极参加计算机的学习,甚至有的学校领导本人就早己认识到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自已亲身实践,亲自充当本校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教员,这极大地激发了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认真学认真练。学习完成后还进行各种考核,绝大部分都通过考核。在市教委组织的计算机操作考核中,有二干多人参加了考核,几个参加课程整合的实验学校,参加考核的教师的成绩比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参加考核的这些教师的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态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为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展整合实验


目前我国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较差,种类也不多。近两年出现了一批有教学应用价值的软件,总课题组推荐了一批较好的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和一些优秀的工具型软件,如Word,Powerpoint;Autherware;几何画板等以及原来实验学校开发的一些CAI软件。对这些软件实验学校按各科的不同需求,组织培训或交流。


三、开展实验活动,探讨把计算机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


应用上述软件,我们在实验学梭开展了多学科的课程整合实验,在实验学校开了多节实验公开课。如几何画板与小学数学中学数学的整合;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物理的整合;牛津剑桥《初中化学》与中学化学的整合……,还有一些应用工具平台型软件的实验公开课,如AutherWare应用于物理、化学,用Word应用于语文作文教学,……。在开实验课时,各实验学校和开课学校的许多老师都去听课、学习和研究,课后评课时各抒已见,研究气氛非常浓厚,互相学习、借鉴,在实验学校创设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气氛。其它未开课的教师跃跃欲试,积极学习钻研,很快就会成为整合实验的新骨干。实验课不同于观摩公开课,可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不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多次的实验课后,我们的感受如下:


(1)一节课的好坏是看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的,对于教师来讲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围绕学生如何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整组织,计算机只是一个有力的辅助工具。运用计算机于教学中,首先是教学者对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规律的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懂得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是开展课程整合的前提。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也就是用计算机表达的没有比口头和粉笔的效果好,就不用计算机这工具。我们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2)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应用软件。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


总之,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但实践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计算机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

五、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

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研室 秦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零起点”的反思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一定要“零起点”吗?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零起点”: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起点均为零;认为必须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基于此,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教师培训的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中,都从“零起点”起步。


应该说,“零起点”对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大面积、快速普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零起点”假设本身是不严密的。理由如下:从地区差异看,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从个人能力差异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职教师,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不是“零起点”,而是“多起点”(既有“正起点”,也有“负起点”)。


“零起点”也有不妥之处


“零起点”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学、初中、高中重复教与重复学,浪费教学资源与人力。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都有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块。这意味着高中阶段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初中重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重复。二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条件差的学生“吃不了”。三是各学段教材内容难以衔接,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会留下后遗症!


“零起点”改为“多起点”如何?


为此,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整体研究,注重各级教育的有机衔接。作为过渡,可推行“多起点”策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从长远看,应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上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下可以实行“多纲多本”;在重视国家课程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新经验,可试行分类课程体系,允许学生选修;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同步。


另一方面,随着“多起点”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起点的衡量与学习终点的确定亟待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时,随着“多纲多本”课程标准的建立,将形成多元化的、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局。为了进行统一衡量与对比,有必要以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成果——学生信息素质的水平提高为尺度。因此,建立学生信息素质水平分级标准将十分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经常感到很苦恼,为什么花费很多时间备课,效果却不理想?学生经常沉醉于自己的兴趣角落,教师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切苦心在计算机屏幕前往往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于是我开始思考:适合计算机学科教学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在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经常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的特殊的“工具”性。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计算机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革新了我们过去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学科,而且还给予我们若干创新的启迪,激起了学生和教师投身于计算机学科研究的极大热情之中。显然,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条条指令、一种种方法示教,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学习的状态可以完全改变。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启发──范例──创新──评价”的四环节教学法。

一、启发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一定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BASIC语言时,首先向学生介绍BASIC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并给学生演示用BASIC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的本领。演示用BASIC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数学问题的程序、用BASIC语言编写的音乐的程序、用BASIC语言编写的图画制作和动画设计程序。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并渴望马上去学习掌握这些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围绕某一课题创设有利于所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能围绕问题主动展开学习。例如在讲到BASIC语言中的FOR循环语句时,可以基于以前学过的用IF-THEN和GOTO语句来讲解。用两种不同的语句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既比较了两者的区别,又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FOR循环语句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结合运用、巩固提高的目的。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在讲到赋值语句时,为了让学生把赋值号“=”和等号区别开来,加深对赋值号和变量理解,让学生思考把变量A、B值互换,要求学生能列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上机调试。通过上机验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对学生们编写的程序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再把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列出来后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变量理解的同时,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范例学习

