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载体

──智能机器人

沙有威  北京景山学校



  论文摘要: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原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的,其内容也将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过去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技术教学载体(计算机)的惟一性是相关的。而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载体的出现,不仅充实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使我们对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全面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内涵。

  我国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有识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被广泛的普及使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逐步将中小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改为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众所周知的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以上四种技术中,智能技术又处于核心地位。它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其它三种技术中。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原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其内容也将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多年来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载体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惟一工具,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引发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争论。例如: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是否只要学习计算机使用的争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中是否要有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争论。

  过去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技术教学载体(计算机)的惟一性是相关的。而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另一载体的出现,不仅充实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使我们对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全面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内涵。

  一、让智能机器人走进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教育走进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可能和必然趋势,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了造型技术、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充分地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更是智能技术的结晶。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必将给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智能机器人会成为中小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智能平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智能机器人将会与计算机一起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工具,承载起信息技术教学载体的任务。
智能机器人教学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之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这个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破除中小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2.使学生掌握为一种智能机器人下载程序的方法,了解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和驱动装置的作用。理解体会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了解体会智能机器人是怎样在人的指挥下工作的。学习为一种智能机器人编写程序,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到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和比赛项目,使学生在为机器人扩充功能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在组装扩展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智能机器人教育走进普通中、小学校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已经在近两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智能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校中主要是从下面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1.以校外科技活动为动力,在校内以科技活动小组的方式出现。

  2.以信息技术课内容之一的方式出现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程序设计与智能机器人

  程序设计是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80年代初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之初就是以程序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在中学程序设计能力强的同学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现象也屡见不鲜,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为基础教育带来的一种培养综合能力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在强调程序设计教育作用的同时反思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利用以往的程序设计媒介很难使初学者 看到程序设计应用的效果,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是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让中学生通过为机器人编程序来学习程序设计的知识是程序设计教学入门的最好方法。在学习为机器人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会建立成功的信心,从而取得程序设计学习的兴趣。将智能机器人作为程序设计学习的载体,会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机器人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智能机器人对学生引发的程序设计的兴趣还会对算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程序设计更好的学习有关的算法知识。

  三、能力培养的综合平台

  学习为智能机器人编写程序是以智能机器人为平台的学习内容之一,在编程序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根据要机器人完成的任务来编写程序。学习者要了解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并通过编程序来控制传感器,使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环境信息,并对感知的信息做出决策和响应,以使机器人完成规定的任务。学习为机器人编写程序的过程可以用拟人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例如:可以将机器人的硬件看作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而学习为机器人编程序的过程是学生赋予机器人行走、避障、避碰、说话、听话、观察等人类行为功能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感受着失败的遗憾和成功的喜悦,对遗憾和喜悦的感受必然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智能机器人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除了要具有中学程序设计教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和编辑系统。还要有适当的硬件功能。语言系统应该是具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语言系统,学生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要能够学到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功能。硬件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充性和可塑性,适合学习有关的硬件知识,便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智能机器人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随着智能机器人作为学习平台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会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的机器人产品应运而生,教育机构在选择教学用机器人的时候,要结合基础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来选择智能机器人学习平台。

  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会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新的内容、新的思考和新的活力。借助智能机器人学生可以进行多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智能机器人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他不仅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载体,也会成为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新载体。

  四、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看好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知识的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的作用。例如,介绍机器人的由来,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小说或录像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机器人的功用和局限性及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内容主要穿插在科学概论、社会研究和计算机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进行。

  美国教育界普遍确信,信息技术将在人们的未来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角色。如果现在的在校学生具有了这方面的素质,他们将来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各种技术革新,也更容易在未来的信息时代获得成功。

  我国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有识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让智能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小学校      沙有威    2001年4月5日
  2.程序设计教学的新载体──智能机器人  沙有威    2002年3月17日
  3.在景山学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普及教育实验的建议   沙有威    2001年4月7日
  4.智能机器人制作入门        徐爱萍   沙有威
  5.北京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总书记的这段话,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更是教育工作者化解困惑的春风,因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日趋迫切。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是通过学科教学,计算机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培训阵地。下面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能力的充分发展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以获取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分析他的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电脑绘画、PowerPoint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在各年级进行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像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比如,指法练习是小学低年级的重要内容,而这个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选择的教学软件并不单一,有时在PIPI下进行基本练习;有时在一些打字的游戏软件中进行练习,如《乖乖熊打字班》;有时又在记事本中用拼音背诵课文,联系其他科目,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

