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顾其红 草塔中学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3、任务教学的设计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我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开发教学课件实现课程整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不断更新,计算机已进入每个教室,如何发挥这些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效益和优势呢?我们认为切入点应当从学科“整合”着手,而“整合”的关键点又在于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科的特点,开发出适宜教学实际的优秀CAI多媒体课件。笔者总结多年来开发课件的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CAI课件的制作工具

每一种制作软件都有其自身制作界面功能的优劣之处。CAI课件的制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硬件环境、电脑基础知识等)寻找适合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目前,流行的CAI创作工具有许多种,大致可分为:基于时间轴、基于流程图、基于卡或页和基于编程语言四大类型。由于学校中CAI软件的制作者一般来说并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是教师本人,电脑基础都较为薄弱或没有相应软件知识,因此应该选择自身容易接受的创作软件。如方正奥思,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对象引入快捷,页与页之间连接方便,易学易用;PowerPoint软件是多媒体写作软件,适用于开发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和教学培训等课件。以上两种都是基于卡或页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们将多媒体元素集成一张张的卡或页,通过卡或页跳动来呈现多媒体软件,它们的设计思想容易为初次接触多媒体的人接受。但是,这两种软件也有其局限和缺陷,缺少课堂上必要的师生与电脑的交互。

对于已有一定电脑知识的教师来说,可选用AUTHORWARE。AUTHORWARE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将多媒体的元素以图符的形式,置于预先设定好的流程线上,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集一起,赋予其交互功能,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功效。其特点就是具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方式,由其生成的多媒体软件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

其他目前流行的软件还有VB,3DMAX,Flash等。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自身基础、课件目的、用途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作软件平台,也可以将几个操作平台联合起来,互相补充,制作出更好的适合教学的课件。

二、CAI课件制作的准备

CAI课件制作的准备工作有两点:其一是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准备;其二是教师备课的准备。

(一)素材的准备。在所有的环节中,素材的准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选取素材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表现教学内容。

课件的制作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素材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符合,并能表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制作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课件时,可用一首谜语及一副日历画来引入课题,学生通过看图猜谜来获得信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年月日的内容。在教大小月这一环节时,我选取了一幅手的动画,通过图中小棒点手关节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双手来认识大小月。最后,我又让画外音朗读一首小诗,加深学生理解。这样,选取的素材既紧扣教学目标,表现了教学内容,又激起学生兴趣,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上课环境。

(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素材选取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相一致。具体来说,使用的图片要形象化、卡通化,最好能动起来,那些彩色逼真的画面以及视频、音频经常受到学生的偏爱,因为这样的素材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例如在《年、月、日》这个课件中,解释“闰年”这一现象时,可以制作一个地球绕太阳转的动画,演示每年地球要转365天零7个多小时,这样每四年就多出一天,以此来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明。又如,在此课的练习部分,电脑对学生答题进行判断时,答对题后的音乐欢快愉悦,画外音会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好极了”等等,并会出现一个快乐的跳舞的小动物,答错题的音乐沮丧,会出来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动物,但画外音会说“再试一试”“别灰心”等,这样,学生在失望之余受到鼓励,会重新答题。整堂课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素材选取要适度。

这里的适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同一课件中选取素材的多寡要适度,即不能什么素材都往一个课件里塞。有的老师总认为一个课件中包含的素材内容越多,形式越丰富越好,其实不然,弄不好反而会画蛇添足,分散学生注意力。其二是指选取的素材大小要根据课件情况及电脑硬件情况而定。我们说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素材均需数字化才能使用,所以数字化的方式不仅影响素材的存储空间,也影响课件的展示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一味地放入各种存储量大、占用内存空间多的素材,会影响课件运行的速度和效果。

2.要讲究素材的制作。素材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的制作。小学多媒体课件的文字一般比较少,可以直接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输入。如果有大段文字,可在WORD中输入,存为TXT格式,再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调用。设计文字的工具可使用WORD中的艺术字、PHOTOSHOP等。

(2)图形、图像的制作。课件中对图形、图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可以通过扫描输入、数码相机摄取、屏幕捕捉、从素材库中寻找等多种途径获得,也可用绘画软件进行加工、合成。值得一提的是,图形的保存格式有多种,常见的有BMP,TIF和JPEG三种格式的文件。相比较而言,其中BMP文件容量最大,JPEG文件容量最小,TIF文件画质最好,JPEG文件画质最差,教师可跟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不同格式的文件。

(3)动画的制作。动画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或从素材库中去寻找,也可以用动画软件来编制,如文字动画工具COOL 3D、平面动画工具FLASH、立体动画3DMAX等。一些简单的动画也可以用多媒体平台中的动画功能来完成。