范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例如,编程序求S=2 + 4 + 6 + … + 100问题,这是循环语句典型的求累加的问题。教师先给出已经编好的程序,让学生对照范例一边上机,一边分析和讨论,从模仿中体会用循环语句编程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三、创新

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另外设定范例中各单项式的值而把它变成其他累加问题,如可以求10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和、各数的平方和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去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和相关的报刊杂志,并彼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他们通过归纳总结,从中找出累加问题的通项公式,即Sn=S0+An(S0=0),An再根据不同题目而定。范例中An=2n,在求奇数和中则为An=2n-1。然后可以通过两个公式的分析确定循环变量,通过循环语句编出相应程序。这样,虽然只学习一个例题,却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

当完成某一课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教师适当指导。同学间、同桌间可以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位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老师的启发引起了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由一个个小问题学起,一边学习一边掌握,遇到困难向同学请教,并与大家一起讨论,向同学介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吸取其他同学好的做法,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

总之,通过上述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而充满活力,使计算机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江苏省洪泽县教委 桂宝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上海部) 陈合力



摘要: 文章旨在解决研究型课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文章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教学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课题学习。文章就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展开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为模拟课题介绍了单元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等等。文章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硬件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一、实施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有鉴于此,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更应该有阶段、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资源型学习中,学生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熟练地运用网络,先获取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加工,从而创造新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也为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


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型课题学习。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做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研究型课程以开放性教育与主体性学习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方案之中,改变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研究型课程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课程的教学体会到学科知识与自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识所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实验、调查、设计方案、成果的发布等活动,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及思维方式去了解、观察、分析、归纳自然和社会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研究型课程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各自的现有基础和能力,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协商如何进行设计方案,互相交流实验的步骤、学科知识的概念意义,对结果进行辩论。


三、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标题高中信息技术研究型课程: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关键词检索信息技术,高中教学,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硬件学科课程信息技术年级程度高中单元概述通过各种硬件的比较,着重评价各种计算机硬件的技术水平,最终形成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正确预见和独立判断能力。


培养运用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硬件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先进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培养一定的人才。


目标/学习成果学生将达到如下目标:


1.就他们收集文字材料和数据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的方法。


2.使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一份关于"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并在教室网络中让其他同学共享。


3.使用MicrosoftFrontPage创建一个个人网站来让其他学生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内容必须与课程紧密相关。


4.用WORD写一篇思考计算机发展的文章,应有相当的证据加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室网络中让其他同学共享。


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目标:


1.主题鲜明、突出。


2.内容必须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


3.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能从媒体,如网络上寻找、摘抄一些材料予以支持。


4.语言流畅,语法规则正确,能体现高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网站目标:


1.内容支持网站的主题,并包括所有必须的组成部分。


2.网站的界面易于理解和使用,包含合适且清晰的链接。


3.主题标题清晰易懂。


4.文本通俗易懂,便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及实现资源共享。


大纲/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三类:基础性、提高性和研究型课程。在二十一世纪学科行动纲领中,现有的课程标准侧重于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等基本应用能力。但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显然难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以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本轮课改的重点,而实施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采用课题研究法,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型课程进行初步探索。


大约需要的时间:五星期(5×2=10节)。


必备技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了解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的使用;熟悉上网查询资料。本单元需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技术硬件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投影仪,摄象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与因特网的连接。软件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数据库或电子表格软件,因特网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百科全书光盘。印刷教材有关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报刊、杂志,如电脑商情(个人电脑)、中国计算机教育报、电脑报等过程


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型课题学习。按照指定总课题与学生自己选定具体研究方向相结合的原则,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在确定高中信息技术研究型课程的研究课题时,既在照顾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又要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家中计算机硬件的具体条件;同时,在确定课题时,又要符合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所定的课题,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在课本和有关刊物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必须要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综合比较、确定研究方向、实验证明、归纳分析等过程,以完成课题的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知识水平、锻炼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确定了总课题作为"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总课题下,又细分为"中央处理器的发展"、"存储器的发展"、"输入设备的发展"、"输出设备的发展"等具体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些总课题下的具体研究方向,分别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本单元每周两课时共10课时。