(二)选择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用“任务”方式对待新授内容。具体做法是,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鼠标器”这一内容时,我首先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时,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指针形状是不一样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指针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起来,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窗口方面的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指针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指针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和“I”等形状,并且能大致说出了它们所表示的计算机的状态。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充分利用教学课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精心设计的。每堂课的教学我只安排10~15分钟的理论和演示,便提出练习要求,然后由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练习、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聆听学生描述操作现象,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则需要直接回答;而有些问题却需要教师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作为小学计算机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更应充分抓住教学课时,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比如在绘画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这样的课题──《添画》,画中就只有一棵树和一幢没有门的房子,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结果令我惊奇万分,有画草的,有画鸟的,有画太阳的,观察仔细的给房子画上了门……居然还有学生在房子里画了一只小老鼠。由此可见,学生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啊!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这种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课外活动辅导中,我经常鼓励编程的学生一题多编,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一题多编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开阔思路。比如学生在学习使用QBASIC语言打印图形时,我先引导学生编写基本程序,让计算机输出用“******”组成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们去思考、去讨论,最终通过修改程序中的某些语句,使图形变为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多种图形。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学得更灵活、知识掌握得更全面。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作者: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常勇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思考



刘金堂



  1996年10月29--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研讨会”,中心议题是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素质,特别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对于这一新的观点应如何理解与实践,本文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计算机应用学习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意义

  计算机进入家庭问题是计算机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也许不会太短;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却是当务之急,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也就是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包含的方面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断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计算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力工具。1997年1月1日,《中国电脑教育报》刊登一则消息,题目是“在INTERNET获取信息”该文编者按写道:‘Internet的出现,使身居斗室的你,可以漫游世界各地,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信息。那么,你又是怎样利用Internet解决你身边的问题的呢?今天所讲述的是一位教师看到报纸上的一则信息,为了探其究竟,他打开身边的电脑阅读大洋彼岸最新的美国《数学教师杂志》,从而,一切真象大白。当编者同他谈起此事时,他兴奋地说:那种从Internet上获取新知识的兴奋之感是从未有过的……’消息报道中谈到的“新知识”到底是什么?获得的具体过程如何?在这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这里给予我们的一个强烈感觉是,计算机就象是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人类知识宝库的大门,谁拿到了这把钥匙谁就可以在宝库中得到所需要的一切,值此社会知识总量与知识陈旧率向两极加速发展的时代,这把钥匙对于面对“三个面向”挑战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有多么重要。

  第二、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

  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其实施过程受到传播媒体的制约。“师傅带徒弟”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的只能是那些直接知识;随着社会发展,文字及印刷技术产生,间接知识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班级授课制产生,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加上必要的模拟实践,构成了近现代教育的基本方式,一直沿袭了数千年;20世纪中叶计算机问世,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算机信息传递功能应用于教学过程,产生了多媒体技术,使传统教学过程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有两条:

  其一,教学手段多样化。一块黑板、一支份笔的单一平面教育将成为历史,多媒体微机将电视、电话、传真、录音等技术融为一体。

  其二、教学过程个体化。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作为教学媒体,把面向全班的师生问答式交流转变为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交互式交流,教师按教学需要选择智能化教学软件;计算机按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上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还可以应用网络中电子信箱实现校际间教学互通,扩大优秀教学过程的覆盖面,这种实实在在的因材施教过程,完成了教学活动从个体到群体,再从群体到个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使教育进入了一个更科学的境地。

  由此看来,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实现教学过程优化与教师知识更新的完美结合,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点,在21世纪,不懂计算机的“科盲”教师与20世纪不识字的文盲教师一样不可思议!因此,面向全体中学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在职教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二、计算机应用培训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知识的高科技性,发展的迅捷性及庞大的教育对象群体,决定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具有应用性、层次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在具体知识内容上,主要有理沦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理论知识方面,有三个模块:

  模块一:计算们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与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及防护。

  模块二:多媒体基础知识。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内容、原理及运用与发展趋势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模块三: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构造、应用与发展趋势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实践技能方面,有六个模块:

  模块一:微机硬件系统的组装与维护。

  模块二:WINDOWS95实用操作,包括WINDOWS95的启动、退出,程序的运行与软件安装,文件管理,控制面板,汉字输入,实用附件,多媒体功能及打印管理等。

  模块三:文书处理,掌握一种文书处理软件(如WORD97)。

  模块四:信息管理,掌握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97)或数据库管理软件(如ACCESS97)。

  模块五: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一种多媒体编辑软件(如:POWERPONIT97或AUTHORWARE)。

  模块六:INTERNET及教育应用,包括INTERNET简介,WINDOWS95网络安装与配置,网上信息发布与获得等。

  上述两个方面九个模块,可分为三个等级层次:

  初级:可选学理论方面模块一,模块二;实践方面可选学模块二、三、五。

  中级:应全面学习九个模块。

  高级:应在模块五、模块六两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

  三、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存在的误解。

  1、认为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是一种负担。

  老师们常常害怕来进修计算机课程,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很多教师以前自己都不会用录像机、VCD机,现在却要求他们来说显然是困难重重,就算是使用别人编好的软件,这些老师也会认为是一种负担。

  实际上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我们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坚持强调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运用大量的理论、实例来证明和宣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的变革要求教师必然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被淘汰。根据有关专家对国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走向的分析表明,国外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已经从“守摊型”向“开拓型”发展,衡量教师“开拓型”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对现代信息的吸收、选择、编码、贮存、提取与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种状况,同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趋向很不适应。因此,我们不能囿于现状,固步自封,必须增强紧迫感,放开眼光,瞄准未来社会发展,尽快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素质。就现代化要求而言,学历层次的高低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是业务能力、教学与教研水平究竟怎样。能力差、水平低,都是可以在学习中和实践不断提高的,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学字。只要我们求实务实,一方面大练基本功,一方面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职能,搞好素质培训,凭借我们教师富于奉献的师德优势和社会主义的政策导向,我们就能更快地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需要的二十一世纪的新教师。

  2、认为学习计算机能过关就行。

  由于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工学矛盾,再加上有些教师所教学科的局限性,所妨常常在培训过程中只按部就班地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懂一点实际操作,马马虎虎能过关就行。不愿再进一步深入下去,也不考虑今后再继续学习计算机。

  “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我们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说明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内涵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了解和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这一行业的发展更是今人惊奇:CPU上晶体管的集成度以每10个月翻100倍的速度增长;因特网从发明到拥有5000万用户仅用了4年,而收音机、电视机则分别花了38年和13年的时间;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网上学校,ILX计算机综合学习系统等。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师上课、备课;研究学生学习状况;跟踪辅导;综合评估学生以及同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可见,我们的教师要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努力建成自我完善智能结构,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光靠有限的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3、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仅用于课堂。

  曾看到过一个初中学生的作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小学的时候始终是一个后进生,写检查、请家长是常事,成绩不好。他在各科中,最讨厌英语,因为他认为英语就是背单词、背句子、背语法,最后还要背整篇文章。所以英语成绩也最差。幸运的是他进入初中以后,遇到了一个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没有先人为主将他列为后进生,而是通过调查,发现他会用计算机里面的Word,而且排版技巧还不错,审美基础也很好,就鼓励他每周为班里面做一份班刊,老师拿到学校油印,发给每个同学。刚开始这个同学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试着做了两期。没有想到,班主任在全班表扬了他,而且其他同学对他也充满了敬佩。这名同学找到了自信和自尊,从此以后更加勤奋地为班里工作。

  几周以后,班主任非常适时地提出了新要求,让他用英文来编辑班刊。这位同学现在已经有了自信,虽然他的英文基础不好,但是他主动到图书馆查阅各种英文读物,编写英语班刊。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是他的英文成绩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已经名列前茅了!

  还曾遇到一个老师为使学生克服怕写作文的缺点,将班上写得好一点的作文教学生编辑成多媒体的计算机作文,配上学生自己的朗读,适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使得作文显得更加美妙。大大提高了同学写作文的热情。

  我认为这两位教师都非常了不起,因为他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这种先进的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其实,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用来实现以前无法实现或者需要耗费太多时间与精力才能实现的教育效果。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编制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极为片面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逐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儿童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的整合理论。其中科目中心整合理论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画笔”一课时,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讲初中信息技术“文档的修饰”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宣传自己学校的广告材料或设计美术课中的美术字作品等。讲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多媒体制作时,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有关其他学科的学习演示报告。在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其他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山东省蒙阴县教研室 石家国 王法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自主学习法的一点尝试



荆学



  2000年暑假开学以后,教育部决定将中小学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举措。“信息技术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课程,但信息技术课的指导思想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这是把“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它体现着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与创新。初中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所以教师如何教好信息课,学生怎样学好信息课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教师经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巧妙设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在众多学科中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门课,然而,学生感兴趣的往往不是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诸如游戏之类的应用软件,这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能根据所学知识精心设计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但解决了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例如:在电子表格“数据与处理”一节,课前,先播放伊拉克战争的视频画面,课上提出问题:1、统计美军伤亡情况(根据课本改编,与例题难度相仿,较容易)2、计算美军的损失(由课本延伸,有难度,培养创新能力)3、你能使用几种方法计算(培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学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做好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3、学生演示,教师订正后,让学生动手解决提高的题目,之后,学生演示,教师订正。

