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只有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2001年9月份起,我省中学已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1.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到2000年,争取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在讲述计算机的逻辑组成时,我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开天辟地》教学光盘中相关片段。结果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差不齐。正是因为信息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引起学习效果的明显不同。

3.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以及从国家对信息课程的重视、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越来越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方面来讲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可请高年级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心得,做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以后的学习中才不至于盲目不知所措。

2.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相关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我所教的班级每一星期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在这一周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一周他所了解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能一起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起进步,紧跟时代脉搏。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4.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言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动画软件FLASH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新。结果学生做出来的软件创意很好,不拘一格。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机械波的传播后,自己制作了机械波的传播的动画,栩栩如生。学生自己制作的数学类动画,甚至教师都可以作为课件使用。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 王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谈如何规范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

虞国强 杭十四中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杭州市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及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字:教学行为 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即将在我省付诸实施。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很快将以《新课标》为纲进行教学。那么作为《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者——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课标》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的提出给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课标》中的不少内容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以及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将直接影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成败;说机遇是因为《新课标》的制订无疑给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从当前我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规范我市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使学科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性,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接下来将就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对于规范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同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一次学校临近期末测试的晨会发言中,学生在发言结尾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在即将到来的期末测试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猛一听这句话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学生没有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知识能力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是将学习的目的定位成为家长和老师学习,这与“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出入的。再继续分析下去,如果不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说出的一些言语,学生又怎么会写出这样“深沉”发言稿呢?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言语难道不正是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真实反映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教育理念进行更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学习合作伙伴。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教学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在综合练习题中,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就会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理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不会操作,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使评价体现它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如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更新后的教育理念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其先进性来,而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为教育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贯彻体现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教师在课堂中关注什么

  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认知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关注于学生的整体能力及其他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堂课上下来,有的学生正常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学生不能完全做完,而有的学生则很快地完成了教学例题的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能力差异,但问题是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教师是怎么解决的呢?
就笔者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很多教师当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对无策或者采取增加同类型任务的方法来让学生用掉剩余的时间。然而如果从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重复操作已经掌握的内容,非但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反而会造成其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注意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到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充分地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归根到底就是看其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是看目标达成度的增量,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以及时间的利用率这三个“有效教学”的外显指标。

  要做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实现知识重组

  知识形态的转变,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组织。现在我市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是以课的形式进行编排的,这种教材编排方式能够较好地帮助教师以一定的知识点进行每堂课的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中只要照本宣读就可以了。

  以第三册教材的Flash单元中的按钮为例,课本上将这部分内容分成按钮制作和按钮动作两节课,但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可以对这两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调整的。比如通过使用共享图库中的按钮先让学生对按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行按钮的制作;或者是先进行按钮动作的教学,然后再制作个性化的按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或是能力特点),教师将知识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更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教育形态,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不是对教材的不尊重,而是在教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使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也是备课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同样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准备工作,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备课中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学习的任务。

  有关于教学方法的内容在很多文章都有介绍,笔者在此就不做详细的描述了。以下仅以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的角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说一下笔者对这教学方法的看法。

  通常说来教学方法在理论上不外乎两大类型:“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型”的教学方法,而且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有向后者发展的趋势,比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就属于这类范畴。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接受型”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如果一味地以研究的形式进行,不但意义不大,而且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当然传统的“接受型”教学方法基本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来对其进行调整。比如使用问题教学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来让学生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就是对“接受型”教学方法的一种改进措施。

  3、合理地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发展能力的关键。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特殊情况,结果好好的一堂课上得很不理想。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完成一堂高效能的课呢?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都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准备呢?