(4)音频的制作。课件的音频部分可分为语音、音效、音乐三类。课件中的语音要亲切、甜美,可由专人录制成WAV格式,再经编辑工具修改。音乐要轻松,旋律要优美,配以合适的音效可以增强课件的演示效果。一般可选用WAV和MIDI这两种格式的文件。

(5)视频的制作。加入恰当的视频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可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采集视频素材。课件中所播放的视频文件一般为AVI和MPEG格式。

(二)备课的准备。首先是备教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决定是否必须使用CAI课件。例如在教学数学“6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制作了一个CAI课件,将教材中的小棒、铅笔、小刀等图形进行了多种组合,其实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来摆放,通过动手引起兴趣,进行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这样的CAI课件,是没有必要制作的。对于所要制作的CAI课件的内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突出运用CAI课件的必要性,解决常规教学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用AUTHORWARE软件编制了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简单动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其次,教师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制作CAI的侧重面。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就要注重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中高段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制作一些内容较深、涉及面较宽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情景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如复习巩固课,学生自学性较强,这时练习版块可以多些,但也应注意“量”与“度”,避免从“人灌”到“电灌”的现象发生。最后,老师在上述两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件设计的总体构思,初步拟定脚本的流程,这样才完成了制作初期的准备工作。

三、CAI课件制作对于教师的要求

1.业务素质不断提高。CAI课件不是文本、图像和动画的简单播放,而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的体现。课件设计的好坏,是实现学科“整合”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造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化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况。

2.电脑知识不断更新。电脑知识更新周期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CAI课件的编制应由学科教师完成。这样,在制作过程中,制作的教师可以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改动课件内容,使课件不同环节得到更好地衔接,根据学生最易接受的角度,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表达得更确切,让计算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百科知识不断拓展。美丽的图画、悦耳的声音──视听觉和谐的统一,再加上完整严谨的教材结构,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CAI课件。想制作出这么一个课件,教师不但在业务和电脑专业上要精钻,而且对各学科也要涉猎颇多才行。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涵养,也是做一个好课件的重要因素。

四、CAI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平时要注意收集新颖的素材资源。对学生来说,也要追求一种新鲜感,一但新鲜感一过,课件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减弱。一个课件使用了某些素材,如果这些素材在另一课件中重复使用,对他们就没有吸引力了。

2.界面要友好。设计的课件应有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操作方法一目了然。还可以设计“知识林”“使用帮助”“作者简介”“本课件设计思想”等内容,用小按键放在界面的一角,但不能喧宾夺主。

3.避免“一按到底”。在设计中应避免设计成按一键,出现下一内容;避免没有按钮、菜单等可供选择的人机交互方式,使用户只能顺序进行,而不能选择自由进退。

4.采用“积件”式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往往只需要课件的某个片段的功能,设计时可将某些功能分别编制成不同的“积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灵活地模仿搭积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5.课件的打包。课件的打包要考虑它的使用环境,打包前最好将课件中用到的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有秩序地放在统一的目录下,某些课件制作平台对打包后的文件有携带媒体文件要求的,一定要注意放上相应的文件。课件打包后的形式最好是可执行文件形式(即EXE文件),并且根据需要做成软盘或光盘,这样可方便使用。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科教师应亲手做课件,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丰富百科知识、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开发出的课件才适宜本学科教学实际,才能实现学科间的有机“整合”,真正发挥现代化设施的效益,切切实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江东教委教研室 贾为 宁波市黄鹂小学 王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史强 河北蠡县南庄中学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CAI、上机实验报告、整合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就我的体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选择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我们安装上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使用、学习,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

  2. 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已有素材,或者从其他软件及网上找到一些好的素材。然后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象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6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 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 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 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 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三、重视作业的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如在讲完Wps文字处理文字输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文章(字数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如上机心得、自我介绍等,进行输入、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网上冲浪》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教育部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了我国中小学的必修课,信息技术现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要求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中小学信息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采集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竞争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具备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是采用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把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活生生的展现于学生的眼前,解决了单调的课堂教学环境。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二、高技术含量,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操作性强,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要让学生获得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营造探索氛围,提供创造契机,积极指导学生发挥特长,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能呈现客观事物的实践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英雄人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事件都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出来。各种自然和人造声音可以用多媒体加以记录和重放。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可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模拟出来,将一些抽象知识用多媒体具体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新鲜事物的本质。这为学生今后进行创造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借助于信息技术,学生认识世界的领域拓宽了,进行创新的机会也增多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非线性的、关联性很强的大量信息。在网络中,学生能够最充分地占有信息资料,可以进行独立分析、思考,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广阔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教育是能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最优化的教育环境,适合学生学习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要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能够获得广泛基础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迅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学习终身化的态度。

