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摸索之中,教学方法不能固定,教学也不可能形成具体的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区别

1. 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从历史上借鉴,且十分丰富。

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传统学科从前代教学实践中借鉴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丰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 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有教材、有教学大纲、有教学目标、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参考书等,学生的学习通常是一枝钢笔和一张纸的学习模式。

2. 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章可循,仍处于摸索之中。

自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实验与摸索之中,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信息技术学科起源于计算机学科,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机作业的摸索阶段;第二阶段是网络的初级阶段,即Novell 3.11~ Novell 4.12、Windows NT等不同版本的无盘/有盘工作站的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Windows 98、Windows NT对等网,并通过电话线和Modem等可上Internet网的发展中阶段。早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教学大纲、无参考资料,更谈不上有教学参考书。因此,传统学科的教学至少有从千年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极其丰富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处于摸索实验之中。

有些人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总任务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细化成为多个简单可行的子任务,并一一执行各子任务的过程,主要应用于文字处理系统WPS,OFFICE系列,PhotoShop,3D—MAX软件等。 也有人提出“案例”教学法,普遍应用于法律、医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此不多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处处都能使用,每节课都能派上用场的。有些人只片面地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过于夸大了某一教学法的作用。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例如,据统计某省只有10~20%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需要加紧师资队伍建设。这两种方法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是不可行的。如,“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在二进制、八进制的教学、DOS的简单命令以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如QBASIC,Turbo PASCAL,C++等,又该怎样去教学呢?如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没有明显的界线。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呈阶段性发展,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呈阶段性发展,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指基于Internet网络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等)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统一的结果。但各省、市、地区的差异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这将决定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着愈来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育是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教育的统一。第一,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将随着科技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从过去的计算机学科发展成为当今的信息技术学科,而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成为固定模式,只能稳中求改,不能求变。第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过去的被动的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学习。第三,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一去不复返了,教师成了真正的辅导者,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第四,做到了真正的“因人而教”“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解决了“吃不饱”学生的问题,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许多学习内容和学习软件。第五,更好地实施了信息技术学科与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整合问题和与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环保等社会学科的整合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学科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三、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兴趣。首先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出发,教学生学习Windows 98的桌面主题,桌面背景的设置和使用Media Play播放音乐歌曲,玩“纸牌”游戏来熟练鼠标操作等,将学生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生制作一些小作品,可以使用“画图”软件,利用 PhotoShop,3D—MAX等软件,还可以教学生利用WPS 2000制作表格,利用Word 2000编辑文稿、排版,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并对图像进行插入、飞入等动态效果和声音,以及使用FrontPage制作网页。

第三:培养网络技能。使用网上邻居,教学生设置安装TCP/IP协议和IPX/SPX协议等网络知识和安全知识。

第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Turbo Pascal 和C++编程时,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在网上请教高手,如请教曾获得过国家级、国际级获奖的选手,为各级学校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创造了条件等等。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摸索,我们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历程,如今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无论今后我们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能用、适用就好,“任务驱动”教学法很具时代特征,是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若我们能将它与其他的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 蒋本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龚雄涛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基础。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2000、XP)和Office、网络基础等,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界对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个原则上的共识,那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应用、注意实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剪裁,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成为计算机专业教材的简写本。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现将本人的探索综述如下:
  一、兴趣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教师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是关键

  我认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怎么使用“帮助”对软件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就够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如果有运用要求,学生就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深入下去,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基于上述想法,我改变了office 系列软件先进菜单命令的做法,设计了一些操作实践题,这些题由浅入深,实用性、技巧性比较强,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在讲课实施时分为下面三步:

  (1)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这些题都包含一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学生每次课应该完成的。在开始的两次课内,在多媒体教室,用菜单操作,利用投影演示。对于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在实践课时内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2)注重上机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学生会做,并不等于熟练,为了提高熟练程度,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一道习题,同时,教师可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操作技巧。