  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有三种类型教师的教学效率是比较高的,下面对其特点一一进行分析:

  (1)灵活机动型

  这类教师成功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对课堂教学情境的敏锐观察和准确预测,并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智慧及时、灵活地处理课堂上所发生的新情况。他们教学行为的突出特征是尝试在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两种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之间谋求一种平衡,而且对学生、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等因素的改变尤其敏感,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变化,教师则会立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这类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尽可能地学会特定的内容。

  (2)学生取向型

  这类教师获取高成效大概主要依靠的是“教师教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学的结果”这一信念。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特征,如何通过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现况和理解程度,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内容取向型

  这类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构建认知结构框架”上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尤其善于控制与展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他们对知识内在关系的透彻阐释,不仅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合理地实施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就目前我市信息技术学科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来讲,成为一个高成效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发展目标。而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一些教师的经验,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实施方法:

  首先是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制订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借鉴一些高成效教师的方案进行反思,比较与他们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第一次的调整;在完成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调整后,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根据教学实际反馈情况,比较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进行第二次反思,从而再一次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充分体现潜在课程的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笔者在辅导师范院校实习生教学实习的时候曾经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一个班的部分学生在结束操作整理座位时用脚把凳子勾回到桌子底下,这跟以前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怎么回事呢?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这个班的实习老师就是这么整理自己座位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些有意无意的言语、行为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个现象,将一些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或者理念通过教学环境的布置等潜在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那远比在课堂中反复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除了以上描述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式、教师教学工作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等等多个方面,这里鉴于文章的篇幅所限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作为一名杭州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笔者很欣喜地看到我市信息技术学科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的不俗成绩。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时,同样希望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把握住这次新的机遇,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能力水平,从而使我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继续走在改革的前沿,也希望笔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这些观点能为广大的学科教师提供有用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培养中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方法谈







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中学必修课程之中。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计算机挺喜欢,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开始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要让学生长期爱学计算机,学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谈谈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方面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时间占70%,理论课只占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够解答某一问题,必将会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悦之情,充满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如在讲解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由于这节内容相当重要,而且实践性非常强,教师可以先围绕教学目标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操作预习,然后教师再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让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简单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四、开展计算机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可以组织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利用学校淘汰下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贺卡、设计学校网站、参加比赛等。如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成立了硬件兴趣小组和软件兴趣小组。硬件兴趣小组主要是掌握一些硬件设备的基本维修和安装、调试;软件兴趣小组分程序设计小组和综合设计小组,程序设计小组主要学习BASIC,C, Visual BASIC语言,综合设计小组主要学习一些较新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办公软件、多媒体处理软件等。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仅带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兴趣。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计算机。

(作者:安徽省歙县中学 范德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几点实践



王伟光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杲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操作的方法和技能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意义一些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培养他们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为适应以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有三点做法:

  第一、“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得导师。我在信息技术课让“趣味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他们对知识内容的兴趣。喜欢画画的小学生,他们就愿意上美术课;喜欢唱歌的,就愿意上音乐课。并且,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爱画画的学生制作自己的卡通画,让爱唱歌的同学编辑自己的小歌曲,让爱写作的同学在电脑上编辑自己的小文章......一切从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也就不再感觉困难。

  多媒体技术把知识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知识传递方法。我还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生动的形象,而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具体形象的感性因素变成了学生思维的直观的诱因。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总是想弄明白,这个小小的电脑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做那么多事情?网络里到底有些什么?学生的兴趣变成了探知未知事物的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升华,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玩”,“玩”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在宽松氛围下的动手动脑的有效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由浅入深,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在IT这个领域,好多IT精英、电脑高手都是从游戏开始,通过玩电脑逐渐发展成才的。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因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简单易懂,在课程的安排和内容上要注意简单易懂,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一些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方法和教学软件,配合一些适当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一些抽象的理论,让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为使初学者掌握鼠标的习性,左右键的用法,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我从一些游戏入手,如纸牌、空当接龙等,还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密切联系的诸如网络游戏、流行软件、黑客以及网上冲浪等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把兴趣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一些好的电脑益智游戏会涉及到简单的编程和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我们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玩一些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回过头来再学习基础知识。有时甚至老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他们到网上查资料,请教网友,通过E-mail请教网上专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最后就会脱离游戏这样,进入到更高更深的学习探索中去。