  三、学生演示,发现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选择在自学中做对和做错的同学分别演示。通过做对的学生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更简单快捷的做题方法,抛砖引玉;通过做错的学生的演示,做为反例,让同学们分析出错的原因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引以为戒。在实践过程中,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正是教师需要强调的重点。如:分类汇总操作,学生未以分类字段进行排序,造成汇总结果的错误,只是一个普遍问题。在演示错误过程之后,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提高了重视程度。这比教师直接演示正确做法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注意:1、学生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2、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提高性问题的解决

  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学完全能够解决,而学生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提高性的问题应源于课本而又要高于课本,使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层次又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于动脑。技能水平随着练习的巩固而不断熟练,学生也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信息技术”的根本所在。《信息技术》属于新开课程。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实践结果是:在5月举行的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我校初四年级550人参加考试,A级人数:450人(分数在90-100为A级);B级人数61人(75-89为B级);C级人数32人(60-74C级);D级人数7人(60分以下为D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

(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

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现在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5.分层次教学。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信息技术,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听课,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适当运用比喻。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作比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讲解:“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可以让学生觉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能既快又牢固地掌握。

4.自主学习。尼葛洛庞帝提出,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歌,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播放歌曲,但自己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软件,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觉得应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来讲也未必不可。比如讲POWERPOINT时,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学生们可能很好奇,这样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这样的效果更好。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教学研究室 刘兴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计算机创新教学初探



李玉荣



  一、引言
  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创新型新一代应当是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如何通过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从80年代初就在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计算机教育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结构不足

  (1)我们从80年代初直到今天,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学校计算机课程却一直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编程语言BASIC为主,教材和教学内容始终没有太多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编写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2)教学内容中软件知识与硬件知识、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设置比例难以确定。众所周知,一台计算机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合理配置及软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协调才使计算机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同时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其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如程序设计本身就是极富逻辑性的工作,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有利,这就使得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占有的比重。

  2、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不足,促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重点的教,学生有重点的学。目前学生的计算机考核名目繁多,但类型大致相同,大凡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基础知识、测试打字速度、编辑排版、编制表格,并将打字排版作为重点。成年人对于这类考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用在学生身上就不太适宜了。另外,有的地方将计算机学科进行统考,而计算机的发展受到硬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统考很难反映学生的水平。

  三、对策与思考

  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进行探索改革应该从计算机知识结构、考核形式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兴趣的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就会大大提高。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产生动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探索改革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要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负责该工作的人员既要注重基础内容课程的设置,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程序设计等,这些都是计算机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将一些社会上较新的科技成果向学生作介绍并进行分析,也可及时地开设社会需求的应用软件课程。如开设动画制作、网页制作课程等。下面以我们学校开设的动画制作教学为例,谈谈此项改革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先演示动画,不对学生有任何要求,学生看到精彩的动画,兴趣和好奇心大大加强。教师在讲授时从如何制作直到如何演示,一一作了说明,再做一遍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都专心致志的听讲,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的制作,当然也有少数学生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才能很快的掌握。在练习的过程中,邻桌之间相互讨论,及时交流经验和心得。这样在练习的同时学生便学会了动画的制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的学生还可以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很好的作品。

  2、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制。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根据这些创新心理机制和特点来进行。例如:学生在玩WINDOWS自带的扑克牌游戏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扑克牌背面的图案可不可以改变?为什么有的计算机扑克牌一次可以翻三张,而有的只能一次翻一张?等等,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在适当的时间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根问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那些勇于探索的学生应当众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3、教学内容要鼓励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创新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多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我们允许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查阅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在实践中尽可能标新立异。如我们利用Windows中的画图工具,让学生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一只眼睛画好后,如何画出同样大小的另一只眼?在学生犯愁时再教如何复制,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复制、剪切、粘贴等一些重要的操作,通过学习画图,学生对窗口和菜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常用的文件操作(新建、保存、打开、另存为、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编辑操作(复制、剪切、粘贴、撤消、重复等)、文字录入、查看、帮助等都能熟练应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4、考核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核时可采用“模块化”、“任务式”的办法。“模块化”就是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游戏、画图、图文混排、制表格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但模块设置不宜过大。“任务式”就是根据学生所学相应的模块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一张课程表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任务”进行考核。评价可设置不及格、优良、优秀三级标准。不及格: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优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基本完成任务;优秀: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

  在每次考核中,每项任务应有简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任务,但不要干涉学生的思路。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

  实践证明,采用“模块化”、“任务化”考核方法,能够达到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种考核有助学生临场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新力。

  四、结束语

  在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觉到,通过对计算机教育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我们对计算机的创新教学还要不断地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3 04: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