四、众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小学生大都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知识学习。编写程序是实现这种愿望的一种途径。让小学生学习一点LOGO语言,初中生学习一点BASIC或FOXBASE语言的程序设计。当学生用所学语句编写程序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就更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这些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教师应经常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同时对有新颖性的作品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保持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过程中,既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实践操作,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湖南省溆浦县教育局教研室 舒清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强化信息技术管理,提高科学应用水平



薛留根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信息中心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信息中心

  青浦教育的发展正处在由硬件建设为主、软硬兼顾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期盼,已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用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内涵发展思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信息技术从拼命应用走向科学应用是学校管理、教学中的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继2002年“校校通”之后,2003年我们确立以“满荷运作,拼命应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分别在3月20日和4月16日在实验中学和盈中小学召开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现场会。此后,各学校十分关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都相继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2003年4月,市教育报刊总社所属《计算机教与学》杂志专题报道了青浦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情况(郊区第一家),对局长进行了专题采访,并报道了青浦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的应用情况。

  由于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本区的教育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浦教育主页网改版、项目、内容得到了充实, K12和中教育星等各学科参考资料使用频率不断提高;2、已建立了部分特色网站和教育教育研究网站:教研室的教研网、信息中心的三人行技术支持网等电击率不断上升;3、各学校对“一网四室”的使用较为重视,从上报情况看,使用较多;4、各校网页建设和维护有进展,针对发展不够平衡的情况,正在进一步推动和帮助解决;5、整合区招生办公室和教育信息中心的力量,联合开发中招网络查分系统;6、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硬件设施,增配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投影设备。

  一、加强学习,形成推进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共识

  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途径。

  陈良宇强调,信息化是科教兴市的开路先锋,紧紧扭住城市信息化不放松,找准同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结合点,信息化就可以为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开山辟路,真正成为科教兴市的“利器”。

  青浦区政府和教育局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多次召开会议部署信息化工作。

  要使信息化成为科教兴市的“利器”,必须充分利用“校校通”工程。而“校校通”的充分利用,要有四个基本因素:一是会用的人,二是好用的产品,三是能用的资源,四是实用的效益。

  四要素的合理组合,最终的落脚点应在实用的效益上。信息中心如何选择好用的产品,并积极主动地和教研、科研部门配合,架设提供能用的资源;如何积极主动地和师训部门整合培训会用的教师;如何和基层学校沟通满负荷地使用、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最终达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并应付之于行动的研究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整合科研、教研、师训、信息技术等横向力量,必须进一步整合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基层学校和领导、教师、学生等纵向力量,纵横各方力量必须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掘各自优势,聚合群体动力,追求高效发展,集中优势兵力,建设强势本土网络教学资源。

  校园网建设的关键是通过网络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因此校长必须在管理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要摈弃封闭,着眼共享,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不仅是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还应做到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汲取他山之宝的基础上求得自己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满荷运作,确保信息技术从拼命应用走向科学应用

  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实际出发。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鼓励教师充分应用网络,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彻底改变,特别是各校的教学能手要加强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积累有效经验,及时传送到教育信息中心,供师生共享。

  这几年教育局领导从发展教育内涵出发,扭住教育信息化不放松,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出重拳投资7500万元,为所有中小学配备了“一网四室”,为中小学增配了移动投影机和笔记本电脑。下半年又将注入重金完成中小学配备建设“三网合一”工程,至此各校每一个教室都可以上网,观看视频节目,进行课件演示,访问资源库等。

  大量的投入,如何得到最有价值的回报。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从拼命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此建议:

  各校把利用网络环境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尝试实践或探索研究纳入教学评比范畴。引导师生有效应用,总结成功的应用经验,营造良好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

  各校技术主管每周必须检查校园网络、服务器、电脑等运行情况,要掌握基本的维护技术,确保电脑及网络的正常使用。制订措施保证“一网四室”的满负荷运作。

  各校信息主管必须每周一报学校信息动态。把本校的优秀课例、教学经验、论文及学生在线辅导及时提供给信息中心充实教育信息网。为此,各学校组建的信息组织,要有规范并制度化的显性运作。信息采编人员要明确信息采编的工作范围、文档格式、发布方法等操作要求和逐级审核的流程,确保信息的编辑、采集,并及时传输。