  第三、“异”,人的差异天性存在。学生不是工厂中生产出的机器零件,教学上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差异性,,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反映到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有的同学兴趣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并不感兴趣;有的同学对电脑绘画很有创意,但对指法练习没有兴趣。这就是个体差异反应到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表现。我们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如简单的操作、基础知识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有的学生已经不满足现有课本上的知识,而要去更深的领域中去探寻,我就鼓励他们多订阅一些信息技术刊物,经常上网查询资料,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去钻研。有的学生对电脑动画很感兴趣,我就教它们课本以外的一些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等,让他们独立创意,自己设计制作小动画。在学生的一些作品中他们将会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设计技术。只要对症下药,他们就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陶醉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总之,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实用,要打好基础,引导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真正能够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论“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维果茨基开创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指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和理解是认识主体建构的。这种知识构建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作了初步实践探索。

一、“目标”激发求知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利用各种办法使这样的兴趣能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学生自己在学习上往往存在盲目性,容易走偏路或歧路,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才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如小学生在长期的指法练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学习态度也差了许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班上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把每节课都作为一次小小的比赛。如开始时,我定下一个最低的速度,凡超过这个速度的同学都可以上榜,然后在班上取前六名同学,以后只要成绩超过他们的都可以上榜,而被别人超过的只能下榜再继续努力。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上、下榜。有时候这样的情况一节课中就会反复好几次。平时中午的时间有许多学生在玩,自从开展这一竞赛活动后,中午就有许多学生来机房上机,而且会自觉地练习指法,不需要教师在一旁监督,更不会提出想玩游戏。而学生的成绩也在这种练习中渐渐得到提高。

二、“任务”促成自学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使得他们有了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地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刚开始学习一种新内容时,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就想去接触更新的东西。

如在学习汉字的输入与文章的编辑这部分内容时,刚开始学生对字体、颜色、字号、图片插入等操作觉得很好玩,等他们都“玩”遍了,这种热情也随之消失了。为了维持他们有再学习的动力,在接下来的课中,我每节课都布置一个新任务,如写一份邀请书、列一张“六一”节目表、制作一张贺卡等,让学生每节课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作品。我再把学生的好作品收集起来让其他小朋友看,并鼓励他们把自己作的贺卡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相互赠送,看谁收到的、发出的贺卡最多,我甚至还让学生把他们的贺卡用电子邮件方式送给我,我收到后也还一份给他。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也维持了他们再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学习画图时,我让学生在画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画的图片做成“桌面”,能让其他的同学来欣赏。但是我却不告诉他们如何把画放在“桌面”上,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一节课下来也许只有一、两位学生成功了,但我发现等我下一次上课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成功地把他们的画放在了“桌面”上。最后我请一位掌握得较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教其他人,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有了交流,从而渐渐有了自学的习惯。

三、“争论”促使自觉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学生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学生多想多说。学生争论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验证它的正确性。我经常有意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我,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通过实践证明后告诉我结论。而且每当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就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学生在找资料时发现的。可是我并不马上让他们去求解,只有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去研究时才会交给他们,若我觉得不适合他们,我会直接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

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发现我正在用超级解霸欣赏音乐,于是我问他们有没有办法把一首歌从中取下一段来另外做成一个文件,他们听了马上就说可以的,但怎么作呢?有人说可先录下来,也有人说用专门分解音乐的软件,可当我问他们是否有这样的软件时,他们就答不出来了,这时我就让他们几个回去想一想。几天后他们对我说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因为超级解霸中有这个工具。但是他们又有了一个新问题,既然能把一首歌分解开来,那么能不能把几首合起来呢,就这样他们经过反复讨论,不但解决了几首歌合成一个文件的问题,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把视频文件做成MP3等其他的问题。

四、“媒体”传授自学方法

学习方法是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声音、图像、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正由于这些媒体使得它更容易自学。

计算机的有关书籍光读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只有先试,再读、再试才有效。如在学习WORD编辑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熟悉其中的各个菜单,不作任何要求,只是让他们“玩”,等“玩”了一节课后再讲并且提出要求,这样就使得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操作了。有了这样尝试,在自己学习WINDOWS 界面下其他软件时就掌握了方法,他们会先无目的的操作熟悉一通后,再看书进行有目的的选读内容,最后进行有目的的操作。

同时我发现,“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因为他们想玩,于是就不得不去使用“帮助”。这之后,我和学生中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可以解答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除了有关游戏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所玩的也不“教”他们,如果他们想学就自己去看“帮助”。