  (3)引导学生,启迪创造思维

  通过必要的基本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最好图、文、表并茂),可以选取报刊、杂志的经典排版样式,也可自由发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请教教师,但必须以自己设计为主,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四、激励机制是动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学校的一些学生活动,比如:艺术节、计算机录入竞赛、小报竞赛等活动,主要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这样,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还可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法码等,激励学生主动、努力学习。

  五、经常积累是保障

  计算机的优越性可以说人人皆知,但一旦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定或是系统崩溃,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地给学生渗透一些应急措施、鼓励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从而积累更多的软、硬件知识。

  总之,以上是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些尝试性的做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题化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主题背景下,在主题任务的驱动和完成过程中,学习、研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采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显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与其他学科知识性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动向的一种全新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题化教学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为主,教师加以组织、引导、协调,这种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锻炼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整理、运用能力,强调学习的全程性,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主题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般可分为五个环节:营造氛围、确定主题、完成主题、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

(一)营造氛围

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先期“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探究动机,使学生产生完成主题的需求。例如:在“人类资源”这个互联网主题教学中,我们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提出过度开采、严重浪费、缺乏保护意识、人类遭受报复等严峻的现实问题,营造研究氛围,使学生明确研究“人类资源”这个

主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探究热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主题之中。

(二)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确定主题后,应着手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也可将一些大型主题分解成几个小的主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完成主题

完成主题是主题化教学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经确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网络浏览、搜索,获取相关的信息。遇到困难阻滞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协作探讨、经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巧妙地引出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方法或技巧。在这个阶段,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使学生掌握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在获取信息后,要培养学生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例如,在“湛江网上游”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把查寻到的网址一起进行分析,选择有用的信息,保留合适的网站,然后再交流感兴趣的网址,相互进行学习探讨。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每个学生根据得到的不同信息形成初步的学习体会或研究成果,并以文字、图片、多媒体或者个人网页等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中国加入WTO”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的网页获取了许多信息,同时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此时形成的观点可能不够完善,甚至有些偏颇。但这些都不重要,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步,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研讨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班级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展示、网上远程交流等形式展开。此阶段,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讨论中要想方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后,再根据收集到的新信息,完善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此时,可以适当拓宽信息来源渠道,除互联网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报刊、书籍、电台、采访等途径获取信息。学生在众多的信息来源的使用对比中,可以体会到互联网的优点与不足,并能检验自己的结论与成果是否正确。

在教学实践中,完成主题的几个步骤是不断重复的。无论是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主题,都在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不断进行研讨、完善、修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会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从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内部规律的探寻、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四) 成果展示

完成阶段性的成果之后,学生还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对完成的主题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亲人,也可以将其做成网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电子幻灯片在课堂中与同学交流。在教学中,我把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链接到学校主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中去,让学生通过学校主页中的“学科论坛”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总结研究成果,同时,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尽量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对成果的评价关键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内容并不重要,关键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主题化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内容广泛,层次分明

主题化教学的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甚至还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保、交通、能源、旅游、外交等等相关问题,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但是,在课题设置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等因素,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二)知识融合,和谐发展

主题化教学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依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将自然、社会科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体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学生自主,教师为辅

主题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研究主题的形成、教学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辅助性指导。

(作者: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中学 苏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树立现代教学实践观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



王建军 方玉娟



  以往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重视知识的传授,表现出认知性、间接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迈进的知识经济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和更多的依赖个体的创造。对创新精神的呼唤要求我们要在重视主体性和个性的取向上重新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轻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等等。所有这些都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确立新的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实践的核心就是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强调师生互为主客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能动的作用者,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主体,但他们同时也是被作用的。学生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受动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也是能动的作用者,学生的学习不可避免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那么,课堂教学的实践又应从哪些方面去变革呢?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革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上来。提倡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性,使学生充满个性和选择地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改造事物、创造事物。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为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是要否定认知性学习,而是主张以实践的观点构筑认知性学习,从而不局限于认知性任务,重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实践水平增强、综合质量改善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智慧为纽带贯穿教学实践的始终。