  校长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宏观管理上应牢记两句话,抓好六件事:

  既要金杯银杯,又要老百姓口碑;既要金奖银奖,更要老百姓夸奖。

  1、确保建好一个网站(学校门户网站);

  2、抓好两支队伍(信息技术主管骨干队伍与“三证换一证”的教师队伍);

  3、把握三个关键(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

  4、落实四室满负荷运作(多媒体演示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电脑室);

  5、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二是信息化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相结合;三是行政推动与师生自主发展相结合;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相结合;五是教育信息化与经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

  6、关注六类效果(①特色网站建好并经常更新了吗?②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两次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了吗?③学生电脑俱乐部有主题地正常开展活动了吗?④“一网四室”能有效地满负荷运作并月月上报了吗?⑤师生搜索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教与学的方式的探索并有所得益了吗?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有哪些创意需要总结并共享了吗?)

  三、加强培训,开发资源,重视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由于教师培训的优秀课例和优秀的课件等教育资源软件严重匮乏,关注并解决这两个问题将可能生成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两个亮点。

  引导教师关注网络,将信息素养培训纳入师训必修课程。分别培训校长、技术主管、信息主管、骨干教师,在培训中增强意识;信息中心对中小学信息主管、技术主管培训制度化,培训内容既要体现信息前沿水平,更要贴近教师,要通过组合加工直接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

  学校领导要引导和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或职务进修。

  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积极参与网络作文大赛、电脑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探究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整体思路要整合,不能单打一,要立足于课程教材改革,聚焦于课堂教学”,要通过持久的内联外引,借助各方有利因素,从架构人性化的交互式的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出发,从学生发展着手,重应用,重操作,重出成果,在继续用足用好中教育星和K12资源库的同时,尝试开发本土化的强势优质教学资源。为此进修学院各部门应组织力量,重点把关,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学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推进二期课改的资源整合和专题的网络学习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工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必要的资源。

  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狠抓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有效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整合已是很重要的工作,除了学科的整合,还有师生用电脑的整合、教研部门与信息中心的整合,包括组织架构上和职责分工上、培训上都有整合的地方,学校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力度。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先行一步,起好引领作用。各校在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的基础上应关注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电脑网络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成为教师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的润滑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四、树立信心,落实评比展示,创建特色网站,提高网站点击率

  为提高教育信息网站的点击率,对资源的开发应着眼于一线教师学生的使用。既要有教改前沿的理论与操作,又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优秀课例,更要有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线辅导等。青浦教育发展基础是扎实的,青浦的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也是卓有成效的,因此必须树立信心,打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仗,建议各校针对学校实际,构建学校信息化发展框架,组织力量创建学校特色网站,引导教师、学生建立个人网站和网络主页。特别是各学校的门户网站必须在开学前全部建立,确保能点击访问浏览。

  认真做好区第三届、市第五届师生电脑作品的征集和评比工作。要求各校认真执行“青教中(2003)31号”《关于举办青浦区第三届师生电脑作品展的通知》文件精神,各学校由教育信息化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组织安排学校信息主管、技术主管及有特长的教师的相关工作,校信息主管是本次活动的具体联系人,负责联络和上传电脑作品。每所中小学、中专和职校必须按要求参加,拿出相应的有一定质量的作品。幼儿园不作数量规定,但要求积极参与。

  按照课程计划,认真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要关注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电脑网络设施有条件地向学生免费开放。学校学生电脑俱乐部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活动记载要规范有序,持之以恒。并结合区第三届和市第五届电脑作品展的要求进行重点辅导。要建设队伍、常抓不懈,通过制度保证,抓出作品。

  五、继续加大行政行为力度,提高信息化运用的效益

  青浦教育的内涵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要按照“行政推动,专家引领,现场研讨,制订规范,以点带面,月月上报,及时检查,促进发展”的思路去实施。评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指标,要有基本要求,有硬性要求,为此将改进月报制度:项目、内容进一步突出应用,总体评定后进行通报或警示。

  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各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每月公布,凡没有学校网站和达不到‘一网四室’最低要求等的将给予黄牌警告,两次得黄牌要出示红牌,对校长进行戒勉谈话,并停止得黄牌学校的升级、升等评估。”

  按照“青教中(2003)30号”《关于开展对本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及实验专用室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文件精神,年底前对使用情况进行专题评估,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挂钩,奖励使用好的单位。

  为什么微软、英特尔们能够越长越大并且基业长青?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微软、英特尔们极其重视创新制度的建立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本区教育系统近阶段的行政强力推动,是为了着眼于今后。