1、教师通过报告文档介绍课程学习的要求,学生上网浏览教师的支持网页。学生通过各类计算机刊物和计算机互联网,自己收集各类计算机硬件的资料,要求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首先使每一位同学逐一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件,在所有同学充分了解计算机硬件配置的基础上,让每位同学自由组合,组成四个研究小组,分别进行"中央处理器的发展"、"存储器的发展"、"输入设备的发展"、"输出设备的发展"等方向的研究。


3、在教师支持网页上和互联网上查阅与硬件相关的信息,每个研究小组分别收集、整理有关本研究小组研究方向的资料,主要包括有关的硬件数据、技术发展资料等。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放在教室网络上让所有同学共享。分小组交流演示文稿。 4、指导教师对每个研究小组和每位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指导具体的操作方法。重要帮助特殊学生理解和开展活动,以及对天才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5、确定网站的主题及其内容。明确在网站创建过程中要使用的材料和资源。


了解一个好的网站的布局并设计你的网站的布局。制作成网页。将网页上传到教师服务器,学生浏览其它学生的网页,并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交流、修改,学生初步评价其他学生的研究情况,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BBS或电子邮件或直接与各位同学交流。


6、完稿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在各个研究小组内进行逐个答辩,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旁听学习。


对特殊教学的修改


对特殊需要学生:对于特殊需要的学生,当学生分组时,应选择其与适当的伙伴结成对子。在整个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时间适当调整他们活动的份额。特殊需要的学生根据能力和时间可能做较少的活动,特殊学生在完成演示文稿或网页时,允许他们使用较少的图片、声音、链接等。并且老师要给予较多的个别辅导的机会。


对天才学生:天才学生能对有关情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应该可以根据最终的交流汇总情况,对每类硬件做一一比较研究。他们能够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来让其它学生共享他们的发现,例如公布图形形式的数据。当然,学生如果能够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在不同硬件在各个时代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中,了解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并且能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则是更高的要求了。要鼓励天才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对新的硬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且,要求天才学生在研究小组中起到核心的作用,要主动帮助特殊需要的学生。


学生评价:对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见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要求(量规)


对学生网站的评价:见学生网站量规


更高要求:(1)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内容充实而真实,吸引力强:+10


(2)网站设计有创意,搜集的资料全面,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13: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谈编写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想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教学经验,教材编写得也很不完善。当前的教材一般较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不太注重研究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学生应有的科学学习方法研究不足,知识点讲得较细而欠缺整体结构的介绍。这样的教材一般是按线性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多是字典式的功能讲解,成了软件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还要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编纂。

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础性。

《纲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学生学习、生活及适应社会的工具和基本能力。因此在小学教材内容选择上应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从保证和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精选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能体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生具有实用价值、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同时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进行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处理好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关系。以成都市为例,从2001年秋至2003年底,全市区县以上学校将全部实现城域网光纤连接,保证学校都能使用宽带网络及共享海量信息库资源,这将极大地改变和改善现有教与学的环境条件,同时,也要求教材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在甄选内容时,还应考虑地区经济技术的规划与发展,力求使教材编写、使用的周期与地区技术普及发展、人们工作生活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础性。

二、淡化学科的系统性

课程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学力,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打破知识和软件的“模块化”结构,强调学生掌握应用软件使用的一般化学习方法。

现行的教材多按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来组织编排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研究不足,基本上是先讲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然后是操作系统,接着是办公软件、网络操作等。按照这种顺序来教,许多概念、名词、术语学生都理解不了,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也没法教。一开始就给三年级的小学生介绍硬件、软件、主机、键盘、内存、芯片、操作系统以及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应操作等,对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打开教材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很快就被搞糊涂了,特别是像文件、文件夹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第一印象就是计算机太难学,甚至会打退堂鼓。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可首先安排鼠标操作,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会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再进行画图学习,在计算机上绘画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和能掌握的,将所画的图保存在硬盘中,并将保存的图画打开。当学生对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将计算机的常识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穿插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介绍,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打破原有体系后,必将建立新的结构替代,以应用这条主线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串起来,打破模块化的结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分解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较为准确地把握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基本学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体系。