  例如,新教材《信息技术》第一章中的第二节“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这一节内容讲的是计算机硬件。硬件不像软件那样趣味无穷,易被学生掌握,通常教师讲的是‘浑身冒汗’学生坐在那里却是‘死气沉沉’。如何用好1-2个课时的时间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有一较深的了解?于是我把这节课改成实践课。课前准备好几台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将学生每4个人分成一组。上课开始首先请学生检查每组的实验台上摆放了那些硬件设备。然后让同学们回答:待处理的信息靠何种设备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又是靠什么部件完成信息处理和数据计算?接下来由同学们打开主机箱让他们在主机内的主板上找一块近似正方形的集成电路芯片——CPU——这就是计算机的心脏,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厂”,它负责指挥整个计算机协调工作,完成大量的数据运算,处理所有信息。接着继续提出问题:计算机处理完的信息靠什么来保存呢?有同学回答:软盘、硬盘等。由学生指出软盘驱动器和硬盘驱动器所处的位置。继续引出计算机存储器分为内外两种存储器的概念,内存储器安装在主板上,是计算机的临时存储单元,输入计算机的信息暂时存放在这里,外存储器可存放长期保存的信息,且存储量大、易于携带,如大家看见的硬盘、光盘、软盘。再让学生在主板的扩展槽中找显卡、声卡和AGP图形端口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作用。最后由学生将拆下的各种部件重新安装,并将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联接起来组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变抽象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为一个简单清晰的框图,对计算机各硬件也有了新的认识,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悟出原来计算机并不神秘,我能学好。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首先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输模式转变到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充分体现实践的精髓,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作用,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学生反应敏感的程度等。而以实践观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各有贡献,各有所得,不能只关注教案是不是完整,教师讲了多少而忽略课堂教学是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把师生的相互作用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新版的《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将探究式教与学融入到教材体系中。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准备学习第三章《畅游网络》中的最后一节〈网页制作〉时,开始学生们兴致很高,因为课余大家经常上网,很想在Internet上有一张充满个性的个人主页,皆有跃跃欲试之势,转而又面露难色,网页制作谈何容易?那可是很专业的。分析学生这种欲进又止的心态,我演示了一张新近制作的“世界杯——迟到的球迷狂欢节”的网页,这张网页既用到了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也用到一些学起来容易且效果很棒的新知识。顿时,学生感到只要稍加努力网页制作并非难事。于是,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制作一张个人主页。首先是学生之间的活动:运用表格设计版面布局,适当拆分或合并单元格,为版面设计元素。填加文本或图片。当时正是世界杯足球赛,鼓励学生可以此为主题制作个人网页,学生们的兴趣很高,纷纷上网查找材料、下载图片。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1、为网页设计主题,在版面的上边及左侧添加导航栏按钮(由教师演示),导航按钮分别为‘中国、喀塔尔、阿曼、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等。2、在版面的右侧填加一些足球比赛的精彩图片。3、然后是对网页进行修饰。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模板给网页填加一个主题即网页横幅及网页背景。为了渲染网页的可视效果可从素材库中选择一个动画足球填加在网页的右上角。5、最后制作超链接。一个2001年世界杯足球赛小组分赛区的网页制作成功了。在这里先是用到已学过的Word制作表格和插入图像的知识,同学们是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步入了网页的制作过程,接下来对新授知识“主题”、“导航栏”、“超链接”也倍感亲切。此时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他们的创作欲望,纷纷尝试制作自己的个人网页。

  三、课堂调节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的权威来控制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输入,是消极的“受动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独断的、凝固不变的。要重视目标的导向,将主动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于自己与他人的组合,体现出他是个有权利的人,是个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决定自己”的人,是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在我的课堂实践中从不要求“安静”的教学氛围,提倡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乃至争论。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一篇文稿、一张表格、一幅图片、一张网页。我只是将一些菜单命令的使用、一些操作技巧、快捷菜单的运用、某些功能的挖掘提供给学生,给他们在构造自己作品时提个醒。其实在你放手去让学生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原来有比你想象更大的潜力,也许你从来没有考虑或发现的问题却在他们似乎是不经意的时候发现了。难到你不觉得你的学生有挖掘不完的智慧吗?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个性思维的人,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将课堂教学变为师生相互参与、相互作用,互为主客体的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改革掉陈旧的输入式的传统课堂教学,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具有实践观的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议CAI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声像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学体制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被列入了小学生的课程之中,用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以多媒体技术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应用,在当今是潮流,在将来必然是主流!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是当今乃至未来全球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向。在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CAI在我国迅速崛起,并成了教育的创新支点。