  信息化推进要积极有效,制度的建立是必须要做的事,这是无可选择、不能逃避的。好的制度建立了,并确保有效持续地执行,技术创新的可能也就更大一点了。这两年制订了一系列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各校必须认真加以实施。要通过网络,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力度,要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快建设 “三网合一”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后续使用效益。

  总之,必须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重在应用,确保效果。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把信息化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逐步建成青浦强势的本土优质教学网络资源的基本框架。不断把青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从而实现青浦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培养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社会的现代化相应地要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去启动学生的潜能,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人们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如声音(语言、音乐等)、文字、图形(表格、曲线等)、静止图像(照片)、活动图像(电视画面等),统称为多媒体。其中主要包括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等。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的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能够用视频(图像、图画特别是动画)、音频(主要是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接受信息,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次,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形成概念和获得概念的基础,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应用直观性展示某一情境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语言和手势的表达。通过教师对某一特定环境特点、人物的描述,让学生自己想像出具体的环境、情节。很显然,教师对环境特点及人物的把握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学生的想像能力等很多因素会制约其结果。特别是学生在没有亲眼看到或亲自经历过特定场景的情况下,想像出来的环境、情节往往会相差很多,甚至根本想像不出来。

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景的方式很多。例如,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直接展示环境背景、实物以及它们相互的位置关系;利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再配以相应的声音解说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加真实逼真的环境感受;利用剪辑后的电视或电影片段的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接向学生展现一个虚拟的现实。同时,能够对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加工,可以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例如,从杂乱无章的背景中将研究对象分离出来,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恰当地调整和控制速度,可以方便学生对动态变化过程的观察、理解、把握和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例子很多。例如:数学老师在研究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图片或立体图形演示;物理老师在研究浮力概念时,可以利用Authorware的制作技术将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用动画展示;语文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同时运用图片和动画效果,模拟相似的画面,再配以美妙的背景音乐和动听的词语解说,让学生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找出本质,还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这一优势是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时,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更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学生人数、教师精力、授课时间、统一的课程进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很多的参与机会,也不利于因材施教、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教学时,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应用课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速度或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调节和控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平时小测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三个层次从题库中组三份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别用A卷、B卷、C卷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测试。经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测试,可以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可以收集、编写、制作各种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供学生使用;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走向问题,探索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

(作者:鹿泉市宜安镇第一中学 王江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信息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



翟平华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总量大,知识更新周期短。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一、根据需要学,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原则

  信息技术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而且内容在不断更新,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么多内容,而且今后学生毕业以后,不断会有新知识,新问题,新技术,新技能出现。所以,学生只能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比如,学习图形制作,你要完成一幅作品,可以选择不同的软件作画,从简单的画图到复杂的photoshop,每一种软件都有它本身的强项,可以学精一门,其它可选择哪个软件效果特别好的部分学习。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习才会有针对性,才有实际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计算机是一门工具的意识,鼓励他们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用到各学科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从小就有在任务和具体应用中学会相应知识的体验。

  二、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学的内容多,变化快,如果全部依赖老师,一是教师不是万能的,他不可能通晓全部的知识。二是老师只是比学生先学一步罢了,而且现在教的知识到学生今后用时,大部分已经陈旧了。三是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大部分时间是没有老师在场的,因此必须具备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

  如何自学?我从三个方面去培养的:一是课上尝试自学。我抓住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尝试和课上让学生自己画出操作流程图3个环节。课前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课上提出任务,教师先不示范讲解,先让学生做。在新授内容之前,让学生先对照教材,边尝试,边记录操作步骤,同时要求写出整个操作流程图。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经过以上的训练后,学生在以后的作业练习感觉就会轻松很多。

  二是学会使用帮助。学生要学会善于利用教材、参考书,利用软件,利用老师提供的操作步骤的帮助资料。经一段时间实践后,他们会把有关内容放在教师机的文件夹内,有的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会上网的同学,可以在因特网找专门的学习网站,那里可以找到许多软件的帮助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比教师上课讲解还要详细,它对每一步的操作都演示得很清楚。学校还有许多多媒体的学习光盘,跟着光盘学电脑,就像请了位老师到家里,这也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有困难,还可以通过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向同学、老师、甚至电脑高手请教。

  三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在各种活动中的自觉应用。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也可以扩大到课外,适当扩大知识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学生可以看各种适合自己年龄的计算机刊物,可利用网络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要学会像使用铅笔一样地使用你的计算机,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学习贵在主动、自觉,贵在应用,同学之间平时可以相互探讨,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让学生多动手是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考虑到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我们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克服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4: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