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电脑,而孩子在家玩电脑基本都是游戏,针对这一点,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如果想玩游戏,就自己动手安装。一开始,他们听了觉得奇怪,老师居然会同意他们在家玩游戏,对我的要求觉得很好玩。于是我要求他们从小游戏开始安装,装完后再玩,不想玩了自己动手删除它们,再装新的,这样多次重复后,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程序的安装方法和电脑的一些基本使用常识,以后即使给他们一台陌生的计算机也不会手足无措。

我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软件的共性知识,至于软件的具体使用特性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掌握。其实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五、“网络”培养自学能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选择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这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比如,教师在网络中寻找并下载一些好的网站,再将这些网站介绍给学生。

网络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限,在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实践时,教师应当予以组织和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效率,进而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国庆前夕,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找国庆节的有关资料,等到国庆以后就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如果在查找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这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下载了很多有关庆国庆的图片,还找到了多年前庆国庆的资料。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学习渠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实验小学 陈挺 宁波市江东教委教研室 贾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戚笑春 威海市古寨小学



  小学自然教育自始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自然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









目前,各地初、高中普遍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究竟需要学习哪些信息技术知识,认识还不一致。有的学校认为高中学生只要学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汉字的输入和文字处理的方法、Internet的运用和电子邮件的收发、网页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等知识就可以了。笔者认为除了必须学习以上有关知识外,还应该学习数据库的初步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初步方法,使中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分支。其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财务会计、生产物资、图书资料、科研项目、生产调度、经营计划、财政税收、银行帐目、人事档案等各个部门,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个信息系统,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的多少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开设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初步,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习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跟上迅猛发展的信息化世界。同时通过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并不是只能做文字录入和文字处理工作,也不光是上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用计算机来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学习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初步知识后,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他们身边的数据处理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中,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应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繁多,比较流行的有dBASE、FoxBASE、FoxPro、Visual FoxPro等几种。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哪一种系统比较适合呢?有的教材选用dBASE系统,有的教材选用FoxBASE系统,也有选用FoxPro系统的。笔者认为选用FoxPro系统较为适合。笔者参与编写的梅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教材(高中第二册)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就选用了FoxPro 2.5系统。这是因为从数据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尽管dBASE、FoxBASE曾经在全球风行一时,但相对FoxPro、Visual FoxPro,就显得有些过时了。dBASE系统运行速度慢,人机界面差,命令和函数有限,无编译程序;FoxBASE比dBASE稍好一些,但人机界面差,无真正的编译功能等。因此,当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加强大、具有真正的编译能力、人机界面良好、可采用菜单驱动的FoxPro系统问世后,还把dBASE、FoxBASE作为数据库技术的典型教材来学习,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对于FoxPro来说,Visual FoxPro更为先进,为什么又不选用Visual FoxPro系统呢?这是因为Visual FoxPro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硬件条件还达不到要求。FoxPro系统在技术性能上,恰好能承上启下,FoxPro系统完全兼容dBASE、FoxBASE的操作,和最新流行的Visual FoxPro也有很大的兼容性,在FoxPro 2.5环境下设计的程序和数据库,不经修改就可直接在Visual FoxPro下运行,并支持流行的SQL语言,支持多用户和网络技术。FoxPro能在大部分486、586单机或网络上运行,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的计算机硬件条件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数据库部分选用FoxPro 2.5系统最为适合。