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英文简称。是教师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更好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乃至未来,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标志,成为了新世纪人人必需掌握的必备“工具”之一。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媒体运用到课堂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下面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一、CAI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利用CAI的图、声、文、色的交互性,画面生动、形象、直观性等特点,可延伸课堂教学时空,拓展学生智能视野,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情境交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1.运用CAI,化抽象为具体

在教学中,有一些抽象的知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直观演示,这种效果比传统的教具演示更形象、更生动、更清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软件知识时,软件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实物。这时我为这一课内容设计了一段动画,拿一幅桌面作为背景,利用从画面外部进入一个Windows98盒子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自我介绍:“我是系统软件,我有很多兄弟姐妹。”分别变若干个卡通人物并与系统软件卡通人物手拉手在一起,代表应用软件,进行自我介绍:“我们是应用软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要使用我们就必需有老大哥系统软件的支持。”然后,让卡通人物详细地介绍各自的作用。

动画的整个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演示,使学生能形成具体的、印象深刻的、动态的感知,这样的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强、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教法相结合,能增大课的容量,提高课的密度。

2.运用CAI,化静态为动态

在教学中,很多课文只有文字的表述或配有一两幅简单的动态图片,而CAI则可以通过丰富的视、音频动画素材,化静为动,重现文中描述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更清晰的视觉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计算机内部构造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如何拆开主机箱,逐步查看主机箱中的设备,当将某一元件拆下时,用动画方式使元件旋转让学生观察得更加清楚,记忆得更加深刻,并且学生可通过鼠标控制硬件旋转至所想观察的角度。

这段CAI教学,化书本上不容易理解的静态图片资料为动态的动画资料,使学生对硬件的接口、形状等有更全面的认识。

3.运用CAI,加强训练力度

许多知识技能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但机械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厌烦,效果不好。借助CAI可以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力度,提高训练效果。

进行指法教学时,让计算机放出单词的录音,学生听录音,手指敲键盘,输入相应的单词,输入后计算机自动判别是否正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输入法,并同时进行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口语发音,可以制作一个与小动物对话的游戏,学生可以自己用键盘输入答话,如果正确,小动物会给予肯定,错误则小动物离开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学生的多种观感协同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接受掌握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目前常用的CAI模式

讲解演示。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的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发挥CAI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呈现给学生,此模式适用于一些不利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或复杂的变化过程或特殊现象等。模式可以集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质量。

操作练习。操作练习模式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巩固、熟练某些知识技能。这种模式首先由计算机提出问题,由学生输入回答,正确则以一定的方式予以肯定和赞美,然后进入下一题,如果不正确则予以提示,并要求再次回答。此模式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自动执行的程序功能,节省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对于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常有利。

教学游戏。教学游戏常被用来营造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的相联系。这种模式设计要特别注重将科学性、教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此模式特别适用于低年级教学。

三、应用CAI应该注意的问题

正确认识CAI的根本属性是教学性。如今很多学校已经有了能制作CAI课件的老师,能够做出比较漂亮的CAI课件,但在制作流程中,往往出现在界面美观设计上花费时间超过课程本身设计的情况。利用CAI进行教学必须是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灵活利用多媒体优势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教育性是CAI的根本属性,小学利用CAI应该具有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像上面“哗众取宠”和“画蛇添足”现象的产生,力争CAI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有助于解决和突出教学重、难点。