三、任务驱动

在教材编写上,对于小学生,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零碎到系统。所以首先针对要学的知识技能设计出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在任务中蕴含了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规定,力求以任务来驱动,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任务,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和示范,学生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假以适当的、同等水平的重复练习,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认知能力角度看,这一层次主要实现对基本知识、操作步骤和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没有涉及太大难度的理解要求,学生应该容易获得成功,也容易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相对第一层次应有所提高,应给出具体的要求,并由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阐明完成任务的思路、介绍完成任务的必要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尽量理解任务完成得好、快的环节,为学生独立运用打下基础。这一层主要实现对思路和方法技巧的理解,适当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但勿需过多。可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展开练习,要求进行相互学习和评价,这对加深理解是十分有益的。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而没有具体的示范,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去组织和安排任务完成的步骤。这一层次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成任务。发展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了基本任务后,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对情况稍差的学生应注意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协助他们最终完成任务。这一层次的任务从内容和形式看,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文、艺术字、分栏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要结合软件结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四、注意进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用于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发达国家已不再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将信息技术溶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这也将是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向,因此,要尽力在教材中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引入语文、数学、美术、常识等知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础工具特征。比如,在学完WORD的应用后,让学生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这时学生虽已具备了WORD的相关知识,但对怎样制作小报还不了解,教材就应该介绍小报设计的有关知识,比如怎样设计标题、重要的文字怎样处理、整个版面怎样布局、插图怎样放置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应用所学的WORD制作出一份精美的电子小报,否则学生就会将所学的各种操作堆积在小报上,各种功能都用了,但是显得很乱,没有一点美感,纯粹是为了使用软件。

在设计任务时,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尽量考虑和其他学科、日常生活之间的整合。比如学习绘画时,可以结合美术教学进行,将美术课中的笔和纸变成计算机中的鼠标和屏幕,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名片、贺卡等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这就需要编写人员认真研究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找到信息技术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点。

信息技术课程内部也需要进行整合。不同软件的操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不需要每个软件都要重复地、详细地讲,应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际上,现在在各行业主流软件基本已Windows风格化,不同功能的软件从安装、基本使用、提示帮助等均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例如,在Office各功能软件中出现的相同的窗口、命令菜单功能的相似分类和布局、大部分完全相同的基本操作等等。这些无异于为不同软件的整合教学提供了平台环境支持,缺乏的就是按需进行深入细致的软件内部整合研究和实践。应该看到,整合型教学的基础是分析、归纳和综合,这种辨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尽量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劳动技术进行整合。

五、配以电子教材

电子教材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存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供的一件利器,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教会学生熟练地使用电子教材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之一。编写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的特点,不必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并存储在光盘中,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既直观生动又可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

从内容上看,可将一些优秀的项目教学设计纳入其中,可以涉及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等方面。教师可直接使用它们进行教学,同时也借助这些教学设计来理解、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通过它还可传递出编写的要点,学生也可在这些优秀设计的指导下展开自学。对学生的自学而言,还可以将一些拓展的内容、操作的技巧、辅助学习的软件、寓教于乐的健康游戏编入光盘之中,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查阅。

从学习过程和结果形式看,应该让学生掌握立足于电子作品形式的交流和完成任务的情况汇报、展示,教师也应注意收集并分类整理学生的电子作品,从中既可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也可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假以时日就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和进一步教学的可贵资源。

六、思想品德教育溶入教材之中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将陆续接触网络环境,影响、伤害他人或受到影响和伤害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因此,引导学生健康地上机、上网,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是信息技术课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最近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也专门联合发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把他看作是落实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教材编写者,理应进行深入研究,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溶入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去,以促进学校、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应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

七、教材的形式要适合小学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选取的事例要有趣味性,应尽力让教材活泼、有趣。教材语言应小学生化,减少文本量,增加彩色的图片加以说明,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艾奉平

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电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汤 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13: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看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经春秋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努力使当今的孩子适应世界的迅速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点。我参加了上海市闵行区信息技术改革的试点,并试讲其中一个活动单元的内容,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新的感悟。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要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高智慧学习的体系。同时,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仅是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风格和帮助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高智慧学习体系教案


随着信息科技的兴起和发展,教育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001年夏天,上海市闵行区在进行初中信息科技的改革试点时,推出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科技(试验本)》及相应的《学生学习档案》,这套教材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知识的讲解,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我在毕业实习中有幸直接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初一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工作。下面我以教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谈谈我对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就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些看法。