程序设计初步也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必学内容之一。在有的教科书中,这部分知识往往选用BASIC或PASCAL语言。这样的安排,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因其是与数据库系统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习两种计算机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又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必然是有困难的,结果会造成两个部分都学不好。笔者认为在程序设计初步这部分内容中,同样可以选用FoxPro来进行学习。高中学生在学习了FoxPro系统数据库知识后,接着就运用FoxPro来学习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具有许多优点。因为FoxPro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数据库系统,其本身也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用它同样能够设计出用PASCAL语言设计的程序,用FoxPro设计出来的程序同样能够符合结构化程序的要求。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前面学习到的数据库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更具有实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前后贯通,互相呼应,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由于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初步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到难度较大。要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1.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到的学生档案、考试成绩统计等信息数据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的操作。平时上机建库时,也可启发学生建立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库,比如同学的通讯录、日常开支的流水帐、班级经费使用、出勤记录表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抽象,因为所接触到的都是他们自己天天都见到的丰富的数据信息,从而对学习数据库知识产生亲切感。数据库部分内容上完时,正好是中段考试,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将中段考的成绩信息输入计算机并用FoxPro命令来统计中段考的成绩,这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数据库知识,并用FoxPro命令来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一方面会为自己学了就能运用而感到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会感到要敲很多的命令才能完成一个任务是麻烦的。这时候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出要解决执行多个命令才能完成一个任务的问题和处理大量的复杂性的数据信息,就必须编制程序,于是就需要学习程序设计,这样就可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引入更深入的学习中去。

2.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上好理论课。

程序设计初步部分的内容相对数据库部分内容难度要大一些。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法。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学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而这种逻辑思维又主要是通过对顺序、条件、循环三种结构化语句和过程、子程序及自定义函数的学习来获得的。要让学生学好上述三个语句,首先要理解各语句的结构、功能和框图的绘制,然后是多举例,千万不能因为课时的关系一个语句一个例子就完事了。同时举例也要由易到难,例如顺序结构语句的学习,最好的解释就是把前部分学过的数据库命令顺序串起来执行,因为学生有了数据库的基础,对执行结果一看也就能明白顺序结构语句的特点。再比如学习条件语句,这时可先举数学中的一些数值判断的例子,例如有这样一个关系式:当x≥0时,y≥0;否则当x<0时,y<0。对于这样一个简单例子只要学过初中数学的人就能理解,然后通过这个例子来教学生认识条件判断语句的结构、书写规则,了解其功能和如何画流程图。当学生明白条件判断语句是怎么一回事时,就可再举一个比较简单的有关数据库操作的例子,例如通过判断语句列出某个数据库男、女生的记录,对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当性别等于男时,列出条件为男生的记录,当性别等于女时,列出条件为女生的记录,一个非常直观的结果就会显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再举一些嵌套的条件判断的例子,一个个地深入,难度慢慢加大。在例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明显的结果深深留在学生脑海里,使学生感到每学习一个语句都能更深入地学习和运用数据库技术。同时举例时应尽可能和学生身边的事情相联系,并且很多例子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做,然后老师再讲解,有些例子干脆就将学生带到机房去做,做过后再来讲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翻书去主动学习。学习编程往往是看别人编的程序很容易,但真的自己来动手时,有时很容易的程序都要想半天。所以在培养学生学编程时,应该提倡让学生先看懂老师编的程序,然后学会修改老师的程序,进一步自己来动手写程序,这样的话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让学生循序渐进学编程时,老师应多采用程序填空、补充完整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编程的角色。同时对于编程要用到的很多函数及其他语句,就可以在讲程序设计时,结合例子碰到一个讲解一个,使学生活学活用,避开了很多教材一开始就大量集中讲解函数和变量,既枯燥又抽象的编排,解除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因为若没有一定数据库知识,就很难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放在程序中见一个讲解一个,就使学生感到学编程并不是那么抽象和枯燥。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同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硬件设备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特长。特别是在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制作CAI课件,使枯燥的讲述变得形象生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和电教平台,使学生实现个体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交互方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上机实践,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上机实践时数要达到50%。

4.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

在高中阶段,每周只有2节信息技术课,由于课时的限制,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都只能讲授初步的基础知识,不可能讲得很深。为了满足对信息技术课有兴趣的同学的学习需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特长,可以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程序封面和程序菜单的设计比赛、学校运动会运动比赛项目安排等程序设计比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FoxPro比PASC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好就好在它比较容易设计出直观、形象、生动的程序。而通过搞这个比赛,老师也就能辅导这些学生学习书本外的知识或深入讲解课本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这些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同时又培养出了一部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尖子,让这些学生在上机课中或平时学习中帮助其他同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普遍提高。

(作者:广东省梅县教育局教研室 曾令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7: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