CAI的过分依赖。现行的教材上,并不是每课的内容都适合用CAI教学,有的用实物或演示,效果反而好。比如:教学“软件的使用时”,必须让学生直接进行写保护口的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更深刻,但如果用计算机显示,显然起不到好的效果。另外,一味迷信计算机,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应该从具体教学内容的目标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合理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小学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小学CAI还依赖、从属于该形式。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CAI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计算机是辅助手段。CAI决不能替代教师,而只能辅助教学。CAI只有在教师的正确运用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CAI中,必须遵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CAI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CAI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恰当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适应整个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发展。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苏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胡正勇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中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比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二、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使用较多的是“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环节进行了支架式教学的尝试。首先是搭建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一定的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给以适当提升,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培养学生依赖网络去收集信息,以形成、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可以通过协助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后是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四、小组协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例如:当教师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笔者认为,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

  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为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渗透式教学。例如:

  1、“网上研究”:从2001年秋季,高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网上研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不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例如,在生物课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检索关于生物的起源、进化等内容;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九运会、阿富汗局势、土地沙漠化及沙尘暴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2、“网上作文”:老师在网上发布作文题目和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互联网收集素材,进行网上作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留言板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寻求帮助。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把作文发送给老师,老师在网上进行答疑,批改作业,范文点评、组织讨论等。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作文既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家里以电子邮件方式送交,老师批改作文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电子邮件方式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点评作文,也可以聘请专家教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学习。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营造了一种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21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如今,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人类社会也正面临着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高速公路及因特网的出现,彻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同时将更戏剧性地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而引起的应用领域中的变革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处于信息时代,就应该对信息技术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有本质的认识,应该能具有在信息社会学习文化、取得知识与信息的基本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能够利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具有一种信息素质或信息文化,即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必需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信息社会后,无论人们怎样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人类需要一种除了读、写、算以外的新的文明基础,即计算机文化。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已成为计算机教育的首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计算机教学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基础

计算机课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综合基础性学科,是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时代“读、写、算”的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计算机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会学习”为核心,获取学习能力。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但同时也不否认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学会学习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责任感、方法与态度等。例如:在教学浏览器操作时,教师除了讲浏览器基本的操作方法,还应该把如何利用浏览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参与创造”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几千年来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所产生的、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纪律而树立的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至今仍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校存在,虽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评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例如:在教学“FLASH”动画时,教师先教学如何制作一些图形变换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刚学过的知识来制作一些具体的物品,这样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培养信息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tion)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处理信息速度快,可运行多媒体技术和进行交互的特点来优化教学环节,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在教学领域中引起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

1.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各种形式的教育得以实施。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一门综合技术,它具有教学媒体信息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等特征。网络技术是通过计算机间的相互联结,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和多维化教学信息空间。

2.教学内容、手段的转变。如今从教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框架也无法适应这知识爆炸的冲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教师的重要作用不是去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而是向他们揭示知识的结构。教学内容不再是死板的条框、定义的复制,而成了理解、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教学手段从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创造性能力,并使他们理解信息对当今社会与人类的影响,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感。

三、程序设计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程序设计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1.程序设计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计算机语言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对这些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就是对抽象事物的“反刍”过程,这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开始,进而了解事物的一般性质。此过程中,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解决一个程序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适当的算法,算法要借助符号和概念进行推导和论证,要依赖编程来实现。在编程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这是一个高度抽象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

2.程序设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活动中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能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一般包括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四个阶段。而设计一个正确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设想、框图、程序、调试、修改、成功。这正是四个阶段的最有利展现。在设计中,调试过程时,如果运行结果不满意,就需要修改后再次调试,直到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一个艰难的思维过程,并且常常有着不同的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情况。在这里,学生们的创造性会淋漓尽致地发挥,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跳跃式拓展和提高。

3.程序设计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时通过各种感官并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通过上机体会指令功能、分析程序过程,容易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其求知欲。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容易塑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激发好学精神。

程序设计采用模块化的思维方式,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分别编程,最后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程序。通过训练,学生能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结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程序设计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优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Bill Gates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尽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为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以接受新世纪的挑战。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学科研所 许金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8: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