这个教案(见附录)是针对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活动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设计的。从图中我们看到,最左边的是这一堂课的主线,旁边是主线中所涉及的内容;椭圆为我设计的样张和要求;报告要求周围的箭头表示所涉及的知识点;虚线的箭头为对于单元主题的引导过程。这样构成了三条相互交叉的课程线索。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设计便是他的图纸;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设计便是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是一门规范的、完整的、系统的并且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我的这个教案借鉴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的格式。一个规范的模板,给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方便的交流。共享与交流是信息时代的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个规范的格式可以方便将其数字化,以便更好更快的检索和比较。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全”。凡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通过模板都能够体现出来。因此,一个信息时代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或一个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在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资源,如网络资源、教具、演示资料等等,以体现它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教案的设计应该详细到每一个细节。这不仅可以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细节才能体现出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在设计时揣测学生可能的想法,并明确写出自己的归纳。当然,具体的还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定。


我这个教案并不是针对一节课设计的,而需要4个课时的时间,准确地说,是一个教学活动单元。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修改系统过程,因此,当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因该考虑到将如何进行评价,并且要把这种评价的过程和标准反映到教案当中去。我在这个教案中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即把评价的标准给学生,让学生彼此自己打分。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尤其在我国有着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合理的解决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矛盾,是我国现在教学设计的难点。在这个教案中,我努力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和我的整个课堂引导相结合,让考点为我的项目所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人们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所学的都是所要用的,只有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学会的永远是知识本身,而不是如何学习。因此,它必然会慢慢地从主要地位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忽视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过度的信息量将会淹没有用的信息,造成教学过程无法控制,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更学不会如何学习的方法。


在我的教案设计中,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保证我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在开始的五个教学步骤中,我都采用的提问、讨论、回答的方法,我和同学一起讨论来引导同学的思维。在第九个教学步骤,主题讨论的时候,我采用列举法,我把每个小组第一次讨论出来的主题罗列在黑板上,鼓励大家不要重复,然后全班逐一讨论。由于这些学生是第一次确定主题,题目普遍都偏大,经过集体讨论一部分后,大家再开始第二次的修改。这种大规模的交流虽然是我主持,但我说得很少,大部分都是同学提出又被其他同学否定。在第二次修改过程中,我对仍旧有问题的小组逐一辅导。


另外,我的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即学会提取、分析信息能力,而不是查找信息,因此我提供了大量的网址资源,避免信息的冗余,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到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上。


正是采用了这些方法,使我能够在保证学生独立性的情况下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高智慧学习的途径。


高智慧学习体系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高智慧学习体系中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黎加厚,2001)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是提供学生高智慧学习体系的途径之一。在这个单元计划中,我根据课题选定了保护地球这样一个课题,为了让同学对保护地球跳出对环保的局限,我结合美国9?11事件,扩大同学对保护地球的理解。同时我精心安排了各个小组的分工协作,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意义的建构。


我们看到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并不是放弃基础知识的掌握。恰恰相反,任何高级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低认知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低认知与显性知识的掌握是保证高认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我通过“高手过招”的方法,介绍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知识,通过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使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对于低认知的显性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就可以让同学掌握,但是对于高认知的隐性知识通过讲授学生往往仍旧无法理解。在我的这个单元中,要学生理解作品的精髓是思考,还要他们掌握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评价。这些对于初一年级初次接触的学生使一个难点,教师也很难讲清楚,于是我采用了实例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判断评价他们的优良,并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学习档案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我也制作了相应的样张让学生参照。结果,许多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学生通过彼此的讨论自己就解决了。


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帮助并不是代替。我在设计教案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个人,分别代表“地球破坏者”、“地球保护者”、“政府官员”,并发给他们标签,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具体的要求可以看教案,然后通过彼此的交流协作得出总结性的报告。结果,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使整个探究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当然,帮助学生建立高智慧学习途径的方法还有很多,实例引导、角色扮演只是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但是,再神奇的魔术师,也需要有优秀的表演舞台。我的这个教案再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我的学生。


这群初一的孩子是一群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他们既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多年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也是我们许多在教学第一线教师之所以不敢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的一个原因。我设计的这个教案,虽然是教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因为,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我们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教育改革只是一个导火索,通过它来改变教师的观念,再通过教师观念改变来改变学生的观念,当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我们的教改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4: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